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基处理范文1
1.1自然沉降法:即尽早用堆载预压不作深层处理软基的方法,这种以自然沉降逐渐达到路基稳定,是一种最经济也简单的方法。但目前基本建设的程序不能尽早拔款、征地、从容施工,而一旦工程项目付诸实施时,又往往限于工期,一般情况用自然沉降法将难以实现。
1.2工程技术处理:即在施工工期紧迫,时间有限的情况下,针对软土采用不同工程技术方法进行处理。
2设计原则
应结合当地道路地基基处理的成功经验,采用适用、快速、有效的处理方法,确保工程质量和地基处理施工进度,最大限度地减轻环境污染,减少对沿线居民的影响。
3地基处理工艺比较
广东省目前较常采用的地基处理工艺有:换填垫层、塑料排水板(袋装砂井)堆载预压、塑料排水板(袋装砂井)真空预压、水泥喷粉桩(搅拌桩)、碎石桩、挤密砂桩、CFG桩(水泥粉煤灰碎石桩)、动力排水固结法等。
各种地基处理工艺的优缺点比较如下:
换填垫层(加固深度3-4米)
优点:施工工艺成熟,方法简便快捷,造价较低,可迅速提高地基承载力。
缺点:换填厚度越大,造价越高;不适合处理软土层较厚、埋深大的地基,地下水位高、易渗水路段抽排水费用高。
塑料排水板(袋装砂井)堆载或超载预压(加固深度小于20米)
优点:施工工艺成熟,方法简便,造价低,可有效消除主固结沉降。
缺点:工期长,若堆载高度太大则会显著增加造价;难以有效解决地基次固结沉降。
塑料排水板(袋装砂井)真空预压(加固深度小于15米)
优点:可一次加载,省去分级加载和卸载的时间,预压时间少于堆载预压,可有效消除主固结沉降,适合大面积区域(道路、堆场、码头、机场等)软基处理,不存在弃土问题。
缺点:工序要求高,尤其是止水帷幕和真空封膜要保证密封,造价稍高于堆载预压;难以有效解决地基次固结沉降。
水泥喷粉桩(加固深度小于18米)
优点:工艺成熟,进度快,工期较短,可有效消除主、次固结沉降。
缺点:淤泥有机质含量、塑性指数较大时,处理效果不好;处理深度通常小于18米;造价较高。
钉形水泥土双向搅拌桩(加固深度25米)
优点:工期短,水泥土拌和效果优于普通搅拌桩,处理深度较大,对于提高承载力和减少工后沉降效果优于普通水泥搅拌桩。
缺点:造价高于普通水泥搅拌桩,属于新专利技术,目前没有写入国家规范,且掌握此项工艺的施工单位不多,不易操作。
动力排水固结(加固深度8-10米)
优点:地基土在较短时间内完成大部分固结沉降,成为超固结土,大大降低工后沉降并迅速提高承载力;此外,还可实现对地基的预震作用,有效地消除砂土液化;该法还有利于地下管线的开挖。
缺点:施工程序复杂;降水和排水措施必须得到保障;水塘路段须采取额外措施以保证处理效果;处理深度一般不大于10米;对周边环境影响较大。
碎石桩(加固深度20-25米)
优点:工期短,工艺成熟,有较好的抗液化性能;利于孔隙水消散。
缺点:造价昂贵;对于十字板剪切强度很低的淤泥质土,成桩困难,桩径较难控制,承载力提高幅度小。工后沉降不易控制。
挤密砂桩(加固深度约为20米)
优点:兼有挤密、置换和排水固结的作用;可有效处理易液化地基;造价比碎石桩低;工期较排水固结法短。
缺点:处理淤泥质地基需结合堆载预压,且需控制好置换率;不适合高承载力要求地基。
CFG桩(水泥粉煤灰碎石桩,加固深度25-30米)
优点:进度快,可达到较大的加固深度(大于20m)显著提高软基承载力和减少沉降。
缺点:造价较高,淤泥质地基采用何种成桩工艺(排土或挤土)有争议;淤泥质地基慎用。
4地基处理工艺造价及工期比较
地基处理工艺按照一定规格进行比选,估算造价及工期比较如下:
换填垫层:单价:150-210元/平方米,工期根据施工组织确定;塑料排水板真空预压:排水板间距1.2米,单价:130-140元/平方米,预压期3到4个月;塑料排水板堆载预压:排水板间距1.2米,根据堆载高度,单价:80-120元/平方米,预压期6到8个月;水泥喷粉桩:桩径50cm,间距1.5m,单价:220元/平方米,间距1.8m单价:190元/平方米。龄期30到60天;动力排水固结:袋装砂井间距1.2米,直径0.07米,单价:150元/平方米,强夯期60-90天;碎石桩:桩径0.8米,间距1.6-2.0米,单价:530元/平方米,排水期15-20天;挤密砂桩:桩径0.4米,间距1-1.5米,单价:200-280元/平方米,排水期15-30天;CFG桩:桩径0.4米,间距1.8-2米,有砂桩单价:274元/平方米,龄期30-60天;无砂桩,单价:212元/平方米。
注:加固深度统一按10米计。
5工程实例
以梅州市东山教育基地学子大道为例。学子大道南接秀兰大桥,终点于东山大道,道路全长2112.2米,路幅宽度为40米。两侧建筑后退红线各5米,总宽度为50米。它既是东山片教育基地的交通主要干道,又是城区亮丽的一条景观干道。
5.1场地地貌和工程地质条件
现状地貌为台地、丘陵和平原,地表为冲积红粘土和细砂质亚砂土,地基承载力分别为12-15kPa/平方米、200kPa/平方米。地下水位约为2-5米。场地表层主要出露杂填土、素填土和耕植土,厚度不等。场地地基无软弱土层。场地土类型为软弱土~坚硬土,建筑场地类型为II类。鱼塘、农用地区域,表土层为淤泥和耕植土,厚度小(通常不超过2米),承载力低,压缩性大,工程性质差。下卧层承载力高,工程性质较好。场地土地下水对路基施工影响较小。
5.2场地工程特征
道路沿线用地现状主要为建筑场地、村庄和农田,需要拆迁大量房屋。沿线民居密集,地基处理施工过程中需注意控制噪音、振动和粉尘污染等,因此强夯、石灰桩、水泥喷粉桩等软基处理工艺不适用。道路沿线经过多个村庄,村道密集,在施工过程中,可作为施工通道,便于材料运进和土方外运。道路沿线经过一些鱼塘,但鱼塘征地范围有限,因此路基施工之前要先做好围堰,并做好抽排水措施。沿线沟渠予以保留或改位,并设置过路涵洞连通道路两侧沟渠,沟渠填埋时要控制好路基填筑质量。
5.3地基处理方案
结合场地工程地质条件、工程特征及建设工期短的情况,本工程拟采用换填垫层法处理道路路基,换填深度控制在2.5米以内,具体措施如下:
房屋拆迁场地,地表为松散杂填土和房屋基础结构,对路基填筑质量影响很大,须将其挖除,开挖深度控制在1.5米以内,因需拆迁房屋大多位于台地,地势较高,地下水位低,可直接换填粘性土至路床面标高,然后施工路面结构。碾压回填过程中须满足压实度要求。
农田路段及鱼塘,将表层耕植土或浮淤清除,清除厚度为0.8-1.8米,先换填粗砂或砂夹石(砂、石重量比为7:3~6:4)至地下水位以上,再换填粘性土至路床面标高,然后施工路面结构。
为避免新旧路基、路面的不均匀沉降,采用在扩建路面范围增设同样厚度的水泥砼板和拉杆、传力杆,结合纵横向铺设土工格栅的方法,可有效减少差异沉降。
为了避免不同的地基处理方式对路基造成的不均匀沉降,对于不同的处理方式交接处前后各15m的范围内沿纵向铺设一层双向拉伸土工格栅。
为了避免填挖交界处地基承载力差异对路堤造成的不均匀沉降,对于填挖交界面沿纵、横向铺设长10-20m的双向拉伸土工格栅。
只有对存在软土地基的沿海场地地质详细勘察,查清场地地形、地貌以及水文地质情况,精心设计,反复研究,根据不同的工程性质和地质特征,比对方案,采取**处置办法,才能设计出安全、合理、经济的建筑物和构筑物基础。
参考文献
[1]《建筑地基基础设计规范》GBJ-7-89.
