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语文经典阅读理解范文1
文学经典是人类智慧和各个民族文化的结晶和缩影,对后世的影响,无论是从理论研究,还是从精神文化层面来说,都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然而,随着信息社会的发展,大学生对文学经典阅读的热情逐渐褪去。通过对我院英语专业大三学生的英文经典阅读现状进行问卷调查及数据分析处理,对英语专业学生英文经典阅读的情况有了更加直观的了解。根据236名在校大三学生调查问卷的数据统计分析显示,有21.19%的英语专业的学生在大学期间没有读过英文经典著作。这说明英语文学经典阅读作为传统的英语学习方法,对我校英语专业学生来说正逐渐失去吸引力,但事实上,在探索英语教学模式创新的道路上,英语文学原著经典阅读依然散发着不老的生机和活力,而不应被遗弃。选择在校期间粗略读过一本以上文学经典著作的学生占59.75%,而与之相对应的是这样一组数据,学生中有63.98%的学生认为阅读文学经典对提高英语专业能力有很大帮助。这说明,从认识上来讲,大部分学生对文学经典阅读在英语学习中的作用十分认可,而且很大一部分人也尝试通过英语文学经典阅读提升英语专业能力,但由于种种原因,文学经典原著阅读成了走马观花,这种现象应该引起反思,是什么原因导致经典阅读沦落到如此尴尬的境地?造成这一矛盾的原因众多。问卷调查显示,69.5%的学生平均每周阅读文学经典的时间不超过一小时,极少数的同学会花费超过两小时的时间来阅读文学经典,这组数据显示了大学生文学经典阅读所面临的最重要的问题———最基本的阅读时间无法保证,这也恰恰是经典阅读在传统教学中稳固地位遭到质疑的最重要原因。从学生自我查找问题的情况来看,55.09%的学生认为经典著作难以读懂,而没有耐性,但真正能够融入其中的学生会感到,英语文学原著经典承受了漫长时间的考验,散发着独特的语言魅力。这从一个侧面反映出,学生在阅读能力和英语基础知识积累上的薄弱造成学生在面对经典著作时阅读困难。35.59%的学生认为上课时间紧张,没有时间读经典。通过分析大三英语学生课程不难发现,课程的安排远没有紧张到难以抽出阅读时间,但是这个原因被抛出,归其原因是由于互联网及各类娱乐活动占据着大学生的主要课余时间,文学经典很难获得大学生的青睐,学生主动挤时间阅读的积极性不高。11.44%的学生认为经典著作和考试并无直接关联,这说明应试性教育的理念仍然根深蒂固于部分学生的思想中,在英语学习中轻视全面素质的培养,重应试水平的提升在一定程度上仍然影响着部分学生的学习习惯。12.7%的学生认为学校没有阅读经典的氛围,虽然这部分学生所占比例并不很高,但是从一个侧面反映出学生们对于学校层面关注经典阅读的期望。
二、文学经典阅读对英语专业能力培养的意义
大多数学生认为英文经典阅读运用于生活的不多且对提升英语专业能力作用不够明显,然而事实却截然相反。英语文学原著经典中千姿百态的社会画卷,从方方面面呈现了不同时期、不同地区的社会文化环境,对于英语学习者来说,适当地了解这些社会文化知识,适当地感受这些社会文化环境的特色,有助于提高英语学习的兴趣,增长英语文化背景知识。文化印记对词汇、语句乃至整篇读物的影响,社会文化对生于斯长于斯的语言的影响是深入骨髓的,这就好比自然环境对其中生物的影响一样与生俱来、不可磨灭。归纳起来文学经典阅读对英语专业能力有着以下几点重要意义。
(一)提升读、写等专业技能文学经典阅读不仅可以拓宽学生相对狭窄的知识面,而且对促进学生读、写等专业技能也有重大的意义。通过发散式的阅读可以推动学生英语语言基本知识的学习和基本技能的提高。在阅读的过程中,学生难免会遇到一些超越自己知识范围的字词、句型和表达。在彻底弄清这些疑惑的过程中,学生自然而然地便会对这些疑点有一定的掌握,学生会通过查阅工具书熟记一些生字词,通过摘抄等方式掌握一些地道的英文表达。久而久之,学生不但可以通过大量的阅读来加强自己的阅读能力,也可以通过阅读增加自己的词汇量并将优美的句型更好地运用于写作中,以此提升写作能力。读与写这些专业技能在阅读的过程中不断得到提高,继而又可以更好地运用于阅读中,形成一个相互促进的良好循环。
