艺术管理学范文1
1.1艺术类专业的学生情感丰富文化基础相对薄弱
艺术类学生认为“艺术是激情”的,体现在他们充满理想主义和浪漫主义精神上,他们的好恶感明显比其他专业类的学生们对外界刺激更加的敏感,非常容易受到外界环境的干扰和影响。他们向往所谓的绝对自由的纪律教育和思想道德教育,有很强的叛逆心理。其具体表现是:随意迟到,早退,旷课,不顾公共卫生、宿舍卫生脏、乱、差,晚上不回来,诸如违反制度的行为在课堂上会不时的发生。弱势文化课基础是艺术类学生常见的问题。
1.2实践活动能力较强,但受社会影响较深
因为艺术类专业的特点,许多艺术学生在高中开始独立生活,寄宿在外学画;参加各大学在全国各地设的考点,单独的完成整个求学的生涯,而且早早的接触社会,所以在实践能力和自我自理能力很强。而大学的艺术类教学中比较偏重实用性,所以要求学生参加更多的社会实践,这也是学生的成功的需要。所以他们进入大学后,显示比任何其他专业大学生有较强的独立意识,丰富的社会经验和较强的社会实践能力,但同时也不可避免地受到社会不良因素的影响。
2、艺术类教学管理的特点
相对于其他专业类教学管理模式艺术类的教学有其自身的特点和方向,在教学计划的管理、教学大纲、教学日历上都应该有一定的原则和严肃性;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2.1教学计划、大纲及日历的管理
建立一个完整、科学、严谨、创新的艺术教学计划,是最基本的教学手段,他直接关系到艺术人才培养目标和质量;在培养目标的指导下,建立了相应的艺术类教学管理模式,供应艺术学生学习和研究。对艺术教师的教学方法和相关设备的设置,对艺术学生学分设置和测试类型的制定,都一一的制定相应的教学教育管理模式,以实现教学安排的合理性。
2.2艺术类教学管理更加注重原则性
与灵动性相结合的管理方式因为艺术教育相对注重个性和情感交流的发展,因此,在保证教学管理不变原则的前提下,灵活使用不同的教学方法和考核方式的测试,以达到更好的教学效果。通过公开课的学习,课堂教学演示和教学监督教师教学质量评价等多种方式,以提高艺术类教学的质量,创新艺术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
2.3艺术类教学管理更加注重理论性
与实践性相结合的管理方式在艺术类的教学过程中通过多年的摸索,教学实践基地的建设越来越被重视,越来越多的技能和越来越多的有针对性的培训不断的衍生;理论结合实际的教学管理模式、课堂理论教学、实践基地,教学与实践项目的结合,理论和实践相结合的教学管理模式更适合艺术的教学管理系统。为了培养高质量的人才艺术类综合院校的实践教学是不可或缺的环节,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具有重要而深远的意义,同时是一个重要的手段用来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3、如何完善艺术类教学体系
艺术管理学范文2
关键词:课堂教学管理 教学艺术 教学情境 沟通 表扬与批评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9795(2014)04(b)-0207-01
1 什么是教学艺术
在中外教育史上,教学艺术曾经是许多教学家所关注的问题之一。在我国古代,孔子有“乐学”的主张,认为“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并且身体力行、因材施教、循循善诱、诲人不倦,显示了高超的教学艺术。
西方近代明确提出“教学艺术”概念的学者,首推德国教育家拉特克(W.Ratke,1571―1635)。他在培根思想的影响下,发现了根据天性而实施的教学艺术,提出教的技巧应列入成功教学的基本要求。他的这些见解影响到后来的夸美纽斯等一批教育家。
2 课堂教学管理艺术的重要性
同样,作为教学艺术其中的一个环节,课堂教学管理艺术的形成也是极其重要的。作为高校教师,尤其要注重教学管理艺术的形成。在课堂教学管理中,教师具有知识的传授者、智能的培养者和课堂活动的管理者等多重身份。教师作为管理者的管理水平的高低,直接影响着课堂教学活动能否顺利进行,并能影响其质量和效果。因此有的教育学者明确提出:教师在教学中将不再起主导作用,而是从旁边协助学习活动的助手和管理者。
管理艺术是比管理方法层次更高的管理的行为特征,是一种更为灵活、更为人性化的创新型管理策略。低水平的课堂教学管理谈不上管理艺术,但高水平的课堂教学管理却能为教师留下许多发挥的余地,充满艺术性。在教学艺术形成中,教师努力形成教学管理艺术是很重要和必要的。
3 课堂教学管理艺术的方法策略
那么,如何形成课堂教学管理艺术呢?笔者试从以下几个方面出发提出自己的观点。