[2]《建筑地基基础勘察设计规范》DBJ13-17-91.
地基处理范文2
第一节 一般规定
1、 强夯法适用于处理碎石土、砂土、低饱和度的粉土与黏性土、湿陷性黄土、杂填土和素填土等地基。对高饱和度的粉土与黏性土等地基,当采用在夯坑内回填块石、碎石或其他粗颗粒材料进行强夯置换时,应通过现场试验确定其适用性。
2、 强夯施工前,应在施工现场有代表性的场地上选取一个或几个试验区,进行试夯或试验性施工。试验区数量应根据建筑场地复杂程度、建设规模及建筑类型确定。
第二节 设计
1、强夯法的有效加固深度应根据现场试夯或当地经验确定。在缺少试验资料或经验时可按下表预估。
单击夯击能(KN·m) 碎石土、砂土等 粉土、黏性土、湿陷性黄土等
-----------------------------------------------------------------
1000 5.0~6.0 4.0~5.0
2000 6.0~7.0 5.0~6.0
3000 7.0~8.0 6.0~7.0
4000 8.0~9.0 7.0~8.0
5000 9.0~9.5 8.0~8.5
6000 9.5~10.0 >8.5~9.0
------------------------------------------------------------------
注:强夯法的有效加固深度应从起夯面算起。
2、 强夯的单位夯击能量,应根据地基土类别、结构类型荷载大小和要求处理的深度等综合考虑,并通过现场试夯确定。在一般情况下,对于粗颗粒土可取1000~3000KN·m/m2;细颗粒土可取1500~4000KN·m/m2。
3、 夯点的夯击次数,应按现场试夯得到的夯击次数和夯沉量关系曲线确定,且应同时满足下列条件:
A.最后两击的平均夯沉量不大于50mm,当单击夯击能量较大时不 大于100mm。
B. 夯坑周围地面不应发生过大的隆起。
C. 不因夯坑过深而发生起锤困难。
4、 夯击遍数应根据地基土的性质确定,一般情况下,可采用2~3遍,最后再以低能量夯击一遍。对于渗透性弱的细粒土,必要时夯击遍数可适当增加。
5、 两遍夯击之间应有一定的时间间隔。间隔时间取决于土中超静孔隙水压力的消散时间。当缺少实测资料时,可根据低级土的渗透性确定,对于渗透性较差的黏性土地基的间隔时间,应不少于3~4周;对于渗透性好的地基土可连续夯击。
6、 夯击点位置可根据建筑结构类型,采用等边三角形、等腰三角形或正方形布置。第一遍夯击点间距可取5~9m,以后各遍夯击点间距可与第一遍相同,也可适当减小。对于处理深度较大或单击夯击能较大的工程,第一遍夯击点间距宜适当增大。
7、 强夯处理范围应大于建筑物基础范围。每边超出基础外缘的宽度宜为设计处理深度的1/2至2/3。并不宜小于3m。
8、 根据初步确定的强夯参数,提出强夯试验方案,进行现场试夯。应根据不同土质条件待试夯结束一置数周后,对试夯场地进行测试,并与夯前测试数据进行对比,检验强夯效果,确定工程采用的各项强夯参数。
第三节 施工
1、 一般情况下夯锤重可取10~20t。其底面形式宜采用圆形。锤底面积宜按土的性质确定,锤底静压力值可取25~40kPa,对于细颗粒土锤底静压力宜取小值。锤的底面宜对称设若干个与其顶面贯通的排气孔,孔径可取250~300mm。
2、 强夯施工宜采用带自动脱钩装置的履带式起重机或其它专用设备。采用履带式起重机时,可在臂杆端部设置辅助门架,或采取其它安全措施,防止落锤时机架倾覆。
3、 当地下水位较高,夯坑底积水影响施工时,宜采用人工降低地下水位或铺填一定厚度的松散性材料。夯坑内或场地积水应及时排除。
4、 强夯施工前,应查明场地内范围的地下构筑物和各种地下管线的位置及标高等,并采取必要的措施,以免因强夯施工而造成破坏。
5、 当强夯施工所产生的振动,对邻近建筑物或设备产生产生有害的影响时,应采取防振或隔振措施。
6、强夯施工可按下列步骤进行:
1) 清理并平整施工场地;
2) 标出第一遍夯点位置,并测量场地高程;
3) 起重机就位,使夯锤对准夯点位置;
4) 测量夯前锤顶高程;
5) 将夯锤起吊到预定高度,待夯锤脱钩自由下落后,放下吊钩,测量锤顶高程,若发现因坑底倾斜而造成夯锤歪斜时,应及时将坑底整平;
6) 按设计规定的夯击次数及控制标准,完成一个夯点的夯击;
重复步骤3)至6),完成第一遍全部夯点的夯击;
7) 用推土机将夯坑填平,并测量场地高程;
8) 在规定的时间间隔后,按上述步骤逐次完成全部夯击遍数,最后用低能量满夯,将场地表层松土夯实,并测量夯后场地高程。
7、强夯施工过程中应有专人负责下列监测工作:
1)开夯前应检查夯锤重和落距,以确保单击夯击能量符合设计要求;
2)在每遍夯击前,应对夯点放线进行复核,夯完后检查夯坑位置,发现偏差和漏夯应及时纠正;
3)按设计要求检查每个夯点的夯击次数和夯沉量。
8、施工过程中应对各项参数及施工情况进行详细记录。
第四节质量检验
1、检查强夯施工过程中的各项测试数据和施工记录,不符合设计要求时应补夯和采取其它有效措施。
2、强夯施工结束后应间隔一定时间方能对地基质量进行检验。对于碎石土和砂土地基,其间隔可取1~2周;低饱和度的粉土和黏性土地基可取2~4周。
地基处理范文3
[关键词]建筑 地基 基础 处理 工程
引言
