鲜为人知的故事范文1
深藏水塘底35年的“之印”
1928年1月,中共中央派、周逸群等前往湘西北发展工农武装,开展武装斗争,建立苏维埃政权。他们从上海出发,经武汉,于1月下旬到达洪湖地区的监利县。月底,由中共湘西北特委和鄂委领导,统一指挥,集中监利、石首、华容等县游击武装,组成四十九路工农革命军,发起了荆江两岸的年关暴动。经过十多天战斗,攻克了上车湾、朱河、砖桥、长冈庙、调弦口等地,一度袭占石首县城。2月上旬,第四十九路工农革命军在攻打监利县城失利后,、周逸群在石首县焦山河召集湘西北特委和游击队领导人开会。会议决定:把洪湖地区的武装交给中共石首中心县委和中共鄂委领导,、周逸群带少数人前往湘西北执行中央赋予的任务。
、周逸群等十余人2月20日启程前往湘西北,被调弦口团防局发现,遭到其追击,在焦山河附近的蒋家冲与敌展开激战。由于敌众我寡,贺、周率领随从人员边战斗边向湖南华容方向转移,战斗中,、周逸群用来签发文件和布告的印章不幸滑落遗失。
事有凑巧。战事发生后的当天,蒋家冲一名13岁的男孩王冬生同另外几个小伙伴怀着好奇心到战斗发生过的地方去看看。王冬生先是发现了一个空的手电筒,他捡起来,信手又捡了几个子弹壳放进去,一摇直响,觉得很好玩。又往前走了几步,眼睛一亮:草丛中有两枚印章。他读过两年私塾,看懂一枚印章上刻的是“之印”,一枚印章上刻的是“海涛”(即周逸群)。刻有“海涛”的印章比“之印”略小,其他一模一样。王冬生心想:在这一带领导穷人打土豪、搞暴动,是人民的救星,这人我知道。那么,“海涛”又是谁呢?他想:既然两枚印章在一起,“海涛”一定和一样,是个了不起的英雄。于是,王冬生小心翼翼地将两枚印章揣进怀里悄悄带回家,用布一层一层包起来,用线绑紧,放在书箱的夹层保存起来。
王冬生日日夜夜盼着带着队伍回到石首来。日子一天天过去了,石首的白色恐怖更加严重,团防局不断地到焦山河一带“清剿”。为避免、周逸群的印章落入敌手,王冬生找来一个瓦罐,将包好的印章和子弹装进去,罐口用棉絮和稻草塞牢,然后将瓦罐沉入他家门前的池塘中。自此,他常借口游泳,潜入水中,摸摸瓦罐,再在瓦罐上加些泥土。久而久之,瓦罐被深深地埋在了池塘底部。
一晃35年过去了。1963年冬天,蒋家冲大队的乡亲们在大搞农田水利建设时,无意中挖出了瓦罐,发现了印章,随即将印章交由石首县档案馆保存。
消息传开后,此时已迁往湖南华容县的48岁的王冬生,闻讯后惊喜交加,立即赶到石首县档案馆,详细地讲述了当年保存印章的情况。他反复摸着印章,激动地说:“还是原来那个样!还是原来那个样!”当档案馆人员向他表示感谢并表示可以给些报酬时,他忙不迭地说:“不要!不要!保护贺元帅印章的安全,是我几十年的心愿。我只有一个要求,请马上把印章奉还给贺元帅,再捎个信,说老苏区人民一天也没有忘记他。”
1964年春天,石首县副县长到北京出席全国棉花会议时,受县委委托,将两枚印章经军委办公厅转送元帅处。经元帅辨认,确系当年在石首县蒋家冲战斗中遗失的印章。元帅睹物生情,想起了当年苏区人民对子弟兵的鱼水之情和与牺牲的亲密战友周逸群的“龙”、“海”之情,不仅泪湿双眼,心情久久不能平静。他派人将这两枚印章送到军事博物馆珍藏。
“之印”为福建寿山石琢成,印面为25毫米见方,印体总高130毫米。印体上方80毫米处雕有一头高50毫米、作回眸状的雄师,威风凛凛,栩栩如生。“之印”与“海涛”(周逸群)印,现一起陈列在军事博物馆“土地革命战争馆”里。
传递军情的“六面内章”
在中国人民革命军事博物馆“土地革命战争馆”里陈列着一枚六面印章。六面印章为木质印,其中五面刻满花纹,一面四周刻满花纹,中间留有空间。这不是一枚普通的印章,它是中国工农红军挺进师在浙闽边界地区开展游击战争传递军情的“六面内章”,又称“六面密印”。
1934年7月,为了调动军,减轻中央苏区的压力,宣传党的抗日主张,红七军团奉命组成中国工农红军北上抗日先遣队,军团长为寻淮洲、政委乐少华、参谋长是粟裕、政治部主任刘英。同年11月,红七军团转战到闽浙赣苏区,奉命与红十军组成红十军团,对外仍称抗日先遣队,任军政委员会主席。
1935年1月,中国工农红军北上抗日先遣队(红十军团),在赣东北和浙西边境的怀玉山遭到7倍于己的军重兵的围攻,虽经顽强斗 争,最后弹尽粮绝,指战员大部分壮烈牺牲。抗日先遣队参谋长粟裕、政治部主任刘英率领先头部队突出重围,历尽艰辛,回到闽浙赣苏区。
1935年2月初,中共闽浙赣省委根据中共中央分局转来的中共中央1月15日的指示,以抗日先遣队的先头部队为基础,加红三十师一部,组建中国工农红军挺进师,以粟裕为师长,刘英为政委,率部深入浙江,广泛开展游击战争,创建苏维埃根据地,以积极的作战行动,打击、吸引和牵制军,保卫闽浙赣基本地区和邻近的根据地,并从战略上配合红军主力行动。
粟裕、刘英率领红军挺进师于2月下旬从江西德兴出发,突破敌人6道封锁线,到达闽北苏区,与闽北党组织、红军会师。在闽北,挺进师成立了师政治委员会,作为最高的党政军领导机关,统一领导挺进师及其活动区域中的党政军工作,刘英任书记。3月下旬,挺进师翻越闽浙交界的仙霞岭,进入浙西南。挺进师采取灵活的战术,在浙闽边境积极开展游击战争,逐步建立了浙西南游击根据地。
挺进师在浙西南的活动,使浙江当局十分震惊和恐慌,设立“浙南剿匪指挥部”,调集重兵向浙西南地区发动“进剿”。8月,下令军“闽赣浙皖边区清剿总指挥部”由福建进入浙江,“清剿”挺进师。
在严峻的形势面前,挺进师运用“避实就虚,避强打弱”的方针,与军巧妙周旋,开展灵活的游击战争。为了保持与地方武装、党组织的联系和游击区内各个组织之间的联系,挺进师刻制了“六面内章”,作为内部通信联络的密印。
9月,挺进师到达浙南,政委刘英派人将一枚密印送给泰南区党委和政府,并附了一封信,说明其使用方法。信的内容如下:“泰南区党委、政府,二位同志:本日我交本队伍[送]来六面内章一颗,付尔区要急应用,内有空面填名字一个,不是大〔太〕急不要用空面。用别面,即有苏干队到区;有空面印到,即有大队伍来。此印不可失落。如有白匪进功〔攻〕,加盖空面印。切切为要。专此顺达,祝尔平安。公元一千九百三十五年九月十四日第七军团刘英付”
刘英在信中告诉泰南区党委和政府的同志,六面内章是在紧急情况下使用的,特别是空面印,不是非常紧急的情况下,不要使用。有空面印到,即有大队伍来。如有军和保安团进攻,在盖纹面印的同时,要加盖空面印。泰南区是浙江省泰顺县南部与福建闽东相接的一个区,是浙南游击根据地的一部分。刘英在信中仍用红七军团番号,因为浙南挺进师的前身是七军团,人们比较熟悉。
