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文经济发展范例6篇

人文经济发展范文1 [关键词]人文经济;属性;价值 人文经济,也称人本经济,是指为尊重人的生命及其本体价值,以保障人的幸福和尊严为目的,协调效率与公平、技术与人性、科学与人文的关系,达到经济与社会、人类与自然、物质与精神的和谐发展的经济模式。思考 一、人文经济的属性及价值 (一)人文经济的自然属性 人文经济追求人的本性和自然性的回归。人文经济是经济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

人文经济发展范文1

[关键词]人文经济;属性;价值

人文经济,也称人本经济,是指为尊重人的生命及其本体价值,以保障人的幸福和尊严为目的,协调效率与公平、技术与人性、科学与人文的关系,达到经济与社会、人类与自然、物质与精神的和谐发展的经济模式。思考

一、人文经济的属性及价值

(一)人文经济的自然属性

人文经济追求人的本性和自然性的回归。人文经济是经济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是经济的一种现代形式。它的个体性表现在以“人”为经济生活的中心,提倡人性解放、个性自由、尊重人权,发挥人的灵性、本性和创造力;它的社会性表现在追求把国家建设成为民本人道、仁爱互助、公平共富的幸福的“大家”。它强调从天人合一、物我和谐的宇宙观出发,正确处理竞争与合作、个人与社会、人类与自然以及经济与人口、资源、环境、生态的关系,其追求社会的和谐、统一;人文经济坚决反对异化现象,反对物质、技术、权力对人的异化,反对人的大众化、功利化和标准化,反对专制主义、和教条主义对人的摧残,提倡人道经济、公平社会。对待市场经济,人文经济反思商品经济二律背反问题,针对马克思主义所揭示的异化现象,即因为物质文明丰富了人也就开始物化的问题,一方面坚持商品经济促进了社会进步,另一方面寻找解决负面效应的办法,提出通过人文经济的创建来解决这些现实问题,深刻地指出金钱不能代替价值,科学技术不产生伦理道德,工具理性不能取代价值理性。

对于人文经济思想,我国古代的哲学家和思想家早有论述。孔子所说的“致中和”、道家主张的“合异以为同”、董中舒宣扬的“天人之际,合而为一”、张载的“天人合一”等,以及老庄哲学,如:“物物而不物于物”、“法天贵真”、“不以物挫志”的主张,其反对“丧己于物”、“以物易其性”、“以身殉利”、“见利而轻亡其身”,反对“人为物役,心为形使”的卓越见解,都饱含朴素的人文经济的哲学思想和对人文经济所强调的自然性的憧憬。

(二)人文经济强调以市场经济为基础

人文经济的本质是既要尊重市场经济规律,通过价值规律配置资源和生产力、通过价格信号协调供求关系、通过竞争机制分配国民收入,又要建立保护人权、尊重人格、实行民主、保护生态环境、效率与公平协调、技术与人性兼顾的人文主义机制和环境。在当代社会,市场经济比较符合经济生活自身的规律,也比较符合人的实际的行为动机和行为制约,有利于人文精神的建构。市场经济是一种经济民主,不是由哪个领导、部门或哪个个人、国家所圈定的经济发展形式,而是按市场需要和供求关系运行的。那种把市场经济当作人文精神失落的起因是不合乎事实的。

人文经济是以市场经济为基础并寻求对市场经济的超越。对待环境,人文经济不以牺牲环境、生态和人的生命健康为代价,而是追求经济建设及有利于环境质量的提高和生态多样性的发展;人文经济以市场经济为基础,其维护市场经济基本制度,实现产权清晰化、财产共有化、管理科学化,促进自由竞争;对市场经济的主体企业,其核心目标是建立现代人文企业,企业管理的中心既不是利润也不是资本,而是人,企业力图建立以人为核心的人文企业文化,倡导道德、关怀、仁爱、合作。但人文经济不是人治经济,它是体现人文主义精神的法治经济,强调竞争、效率和社会民主、法治、公平并重,追求人与社会的和谐和共同发展。

(三)人文经济是对知识经济的发展

人文经济把人的发展作为经济的第一要素,其目标是建立效率与人性、技术与人格、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并重的以人为中心的崭新的经济形式。所以,可以预测,在知识经济之后人类应当会进入人文经济的新时代,人文经济才是真正的“新经济”。知识经济强调的仍然是客体知识的作用,在一定程度上忽视了知识的主体一人,虽然知识的载体是人,似乎尊重知识就是尊重人,但知识主要是客体化的网络、信息、软件等,人格、人性被客体化,这与人文价值往往是背道而驰的。人文经济从人的本体来探讨经济的发展,通过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通过人的自我完善来追求经济的成长。

人文经济是对知识经济的进一步发展。在世界经济一体化的进程中,知识经济大大推动了社会的进步和发展,特别是发展中国家要摆脱贫穷,更要大力发展知识经济。从人类经济模式的发展趋势来看,知识经济只是一个过程,而尊重人性和人文价值的人文经济才是未来世界经济的主流。

(四)人文经济因势利导的现实意义

由于中国正处于转型期,其经济、社会、环境不平衡发展的情况严峻,比如片面追求经济增长,致使环境污染严重、能耗居高不下造成经济结构不合理,同时,一些弱势群体的权利受到严重的损害。根据世界银行公布的数字,改革前我国的基尼系数为0.16,而到了20世纪初,我国的基尼系数则上升到了0.452。时至今日,情况未见好转,这种利益结构令人担忧。贫富差距的加大,是造成各阶层间矛盾的主要原因,这种包含着不满和愤怒的“嫉妒”已经成为破坏社会稳定的催化剂,如不迅速加以扭转,有可能引发社会动荡。

在这样的背景下,发展人文经济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中央政府及时提出了“以人为本”、“科学发展观”等重要思想。而人文经济就是“以人为本”、“科学发展”的经济模式。它强调“全面的发展才是硬道理”、“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及政治文明协调发展”、“以民生为中心”、“以人为目的”,改变物质文明畸形发展、社会不公日益加剧、环境生态濒于崩溃、道德信用陷入危机的现状。人文经济对创建尊重生命、提升人民的幸福感、树立正确的政绩观、克服异化现象、纠正物质的畸形发展、深化人性化的改革、培养公民道德和政府责任感、打造“善治”政府、维护社会稳定、促进全面建设小康和现代化的伟大事业,具有深远的现实意义。二、如何创建人文经济发展模式

应该说人文经济是一个理想的经济模式,它不是遥不可及的乌托邦,而是现实的参照系,其为现实经济形式提供一个人文化的标准。笔者认为,从现在起,人文经济就应逐步成为我国经济发展的战略性主导增长模式,特别是在当前的形势下,应该着重处理好以下几个问题。(一)摒弃单纯追求经济增长的传统发展战略思想

当前,我国一些部门由于片面追求经济增长,使现实发展中出现经济发展与人口、资源、环境之间不协调问题,以及存在着分配不公、地区差异扩大、腐败、社会道德水准下降等严重问题。依据科学发展理论,我国在解决各项改革、发展任务时,既要讲发展的序列性,又要讲整体性和协调性。经济发展具有首要地位,但它又是社会整体发展的部分,它的发展也需要从社会其他系统中输入能量,必须进行人文调适。要特别注意因