随着我国经济建设的迅猛发展,城市建设日益增多,对地基与基础施工的重要性,也日益受到各方的重视和关注,要求必须科学地进行施工,制订有效的保证质量和安全措施,按工程施工质量验收规范要求认真的进行施工,以确保优质、安全、高速、低耗、高效益地顺利完成工程施工任务。
1、地基和基础的概念
1.1基础指建筑底部与地基接触的承重构件,它的作用是把建筑上部的荷载传给地基。因此地基必须坚固、稳定而可靠。
1.2基础下面承受建筑物全部荷载的土体或岩体称为地基。地基不属于建筑的组成部分,但它对保证建筑物的坚固耐久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是地球的一部分。承受建筑物基础所传递的上部结构荷载的土层(或岩层)。地基就其受力情况而言,在建筑物基础荷载作用影响范围内的部分,称为持力层;在持力层以下的部分,称为下卧层。
1.3地基有天然地基和人工地基两类:天然地基。具有足够的承载能力,在荷载作用下的压缩变形不超过允许范围,可以支承建筑物基础的天然土(岩)层。凡能保证地基稳定的岩石、碎石土、砂土、粘性土等都可作为天然地基。设计时要充分掌握地基土(岩)层的压缩和沉降、抗剪和滑坡、土中含水量等因素,以保证地基安全可靠。人工地基。不具有充分承载能力的淤泥、淤泥质土、冲填土、杂填土或其他高压缩性的软弱土层经过人工加固处理而成的建筑物地基。设计时既要注意分析和合理利用基土的持力层,又要正确选择加固处理措施。
2、地基设计中的沉降计算
2.1有关计算参数的确定
在进行地基设计之前,先通过勘探和原位试验(如荷载试验,旁压试验)或室内压缩试验,测定有关计算沉降的土工参数。试样无侧向变形的压缩试验结果,可用压缩曲线或称e-p(e~logp)曲线表示,并得出反映土压缩性高低的两个指标(压缩系数av、压缩指数C),同时为了研究土的回胀特性,亦可进行减压试验,得出土的回弹、再压曲线。=
av=(e1-e2)/(p2-p1)=-Δe/ΔpCc=(e1-e2)/(logp2-logp1)=-Δe/log(p2/p1)=
压缩系数不是常量,它随压力增量的增大而减小。在我国《工业民用建筑地基基础设计规范》按a1-2值的大小(即P1=100KPa,P2=200KPa),划分土的压缩性。而压缩指数在较高的压力范围内基本为常量。通过两种图示曲线可以算出:
av=0.435/p・Cc为所研究压力范围内的平均压力2.2不同固结条件下的沉降计算
如前所述目前工程中广泛采用的分层总和法,该法按照压缩曲线所取坐标的不同,又可分为e-p曲线法和e-logp曲线法。
在进行地基沉降计算时,先要确定地基的沉降深度(即压缩层的界定),对于天然沉积的土层,土体本身已在自重作用下压缩稳定,所以地基中的初始应力δZ随深度的分布即为土的自重应力分布。而地基土的压缩变形是由外界压力(沉降计算压力)在地基中引起的附加应力δS产生的,在理论上附加应力可深达无穷远。但目前在水利工程中通常按竖向附加应力δZ与自重应力δS之比确定地基沉降计算深度,对一般性粘土取δZ=0.2δS,对软粘土取δZ=0.1δS。
e-p曲线法
计算公式为第i分层的压缩量
Si=(e1i-e2i)/(1+e1i)・Hi(1-1)Hi--第i分层的厚度
地基的最终沉降量(1-2)
有时勘测单位提供的不是压缩曲线,而是其他压缩性指标,可换算为:
Si=av/(1+e1)・ΔP・Hi=mv・ΔP・Hi=1/Es・ΔP・Hi
ΔP--压力增量
mv--土的体积压缩系数
av--土的压缩系数
Es--土的压缩模量
在计算过程中应注意首先要根据建筑物基础的尺寸,判别在计算基底压力和地基中附加应力时是属于空间问题还是平面问题,再按荷载性质求出基底压力P的大小和分布。应当注意,当基础有埋置深度Df时,应当采用基底净压力Pn=P-r・Df,然后求出计算点垂线上各分层的竖向附加应力δZ,并绘出它的分布曲线,按算术平均计算出各分层的平均自重应力δsi和平均附加应力δzi进行累加,在e-p曲线中查出相应的初始孔隙比e1i和压缩稳定后孔隙比e2i,从而计算出各分层压缩量(式1-1),并进行累加后得出地基的最终沉降量(式1-2),必须注意自重应力δS应从原地面高程算起,附加应力δZ应从基底高程算起,同时在三维变形状态下,斯肯普登--贝伦建议将沉降值S乘以一个系数Cp,即修正固结沉降S=Cp・S,根据我国《工业民用建筑地基基础设计规范》规定,计算所得的沉降值S应乘以一个沉降计算经验系数Ms,这样才能较准确估算地基沉降量(MS=1.3~0.2,其具体数值视土的压缩模具Es的不同范围参见规范说明),一般来讲软粘土地基的S计算值偏小,而硬粘土的S计算值又偏大较多。
e-logp曲线法
按e-logp曲线法来计算地基的沉降与e-p曲线一样,每一分层压缩量计算公式仍为S=(e1-e2)/(1+e1)・H,与前述利用e-p曲线或压缩系数av计算的方法步骤基本相同,所不同的只是选用压缩性指标和确定初始及最终孔隙比的手段不同,须由现场压缩曲线求得。经推导可得出用e-logp曲线或压缩指数Cv的沉降计算公式为:
S=H・CC/(1+E0)・log(p0+Δp)/p0(2-1)
