比的认识

比的认识 比的认识范文第1篇 关键词:法学方法论;比较法 比较法作为一项方法,在我们的生活学习各个方面、各个领域中都能够用的到,而作为法学方法论中的比较法,可以让我们更加深入的了解与学习法学。 一、法学比较相关的概念 (一)比较。比较就是确定事物同异关系的思维过程和方法。根据一定的标准把彼此有某种联系的事物加以对照,从而确定其相同与相异之点,便可以对事物做出初步的分类

比的认识

比的认识范文第1篇

关键词:法学方法论;比较法

比较法作为一项方法,在我们的生活学习各个方面、各个领域中都能够用的到,而作为法学方法论中的比较法,可以让我们更加深入的了解与学习法学。

一、法学比较相关的概念

(一)比较。比较就是确定事物同异关系的思维过程和方法。根据一定的标准把彼此有某种联系的事物加以对照,从而确定其相同与相异之点,便可以对事物做出初步的分类。但只有对各个事物的内部矛盾的各个方面进行比较后,才能把握事物间的内在联系,进而认识到事物的本质。

由于事物有量的规定性和质的规定性,因此,事物的比较可以分为量的比较和质的比较两种。

(二)可比性。可比性即事物之间可以比较的某种联系。尽管事物之间是具有普遍联系的,但是,我们并不会认为事物之间均可以比较,即不具有可比性。由于事物具有量的规定性和质的规定性。因此,事物的比较就包括量的比较和质的比较两种维度。从量的比较上来看,可比性取决于两个事物是否在同一个量度标准下进行比较。例如我们国家每个高中生都会经历的高考,不同省市地区有着不同的试题,所以不同地区的高考分数就没有可比性,有时河北理科二本线为540分,而这分数对于教育相对落后的一些地区就是重本分数了。而从质的比较上来看,可比性取决于人的认识目的。一般来讲,同一属概念下的种概念的比较才是有意义的,才具有可比性。举个例子来说,人和花草树木就不具有可比性,但是研究猿猴和人之间的关系,就很有比较意义。

二、功能比较

(一)功能比较必要性。我们知道,法律的结构包括:法律体系-法律部门-规范性文件-法律规范-法律概念。因此,法律结构的类似性要求两个可比较的法律制度在法律传统、法律部分的划分、法律文件的结构和法律概念上存在着相似性。但是这种相似性只是存在于具有相同的法律传统或者有相互继受关系的法律制度之间。

但是,法律的可比性取决于法律比较的目的,而法律比较的目的无外乎两个,一是认识论上的意义,即认识法律文化的多样性,提高对法律科学性的认识;二是法律在实践中的意义,即为了本国的立法和司法实务等服务。在实践中,后者的重要性往往大于前者。因此,在法律比较中,绝大多数的比较不是通过所谓的体系性思考,而是通过问题性思考。法律的可比性的基础是法律面对的问题,而不是法律所使用的概念体系。就是法律实务中,我们法律人更多要去考虑的是如何解决问题,需要借鉴外国相关制度、规定等时,仅是从概念和术语等概念体系内容去找的话,往往是没有任何收获。此时,就需要看看外国是运用什么制度、规定等来解决这个问题的,从而起到借鉴的作用。

(二)功能比较优越性。首先,不同法律结构、法律体系的法律可以进行比较。在规范比较之下,相同或者相似的法律结构、法律体系是比较的前提。[1]而在功能比较之下,不同法律结构、法律体系的法律或制度可以进行比较。

其次,不同的法律概念、术语、法律技术、法律程序的法律仍然可以进行比较。例如,英国和法国虽然只是相隔一个狭长的海峡,但是,这两个国家在法律上确是完全不同的。一个是属于英美法系,一个是属于大陆法系。尽管如此,两个国家的法律还是可以进行比较的。法国一位著名的比较法学家勒内.达维对两国的法律进行过实质上的比较。他举例子说:根据甲国的法律,特定争议可以由实体性规则加以解决,而依乙国法律,诉讼是敞开的,但其结果决定于法院的自由裁量。法律规则的概念在大陆法国家和普通法国家也有所不同。这两种考虑使比较成为难事但并非没有比较的可能。这种情况导致比较法学者在许多情况下采用“功能方法”。[2]

