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升职业技能素质范文1
关键词:职业学校学生;素质;技能;思考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5)42-0225-02
科技是第一生产力,科技的发展推动了社会的进步,越来越多的科技产品进入到人们的生活中,对人们的思维观念和行为方式产生很大的影响。当今社会对技能型人才的需求量不断扩大,对人才质量也提出了更高要求。大多数技能型人才都是来自职业学校。然而当前我国职业学校的学生培养质量还不是很高,学生的素质和技能并不能达到社会对技能型人才的要求,所以职业学校必须加强对学生素质的培养,并提升学生的专业技能。
一、职业学校学生的素质问题
为了满足社会对人才的需要,高等职业学校培育出越来越多的实用技能型的人才,这些学生不仅拥有专业技能素养,而且基本素质也很良好。然而,通过近几年来对一些高等职业学校的调查,发现每个学校都存在至少1/3的学生基本素质状况令人担忧的现象。良好的基本素质的养成是靠长期坚持的,而恶劣的基本素质短时间内就能形成。因此,那些基本素质败坏的学生在校园内很快带坏了部分学生,不良之风很快形成了,这给学校的教育和管理都带来了巨大的挑战。他们的不良素质主要体现在以下方面:缺乏道德意识和法制安全意识,行为、举止比较极端,对个人的整体形象不注重,不懂得去尊重他人,对自我约束能力差,经常违反班级班规;对自己的情绪不能很好地控制,遇事易冲动,动辄武力解决问题,不能和同学和平愉悦地相处;不体谅父母,随意挥霍父母的金钱,不依据自身家庭经济能力消费,过度痴迷于网络文化,特别是网络游戏,浪费了宝贵的时间;对学习不感兴趣,在学习上没有树立力所能及的目标,缺乏动力,导致学习成绩落后于几乎所有人;没有责任感,不管是对家庭还是对学习都没有自己应该做到哪种程度的责任感;意志力很薄弱,遇到困难自身无法承受,只会选择逃避。这种败坏的基本素质一旦根深蒂固,不管对他们身心健康的发展还是学习成绩的提高都起到了极大的阻碍作用,也不利于学校的教育管理。
二、职业学校学生技能培养现状
首先,职业学校对技能培养的理解存在偏差。许多教师认为只要按照教学计划进行授课,学生修完所有课程,就能实现对学生的技能培养。教师仍然沿用传统的教学方法,侧重于对学生的理论灌输,忽视对学生实践能力的提升。其次,职业学校尚未建立特色的职业教学体系,现有的职业教学模式与普通高校一致,单一枯燥,缺乏新意,与实际脱节。职业学校在人才培养方面还是主要偏重理论讲解,而且没有根据各专业的特点来确定具体的教学方式,课程安排不合理,对学生的技能训练时间太短。这种教学模式可能会导致学生学习兴趣缺失,难以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阻碍了学生的全面发展。再次,职业学校在培养学生技能时缺乏系统性的安排,而且培养重点有所偏倚。职业学校虽然注重对学生专业能力的培训,但是学生的基本能力培养却没有受到应有的重视。此外,在培养学生专业能力时主要是以理论授课的方式,学生的专业素养和专业技能难以得到提升。
三、提升职业学校学生的培养质量
1.提高学生的素质。
(1)增强学生的自律意识,培养学生良好的思维习惯和行为方式。新生入学后,教师应立即引导他们阅读《学生手册》,并帮助新生了解相应的校纪校规,使他们养成良好的自律意识,严格遵照法律法规办事,形成正确的人生价值观念。同时要加强对学生行为习惯的引导,提升自身的综合素质。鼓励学生要做好生活中的每一件小事,细节往往能够体现一个人的素质和修养;从衣食住行等方面对学生行为习惯进行规范和指导;帮助学生意识到礼仪的重要性,倡导学生讲文明、讲礼貌;注重与学生的沟通和交流,了解他们的心理变化和精神需求,加强对学生的道德教育,使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从而保证学生的健康成长。此外,要培养学生的独立意识,并提升其心理素质,使学生具备更加坚韧的品质,能在挫折中成长起来,勇敢地面对逆境,始终以积极乐观的心态面对生活,对自己的未来充满信心和希望。教师可以利用生活中的一些小事来锻炼学生的耐力和意志,为学生进入社会之后身份的转换提前做好准备。
(2)加强与家长的沟通,改善家庭教育。家庭教育是孩子接触的最早的一种教育方式,家庭教育的质量会影响孩子一生的发展。家长作为家庭教育的主体,对孩子的思维方式和行为习惯比较熟悉,因此学校应该加强与家长的沟通和交流,使家长了解孩子在学校的表现,实现学校教育和家庭教育的统一。学校可鼓励家长积极参与学校教育管理,从而弥补学校教育的不足,改善教育效果。此外,要对学生家长的知识水平、受教育程度以及职业类型进行调查研究,根据他们教育孩子的方式来制定具体的改善措施。一些文化程度较低的工人和农民在子女教育问题上处理不当,所以学校应该定期举办一些活动与家长进行互动,提高家庭教育水平和质量。教师可以借助家长会的形式向家长反馈学生在校表现,并帮助家长掌握科学的教育方式,以及如何正确地应对学生的成长问题,加强家长对家庭教育的重视程度。教师还可以定期地进行家访,增强对学生日常生活的了解,及时调整教育方式。另外还可将学生引入到沟通活动中,形成三者互动的形式,促进教师、家长和学生加深对彼此的了解,有利于改善家庭教育的效果,促进学生素质的提升。
(3)培养学生文化知识基础,建立和谐的师生关系。职业学校在加强对学生专业技能教育的同时,必须注重对学生的基础学科的教育。只有掌握了丰富的文化知识基础,学生才能更好地学习专业知识。文化基础课程的学习对其今后的发展具有非常深远的影响。职业学校的学生除了必须拥有优秀的专业知识基础之外,还必须具备良好的文化知识储备,这样才能提高自身的优势,在激烈的就业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职业学校必须认识到文化基础教育的重要性,并结合教学实际为其制定合理的教学方案。职业学校可将语数外以及计算机作为必修课程,并规定每个学生都要通过课程考核,若是达不到考核标准,可以利用补课来帮助学生通过考核;学校可根据学生的兴趣爱好组织一些课外活动,比如篮球赛、足球赛等,这不仅有利于学生的身体健康,还能使学生劳逸结合,从而改善学生的学习效果。另外,教师应该主动与学生进行沟通,给予学生应有的尊重,站在与学生平等的角度上对学生进行说服教育,为学生创造一个和谐的沟通环境,使学生更容易表露自己内心的情感,教师能够准确地把握学生的心理活动并及时的采取措施,对学生实施有效的帮助。学校还应该为学生提供更多的实习机会,使学生能够进入企业中进行体验,在实践中培养学生的专业技术,提升学生的实操能力,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这样能够帮助学生对社会产生正确的认识和理解,为日后学生进入社会奠定良好的基础。