3.1 重要观念的转变
3.1.1 课堂教学管理是服务学习的观念
课堂教学管理不是为了强制学生去干什么,也不是为了干涉学生的自由而进行“高压政策”,课堂教学管理应该是为了给学生的学习创造良好的条件,给他们的学生生活提供有效的保障。因此,从这个意义上来说,教师的主要任务是为学生的学习与发展服务的。
3.1.2 学生是教学主体的观念
传统教学认为教师是教学的主体,而现代教学则认为学生是教学的主体。学生是否是教学的主体是现代教学与传统教学的分水岭。因此,确立正确的学生观和教师观是至关重要的。首先,作为正确的学生观,应该让学生在教学中积极参与、合作学习、体验成功、多样发展。其次,作为正确的教师观,应该意识到教师是教学中与学生平等的主体,我们的任务就是为学生搭建发展的平台,提供活动的机会,他们是学生学习的支持者,是学生解决问题的参谋。
3.2 课堂气氛的营造
课堂教学情境中课堂气氛的营造不容忽视。一般来说,课堂气氛可能是温暖或严肃的,热忱或冷淡的,轻松或紧张的,团结或散漫的,和谐或冲突的,甚至愉快和痛苦的。然而,无论如何创建并维持一个良好的课堂气氛,并以此促进师生关系,从而建立学生积极地自我观念是师生共同的职责。
3.3 沟通的注重
教师的沟通包括与同事的沟通、与领导的沟通、与学生的沟通,尤其要学会与学生的沟通。如何和学生进行有效的沟通呢?尤其需要注意以下两点。
3.3.1 教师应在学校环境中学会倾听、学会表达、学会讨论
一些教师受旧有教学观念的影响,把学生看作是教学的客体,自己高高在上,不断向学生发出指令,单向地传递一种信息。在这种情况下,教学不是一种双向信息传递交流的过程,教师与学生之间就谈不上沟通。在教学中,教师首先应该是一个听者,而不是一个说者。听可以使教师了解学生的愿望、兴趣以及学习的具体情况。教师的表达应该给学生的表达以及自主学习留下足够的空间,这就要求表达具有一定的启发性。师生讨论是一种十分重要的教学模式,教师应该多创造条件与学生进行讨论,要让他们充分发表自己的见解。
3.3.2 尊重学生,把学生看作是与教师平等的主体
教师如果把学生当作客体,就形成了教师向学生传授知识的欠交流教学局面;如果教师把学生作为主体,就会形成主体之间的对话,从而形成教学沟通。教师不能把学生简单地看成是“无知者”,而应该把学生看成是知识与信息的交流者,从而避免教学话语“霸权”。多从学生的角度去考虑问题,了解他们的情愿与需要,激发他们的兴趣,这是与学生进行沟通的必要策略。
3.4 表扬和批评的活用
表扬是平时课堂教学中会经常用到的管理方法,经常对学生提出表扬、给予他们肯定,可以有效地提高教学质量。教师使用表扬应该及时、中肯、多层次。基本应该做到以下几点要求。
首先,应该意识到表扬在教学中的重要性。教师意识到表扬的重要性并有机地将表扬和暗示联系在一起,会起到意想不到的效果。
其次,当然表扬并非简单地说“好”,而是一种艺术,表扬的恰当使用有利于学生积极性的调动。作为教师应该掌握不同类型的表扬方式,但是切记不要因为表扬而伤害其他同学的自尊心,如避免“你比××同学回答的好多了”等措辞。
最后,还要学会表扬设计。有的教师不知道如何去表扬学生,有些教师表扬方法单一、表扬的语言缺乏变化,这都是因为他们没有事先做表扬设计。教师的表扬往往是一种引导,起着对学生价值导向的作用,也包含着对他们学习方法的指导。教师可以从学生的学习态度、学习目的、学习精神、学习意志、学习方法、学习创新等方面进行表扬设计。
和表扬一样,批评也是教学中十分有效的管理手段之一,有效地使用批评手段对教学的顺利进行,学生学习任务的完成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批评的目的是为了教育,不能为批评而批评。批评这种手段的运用以教师对学生的爱心与责任为前提,应该合乎情理、公正适当。马卡连柯曾经说过:批评不仅是一种手段,更是一种艺术,一种智慧。批评的艺术化蕴藏着教师人性的博大和境界的崇高,体现出教育的真谛:以人为本,润物无声。
总之,课堂教学管理是一门艺术,它直接决定课堂的教学效果,作为教师应该时刻注重这种艺术的养成,为更好进行课堂教学打好基础。
参考文献
[1] 杜萍.有效课堂管理:方法与策略[M].教育科学出版社,2007.
[2] 王升.如何形成教学艺术[M].教育科学出版社,2007.
艺术管理学范文3
班级是学生成长的园地,是学生发展的沃土,是学生施展才华的舞台;是学生个性发展的乐园,是学生走向社会的起点!班级状况直接影响到学生对学校生活的感受和参与程度,影响学生的健康成长和个性发展水平,影响到学校教育的成效和质量。如果说一个学校好比一个社会,那么班级就好比一个大家庭,班主任则是这个家庭的家长,有什么样的家长就有什么样的家庭,有什么样的家庭就有什么样的班级体!班主任就象一个根雕大师,一个个学生就是他的创作蓝本,根据形态各异的根雕刻出活龙活现的艺术作品!