再次,不同意识形态的法律之间可以进行比较。功能比较解决了不同意识形态之间法律的比较问题。一般来讲,“正统的社会主义法律学说的立足点是:在社会主义社会里法的功能同资本主义社会里法的功能完全不同”[3],但是,茨威格特认为,尽管在经济领域资本主义制度和社会主义制度大相径庭,但是在一些其他的领域还是可以比较的,虽然可能在名称上会有些不一样。

最后,从比较法方法论的体系上讲,功能比较很大程度的丰富了比较法的方法论,使得比较法的风格和体系变得更加灵活多样,可操作性强。总之,这种比较法下的功能比较法,使比较法有了很大的进步。正是功能比较在大陆法与普通法之间架起了桥梁,并在盗立于资本主义与社会主义法之间的壁垒上打开了一个突破口。[4]

三、功能比较应用

在法律比较中,绝大多数的比较不是通过所谓的体系性思考,而是通过问题性思考,法律的可比性的基础是法律面对的问题,而不是法律所使用的概念体系。功能性思考就是以问题为主导来思考,举个例子来说明这类情况,需要运用功能比较:

关于如何保护土地或不动产的受让人,避免由于不知道第三人在该土地或不动产上享有权利而蒙受损害,同时保护市场交易安全的问题上,各个法系、国家可能有着不同的制度、规定。大陆法系中一般采用的土地登记制度,即由行政官署进行土地或不动产的产权登记。并同时规定登记具有公信力。这样,即使登记的内容与真实权利状况不符,受让人的权利仍然受到保护,这就是不动产登记的公示公信原则。大陆法系中,是通过政府的介入来保障登记的公信力。而且规定,发生冲突时,以登记簿为准,也避免和减少了很多不必要的纠纷。而英美法系国家则通过产权保险制度来解决这一问题。即由产权保险公司提供保险,由于产权保险公司占有所有的证件资料,使得产权保险公司的记录具有了公信力。当发现产权报告中记录不实或是有权利瑕疵漏记等现象,投保人可以要求保险公司消除纠纷,若纠纷并无解决,投保人就可以向保险公司主张赔偿损失。而在我国古代,人们的智慧也得以体现,为了保证房地产产权的可靠性,人们习惯上将房地产从建造后每次交易的房契粘接在一起,称之为“联契”。“联契”上记录了每次交易的过程,其目的也是为了保证产权的公信力,让每一次交易都可视化,有据可循,有公示公信的效果。由此可见,为了解决不动产交易的公示公信问题,大陆法系国家采用行政主导的不动产登记模式;英美法系国家采用商业主导的产权保险模式;而我国古代则采用“联契”的民间习惯。这些不同模式,都成功解决了问题,有异曲同工之效。解决问题的思考模式下,即功能主义之下,处于不同法律体系的法律就具有了可比性。

从上面这个例子中功能比较的应用,我们也可以看出法律比较中功能比较的重要地位。

四、总结

总之,相对于规范比较而言,功能比较是一个有益的突破,当然将功能看作是唯一正确可行的比较方法,也是不可行的。比较法的生命在于解决国家的各种社会问题和法律问题,功能比较的主旨是找到解决具体问题的**途径,不完全考虑具体的规范。但是,从某一方面来说,功能比较在比较法方法论中应当时占有主导地位。通过学习比较法,尤其这中的功能比较法,使得我们在遇到难题时,需学习不同地区、国家、法系等的法律制度时,可以更好的相互借鉴,融会贯通。

(作者单位:河北经贸大学)

参考文献:

[1] 董春华.论比较法中的功能比较[J].东方论坛,2007,01:112-118.

[2] 勒内.达维著,播华仿、高鸿钧、***译.英国法与法国法――种实质性比较[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2.

比的认识范文第2篇

师:前些日子,盐城发生了一起特大的室内偷窃案。警察叔叔在室内进行了一系列侦察,结果发现唯一的证据是小偷的脚印。同学们,知道警察测量小偷的脚印有什么作用吗?

……

评析:学生非常乐于在讲故事、做游戏、模拟表演等生动具体的情境下学习知识。教学中,教师抓住了学生的这种学习心理,巧妙设计警察破案这一现实情境,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了学生参与学习的热情。

教学片断二:

出示例1:在今年秋季田径运动会中,学校设置田赛项目5项,径赛项目9项。

师:通过给你的信息,你能提出什么数学问题?