2.培养学生的技能。
(1)加强教师团队建设,提高教师专业素质。教师的专业素质对学生技能的培养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要提高学生的技能水平,首先必须提高教师的专业能力。教师应该具备终身学习的意识,及时了解专业相关的最新信息,掌握新技能,并将这些新知识引入课堂教学内容中。其次,专业教师必须拥有优秀的实际操作技术,并持有中级以上的国家职业资格证书。由此可见教师不但能够向学生有效地传递专业理论知识,还必须能将自己掌握的专业技能教给学生。然而当前我国职业学校教师的专业能力和专业素质还有待提高,因此教学效果也不是很好。所以职业学校必须加强专业教师团队建设,提升教师的整体素质,从而推动职业教育的发展。
(2)帮助学生形成牢固的理论知识基础。职业学校的办学目标是为社会培养大量的技能型人才。然而随着社会的发展,企业对技能型人才的要求越来越高,因此职业学校应该及时调整教学策略。理论知识教育是培养学生专业技能的基础,所以职业学校应该制定合理的教育计划,在培养学生基础文化知识的同时,要加强学生对本专业的认识和了解,锻炼学生的反应能力和实践能力。此外,学校应该鼓励学生多读书,扩大学生的知识层面;对学生进行思想道德教育,帮助学生形成良好的道德素质,培养学生科学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学生掌握了丰富的专业知识,才能对专业技能产生浓厚的学习兴趣,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性思维和实践能力。
(3)组织实践活动,提高学生的实操技术。实践能够实现知识向能力的转化,因此,职业学校应积极组织各种实践活动,使学生在实践中巩固自己掌握的理论知识,并提升自己的实操水平。教师应该转变传统的教学思路,认识到实践课程的重要性,加强对学生的技能培训,使学生理解每一个操作步骤的具体含义;引导学生积极参与社会实践活动,并在学生遇到困难时提供一些合理的建议;学校可举办一些专业技能大赛,调动学生参与实践的热情。此外,学校应该加强实训基地建设,为学生提供一个良好的实践平台,加强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的联系,帮助学生将理论知识转化成实操技能。
结语:
职业教育的目标是培养优秀的实用型人才,从而推动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进程的加快。职业学校应以实践教学为主,加强对学生的专业技能培训,提升学生的专业素质和职业能力。职业教育的发展有利于提高我国劳动者的整体素质,优化劳动力结构,促进社会的进步和经济的发展。
参考文献:
提升职业技能素质范文2
女职工是企业发展的重要力量,其工作水平的提高是企业发展的重要基础,借助“素质提升”和“巾帼建功”两大工程推动女职工素质和技能的全面提高,才能全面提升女职工的工作水平。
【关键词】
巾帼建功;素质提高;激励培训;学习机制
1 提高女职工工作水平的“两大工程”
在企业发展中,女职工的作用是不容忽视的,我国的妇女自古以来就在各个历史使其发挥了重要的作用,尤其是当代我国倡导男女平等与同工同酬的社会准则,在此基础上企业发展中一些特殊岗位必须有女职工的参与,并在工作与企业发展中起到了不容忽视的作用。多年来女职工依靠自身的勤奋与努力为企业和社会的发展做出了较大的贡献,真正成为半边天。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企业竞争环境不断严峻,需要企业内部的职工队伍不断提高自身的技术水平和素质,这样才能保持企业的竞争力提升与发展,尤其是作为重要力量的女职工更需要在企业发展中提高自身的工作水平,这样才能适应不断的激化的竞争环境,成为企业持续发展的重要动力。
2 以“巾帼建功”提高岗位工作水平
巾帼建功是一项树立女职工形象的重要工程项目,其实施是一项系统工程,一方面可以发挥女职工的组织与工作能力,使之成为可以担当岗位工作,通过培训与教育来提高女职工的岗位工作技能,使得女职工在本职岗位上可以充分发挥劳动技术和创造技能。成为知识型员工和技能型员工;一方面巾帼建功重视的是女职工素质的提升,体现的是人本价值提升的思路,是对女职工自我价值实现的重要举措,通过进过建功,可以帮助女职工树立岗位责任感,从而让女职工有存在感并实现自我价值,以此提高女职工工作积极性,实施的具体措施如下。
2.1 岗位建功
在企业的“巾帼建功”工程实施中首先应突出岗位建功的思路,利用岗位作为建功的基础。在建功中应树立的是女职工的岗位意识,并明确在工作中以提升岗位技能为出发点。利用岗位建功和岗位工作水平的提升来实现建功的目的,因此在建功过程中应利用岗位竞赛、岗位学习、岗位创新等作为评价建功的重要标准,为女职工提供重要的展示才能的基于和平台。企业开展巾帼建功工程以来,突出岗位建设的思路,利用岗位创优为入手点,倡导巾帼建功示范岗为活动主题实施“巾帼文明岗、巾帼安全岗、巾帼创新岗”等等,利用这一模式提高女职工工作的积极性从而达到提高工作水平的目的。
2.2 激励机制构建
在巾帼建功工程中应利用激励机制来促进岗位建设的效果提升与保持,加强完善巾帼建功对岗位工作水平的提高。在实际的工作中应利用“巾帼建功”活动来促进女职工持续学习先进技术和岗位技能的积极性,以此提高“巾帼建功”的影响范围。因在实际的工程实施中应重视对精神激励和物质激励的双重机制营造,一方面精神上促进巾帼建功工程的实施,利用企业内部的典型树立,将巾帼建功融入到日常的岗位竞赛中,利用技能大赛、效率创优等方式树立女职工的个人和基体典型,并进行大力度的宣传,以此促进女职工荣耀感提升,以此促进女职工对巾帼建功的重视,并积极参与。一方面是利用物质奖励,巾帼建功落实到实际的工作中,在激励制度中创设相应的对女职工的奖励机制,针对岗位工作突出的女职工进行奖励,利用升值、培训、奖金等来奖励在巾帼建功工程中获得一定成绩的女职工,以此促进女职工发展自身技术水平、岗位技能的主动性,从而使之积极参与到“巾帼建功”中。
3 利用“素质提高”提高整体工作水平
3.1 建立学习机制