(二)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通过文学经典阅读不仅可以提升学生的专业技能,也可以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文学经典阅读可以作为教师鼓励学生学会个性化的阅读和培养一种独立思考能力的重要平台。“一千个读者眼中有一千个哈姆雷特”,这句著名的文学评论告诉我们每个人思维存在差异性。在阅读的过程中,不同的学生会对相同的情节提出不同的看法。每个人思考问题的角度存在差异,因而得出的结论也不一定相同。正因如此,学生的创造性思维才能得到更好的发挥。通过对文中细节的标注和思考、读后感的撰写,学生对文学经典独特的理解能够更好地体现其创造性思维。
(三)拓宽学生视野,加强文化差异概念英语专业的学生在阅读英语文学原著的过程中获得不同程度的社会文化体验,感受纷繁世事,领略异国风情,从而增强对英语语言文化背景的感性认识。中国人和西方人的思维方式和行为习惯存在巨大的差异,这一点在文学作品中能明显地表现出来。对语言学习者来说,想要学好一门语言应该对运用这门语言的国度有充分的了解。学生在阅读英语文学经典的过程,根据文章中所描写的独特行为方式对英语国家会有更深的了解。通过阅读获得的知识与自己在母语中已获得的知识也会产生相应的比较,这会加强对文化差异这一概念的进一步理解。
三、提升文学经典阅读质量的措施与建议
现代阅读理论认为,作品是一个开放结构,只是一种意义的可能性,读者的参与才意味着意义的生成及作品的最终完成。要求学生阅读原著,不仅是理解经典的需要,也是培养学生人格的需要。真诚地尊重经典,静心地阅读经典,悉心体味经典的精神内涵,不仅培养读者的人格,而且提高其语言文字素养。这才是英语文学课程开设的真正目的。因此,为了提高大学生文学经典阅读的质量,学生与老师都需要采取相应的措施并为此付出努力。
(一)培养浓厚的阅读兴趣从分析调查问卷结果看,绝大多数的大学生在英语经典文学阅读的过程中遇到的问题主要集中在,不能够保持经常阅读的良好习惯、认为所读名著对英语专业能力提升不够明显、感觉从阅读所获得知识运用于生活的不多等等。“学习最好的激励是对所学材料的兴趣。人有了某种兴趣,就会对该事物或活动表现积极肯定的情绪。”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是学习积极性中最现实、最活跃的成分。不难发现,学生对英文文学经典阅读缺乏兴趣是导致英语学习现状的重要原因。在教学中,教师要把激发和培养学生的阅读兴趣作为首要任务,尽量选择可读性、趣味性较强的书籍,使学生读起来才会兴趣盎然。同时应该根据各个学生不同程度的专业能力来引荐不同难度的书籍,让学生更好地阅读文学经典。此外,学生也要设立详尽的阅读目标,规划好阅读书目、阅读数量和阅读时间等。在确立好目标之后要付诸实践,克服种种困难,努力落实计划,使阅读英文文学经典真正成为一种兴趣爱好。
(二)培养良好的阅读习惯阅读习惯在英语学习和使用英语的过程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因此,当学生对阅读文学经典产生一定的兴趣之后一定要辅以良好的习惯才能将兴趣真正融入文学经典阅读之中。调查问卷显示,24.58%的学生阅读英美文学经典的时候只是单纯地看书,少数同学会做一些摘抄或者在书中进行批注,只有不到20%的同学会在阅读之后写一些读后感。这些数据显示学生在进行文学经典阅读的过程中存在很大的误区。不难发现,学生从文学经典中获取知识的能力很大方面取决于阅读的习惯,如此泛泛而读,必然造成阅读文学经典对英语专业能力提升不够明显的结果。因此,英语教师要在帮助提升学生阅读习惯方面做好领路人,帮助学生养成带着问题读书的习惯。在学生阅读文学经典之前,教师可以提出一些能够启发学生思考的问题,让学生边思考边阅读。在读书的过程中,教师应该鼓励学生多在书中进行批注,将有疑问之处着重标记,或者遇到有感而发之处可随笔标注一下自己的观点。在读完之后,教师应告诫学生切勿将书本立即抛之脑后,应及时写下自己的读后感以此加深对书本的理解。学生也可根据自身的实际情况来进行阅读。学生可以标注自己不甚了解之处,多查阅相关的工具书来加强理解,也可与其他同学或者老师一起探讨书中精彩之处,集思广益,以此来体会书本的深刻含义。