中学生正处在人生观、价值观的十字路口,对于事物的认知水平、认知深度有限,看问题往往左右摇摆,起伏不定;当今中学生不再是一个等待灌水的空瓶子,而是一扇等待敲启的大门。每个学生内心都是一个丰富多彩的未知世界,这个世界充满着求知的渴望、自我实现的设想、社会交往的需求、两性关系的迷茫、五花八门的矛盾,突如其来的异想天开……学生的内心世界是一个等待开垦的世界,是一个充满能力的世界。是一个充满矛盾的世界。他们的心理慢慢变得封闭和独立。班主任依靠老式的强权想进入他们的内心世界几乎成为泡影。能不能进入学生的内心世界成了决定教育成败的关键一步。班主任的管理艺术是学生决定是否开启心灵之门的试金石,班主任发自内心的真诚关爱和信任尊重将会得到学生的情感认同。如果班主任体罚侮辱挖苦讽刺则将形成与学生对立的局面。学生的自信心受到极大的打击,往往认为自己一无是处,“破罐子破摔”而自暴自弃。如此恶性循环,班级管理陷入僵局。由此看来任何一个事件都可能成为支持学生成功的基石,学生脚踏这一块基石一步步向前,在自己人生的某一时刻蹬上事业的顶峰,或者一件小事可能成为下滑的斜坡而跌入人生的泥坑。
班级管理需要严谨的学习,刻苦的钻研,更需要精心的体会和心灵的领悟。在教师这支队伍中,班主任是排头兵,他不仅要有渊博的学识和教书育人的能力,还要善于处理协调跟学生及科任老师之间的关系,创造融洽和谐的工作氛围。他是学生的良师,是慈爱的长者,更是知心朋友。他和学生进行情感交流,一定会从心灵上震撼和打动学生,他胸怀博大,毫无私心杂念,他用胜不骄败不馁的执着精神感召学生追求卓越!
班级管理要树立科学发展观,内容和体制要不断创新,要深入研究管理艺术,要因人而异,因材施教,要与社会大背景和当地实际情况相结合。班主任工作艺术是班主任教育思想,教育能力教育风格的综合反映和体现,包括政治理论学习,文化知识积累,心理素质修养,所教学科的深入钻研。班主任工作艺术通常是班主任教育实践中所表现出来的精湛、娴熟、巧妙并带有鲜明个性化特点的教育教学技艺。班主任工作艺术是一项在长期实践过程中炼就的一种能力,是借鉴他人教育经验,融会贯通领会于心,升华于行的教育活动。班主任工作艺术是教师教育教学实践中刻苦钻研教育教学规律,并仔细琢磨了然于心的结晶。班主任工作艺术主要表现为:善于将教育目的与学生实际发展水平结合起来,精心设计和灵活把握教育活动过程,教育形式灵活多样,富于变化,能激起学生内在的活力,妥善而巧妙的处理偶发事件,善于化解矛盾与冲突;情感流露自然,具有强大的感染力和震慑力,语言表达生动活泼,形象幽默,善于使用体态语言,从而使教育教学活动达到**境界,并获得**效果。
班主人班级管理艺术与其他艺术形式有着许多共性,比如表达的情感性,习得的领悟性,表现的综合性等。班级管理艺术同其他艺术形式一样,在表达过程中必定有大量的情感投入。一个真正热爱学生的教师,他的整个教育教学过程,乃至整个生活是与学生息息相通的,学生的欢乐是教师的欢乐,学生的悲伤是教师的悲伤,学生的成功便是教师的成功。
学科知识可以通过背诵,做习题讨论等多种方法获得,但是班主任要想把班级管理好,照葫芦画瓢,生搬硬套他人的经验做法是行不通的。班级管理是一项工作,班主任工作是一门艺术,艺术规律的掌握必须要经过一个心领神会的过程。这一点同电影、话剧演员的表演十分相似。不管导演怎样“说戏”,最终还要通过演员把导演的意图经过自己的理解而表现出来。我们曾经看到许多教师在参加优秀教师经验交流会时,听的津津有味,记得详详细细,但是回到学校,回到自己班级,别人的经验却一点用不上,教育教学工作依然故我,效果不明显。这是什么原因呢?笔者以为,学习别人的教育艺术,教育机智,不能照搬,而是要有一个消化吸收的过程,别人的艺术要经过自己的头脑思考,要经过自己教育实践的多次检验和自己多次的修正,最后成为符合自己个性特点的教育教学技巧。
艺术管理学范文4
关键词:当代中国;艺术学;艺术学理论;艺术管理;学科建设;人才培养
中图分类号:J0 文献标识码:A
一、“艺术学理论”学科设置与“艺术管理”研究现状