在“素质提高”的工程建设中应重视的是全员的水平提升,女职工的素质提升工程应纳入到企业培养机制中,因为素质培养不能局限在某些岗位与个别职工身上,因此在企业中应以素质提高为目标,建立相应的学习机制。首先,整合资源,从宏观上建立全企业范畴上进行资源整合,各个部门配合女职工素质提升工程,协调各种资源提高培养效果。其次,在素质提高的过程中应以班组和岗位为阵地,突出企业发展的特点,以员工为主体完成素质提升,发挥素质提升的针对性和普遍性,即针对岗位的工作特征和技术要求进行专业化的技术提升,同时利用团队建设的层面上,从整体上促进女职工的学习意愿,一点带面的完成素质提升,建立学习型班组等,以此全面推动女职工素质的全面提升。最后,利用工余时间来丰富女职工的业余生活,通过文化活动来提高女职工的基本素质,如女性讲坛、素质课堂、网络课堂、生活课堂等,利用不同的主体来促进女职工的素质提高,此时应注意“活动”不能仅仅限于工作技能的学习,还应突出女职工的特点,增加道德修养、礼仪、婚姻家庭、心理疏导等层面的讲座,为广大的女性职工提供思想文化活动的平台,从而让女职工实现全面素质提升。
3.2 分层次进行素质提升
首先,针对企业的女性干部和工程师等进行职业培训,鼓励其更新知识和创新工作和技术等,鼓励其进行学历提升,创造机会让她们参与学习交流和深造的机会,提高其综合素质;其次,针对女职员进行管理培训,从管理的角度对管理层的女性职员进行专业培训,提升其管理水平与素质,从而提高企业管理中的有效性;第三,针对技术职工进行专业素质提升,如技术女职工可以利用技术攻关、技术创新、项目升级、合理优化等项目的实施来促进其参与到企业技术升级中,并依此提高其技术素养,帮助女职工提高工作水平;最后,针对一线的普通女职工的素质提升,主要应将岗位操作技能和文化水平的提升,利用岗位操作技能为基础,通过岗前培训、技能培训、职业技能鉴定、规范培训、文化知识培训等,来全面的提高一线女职工的基本素质,这样在女职工素质提高的过程中就可以体现差异化培训,提高培训的针对性,以此强化“素质提高”工程的实际效果。
4 结束语
在企业女职工工作水平的提升中,应将两大工程进行结合,借助巾帼建功和素质提升这两个工程的配合,从提高女职工的基本素质和岗位责任感入手,以此提高女职工在工作中的职业技能,进而提高女职工工作水平。
【参考文献】
提升职业技能素质范文3
[关键词]教学改革;文化素质;专业技术;“1+1”融合教学模式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5918(2016)03-0101-03
doi:10.3969/j.issn.1671-5918.2016.03.046 [本刊网址]http:∥
融合式教育是在整体教育理念下传统教育模式向现代教育模式演进的一种方式,是教育教学过程中将两种或两种以上不同学科体系的知识搁置在一起进行教学,从而使学习者在进行理论知识学习的同时提升实践能力的全新人才培养方式。在高职公共课教学中,采用文化素质与专业技术“1+1”融合教学模式,需要调动学校、教师及学生各方面的积极性,综合各种教学媒体与教学手段,提高课堂教学的质量与效率,使学生在接受基础知识学习的同时提升专业素养。
一、高职公共课进行文化素质与专业技术教育“1+1”融合教学的必要性
当前,大多数高职院校注重专业技术知识的学习而忽视文化素质教育,公共课教学存在着文化素质与专业技术教育相背离的现象,这不利于学生综合素质的提升。因此,我们有必要对高职院校公共课的教学模式进行改革,对高职院校文化素质教育与专业技术教育融合的途径进行探索,了解高职院校公共课教学“1+1”融合教学模式对完成高职教育任务与提升高职学生综合素质的作用,改变高职教育忽视文化素质教育的现状,实现二者由相互背离到有机融合的转变。
(一)高职院校片面强调专业技术教育的缺失调查
高职院校文化课长期处于被冷落的地位,究其原因是高职教育培养专业技术人员的目标决定的,因此,多数高职院校注重学生专业技术知识的学习与专业技能的训练而忽视了公共基础知识的学习与学生综合素质的提升。文化课多被设置为考查课而得不到应有的重视。这是导致高职学生综合素质普遍较低、粗话脏话脱口而出的原因,醉醺醺上课、在网吧里过周末等现象,都是由于校方长期不重视文化素质教育的结果。因此,在高职院校进行教学改革,打破传统教学模式,建构适应现代教育理念的、符合时代要求的、以提升学生学习能力与综合素质为目标的新的教学模式已成为当务之急。寻求解决高职教育片面强调专业技术而忽视文化素质教育的途径就成为公共课继续生存与发展的契机。
(二)高职院校建构文化素质与专业技术“1+1”融合教学模式的可行性
整体性教育原则是在当代教育体制下产生的一种新的教育理念,它要求高职教育统筹整合各种教育资源,调整优化专业结构,注重文化素质与专业技术知识的协调与平衡。专业技术教育根据社会需要为从事某一专业的人员设置相关的理论知识和技能培训,对专业技术人员进行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专业化、系统化的教育。文化素质教育注重学生文化素质的培养与人文素质的提升,对二者进行“1+1”融合教学方式是符合整体性教育原则与社会对人才需求方式的全新人才培养模式。
二、实现文化素质与专业技术“1+1”融合式教学的有效途径探析
为适应素质教育培养高素质综合实用型人才的要求,高职教育要既注重专业技术知识的学习与专业技能的训练,又注重文化知识的学习与人文精神的提升。因此,我们提出高职公共课教学中融入专业技术知识的“1+1”融合式教育理念,这不仅可以使高职学生在接受文化素质教育的同时学习专业技术知识,还可以改变高职教育只注重专业技术知识学习而忽视人文知识学习的现状,提升公共课在高职教育中的重要程度。在高校教育体系中,文化素质教育与专业技术教育二者并非彼此独立的存在,实施过程中无须严格区分先后主次,而应当有机地结合起来,融文化素质教育的理念与方法于专业教育之中,并以此推进专业教育的发展。文化素质与专业技术“1+1”融合教学模式将会促进课程体系的重建,促进课堂教学方式的改革。
(一)改变陈旧教学观念,建构适应“1+1”融合式教学的学科体系
当前,大部分高职院校的公共课教学满足于课堂上的学习而不注重与实践知识、专业知识的结合,这是导致公共课逐渐被边缘化和受到冷落原因之一。要改变这种现状,就需要转变高职院校的教育理念,建构适应高职教育特色与高职学生特点的学科体系。因此,我们提出在高职院校公共课教学中推进以公共课为基础、以专业课为导向的课程体系建设,以公共课为专业课服务的课程设置和教师在公共课中教专业、学生在专业课中求修养的教学改革,从而建构文化素质教育与专业技术教育“1+1”融合教学模式。高职教育不是单纯的专业教育,它是文化素质教育与专业教育伴生的体系。根据高职院校的专业特点与人才培养需要设置相关课程,注重公共课程的基础性与应用性,凸显职业院校的特色。如关注酒店管理专业学生的礼仪培训、新闻专业学生重拾国学经典、土建专业学生开设绘画绘图展等具体措施,从课程设置上把专业技术教育融入到文化素质教育之中。