高中语文经典阅读理解范文2
关键词:经典阅读;语文教学;阅读方法;阅读氛围
近些年,人们对经典阅读在中小学语文教学中的地位和作用给予更多的关注、思考和讨论。随着社会的飞速发展,繁重的课业负担,快速的生活节奏以及可供娱乐消遣的媒介层出不穷,学生对经典阅读的兴趣和热情都有所下降。而且经典由于其文化内涵的高度和深度,使人们对其适读性产生了疑虑,这对语文教学中的经典阅读带来一定的挑战。但是,经典作为永恒的价值存在,经典阅读在语文教学乃至人文精神构建中的重要性却是毋庸置疑的。
一、何为经典
《现代汉语词典》对经典的解释是:“指传统的具有权威性的著作。”其别强调了“传统”和“权威性”,是根据长期以来对“经典”的固有认识而下的一个比较保守的定义,在时间上限定得相对较严,但在范围上却未作具体的框定。
我国传统的经典,主要指具有典范性、权威性的著作,分为经、史、子、集四类传统典籍。新文化运动之后,经典的权威性受到新学的冲击和挑战,却也因此引起了不少有识之士对传统经典的保护和整理,很多学人以“国学”(或“国粹”)来与“新学”(或“西学”)对举,在肯定新学价值的基础上,提出“整理国故”,推动“国学”研究。此后,传统的经典之学,虽多遭打击,但对它的学习研究却一直在进行,斯文不坠。
新世纪以来,随着人们对教育尤其是幼儿教育的重视,社会上掀起一股“国学热”,《论语》、唐诗宋词、《三字经》《千字文》《弟子规》甚至《道德经》《金刚经》等都受到了热捧,这对童蒙养正教育有一定的推动作用,然而人们对这些传统典籍并未作认真的审视和研究,也没去想过是否符合时代和学子的实际要求。
结合当前中小学教育的实际,经典应指最具文化价值、最具代表性的典范性著作,就语文教育而言,则侧重于典范性的文学作品,它应涵盖古今中外的文学作品。相对而言,人们对古代经典有比较清晰的概念,但对近现代的经典却未必有足够的认识;另一方面,对中国的经典的认识要比对国外经典的了解、重视多一些。
二、经典阅读的意义
在当前教育体制下,青少年阅读量有所减少,阅读品味也在下降,阅读的功利目的性越发突出。学习确实应该有一定的目的,但过于急功近利有碍于学生整体素质的提高。而经典作为民族和人类文明的结晶,在语文教学中进行经典阅读训练,就是提高整体文化素质的一种重要途径。经典阅读教育,应该是学校教育的基本任务。
朱自清先生在《经典常谈》里说:“在中等以上的教育里,经典训练应该是一个必要的项目。经典训练的价值不在实用,而在文化。”当代学者钱理群先生也认为:“阅读经典,实际上就是一种文明的传递,是和大师进行穿越时空的精神对话,让自己在人生起步时,就占据精神的高地。”
经典阅读的目的不在于获得某种实用性的技能或技巧,也不太可能在短期内改变一个人的生活状况。但是从长远来看,通过经典阅读来寻找生命的意义,占据精神高地,对于个人和民族却有重大意义,是民族文化和民族精神文明建设的基础。这也是叶圣陶先生所说的“无用之用”,他在《读》里从旅游的意义来作喻:“他们从金顶下来,打敦煌回转,胸襟推广了,眼光深远了。虽然还是各做他们的事儿,却有了一种新的精神。这就是所谓无用之用。”
三、如何开展经典阅读
经典由于超越了时代和空间的限制而体现了人类普遍的情感,具有永恒的价值,对于人们精神品质的提升有重大意义。另一方面,文学经典还由于具有精炼、精妙和典范的语言特质,可供人们进行涵泳品味和学习模仿,给人们的写作提供借鉴,这也是经典阅读在语文教学中的一个重要内容。
那么,语文教学中的经典阅读该如何开展呢?