-

急于求成而造成的经济失误,吸取建国以来几次因冒进而造成的国民经济大挫折的教训,破除经济建设中浮躁心态和某些官员追求短期政绩效应而产生的危险行政行为。

(二)当前人文经济模式发展的指导思想

人文经济追求民本人道、人行解放、个性自由、物我和谐、公平正义的经济发展,它不是寻找世外桃源的理想国,而是强调以“人”为经济发展中心。这就要求我国发展人文经济必须从国情出发,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以人的发展为根本,走经济、社会、人口、环境、资源相互协调的可持续发展的路子。既要满足当代人的需要,又不对后代人的需要构成威胁,在发展中,实现社会各子系统之间的良性互动和能量互补。要处理好人文经济发展中人文发展与经济发展的关系,既要确保经济建设在各项现代化建设中的中心地位,只有如此才能满足人们日益增长的物质和文化的需要,更要坚持以人为本,因为我们发展生产归根结底是服务于人,使其得到自由和全面发展。笔者认为,人的发展体现经济发展的目标,同时也构成经济发展的主要动力源泉,对于未来的经济发展,创造经济奇迹的可能不再是资本和土地,也不是单纯的劳动力,而是知识和人素质的提高。

(三)充分发挥文化在人文经济建设中的作用

经济发展中文化要素(信仰、态度、知识、技术、文化理念等)的增多,意味着经济增长方式质的转变;精神产品生产和消费的增加,意味着物质资源消耗的减少;人文价值取向渗透到经济发展之中,意味着人与社会、人与自然关系的全面进步;人文素质和科学素质相融合,意味着劳动者素质的全面发展;对文化资源的开发和利用,意味着人类资源观的根本性转变。从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意义上说,发展文化在经济中的重要作用,就是把科学发展观真正地落到了实处。人文经济系统中充满了文化因素,其内容构成不仅有科学、技术等智力因素,还有理想信念、价值观念、文化艺术、娱乐休闲等精神因素,其不仅包含科学精神,还体现人文精神,是科学精神与人文精神的有机统一,尤其突出了人文精神、观念文化作为生产力要素的价值。如今,以人为本的人文价值观逐渐渗透到经济发展领域,精神、智力因素与自然资源、经济资本一样都成为生产力中的组成要素,信用文化、经济伦理在市场竞争中的作用越来越大,企业精神、企业价值观在企业管理和决策中的效能越来越突出,文化附加值成为物质产品价值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以科学文化素质和思想道德素质为核心的人力资本对经济竞争力越来越具有决定性的影响。因此,人文经济的建设必须充分发挥文化因素在经济建设中的作用。

(四)着重处理好当前经济和社会中制约人文经济发展的迫切问题

一是环境保护问题。花大力气处理环境污染问题,加强环保立法和执法力度,努力节约资源、治理污染、改善环境,发展生态经济和循环经济,逐步推行EDP(绿色GDP)、MDP等指标考核体系,重新衡量和评价经济发展。二是防止贫富差距进一步扩大,维护社会稳定。要进一步重视“三农”问题,做好失地农民的安置工作;有效开展扶贫工作,在“加速城市化”进程的同时,做好对农民工的教育培训工作,使农村人口逐步向城市流动;做好对弱势群体的帮扶工作,减少下岗失业,提高工资待遇,健全社会保险,保障劳工权益,维护社会稳定,体现“人文中国”。三是纠正教育产业化、医疗产业化过程中过度的市场行为。这需要重新定位政府在公共福利领域的责任和作用,大力发展义务教育和社会保障事业,根本扭转“读书难、看病怕”的社会现象,体现政府的人文关怀精神。四是逐步夯实人文经济的法治和民主基础。积极加强法制建设,提高全民法律意识,不断推动社会的高度法制化,提倡遵守国际“游戏规则”;积极发展民主政治,加强对权力的监督,将人本、人道和民主、法制等现念结合起来,为人文经济建设打下坚实的民主和法治基础。

(五)关注人文产业的兴起

人文经济发展范文2

[关键词]人格特征;文化特质;经济发展;政策建议

[中图分类号]F12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5024(2009)04-0085-03

[作者简介]李云红,重庆文理学院讲师,经济学硕士,研究方向为区域经济理论与实践、可持续发展;

周洪亮,重庆文理学院讲师,党委办公宣主任、校长办公室主任,研究方向为区域经济学与高校教育管理。(重庆402160)

一、人文环境的界定

经济的发展是一个地区人的精神面貌和文化特质的前提,但是在人对社会有如此重大作用的今天,人文环境作为上层建筑也是经济乃至整个社会发展的重要推动力量。改革开放后,我国经济社会发展速度较之以前大大加快,人们在重视自然资源、生产要素禀赋等因素对经济的推动作用时,反而人文环境的建设却多少由于其传承性、地域性等特点而明显滞后。

城市文化与城市劳动力紧密相连形成了城市赖以生存的人文环境。…因此,在讨论人文环境时,要界定出人和文化两个层面,人的层面主要包括由社会主体――人自身的行为所体现出来的素质特征;文化层面主要考虑区域的直观形象、景观特色、商业群落及制度建设等问题。

二、人文环境对重庆经济的作用

美国著名的经济管理学家德鲁克说:“今天,真正占主导地位的资源以及绝对具有决定意义的生产要素,既不是资本,也不是土地和劳动,而是文化。”人文对经济发展的作用主要体现在:独特的人文能够成为经济发展的重要资源,在吸引众人云集的同时,也会带动当地旅游、餐饮、交通、商业等相关第三产业的迅速发展,进而推动第一、第二产业的发展;此外,一个地区的主体――人的价值取向、能力、素质等会左右着区域发展的潜力、方向和高度。

重庆市作为西部的中心城市,凭借其特有的区位优势,经济已取得了较快的发展;而作为一个具有浓厚文化底蕴的老城,重庆也有自己丰富的文化传统和人格特征。但是,由于历史原因,这些人文环境并没有真正发挥其应有的“文化搭台”作用,甚至出现了负面的影响。应该对这些主导资源进行挖掘,发扬对经济发展有利的人文资源的作用,改造不利因素,提高中国直辖市的综合经济竞争力。

我们以重庆的实际情况为例,分析经济发展中主要的人文环境因素及政策建议。对重庆市人文环境的分析主要从作为社会主体的人自身的思想、信念、价值观等人格特征及城市整体的物质和精神文化两个方面来讨论。

三、重庆人的人格特征

一方水土养育一方人,重庆人的特性和其所处的地理、自然环境及发展历史有很大的关系。

1 自然环境的熏陶

重庆以“山城”著称,据统计其山地面积占76%,丘陵占22%,河谷平坝仅占2%,“地无三尺平”构成了它的独特景观,在这大山环抱下成长起来的重庆人民自然少不了山里人特有的开门见山、诚恳、质朴、率真;此外,由于地势而造成交通条件的不便利,人们在流动或寻找相对稳定的居所和赖以生存的土地时,总是历尽千辛万苦,伴山而起的住房就是见证,依此铸就了重庆人吃苦耐劳的特性,其特有的、让人感动的“棒棒文化”就是最好的见证。此外,长江和嘉陵江的滋润也让重庆充满了水的灵性,随物赋形,适应性,无所不宜,冲决一切,是智慧和勇气的结合,山水并存也铸就了重庆人逢山开路、遇水架桥、自强不息的开拓精神。不过在这种近乎封闭的环境中长期生存的人们,不可避免的有一种保守、封闭的思想在里面,安定的生存环境是得来不易的,因此,一旦稳定下来就会安于现状,不愿走出去,不愿与外界交流。