高职院校应该重新整合课程设置体系,在学科建设与教材选择上选择融入了专业知识的基础课程,注重公共基础知识与专业技术知识的融合,融基础知识与专业知识为一体,即注重专业知识的学,又注重个人素质的提升。这样的课程设置使学生在学习公共基础知识的同时提升专业素质,实现人文知识与专业技术知识的融会贯通,使学生在公共课教学中不仅学习到公共基础知识,同时能够学到专业技术知识,凸显职业学院的专业特色,从而使公共课在高职教育中的位置与重要程度得到提升。
(二)加强师资力量建设,打造“双师型”师资队伍
我们本着推陈出新、合理兼顾的原则建构公共课与专业课的融合性课堂,实现专业课与公共课的有效衔接。作为公共课的教师,要掌握并且熟练运用“1+1”融合教学模式,在课堂教学过程中把专业知识的传授融入到基础教学中,使学生接受通识教育的同时提升专业素养。这就需要公共课老师在掌握本专业基础知识的同时,具备专业技术知识与自然科学、社会科学等多方面的知识,这就需要公共课老师在牢固掌握本专业基础知识的同时加强专业技术知识的学习,提升自己的职业素养,打造一支“博洽多闻”的公共课教师队伍,从而在课堂教学中做到驾轻就熟。
鉴于公共课教师多数是从高校来到高校去,缺乏专业知识背景,大部分教师处于能教而非会教的状态,因此,公共课教师应积极寻求各种有效途径提升自身的职业素养,获取与课堂教学相应的专业知识。这就需要公共课教师通过专业知识讲座、网络平台、向专业教师学习等多方面、多渠道的学习专业知识。只有这样才能够应对专业技术与文化素质教育不同学科间的融合与渗透带来的一系列问题,院方也应积极支持并鼓励公共课老师接受继续教育,为教师创设学习机会,提供便利,从而顺应一体化的教育潮流,打造一支既具有公共课基础知识又具有专业技术知识的双师型师资队伍,为建构适应高职学生特点的“1+1”融合教学模式提供知识与人力资源保证。
(三)提升教师课堂驾驭能力,建构“1+1”融合式课堂教学模式
课堂是教师坚守的阵地,课堂不仅是对学生进行训练的场所,更是引导学生发展的场所,是学生充分自主的舞台。教师通过课堂向学生传授知识、训练职业能力、实现教学目标,这就需要教师改变传统的教育观念,提高驾驭课堂的能力,调动学生学习的主观能动性,使学生主动参与到课堂教学过程中。加强教师与学生的配合。通过课堂教学实践,重新整合课程设置体系,打造一支特色鲜明的师资队伍,为扭转高职教育只重视专业技术教育而忽视文化素质教育的现状、转变高职教育理念与管理模式提供依据
公共课教师应以发展的眼光看待教学内容,打破教材本身的局限性,做到公共课教学内容以学生的专业知识与职业发展方向为导向,避免教学内容与学生专业相脱离,在课堂教学中实现素质教育与技术教育、通才教育与专才教育的有机融合,从而建构适合高职学生特点的“1+1”融合式课堂教学模式。
三、高职公共课文化素质与专业技术“1+1”融合式教学效果分析
高职公共课文化素质与专业技术“1+1”融合模式,把文化素质教育与高职学生的专业技术教育相结合,符合高职教育要求与高职学生特点,能够凸显高职院校的专业特色,有利于高素质综合实用型人才的培养,有利于提升高职院校公共课在高职教育中的地位和作用。
(一)“1+1”融合教学模式能够提高高职学生的社会竞争力
教学实践证明,采用“1+1”融合模式教育出来的学生,其观察力、思考力、认知力以及动手操作能力都明显提高,这符合社会对一专多能的综合实用型人才的需求,因而能够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实施文化素质与专业技术“1+1”融合模式进行教学,可以使高职学生在学习公共课基础知识的同时学习专业技术知识,有利于提升学生的社会适应能力与竞争能力。
(二)“1+1”融合教学模式能够提升公共课教师的职业素养
在公共课教学中引入职业化教育理念,关注公共课教师的职业能力提升与综合素质的培养,以文化素质与专业技术“1+1”融合式学科体系的建设与公共课课程改革为导向,提出提升公共课教师职业素养的相应对策和有效途径,打造独具特色的职业教育课程体系,这就要求公共课教师转换教学思路与教育理念,改善陈旧的教学观念,适应高职教育岗位需要,加强专业技术知识的学习,重新建构适应融合式教学的知识体系,提高教师自身的综合业务素质与职业素养。
提升职业技能素质范文4
摘 要 市场经济发展环境下,企业的规模以及所涉及的领域越来越广泛,一方面企业为社会提供了就业岗位,另一方面,源源不断、德才兼备的职工长期服务在岗位第一线,给大众提供优质的各类服务、实现企业正当的经济效益、树立企业良好的社会形象立下了汗马功劳。职工是企业任何形式经济活动得以运转的关键所在,最终构成企业前进的动力,对实现企业长远发展起着不可替代的作用。笔者从企业职工素质提升所面临的问题的角度出发,进一步探究了职工素质提升的有效途径与方法。
关键词 职工 素质提升 问题 有效途径 方法
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下,各类企业之间的竞争不断激烈。企业之间的竞争,实质上是人才与科技的竞争。加强对职工素质的提升工作,是实现企业长久发展的关键工作之一。现阶段,通过对职工素质现状所展开的调查,发现企业职工素质提升普遍存在诸多的问题:企业以及职工思想不重视、态度不端正;企业相关的组织、激励措施实施的不到位;提升素质方法不科学等问题都较为严重。职工素质的提升,不是单方面、孤立的,而是要从制度建立、组织成立、文化建设以及转变观念等诸多方面入手。提升职工素质,不仅仅有利于促进个人全面发展,不被激烈的人才竞争机制所淘汰,而且能够最大化实现企业的经济效益,建立长远的发展机制。
一、企业职工素质提升所面临的问题
(一)企业对职工素质提升重视程度不足
长久以来,企业管理者过于重视研发生产技术革新以及资金流动方向,忽视了职工素质的提升,企业经营管理者的不重视,直接导致职工对自身素质的关注度严重不足。企业内部尚未建立起职工素质提升的激励和竞争机制,缺乏激励机制,会给职工带来“素质高低与升职加薪无关”的印象。缺乏竞争机制,直接导致职工尚未将“个人素质”视为人才竞争当中“有力的武器”。缺乏一个素质竞争、素质提升的企业氛围,企业的文化软实力严重不足,对于企业的发展将会产生极为不利的影响。
(二)职工对素质提升要求较低
职工尚未意识到“综合素质是使得自己在岗位竞争中取得一席之地的硬实力”, 受企业人才培养观念以及企业文化氛围的影响,企业职工普遍对素质提升要求较低,造成了“职工多,但是人才少”的尴尬局面。职工因为很多自身原因,比如其需要完成上级领导交付的工作任务,还要做好相应的照顾家庭工作,如果职工家庭中有年幼的孩子或者年迈多病的家人,必然会让职工分散一定的精力,没有时间和精力关注自我能力和素质的提升,严重的情况下还会影响职工的工作状态,更容易让职工对自身的期望值降低。
(三)职工素质提升方法不当