由于土的应力历史对土的压缩性能有较大影响,应先推估土的受荷历史和计算未来在建筑物荷载作用下,土可能产生的新的压缩变形。必须确定先期固结应力Pc,根据卡萨格兰德提出的依据室内压缩曲线特征的经验图解法,可在e-logp曲线上图解得出先期固结压力Pc,根据反映土体固结程度的超固结比OCR=pc/p0(P0为现有有效应力),当OCR=1时,为正常固结土,OCR>1时,为超固结土;由于土在钻探、取样、运输、制备土样和试验过程中或多或少地会受到扰动,扰动愈大,曲线的位置就愈低,所以室内压缩试验成果不能反映现场条件下土的压缩性能,还须对室内压缩试验所得e-logp曲线加以修正为现场压缩曲线。 确定了土的固结性质,并分别确定正常固结土和超固结土的现场压缩曲线,这里仅示出推求结果。经过大量研究者的证实,无论土受何等程度的扰动,在室内进行压缩试验时,所得的多条e-logp曲线在0.42e0处附近都趋于一点,由此推算土的现场压缩曲线势必也通过该点。同时假定试样的孔隙比还能保持现场原位条件下的数值e0。另外在超固结土中由室内的回弹再压曲线可知在曲线中存在一个滞后环,其斜率应为超固结土的超固结段压缩量的膨胀指数Cs,超固结土在压缩应力ΔP作用下的压缩量就由超固结段的压缩量S1和正常固结段的压缩量S2两部分总和而成。其计算公式为:
Si=S1+S2=Hi/(1+e0)・(Cs・logpc/p0+Cc・log(p0+Δp)/pc)(2-2)
当Δp较小,p0+Δp<pc(先期固结压力)时,则土始终处于超固结状态,此时土层的压缩量计算公式简化为
SI=Hi/(1+e0)・(Cs・log(p0+Δp)/pc)(2-3)
关于初始沉降(瞬间沉降)及次固结沉降的计算
对于普通粘性土,固结沉降是其基础沉降的一个主要部分,它对基础宽大、而压缩土层较薄,排水条件又较符合假定时较为适用。但是实际地基的地质条件往往较为复杂,有时可压缩的软土层分布较厚或土层分布不均,基底面又不是排水面,对较软的粘性(亚粘性)土来说,次固结沉降在总沉降中占有一定比例,这时初始沉降就不可忽视;又如砂性较重的地基,由于固结排水速率很快,初始沉降与固结沉降这两部分已融合一起难以区分,这些都必须计算初始沉降或次固结沉降。下面给出有关计算公式:
①初始沉降
Sd=P・B・(1-u2)/EI=3/4・P・B・I/E(3-1)
P--基底压力
B--基础宽度
e0--初始孔隙比
u--土的泊松比
对饱和粘土u=0.5
I--影响系数,取决于基础形状和所研究点的位置。E--土的不排水变形模量(弹性模量,可用三轴或单轴不排水试验求得)或采用旁压仪在现场测得。
②次固结沉降
St=H/(1+e0)・Ca・log(t2/t1)(3-2)t1--次固结的起始时间
t2--建筑物使用年限
Ca--次固结系数,可用主固结和次固结引起的孔隙比与时间半对数关系曲线(e-lgt)求得。
当Ca<0.03时,粘性土的次固结沉降可以忽略。
此外除了上述两种计算方法外,还有通过室内试验模拟现场应力路径,再量取土样的垂直变形的应力路径法等。
当然在工程设计中,有时我们不但需要预估建筑物基础可能产生的最终沉降量或沉降差,而且还常常需要预估基础达到最终沉降量所需的时间或者预估建筑物完工以后经过某一段时间可能产生的沉降量,即基础的沉降量与时间关系的问题,目前多以饱和土体单向固结理论(一维固结理论)为基础进行求解(当然还有二维、三维固结理论,分别用于解决土坝和砂井、塑管排水法加固地基问题),这里就不再一一叙述。
3、地基处理的目的及意义
建筑物的地基所面临的问题有以下四方面:a强度及稳定性问题.b压缩及不均匀沉降问题;c渗漏问题;d液化问题。当建筑物的天然地基存在上述四类问题之一或几个时,即须采用地基处理措施以保证建筑物的安全与正常使用。我国地域辽阔,从沿海到内地,由山区到平原,分布着多种多样的地基土,其抗剪强度、压缩性以及透水睦等因土的种类不同而可能有很大的差别,地基条件区域眭较强。因而崩龌叁基础这门学雠特别复杂。随着我国国民经济的发展,不仅事先要选择在地质条件良好的场地上从事建设,而有时也不得不在地质条件不良的地基上进行修建;另外,随着科学技术的日新月异,结构物的荷载目益增大,对变形的要求也越来越严,因而原来―般可评价为良好的地基,也可能在一定条件下,非进行地基处理不可。所以不仅要针对不同的地质条件、不同的结构物选定合适的基础形式、尺寸和布置方案,而且要善于选取最恰当的地基处理方法。利用换填、夯实、挤密、排水、胶结、加筋和热学等方法对地基土进行加固,用以改良地基土的工程特性。
结束语
随着社会不断的发展,地基基础工程建设也越来越受到重视。没有地基就不可能有高楼大厦。地基基础工程作为建设工程的核心组成部分,是整个建筑工程的基础,它的质量好坏直接影响到整个工程的大局,其内涵是满足国家现行的有关地基基础的技术标准,设计文件及工程合同中对安全、使用等综合要求的能力,安全可靠、稳定地承担全部建设工程在施工期限间和全寿命使用期限内正常使用的荷载。
参考文献
[1] 王成华.基础工程学.天津.天津大学出版社,2002.5
[2] 肖明和,王渊辉,张毅.地基与基础.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9
[3] 郑刚.基础工程.北京.中国建材工业出版社,2000
地基处理范文4
[论文摘要] 地基稳固是保证建筑物安全的基础和前提,本文结合实际,详细阐述了地基基础缺陷处理的一般原则、处理措施,对地基基础缺陷处理及加固有一定借鉴作用。
强夯法常用来加固砂土、粘性土、杂细土等各类地基,可提高地基的强度并降低其压缩性,并改善其抗振动液化能力和消除土的湿陷性。在雨水充沛的广东地区1个新建500KV变电站的地基加固中,采用强夯法来加固新回填粘土的地基,尚属首次。由于用强夯法加固新回填粘土地基,其加固效果存在一些质量缺陷。在进行了原因分析后,结合工程的实际情况,提出了切实可行的处理方法。