2 人文气候的影响

气候会对人性格的形成产生影响,北方冬长且冷的环境使北方人不仅是具有耐心和忍耐力,也因惯于猫冬而懒散;东南沿海处于温暖宜人的水乡,因此人们对周围的事情很敏感,也很机智敏捷。重庆的亚热带季风气候特点是:夏季炎热多伏旱且时期较长,全年云雾多,湿气较重。湿润的空气使人的皮肤长期处在一个保湿的状态,这也形成了重庆特有的“美女”文化,女性对自身的地位、装扮等格外讲究,因此,重庆女性显得更加泼辣、敢干、时尚、地位高;此外,为了驱除过重的潮气对身体的影响,重庆地区饮食也主要以辣为主,人们群集在一起吃火锅的情景,体现了重庆人热情、豪爽的性格。缺点是在过多强调女性地位的同时,不可避免地出现了相对于男性来说大多女性过于强悍的情况;此外成群结队的人衣衫不整、声高八度地上街、聚餐、谈天,除了说明大家不拘小节外,也映射出一种暴躁和低俗的性格特征。

3 文化历史的沉淀

重庆的光荣革命传统,孕育了其悠远而深厚的文化底蕴,也使人们对这里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有着很深的眷恋之情,因此养成了一种很注重情义的特点;此外,历史上的几次大移民,也是重庆人文精神形成的前导因素,移民的到来加深了本地文化的多样性,也使得人们更能吃苦耐劳、有更多的包容性、更易于接受新事物,负面的则是由于多元的影响,带来善变、信用不足等性格;此外,多元文化某种程度上也加快了这里的生活节奏,被人们说成是为了忙里偷闲的打麻将、打牌等娱乐项目也有了飞速发展的趋势,几乎所有的地方都可以成为重庆人娱乐的场所,商铺、饭店、办公室、大街……,这似乎成为了一种风俗,也体现了重庆人好安逸、重享乐的严重程度。

四、重庆的文化特质

对重庆文化的挖掘,主要从商业群落、教育、山川园林和制度等方面来探讨,商业群落和自然景观是城市的形象,也是吸引人群、发展第三产业的重要推动力量;教育体现了居民的文化修养、劳动力素质和当地的科技水平,是社会经济发展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制度是一个地区发展的宏观规则。一只看得见的操作手,正如厉以宁所说“制度在社会生活中起着根本性的作用;它们是决定长期经济绩效的根本因素。”

1 迅猛发展的商业群落

贸易是代表一个地区经济状况的重要指标,这个指标可以用一个地区所包含的大商业圈来衡量。按同类市场比较,重庆具有交易额总量跻身中国前5名的渝中区解放碑商业区和朝天门批发市场,其中解放碑、江北区的观音桥、南岸区的南坪、九龙坡区的杨家坪、沙坪坝区的三峡广场等5个商圈预计到2010年零售额都会超过100亿元;同时,朝天门、观音桥农贸市场、沙坪坝马家岩建材市场、九龙坡生产资料市场及巴南渝南大道专业市场5个批发市场年交易额也要超过100亿;除此之外还有各区县的诸多大小商圈。具有如此雄厚实力的商业群落以及如此大的消费能力,无疑是重庆市实现商贸统筹、拉动地区产业经济发展、加强与周边地区合作交

流的法宝。

2 条件滞后的高等教育

科技是第一生产力,作为其载体的人的受教育程度和质量,决定着这一生产力的效力如何发挥。从全国4个直辖市的高等教育水平来看,重庆市无论是从数量还是层次上来看都是最差的,全市18所普通本科院校中能跻身全国前列的只有重庆大学和西南大学。因此,为了营造更好的学术氛围和培养更高层次的人才,用高校来提升整个城市的文化氛围、科研创新水平以及高新技术的推广,重庆高等教育必须在现有的基础上发生质的改变。

3 得天独厚的山川园林

探讨山川园林的情况,主要是从自然景观对城市形象以及旅游和相关的第三产业发展的影响角度来分析。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对生活环境的要求越来越高,大都市气息和秀美风景的结合将是吸引人群的最有利环境。重庆具有部级风景名胜区6处;5A及旅游景点2处;国家自然保护区3个;国家森林公园20个;历史文化名镇9个;AAAA级旅游区21处;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3个。2007年实现旅游总收入444.12亿元,占GDP的10.8%,表明重庆市所拥有的自然景观是其拥有巨大发展潜力的重要资源。

4 政策倾斜的社会环境

重庆于1997年成为中国第四个直辖市,因此享受到了国家开发西部增长极工程的一系列政策倾斜,也因此受到了国内外开发商的高度重视,开始迈出了开放式发展的步伐。针对此情况,当地政府的经济政策也开始倾向于开放式发展。从进一步理顺政府与企业、市场、社会的关系开始,重庆市撤销了对企业进行直接微观管理的专业经济部门,取消了政府部门与企业的行政隶属关系;重视交通对经济发展的重要作用,加强以交通、通讯为重点的基础设施建设,提出并组织实施“8小时重庆”、“半小时主城”和“重庆信息港建设”三大工程以及1小时经济圈战略;从2000年起连续3年实施“十个一批”工程,其中包括宣布一批对外开放的优惠政策,鼓励内资走出去、外资引进来等。

五、以人文环境促进重庆经济发展的政策建议

综上所述,我们对影响重庆经济发展的主要人文因素有了一定的了解,无论是作为城市主体的人,还是整个城市的文化,都是经济高速发展的重要前提和基础。对重庆市特有市情的了解,有助于从实际情况出发,在为重庆所具有的得天独厚的优势感到欣慰的同时,也应正视自身存在的问题。对有利因素进行挖掘和推进,以此推动重庆经济的发展,提高重庆地区的经济竞争力,缩短与其他直辖城市的差距。

1 弃陋扬善,铸就良好的城市修养

正确认识作为城市主体的人自身所存在的优、缺点,并加以正确引导。基于所处的环境所形成的直接、诚恳、包容、自强不息、热情豪爽、吃苦耐劳等重庆人的性格特征,是一种宝贵的财富,能够对重庆市未来发展提供优质的劳动力队伍。但同时我们也必须意识到除此之外的封闭保守、暴躁低俗、善变、信用不足、好安逸、重享乐等不好的方面,必须在正确认识作为城市主体的人所存在的优、缺点,在谋发展的同时,也要正确引导人的思想,发扬对本地经济发展有利的方面,克服存在的不足,树立大方得体、健康向上的城市修养观。

2 广纳英才,注重文化氛围的营造

重视高层次、精英人才的引进。利用重庆市现有的良好发展势头以及在国家发展计划中的重要地位作为首要吸引因素,配合优厚的待遇、专门资金支持、创业资源的提供、家属的安置等丰厚条件吸引人才进渝。并且要在坚持公开、公平、公正的选人、用人原则基础之上,努力营造出人尽其才、才尽其用、优秀人才脱颖而出的用人环境。

此外,注重高层次、高水平高校的培育与建设。除了从国内外积极引进高层次人才建设重庆以外,也不能忽视自有人才的培养,作为“第一生产力”的“制造工场”――高校所具有的文化氛围和教育质量,从无形和有形两个方面影响着整个人才队伍的素质建设。因此,一个地区发展所需要的人才队伍建设需要一些高质量的培育机构,主要是提高办学层次,加强整体办学实力,提倡高校教师的引导作用,注重培养有分析能力、独创能力、挑战能力、基础知识扎实的全面性人才,重点打造在全国有知名度的高等学府,进而也能够从另一个角度吸引全国各地的精英人才。