(一)教师要广泛涉猎经典作品,主动进行研究性阅读
教育界有一种流行的说法,叫“要给学生一杯水,教师得有一桶水”。这一桶水不应该是死水,而应该是活水。教师不应该只靠固有的知识储备来进行教学,应该在教学实践中不断更新知识架构,丰富知识内容,汲取教学养料,以一定的教学智慧与艺术,带领学生走进经典,亲近大师名家。
然而在实际的教学中,对教师自身的阅读强调和要求得不多,教师往往也容易忽略日常性的主动阅读,尤其是中小学一线教师,教学任务重,很多还担任班主任工作或其他事务性工作,自身充电的时间被挤压,学校组织的教师再教育往往只是为了完成某种考核任务。而教师不多的闲暇时间常常被家庭生活和物质娱乐消费所占据。真正能主动充电,自觉阅读的教师还不算多。因此可以说,教师本身的主动阅读,再怎么提倡和鼓吹都不为过。
当然,教师的阅读相比起普通读者的阅读,还应更重视研究性和为教学服务。在经典阅读方面,既要在阅读的基础上广泛汲取不同时代对经典的解读意见,更应注意对这些见解进行分析总结,并转化为教学资源,让它们在指导学生进行经典解读上起到方法论上的作用。
(二)注重经典阅读方法指导,养成阅读习惯
要进入和深入经典,并非易事,因此在经典阅读教学中,教师要重视方法指导。在教学实践中,诵读法是一种比较可行却又比较容易忽视的经典阅读方法。不仅古典诗歌可以诵读,现代小说也一样可以进行诵读教学。经典通常都是语言文字方面的典范,不能架空语言文字这个基本形式来阅读经典,不能脱离文本语言来讲经典。这也是叶圣陶先生曾告诫过的“不要抽出而讲之”。钱理群先生在《与鲁迅相遇》一书中说,他在研究鲁迅的过程中发现:“他的作品的那种韵味,那种浓烈而又千旋万转的情感,里面那些可意会不能言传的东西,都要通过朗读来触动你的心灵。”著名语文教师陈日亮先生以具体的教学实践谈到:“我教《记念刘和珍君》就几乎全用朗读教学的方法……而很少进行语句分析与内容概括。”除了诵读法,陈老师总结的“三以法”,即“以心契心、以文解文、以言传言”的阅读方法,以及著名教育学者孙绍振先生总结的“比较还原法”,这些教育学者的各种阅读方法,都在指导经典阅读方面可资借鉴。而只有掌握了阅读方法,才能慢慢培养兴趣,养成阅读习惯。
(三)创设环境,营造经典阅读氛围
要让学生亲近经典,养成经典阅读习惯并不容易,尤其是在当今信息爆炸和娱乐成风的环境下,经典因其时间的久远和内容的深度,容易使人产生距离感。故此,创设环境,营造经典阅读氛围就显得特别重要。
1.语文教学要选取原创性、源泉性的作家作品。经典作品之所以流传千古而经久不衰,根本在于其原创性和源泉性。后世的作品大多都汲取了经典的养分,在其根基上蘖生而出,经典是源头、是根基,人们在阅读经典之后,得到启示,获得灵感,找到途径,获得精神和方法支撑。钱理群先生说,《论语》《庄子》、唐诗、《红楼梦》、鲁迅作品是源泉性的经典。当然我们还可以再扩大一点,楚辞,宋词,《儒林外史》,周作人、沈从文、汪曾祺、史铁生等人的作品,另外,国外的经典文学作品,也都属于经典的范畴。通过阅读这些经典,可以以点带面,从课内走向课外,从书本延伸到生活,打通语文与其他学科的联系,培养真正的语文素质和语文能力。
2.利用各种教学手段和教学资源,如影视、网络、多媒体、图书馆等资源为解读经典所用,但又不能让这些资源喧宾夺主,妨害经典文本阅读这个原初之义。在现代教学手段日益丰富的今天,语文教学无法沉浸在传统的教学模式和手段中故步自封,而且各种教学资源在辅助经典解读方面确实有其独特的作用,比如很多经典文本被改编成影视作品,像鲁迅的《阿Q正传》,老舍的《骆驼祥子》,经过改编之后,对于人们理解经典文本很有帮助。但是,这些资源和手段,只是辅助手段,不能代替文本阅读。而且在经典阅读中,需要反思这些资源和手段对经典的反噬。阅读经典,最重要的是进行经典文本阅读,需要师生沉潜下去,品味语言,品鉴意义,品读思想,是要通过语言文字来把握经典内涵。
3.组成学习小组、研究小组,以经典阅读心得报告的形式进行阅读考核,开展研究式学习。经典阅读固然重在个性化阅读,但由于中学生是阅历较少的初级读者,他们无法在经典阅读中深入下去,甚至对某些经典连入门都有困难。这种情况下,经典阅读教学中教师的责任意识和主导地位就体现出来了。在教师的引领下,提高学生的自主性经典阅读,对经典文本进行合作式研究,通过研究小组合作研读,最终提交独立的研修报告,开展研究心得交流报告会,定期在一定范围内举办教学成果进行展示,一定能收到更明显的效果,对经典的理解也会真正深入人心。
经典阅读不仅是语文教学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更是个人和民族精神支撑的根据所在。因此,经典阅读不仅应成为教学行为,更应成为“人生行为,生命行为”。
参考文献:
[1]孙绍振.孙绍振如是解读作品[M].福建教育出版社,2007.