地基基础缺陷的处理应综合考虑下列因素:一、地基基础缺陷的种类及其对建筑物使用、安全、耐久性等方面的影响;二、上部结构的整体性、安全度、使用要求等具体情况对地基基础变形的适应性;三、地基基础变形、结构变形的数值,发展速度和趋势;四、地基基础缺陷和加固上部结构的可能性和经济性。
地基基础处理的措施有:对上部结构进行维护;对上部结构进行加固或减荷,基础加固、地基加固。上述几种措施有时不单独采用,有时需多种措施综合采用。这些措施的选择,往往需要对上部结构和地基基础作全面的考虑,提出不同的方案,进行经济和技术上的比较,从而选择合理的方案。必要时还应对缺陷形成的原因及现实,从使用和维护上采取相应的防范措施。
地基基础缺陷处理的一般原则如下:当地基基础的变形已经趋于稳定时,一般可不作地基或基础的加固。当地基不均匀沉降尚未趋于稳定时,一般考虑“等待沉降稳定”、“加速沉降稳定”和“制止沉降”三种方法处理。
等待沉降稳定的目的是不对地基基础进行处理,而仅对上部结构进行修补,从而减少地基处理费用,并避免上部结构的再度处理造成浪费。
加速地基沉降的目的和适用条件基本上与等待地基沉降稳定的方法相同,但可以缩短消极等待沉降稳定所需的时间。一般适用于独立基础下的地基处理,具体做法是临时的增加载荷,人为的有控制的进行地基浸水等。
制止沉降的目的是终止地基和上部结构的发展。具体做法是上部结构减荷或加固,基础加大底面积,地基加固等。这些措施的单独采用或综合采用应根据有关措施的适用条件并做经济比较后予以选定。
采用减少上部荷重的措施时,应考虑生产和使用条件的具体要求,并通过地基强度、地基变形的验算确定减荷的具体数据。在地基强度破坏丧失稳定以及上部结构严重损坏威胁安全的情况下,减荷亦可作为紧急情况下的安全措施后加固施工期间的安全措施。
上部结构加固是当上部结构安全度不足时采取的必要措施。而在地基基础加固比较困难时,亦可考虑用上部结构加固替代或配合地基基础的加固。其具体方法有增设圈梁等措施。
基础扩大底面积的加固,适用于地基承载力不足等情况。增大底面积应由地基强度验算确定。当地基强度满足要求而缺陷仅仅表现为不均匀沉降,变形过大时,采用增大基础底面积的加固,主要由地基变形计算来加以确定。
在建筑结构修缮中,地基加固常用的方法有;分批分段更换病弱地基土、加桩加固、用挖钻孔灌桩加固、压力灌浆加固(包括硅化法加固地基)等。地基加固方法的选定应充分了解地基范围内的地质情况。地基加固工作是在建筑物存在情况下进行的,因而施工比较困难。它既应保护地基的加固质量,收到极地加固的效果,又应采取措施保证上部结构的安全。
更换地基和震动打桩加固都可能引起地基附加沉降,上部结构变形会有新发展。采用此类方法应对生产附加地基沉降有所估计,必要时采取相应措施,挖钻孔灌桩,压力灌浆加固地基不使用权地基避免受到附加影响,但施工也比较复杂。地基加固后应做必要的质量检查,如贯入度实验等。加固前加固后都应作好沉降的观测记录工作。
更换病变的地基是基础加固中比较直观的一种。它适宜病变地基土层分布较浅,厚度较小的情况下采用。这种方法加固可导致地基的进一步沉降和破坏。因此加固施工的组织应视具体情况分期分段逐步进行。挖除软弱土层后常用砼、砖砌体或碎石夯实等材料加以填充。
打桩加固地基的设计原理有的是在打桩时使周围土壤加密,有的是用桩承重,也有两者同时采用的。被打入的桩可为木桩、钢管桩、钢筋砼桩等。在加固量较大时宜将桩拔出重复使用,而在桩孔内填实粗砂、砼、石灰等材料。
挖钻孔桩加固地基的原理相似于打桩加固地基。挖孔桩的典型方法是石灰灌桩,它用挖孔代替了打桩拔桩成孔,用生石灰吸水膨胀的原理是周围土加密。生石灰熟化吸水也不降低地基的含水量,该方法适用于加固湿陷性黄土地基及含水率较高的软弱地基。
压力灌浆加固地基是将某种液体灌入地基基础中,填塞孔洞,缝隙,胶结土壤颗粒,从而达到减少增大强度的目的。压力灌浆加固地基基础的具体方法很多,应用十分广泛。其中硅化法加固已有建筑物的地基效果很好,但费用较高,一般仅用于重要部位的加固,其原理是将硅酸钠等溶液压入到地基中,发生化学反应,产生硅胶,将土的颗粒胶结起来,从而增大地基的强度,减少其压缩性和透水性。硅化适用于粉质土和有一定渗透系数的粘质土。视土纸渗透性的大小可选用三种方法:一、压力双液硅化法;二、电动双液硅化法;三、压力单液硅化法。压力双硅化法是将水玻璃与氯化钙轮流压入土中,适用渗透系数为0.1—80米/昼夜以下的各类土加固。压力单液硅化法是将水玻璃压入土中,适用渗透系数为0.2—2.0米/昼夜的地下水位以下的湿陷性黄土和粉沙土加固。硅化法不适用于为沥青、油脂、石油化合物所浸透的土壤以及PH值大于0.9的土壤。施工前须作出硅化加固的施工组织设计,其内容包括:注液管及电相管的布置和打入深度、化学溶液浓度和用量、注液方法、灌注速度以及硅化后的加固效果的估计等,必要时硅化设计前应先做实验。
参考文献
地基处理范文5
关键词:软地基;处理
一、目前公路施工中软弱地基常用的处理方法
1.深层处理
软基处理的主要方法按其原理共分为四类:排水固结;振密、挤密法;置换拌入法;加筋法。
1.1 排水固结
这是在软土地基上加压并配合内部排水,加速软土地基的排水,从而加快软土固结的处理方法,适用于处理各类淤泥、淤泥质粘土及冲填等饱和粘性土地基。