3 扩大开放,打造文化产业规模经济

在保持优势产业强势发展的同时,重点打造文化产业,发挥其对城市的宣传、影响力。区域经济一体化日渐加剧,而促成区域与其他地区进行交流与合作,进而取得双赢的首要条件是合作方对自己在经济、社会、文化和发展潜力上所具有的优势有充分的了解,因此城市的宣传和推销显得尤为重要,而文化产业本身所具备的一些特点能够对此做出很大贡献。重庆原有传统的文化产业如出版发行、版权服务、文化休闲娱乐服务、广播电影电视服务的发展步伐开始放缓,而以网络文化服务为主的动漫、网络、数字传媒等新兴文化产业正在兴起。应该抓住网络普及化的有利时机,扩大其开放力度,并联合重庆各区县形成相关产业的规模经济。一是做大文化产业,获取更多的利润;二是利用文化产业对本区域相关经济、社会、特色文化和人文景观的宣传,体现其“广告”价值,进而可以吸引外来投资者和旅游者,促进地区间的合作,加快重庆的开放步伐。

4 整治环境,繁荣城市文化建设。政府要建立良性的城市文化发展环境。

第一,需要在宏观层面上对重庆的城市文化有一个定位。是要突出抗战时期的陪都文化?还是红岩文化?抑或是现代大都市文化?围绕其定位进行整个城市的文化建设,会使重庆在保持自己独特个性魅力的同时形成一股向心力。

第二,鼓励投资兴办文化企业。在政府投资发展城市文化的同时,也要充分利用民间的力量,对从事文化开发、生产、经营和中介活动的企业可放宽准入条件,工商部门及时予以注册登记。

人文经济发展范文3

(一)经济发展对成人教育的决定作用

成人教育从本质上说既是培养成人、发展成人的理念与实践活动,也是一类重要的上层建筑。马克思的历史唯物主义提出,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那么同理:经济发展决定成人教育的变迁与发展。

1.为成人教育提供对象与时间我国古代教育家孔子提出“庶、富、教”的思想,认为国家要繁荣昌盛,一要人口兴旺,二要百姓富足,三要赋予教养,从中可以看出教育事业的蓬勃发展应有雄厚的经济实力作前提。人类迄今经历的四个经济时代———原始经济、农业经济、工业经济以及知识经济,前两个时代生产力极度落后,学习、教育是上层阶级的特权,农民被束缚在土地上,无暇学习。工业经济时代技术被引进生产领域,生产力获得空前解放,市民具有更多的时间与机会参与到经济活动中,随着生产环节日益复杂化,生产手段不断革新,知识、技术更新换代加速,迫切需要成人持续接受教育。世界上第一所现代意义的成人教育学校———英国诺丁汉成人教育学校就诞生于第一次工业革命的进程中。

2.经济发展的区域差异决定区域成人教育的结构与层次成人教育体系从纵向维度依次划分为五部分:成人扫盲教育、成人初等教育、成人中等教育、成人高等教育和继续教育。经济发展水平影响成人教育的类型结构和层次级别。国际范围内按经济发展程度可将全部国家划分为发达国家和不发达国家。在不发达国家,如非洲国家,居民温饱问题尚未得到很好解决,基础教育发展薄弱导致社会文盲普遍,所以成人教育着眼于较低层次的扫盲教育和成人基础教育。而欧美等发达国家经济实力雄厚,国家教育经费充足,高等教育几乎得到普及,其成人教育聚焦于高层次的继续教育和闲暇教育。按经济发展水平可将我国划分为东、中、西三大地区,东部地区享受到一系列改革开放的政策优势,30多年的积累使其经济实力远超西部,东部地区的产业结构已经形成“三、二、一”的合理格局,其成人教育注重高层次的技术型、服务型人才培养,而西部地区第一产业比重仍然过高、第三产业滞后,其成人教育仍将大力推进扫盲教育和成人初等教育。

3.经济发展水平影响成人教育的速度与规模教育领域中,强者愈强、弱者愈弱的马太效应盛行。经济发达地区,教育经费投入相对充足,为教育事业的发展提供优良的前提条件,基础教育根基稳固,社会成员素质相对较好,同时学习热情高涨、学习动机较强烈,我国区域间的对比更加强烈,西部地区第一产业比重过高,经济落后致使教育经费严重不足,文盲率偏高,居民的学习需求与动机不强,导致成人教育事业发展迟缓。东部地区产业结构合理,发达的经济水平为教育事业提供稳定的经费保障,市民原有受教育程度高,且终身学习意识强烈,成人教育事业类型丰富、发展超前。

4.经济发展制约成人教育的教学工具与方式中国区域间、城乡间经济发展差距过大,东部地区和城镇的教学工具已经从“粉笔、黑板、教材”三件套过渡到“多媒体”等信息化教育手段,而广大西部地区和绝大多数农村依旧停留于三件套组合阶段。我国的成人远程教育方式也从最初的信件函授教育发展到后来的广播电视教育,直至现在的互联网在线学习,这种转变过程皆伴随着经济的腾飞、科技的发展。

5.经济发展影响成人教育办学形式从历史上看,建国前期经济落后,当时成人教育的办学虽形式多样———识字班、劳动补习学校、巡回施教车、民众问字处,但办学条件简陋、场所流动性强、教学内容缺乏系统性、教学目标层次低、缺失健全的制度。改革开放以来,随着经济持续稳定发展,我国成人教育办学类型日益丰富———广播电视大学、普通高校的继续教育、函授教育、开放大学、高等院校自学考试、老年大学、社区学校,场所固定、师资稳定、教学内容体系化、办学目的多元兼顾,逐渐确立了完善的制度,改变了建国初期百废待兴的困难局面。

6.经济发展的全球化趋势要求成人教育开阔视野当一个国家的经济发展达到一定阶段就要深化对外开放格局融入世界,去迎接经济全球化的机遇与挑战。经济全球化的深入带动着各国间文化、政治、科技等领域广泛的深层次合作与交流,成人教育应当主动适应这种动态变迁,去迎接全球化可能带来的发展机遇与挑战。这就需要成人教育在政策实践方面强化国际交流意识,实行对外开放的政策,保持兼容并包的心态,积极参与并组织国际成人教育会议;在借鉴推广方面要放眼世界,用好“两个市场、两种资源”,取长补短,引进国外成人教育发展的先进技术、师资、成果、经验,弥补国内发展空白与不足,同时也要发扬本土成人教育发展的独特优势,积极推广传播。

(二)成人教育对经济发展的能动作用

经济发展对成人教育起着基础性的决定作用,成人教育作为上层建筑同时具备能动性,影响着经济的动态变迁与发展方向。

1.反向阻碍作用

成人教育对经济的作用,并不永远维持着正向的促进作用。当成人教育发展的速度与规模超过经济发展的速度与可承受范围即过度教育时,造成人力资源供过于求,浪费人力物力资源;当成人教育的类型结构与社会需求不协调时,导致结构性失业,各产业发展失衡;当成人教育被忽视而严重滞后于社会发展时,人力资源供不应求,束缚社会发展的步伐。成人教育发展与社会经济失调时必然会对个人的生存发展与社会的稳定进步造成不可逆转的损害。

2.正向促进作用

(1)进行劳动力的扩大再生产

成人教育对经济的促进作用并不直接发生在两个客体间,而是通过成人教育培养的人投入到社会事业而发生效力的。劳动力的扩大再生产,是通过成人教育的转化功能实现的,即数量转化、素质转化、结构转化,成人教育可以将潜在劳动力转化为现实劳动力,将体力劳动者转化为脑力劳动者,将低级工人改造成高级工人,将素质单一的工作者培训成综合型工作者。成人教育能够增加劳动力的数量,提高劳动力的素质,优化劳动力的结构,不断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事业贡献力量。