[2]陈日亮.我即语文[M].福建教育出版社,2010.
[3]钱理群.经典阅读与语文教学[M].漓江出版社,2012.
[4]朱自清.经典常谈[M].中华书局,2014.
高中语文经典阅读理解范文3
一、双轨阅读课程体系的基本内容
所谓“双轨”阅读课程体系,就是课内的教科书阅读教学一条“轨”,课外大量阅读一条“轨”,两条“轨”同时运转,同步发展。“课内学方法,打基础,课外练能力,求发展”,二者互为作用,相得益彰。
(一)经过融合的教科书阅读教学课程体系
经过融合的教科书阅读教学课程体系就是以新课标教材的单元主题为主线,以与教材相配套的课外读物和与主题相关的经典儿童阅读书籍和经典诗文为载体,压缩教科书的教学时间,改变阅读课堂教学结构,拓宽学生的阅读教学内容,学习感悟文本的表达方法,培养学生自觉阅读、有思考地阅读、独立习作、有创意地习作的习惯,最终使其成为有思想、善表达的终身阅读者。
要想构建起指向阅读能力提升的教科书阅读课程体系,就要按照主题单元的形式引进教学资源,比如:与教材相配套的单元导语、诗文诵读、美文精读、成语天地四方面内容,与本册教材部分单元主题相关联的儿童文学经典作品的片段,以此激发学生阅读整本书的兴趣。这样,就为基于每单元的教科书阅读教学的拓展阅读和背诵提供了基本保障。
经过融合的教科书阅读教学课程体系每单元的基本操作流程是:单元导读(1课时)整体识字(低年级的3课时向高年级的零课时递减)以文带文(2~4课时)班级读书会(由低年级的1课时向高年级的3课时递增)经典诵读或成果交流(1课时)。
(二)课外阅读课程体系
课外阅读课程体系指的是根据学生的心理年龄特征而开发的儿童经典阅读作品书目体系、经典诵读篇目体系和教师自主开发的个性化师本诵读体系。我们在广泛查阅资料和调查学生的阅读现状的基础上,制定并下发了《烟台市小学生课外阅读推荐书目》,其中包括给每个年级的小学生推荐的文学类、科学类、人文类经典阅读书目和《三字经》、《大学》、《论语》等经典诵读篇目,为各学校和各位教师建立起适合本校或者本班特色的课外阅读课程体系奠定了基础。同时,我们还鼓励教师根据本人和本班学生的实际,开发具有特色的经典诵读课程。目前,牟平区宁海中心小学的彭永香老师和李红梅老师分别开发出了“多维”经典诵读课程和“四季物语”经典诵读课程,芝罘区养正小学的逄文娜老师开发出了“中华成语千字文”经典诵读课程……
全市小学语文双轨阅读课程体系建设力图以儿童文学泛阅读引路,国学经典与古今中外诗文经典背诵奠基,儿童科普作品泛阅读穿插,为儿童的科学素养与人文素养的可持续发展构建丰厚的阅读课程内容。
二、双轨阅读课程体系的基本实施策略
(一)经过融合的教科书阅读教学课程体系基本实施策略
1.依据单元教学目标确定训练重点,大胆统整教材
教科书阅读教学课程体系的核心内容是现行教材主题单元内课文的教学,其重要的实施理念是“整体观照”,即教师在进行主题单元的教学时,不能以“篇”为单位,进行单打独斗,而需站在整个单元整体的高度,在深入解读教材的基础上,确定好单元能力训练重点,并依据此训练重点统整教材,实施有效教学,达到教科书资源和拓展阅读资源效能发挥的最大化。
如在教学小学语文三年级下册第七单元“人间真情”主题学习内容时,牟平区的实验教师们深入解读教材,确定出了“体会形式不同的人间真情,在理解内容的过程中感悟作者运用灵活多样的表达方法表现人间真情”的单元训练重点之后,对文本教学内容进行了大胆重整。在教学《古诗两首》时,为让学生真切体验王维与元二、李白与孟浩然之间深厚的友情,同时感悟到“借景抒情”的表达方法,他们拓展引入了《送刘司直赴安西》和《江下行》两首诗。