软土地基在附加荷载的作用下,使软粘土地基土体中的孔隙水排出,土体发生固结,土中孔隙体积减小,土体强度提高,使沉降提前完成或提高沉降速度,减少地基施工后的沉降和提高地基承载力。
主要加固方法有:堆载预压法、砂井法、袋装砂井、真空预压法、电渗排水法、 降低地下水位法、塑料排水板法。
预压处理:分为超载预压、等载预压和欠载预压等,其施工工期较长,超载预压的时间一般为6个月,通常与排水处理地基相结合使用。
袋装砂井:对于软土厚度大、路堤稳定、填土高的软土路基,采用袋装砂井,可增加软土竖直方向的排水能力,缩短水平方向的排水距离,加速软土的强度。砂袋灌入砂后,砂井可采用锤击法或振动法施工。该方法施工工艺复杂,费用相对较高,所用的时间较长,可采用矩形或梅花形布桩。
塑料排水板:排水原理与袋装砂井相同,由于是工厂制作,其质量稳定、重量轻、运输保管方便,施工工艺比较简单,投入劳力少,费用相对较低,并且渗滤吸水性好,具有一定的强度和延伸率,对土的扰动小,缺点是预压时间较长,对于提高土层的抗剪能力也不如袋装砂井。
1.2 振密、挤密法
采用爆破、夯击、挤压和振动及加入抗剪强度高的材料等方法,通过振动和挤密使地基中深层土土体密实、固结,孔隙比减小,抗剪强度提高。适用于软土厚度>3m的中厚软土的加固和分布面积广的软基加固处理,其加固深度可达到30m。
主要加固方法有:强夯法、土(或灰土、粉煤灰加石灰)桩法、砂桩法、爆破法、碎石桩法(振冲置换法)、石灰桩法、水泥粉煤灰碎石桩(CFG桩法)、粉喷桩法、旋喷桩法。代表方法有碎石桩法、强夯法、水泥粉煤灰碎石桩法、粉喷桩法。
强夯法:适用于无粘性土地基,土层在巨大的冲击能作用下,土中产生很大的压力和冲击波,致使土体局部压缩,夯击点周围一定深度内产生裂隙良好的排水通道,使土中的孔隙水(气)顺利排出,土体迅速固结。强夯后的地基承载力可提高3倍~4倍,压缩性可降低200%~1000% 。
强夯加固法的主要目的在于处理好场道地基下沟、河塘软土。强夯加固法是技术上比较可靠、经济上相对合理的浅层处理方法,此方法在实施时要特别注意场区地下水位和地基土粘粒含量较高的问题,可通过采取填筑粗骨料强夯垫层、插塑料排水板和优化强夯工艺等措施加以解决。
采用强夯法加固,预计加固深度可达8m 左右,该层厚度内的土基可形成一个超密实的“硬壳层”。浅层地基的沉降已全部完成,且为超固结状态,地基浅层承载力可得到较大幅度的提高,浅层粉质土层的地震液化问题也可基本得到解决,但下部软土的长期沉降问题仍未解决,预计残余沉降仍可达1cm~30cm,由于有上部“硬壳层”的存在,可大大减少地基的差异沉降。
挤密砂桩、碎石桩加固法:属于复合地基的一种,适合在地基土属于非饱和粘性土或砂土,且软土层较厚,换填困难时使用,先往土中打入桩管成孔,然后在孔内填入砾石、砂、石灰、灰土等捣实而成,可以使地基土密实,容重增加,孔隙比减少,防止砂土在地震或受震动时液化,提高地基土的抗剪强度和水平抵抗力,减少固结沉降,使地基变均匀,起到置换、挤密、排水作用,防止地基产生滑动破坏,以提前完成沉降,减少沉降差。
1.3 置换拌入法
加入高抗剪强度的材料,置换软土中部分成分的加固机理,并与原有的土体发生化学反应共同组成复合地基,以提高地基的承载力,达到加固地基的目的。
主要方法有:振冲置换法、灌浆法、旋喷桩(粉喷桩、高压喷射注浆)、深层搅拌法、褥垫法等多种方法;采用砂、碎石等材料置换软弱:上地基中部分软弱土体或在部分软弱土地基中掺入水泥、石灰或砂浆等形成加固体,与未被加固部分的土体一起形成复合地基,从而达到提高地基承载力和减少沉降量的目的。
旋喷桩及深层搅拌法:对于强度低、压缩性高、排水性能较差的软土,利用水泥或石灰等材料作为固化剂与地基软土之间反应组成复合地基,使软土固结成具有整体性、水稳定性和一定强度的地基,从而提高地基承载力,减少工后沉降。利用粉喷桩施工造价较高,处理效果可靠,适用土层范围广。
灌浆法:灌浆浆液是利用水泥浆、水泥砂浆、粘土水泥浆、粘土浆及各种化学浆材如聚氨酯类、木质素类、硅酸盐类等注入到淤泥软土地基中,同时挤出土中的自由水。水泥浆凝固后,与土体胶结成整体,提高地基承载力。此方法基本不会改变原状土的结构和体积,所用灌浆压力较小,适用:于卵石、中、粗砂和有裂隙的岩石。
1.4 加筋法
在路基中埋设强度高、韧性大的土工聚合物(土工布和土工格栅)、拉筋、受力杆件等,达到提高地基承载力和地基整体性的目的,减少地基不均匀的沉降,对防止滑移也有好处,且有利于维持建筑物的稳定,适用于软弱岩体、土体中的路堤与路堑。
主要加固方法有:加筋土路基、土工聚合物、土钉墙、土层锚杆、土钉、树根桩法、柴(木)梢排法。
加筋路基法(土工布或土工格栅法):对于沉降量不大的路堤,高路堤填土适当采用土工布垫隔,限制了软基和路基的侧向位移,增加了侧向约束,从而降低了应力水平,加强了路基刚度与稳定性,提高了路基的水平横向排水,使荷载均布。采用土工布覆盖摊铺,既提高了路基刚度,也使边坡受到维护,有利于排水,从而增加地基稳定性。
2.浅层处理
浅层软基处理的方法主要是换填垫层法。当软弱土层厚度不很大时,可将路基面以下处理范围内的软弱土层部分或全部挖除,然后换填强度较大的土或其他稳定性能好、无侵蚀性的材料(通常是渗水性好的中粗砂)。此方法处理的经济实用高度为2m~3m,如果软弱土层厚度过大,则采用换填法以增加弃方与取土方量从而增大工程成本。通过换填具有较高抗剪强度的地基土,从而达到增强地基承载力的目的,满足构筑物对地基的要求。