生1:田赛项目比径赛项目少几项?径赛项目比田赛项目多几项?

师:同学们刚才提出了两个相差问题,我们可以用减法来解决。你们还能提出什么数学问题?

生2:田赛项目是径赛的几分之几?

生3:径赛项目是田赛的几分之几?

师:像这样倍数关系的数量问题,我们可以用比来描述。

……

评析:教师在教学中注意找准学生的学习起点,先提供学校秋季运动会的信息,由学生提出数学问题,调动学生的已有经验基础,引导学生在比较两个数量之间的关系时,逐步体验感悟出单纯从绝对量的多少(比差)来比较是不够的,还要用相对量(比商)来比较,紧扣教学新知识“比”的意义中的实质内涵,把握住了知识的连接点和生长点。

教学片断三:

师(出示例题):图中的比是1∶4,这里的白色部分和蓝色部分分别表示什么?你知道1∶4表示什么吗?

生1:1∶4,表示1份洗洁液要加4份水,也就是说水的体积是洗洁液的4倍,洗洁液的体积是水的1/4。

师:因为速度=路程÷时间,速度实际上表示了路程与时间的关系,我们也可以用比来表示路程与时间的关系。

师:小强走的路程与时间的比是900∶15。

生2:小红走的路程与时间的比是600∶12。

师:我们刚才已经得出了不少的比,仔细观察例2中的比900∶15、600∶12,你觉得比与什么有关?两个数的比表示什么呢?

……

评析:例1中的比表示两个数的倍数关系,先认识两个同类量之间的比;例2通过教学路程除以时间表示速度,再认识两个不同类量的比,使学生完善对比的认识。这样一方面通过题中的填表,使学生初步体会到速度是路程与时间比较的结果;另一方面通过用比表示这一关系,重点启发学生用自己的话来说一说,在学生与教师的互动互说、共同领悟中,使学生对比的意义有一个本质的理解。

教学片断四:

师:你会修正吗?(出示以下信息)

生1:星期天播放女足世界杯,中国对挪威的比赛,你看了吗?

生2:没有。

生1:可真精彩啦!体育场坐满了观众,到场的男、女球迷的比是3∶5。

生2:来了3个男球迷,5个女球迷啊?

生1:挪威队可强大了,队中平均身高是185厘米,中国队的平均身高只有1.7米,他们的身高比是185∶1.7。

生2:最后的比赛结果呢?

生1:挪威队以1∶0取胜。

生2:1∶0,不就是我们今天学习的比吗?

……

评析:问题可以说是学生学习的起点、学习的诱因,而自相矛盾的问题更是激发学生求知的动力。量子物理学家尼尔斯·波尔说过:“当我们遇到自相矛盾的问题时,真是太棒了!因为我们就有希望获得一些进展了。”的确,学生就是在攻克一个个“问题堡垒”的过程中,不断发展、进步的。课堂中,我们有必要预设一些有价值的问题,引导学生发现它、分析它,最终解决它。

教学片断五:

师:同学们,我们的比无处不在,就在我们身体上也蕴藏着许多的比。

师:猜测并验证你身高与双臂平伸的比。

生:大约是1∶1。

师:身体的腿长与头长的比是多少?

生:大约是4∶1。

师:还能找一找你身体上的比吗?

师:现在理解警察叔叔为什么要测量小偷的脚长了吗?一般成年人的身高与脚长的比大约是7∶1。

师:警察叔叔发现犯罪嫌疑人的脚长是25厘米,你知道他的身高大约是多少吗?

……

比的认识范文第3篇

比较文学是跨民族、跨语言、跨文化、跨学科的文学研究,主要研究民族文学之间以及文学与其他学科之间的材料事实关系、美学价值关系与学科交叉关系,并在开放与多元的文学研究中追寻体系化的汇通。比如文学和历史的跨学科文学研究,文学与历史之间,从来都是模棱两可的,一般情况下很难将之截然对立,总是你中有我,我中有你。二者如何严格地区分可以不去穷究,但是在文学中,对部分史实的改动和夸张及产生的作用,当是要有一定的认识。