(2)普及科技知识,更新生产方式

美国科学计量学奠基人普赖斯综合、分析了大量统计资料,以科学文献量为纵轴,以历史年代为横轴,把各不同年代的科学文献量在坐标系中逐点描绘出来得到普赖斯曲线,它近似地表征了科学文献数量的增长与时间成指数函数关系,如图1。而且据预测,在目前的知识经济时代,个人在整个学龄期获得的知识只是人生所获知识总数的5%~10%,其余90%~95%的知识需要在生活工作中学习。发展成人教育便是培养知识型劳动者,丰富劳动者的知识,改善劳动者的行为方式,提高劳动者的技能素质,引导其创造新科技,发明新工艺,改进生产工具,提高科技成果转化率,逐步更新生产方式。任何技术改进与创新都凝结着各领域劳动者的智慧,知识从何而来?知识更新靠人才,人才培养靠教育。在现今知识爆炸式增长、技术换代周期日益缩短的时代,更加凸显成人教育的地位与功能。

(3)加速管理的现代化

随着经济持续稳定的发展和行业竞争的加剧,企业的生存越来越依靠现代管理人才,依靠经验、猜想、计划、指令的传统管理方式越来越不适应当前市场经济体制。在未接受系统的管理知识学习或培训前,个体进行决策、管理大都处于盲目状态,给企业发展带来不可估量的风险。成人教育通过组织系统的理论学习、案列分析、情景模拟,给管理者带去先进的知识,可以更新其观念、发展其能力、提高其管理水平,并促进管理者实现管理方式的现代化,提高企业的经济效益,维持企业长远发展。

(4)挖掘资源潜能,发挥社会经济效益

节约,是另一类型的创造。发展成人教育可挖掘潜在资源,聚合现有资源,充分提高资源的潜能。成人教育拥有丰富的办学形式,既有规模化机构,又有灵活教学点,点多面广,能整合利用分布在社会的零散资源。社会上分散着众多具有教育意义的物力资源,如图书馆、博物馆、活动中心、广场、纪念馆、军营等,都可以将其置于成人教育的覆盖范围下。社区、企业、学校拥有众多能人异士、退休职工、退休教师,可将他们聘请到成人学校、教学点、机构,发挥余热,服务他人,实现人生价值,进而维护社会的稳定和谐,为经济建设保驾护航。

(5)推进产业结构优化升级

未来区域经济结构将形成“三、二、一”的合理模式,在经济转型过程中需要培养适合各种产业需要的各级各类技术型、智能型、管理型人才。成人教育既有培养市场需要的知识型人才的学历教育,又有通过岗位培训、技能培训培养满足市场迫切需要的现代技术人才。经济的稳定快速增长是国家取得飞速发展的不竭动力,而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制约着经济发展的速度。对此成人教育必须发挥其应有的特色与优势,培养数量稳定、素质良好、结构优异的劳动者队伍。为满足产业结构转型的需要,成人教育应通过培养高新技术型人才、培训服务型人才为第二、三产业的发展提供动力,以促使经济发展方式平稳过渡。

二、结语

人文经济发展范文4

【论文摘要】本文在分析我国农村人才现状、农村人才激励存在问题的基础上,以激励理论为指导,同时结合我国农村实际,提出健康、和谐的农村人才激励机制的总体思路。农村人才资源的匮乏使得农村经济发展缓慢,迫切需要一批高素质人才推进农村经济发展,如何吸引外来人才、留住优秀人才对于农村的持续发展尤为重要。

【论文关键词】农村建设;人才引进;激励机制

人作为生产力中最活跃的因素,发展现代农业、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关键就在人才资源,然而农村人才资源的短缺已成为新农村建设的瓶颈。而更为严重的是,农村缺少吸引优秀人才、留住优秀人才和发挥优秀人才作用的良性机制。如何吸引、留住优秀人才、激发人才资源的活力,最大限度地发挥人才作用,做到人尽其才、才尽其用,推动农村经济的发展,加强人才激励机制的建设是关键环节,这正是本文试图探讨的问题。

一、我国农村人才资源现状

1、农村自有劳动者整体素质偏低,外来人才少

新农村建设需要大量人才资源的支撑,这些人才一部分来自农村本土,即产生于农民,另一部分则要从外部引进,如大学生“村官”、科技特派员,农业专家和科研人员等。但从现有情况来看,农村本土的劳动力资源虽很丰富,但很多有文化、有技能的青壮年农民都大量流向城市,这使得农村现存劳动力的文化程度还比较低,包括文化知识水平和文化知识的使用能力都非常低。要提高这一部分劳动力的素质是一个相对漫长的过程,同时也必须有一批高素质的优秀人才来起带动作用,因此,建设新农村的当务之急是引进一批优秀的人才,以逐步带动农村人才整体素质的提高。虽然近年来出台了不少政策鼓励人才下乡支持农村发展,但受诸多因素的影响,很多优秀人才都不愿意选择农村,更不愿扎根农村,农村现有外来人才的存量还是相当少的。

2、农村人才流失现象严重,且仍在持续

农村的劳务输出被称为脱贫致富的新型产业,实践也证明劳务输出是南部山区贫困村农民提高收入、改善生活最直接有效的方法,因此很多农村特别是偏远和贫困地区的劳务输出力度还在逐年加大,稍有文化、有技能的青壮年农民基本上都实现了劳务输出。全国政协委员邵国培表达了自己的忧虑:“现在每次到农村去,都痛感农村空了,青壮年走了,留在农村的多是老弱妇幼。城乡之间的人口流动,只有进城的单向流动,这种人才状况怎么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从长远来看,农村劳务输出将使城乡经济差距越拉越大,农村人才的流失严重阻碍着农业和农村现代化发展的步伐,对农业经济和农村经济社会的发展都是极为不利的。因此,吸引并留住人才,构建一支稳定而健全的人才队伍来发展现代农业和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不容忽视的。

3、农村人才结构不合理

受农村经济发展水平、交通条件、自然条件等影响,农村所需的人才类型有一定范围限制。《农村。农业。农民》杂志执行总编认为,中国农村最需要的人才有四类:财富型人才、知识型人才、营销型人才、市场管理型人才。本文也赞同这一观点,但本文认为财富型的人才不仅要有丰厚的资本还要有投资的意愿,而知识型人才不仅仅包括具有农业技能的专业人才,还包括金融、保险、医疗以及法律等专业的人才。从目前的情况看,很多激励措施都鼓励农业技术人才和农业经济管理人才下乡,特别是管理型人才,据不完全统计,到2008年底,全国在任大学生村官总人数已达到13万人以上,而金融、保险、医疗及法律专业方面的人才却很少。这种不合理的人才结构是不利于农村经济和谐发展的。

农村外来人才少,优秀人才难以引进且流失严重,一些行业专业人才缺乏,究其原因还是激励机制不完善所造成的。一方面由于没有建立良好的激励机制,很多优秀人才不愿意到农村,更不愿意留在农村扎根;另一方面由于激励措施没有到位,使得有些人才根本没有激情施展自己的才华,导致人才对农村发展的推动作用不能充分显现。因此,我们必须构建良好的人才激励机制,把农村人才的激励工作提到战略高度,吸引并留住更多优秀的人才,为农村经济社会长期稳定发展注入新鲜的血液,奠定坚实的基础。

二、我国农村人才激励的具体措施

美国心理学家维克多。弗隆姆(VictorH.Vroom)的期望理论(expectancytheory)认为,人是有思想的、有理性的,人们的需要、目标、期望决定了激励的程度,也就是说,只有当人们有需要,并且有着达到目标的可能性时,积极性才会比较高,激励水平也比较高。因此,要让优秀人才“下得去、待得住、干得好、流得动”,就要建立合适的激励机制,满足他们的需求,才能较好地调动他们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