主要加固方法有:换填、抛石挤淤、垫层、强夯挤淤等。垫层法根据材料的不同可分为砂(砾石)垫层、碎石垫层、粉煤灰垫层、干渣垫层、土(灰土、二灰)垫层。代表方法有砂垫层法及换填法。
砂砾垫层:将基底下一定范围内的软弱土挖去,在填土与基底之间换填砂、碎石和素土等散体料,并分层夯实成低压缩性的地基持力层,从而使地基在受到填土荷载后,迅速地将地基土中的孔隙水排出,加快固结速度,提高地基的承载力,减少沉降,防止地基局部剪切变形。要注意控制填土速度,所用的材料应为含泥量不大于5% 的洁净中粗砂, 或最大粒径小于5cm 的天然级配砂砾。
换填法:在软土厚度不大于2m时,利用渗水性材料(砂砾或碎石)进行置换填土,可以降低压缩性,提高承载力和抗剪强度,减少沉降量,改善动力特性,加速土层的排水固结。其特点是施工工艺简单,但费用较高。抛石挤淤:当软土或沼泽土位于水下, 更换土施工困难, 且厚度小于3m,表层无硬壳、基底含水量超过液限、路堤自重可以挤出的软土之上,排水比较困难时,采用抛片石(直径一般不小于30cm )挤淤的方法,从中部开始抛石,逐渐向两边延伸,挤出淤泥,提高路基强度。
3.其他方法
反压护道法:当软土和沼泽较厚,路堤高度不超过极限高度的2倍时,路堤两侧填筑适当厚度和宽度的护道,在护道附加荷载的作用下,保持地基的平衡,增加抗滑力矩,防止路堤的滑动破坏。施工时,护道尽量与路堤同时填筑,且压实度要达到90% 以上。其施工工艺简单、费用较低,但施工用地增大。
二、实际施工中软弱地基处理方法的选择
在地基处理中,应该遵循的原则是:技术先进、经济合理、安全适用、确保质量。具体可根据以下条件进行选择。
1.地质条件
不同的方法适用于不同的地质条件,选择软基处理方式时要先了解当地的地质条件。
2.设计施工条件
设计时已经考虑了工期及用料情况,工期不宜安排得太紧,应保证时间充足。施工时地基稳定性要好,遗留问题要少。工程用料按就地取材的原则,施工时应采用科学的、先进的管理方法。
3.场地环境条件
考虑施工时对周围环境的影响,新填土会挤压原有道路、房屋,产生侧向位移或附加沉降;用砂桩、砂井时,施工有噪声,靠近居民点会扰民;采用降低水位法时,考虑到引起周围地基的下沉和对周边居民用水的影响,应预先调查或做隔水墙,并考虑施工后注水复原的问题;采用填土堆载时要有大量的土料运进运出工地,会影响交通和环境卫生;打石灰桩、灌注桩或采用电渗排水时,会污染周边地下水,可视情况对待。
4.结构物条件
要考虑相连结构物的等级、结构体系、断面形状、位置、埋深、使用要求和建筑材料等因素对所选择加固方法的影响,如有地下结构物(地下室、涵洞、地铁等),或者结构物高低不同、沉降不均时,应当特别注意。
三、高新软基处理技术的应用
1.添掺外加剂
以前的地基处理方法大多从机械设备着手,从而建立某种工法,而从材料入手提高地基处理质量和效果的较少。高性能土壤固化剂与土壤混合后,特别是与高含水量和富含有机质的淤泥发生一系列物理化学反应后,会形成相互连接的网状结构,从而提高固化土的强度,减少地基变形。通过室内实验和现场试验证明,用高性能土壤固化剂进行地基处理,特别是进行软弱地基的处理很有效,比普通水泥加固效果好得多,但此项技术目前尚在探索中。
2. 综合应用
由于地基土单一的处理方法,可能会受工期、资金等多方面的限制,短期内往往难见成效,若采用复合的方法,综合发挥几种方法各自的优势,问题就不难解决。
排水板与堆载预压结合法可缩短工期,减少排水距离。垂直排水法就是以缩短固结时间为目的的,塑料排水板具有施工速度快,造价低等优势,在软土中埋设塑料排水板、袋装砂井或普通砂井都会形成固结排水通道,可配合堆载预压或真空预压。
预压法与高压喷射注浆法结合可使真空预压应用于水平渗透性较大的土层,而高压喷射注浆法与灌浆相结合可使纠偏加固技术提高到一个新的水平。
地基处理范文6
关键词:地基工程 ; 验槽工作 ; 地基问题; 加固处理
Abstract: describes the foundation engineering test tank work content, requirements and methods, and inspection of filled soil problem, underground caves and buried problem, problem of silt soft soil, the sand flow main foundation problems such as question etc, and then put forward the filled soil and silt soft soil treatment, underground caves and buried content processing, flow sand processing foundation reinforcement method, hope to be helpful to the construction of foundation engineering, at the same time hope to make contribution to the construction development in our country.