当前,虽然不少企业开展了职工素质提升工程,但是,在制定素质提升计划时,过于强调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而忽视了专业素质、技能的提升。一位职工如果缺乏必要专业技能,将会难以在工作岗位、企业中发挥自身的价值地位;而且,不少企业部门开展人才培养计划流于形式,在方法寻找方面并不积极,不仅浪费了大量的人力物力成本,而且让职工的培养难以产生针对性和时效性,无法深入培训的精髓。素质提升方法的缺失还容易让职工的认识产生偏离,容易让职工的内心产生倦怠情绪。
二、职工素质提升的有效途径与方法
(一)加强对企业文化的建设
企业文化,虽然,“看不见、摸不着”,极其抽象的,但是对于企业持续发展却是必不可少的文化软实力。提升职工个人素质,是加强企业文化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反过来,加强对企业文化的建设,能够为提升职工素质提供和谐的文化氛围。企业文化的建设与企业职工敬业爱岗、思想素质以及技能培训等各项素质都有着十分紧密的联系。笔者建议从以下几个方面加强对企业文化建设:首先,加强在职工群体中的思想宣传教育工作,推动其认识到提升自身技能素质的重要性;其次,要打造一支专门的学习团队,在职工群体中树立其先锋模仿作用;另外,端正职工的工作态度,树立起创新思维,积极开拓高效率的工作方式,不断关注国内外相关的信息动态。
(二)强化工会的领导作用
工会是维护和保障职工利益的群众组织,从工会的性质以及宗旨可以看出,工会与职工之间的关系比较亲密,因此,工会组织要发挥好在提升职工素质方面上的领导带头作用。首先,工会要深入到职工群体中去,分析企业职工素质提升所存在的普遍问题,继而制定出个性化的人才培养方案,解决职工素质参差不齐的现状。工会组织可以发挥自身在职工群众的作用,对职工进行集体培训,通过定期设置培训学习班、讲座等形式来提高学生提升素质的意识,工会要发挥自身维护职工接受文化培训的权益,给企业相关部门提建议,监督企业文化活动的开展情况。
(三)职工自身要树立起“终身学习”的学习理念
21世纪是知识经济高度发展的时代,面对市场经济的日新月异,职工如果安于现状,不思进取,则会被激烈的人才竞争所淘汰。要想职工在企业竞争中始终占据着不可替代的作用,职工要从自身做起,树立起“终身学习”的学习理念,不断学习国内外最新的工艺、技术,笔者认为,职工无论是实现升职加薪,还是想要去更优秀的平台去发展,自身的素质起着决定作用,因此,职工自身的素质,不仅事关企业的发展方向,而且与个人的长远发展也是紧密相连的。职工在完成工作任务之后,要自觉利用琐碎的时间学习专业内以及专业领域之外的知识以及技能,及时更新和丰富自身的理论知识,通过持续的学习达到提高素质的目的。
(四)形成职工素质提升的完整制度
做好职工素质提升工作,需要相关的制度体系来保障。职工素质的提升,不是孤立存在,其中涉及到诸多要素,包括素质提升的主要内容、素质提升的主要途径、相关组织成立以及相关激励约束机制等等。建立职工素质提升的完整制度,笔者建议从以下几个方面做起;首先,企业要高度重视对职工素质提升的制度建立,借鉴国内外企业成功的制度建立的经验;其次,为了确保制度的落实,企业还要建立起相关的监督机制,与制度体系相辅相成,推动制度的一步步落实;第三,制度的设立,还要对于相关人员作出奖惩机制,对于违背制度的职员作出适当的惩罚。
(五)加强对职工的教育培训工作
加强对职工的教育培训工作,是企业的基本义务,教育培训的展开,包括对职工的思想政治教育,还包括对职工的技能培训。思想教育培训是指,要引导职工树立起终身学习的理念,树立起创新思维,技能培训是指,及时更新职员自身的技能,学习最为先进的技术,为企业创造更大的利润。而且为了确保教育培训工作的开展,不流于形式,企业还要定期对职工展开审核评估,将审核评估机制纳入到晋升机制中去,确保培训教育工作的开展到位。
三、结语
人才是企业发展壮大的基石和支撑。职工素质水平是企业实现长远发展、促进我国国民经济又好又快的一根生命线,因此,企业经营者要高度重视职工素质提升,要善于借鉴国内外先进的成功经验,而在岗职工要意识到自己所处的工作环境,竞争压力巨大,要深刻认识到提升自我素质的重要性。企业要为职工素质的提升创建一个良好的氛围,为其素质提升创建途径,职工要时时刻刻不忘“充电”,用知识和技术武装自己,成为新时期职场的“模范”。
参考文献:
[1] "职工素质提升促进经济转型升级"课题组.关于提升职工素质促进经济转型升级研究[J].中国劳动关系学院学报,2014.03.
[2] 芦明辉.强化工会领导作用构建职工素质提升平台[J].人才资源开发,2014.18.
[3] 罗稳.论企业文化建设对推进职工素质提升的作用[J].经营管理者,2014.23.
提升职业技能素质范文5
同时,伴随社会发展和时代进步,职工自我价值实现诉求普遍增强,提高技能素质显然是薪职晋升、展现自我和提高职业满意度最根本、最有效的途径。
立足建筑行业实际,针对提升职工素质特别是技能素质进行课题研究,对满足行业内企业和职工的双向发展需求,实现企员互惠具有较大的现实指导意义。
技能人员特别是一线班组职工作为建筑企业职工队伍的基础性构成,位于产能转化的最前端,信息传递最末端,其整体素质显著的制约企业软硬实力。本文试结合工会素质工程建设实际,对技能队伍素质提升的意义、现状、方法和途径进行探索。
推进技能型职工队伍建设的意义
重视技能队伍素质建设是体现社会价值导向的客观需要。随着两会的召开,“工匠精神”首次出现在政府工作报告中,国家对提升制造业品质的引导提升至新高度。技能工人作为“工匠精神”最直接的体现群体,其生存状态、竞业环境、技能水平、社会地位日益得到广泛关注。工会工作必须与党和国家倡导的社会价值导向同频共振,重视技能队伍素质提升,符合国家、企业、技能人员个人发展和工会工作有的放矢开展的现实要求。
重视技能队伍素质建设是企业软硬实力提升的客观需要。技能人员特别是一线班组人员,在国有施工企业中通常占职工总数的三分之一强。作为操作层,他们直接实施各道施工工序,形象素质直接为外界感知,是企业形象最基础、最一线、也是最真实的体现。作为输出端,技能人员的形象素质,对实际提升和外界认知企业软硬实力具有不可替代的支撑作用。可以说重视技能队伍素质建设是展现企业和职工素质能力,锻造企业品牌的现实要求。
重视技能队伍素质建设是推动企业中心工作的客观需要。企业转型升级背景下,在经营、履约、创效三项主要工作中,技能队伍能力水平对履约、创效具有直接影响。技能人员业务能力,直接制约工程质量和施工进度,成为履约的关键点。而技能人员施工操作的粗放程度,又直接影响人机料的使用效率,成为成本管控最难控制也是最易出效益的环节。可见提升技能队伍的岗位技能和成本意识,是助推企业优质履约和高质创效的现实要求。