泰南区接到密印和刘英关于使用方法的信后不久,9月21日,军向泰南区发动“进剿”。泰南区党委、政府便向闽东霞(浦)(福)鼎泰(顺)中心县委发出紧急调令,调该中心县的第三连第六队到泰南区增援。调令上除盖有纹面印外,加盖了空面印,说明情况紧急。调令内容如下:“闽东霞鼎泰中心县第三连第六队调到泰南区,希马上到达,紧急。公元壹千九百三十五年九月二十一日”
1936年7月上旬,军又向泰南区发动进攻,泰南区再次使用“六面内章”向霞鼎泰中心县委发出加盖空面印的紧急调令。调令内容如下:“霞鼎泰中心县第一连第五队召来泰南区,马上到达,紧急。公元壹千九百三十六年七月十二日”
“六面内章”的使用,加强了浙南游击区的内部通信联络,及时传递了不同的军情,在浙南地区的三年游击战争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六面内章”作为珍贵的历史文物,与刘英给泰南区关于使用印章的信及两份调令,目前一起陈列在军事博物馆的“土地革命战争馆”里。
抗日名将王铭章的水晶印章
1938年3月,日军第十师团沿津浦路南下,企图进逼台儿庄以西的邹县、滕县,以进攻徐州。为了阻止日军南进,中国第五战区令第四十一军固守滕县,并任命第四十一军第一二二师师 长王铭章为前方总指挥,统一指挥第一二二师、一二四师。王铭章所部装备很差,常用的武器是步枪、手榴弹、大刀,步枪多系土造,性能不稳定。王铭章临危受命,他激励将士说:“以川军薄弱的兵力和窳(yǔ恶劣)劣的武器,担当津浦线上保卫徐州第一线的重大任务,力量不够是不言而喻的。我们身为军人,牺牲原为天职,现在只有牺牲一切以完成任务。”
3月14日,日军第十师团第三十三旅团在飞机、坦克的配合下,向滕县发动猛攻。15日,日军突破中国守军界河阵地,进入滕县境内。16日,日军在飞机、坦克及重炮的配合下,向滕县城内发起总攻。城内守军不到3000人,战斗部队仅有2000人。王铭章冒着枪林弹雨,亲自登城督战,指挥守军用手榴弹多次打退日军的进攻。3月17日,日军从东、南、北三面包围滕县,几十门大炮向城内猛轰,20多架飞机低空扫射,全城硝烟弥漫,火光冲天,城墙多处被炮火轰毁。王铭章指挥所部以血肉之躯顽强抗敌,南关、东关相继失守,守军死伤无数。王铭章“决以死拼,以报国家”,他站在城中十字街口督战,指挥士兵沿街逐巷与日军激战。战至下午5时,日军攻入西城,从南、西两面向十字街击。王铭章率少数随从由西北角登上城墙,继续拖住敌人。后王铭章终因寡不敌众,不幸身中数弹,壮烈牺牲。滕县的中国守军,除极少数突围外,大部分阵亡。
王铭章牺牲后,他的随从副官李少坤找来几块木板,将王铭章的遗体掩盖起来。待到深夜,他借着夜色的掩护,避开进城日军的围捕,返回徐州,找到了军长孙震并将事情的经过详细作了汇报。孙震听到这个消息后,悲痛万分,当即命令李少坤并另选8名精壮士兵潜回滕县找回王铭章遗体。日军攻陷滕县后,守备甚严,入城非常困难。李少坤等8人化装成当地老百姓,又利用当地各种关系,在群众的帮助下,于3月26日潜入滕县城内。滕县城内满目疮痍,李少坤等8人绕过一座座残墙,避开敌人,找到了王铭章牺牲的地方。几日过去,这里已面目全非,硝烟战火,残垣废土,阵亡的将士很多,李少坤等人已无法辨认出哪个是王铭章师长的遗体了。后来有人提议看看遗体身上有没有什么信物,大家在一位死者的衣袋里,找到了一枚刻有“王铭章印”四个字的水晶章,遂确定这就是师长王铭章的遗体,大家把遗体整理了一下,偷偷地运出了滕县。王铭章遗体运离滕县后被送往国民政府军事委员会临时驻地武汉。当王铭章灵柩抵达武汉时,武汉有6000多名各界人士到车站迎接英灵。随后,国民政府举行了隆重的公祭仪式和追悼会,中共中央领导人及陈绍禹、秦邦宪、吴玉章、董必武送了“奋战守城视死如归是革命军人本色;决心歼敌以身殉国为中华民族争光”的挽联。张澜为其遗像题词:“席卷青徐势正危,孤军捍寇苦支持,一城守死悲罴家,千载留名说豹皮。部属半为猿鹤侣,魂归应是雨风时。恍然纸上须眉动,酣战犹惊飒爽姿。”国民政府军事委员会政治部第三厅厅长郭沫若在追悼会上发表了题为《把有限的个体生命融化进无限的民族生命里去》的讲演。武汉公祭仪式结束后,王铭章灵柩被运回四川老家,灵柩所到之处,群众路祭络绎不绝。忠骸运到新都县后,新都县各界人士举行了盛大的迎灵仪式,随后,王铭章被安葬于专祠墓园。
1938年4月,国民政府发出褒扬令,称“陆军一二二师师长王铭章,赋性刚毅、忠行忠贞,此次滕县之役,苦守要区逾三昼夜……率部奋力巷战,竟尔殉职,缅怀壮烈,悼惜殊深,应予特令褒扬,追赠陆军上将。”
鲜为人知的故事范文2
中苏“老死不相往来”
新中国一成立,出于对国际形势和国内需要的考量,就开始实行向苏联“一边倒”的对外政策。苏联也因内政外交上的需要,给了我国多方面的支持和援助。中苏两党、两国经历了一个将近10年的友好合作时期。
但是从20世纪60年代中期起,中苏关系开始恶化。本是“鸡犬之声相闻”的两个社会主义邻国,却“老死不相往来”很长一段时间。
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决定致力于创造一个和平的国际环境,这就为我国缓和对苏关系打下了基础。与此同时,苏联方面也开始调整对外战略,逐步缓和对华关系。***同志紧紧把握住时机,对苏联采取了一系列重大行动。
勃列日涅夫的“绝唱”
1982年3月24日,苏联最高领导人勃列日涅夫在塔什干发表讲话。他在讲话中仍对中国进行攻击,但明确表示,从未否认过中国的社会主义制度;完全承认中国对台湾的,反对“两个中国”的提法;表示准备就改善中苏关系问题与中方举行谈判。
***指示外交部立即对勃列日涅夫的讲话作出反应。当日上午,时任外交部新闻司司长的钱其琛举行了一个新闻会。他说注意到了勃列日涅夫的讲话,表示坚决拒绝其对中国的攻击,强调要看苏联的实际行动。
勃列日涅夫发表讲话230天之后就去世了,所以这篇讲话就被人称为勃氏“绝唱”。
对苏“葬礼外交”
1982年11月10日,勃列日涅夫突然因病去世。***同志决定派国务委员兼外交部长黄华,作为我国特使到莫斯科参加吊唁活动。
小平同志指示黄华发表书面谈话。在谈话中,这个昔日被我方批判为“苏修头目”的苏联最高领导人,如今却得到了相当正面的评价。谈话称勃列日涅夫为“苏联卓越的国务活动家”,并指出他逝世前不久,“曾在多次讲话中表示将致力于改善中苏关系”,中方对这些讲话表示“赞赏”。