“艺术学理论”最初的雏形是作为二级学科的“艺术学”,其第一个硕士点与博士点分别于1996年、1998年在东南大学艺术学系(南京)建立。而早在1994年,张道一先生就在《应该建立“艺术学”》一文中提出了一个庞大的关于艺术学学科体系的构想,后被他提炼为“艺术学之经纬”,认为“艺术学”主要应该研究艺术原理、艺术史、艺术美学、艺术评论、艺术分类学、比较艺术学、艺术经济学、艺术教育学、民艺学、艺术文献学等十大分支学科[1]。艺术学升格为学科门类后,关于其下属学科如何设置的问题,学者们在各自领域展开了积极的探索和讨论。就艺术学理论这个一级学科而言,存在的争议更大一些。如东南大学凌继尧教授提出艺术学理论至少要研究“艺术理论”、“艺术史”、“艺术批评”、“艺术管理和艺术创意”四个领域[2];李倍雷教授则认为二级学科至少包括艺术原理、艺术史、艺术批评、比较艺术学[3];北京师范大学教授梁玖提出与张道一先生比较接近的“十大子学科”[4];杭州师范大学李荣有教授主张暂仅设置艺术基础理论、艺术应用理论两个二级学科,以及相关三级学科专业方向群[5];山东艺术学院李丕宇教授提出艺术学、艺术史、艺术管理与经营、艺术文博与保护等四大系类专业体系[6];此外,还有任也韵提出的构建“艺术学理论”学科的“三环学科框架”,即确立艺术学原理、学科艺术学、生态艺术学三个基本框架学科类型[7],等等。
从以上几位学者的观点来看,艺术学理论在二级学科设定上并没有一个明确可参考的标准,与艺术学门类下其他四个一级学科(音乐与舞蹈学、戏剧与影视学、美术学、设计学)相比,指向性较为模糊。截止2013年11月底统计,2013年度全国高校及科研院所具有艺术学理论一级学科博士学位授权点的单位有20个,硕士学位授权点的单位有69个 [8],但二级学科的设置五花八门,大致可分为三类:第一类是综合性大学,如北京大学、东南大学等,它们在学科设置上综合性较强,坚持“少而精”,主要涵盖艺术史论、艺术文化学、艺术批评学、艺术管理学等;第二类是综合性的艺术院校,它们在学科设置上的特色为“宽而泛”,除了传统性的艺术学理论研究之外,还特别注重本土特色,如山东艺术学院关注文化遗产齐鲁文化研究,中国艺术研究院关注红楼梦与中国古代小说研究,辽宁艺术学院关注东北亚音乐舞蹈文化研究等;第三类是以某一门类艺术为主的专业院校,这一类院校在学科设置上偏重门类艺术的理论研究和应用,如中央戏剧学院在艺术学理论下设戏剧学、西方戏剧史论、中国戏曲史论等研究;北京电影学院注重综合媒体技术、新媒体艺术等研究,北京服装学院注重服装史论与风格、中外服饰文化研究等。
由此可以看出,当前拥有艺术学理论一级学科硕士点或博士点的单位在二级学科设置上显示出较强的初创性、成长性、延展性和包容性,同时还具有探索性和地域性。而作为其中研究方向之一的“艺术管理”则处于一种较为尴尬的处境。
首先,只有不到35%的院校承认或开设艺术管理相关研究方向,其中除北京大学、中国传媒大学、中国艺术研究院、南京艺术学院、山东艺术学院、东南大学等综合(艺术)院校相对较为成熟之外,其他院校更像是“附带”开设。由此看出,尽管凌继尧教授把“艺术管理和艺术创意”研究放到一个比较高的位置,但它从属于艺术学理论尚未为大多数人所信服。
其次,已开设艺术管理相关研究的院校在涉及具体方向上,几乎是自主性的尝试,其中不排除为扩大自己学科点数量而盲目跟风的可能,以致在整个学科体系建设上缺乏经验,出现“东拼西凑”的现象。
再次,有学者指出艺术学理论研究指向必须是对一般规律的揭示。但这样一来,艺术管理研究就存在被边缘化的危险,因为它更偏向对艺术的管理和应用,与艺术学理论指向一般的原则似乎很难契合。所以我们经常看到,即使许多院校开设的“艺术管理”相关研究方向一致,却有可能分属不同学科(如艺术学、文学、管理学等)或不同学院,因为更多学者认为,艺术管理只是众多交叉学科和分支学科群体中的一员。
二、艺术管理研究学科的内在困境分析
(一)艺术管理研究的学科归属问题
艺术管理研究虽融合了艺术学和管理学两大学科领域,但其研究重心和目标归属应有所侧重,否则在艺术学和管理学这两大社会科学范畴内就容易引起“争议”。艺术管理的最初雏形是“文化艺术事业管理”专业,早期(1992年)只在国内少数几所院校设置,是以文化统筹艺术的概念,属于现代艺术管理意义上公益性的一部分。在1993年专业目录中,曾设有独立的“文化艺术事业管理”专业,仅仅是划入本科专业目录,也没有高一级的其他二级学科,但基本还是属于艺术学类之下。随后,教育部修订了专业目录,并于1998年第一次将管理类设置为学科及专业门类,在相关学科及专业设置中,公共管理类被列为一级学科,并且,可授予管理学、教育学、文学或医学学士学位的“公共事业管理”被列为其中专业之一。