学生在硝烟弥漫、人迹罕至的荒凉安西与细雨如酥、杨柳青青的渭城美景的对比诵读中,在“眼望帆去远,心逐江水流”与“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的联系诵读中,感悟到了友情的真挚厚重和“借景抒情”写法的精妙。又如,在教学《搭石》一课时,他们一改传统的通过动作描写感悟生活中的“美”的教学思路,从整篇课文的篇章结构着眼,引导学生抓住与搭石有关的家乡人摆搭石、走搭石的几件小事,层层剥笋,逐步强化,引导学生感悟到作者抓住平凡的小事物来表现人间真情的表达方法。在后面两篇课文的教学中,他们更是大胆取舍,不但将两篇课文放在一课时内教学,而且将排在后面的略读课文《卡罗纳》作为教学的重点放在前面来上,引导学生在内容理解的同时感悟作者运用细节描写的方法表现师生情、同学情的写作方法。然后在进行精读课文《跨越海峡的生命桥》的教学时,舍去其他,直奔重点,只抓住在余震中坚持进行骨髓抽取手术的李博士和台湾青年的片段描写进行重点教学,使学生进一步感悟到了细节描写的魅力。这样以单元整体训练目标为核心的教学内容重整,使学生在理解课文内容的同时感悟到了不同的表达方法,在接下来的“真情故事”习作课上,纷纷思如泉涌,写下了生活中亲身经历或看到、听到的真情故事。
这样,常规教学至少需要7课时完成的阅读教学任务,他们在一节课的单元导读之后,用了3课时就高效地完成了。省下的3课时时间,为进行整本书的阅读、群文阅读和经典诵读提供了充足的条件。
2. 依据年段训练目标,加强阅读策略的指导
学生只有掌握了一定的阅读策略,并养成阅读的习惯,才能在持续而广泛的阅读中建构意义,获得知识,最终学会学习。课内阅读教学是培养学生阅读能力的重要渠道。因此,我们要求各个年级的实验教师,要把在课内阅读教学过程中加强对学生的阅读策略的指导,作为阅读教学的首要任务。
如在教学二年级《日月潭》一课时,教师为让学生掌握了解词语意思的多种方法,运用不同的方法引领学生了解词语的意思。在进行“群山环绕”词语教学的时候,教师问:“我现在就是日月潭,谁来做大山,让我们明白什么是群山环绕?”这样,通过师生的合作表演,学生形象地了解了词语的意思。在进行“隐隐约约”一词的教学时,教师运用板画和语言描述相结合的方法,引导学生想象清晨日月潭云雾缭绕中一切景物时而显现,时而模糊的景象。在教学的过程中,教师适时点拨,使学生明白,了解词语的意思可以有动作表演、想象画面等多种方法。学生掌握了这些策略,就为今后的独立学习奠定了基础。
3. 遵照语文学习规律,强化背诵积累
长久以来,烦琐的内容分析充斥课堂,学生学习活动结束后头脑中存留的只是文章的思想内容,而在语文学习能力方面的收获基本是寥寥无几。基于此现状,我们首先提出“给阅读教学减肥”的口号,要求教师要摒弃内容分析式的教学模式,要依据课程标准的年段训练目标和教材的单元训练目标,确定一到两个重点问题,引导学生在导学案的引领下,自主进行批注学习,然后教师在课堂上进行适当点拨。对于能有效达成训练目标的重点语段,采取漏词填空或者多形式朗读的方式,引导学生熟读成诵,内化理解。并根据教学的需要,适时创设与生活相关的语言环境,引导学生将所积累的词语或句段进行学以致用,真正发挥语文课程的学习语言文字运用的课程功能。这样指向于应用的语言积累活动,丰富了学生的语言材料,提高了他们的语言敏感度。其次,我们要求实验教师在每节语文课开始的时候,都要拿出2~5分钟的时间,进行经典诵读内容的滚动复习和学习,以此强化学生的经典诵读兴趣。
(二)课外阅读课程体系的基本实施策略
1. 师生共读,点燃学生对阅读的渴望