便以《三国演义》和《三国志》为例。《三国演义》是一部世代累积性小说,其蓝本是《三国志》,当然其中也掺杂着其他的参考文献。《三国演义》大体能还原三国时期的历史,但其中还是有许多地方进行过改动和夸张,所谓“七实三虚惑乱观者”,比如开篇说张角受仙术于南华老仙,诸葛亮赤壁借东风,玉泉山关公显圣等等,真可谓是漫天花雨、神鬼不测。凡此种种,不胜枚举,因此我仅具体选取赤壁之战中诸葛亮的形象来进行分析。

《三国演义》中有关赤壁之战的回目是从第43回到第50回。在这8回中,有5回的回目提到了诸葛亮,足见其在赤壁之战中举足轻重的地位。具体说来,小说中描写诸葛亮的情节有舌战群儒、智激周瑜、草船借箭、巧借东风、智算华容等。这些情节无一不是脍炙人口的,而其之所以脍炙人口,很大一部分原因就在于它的经典性。它成功地塑造了刚刚出场不久的诸葛亮足智多谋、出神入化的形象,使“智绝”的形象从一开始就深入人心,特别是小说中还以风度翩翩、羽扇纶巾的周瑜来衬托诸葛亮,更突出了诸葛亮的人物形象,从文学上讲,这无疑是十分成功的。

《三国志》关于诸葛亮的描述就没有小说中那么生动了。《三国志》中描写诸葛亮渡江劝说孙权联合刘备共同对抗曹操的时候,并没有舌战群儒一节,而是直接说服了孙权,而其余的智激周瑜、草船借箭、巧借东风等,更是后代小说家和野史极尽所能所塑造出来神化诸葛亮的情节。这些另外增加的情节,实际上散见于历朝历代提及三国故事情节的随笔、散文集等,以及唐诗宋词、诸宫调、元杂剧中有关三国故事的描写中。而历史上的诸葛亮,正如《三国志》在《诸葛亮传》最后一段对诸葛亮的评价:“诸葛亮之为相国也,抚百姓,示仪轨……可谓识治之良才,管、萧之亚匹矣。然连年动众,未能成功,盖应变将略,非其所长欤”,陈寿这一截简短的评论以及其后裴松之的大篇长注,说明历史上的诸葛亮更擅长的是政治而非军事,更不会各种神乎其神的六丁六甲之法。

通过比较,很容易看出文学对历史的改动与夸张。那么,文学对历史的改动与夸张,是不是真的如鲁迅先生所说的“颇有失”、“显刘备之长厚而似伪,状诸葛之多智而近妖”?对此问题的看法对我们理解比较文学跨学科研究是很有帮助的。

笔者以为不然。文学对历史的改动和夸张,是常见的事。从某种意义上讲,正因为文学的这种改动和夸张才使文学成为一门独立于历史之外的学科。

文学与历史有共通之处,比如它们都是以语言文字为载体,具有一定的社会功能,与哲学、文化及其他学科都有密切联系等等。在文学自觉还没发生以前,历史往往与文学、哲学混为一体,这很明显地体现在先秦诸子百家的作品中。

但是,文学和历史所追求的目标不同。历史更侧重于史实求真,这种求真求实的目的是为了更加客观地反映历史发展的规律,从而为后人提供更为接近历史本来面目的规律。文学则不同,文学从形式上更为关注典型人物、典型环境等文学因素的塑造,其目的更侧重于对人的精神世界的感化与陶冶。举个例子:A打B。从历史学的角度讲,A打B就是A打B,它所反映的是A打过B这样一个史实。文学则不然,文学的描述可能会是A狠狠地打B,A把B打得七窍流血,或者添油加醋地说B虽然武功盖世,但A照样一拳就把B打趴在地。文学这样处理,很显然是为了塑造A的形象,目的在于使A的形象更加生动,跃然纸上,仿佛身临其境,增强文学作品的感染力和吸引力,如果A打B是一个正义的行为的话,对于A的形象的突出则还表达了对正义精神的肯定和赞扬,使读者能有惩恶扬善的,进而使读者受到这种精神的感染和鼓舞,对于丰富读者的精神世界,提高读者的精神境界有十分明显的功效。

从这个角度出发,就不难理解为什么诸葛亮的形象在文学作品中和史料中有差别。文学作品(即《三国演义》)更注重突出诸葛亮这个核心人物的形象,当历史史料尚不能将之拔高到一个超越其他人的突出地位时,文学便需要对人物形象进行改动和夸张,以利于塑造性格鲜明突出的主角形象。因此,文学作品的改动与夸张便可以理解了。