由此,有些院校将“文化艺术事业管理”纳入到“公共事业管理”名下并开设相关专业。但与此同时,更多的艺术院校照样在“艺术学”下自办“艺术管理”相关专业,其理由是,管理只是服务艺术的一种工具和手段,艺术管理最终解决的还是艺术自身的发展问题;而相反观点认为,艺术管理只是管理学的一个研究分支,是管理在艺术领域的应用和研究,甚至认为,违背管理学一般原理与方法的艺术管理是一种“伪管理”[9]。2012年,教育部对本科专业目录进行了第四次修订,新增了艺术学门类,但是仍未设置“艺术管理专业”,只在艺术学下开设了“艺术学理论类”专业,而与艺术管理更为接近的“文化产业管理”(可授管理学或艺术学学士学位)则设在了管理学工商管理类下。这导致许多高校在硕士、博士点建设过程中,涉及“艺术管理”方向的相关研究呈现出“各自为政”的局面。尽管如此,将“艺术管理”主要置于艺术学学科进行研究与人才培养仍是我国目前的主要做法。
(二)艺术管理研究的研究对象问题
关于“艺术管理”研究对象的界定,董峰对上世纪80年代以来各学者的观点做了比较细致的梳理,认为对艺术管理研究对象上的探讨大致包括“艺术管理规律说”、“艺术管理现象说”、“艺术管理问题说”,并提出艺术管理研究的“直接的和主要的对象是艺术组织及其活动”[10]的观点。王希俊、李精明两位学者在其基础上,进一步提炼出三种观点:一是认为艺术或者艺术活动是艺术管理研究的对象;二是认为艺术管理活动及其规律是艺术管理研究的对象;三是认为艺术组织及其活动是艺术管理研究的对象。[11]但在他们看来,单纯把艺术作为艺术管理研究的对象与艺术理论、艺术史、艺术批评的研究重复太大,违背了独特性原则,而把艺术管理活动及其规律作为艺术管理研究的对象又过于抽象、复杂和难辨,具有不合理性。两位学者同时提出与董峰相一致的结论,即认为艺术组织及其活动是艺术管理学的研究对象。另外,田川流在其著作《艺术管理学概论》中也把“艺术活动以及艺术生产相关的领域和部门”作为艺术管理客体与对象[12]。显然,目前相关学者都试图对艺术管理研究的对象做一个界定,并且随着时间的推移和学术界的努力,逐渐有了较为一致的看法。然而,随着艺术管理研究的外延不断扩大,艺术主体和客体的多元化趋势以及新的交叉学科渗透,将使艺术管理的研究对象问题再次陷入争论的局面。而作为艺术学理论下二级学科的艺术管理,其研究对象还必须考虑到艺术学理论学科这一大的前提以及与其他并列二级学科的关系。所以,关于艺术管理研究的研究对象问题,还有待学术界做出进一步探索。
(三)艺术管理研究的人才培养问题
早在艺术学升格为学科门类之前,作为二级学科的“艺术学”人才培养问题就一直存在。由于招生弹性大,各种专业的学生拼命往里挤,特别是长期受制于传统的应试教育,大部分学生在艺术素养方面欠缺积累。艺术学升格为学科门类之后,艺术学面临着教育资源体系的重新配置,搭建合理的艺术学学科框架体系的难题。而艺术管理在学科归属、研究对象上的问题延伸到人才培养上,直接表现为如何选择生源、如何设置课程、如何配置教学资源以及如何促进升学和就业等现实问题。目前艺术学理论一级学科的学科带头人和骨干教师很多来自文学、哲学等人文学科,本身背景就很复杂,而作为兼具理论性与实践性的艺术管理,经济学、传播学、营销学、心理学等诸多学科渗透其中,也给人才培养带来诸多挑战。概而言之,在整个艺术管理研究的人才培养上,主要面临以下几个问题:一是生源方面,既需要交叉学科背景的入学要求,又要保证生源学科背景相对一致性,二者存在一定的内在矛盾;二是课程设置方面,许多院校仍处于摸索阶段,课程之间联系不紧密,学科跨度大,难以构成体系;三是教学资源方面,面临着艺术学升格后师资、教材甚至硬件设施上的缺口,大部分院校在师资上滞后于招生工作,尤其缺乏具备艺术学和管理学学科背景且艺术管理经验丰富的教师;四是教学模式方面,传统灌输式教学容易忽视学生在艺术管理上实践创新能力的培养,从而不利于复合型、应用型人才的培养。
三、关于艺术管理研究方向建设的几点看法
第一,艺术管理研究还应该遵循一个大的前提,即艺术管理研究应建构在艺术学体系之下。