2011年4月,我们在牟平区新牟小学召开了全市小学语文班级读书会现场观摩会议。会议上展示的导读课、读中交流课和读后交流课,儿童文学作品的阅读第一次以班级读书课的形式走进实验教师的视野。2011年11月,作为一种新的语文课程形态,班级读书课被列入全市小学语文优质课评选的参赛课型之一,进一步促进了班级读书课在全市的深入推进。班级读书课,是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促使阅读由浅表性向深层次进展的催化剂,而充分的师生共读,是上好班级读书课的基本保证。在实践的过程中,我们摸索出师生共读的“四步骤”操作法,即:检视阅读、基础阅读、分析阅读、反刍阅读。师生共读,目前已经成为我市实施课外阅读课程体系的重要策略。为切实将师生共读落到实处,开发区实验小学等不少学校还在每天的不同时间,设置了大声读书给孩子听和持续默读活动。到了大声读和持续默读时段,默词语、背课文、做练习等语文活动都需让步。长此以往,阅读成为了学生的一种习惯,成为了像呼吸一样自然的事情。
2. 开展丰富多彩的活动,促使阅读热情持续增长
课外阅读习惯的养成是一个长期的过程。小学生由于心理发育不成熟,很难坚持进行长期的阅读活动,这就需要教师要不断对他们进行心理干预,从而使他们能够形成较为稳定的阅读兴趣。开展丰富多彩的活动就是一种行之有效的好方法。近几年来,我们实施市、区、校三级活动并行开展策略,努力在全市营造浓厚的阅读氛围。我们下发了《烟台市教育局关于加强中小学读书活动的指导意见》,先后开展了全市“读书征文评选”、“书香校园评选”、“读书演讲比赛”等多种活动。在这些活动的引领下,不少学校和班级纷纷开展了富有特色的读书活动,如“校园读书节”、班级“书海竞帆”、“图书漂流”等活动,在整个校园营造起更加浓厚的阅读氛围。
3. 将经典诵读纳入课程,鼓励开发富有地域特色的经典诵读教材
高中语文经典阅读理解范文4
一、 诵读英文经典与英语学习
1. 诵读英文经典 促进语言习得
语言学习,“习得”是一个不可或缺的学习方法。而我们的学生现有的学习环境是,在课外说的机会不多,缺乏习得的机会。美国应用语言学家Krashen认为,第二语言的习得是通过理解信息,或接受“可理解的输入”而发生,第二语言教学最好并且唯一的方法就是提供可理解的输入。决定英语学习习得的关键就是接触大量的可理解的、有意义的又相关的目的语,只有当学习者接触到略高于自己现有语言水平的“可理解的输入材料”时,习得才有可能,才能强化对知识正确的掌握,形成良好的语感。诵读经典,能给学生带来多方面的信息刺激,丰富和激发学生头脑中的内容,对学生学习发展具有独到的价值。
2. 诵读英文经典 促进学习热情
在英语教学中,学生学习的兴趣是构成学生学习动机最活跃的成分,不仅关系到学生学习技能的提高,而且关系到潜在的某些素质和能力的发展。目前的英语教学使学生很少有接触和使用英文经典的机会,课后的练习大多是机械的,难以吸引学生学习与追求的兴趣,因此,指导学生进行英文经典诵读就显得尤为必要。这一方面使学生能汲取新的营养,扩大知识面,另一方面还因为这是在一种全新的条件下进行的“趣味学习”。许多心理学家的有关实验证明,通过简单的、机械的重复进行的记忆的结果,往往易于遗忘,而在作为一种艺术享受的愉悦心情下记忆的效果则会更好。这一点是课内学习无法替代经典诵读的地方。
3. 诵读英文经典 提高说写能力
写作能力较强的人阅读能力也较强,阅读量也较大,阅读能力较强的人写出来的文章在技法上也更成熟。“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只有脑中有,才会口中有。诵读经典能够使读者从阅读中获取表达词汇,获取大量的语言知识和语言材料。学生词汇量越大,对主题充分发挥的可能性越高,写作的质量也就越高。
而对多种题材和体裁文章的阅读,不仅能增强学生的文化背景知识和能力,而且能培养学生仔细观察语言、分析判断、逻辑思维等能力。通过阅读,还可以培养学生建构篇章的能力。阅读与写作相辅相成,融为一体,能把语言知识的学习和写作能力的训练有机结合起来,实现以读促写的目的,同时阅读材料还可以成为写作的范文。