对文学作品对历史史料的改动和夸张的评价,是在进行了跨学科的比较中得出来的。谈及文学作品对历史史料的改动和夸张,意在说明比较文学中的跨学科比较具有怎样的研究意义。

一、它有助于梳理文学与其他学科的联系和区别。由于跨学科的研究要求研究者做到一定程度的对研究学科的内在汇通,因此研究者可以在跨学科研究中捋清文学和其他学科的联系与区别。这要求我们一方面要看到文学与其他学科是相互影响,相互融会贯通的;另一方面又要看到文学所研究的目的与其他学科不尽相同。正如上述例子,我们既看到了文学作品与史料事实之间的联系及影响,也看到了由于研究目的的不同而使得对具体史实和人物的处理上,文学有其独特性。

二、它有助于更好地把握住文学学科的特点。文学学科有其自身的特点,这是区分其与其他学科的一个重要标志。正如上述的例子,文学与历史相比,形式上它更注重刻画鲜明的人物形象,内容上它更注重精神层面的影响,强调作品的感染力以及给予读者的启发,因此它会“添油加醋”地对史实进行改动和夸张。换句话说,历史中的事件和人物只不过是给文学提供了一个表达某种精神、感情的现实基础,而重点在于精神、感情。

三、它有助于更好地对文学作品作出正确的判断和评价。有同志在评价和欣赏作品的时候,往往会混淆评判的标准。还是以上文为例,鲁迅先生认为“状诸葛之多智而近妖”,有的同志深以为然,认为《三国演义》把诸葛亮神话得无所不能,缺乏历史真实感;有的同志则认为《三国志》中对诸葛亮的描写过于简单,不能更好地凸显人们对他的那种崇敬。事实上,有这种想法的同志都产生了一种“错位”心理。《三国演义》是一部演义,是文学作品,文学对历史本来就是一种加工改造、夸张升级,正如《封神演义》对武王伐纣的历史进行更大规模地改造一样,是文学出于自身表达的需要。《三国志》作为一部“志”,它并不是为了凸出其中某些故事情节的刺激或者某些人物形象的鲜活,它只是为了纯粹地表达历史,还原历史,虽然在叙述中受政治、意识形态等的影响会产生一些偏差,但那毕竟不是它的主流,因此它使人读起来枯燥无味。比较文学中的跨学科研究能帮助我们克服这种误区,我们能更好地了解和把握文学与其他学科之间的关系,划分清楚什么是文学上的评价,什么是其他学科的评价。这样,在评价一部文学作品时,才不会出现“《三个火》写的东西失真,因而它不是一部好的文学作品”之类的谬误。(作者单位:北京师范大学历史学院)

参考文献:

[1]《比较文学概论》,杨乃乔主编,北京大学出版社,2006年5月第3版

[2]《中国小说史略》,鲁迅著,人民文学出版社,2007年9月第1版

[3]《史学概论》,庞卓恒、李学智、吴英著,高等教育出版社,2006年3月第1版

比的认识范文第4篇

一、研究对象与方法

1.研究对象。以江苏省普通高校排球选项课现状为研究对象。分别在南京、苏南和苏北地区随机抽取12所高校,对12所高校的排球选项课教师、选项排球的学生和非选排球课的学生进行了问卷调查。

2.研究方法。⑴问卷调查法:①问卷的设计:根据研究目的和研究内容的需要初步设计关于江苏省高校排球选项课现状的《学生调查问卷表》和《教师调查问卷表》,在此基础上征询有关专家、教授的意见,对问卷进行修改、补充,最后确定为正式问卷。②问卷的发放与回收。在江苏省12所高校中,每所学校排球选项课教师2份,共计24份,回收24份,回收率100%;每所学校与排球选项课教师对应的学生问卷40份,共计480份,回收415份,回收率86.5%,有效问卷383份;每所学校随机以班级为单位的学生问卷30份,共计360份,回收327份,回收率91%,有效问卷322份。⑵访谈法:对江苏省普通高校部分排球授课教师、以及排球方面的专家教授进行访谈。⑶数理统计法:对研究过程中所收集的数据资料均采用Excel统计软件进行整理,并对调查资料进行归纳分析。