首先,艺术管理以“艺术”作为研究问题的出发点与归宿点是没有疑问的。如果仅仅将艺术管理作为管理学研究的一个分支,容易造成研究者对艺术特质的忽视,游离于艺术类别之外而沦为对一般管理活动规律的揭示。从艺术生产的角度来看,艺术管理参与到整个“艺术创作―艺术作品―艺术接受”系统当中,既有自己独特的内在规律性,又有着一定的外在约束力。尤其涉及到反映哲学、宗教、文化、道德、政治等意识形态的精神财富创造,一般管理的相关原理与实践都不能生搬硬套。
其次,艺术管理研究的任务是对艺术管理的主体、客体进行描述,从而揭示艺术管理活动的本质和规律。艺术管理研究虽然不直接作用于艺术构思和艺术创作,但落脚点仍然是对艺术生产的促进,对艺术传播的规范,对艺术市场的优化和对艺术人才的发展,它与艺术学研究具有学科继承性和逻辑一致性。相反,突出艺术管理研究的管理属性,容易造成过分关注艺术管理的效用性、营利性和功利性,这和艺术的本质与特征背道而驰。也就是说,艺术管理作为横架在艺术生产主体与艺术接受主体之间的桥梁,只是服务于整个艺术生产活动的手段和工具。所以,尽管管理学及相关学科下也开设了艺术管理研究,但相比之下,艺术学更有资格从事这项研究。
第二,在学科建设方面,我们需要厘清艺术管理研究内外部逻辑关系。
从外部来看,艺术管理与文化管理、文化艺术管理、文化产业管理、艺术产业管理等多种管理形态出现并存的局面,学科之间交叉融合,各有侧重,然而差异却很小。在当代语境下,文化产业管理、艺术产业管理虽然注重经济效应,但同时也具有社会效应。而文化管理、文化艺术管理如果不是从政策、体制等层面来表述,它们指的就是艺术管理,所以,在艺术学理论学科下,用“艺术管理”统筹这一类专业是合理的。
从内部来看,艺术管理研究需要建立起比较合理的理论框架,即如何把握内部学科之间的关系。目前,艺术管理研究指向了大大小小的不同具体研究方向,比如偏理论的艺术管理原理、艺术管理史等,偏应用的艺术行销、艺术传播等,以及专门讨论不同门类艺术的管理如影视艺术管理、剧院艺术管理、表演艺术管理、视觉艺术管理等,我们有必要对艺术管理研究体系进行梳理。此外,在艺术管理研究尚未成熟之前,艺术管理的外延应适当缩小。学科扩容是必然的,特别是在艺术学升格为学科门类之后,艺术管理作为融合性的交叉学科,艺术学、管理学以及一系列的相关学科如经济学、社会学、心理学等为其扩充研究领域提供了广阔的天地。但是,从学科发展的合理角度来看,坚持一定的学科壁垒是有必要的,无节制甚至盲目性的扩充不仅会导致艺术管理研究再次陷入学科归属争论的泥淖,也会进一步消解其存在的独特性。
第三,在人才培养方面,应注重学科意识培养,提高准入门槛,突出艺术管理的实践性质,教学相长,师生共勉。
首先,相对明确的学科意识和问题意识既是对研究范围的限定,也是避免研究对象空泛化和单一化的保证,这对于学科建设、研究范围、课程设置、论文选题等均有重要意义,尤其在艺术学理论体系下,艺术管理研究还不能完全脱离理论的建构。
其次,在师资和生源的选择上,高校有必要适当提高准入门槛。就艺术管理而言,学生往往缺乏艺术理论方面的素养,教师则受限于管理实践上的经验,所以在学科背景均较复杂的情况下,师生都应该自觉通过不同的“补课”方式,加强艺术学理论素养和管理经验积累,完善知识结构。目前,欧美许多高校在艺术管理研究生入学资格上普遍要求具有某一门艺术专长或管理才能,也正因为本科阶段很难兼顾艺术和管理两门课程体系,国外一些学者暂不主张在本科阶段设立艺术管理相关专业,这种做法有其合理性。近年来,随着文化产业的崛起,许多院校纷纷以此为契机开设相关专业,尤其是文化科技融合加速发展,产业跨界融合催生出文化、传媒、管理、经济、艺术、科技等跨学科研究,艺术管理研究应顺应时代需求,突出其应用性与复合性的学科特质,更加注重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未来,“产学研”合作教育、“双导师”制、学校与科研院所、企业联合培养,文理互通跨校联合、跨国交流等创新型人才培育模式或会在艺术管理研究领域得到推崇与实践。(责任编辑:楚小庆)
参考文献:
[1]张道一.艺术学研究的经纬关系[J].贵州大学学报(艺术版),2014,(02):4-6.
[2]凌继尧.艺术学理论的二级学科的设置[J].艺术百家,2011,(04):19.
[3]李倍雷.构建艺术学理论的中国学术话语[J].贵州大学学报(艺术版),2013,(01):22.