1、构建内容丰的精神激励

(1)给以情感上的温暖。一些优秀人才来到农村会有心理上的落差,首先得给他们情感上的温暖。一方面,他们来到农村之前,各级领导要给他们以鼓励,到了农村之后,各级领导也要经常对他们的工作和生活表示关怀,定期或不定期的找他们了解一些情况,包括所取得的成绩或者遇到的困难,特别是要及时帮助他们解决困难。另一方面,要给他们一个温暖的生活环境,让他们觉得身边的每一位都是他们的亲人,自己就是农村这个大家庭中的一员。通过各方面的关爱来稳定他们的情绪,让他们觉得在农村工作是快乐的。

(2)强化责任感。较强的责任心是激励人们努力工作的动因,强化责任感可以通过外部施加压力来实现,比如制度监管,但是这种从物质上、精神上多方面进行约束的方式,是一种强迫人们尽职尽责工作的手段,容易给人们带来较大的心理压力,最后可能会使得其反。对于支持农村发展的这一相对特殊的人才群体,要他们能自我驱动强化自身责任感会更好。首先,要给他们充分的权力,有了负责任的权力,再给他们压担子,他们自然就不会抗拒了;其次,帮助他们做好职业生涯规划,帮助他们规划好未来的人生蓝图,让他们明确自己的发展目标,这样就可能进一步增强他们的责任意识。

2、构建个性化的环境激励

(1)提供良好的工作平台。农村的工作环境和城市有着很大的差异,特别是初次来到农村的人才,可能会因为对农村的诸多问题不了解,对很多事情无从下手,或者说心有余而力不足,最后只好撒手不管。因此,对于来到农村工作的人才,首先必须有一个能充分发挥才能的舞台,特别是农业技能型人才和投资型人才。对于农业技能型人才,他们不仅要发挥自己的技能优势进行农业生产或科研,还要带动全部农民提高农业技能,这没有大量的具有规模的农业项目、实验基地以及农民们的广泛配合是难以实现的。而对于投资型的人才来说,大量的农业项目和政府的相关配套措施是必不可少的。

(2)营造和谐的工作氛围。根据马斯洛(AbralanaMaslow)的需要层次理论(HierarchyofNeedsTheory),人才的尊重需要和自我实现的需要是高层次的需求。任何人都是需要得到尊重的,对于来到农村的人才,本身心理上可能就有一定的落差,就更需要被尊重。来到农村,主要工作对象和工作伙伴是农民,面临的主要问题也是农民的问题,农民们虽然淳朴善良,但也不乏蛮横不讲理的群体,不能让优秀人才初来乍到就受挫。因此,良好的工作氛围尤其重要。首先,营造心情舒畅、和谐融洽、奋发向上的工作氛围是必要的,特别是要增强农民群体对引进的优秀人才的凝集力、感召力和这些人才对农村的归属感和认同感。其次,要尊重人才的意见和行为方法,用他们自己认同的目标、理想、信念等精神因素激发他们工作的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

(3)营造温馨的生活环境。思想轻松,工作才能愉快。农村的娱乐设施相对比较少,紧张繁忙的工作之余也许只能独自在家里“自我放松”,这对于工作减压可能没有太大的帮助。对于在农村工作的人才特别是只身一人在农村工作的人才,家庭的温暖和组织的温暖是同等重要的,因此,经常组织一些以家庭为单位的集体娱乐活动非常有必要。农村作为一个天然的大生态园是很多城市工作人员可望不可及的,那么来到农村的这些人才正好可以充分利用农村的现有资源开展一些原生态的娱乐活动。

3、构建有竞争力的薪酬激励

(1)有竞争力的薪酬水平。农村难以引进并留住优秀的人才,除了农村没有好的发展前景之外,最为关键的原因还是很多农村的贫困让优秀人才望而却步。为了吸引大量的优秀人才到农村带动农村经济的发展,薪酬水平的高低是一个相当重要的因素。首先,对于初次就业来到农村的人才,其薪酬水平要和邻近城市工作人员的平均薪酬水平相当。其次,对于职称高的、经验丰富的人才,其薪酬水平应该比原来工作单位的薪酬更高,同时还要略高于同级别的城市工作人员。人才来到农村,在工作生活环境、发展前景等方面处于相对弱势,用物质来弥补也不愧为一种好的选择。

(2)确定适当的加薪因素。影响工作人员加薪的因素无外乎个人基本素质和资历、他人评价及行业标准、员工工作表现等三大类。要想在最大程度上激励优秀人才为农村发展作出贡献,必须确定适当的加薪因素。首先,工作年限即资历应该作为首要考虑的因素。农村吸引人才难,而留住人才则更难,随着在农村工作年限的增加,薪酬水平要体现出大幅度的提升,这样才可以吸引人才扎根农村为建设新农村服务。其次,广大农民的评价也可以作为是否加薪和加薪多少的重要依据,但对于来到农村工作的这些人才,一方面不能打击他们的积极性,以尽可能扩大加薪面和加大加薪幅度为原则,不一定非要评价为优秀才能加薪,只是不同等级的评价加薪的幅度应该不同;另一方面,对于无所作为的应该果断的予以辞退,不能因为人才的缺乏和难以引进就姑息。最后,工作成绩是不能忽视的一个重要因素。对于工作积极性高、工作成绩突出的人才不仅要给予特别的奖励,还要大幅提升薪酬水平,以激励他们长期为农村经济发展而努力工作。

我们应该加强对农村如何引进和留住人才的研究,通过激发人才到农村工作的热情,激发他们在农村工作的积极性,充分发挥他们对农村经济的带动作用,加快我国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步伐。要使大量的人才流向农村支持农村经济的发展,建立有效的人才激励机制是非常重要的。

【参考文献】

[1]斯蒂芬。罗宾斯。管理学[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6.

[2]加里。德斯勒:人力资源管理(第10版)[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7.

[3]岳永安:反哺农村,当从人才开始[J].农村。农业。农民(B版),2005(11)。

人文经济发展范文5

【摘要】人才市场作为社会主义市场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它的发展必然与经济发展社会进步联系在一起,与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进程联系在一起,与人事制度改革联系在一起。因此,更好地发挥我市人才市场的服务功能,促进各类人才合理有序地流动,是推动我市经济健康的发展的重要途径。

【关键词】人才市场;新形热;如何更好发挥;服务职能

今年1月份,国务院批准实施《广西北部湾经济区发展规划》,标志着广西北部湾经济区开放开发上升为国家战略。这对我们防城港市来说,是一个发展机遇。特别是随着我市“坚持以港兴市、以工兴市、以区位优势兴市,大力发展大工业、大物流、大商贸、大旅游,努力把防城港市建设成为面向东盟乃至更大区域的钢铁能源基地、商贸物流基地、产业转移承接基地和国际滨海旅游胜地,成为广西北部湾经济区生态友好、开放度高、活力迸发的新兴港口工业城市和重要门户城市”的总体发展思路目标的逐渐实现,为人才流动和人才市场的发展提供了更加宽广的空间。而就我市现有人才状况,可以说是总量不足,素质偏低,高、精、尖人才奇缺。新形势下如何更好发挥我市人才市场的服务功能,为加快我市经济的建设提供人才保证和智力支持,是当前面临的重大课题。