二、结果与分析

1.结果。

⑴比赛教学时数总体较少。在教学中,比赛学时数的多少及安排的是否合理,对教学效果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在表1中可以看出,大部分教师在技术方面安排的时间较多,比赛时间相对较少。

⑵学生主体需求。在排球教学实践中也发现学生对教学最感兴趣的组织形式是比赛,为此对学生进行了这方面的调查(表2),说明目前教学比赛内容安排的时数总体上与当今学生的内在需要还有一定的距离,应适当提高比赛时数的比例,通过各种形式的比赛,提高学生在技、战方面的运用能力,既提高了学生的兴趣又培养了学生的运用能力和排球意识。

2.分析。

⑴教师对教学比赛的认识。在走访调查中发现教师对教学中比赛的安排有多种看法,大体可划分成三类:①传统类:这部分教师认为只有学生在掌握好一定的技战术的基础上才开展比赛,否则,比赛变就成了形式而以,反而浪费了宝贵的教学时间,这从各学校的排球进度表上也能体现出这种教学步骤(传垫技术发球技术扣拦技术或5人接发球站位教学比赛),传统上一般都以战术内容和比赛相结合来安排的。这种传统的教学步骤,赞科夫曾对此提出批评,他认为没有必要反复地咀嚼他们已知的东西,这种做法最大的弊端在于,学生不动脑筋,思维僵化,精神消沉,阻碍发展。而应以高速度的原则,要求学生积极参与的前提下,教师以知识的广度达到知识的深度,而不是在反复演练中一个一个地消损其兴趣。在排球教学中也是如此,没有必要对每个技术动作精雕细琢,而应该在初步掌握和了解基本动作以后就可以快速进入运用阶段,而这时的比赛设计显得至关重要,既要符合当时学生的能力特点,又要给学生一定的创新时空。这样不但提高了学生的兴趣,而且发展了学生的技术运用能力。②****类:这一类教师认为为了充分体现学生的主体能动性,不管是新授课还是复习课,每堂课应留出足够的时间让学生自己去组织比赛。这种认识忽视了教师的主导作用,实际是从传统认识走向了另一极端,这是对主体性概念的片面理解,教学活动缺了教师的引导,缺了教师的参与,实际是让学生想干什么就干什么,那么也就不叫教学活动了。③改革类:注重主体性教育的要求,加强教师的主导作用。教师通过设计各种比赛(如:限制性的比赛、尝试性的比赛、探究性的比赛等),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拓展学生的思维,提高学生技战术运用能力。

⑵关于比赛法的运用。目前,在排球教学中采用分组的组织形式进行组之间、组内之间等开展比赛较多,效果也较好,关键在于比赛方法的选择运用上。在排球教学中应提高以下比赛方法的运用:①尝试、探究性的比赛。教学中在学习技战术之前或之后多可以设计一些尝试性的比赛。如:一人打多人或二人打多人等以少打多的教学比赛,并且轮流体验。由于刚学习技术不久,多人的配合反而不如人少的效果好,其一是能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提高兴趣,获得成功的体验,二是在意识上也领会了排球运动的特点。随着技术的不断熟练,人数也随之增加,比赛也越来越多样化。又如:刚学完垫球动作后,安排3米线之间隔网的2―3人垫球比赛等。②限制性的比赛。根据学生各时期不同的情况,设计不同的加以限制的比赛方法。如:学习练习比赛练习比赛的循环教学,其基本思路是通过设置各种限制的比赛进行自我发现、合作解决问题并在以后的练习中进行针对性的练习,激发了学生探求知识的主动性和合作竞争精神。这种教学要求师生之间、学生之间的多边互助活动,教师要用审视、良好的判断针对学生的不同情况,设计出多种运动处方。在学生的调查中也证明了该方法较受学生的喜欢,表现在对教师教学方法的肯定和课内外的结合。③联赛。多开展一些班内联赛、班级之间联赛,还可进行年级之间的比赛等,这种比赛形式加强了学生之间的竞争,扩大了学生之间的交流、合作,推广了排球运动,发扬了排球文化。④其它形式。为了加快加强技战术的形成,采用密度较高的比赛形式。如:利用缩小场地(三米线之间作为比赛场地或把硬排场地纵向一分为二等)和减少人数以增加学生触球频率,加快动作技能的形成。再如:一攻与防反的快速转换比赛等。