11月14日中午,黄华特使飞抵莫斯科。在中苏间人员往来长期断绝的情况下,此举在国际上立即引起广泛关注,被称为“***对苏共新领导发动的一次‘葬礼外交’”。
“聋子对话”式的磋商
从1982年10月起,钱其琛副外长在北京、莫斯科两地间穿梭,就中苏关系正常化问题与苏方进行政治磋商。
根据小平同志的指示,钱副外长紧紧抓住苏联对我的威胁不放。苏方则避重就轻,主张通过增加相互往来等办法改善两国关系。双方的观点针尖对麦芒,“聋子对话”持续了整整3年时间。
到了1988年秋天,戈尔巴乔夫出于内政外交的需要,终于决定迈出实质性一步,借此推动中苏关系正常化,实现与***的会见。
中苏领导人“不拥抱”
小平同志曾特意交代:与苏联人见面时不拥抱。“不拥抱”的内在意思是:应致力于与苏方发展一种新型关系,再也不能回到50年代那种“结盟”中去,否则,将有损我国的根本利益,也会震动世界。
1988年12月2日,戈尔巴乔夫在克里姆林宫会见了钱其琛外长。戈尔巴乔夫主动表示,对苏中之间过去发生的一些事情,苏方“也有过错”。苏联最高领导人正式向中方承认有过错,在中苏关系史上,此前只有斯大林一人。
1989年2月,小平同志在上海会见苏联外长谢瓦尔德纳泽时,说出了成为“世纪经典”的8个大字:“结束过去,开辟未来。”
邓戈历史性会见
1989年5月15日,戈尔巴乔夫开始对我国进行为期4天的正式访问。这是苏联最高领导人30年来首次踏上中国的领土。戈氏此访的“重头戏”,是他与***5月16日上午10时在人民大会堂东大厅举行的会见。
鲜为人知的故事范文3
利用地形巧布口袋阵痛击日军苫米地旅团
1938年春季,日本侵略军因后方交通线屡遭八路军袭击,从正面战场抽回兵力,分九路向晋东南地区进犯。
八路军总部决定机动灵活地歼灭敌人一部,左权提议先打最狡猾的苫米地旅团。这一建议得到了八路军总部其他领导的认可。
左权决定利用长乐滩的地形优势,将有限的兵力分作三部分,利用地形布成口袋阵状。
待敌人全部进入口袋阵之后,左权一声令下——“打”,如长蛇般蠕动的日军队伍顿时被斩成数段。那些凶悍的日军官兵拼死挣扎,最后被八路军用火力和肉搏消灭。
旅团长苫米地亲自率精锐前来救援。左权又安排部队截击,使之仓皇而逃。长乐之战歼敌2000多人,缴获大批辎重。
亲自指挥部队打赢了府城大道阻击战
1938年2月20日,左权和率领八路军总部机关和特务团第二营由牧马村到达府城。只有特务团二营一个营和总部一个骑兵排兵力的我军,与日军第一八师团一四旅团6000余人遭遇,当时沿线的百姓和军政机关都暴露在日军面前。虽然形势明显为敌强我弱,我军对气焰嚣张、武器精良的日军作战经验也明显不足,但左权的意见是决不能躲,坚决要打,以杀日军的锐气,扬八路军的抗日英名,保护老百姓和地方政府转移。经再三考虑,同意了左权的意见,并让左权直接指挥。
左权将手里不多的军队设置成二道防线:将3个警卫连中的1个连安置在安泽、屯留交界的“三不管”岭,组成第一道防线;将其他两个连放在府城以东的对口店、郭都岭一带,控险居要地布置了第二道防线。
对安泽县县长邓肇祥说:“我带的队伍不多,全部用上了。你不是还有点自卫队吗?交给左参谋长去指挥吧,他很有办法。”一切布置妥当后,左权命令警卫人员护送去第二道防线,自己带两个作战参谋和一个骑兵班亲临第一道防线指挥。
敌人先是飞机侦察轰炸,接着用大炮远远炮击,最后是士兵抱枪冲锋。左权命部下既不反冲锋也决不放弃阵地,敌人靠近时就甩手榴弹杀敌,并命总部机关干部往前线运送手榴弹。
警卫排的战士们比赛似地看谁的手榴弹投得多、投得准。就这样,我军与日军一打就是一昼夜。敌人万没想到,阻击他们的仅有一个连。
夜幕降临,日军使用了拖刀计:在山脚下燃起了熊熊大火,以为我军会放弃阵地追击。左权却反其道而行之,他命令部队决不追击反而后撤。
2月23日上午,日军进到府城以东的沁河边并强渡沁河,左权命部队以猛烈射击封锁河面,日军连续冲锋3次,却未能前进一步。
日军又改用“钳击”战术,佯攻口店、郭都岭一带,主力则绕道沿着沁河由北向南,由前后高壁滩、高壁、东庄、断头街分两路夹击府城。左权则将我军之一部拆成小股,分头袭扰夹攻府城之日军,直到太阳落山,敌人才扑进了空城。日军在绕道迂回中沿途受到我军小股部队的袭扰,花了一天半的时间才前进了16公里。
战斗中,左权带一个骑兵班巡视敌情,在一路口恰遇300多日军的骑兵奔驰而来。日军一见八路军就放枪,左权身边的骑兵猝不及防,坐骑一下惊散,左权本人的坐骑也被惊跑了。两个警卫员跑去捉马,左权身边只剩1枪1骑,而日军却掩杀过来。
左权对身边惟一的一名士兵说:“撤!”于是两人撤向山坳口,左权拔出手枪向敌射击,他专打日军官佐,造成日军的混乱和惊慌,慌乱中分散着力火力。那名战士也是神,枪一响,日军不是人仰就是马翻。当时身为八路军前敌指挥部三号首长的左权,就这样指挥着一个战士,抵挡着300多名日军。
骑兵班终于集合好队伍赶上来,这时总部一个参谋也带一个警卫排赶到了阵地上。左权依着山势开放的一面,指挥这50多条长枪布成一个“人”字型阵,组成交叉火力网。这里山势险峻,敌骑兵人数众多却展不开阵势,几乎是单线进攻,大多数人马挤在沟口上,成了步枪标尺上的死靶子。
左权亲自提着枪,在山头上来回走动,观察日军的进攻,发现日军开始且战且退,急忙举起望远镜观察,原来日军在东侧小北沟上架起了山炮,左权马上朝部队大喊:“撤!”
第二天,左权集中身边仅有的3个连兵力,采取迂回战术,伏击了敌辎重部队,共歼敌200余人,击毁敌运输车80多辆,缴获数百包军衣、军毯及大批枪支弹药和大批食品。
左权指挥的府城大道阻击战共打了四天三夜,战线东起三不管岭,西至尧店村,打击了敌人,保护了安泽县的老百姓,沿途45个村庄没有一人遭日军杀害,粉碎了日军妄图歼灭山西境内中国军队的企图。
平时训练注重形式多样而后还真派上了大用场
1938年夏天,八路军总部特务团在襄垣县大黄庄一带休整练兵。
左权对这次练兵十分重视,他经常对干部和战士说:“中国有句老话叫做‘鼓越锤越响,兵越练越强’。八路军出师以来,打了多次胜仗都是沾了以前饱受过二万五千里长征锻炼的光。现在一批批新战士补充进来了,不练好杀敌本领怎么能够打胜仗?所以,大家对军事训练一定要认真哟。”
当时,许多新入伍的北方战士都是“旱鸭子”,不会游泳,左权就组织他们到漳河里学习游泳,并进行武装泅渡大演习。
对此,有些人很不理解,说:“咱们这太行山除了山地还是山坡,学那个游泳有多大用处?又不是当海军!”