[4]梁玖.确立实事求是的艺术学科中国本土建设原则――关于“艺术学理论”二级学科划分的设想[J].艺术学界,2011,(01):17.
[5]李荣有.求是务实,百年大计:艺术学学科建设问题再思考[J].浙江艺术职业学院学报,2012,(03):105.
[6]李丕宇.中外艺术类学科专业目录设置的比较研究[J].艺术百家,2013,(02):116.
[7]任也韵.艺术学的“总管”――关于“艺术学理论”学科定位与设置的思考[J].艺术学界,2011,(01):20.
[8]南京艺术学院研究院调查报告课题组.2013年度艺术学理论类专业建设热点与难点调查报告[J].艺术百家,2014,(01):16.
[9]谭魏.关于艺术管理学研究的几点思考[J].艺术教育,2013,(01):43.
[10]董峰.试论艺术管理学科建设问题[J].南京艺术学院学报(美术与设计版),2008,(05):20.
[11]王希俊,李精明.论艺术管理学研究对象的确定[J].贵州大学学报(艺术版),2012,(04):25.
[12]田川流.艺术管理学概论[M].南京:东南大学出版社,2011.
Dilemma and Outlet of Art Management Study viewed from Arts Theory
LI Feng-liang, ZONG Zu-pan
(Research Institution of Cultural Industry, Shenzhen University, Shenzhen, Guangdong 518060)
艺术管理学范文5
浅谈管理学生的艺术 作文 http:///zuowen/
随着社会的飞速发展和教育体制改革的不断地深入,素质教育已全面实施,而点线的学生管理格局已不适应新形势的要求。作为学生管理者应不懈探讨学生管理艺术,树立科学的学生观,构建点线面相结合的管理框架,实行科学的有序的动态的目标管理,处理好管理与发展的关系,努力营造自由、宽松、和谐的育人氛围,促进学生可持续发展。
一、围绕社会和教育发展需要,确立学生管理目标
目标是指人们期望达到的某种结果或状态,它对于人的行动具有导向、激励和规范的作用,因此,要管理好学生,首先就要确立科学的管理目标,而学生管理目标却又是以社会发展的需要和教育发展的总趋势为根据的。为素质教育实施创建科学有序的教育教学秩序,为学生发展营造生动活泼、自由宽松和谐发展的育人氛围。建立必要的纪律约束机制,使学生逐渐由他律走向自律轨道。不断提高思想品德和文化艺 http://
艺术管理学范文6
关键词:学校管理 用人艺术 以人为本 知人善用 凝聚人心
中图分类号:G627 文献标识码:C 文章编号:1672-1578(2017)05-0249-02
事务管理的核心在于人的管理,学校开展各项管理工作以加强人的管理为先。如何管好人,用好人,作为学校管理的实施者,须做到知人善用、公平、公正、包容豁达、用爱心凝聚人心,做好人心工程,促使学校工作和谐发展。校长是学校的灵魂。走上学校管理岗位近10年,笔者在学校管理中体会最深的是只有坚持贯彻“以人为本”的学校管理模式,学校的发展未来才能更加光明,发展前景才能更加广阔。真正懂得为教职工谋福利的校长才是最称职的,往往在为教师创造幸福的过程中也收获了个人幸福。
一名优秀的校长,必然会对学校进行科学的管理。如何能够通过加强人的管理来优化学校管理,如何真正管好人、真正用好人,从而推动师生共同发展,这些问题值得深入思考。我认为有以下几方面的处理途径:
1 校长要知人善用
知人善用,是校长必须谙熟于心并且能灵活应用的用人原则。知人是用人的前提。学校每一位教师都是人才,作为校长如何创设条件,使英雄有用武之地,让广大教师的才能淋漓尽致地发挥出来,从而做到有的放矢,知人善用呢?一是扬其长。校长作为学校的领头羊,必须熟悉和了解学校每一位教职员工的基本情况和个性特点,要根据每位教师的长处、优点安排分配合适的岗位。学校工作千头万绪,不同的岗位需要不同的教师发挥余热,应让老师们在适合自己特长的岗位找到自信。如我校是一所镇中心小学,由于各种原因,教师年龄结构偏大,教师的负荷很重。为了让所有教师在工作中各尽其责,扬长避短,发挥其长处。我们每学年开学前都要求教师根据自己学科特长申报所教学科,所带年级,学校根据教师的申报整体考虑,合理搭配,在岗位上安排上尽量满足教师们的个人意愿,老师们在各自喜欢的岗位上发挥自己的特长,自然心情愉快,尽其所能。既避免了开学初学校排课难的问题,又发挥了教师的个人特长。重要的是,校长通过这样的教学组织,能够正确掌握不同教师的个性特点,挖掘并善用其“长”,规避并巧用其“短”,时刻兼顾长处与短处的辩证关系,大胆探索劣势向优势的转化,从而最大限度地调动教职员工的积极性,让大家在互动中体现创新能动性,让所有教师都能够为学校的建设管理发挥其功效,努力打造学校成为在校教师释放个性、施展才华的平台。