技能型职工队伍建设实践的收获
“大国工匠”影响空前。凭着争先创优、精益求精的文化积淀,公司培育出“管延安”这个扎根港珠澳大桥,锻造“中国品质”的大国工匠典型。“大国工匠”管延安先后获得“全国职工职业道德建设标兵个人”、“全国最美职工”等重磅荣誉,从中央到地方的新闻媒体给于全方位的报道和关注,引起了强烈反响,不仅成就了管延安个人,更让大众了解和关注我们的企业,管延安成了二公司、一航局甚至集团的一张闪亮的名片。不仅我们企业内部掀起了学习“大国工匠”的活动,青岛市总工会和山东省海员工会等上级组织也在工会系统内部,明确提出了学习管延安等大国工匠的系列活动,在这一过程中,企业知名度、美誉度得到了有力提升。
促进了项目履约创效。近年来,公司力推自主施工加专业分包模式,工会将之作为建设职能发挥的重要战场,以班组建设为抓手,对公司96个班组建制、专业、人员组成等情况做了分析,协调人力部门和各基层单位,通过组织各级各类班组长培训,助推了自主施工能力提升。
技能人员处于施工最前线,基层实践中通过把前期策划内容下沉到操作层,一方面通过操作层的微调和配合,让原本复杂的问题简单化;另一方面,使班组从全局层面审视操作过程,查漏补遗,让工序衔接更加流畅。同时,以班组为基础,开展自行加工和自主施工,主动节约成本,确保了进度质量受控。
示范引领效应突出。近年来,工会以岗位练兵、技能比武和多级业务培训为抓手,对接青岛市“1138”工程,扩宽专业技能人员,加大技能等级提升的奖励力度,培养了一批优秀技能人员。
不仅培养了“大国工匠”,通过参各级各类比武和承办青岛市级技术比武,涌现了许传高、卜现团这样的青岛市测量和试验比武状元,以及姬磊等一批重点工程技能比武冠军和省市技术能手。这些职工通过取得优异成绩,或转变身份由劳务派遣工转为公司在岗职工,或取得个人荣誉和丰厚的物质奖励。这种身边典型的实例,发挥了极强的正向激励作用,带动了一批年轻人钻研业务,苦练真功。
职工技能素质提升面临的挑战和实施途径
困难与挑战
身份认同上有差距。长期以来,在技能人员与管理人员相比,对企业的归属感和企业文化的认同度上有一定的差距。这一方面是受教育程度,思想观念等因素影响,另一方面也是因为岗位差异和所处产业链的位置造成的。换言之,很长一段时间以来,技能工人没有得到足够的重视,这让很多技能人员在自我价值认同和职业发展上存在误区。按照马斯洛理论,人都有自我价值实现的需求,当缺少通道没有出口的时候,就会缺乏能力素质提升的激情和动力。与此同时,在技能队伍方面,多少存在重使用、轻培养现象。
信息反应不敏感。基于身份认同上的差距,很多技能人员没有找到自身的合理定位,因此面对大量包括党群工作和行政工作等各类信息时,缺乏筛选适配信息的能力,加之工作、生活习惯等因素,成为最不敏感,积极性最不容易被调动的群体,这对落实技能素质提升所开展的各项工作无疑是有一定负面作用的。相对应的,在企业文化和职工文化的渗透普及方面,技能人员也处于相对较钝化的状态中。
综合素质有待提升。伴随集团“五商中交”战略深度实施,信誉评价体系愈加受到重视,对三级子公司的履约创效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人才资源是企业第一资源,是企业转型升级的基础和支撑,技能队伍作为其中不可或缺的构成群体,在综合素质提升方面有大量的工作要做。特别是在自主施工模式推行中,不仅要求要求班组人员“单兵”能干好,“带队”也要在行,尽可能规避工序外包,仅利用外包“人工”进行自主施工。这就要求技能人员身在兵位要有将心,要以管理型技能人才榈枷颉
人员结构和专业结构有待优化。目前的技能人员构成不甚合理,青黄不接的情况比较严重,由于缺少晋升通道和自我意识提升,当前的年轻人从事技能专业的意愿较弱,甚至有不少技能人员一心转岗为管理人员。
另一方面,公司致力于五大板块打造,多元业务发展对不同专业技能人员的需求增加,以企业资质认证为例,一些冷门专业的工种目前尚可用其他工种代替,要未雨绸缪,提前应对取消代替情况。可见,技能队伍人员构成和专业构成情况都迫切需要得到优化。
实施办法
要有效推动技能队伍素质提升,应该以“家文化”打造为引领,以素质工程建设为载体,抓好“引领――关注――提升”系统性工作。引领身份认同,关注权益实现,提升素质能力,三者有机互动,以“家文化”打造为出发点和落脚点,形成有机运行的闭合系统。
通过思想“引领”强化身份认同。合理定位工作有效开展的基本保证,对技能队伍素质建设工作本身的定位和技能人员自身的合理定位同样重要,这里要着重分析的是技能人员自身定位的问题。技能人员是企业发展中不可或缺的中坚力量,对企业发展发挥着重要的支撑作用。
有的技能人员对自身定位模糊,我们应该旗帜鲜明地告诉他们,更重要的是通过思想引领让他们真正认同这种身份定位。这里就要充分发挥党群工作联动优势。承接自上而下的工匠宣传氛围,发挥工会深度参与道德讲堂和“两学一做”督导的机会,以身边大国工匠和技能岗位先h事迹,引导技能人员准确把握自身定位,激发干事创业的热情。同时,利用一线慰问、思想调研等机会,加强与技能人员的沟通交流,掌握第一手资料,为基础工作开展提供依据。
“关注”技能人员权益维护。技能人员最关注薪酬问题,在这方面工会应该通过职代会、职工提案、部门沟通、建言献策等途径,在保证技能人员待遇匹配公司发展实际方面,发挥参与和监督职能,维护技能人员的合理共享企业发展成果的权益。
提供价值实现平台,是优化技能人员梯队结构,增加技能人才引进吸引力,培养优秀技能人才的重要途径。关键在于打通技能人员的晋升通道,完善技能等级晋升与薪酬、职务相匹配的技能人才管理体系。
企业**政策真正落实到操作层,是强化技能人员企业归属感的有效途径。一项重要的基础工作就是加强**和帮扶信息在技能队伍层面的渗透力度,把好政策落到实处。例如在职工帮扶手册和职工**手册发放中,将技能人员作为重点对象,让他们及他们的家庭通过得到公司的关怀,体会到企业大家庭的温暖。
上述内容的重点是让技能人员有盼头,有希望,提升充实自身,提高素质的积极性。
强化多层次的技能“提升”途径。应当充分发挥导师制和名师带高徒的积极作用。目前导师制和名师带高徒的实施,大多以管理人员为主,今后要在增加技能人员招入的基础上,向操作层延伸,加大技能人员导师带徒实施力度,逐步对应一航局对技能人才和管理人才的指导比例。
要注重计划管理思维,发挥工会协调作用,积极与相关部门和基层单位沟通,强化技能人员培训的系统性督促提升教育培训的品质和实用性。同时,对接自主施工实施需要,充分利用领工员和国际工班长等高端培训,着重培养胜任自主施工的领班型技能人才。在计划招录基础上,突出一专多能补充作用,鼓励技能人员兼修企业资质认证等需要工种技能,并完成取证。