左权听说后,耐心教育说:“做一个真正的好战士,就得练就一身真本领,老百姓不是常说‘闲时置下忙时用’嘛!眼下可能用不着,终究会用得着的。”
说来还真奇巧了。1938年10月,从延安开完会,要返回八路军前方总部。当他与陪行护卫的特务团战士行至灵石县时,敌人封锁了汾河大桥梁和易渡的河道。
根据这一变化的情况,决定利用夜色的掩护,避开敌人控制的河道,选择险要的河段泅渡过去。
当天黑夜,和战士们迎着齐胸深的汾河,静悄悄地迅速游向了对岸。并且在洪赵支队的掩护下,他们一口气闯过了敌人的封锁线,进入较为安全的太岳抗日革命根据地。
休息时,指着几位北方籍的新战士疑惑地问:“你们什么时候学会游泳的?”
几位北方籍新战士自豪而兴奋地说:“夏天在漳河里学会的,左参谋长告诉我们说‘闲时置下忙时用’,这次还真用上了。”
满脸堆笑地说:“军事训练重要吧?要不是夏天在漳河水里苦练好游泳本领,恐怕你们昨晚就只能呆在汾河西岸‘望河兴叹’喽……”
战士们心悦诚服地点头称是,并且个个脸上笑开了花。
从那以后,特务团的全体指战员对军事训练更加重视了。
指挥关家垴歼灭战为百团大战画上圆满句号
1940年10月30日,百团大战已接近尾声。窜至山西的日军三十六师团冈崎大队,在八路军阻击下被迫再次窜到武乡县关家垴和柳树村一带,此时敌已行军一天十分疲惫,我军歼敌时机已到。八路军一二九师三八五旅、三八六旅、新编第十旅主力和决死队第一纵队两个团,以优势兵力,分四路将敌包围并展开猛烈攻击。一时间敌我对峙,战斗激烈。八路军炮兵摧毁了敌前沿阵地,但日军武器精良,作战顽强,我方突击部队冲杀达5小时之久,未能予敌以毁灭性打击,战斗一时陷入僵局。
万没料到一场稳操胜券的歼灭战打成了如此结局,急得跑到了前沿阵地。火爆性子的对着一二九师师长大喊:你瞎子号称是最会打仗的,这次你是怎么指挥部队的?要是再攻不下来我就撤了你一二九师的番号!一贯爱兵,强调仗要打得巧才能打得好,坚决不同意再以这样硬打硬拼的办法消耗部队,两位八路军高级指挥员阵前“炝火”。
左权命警卫部队把“架”下来转移到安全地带,并建议先把突击部队撤下来,重新确定战术。由于与的意见不能统一,而兵又不可瞬时无将,左权请求自己直接上去指挥,收拾局面,得到了的同意。
左权把指挥所设在离前线仅2里地的一个山坳里,命令部队将日军团团围住,不发动潮水般的有距离的猛烈冲杀,而是不急不躁,稳扎稳打,环环紧扣,步步紧逼,紧紧咬住冈崎大队这块“牛筋”不松口。这种打法,避免了我方在跃进攻击中的大暴露,不给敌人的火力以明确目标,大大减小了我方伤亡;同时由于将敌“咬”得较死,敌重火力无法发挥作用,而只有劣势武器的我军因为攻击目标清晰而屡屡得手。
为了便于指挥,左权将指挥所随我方包围圈的缩小一次次向前推进,就近指挥。经过两昼夜的“死咬死磨”,又臭又硬的日军冈崎大队精疲力竭,组织的数次突围也无功而返。日军像撞在了尼龙网上的疯牛,“再而衰,三而竭”,最终被我军全歼,仅有30余人逃离战场。
关家垴歼灭战的胜利,是因左权运用了自己首创的“咬牛筋”战术,这是对付顽敌的极有效的阵地战新战术,该战术的威力在多次战斗中屡试不爽,是我军对付作战顽强的日军的制胜法宝。关家垴一役,使日军对八路军总部和一二九师指挥部的连续合击企图终未得逞,最后仓皇退出根椐地,也为百团大战的最后胜利划上了圆满的句号。
善用启发式教育干部消灭军阀主义这“头号敌人”
1940年底的一天,八路军总部警卫连夜里紧急集合。其他战士都迅速准时聚齐,只有9班战士小赵迟到了。连长唐万成见他身上披挂不齐,心里不免火冒三丈,当即罚站,还狠狠批评了他几句。
不料,小赵回到班里委屈地哭起了鼻子。唐万成听说后,并没有把它放在心上,认为当连长的训战士几句是免不了的,带兵没点威严哪怎么行。
翌日清晨,唐万成刚走出连部的门,就见那棵老槐树底下,一群人正围着左权副参谋长你一言他一语地谈论他批评小赵的事。他硬着头皮装着没事似的走了过去。左权眼快,一扬手叫住了他:“唐万成,你哪里去?我们谈谈怎么样?”说着,只见左权已经缓步向他走来。
唐万成跟着左权来到清漳河岸,在一块大青石上坐下。
左权不愠不火地迂回问道:“唐万成,宁都起义到现在多少年了?”
“11年了。”
“哦,11年!11年已经不算短了,可你怎么还没有把一个头号敌人打倒?”
左权对干部的教育工作惯用启发性的方式,这是他做政治思想工作上科学独到之处,与他的军事指挥才能一样的才华出众,与众不同。左权一提及头号敌人,老红军唐万成就立刻回想起那场著名的宁都起义。
原来,宁都起义后,部队改编为红十五军,左权由红军总部派来任军政委,唐万成当时就在政治部工作。当时,起义部队的军阀主义相当严重。左权到任后,坚决贯彻执行古田会议的决议精神,强调要尊重士兵的人格,在政治上一律平等,实行上下一致,官兵一致。并提出一个口号:“军阀主义是头号敌人,必须首先打倒它。”
想到这里,唐万成不禁羞愧地低下了头。可又一想,觉得这次自己还是有些理的,便说:“我承认有错误,但象小赵这样的战士,拖拉迟到,你说该咋办?带兵总得……”
左权看透了他的心思,接下来循循善诱地开导说:“别再讲你的那歪理啦,我担心的倒不是没有带兵威信,而是担心你会把兵带的死气沉沉的,那怎么去作战?”
唐万成还是有点不服气,思想没有彻底想通。
左权站了起来,继续耐心地说:“好,我先不当那个首长。你可以提出不同意见,但我也问问你,你对小赵的迟到原因是否了解呢?”
唐万成毫不犹豫地回答:“他调皮,不守纪律。”
左权皱了皱眉头:“哦?!这么说,夜晚搞紧急集合时,他是故意迟到的?”
“我想是这样的。”
“‘我想是这样的’?做工作单凭想象行吗?小赵同志拉了三天肚子,浑身无力,夜里还发烧,这些你了解不?你有没有做调查研究?”左权这时的脸色顿时严肃起来。
左权平时最讨厌最头疼那些不了解真情、只凭印象或想当然或抱有成见地做出判断的人。有一次,侦察科把辽县来的1000敌人说成500多人,被他核对出来后受到了十分严厉的批评。事到如今,唐万成才知道自己批评小赵是不了解真实情况,只觉得理屈词穷,无地自容,头上一个劲儿往出冒汗。
左权见状,脸色渐渐缓和下来。他掏出一个随身带的本子,一边翻页一边说:“万成同志,人民把优秀子弟送给八路军,党把200多名战士交给你,责任有多重啊!你对每一个战士都要有全面的了解,你总说小赵一贯调皮捣蛋,不是个好战士。同志,这可不对啊!咱们有事实为证呀。”说到这里,左权给唐万成摆出小赵的两件事:一件是小赵刚刚参军不久,由于对周围环境不熟悉,上山背柴迷了路,一个人不小心走到东阳关方向去了。唐万成当时就此事向上级报告说,小赵开小差回家了。可是过了3天,小赵自己又想方设法摸回来了,尽管浑身衣服都挂破了,但仍然坚持扛着那捆柴。另一件事是,一次反“扫荡”战斗中,小赵和几个战士掩护全排转移,战友牺牲了,他急中生智把帽子、上衣脱下,挂在树枝上迷惑敌人,打得很出色。
听了左权举出的这两个实例,唐万成更加惭愧不已。他想,这些事情他也是知道的,可是,当自己看到小赵平时的一些小缺点时就把他诸如此类的优点给完全忘掉了。没想到,这些事会跑到左权的笔记本上。难怪同志们都说“左副参谋长的本本,就是咱警卫连的体温表!”