Key words: foundation engineering; Check trough; The foundation problems; reinforcement
中国分类号:TV223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引言:近年来,随着我国经济的高速发展,我国的建筑业也开始迎来发展的高峰期,而这随着而来的就是当前我国的建筑工程其复杂程度越来越大。而且随着当前我国的建筑工程规模的越来越大,这对建筑体得地基建设要求越来越高。但是由于建筑工程的地基土其物理和力学的性质有所差异,而且当前我国的勘察技术以及勘察的手段而言,这很难在地基的施工前为能够查明地基建设中小距离地基土的不良的变化情况,而导致只能在建筑工程的地基施工时才能够发现地基土的变化而发现其问题。因此,对于地基建设的基槽开挖后,对地基工程进行详细验槽工作是有其是必要性的,而且要通过验槽发现地基工程存在的问题,进而能够对地基工程进行加固措施,而保证建筑工程的安全以及稳定,而为社会的建设作出应用的贡献。
1. 地基工程的验槽工作的内容、要求和方法
对地基工程的验槽工作而言,那首先就应该明白其验槽工作的内容和要求,进而应该知道怎样的进行验槽的工作,下面就从其内容与要求,以及方法这两块对验槽工作做一个简单的介绍:
1.1地基工程中验槽工作的内容与要求
对于地基工程的验槽工作的内容与要求而言,其主要包括以下方面:
首先,要重点的检查地基的基槽开挖的所处的平面位置和基槽的尺寸是否符合设计图纸以及要做到检查基槽的开挖深度标高和地基的设计要求是否相合;
其次,观察地基的基槽的槽壁以及其槽底的土质类型和均匀程度,明白是否有不确定的土层存在;
第三,要对地基开挖地区的地下水的类型以及其来源的分析和观察;
第四,要对地基的基槽中的详细检查,以保证基槽中不具有房基以及古井和古墓等等其他地下掩埋物的存在;
最后,要对地基的基槽边坡的外缘和地基所处地区的附近建筑物的距离的观察和计算,以验证对地基的开挖对建筑物稳定是否有影响,而是否需要进行地基建设的现场监测工作。
2.2地基工程中验槽工作的方法
对于地基工程中验槽工作的内容以及要求我们通过上文的分析也有一个初步的了解,而对于地基工程中验槽工作的方法而言,其主要可以从以下进行分析:
第一,对于地基的验槽工作而言,其参加的单位应该包括地基的建设单位以及施工单位,而且,在对地基的验槽工作中,应该必须有地质方面的岩土与设计的工程师以及技术人员参加,而减少误验减少工程的隐患。
第二,对于地基工程中基槽岩土观测和描述。对于其观察和描述工作的进行,首先应该由地质方面的岩土工程师对基槽的槽壁和槽底土质情况进行仔细的观察和判断以验证其槽底土与工程报告书的描述是否吻合。其次,要详细的对基槽的稳定以及地下水渗(涌)出和边坡稳定进行验证分析,其中基槽土质的分析要做到严密。最后,对于基槽中的旧房基以及掩埋的管道和洞穴等等,要追索以及查明其在基槽内的延伸方向和深度,验证其是否影响基槽的稳定,另外,对于基槽的槽壁以及槽底有无沙脉(带)等的观察也应该做到细致。
第三,分析钎探纪录。这主要指在地基的基槽开挖后,要做钎探工作。而地质的岩土工程师应该钎探资料做到仔细的分析而判断基底的土质,深度和钎探击数的一致性,进而采取一定的措施对不符合要求的进行改进。
第四,基槽地下水的处理。首先应该做到对其涌水量及水位深度测量,进而采取一定的有效的排水措施而避免扰动地基土。
2. 槽中的主要地基问题
通过对地基的验槽工作,基本可以的看出地基工程中存在的以下主要的地基问题,下面就对这些问题做一个简单的阐述分析:
其一,填土问题。填土问题是当前我国建筑场地地基建设中最常见的问题,其主要是由于在都护人工填土由于挖除松散填土而将其老土层上,但由于施工单位等等的原因而导致其未完全挖除以致于槽底残留了填土问题,影响地基的建设。
其二,地下洞穴及掩埋物问题。这主要指由于历史建设的原因而使得基槽存在古井以及洞穴等等地下建设物,这些地下的掩埋体可能只存在地基的某一地段,但不处理也会对整个建筑物的安全以及稳定有影响。
其三,淤泥软土问题。这主要指地基的开挖中地质的原因而会遇到淤泥以及软土层,这使得对地基的建设和建筑物的整体安全有着极大的影响
其四,流砂问题。这主要是由于开挖基坑、浅井等工程活动而使细砂或粉土饱水后形成了流砂另外地层的孔隙度和水性以及土颗粒轻重还有人类生产生活活动也能导致流砂产生,这对于地基的建设和建筑物的整体安全也着极大的影响。
3.地基加固处理方法
由上文可知,影响地基稳定和安全的问题主要由填土,地下洞穴及掩埋物还有淤泥质软土问题以及流砂问题构成,那堆积地基的加固处理方法也可以从这几面进行,分析如下:
其一,填土和淤泥质软土处理。首先,对于地基的基槽底其残留的松散填土和淤泥质软土如果较薄,那么以配砂石以及砂和灰土或素填土等回填夯实即可。其次,对于基槽中局部的填土以及软土较厚,那可以采用人工的挖孔桩(墩)以及预制短桩,而进行灌注桩(或墩),桩(或墩),对填土和淤泥进行处理。
其二,地下洞穴及掩埋物处理。对于地基开挖遇到地下洞穴以及掩埋物等等,如果其深度超过10m,那么应该对其的下部回填土而且要捣实后,而对于上部则是加钢筋混凝土盖板。这其中,对于防空洞以及地下管道而言,条件允许,可以去挖除松土而回填好土进行夯实,以及采用人工墩基或者孔灌注穿过。若条件不允许,则应该采用双墩(桩)担横梁上加基础而对其避开处理
其三,流砂处理。对于流砂的处理,主要可以采用以下的三种方法:第一,当基槽的地下其水流小而且流砂不严重时,其可以在地下的流水处将基槽的边坡而挖成凹形坡,进而使用砂袋进行堆叠围堵;当基槽的地下水较大时,那就可以将其出处而将地下水的水位降低不至于产生流砂的地层以及基槽底以下。 第二,那就是使用工程建筑中一般使用的打钢板桩,而对地下水进行拦截,以及可以增加水的途径而达到减小水力坡度的目的。第三,对于地基工程的基槽的水下施工,要保持坑内一定的水深而减小水头差今晚儿进而增加砂体的稳定性。
结束语:总而言之,对于当前我国建筑工程的地基工程而言,其工程的验槽工作那是必不可少的,而且要做到地基工程以及建筑工程整体的建设安全性和实用性,那么就必须应该充分的认识做好建筑工程的地基工程的验槽重要性,而且要把地基工程的验槽工作放在建筑工程的前期工作中极端重要的位置,将验槽工作细致稳定以及科学的进行下去,要对地基工程的任何一个细节做到完美,对于建筑工程来说,地基就是支撑其能够屹立的后盾,因此,在建筑工程的建设中对于其地基建设的基槽开挖后,要对建筑工程的地基工程进行细致的验槽工作,而且通过地基工程的验槽而发现地基工程存在的问题,要能够对地基工程采取加固措施,而保证建筑工程整体的的安全,这当前我国社会本身以及社会经济的各项建设而言也是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的。
参考文献:
[1] 张华等钢筋混凝土桂加固方法及设计分析[J]特种结构,2005,(1)
[2] 陈跃庆,吕西林几次大地震中地基基础震害的启示[J]工程抗震,2001,(2).
[3] 郑发兵. 浅谈施工阶段的安全控制[J]. 科技资讯. 2011(23)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发送邮件至tiexin666##126.com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
如需转载请保留出处:https://tiexin66.com/syfw/50488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