1新形势下明确人才市场的职能定位

政府人事部门所属人才市场,从本质上说,它属于人才中介服务组织,它与行政机关相比较,工作对象、工作内容、工作方式都是不同的。人才市场不止是人事部门的一个内设机构,更是人事部门为经济建设服务、为人才服务的一块阵地;人才市场的业务不止是某一单项的业务,而是人事部门各项人才业务的延伸和扩展。但在新形势下,我们应该明确政府人才市场的职能定位。推进政府所属人才市场的体制改革,在以公共服务为核心的前提下,逐步形成公共服务和市场经营性业务分开管理、分类发展的有效形式。政府所属人才市场应以社会效益、人才效益为主。在人事人才公共服务方面,应从少收费向不收费过渡,逐步降低人才招聘会、人事档案管理、人事的收费标准,只适当收取一定的成本费用。

2提升人才市场服务水平的紧迫感

我市人才市场建设,起步较晚,基础较差,市场功能不够完善,服务的领域和范围尚不适应改革和发展的要求,业务工作也满足不了用人单位和各类人才的需要。一是设备陈旧,服务信息化水平较低,与各区县之间联系不紧,协作不多,许多资源不能共享,形成相对封闭,互不开放,各自为政的格局,难以开展高效、快捷的管理服务。二是人才市场中的人才概念过于狭小,对人才的划分也不尽合理,往往拘束于大中专毕业生,由此形成两大块不同的人力资源市场。即人才市场和劳动力市场,两大市场属于不同部门的管理,严重阻碍了人才市场的整体发展。三是硬件设施落后。有的区、县人才市场没有专人负责,没有专用的办公设备,更谈不上专门的办公的场所。鉴于这种现状,我们要认真研究现阶段改革和发展对人才市场的客观要求,科学地规划人才市场发展的阶段性目标模式,合理地设计人才市场的功能结构,提升人才市场服务水平的紧迫感。

3拓展和创新市场服务功能的必要性

人才市场是人才人事工作贴近经济建设的窗口,是市场经济条件下人才资源配置的主要阵地,为了能更好地发挥阵地作用,积极为各用人单位或各类人才提供服务,我们应该尽力拓展业务,完善功能,争取将人才引进、企事业单位的人才配置、人才测评、毕业生就业指导、人事,网络建设等事务性、技术性、服务性社会职能充实到人才市场。

3.1完善人才信息服务。人才市场信息是我们市场持续发展的基础,因此要特别注重这项业务,要扩大信息来源,增加供给渠道,完善采集手段,丰富市场信息量。采取多种方式,向社会广泛传播我们人才市场的信息,为广大的用人单位和人才提供服务。在完善现有信息服务手段的同时,要积极发展网上人才市场,这是人才市场发展的方向。在建立全市信息网络的过程中,市人才中心要统筹规划,合理布局,按照统一软件的要求,由区到市,实现全市人事部门所属的人才市场资源共享。然后逐步与市外人才市场,用人单位和人才培养基地建立人才信息计算机网络,加快我市企业经营管理者数据库、高新技术人才数据库和农村乡土人才数据库的建设步伐,为我市企业提供便捷的人才人事服务。

3.2扩大人才中介服务。目前我市人才市场基本上还是只为进入人才市场的求职招聘者提供中介服务。这些服务还是低层次的、有限的,尚不能满足用单位和人才的要求。新形势下,我们要根据不同的人才层次,不同的招聘要求采取不同的中介服务方式。要将定期的人才交流会与日常的求职招聘中介结合起来。多形式、多领域、多途径地开展我们的人才中介业务。

3.3大力推进和发展人事服务。人事是社会化大生产和专业化协作原则在人事管理方面的体现,是现代人事管理制度的重要内容,也是市场经济条件下人事工作为经济建设服务的有效途径。发展人事有利于丰富人才市场的内涵。我们要加大宣传的力度,积极开展单位人事。在继续为非国有企业单位办理人事的同时,努力开展国有单位的人事。要提高人事的水平和档次,积极为用人单位人才规划、人事管理方案设计等内容。要完善服务手段,提高服务质量,规范程序,在社会化,专业化和法制化方面开拓创新,在创新中提高完善。

3.4发展人才职业指导服务。职业指导,是一项新的人才服务业务。长期以来,我们的人才资源是计划配置,就业也都是国家分配安排。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如何自主择业,既缺乏理论研究,也缺乏基本经验。因此许多的下岗分流人员和大中专毕业生,不知道怎样去求职择业,他们很多不是缺乏知识和工作能力,而是不懂得求职择业的技巧,在找工作的过程中走了许多弯路。我们人才市场要发挥自己的职能优势,认真研究市场经济下求职择业的理论和方式,广泛收集、分析、职业供求信息,积极开展人才择业咨询、求职培训、职业生涯设计等业务,开展毕业生和下岗分流等待业人员的就业指导工作。

目前,我市每年有2000多名大中专毕业生回来报到,就业形势十分严峻。同时,事业单位的人事制度的深化,按照“脱钩、分类、放权、搞活”的路子,鼓励竞争,促进流动,提高素质,形成公开、平等、竞争、择优,充满生机的用人机制。人才市场对于优化人才配置,开发人才资源,解决就业和现就业问题,维护社会稳定等,都有着极其重要的作用。

参考文献

[1]人才市场进入改革发展新时期.中国人事报,2006-10-30

人文经济发展范文6

在浙江现有海洋经济人才队伍中,能支撑现代海洋服务业的专业人才、带动战略性海洋新兴产业的创新人才、提升传统海洋经济的高端人才、推动外向型海洋经济发展的国际化人才十分紧缺,很多企业难以招聘到需要的人才。以舟山德勤集团为例,迫切需要海洋领域的法律顾问、金融人才、投资人才等新型人才,但在舟山本地网站、报纸上发出招聘消息后,基本无人应聘。

二、浙江海洋经济人才的需求预测

到2015年,舟山的海洋生产总值将达到1000亿元。按照《浙江海洋经济发展试点工作方案》,到2015年,浙江省将实现海洋生产总值7000亿元。可以看出,到2015年,舟山的海洋生产总值将是浙江省海洋生产总值的1/7,也即全省海洋生产总值将是舟山海洋生产总值的7倍。相应地,我们可以分别对2015年和2020年舟山海洋经济各重点产业人才的需求乘以7预测2015年和2020年浙江省各相关海洋产业的人才需求。

三、浙江海洋经济人才发展的主要任务

为有效推进浙江海洋经济发展示范区建设,浙江省制定并实施了《浙江海洋经济发展“822”行动计划》,明确提出重点扶持发展8大现代海洋产业———海洋工程装备与高端船舶制造业、港航物流服务业、临港先进制造业、滨海旅游业、海水淡化与综合利用业、海洋医药与生物制品业、海洋清洁能源产业与现代海洋渔业。8大现代海洋产业是浙江海洋经济发展的基石,基于它们对人才的需求状况,提出浙江海洋经济人才发展的主要任务:

(一)充实海洋工程装备与高端船舶制造业人才队伍

重点充实钻井平台、钻井船、海上浮式生产储卸油装置(FPSO)、LNG船、深水作业工程船、海洋石油平台辅助船、远洋捕捞船、大型化散货船、集装箱船、化学品船等海洋工程装备和特种工程船舶及运动船艇等的研发、制造与维护的专业人才,以及深海运载和通用技术、深水探查作业等关键技术研发人才。

(二)充实港航物流服务业人才队伍

重点充实能够支撑大宗商品交易平台、海陆联动集疏运体系、金融和信息支撑系统“三位一体”港航物流服务体系建设的人才,加大力度培养能够推进大宗商品交易、现代航运金融服务、航运信息服务发展以及增强港航物流服务业综合竞争力的专业人才。