此事发生不久,总部机关开始整风。左权直接领导警卫连整顿了官兵关系,帮助唐万成把军阀残余这个“头号敌人”彻底消灭掉了。
左权看到唐万成转变了工作作风,非常高兴。左权在整风以后又来到连里,进行情况调查。他问战士们:“你们连长还骂不骂人?”见战士们不约而同地摇着头,左权满意地笑着向唐万成说:“唐万成,再没有人告你状了。”并紧接着鼓励指导说:“方法和态度对了头,管理还要大胆!”
把战马让给伤病员骑
1939年11月的一天,奋战在太行抗日根据地的八路军部队在左权的率领下,从王家峪出发,到小河一带破路、割电线、袭击敌人。因为连贵和是当地人,对这里的地形和道路比较熟悉,便自告奋勇地要当行军的向导。
左权看连贵和个子不高,身体瘦弱,便问道:“小鬼,你能行吗?”
连贵和振作一下精神说:“我身体很好,保证没问题!”
左权见连贵和很坚决,回答得这么爽快,就答应了他的要求,说:“好吧,给大家领一条最近的路。羊群走路靠领头羊,你是向导,我们都跟你走。”
听了左权参谋长的这番话,连贵和心里热乎乎的,浑身来了劲。
部队出发了,连贵和精神抖擞地走在最前边。他带着大部队没有走大路,而是从山岭深沟的羊肠小道上,转到小河一带,同第八、第六两区游击队一起,大干了三天四夜,破坏铁路十公里,收割电线7000斤,袭击碉堡三个,打死打伤敌伪军100余人,捉回汉奸7人,还搞到不少军需物资。
部队返回王家峪的那天夜里,突然在小河沟与沁县出发的“扫荡”之敌遭遇。
左权当机立断,很巧妙地指挥了这次遭遇战,把敌人打得死的死、伤的伤、逃的逃,夺回了敌人抢去的财物。战斗中,连贵和中弹受伤,虽然伤势不重,但行走却有困难。
夜,阴沉沉的,伸手不见五指。由于受了伤,连贵和头晕眼花,全靠战士们搀扶着赶路。
左权得知情况后,马上来到连贵和跟前,关切地说:“小鬼,上马吧!我走一会儿。”
“参谋长,我的伤势不重,有同志们帮助能走回去的。”
“别不好意思,战马是人民的,需要谁骑,谁就可以骑上嘛!”
“你不是说羊群走路靠领头羊嘛,你是带兵的,应该让你骑。”
“我命令你上马,不能让一个战士掉队,我们还有新的战斗任务去完成呢!”
当时,连贵和十分为难,既然是命令,他只得服从了。
就这样,连贵和骑上了左参谋长的战马。一路上,左参谋长走在连贵和的身后。连贵和身上轻松了,但他的心里却沉甸甸的,有一种说不出来的滋味。
言传身教勤俭节约的楷模
不论在战场上还是在生活中,左权都很注意言传身教,给指战员树立榜样,尤其是在心里时刻装着老百姓的疾苦,为了减轻人民的负担而时时处处勤俭节约方面。
在太行山时期的一天,左权的警卫员景伯承给左权换洗褥单。他见褥单破了几个窟窿,便不敢使劲搓,只好用手轻轻地揉,洗净晾干一看,褥单简直“化”得像张网,他拿去请示左参谋长:“首长,褥单实在破得不能用了,到供给部换一床新的吧!”
左权伏在办公桌上,看也没有看就答复道:“不要换,用针线缝补缝补还可以用的嘛!”
警卫员说:“真不行了呀!”
左权继续坚持自己的观点,劝说道:“哪有缝不起的布。缝一缝,好同志。”
警卫员知道再说也没用,只得设法去缝补。可是,缝了这一处就又破了那一处;针一掉,线一断。景伯承越缝越生气,不由得嘀咕道:“为什么不换个新的呢?缝缝补补真麻烦。”
话一说出口又觉得后悔,赶紧看看左权听见了没有。幸好首长没听见,否则又会讲一通诸如此类的道理:“要注意节约,要尽量想办法减轻人民的负担。”
类似的事例很多,譬如,左权腰里扎的那根旧皮带,还是1932年在红一军团时发的。它软绵绵的象根皮条,早应该换了,可他总是说:“还可以扎一阵子的。”
一天,四科管理员交给景伯承一根新皮带,景伯承高兴地对左权说:“首长,换个新的吧。”
左权迟疑地把自己的旧皮带端详了一会儿,说:“还可以扎些时候的。”
警卫员坚持说:“首长,你常常要到友军那里,换一根新的是必要的,还是换换吧。”
左权略一思索,接过警卫员手中的新皮带,犹豫了一下,又退回警卫员的手中,摸着那根旧皮带说:“不换了,这还是红一军团时代的纪念品呢,很珍贵的。”
1940年初春的一天上午,天气十分晴朗。八路军总部通信员郭树保拿着一封电报急匆匆来到左权的门前。隔窗一望,只见左权正在聚精会神地工作着,他不由得停下步来。
这时,左权已经听出了小郭的脚步声,高声说道:“进来。”
小郭进到屋里,被桌子上的几截铅笔头给震住了。因为那些铅笔头中,有一截正是他认为已经短得不能再使用了昨天才扔进垃圾堆里的。再仔细一看,左权的那支用子弹壳镶着的铅笔更短。
小郭将电报交给左权,瞅着桌子上的几截铅笔头,脸上露出羞愧的神色。
这一切,都被细心的左权看在眼里。他看过电报之后,让小郭坐在身旁,语重心长地循循善诱说:“小郭呀,我已经看出来了,你能发现自己的缺点,这很好,现在我们能有衣服穿,有饭菜吃,有弹药去消灭敌人,都是老百姓供给我们的。可是,老百姓还很穷很苦,一件衣服、一粒小米和一颗子弹,都是来之不易的,一截铅笔头看起来不算什么,但它是用劳动人民的血汗换来的。为了减轻人民的负担、坚持更残酷的战争,我们必须时时处处注意节约。过去一支铅笔只用三分之一就不用了,这太浪费。”
说着,左权拉开抽屉,取出一把子弹壳,耐心地教小郭镶起铅笔来……
迂回说服后勤部拨点衣服鞋子给施工部队
1939年7月,八路军总部决定将修械所扩展为兵工厂,地点选在地势险要的黎城县黄崖洞。为此,总部还专门成立了工事委员会,兼任主任,左权兼任副主任。警卫兵工厂的任务则交给了总部特务团。任务确定后,左权马上带人去那儿实地勘察。
构筑工事开始后,左权经常深入工地,一边参加劳动一边了解情况以及时给予解决。
一天收工后,左权把特务团团长欧致富叫到一间破庙里,以责备的口吻说:“战士们光着脚板劳动,吃着野菜施工,谁见了不心疼!再怎么说,现在总不是爬雪山过草地的时候了。”停了片刻,他明确地指出:“总部种的百十亩地产下粮食多分给施工部队一些,战士们住的石洞都烧一盆火,驱驱寒气,再撒些石灰,防瘟防病。还要向后勤部联系,给施工部队拨点衣服和鞋子。”
欧致富当即答应照办。
过了几天,欧致富向左权做工作汇报说:“你指示的几件事情,大部分解决了,唯独衣服和鞋子的问题,经与后勤部门联系,说是没有这个规定,不好解决,还得请参谋长亲自过问一下。”
“好。”左权应了下来。为了给在如此艰苦条件下施工的战士们改善一下,他觉得义不容辞去努力争取尽快解决这件事。
那么,聪明得法、满脑子学问的左权采取了一种现场体验、事实教育式的迂回方法,来对此进行了妥善解决。
一天,左权通知总部三大部的同志都到黄崖洞工地劳动。在左权的带动下,战士、干部们都干得很起劲。劳动了一阵子后,工地上出现了这样的情况:机关干部们的衣服虽然破旧,但还比较整齐;而施工战士们的衣服呢?有的掉了袖子,有的开了肩,有的绽开膝,有的撕了襟……亲眼目睹后很使人啼笑皆非。
休息时,眼见时机成熟,关爱战士心切的左权开始了他不愠不火的“攻心战”。他坐在一营长的身边说:“魏传连,你这个营长,怎么不带头把衣服补好一点?”