此外,还应当积极组织符合条件人员参加各类评优和参加技能比武,对成绩优异,符合条件人员,落实《公司人才引进管理办法》和《工会工会人才培养发展奖励办法》,形成正面激励,营造竞优求进氛围。
提升职业技能素质范文6
【关键词】 劳动者素质 产业结构升级 劳动预备制度 资格认证 社会保障
如果说科技进步是经济发展的动力源,那么,提高劳动者素质则是经济发展的后劲所在,提高劳动者素质,无论在认识上还是在实践中,都存在一些值得研究的问题。在2007年3月5日的十届全国人大五次会议上国务院总理所作的政府工作报告中说,要加快推进产业结构升级,重点是大力发展服务业,提升工业层次和水平,鼓励和支持服务也加快发展。在以往的产业结构升级的影响因素分析中,大多强调技术、资本、自然资源、对外贸易、产业政策等方面。但是,无论是产业结构升级,还是促进服务业发展都离不开劳动者素质的提高,本文将分析劳动者素质对产业结构升级的影响,为提高劳动者素质和产业结构升级提供政策建议。
一、产业结构升级及其影响因素
产业结构升级(也称为产业结构高度化),主要是指产业结构从低水平状态向高水平状态的发展。其基本含义,一是指产业的高附加值化和高技术化,即在产业中普遍应用高技术,增加产品的附加值;二是产业高集约化,即产业组织合理化,有较高的规模经济效益;三是产业高加工度化。其内容主要包括:产值结构高级化;资产结构高级化;技术结构高级化;劳动力结构高级化。
1、供给因素
从广义上说,供给因素包括自然条件和资源禀赋、国内外投资、劳动力、商品供应、进口、技术进步等,也包括体制和人的思想、观念等因素。
2、需求因素
对产业结构升级产业影响的需求因素也很多,主要是从消费需求和投资需求两个大的方面影响产业结构的。
3、国际贸易
国际贸易是将社会分工打破国界的限制,使得资源、产品、技术和劳务等实现国与国之间的交换。通过本国产品出口刺激本国需求增长和外国产品的进口以增加国内供给来影响本国产业结构。
4、国际投资
国际投资是资本在国与国之间的流动,包括本国资本的流出和外国资本的流入。国际投资是影响产业结构升级的一个重要因素,特别是外国直接投资对国内产业结构的影响更为直接和深远。
5、其他因素
除了上述因素影响产业结构升级外,产业政策和市场环境也会对产业结构升级带来影响。随着产业结构升级的不断深入,劳动者的因素将起到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因此,本文重点分析劳动者素质对产业结构的影响。劳动者因素主要从数量和质量两个方面影响产业结构升级,而质量的供给尤为重要,劳动者素质的高低决定一国的产业结构调整的方向和产业的发展战略。在其他条件不变的情况下,劳动者素质较高的产业其发展一般较快,反之,就会慢些。高新技术产业的崛起及其在产业结构升级中的迅速提高,与产业的劳动者素质高低有直接的关系。
二、我国劳动者素质概况
1、劳动者素质的基本概念
劳动者的素质主要是指劳动者参与社会生产、从事社会劳动的素质,即文化素养、科技知识、专业水平、职业技能、创新能力、职业发展潜力,以及与此相联系的职业道德、职业态度等。从广义上讲,还包括劳动者的身体素质(健康状况、生理机能和运动素质)、心理素质(兴趣、意愿、情感、性格等因素)、智力素质(观察力、注意力、记忆力、想象力和思维力)。劳动者的身体素质主要是先天养成的,是其劳动能力的基础和依托。劳动者的心理素质和智力素质有先天养成的成分,更主要的是后天开发的结果,伴随着知识经济的发展,智力素质的作用将越来越突出,智力素质本身及其与劳动能力的结合,将成为新时期劳动者提高素质的重要方面。
劳动者素质又是与劳动者数量相对的一个概念。从总体上讲,劳动者的质与量,作为劳动力要素,是生产力发展中最积极、最活跃的因素,是社会实践的主体,是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创造者。但具体来讲,两者对经济发展的作用却根据生产力发展的不同阶段而有所不同。农业经济时代,生产的发展依赖土地和人的体能,劳动者的数量具有决定作用;工业经济时代,生产的发展依赖自然资源、能源和生产者的技能,劳动者数量与素质都显得重要,而后者越来越重要;进入知识经济时代,生产的发展是以开发利用知识资源为重要特征,劳动者的素质特别是工作能力和智力将成为决定因素。美国著名经济学家舒尔茨在20世纪60年代提出一个重要论断:“人的知识、能力、健康等人力资本的提高对经济增长的贡献,远比物质资本、劳动力数量的增加更为重要。”可见,提高劳动者的素质是解放和发展生产力的第一要务,也是生产力进步过程中经济社会发展的战略性资源发生根本性转变的体现。我国是人口大国,自然资源人均占有量十分短缺,许多自然资源和物力资源均低于世界人均水平。因此,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过程中,必须把不断提高全体人民的素质和技能作为一项重大的战略任务,尤其要实施人才强国战略,必须造就规模宏大的人才队伍。
2、我国劳动者素质状况
我国是世界上人口和劳动力资源最丰富的国家,根据国家统计局公布的数据,2005年1月6日我国的总人口达到13亿,其中15-64岁的劳动年龄人口为92184万人,占人口总数的70.92%。如此丰富的劳动力数量,存在的最大的缺点就是劳动者素质低下,影响了经济的发展和产业结构的升级。
(1)劳动者总体素质低下,整体平均受教育水平不高。一般情况下,受教育水平的高低和时间的长短,决定劳动者的综合素质。在我国,到2004年末,全国就业人员中受到高中及以上教育的仅占20.6%。我国60岁以上人口的平均受教育水平仅为8.01年,低于世界平均水平(世界平均水平为11年)。虽然较以前有很大提高,但是与发达国家还存在很大差距(见表1)。
(2)劳动者缺乏科技素质。一国的教育水平决定人口的科技文化水平,平均受教育水平的低下必然造成科学素质上的差距。曾有一项调查显示出我国与美国国民科学素质的差异:具备理解科学知识水平的,美国为35.7%,我国为30.1%;具备理解科学过程水平的,美国为13.3%,我国为2.6%;具备理解科学影响水平的,美国为26.4%,中国为1.9%;具备科学素养的,美国为6.9%,我国为0.3%。由此可见我国与发达国家的差距还是非常大的。有研究表明,世界平均的知识创新指数为54%,而我国创新指数只占21%,且高端产品依存度70%以上,透过这组数据可以看出,我国国民(劳动者)素质还不能适应科技和产业结构升级的需要,水平亟待提高。