2 校长要公平公正
校长作为学校的行政领导,对任何事情的处理都要保持公平、公正、客观的态度。
一是带头遵循制度,规范办公。无规矩不成方圆,学校建立科学系统的管理制度后,应该以身作则贯彻落实制度,强化管人管事的规范性,倡导公平、公正、客观的管理手段。多年来,学校在长足发展中已经形成一套良好的管理办法。从校长的角度讲,学校管理也就是运用制度管理。事实证明,学校制度应做到全面性、科学性、可行性相结合,一旦制度形成,就必须严格执行。校长一定要带头严格遵守学校的各项制度,决不能把本人置于制度之外,特别是涉及教职工切身利益的评优评先、评职评聘等工作一定要先有制度,按制度办事,坚持校务公开制度,做到阳光、透明。对于当今社会普遍滋长蔓延的不正之风,校长要最大限度地依据制度进行抨击和**。若无法抵抗歪风邪气,在负面作用下妥协退让,则直接导致制度体系的崩塌,也显现出校长的能力不足。
二是坚持科学管理,讲求方法。管理有法,管无定法。校长要不断探索学校管理中的艺术,用先进的管理理念和本单位的实际相结合,以“严格+科学+创新”的管理模式,刚柔相济、虚实并举、精细得当。能把握全局,善于协调各种关系,这样学校才会有向心力。
三是努力优化机制,主动激励。学校在调动教师的工作积极性方面应该保持与时俱进的观念,始终要完善优化学校的主动激励机制:(1)用人激励。校长要善于发现人才,及时提拔思维层次高、工作能力强、工作业绩好、有大局观念的优秀教师进入学校领导班子。(2)给教师以精神激励。校长要善于发现教师身边的典型,对有积极影响的人和事要给予充分的肯定,及时表扬,多层次、全方位树立各种先进,充分发挥教师的特长和优势。
3 校长要包容豁达
前世界首富比尔-盖茨曾说过:“没有豁达就没有宽松”。人们想要拥有更多的友情、爱情与亲情,首先应要求自己保持豁达、开朗之心,心里容得下别人,才能够与别人友好相处;同样,别人也才能更好地接受自己,从而融入大的集体,融入日以继日周而复始的群体交往中。经验丰富的校长,一定懂得良好的学校管理离不开包容豁达的管理艺术。如何体现包容豁达呢?一是要有容人之长的气度。学校关系着百年树人的国之大计,因而需要技术精湛能力出众的能者来教授学生。很多教师从经历、经验、资质、职称等方面都要优于校长,因此校长要容得下这些强于自己的人,尊重每一位师者。校长在考虑本校教育教学质量和任务时,应对有用之才做到不拘一格,委以重任。只有敢于并善于利用各方面强于自己的校长,才能带领学校获得更好的发展。二是要有容人之短的涵养。金无足赤,人无完人。对下属、教师工作中出现的问题要有包容之心,不能以己之长比人之短。包容是校长学校管理的一剂良药,更是校长必备的品德与素质。
4 校长要凝聚人心
爱,应该是世界上最微妙也最强大的力量。校长开展学校管理,探索用人术,理当掌握一条根本技巧:以爱心凝聚人心,用对教师的真诚换来教师的忠诚。校长的任何一项决定都关系着学校的发展未来,而校长的任何一次与教职员工之间的亲密接触,都可以为大家带来巨大的鼓舞。校长理应将广大教职员工紧密团结起来,时常关心大家的工作起居,可以成为教师的朋友,努力为大家排忧解难,深刻领悟并积极贯彻“要以人为本,以情治校”。校长不应摆出架子、亮出官威,不深入基层,不调查研究,让教师无法保持真正的交心工作。应时刻提醒自己,自己同样是一名肩负教书育人重大责任的教育工作者,参与到教师的教育教学工作中,与他们共同探讨研究,做他们的同事与其共进共退,做同样的学习者与同学共知,做他们的朋友,与其同呼吸共命运。于是,校长就在校园内营造了更加和谐民主的人际交往环境,其以诚相待的做法能够被教师深深地感受到校长的认可与肯定,教师自然十分在意自己在校长心目中具有一定的重要性,从而更愿意为学生指点迷津、倾情奉献。校长一定要满怀热情去肯定教师的辛勤劳动,去重视教师的职业发展,去关爱教师的日常点滴。特别对青年教师,校长更应给予积极的评价,并寄予厚望加强培养,要努力发现教师的优点并加以赞赏,这样才能增强教师的自信心,产生亲和力,凸显校长的人格魅力。
参考文献:
[1] 张爱珠.漫谈学校领导的用人艺术[J].考试周刊,2016(30):145.
[2] 魏斌孔.探讨小学校长的领导方法和艺术[J].教育界:综合教育研究,2016(8):8.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发送邮件至tiexin666##126.com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
如需转载请保留出处:https://tiexin66.com/syfw/51448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