一营长拍着开肩的上衣无奈地说:“参谋长,这是今天一早才补的呀,布片发了霉,一蹭就开,真没法子。”
一营长这么一说,战士们纷纷跟着打开了话匣子。这个说他的袖子当了“逃兵”,那个讲他的膝盖爱“喘气”。有个调皮的战士还即兴从脖子上拿下毛巾,高声吆喝起来:“诸位请看,我这魔术叫毛巾变面片。”说着轻轻一拧,拧下一角,引得大伙哈哈大笑。
左权趁机告诉大家:管后勤的同志今天就在这里,有什么解决不了的困难,就当面说一说。
魏传连明白了参谋长的意思,便直截了当地说:“前段时间,没注意解决窑洞潮湿问题,衣服发了霉,再加上劳动强度大,所以既费衣服又费鞋子,这些东西没法解决。”
管后勤的同志听了战士们的发言,又现场真实看到了战士们的衣服等如此的惨状,心里很不是滋味,当场答应给施工部队每人发一套衣服、一双鞋子和一条毛巾。
“这就是革命纪律”
一年秋天,田野里的柿子树火红一片,硕果累累,而前方的仗依然打得正紧。清漳河两岸到处是此起彼伏的枪声。天下着雨,八路军的队伍在大雨中不肯停歇地行进着。
莜麦收割了,一捆一捆地倒在田里,还来不及收回家里,因仗打得突然且吃紧,人们纷纷向山上逃命躲避去了。
部队来到一个小山庄,一个马夫从田里抱了一捆莜麦向他的马走去。
左权见状,走出了队伍行列,踏着稀烂的泥路,跑到那位马夫跟前,拉住他说:“你是八路军呀?还是……”
马夫小心地放下莜麦,低着头,站在那里不动。
雨从头上一直流下来,两个人都沉默了。
好一会儿,马夫才胆怯地开了口:“马一天一夜都没有吃草了。”
“没有草,你就抱老百姓的莜麦吗?”左权气得脸色发青。他回转身来,用手指一下八路军队伍,一字一顿地严肃说道:“我们的人一天还没有吃饭哪!没有吃饭还得打仗,为了谁呀?就是为了老百姓。八路军的战士,为了老百姓把自己的性命都能交出去,但不能随意拿老百姓的一针一线,这就是革命纪律。马饿死了,也不能偷老百姓的粮食,你这是破坏了八路军的纪律啊!”
鲜为人知的故事范文4
非常男女的速配婚姻
北大荒一年中的大部分时间都是天寒地冻,气候恶劣,人迹罕至。要开发北大荒就要有人,可是从哪里来那么多人呢?刚开始是派部队兵团来进行大规模建设,但是军人基本上都是男性,性别单一,不利于这项长久性的工程。后来,各地政府(尤其是山东、河南等人口集中且比较贫困的地区)开始鼓励年轻女性(俗称“童女”)到这里来和军人组成家庭,安居此地,以进行旷日持久的建设。
王世俭这个“特别参谋长”的重要任务之一,就是帮助这些年轻人“速配”婚姻。他先给那些参加过抗美援朝战争的、已经二十六七岁的老兵们开了个座谈会。还没等王世俭开口,就有人问:“参谋长,她们能看上我们这些老兵吗?给我们交个实底!”王世俭说:“现在跟战争年代不一样了,女人选丈夫的标准也改变了,人家来这里的目的有三个:第一是能吃饱;第二是挣到现钱;第三是嫁个能挣钱会过日子的好小伙子。因此,你们必须主动去靠近‘童女’们!”说着,他举起手里一个红色的本子,“这是你们喜结良缘的登记簿,只要两个人互相看中了,就算是合法夫妻。”他的话鼓舞了小伙子们。晚上,在队里举办的舞会上,小伙子们和“童女”们跳起了欢快的舞蹈。就在这天晚上,一对男女产生了感情,王世俭闻讯后马上找到他们:“既然有了意思,就特事特办,马上结婚。”那对青年都是朴实的农家孩子,想想早晚也要走这一步,还不如早点结婚,以便享受到政策上的优惠――队里有规定:速配成功的男女可以分得一套房子,于是他们成了王世俭手下的第一对“吃螃蟹”的夫妻。
初战告捷,王世俭乘胜出击,天天拿着队里惟一的一架照相机在野地里转悠,只要见到有苗头的青年男女,马上就给他们拍“订婚照”。时间长了,人们习惯了这种方式,不再像第一对那样感到难堪。有的青年还大大方方地跑到王世俭这里来请他照相。
但是,队里总共有上百对男女,很难在一夜之间速配成功,这需要一段时间。而“水利队”的到来又让王世俭感到了危机。400多人的大队伍,浩浩荡荡,搭建了临时工棚,热火朝天地准备大干一场。和队里举办了一次篮球比赛之后,几个童女和水利队的小伙子们套上了“老乡”,聊得很热乎。而王世俭知道,他们这里来的童女和老兵们数量相当,甚至可以用“一个萝卜一个坑”来形容,如果被水利队的小伙子们“骗”走几个,自己这个参谋长问心有愧啊!于是,他连夜给童男们训话:“自古‘有剩男,没剩女’,修水利的来了,形势严峻,你们可要抓紧机会。”接着又去开导童女们:“野花没有家花香,跟那些不知根不知底的人在一起,将来怎么样谁都说不清,等咱们的新房子建完,有吃有穿也有的住,日子多好!那才是真正的安居乐业呢!”