(三)充实临港先进制造业人才队伍

具体地说,就是要充实以下人才:能够支持发展绿色石化及化工新材料、延伸产业链、提高产品附加值的人才;能够推进临港重大成台套、智能化装备及关键零部件产业发展的人才;能够推进宁波、杭州、台州临港汽车及零部件产业加快发展的人才;能够加快新能源汽车研制,形成特色、品牌优势的人才,以及能够提升发展船舶配套产品制造产业的人才。

(四)充实滨海旅游业人才队伍

重点充实能够推进邮轮旅游、游艇旅游、人造海滩、高端度假岛等四大高端门类,以及慢生活休闲体验、滨海运动休闲、养生养老休闲度假、旅游营地休闲、海钓休闲、人造碧海金沙、旅游演艺、低空旅游、游轮巡游、海洋主题公园休闲等十大产品发展的人才。

(五)充实海水淡化与综合利用业人才队伍

重点充实能够围绕海水淡化、海水直接利用、海水资源利用、海水利用集成研发、海水利用共性技术,积极开展关键材料、产业化成套技术与装备自主研发的专业人才,突破核心技术国产化,形成健全的产业化技术支撑体系。

(六)充实海洋医药与生物制品业人才队伍

重点充实能够创新海洋医药发展路径,加快从原料药向专利药转型升级,提升海洋生物医药产业现代化水平的人才;充实能够聚力开发一批具有资源特色的海洋药物,形成海洋药物新兴产业的人才,以及能够利用现代生物技术,开发新型海洋生物制品的人才。

(七)充实海洋清洁能源产业人才队伍

重点充实海洋清洁能源研究开发、技术装备与示范工程建设的人才,积极推动海上风能、海洋能、海洋清洁能源装备制造、海洋清洁能源综合利用等领域的人才开发,集聚一批海洋清洁能源开发科研团队。

(八)充实现代海洋渔业人才队伍

具体地说,就是要重点充实:能够拓展远洋渔业和远洋渔场,建设现代远洋渔业基地的人才;能够发展高效生态海水养殖,加快渔港渔村建设改造,发展多元化、精品化休闲渔业的人才;能够建设水产品精深加工区,加强水产品冷链物流一体化的人才。

四、促进浙江海洋经济人才发展的对策思考

(一)积极推动立体多样化的海洋人才教育

纵观海洋经济发达的国家和地区,无不重视立体多样化的海洋经济人才培养模式。以美国为例,现已形成涵盖普及教育与高等教育相结合的多层次、多样化海洋经济人才培养模式:在普及教育方面,以全国性卓越海洋科学教育网为主,每年面向国民推出系列海洋为主题的教育活动;在高等教育方面,高等院校积极健全海洋学科与专业,深化海洋经济人才培养与海洋科技项目研究。借鉴美国的海洋经济人才培养模式,浙江也应建立立体多样化的海洋经济人才培养模式:推进中小学基础海洋科技通识教育;开展海洋知识普及宣传,举办海洋主题科普活动,鼓励海洋科技人才从事海洋科普,提高全民海洋意识;鼓励更多有能力的高等院校设置海洋学科和专业,建立健全海洋课程体系,促进海洋经济教学与实践需求对接;建设海洋经济知识继续教育培训体系,制定海洋行业继续教育规划和实施办法;鼓励海洋经济相关专业毕业生到一线地区和艰苦岗位实习与工作;为富有创新精神、具备发展潜力的青年海洋经济人才提供独立负责项目、承担重要课题、参与国际交流合作的机会,加快青年海洋经济人才成长。

(二)积极推动产学研合作培养创新型人才

日本、美国等世界海洋经济强国都非常重视产学研合作培养创新型人才。在这些国家的海洋经济创新体系中,除政府外,大学、科研机构、产业企业都是重要的组成主体,共同承担着创新型人才培养的责任,而且它们之间经常跨越组织边界进行深入合作,一起培养高层次、紧缺的创新型人才。因此,为推进海洋经济创新型人才培养,浙江应进一步完善产学研合作的政策环境;鼓励涉海企业与高等院校、科研院所对接,建立各类科技创新平台;制定高等院校、科研院所、企业高层次人才双向交流任职制度,推行产学研联合培养研究生的“双导师”制;对重大海洋科技项目明确产学研合作要求,推行共同实施、管理项目,实行“人才+项目”的模式,在实践中培养和集聚海洋科技人才。

(三)积极加强高层次海洋经济人才的引进

山东省是国内积极引进高层次海洋经济人才的先行区,其主要特点是加强政策引导,强力布局领军人才团队,为此实施了《泰山学者蓝色产业领军人才团队支撑计划》(简称《计划》)。该《计划》以企业为主体,通过给予每个团队500万-800万元经费资助,重点支持企业创新类领军人才团队与科技创业类领军人才团队的引进。④对于浙江而言,在利用教育资源充分培养海洋经济人才的基础上,也要大力引进海洋经济人才特别是高层次的海洋经济人才,具体地说:建立健全海洋经济人才需求目录,制定实施海洋人才特别是领军人才团队引进实施方案;对引进人才及团队在住房、津贴、子女入学、配偶就业等方面予以适当照顾,给予课题申请、研发支持和政府奖励方面的特殊政策;参照山东省的做法,加大财政经费投入力度,积极引进领军人才团队、鼓励领军人才团队在浙江创业创新;实行“海外工程师”制度,鼓励和支持各地引进外籍工程技术专家。

(四)积极引导鼓励海洋经济人才创新创业

美国十分重视、鼓励海洋经济人才创新创业。例如,美国优化金融政策,通过发展风险投资、创业基金、信贷担保,为海洋经济人才创新创业提供金融支持。又如,美国设立海洋科技园为海洋经济人才创新创业提供孵化平台。[7]美国的经验对浙江具有较好的借鉴意义。对于浙江而言,要加大财税优惠力度,设立海洋产业投资基金,鼓励风险投资、创业投资、民营企业、金融机构参与海洋创新创业项目;建设一批海洋创业孵化平台,完善中介服务体系,为海洋人才提供优质创业服务;改进海洋经济人才的考核评价模式,强化创新和应用导向,把获取创新成果、获取自主知识产权作为项目立项和验收、资助和奖励的重要标准。此外,还要进一步促进技术要素参与收益分配。

(五)建立健全海洋经济人才工作投入机制

福建省积极建立健全海洋经济人才工作投入机制,确保海洋经济人才能引进、留住、并用好。如泉州市出台《泉州市高端海洋人才引进培养暂行规定》,确保资金投入用于补助海洋核心人才、海洋骨干人才、平台建设、海洋课题研究、创业创新、海洋高技能人才培训等。对于浙江而言,要落实人才投资优先保证的财政政策,各涉海地区、部门要增加对海洋人才开发的投入力度;在涉海重大工程项目、重大科技攻关项目和重大基础理论研究课题中,明确一定比例的人力资本投入,并作为项目验收(结题)的重要依据;重视欠发达地区及海岛等艰苦边远地区海洋人才培养,在人才投入中适当倾斜;鼓励企事业单位设立涉海人才发展专项基金,促进社会化多元投入机制的形成。

(六)积极完善海洋经济人才发展服务体系

编程小号
上一篇 2024-05-13 09:00
下一篇 2024-05-13 09:01

相关推荐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发送邮件至tiexin666##126.com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
如需转载请保留出处:https://tiexin66.com/syfw/50499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