以上等等种种比赛方法在教学中的运用,不但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产生了兴趣,而且培养了团队精神,完善和锻炼个人的心里品质,值得我们去思考、借鉴和完善。

三、结束语

目前,排球教学普遍比赛时间过少,不利于学生的技术串联能力的提高和战术意识的培养。其主要原因是一对比赛法的认识不够,二是运用比赛法的能力还不够。高校学生思维、判断能力强,排球教学中加大比赛时间,合理正确地安排好各种比赛方法对培养学生对排球运动的兴趣、提高学生对排球运动的理解、更好的掌握排球技战术有着重要的作用。

参考文献:

[1]陆怡如译:《激发学习动机》,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98。

[2]毛振明:《体育教学改革新视野》,北京体育大学出版社,2003.1。

[3]龚正伟:《体育教学论》,北京体育大学出版社,2004.3。

[4]唐时虎:《体育时空导论》,国防科技大学出版社,2006.4。

比的认识范文第5篇

从国际教育课程改革的总体趋势来看,技术教育是当今世界各国教育改革的热点课题。而技术教师是技术教育课程实施的主体,能够保证课程的正常实施和持续开设。当前,一些东、西方先进国家的技术教育改革正在快速进行中,在对承担技术教育任务的技术教师教育培养方面,也投入了一定的力度,不断促进技术教育事业的发展。

韩国在1969年首次正式设置技术教育课程,经历了多次的技术教育编制改革,演变成目前小学、初中、高中必修的技术素养培养课程。韩国在首次教育改革公布约10年后,第一次在韩国忠南大学设立了技术教师教育学科,并在1985年派出第一批具有正式技术教师资格的技术教育学毕业生,开始教授技术这一学科。其后韩国教员大学、大佛大学分别在1992年和2001年逐次开设了培养技术教师的技术教育课程。

比起韩国,美国在技术教育方面具有长久的历史,从1921年第一次把技术教育引入到教育课程中已经有85年的历史。现在,美国已经有71所大学中设置技术教师教育课程。近年来,美国国家教育部门针对技术教育课程标准工程,重新修改技术教师教育课程的标准,使技术教师教育有质的改善。

本文是对韩国和美国的预备技术教师教育进行研究,希望通过对美国、韩国的技术教师培养方式的分析给我国的技术教师的培养带来一定的启示。

研究方法

本研究是对韩国和美国接受过预备技术教师教育的学生为对象,对其提供调查问卷。研究的对象分别以韩国忠南大学技术教育专业3~4年级的学生和美国North Carolina State University的技术教育专业3~4年级的学生来进行,最终性的分析调查问卷韩国50张,美国15张。

研究结果

1969年,韩国首次正式设置技术教育课程,1981年在韩国忠南大学开设技术教育这一专业。随后, 韩国教员大学于1992年,大佛大学于2001年先后开设了这一课程。比较这三所大学的技术教育课程,忠南大学技术教育专业毕业所需学分比另两所学校多了10学分,这是因为忠南大学设置了对各科目专业性开发领域的专门化教育课程,而韩国教员大学和大佛大学相对的科目则是以讲座的形式来进行的。同时,忠南大学和韩国教员大学设置了自由选修学分,分别为32学分和46学分,这样使技术教育专业的学生们可以选择其他的辅修专业。

1921年,美国第一次把技术教育引入到课程中。现在,技术教师教育课程已经有71所大学中设置。但从各种研究了解到美国技术教师的数目最近有所减少,从2000~2001年的38 537名,减少到了2004年的35 909名。2002年,以美国50个州为研究对象对技术教师人数是否充分进行了调查,统计出了除2个州外(Alabama和New York州),其他48个州的技术教师均显不足。

韩国技术教师的供给量是以国家为基准调控的,而美国则是以州为单位来调控的。但是,美国的大部分州技术教师供给量不足,而韩国的技术教师供给量过量。同时,开设技术教肓专业的大学在韩国只有3所,在美国一共有71所,而且各个州的技术教师教育学院名称和运行形式多样化。

美国技术教师教育课程毕业需要的学分为120~130之间,一般的教养课程需要选修50学分,相对韩国来说是比较高的要求。这是因为美国大学的特点是在大学期间强调一般性教养教育。同时美国技术教师教育课程在大四学年的第二个学期要求学生进行一整学期的教育实习,学分大概占到10分左右,所占学分比例比较大。韩国技术教育专业学生毕业时所要习修的学分比美国的技术教育专业学生要多出20~30学分。韩国忠南大学和教员大学在学生的第3学年和第4学年的副课实习中分别设立了技术教育实习课程。