(3)劳动者职业技能匮乏。制约科技进步对产业结构升级作用力的,不仅仅是科技实力,在相当大的程度上还受制于劳动者的技能素质状况。根据一项研究表明,在工业社会中,一个最好的、最有效率的工人,比一个一般的工人可能多生产出20%―30%的产品。而在信息社会中,素质对产出的影响更大,一个最好的软件开发人员能比一个一般的人员多做5倍甚至10倍的工作。因此,各国不仅高度重视科技人才的培养,同样高度重视占劳动者绝大多数的技能型生产工人的培养。发达国家的技术工人构成中,高级工占35%以上,中级工占50%,初级工占15%。而我国高级工仅占4%,中级工占36%,初级工占60%。从我国2006年劳动保障部公布的数字可以看到,目前在我国2.7亿城镇从业人员中,获得国家职业资格证书以及具有相当水平的技能劳动者只有8720万人,占从业人员的33%,其中包括高级技师、技师、高级工在内的高技能人才只有1860万人,仅占技能劳动者的21%。上海市2006年第一季度汽车装调工、汽车机电工等汽车生产类技术人员需求量达7400人,应聘者仅4300人,平均每名求职者有1.7个工作机会,出现技能人才持续走高,市场供不应求。
三、我国劳动者素质对产业结构升级的影响分析
从我国劳动者素质的基本状况的分析来看,提高劳动者素质是当前以及今后长远的规划,劳动者素质的低下严重影响我国经济目标的实现。对产业结构升级的影响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看。
1、对生产的影响
劳动者是生产活动的主体,三大产业的顺利进行都离不开高素质的劳动者。由于我国劳动者的教育水平低,而且,随着农业机械化的实施,大批农民转移到城市,造成了我国劳动者素质偏低的状况。国家产业结构的升级和各产业的优化发展都必须尽快提高劳动者的素质,否则劳动者的素质问题将成为制约我国产业结构调整和经济发展的关键因素。
从生产的角度来看,产业结构升级要求实现生产的高技术化和高加工度化,将使用技术先进的机械设备、生产工艺和管理方法。先进的机械设备,是现代生产和产业升级的重要组成部分,是生产发展的载体和基础,是实现经济增长和产业升级的重要支柱。而操作这些载体的劳动者的要求就更高,也就要使劳动者具备与先进设备相适应的技术素质、智力素质,只有作为主体的劳动者与载体相互协调配合,才能生产出合格的客体(产品),才能提高劳动生产率,从而生产出数量更多、质量更好、附加值更高的产品,逐步实现产业结构的升级。
我国现在拥有的产业高技术的熟练工人,无论从数量上还是从质量上都还远远不够,不能满足产业升级和国民经济发展的需要。人民日报2004年在《喜看高技能人才受尊重》一文中说:“在发达国家,高级技工占技工总数的30%-40%,我国高级技工仅占技工总数4%。差距之大,促使我们认识到必须尊重高技能人才,关心高技能人才,培养高技能人才。”要想弥补数量和质量上的不足,一定要采取有效的方式,大力培养出数量更多、技能更好的技工工人,不能让劳动者的素质成为产业升级和经济发展的绊脚石。
2、从消费角度分析
我们知道,消费需求是影响产业升级的重要因素。生产的目的就是消费。促进了消费,才能促进产业的发展和协调,才能有国民经济的发展。消费者的消费需求受到收入水平和收入预期、受教育程度、保障程度、消费观念和心理因素等的影响。其中,消费者的收入水平和消费理念的等又受到劳动者的素质的影响。劳动者的学历水平和技能水平决定他们的暂时收入和持久收入,当今科技快速发展,各行业的发展都需要素质高的劳动者,因此,劳动者的素质就决定了他们的持久收入水平,根据国家统计局2004年的报告显示,持久收入与暂时收入相比,城乡居民的当期消费主要取决于持久收入的变化。因此,只有在逐步完善国民保障制度的基础上,不断提高劳动者的素质,刺激消费,进而带动生产的发展和产业结构的调整和升级。
四、政策建议
1、更新理念
前几年,国家进行高等教育的扩招,在某种程度上忽视了对技能教育和职业教育的应有的重视,现在,我们要正确认识技能人才的价值和地位,确立高技能人才也是人才的观念,克服世俗鄙薄职业教育的思想,深刻理解和正确把握对职业教育本质、功能和作用的认识。世界银行提供的经验数据表明,劳动者所受教育水平每增加一年可拉动GDP增长9%,显示出人力资本投入产出的巨大效应。因此,要提高我国的综合国力和加快国内产业升级就必须改变我们的观念,树立以职业为中心,以能力为根本,把培养劳动者的实践能力、创新能力和创业能力作为工作重点。改革技能型人才培养模式,加强技能人才通道与其他人才通道的相互衔接和沟通,为劳动者的全面发展创造条件。
2、大力推行劳动预备制度
我国已经从1999年开始在全国城镇普遍推行劳动预备制度,也就是组织新生劳动力和其他求职人员,在就业前接受1-3年的职业培训和职业教育,使其取得相应的职业资格或掌握一定的职业技能后,在国家政策的指导和帮助下,通过劳动力市场实现就业。实行劳动预备制度的主要对象是城镇未能继续升学的初、高中毕业生,以及农村未能继续升学准备从事非农产业工作或进城务工的初、高中毕业生。对准备从事农业生产劳动的初、高毕业生,这样才能从根本上加强了对未来劳动者的素质教育,提高了他们的知识能力、技术能力和管理能力。
3、加强对广大劳动者的社会保障程度
我国正在完善对全体人民的养老、医疗、失业的保障体系,只有完备的社会保障做后盾,劳动者才有时间和经历参与到素质教育中来,才能不断提高能力,为生产的发展和产业升级服务。也只有广大的劳动者社会保障制度健全了,他们才有可能将更多收入进行消费,带动经济的进一步发展和产业的升级。
4、实施职业资格证书制度
国家职业资格证书制度是指按照国家职业标准,通过政府认定的考核鉴定机构,对劳动者的技能水平和从业资格进行评价和认证的国家证书制度。它以职业活动为导向,以职业技能为核心,制定国家职业标准,实施职业资格证书制度是提高企业在职职工、新生劳动力、农村富余劳动力、下岗失业人员就业能力、工作能力、职业转换能力的有效方式。大力推行就业准入制度,能从根本上提高企业的竞争力,提高产品和服务质量。通过职业资格认证,提高劳动者的职业素质,为企业培养出复合型、技术型人才,为我国发展资金、技术密集型产业所需大量的有知识、有技术的人才提供有利后盾。职业教育是提高劳动者素质的重要基础性工作,又是经济发展和产业结构调整的战略工程。
【参考文献】
[1]陈仲常:产业经济理论与实证分析[M],重庆大学出版社,2005.
[2]水:产业经济学[M],高等教育出版社,2000.
[3]高鸿业:西方经济学[M],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3.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发送邮件至tiexin666##126.com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
如需转载请保留出处:https://tiexin66.com/syfw/50486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