已婚的那些夫妻们感激王世俭的撮合之情,现在也都帮着王世俭来做工作。他们主动和还没有配成对的联系,给他们牵线搭桥,一对结婚了,又一对结婚了……短短的几个月内,队里的青年男女终于全部速配成功!水利队的小伙子们前来贺喜时,感慨地说:“你们的参谋长简直就是个把家虎,童女们一个都没有外流。”
现在的人可能不理解当时的这种方式。但是,在那特定的年代里,一切都是匆匆上马,数以万计的田地等着他们去耕种。这些童男童女组成的家庭成了北大荒的第一代人。他们在那里繁衍生息,把这片荒芜的土地变成了生产粮食的万亩良田。
守着房子,住在地窨子里
王世俭在北大荒的第一宿,是在地窨子里度过的。在地上挖一个洞,铺上点乌拉草,再放上一床被褥,就算是一间房子了。其实,一排排崭新的房子早就矗立在了荒凉的野地上。但是,这些房子并不能住人,因为来这里的人,都不会搭炕。所谓的“炕”,就是用土堆起来的土洞,没法烧火,一点上火,就四面冒烟;墙上也没有抹泥,四面透风,因此室内温度时常维持在0度以下。人们守着这样的房子,还不如住在地窨子里暖和。这个队曾经发生过山东的童女被集体“冻”跑过的事情。
北大荒气候恶劣,居住条件就越来越摆在了重要位置。队长跟王世俭商量:“现在你来了,咱们的第一条军令就是修好火炕,抹好墙。”
最后他们决定,12名军官,每人先拿出半个月的工资,凑钱买砖,回来搭炕。然后几个排分工合作,有的翻松冻土层,有的出去扳干树枝,准备烧水烧炕;又派了几个好手,专门到其他队里跟人去学搭炕;有的和泥准备抹墙;而那些“童女”则受命去割乌拉草,回来编大筐。
泥和好了,抹到墙上,还没等粘住,就掉了下来。再抹上去,又掉下来,大家都没了办法。一向善于钻研的张祥(曾是哈尔滨军工大学热力学讲师)观察了半天,说:“气候太冷时不能抹墙,根据工程学原理,零下10度以下,把泥往墙上用力甩就行。当年,曹操曾用此法在甘肃修筑城墙。”大家一试,果然成功。此后,大家就让张祥来做技术指导。
接着,砖也买回来了。大家在王世俭的示范下,开始学着搭炕――怎样在垫好的实土层上砌烟洞,炕梢儿如何留烟道,如何在出烟口搭挡风板……大家一边干一边互相商量。一夜之间,所有的房子都搭好了火炕。然后人们把堆积如山的干树枝塞进炕洞里,轮流休息,轮流烧火,从外面看去,各个房子都是浓烟滚滚。终于,炕开始冒潮气了,炕面干了,墙面也干了……忙活了一夜的人们,都争先恐后地挤到热炕上去,酣然入梦。
而那些受命编“大筐”的“童女”们则有些迷惑,为什么要编这些东西呢?
第二天清晨,几个起早的人发现,那15个大筐中,有12个,排成两排,就地躺在一间大空屋子里,每个筐口,都露出一个脑袋。原来,里边正在睡觉的是那些没地方住的军官们!这其中,就有王世俭。
有些人落泪了……
特殊年代的特殊债务
开发北大荒,就是要把北大荒变成良田。那个年代,以粮为纲,路线不可动摇。队长和王世俭带着其他干部们一起在浓江下游一带考察,看如何开发这片土地。“咱们队的地,没有拦江大堤,种水田可能有困难。”有人提议说。这时,张祥也提出了自己的看法。由于他在“抹墙”事件中表现出来的才华,大家都很尊重他的意见。他说:“浓江发源于黑龙江和乌苏里江会合处,咱们队海拔在100米以下,常年积水,盛夏雨季,下游就一片,方圆百里都看不到村庄,所以,在永久水利工程建成之前,不能‘以粮为纲’。”张祥认为现在周边掀起开发热潮,野生动物都被逼到了这里的森林和灌木丛里来了。从雪地上的脚印可以看出,这里的动物有狼、野猪、狐狸、黄鼠狼和野鸡,咱们这里都是军人出身,好射手很多,打来猎物,就有吃的和卖的,光打猎这一项,收入就很可观。“另外,树林里有蘑菇、木耳、松子、核桃等,这些都取之不尽,卖到供销社,立刻就能换成钱;这里的苇子沟长20公里,都是建房和造纸的好原料。把这些天然资源利用起来,那就是无限的财富啊!”
王世俭首先举手同意了张祥的意见。接着,召开全体职工大会,通过了张祥的提议:8队以副业为主进行生产。
在老猎人的指导下,仅仅用了3天时间,王世俭他们一共打了3条狼,20多条狐狸,200多只兔子和上百只黄鼠狼。职工们吃上了野味,开了荤腥,墙上四处钉满了各式各样的“皮子”。其中有一只雄狐、两只雌狐,只伤了腿,被活捉了回来。王世俭见状,钉了几个狐狸笼子,把那三只狐狸养了起来。狐狸是肉食动物,就喂它们现成的狼肉,没想到,那几只狐狸大概是祖祖辈辈被狼吃怕了,嗅到狼肉的气味,吓得一动不敢动。幸亏有兔肉可吃,狐狸才不至于饿死。
五六十年代,还没有禁猎,那是特殊年代欠下的特殊债。后来国家逐步开始禁猎了,证明人们已经有了环保意识。而留在王世俭脑海里的,则是当年豪情满怀的英雄主义。不过,有一件事却是那个年代的另类,王世俭认为,那可以算作最朴素的环保意识的萌动。有个人枪法很好,见着狐狸就打。为这事,张祥和他吵过不少次。张祥认为,8队捉住的狐狸圈在笼子里养殖,因为是近亲繁殖,四代以后,产仔就会变少,抗病力减弱,皮毛质量也差了,因此张祥说,就是枪法再好,也不能把野外的狐狸打绝了,必须保留一些,到那时可以捕来配种,这样,8队就可以年年养出好狐狸。“别看咱们能造卫星上天,可咱造不出好狐狸!”后来,张祥的提议得到了王世俭的支持。对无休止的打猎进行了一些有组织的节制。
阶级斗争的世外桃源
1959年,全国都在搞大批判和阶级斗争。北大荒的农场也收到了上面下发的一摞摞的文件。李队长读文件时,讲了一番当前的形势,然后说:“咱们这里无霜期短,无论干什么事,都要尽快尽早,不能拖延,因此时间要按小时计算。在北大荒,最主要的任务是抓生产!”这一句话,使所有有过“前科”的人悬着的心都放了下来。王世俭就是其中一个。他在宣化炮兵学院任讲师期间,因为有“中国不能一切都跟在苏联后面走”,“苏联在搞大国沙文主义”等言论,被划为“中右分子”。虽然被派为特别参谋长,但一遇到政治风暴袭来的时候,心里就开始发慌。队长的话给这些人吃了个定心丸。
大家在这样团结和谐的氛围里,和恶劣的自然条件做着斗争。天气好的时候,大家抓紧一切时间去耕种。假日时,则集体聚到火炕上打扑克。不论官衔不论男女,挤作一团,大声吆喝着,很有一番世外桃源的悠闲。一天,大家正在热火朝天地打着扑克,天上忽然飘起了鹅毛大雪。队长大喊一声:“坏了,地里的萝卜还没收完,下完雪肯定要都被‘拍’在下面,非冻坏不可。全体出动,抢收萝卜!”所有人员迅速换上了鞋,跑步来到萝卜地,奋力开拔。不仅老兵们,就连平时最受优待的“童女”们也都加入到了干活的队伍。一会儿工夫,地上的萝卜就堆积如山。地上的雪先是没了脚面,接着没了脚脖子,冻得“童女”们都快站不住了。北大荒的天冷起来,用“滴水成冰”来形容,一点也不夸张。不到一个小时,萝卜全部拔完,厚厚地用干草苫好。
在归途中,王世俭对大家说:“回到屋子里,先用雪摩擦脚心、脚趾,擦热了再用热水洗。”晚上,大家在温暖的房子里喝着烫嘴的萝卜汤,打着扑克,颇有一种收获后的怡然。
1960年元旦,王世俭做了一个总结:一排养狐狸280只,黄鼠狼200只,售出狐皮100张,每张300元,共卖得30000元。冰窖里的兔肉,可供饲养的狐狸和黄鼠狼吃多半年;二排养鸭800只,鱼5000尾,已经售出10000多元钱;三排销售苇席30000元钱,其他如木耳、松子、蘑菇等山货卖了5000元。此外,他们还收获玉米2万斤,土豆4万斤,足可以吃到来年清明节!队长说:“咱们的副业成本极低,收入丰厚,可见,以副养农的路线是正确的。”
鲜为人知的故事范文5
故事,可以解释为旧事、旧业、先例、典故等涵义,同时,也是文学体裁的一种,侧重于事情过程的描述,强调情节跌宕起伏,从而阐发道理或者价值观。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关于故事词语的解析及反义词,希望对你有所帮助,如果喜欢可以分享给身边的朋友喔!