美国技术教师教育课程范围是以技术理解能力、技术实践能力、技术教授能力为中心来编排的。详细的专业科目内容是以制造、建设、交通、信息通信、生命工学技术等内容为基础,并且多样性的教育科目也开始开设。同时在技术教育专业中设立教师资格课程和非教师资格课程,学生们根据教育课程的设计决定以后从事教师还是产业职业方向。韩国的技术教师教育课程结构包括基本的教养课程、教育学课程、学科教育课程、学科内容课程等,并且学科内容课程中的技术领域大体上都是由制造技术、建设技术、信息通信技术、能源及交通技术等内容构成。但韩国对技术教师教育专业的所有学生的未来发展目标都是单一的培养成为技术教师,所以技术教育课程设置只是为了成为教师的单一教育课程。

美国和韩国都对技术教育专业的毕业生进行教师录用资格考试。韩国则只进行技术教师录用资格考试。美国在录用资格考试中,还要对毕业生进行数学、读、写等一般课业的能力评价考试。美国其他专业的毕业生如果想要成为技术教师的话,也可以通过技术教师录用资格考试得到资格认证。美国的技术教育专业的学生们未来的发展不仅仅是只能取得教师资格这单一途径,而是根据学生个人的特点,同时设置能够就业于产业体系的课程。而韩国技术教育专业只对学生们进行技术教育教师的培养,并没有考虑学生以后向其他的专业方向的发展,所以在技术教育课程设置上存在不灵活的弊病。

Daugherty(2005)以担认技术教师教育学科的教授们为对象做了一项关于“技术教师教育作用的变化”的研究。这项研究的表明:美国的技术教师教育对技术教育革新和技术教师教育作用变化的有着敏感的认识,能够把握新近的STL/AETL等标准,并且以ITEA/CTTE/NCATE等教师教育标准为基础模式。这些标准核心内容强调技术素养的同时,把以工学、设计为基础的工学教育和技术教育相结合起来。韩国也正在积极地制定相应的技术教师教育标准,但是像美国一样完整的技术教师教育工程标准还没有完善起来。

美国、韩国技术教师教育所提供的启示

韩国的技术教师教育的最大特点就是想成为技术教师的学生数目较多,相对韩国其他学科来说录用的机会也较多。在韩国成为教师可以取得好的社会地位,而且可以得到政府补贴。而在美国较大的问题是想成为教师的志愿者减少及教师社会地位下降等。因此,我国未来在建立技术教师培养体系的同时,不仅要注意技术教师教育的内在性问题,外在社会性环境和经济待遇等原因也要加以重视。

美国技术教师教育课程的特点是的多样性和灵活性。美国的技术教育专业考虑到不是所有的学生都想从事技术教师行业,所以开设了技术教育课程的同时也依据个人的发展要求设置了适应产业体系中就业的课程。但韩国对技术教师教育专业的所有学生的未来发展目标都是单一的培养成为技术教师,所以技术教育课程设置只是为了成为教师的单一教育课程。这和美国多样性的技术教师教育培养课程有着很大的差异。因此,我国的技术教师教育课程在设置时应具备灵活性,培养技术教师整体性的技术教育能力及就职能力,同时也应兼顾开设培养技术教育专家、人力资源开发者等多样的适应于未来发展的教育课程。

美国的技术教育培养课程强调学生们的教养教育。虽然大学毕业时学分较低,但是一般教养教育的学分却占到了40~50学分,所以美国的教养教育课程设置得比较充分。在研究生的课程中强调专业化的知识和对专业应用的要求。因此,美国技术教师教育在教师资格考试中,对学生们的一般教养能力是基础性的要求。虽然韩国技术教育学生的毕业学分(140~150)比美国(120~130)高,但韩国设置的是提高专业性的教育课程。所以我国在设置技术教师培养课程时,在有限的学分范围内强化设置教养教育的探索是一个很有必要的过程。

编程小号
上一篇 2024-05-09 20:44
下一篇 2024-05-09 20:44

相关推荐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发送邮件至tiexin666##126.com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
如需转载请保留出处:https://tiexin66.com/fwzx/402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