一、故事词语的解释故事并不是一种文体,它是通过叙述的方式讲一个带有寓意的事件。它对于研究历史上文化的传播与分布具有很大作用。
二、故事词语的反义词新闻 [ xīn wén ]
三、故事词语的造句1、他不像那样锋芒毕露,他那段故事虽然鲜为人知,但却是可歌可泣的,他才是当之无愧的英雄。
2、这张照片背后,有一个鲜为人知的故事。
3、每个名人的背后都有几个鲜为人知的故事。
4、我们的祖先留传下许多优美而具有教育意义的神话和历史故事。
5、这个故事告诉我们要征服困难,而不是被困难征服。
6、今天的故事暂时讲到这里,明天我们接着讲。
7、老师常常用生动的寓言故事说明一些深刻的道理。
8、这个寓言故事很动人,催人泪下。
9、非常仰慕鲁迅先生那鲜为人知的故事,鲁迅先生以笔战斗了一生,是我们中国当之无愧的英雄,令人佩服!
10、故事听完了,他宛如傻了一样,盯着窗子一动不动。
11、这个故事的情节曲折生动,真是一波未平,一波又起,层层推进,引人入胜。
12、群众中流传着很多关于铁道游击队的神奇故事。
13、近几年来你的身影频频闪现在银屏之上,一部部清朝历史剧将你的故事演绎得淋漓尽致,致使你的大名妇孺皆知。
14、这部长篇故事里塑造了一位勇敢,善良,受人尊敬的母亲。
15、这个小伙子舍身救人的故事给我以强烈的震撼。
16、他的经历中有许多都带有传奇色彩的故事。
17、他讲的故事往往情趣横生,十分动人。
18、故事的起初是两个孩子在河边玩水。
19、同窗给我讲了一个耐人学识的成语故事,让我深受启示。
20、我爱读寓言故事,因为可以从中得到有益的启示。
21、这则故事给了我们有益的启示。
22、这个故事似乎有一种魔力抓住了我的心。
23、故事里的那个青年英雄战胜了魔鬼并使他成了自己的佣人。
24、听了她的故事,我的眼睛模糊了。
25、他讲起故事来绘声绘色,吸引了一切小伴侣的留意力。
26、牛郎与织女的故事,就这样世世代代流传了下来。
27、这些故事到今天不知流传了多少世代。
28、关于这个峡谷流传着一段动人的爱情故事。
29、这是一个离奇的故事。
30、大家都被这个离奇的故事深深地吸引住了。
31、每段故事都是我生活中的一朵浪花。
32、他是个读过很多书,又有口才的人。
每当他讲起故事,总是滔滔不绝,令人大为赞赏!
33、这本故事书的插页十分精美,吸引了很多同学驻足。
34、这个故事的结尾让人快慰。
35、劳动结束了,同学们一边休息一边听老师讲故事。
鲜为人知的故事范文6
在志愿军中流传着这样一句话:“没有叶建民,罗盛教就不会成为英雄。”近日,羊城晚报的记者采访了开国将军、原副司令员叶建民的女儿叶爱湘,请她为我们讲述这段历史。
群众**引发“淹亡”疑云
叶爱湘回忆道:那是1952年新年伊始,朝鲜半岛冰天雪地,朝鲜战争也进入了艰苦的相持阶段。中国人民志愿军某军第141师与兄弟部队粉碎了以美国为首的“联合国军”的“秋季攻势”,奉命撤至成川郡及其附近地域进行休整。
我父亲叶建民时任141师师长。那天,他下到各团检查完战备工作之后赶回师部驻地,透过车窗,看到师部门口里三层、外三层围了许多朝鲜老百姓,看上去激动又悲痛。
父亲让参谋下车打听一下事情的原委。原来,师侦察连战士罗盛教,为救一个名叫崔莹的朝鲜少年牺牲了。今天这些朝鲜老百姓自发地相约来到部队,请求用朝鲜的习俗来安葬这位舍己救人的战士。
父亲想起,几天前在各团检查工作时,曾看到过师里下发的一份事故通报,里面提到了一位名叫罗盛教的战士发生淹亡事故的经过。但是从今天朝鲜百姓们自发前来师部**的情况来看,他感到这可能并不是一起普通的淹亡事故,否则不会在朝鲜群众中引起这样强烈的反响。他立即嘱咐部下详细了解情况后向他报告。不多时,了解情况的参谋人员回来向我父亲报告说,这些朝鲜老百姓一致要求为罗盛教请功。其中有一位55岁名叫元善女的大婶,主动献出了自己的墓地;还有一位胡须花白的朝鲜老大爷流着泪对部队的同志说:“罗同志是为救我们的孩子牺牲的,请志愿军把他的遗体交给我们,我们要按照朝鲜人民最隆重的葬礼安葬他!”
听到这些情况,父亲立即让人找来师宣传科长和直工科长。问道:“你们是否已经了解清楚罗盛教究竟是怎样牺牲的?”
经过调查,师直工科和宣传科在处理罗盛教事件的时候,主要是依据下级的电话报告给事故定的性。对此,父亲不满意。
亲至现场调查牺牲经过
第二天,父亲专门带着两位科长冒着零下20多度的严寒,驱(qū)车来到罗盛教救人的现场――石田里栎(lì)沼河边进行实地察看。
被救的朝鲜小姑娘崔莹的母亲听说罗盛教的师长来了,连忙带着小崔莹赶到出事地点。一见面,母女俩就跪地向叶师长深深施礼,而后又用朝鲜语夹杂着汉语,声泪俱下地讲述了罗盛教舍身救人的详细经过。
听完崔莹母亲的介绍,父亲十分激动。他缓步走到烈士献身的地方,俯下身来,看到小崔莹落水和被托出水面的那个冰窟还没有完全封冻,从冰窟边缘犬牙般的形状来看,小崔莹是在数次被托上冰面又数次落水的情况下,被救上来的。而在零下20多度的严寒中,人在水中所能坚持的极限时间顶多只有三五分钟,超过这个时间,人的四肢将变得生硬僵直,从而丧失自救能力。如此看来,罗盛教完全是为了救人而光荣牺牲的,而并不是通报的“淹亡事故”。
现场勘察和朝鲜群众的强烈要求,完全改变了父亲对这一事件的看法,他为自己能有这样的好战士而感到骄傲和自豪,同时也意识到,自己有责任纠正这一事件的结论,以使更多的人了解英雄、记住英雄、学习英雄。
“事故”通报变成请功报告
回到师部,父亲立即将调查了解到的情况告诉了时任师政委的彭清云。他说:“这是志愿军战士用自己的生命救起了落水朝鲜少年,这就是事实,我们要好好宣传,让全师指战员向这样的英雄学习!”
当天夜里,一份由师长叶建民、政委彭清云签名的有关罗盛教舍身救人的报告拟写完毕,与先前不同的是,“事故”通报变成了请功报告。
第二天,师党委召集团营以上干部开会。会上,我父亲代表师党委,宣读了关于在全师官兵中开展向罗盛教烈士学习的决定。
第141师上报了罗盛教的事迹材料后,1952年2月,中国人民志愿军总部颁布命令,追记罗盛教烈士特等功,并授予他“一级爱民模范”光荣称号;追认罗盛教烈士为“模范青年团员”。国内各行各业很快掀起了学习英雄的热潮。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发送邮件至tiexin666##126.com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
如需转载请保留出处:https://tiexin66.com/syfw/50538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