4. 诵读英文经典 了解文化差异
由于汉语和英语特点的不同,文化的差异,导致了学生在学习英语的过程中出现了大量“负迁移”,也就是人们常说的中国英语。这种现象主要表现在对单词的概念的泛化,对单词的无意识性缺乏和单词的混用以及语法的不理解。中国学生在英语语用方面存在很大的缺陷,主要原因是他们接触不到真实的英语语用环境,只能通过做题来提高自己的英语能力,最明显的现象是他们只能完成或记住已做过的习题,而不能灵活自如的运用英语。诵读经典恰好给他们提供了一个真实的、原汁原味的语言材料和运用环境。只有当学习者接触的语言材料是“可理解的,真实的”,才能对第二语言的发展产生积极的作用。通过阅读,使学生自觉或不自觉的接触、了解中西文化的差异,才能更好地使用英语。
二、 诵读英文经典策略
1. 读有所依 精选精读
诵读经典不可滥读,要充分考虑《英语课程标准》的要求和现行英语教材的语法、词汇及话题,努力达到内容新颖、体裁广泛、循序渐进、难易适当。一要选择适合学生水平的读物。如果作品生词太多,语法太难,学生难以读懂,就会挫伤学生阅读的积极性。二要选择有趣的读物。形式多样,可以是诗歌、故事、歌曲、美文等。如果读物有趣,学生就会因为内容的吸引而爱不释手。同时要提供与文本配套的录音带,要在语音、语调、语流、语速等方面给学生起到良好的示范引领作用。
2. 读有所据 明确目标
实行诵读晋级制度。每个学生,每个年级有所侧重。以初中为例,七年级重点培养学生英文经典诵读的兴趣和习惯,八年级重点培养学生英文经典诵读的方法和能力,九年级重点培养学生英文经典诵读的理解力和创造力。把精选出的英文经典按照难度划分为初级、中级、高级三个等级逐渐递增,每个等级15-20篇,学生从初级篇目人手进行诵读,学校可在每学期期末设定考级环节。在老师的指导下,努力实现差异诵读,弹性诵读,使每个学生都读有所得。
3. 规范制度 体现常态
高中语文经典阅读理解范文5
一、初中语文教学中经典阅读存在的问题
1.阅读范围狭窄,课外阅读缺乏
初中语文阅读在初中语文教学中一直不受重视,因此,在学习可以接触到的阅读材料一般都以课文为主,阅读范围相对比较狭窄,并且由于现代初中生承受的升学压力较大,因此课外阅读时间较少,也阻碍了经典阅读的进行。
2.阅读技巧不足,阅读目的不明
通过对部分初中学生经典阅读情况进行调查我们可以知道,一些学生在阅读过程中带有一定的随意性,无论是书籍的选择,还是书籍的阅读都没有明确目的,一些学生甚至看完书籍后对书中的内容仍一无所知。
3.阅读结构失衡,判别能力较低
文学创作是丰富多彩的,其中不仅包含了文学色彩厚重的经典书籍,也存在一些以娱乐大众为目的的小说和杂文等,就学生而言自身在判别能力上有所不足,经常凭借个人好恶选择书籍,沉迷于言情、武侠之中,使得阅读结构失衡。
二、提高初中语文经典阅读有效性的途径
1.丰富教学手段,激发学生热情
提升学生阅读能力的核心是使学生可以对阅读材料产生理解,对作者的情感有所感悟。而理解的基础应是学生的兴趣,因此提高初中语文经典阅读有效性的途径之一就是要激发学生的热情,让其对经典阅读产生兴趣。为了达到这一目的初中语文教师应对阅读课程的教学手段进行丰富,将阅读教学生动化、直观化。例如,在学习古代寓言二则时,为了让学生对古代经典产生全新认识,并对郑人买履、刻舟求剑这两个成语有更深层次的理解,教师可以在课堂上播放郑人买履和刻舟求剑的动画短片,让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对两个寓言的通俗含义有基础性掌握,之后教师可以结合动画内容,就文言文内容带领学生进行阅读和赏析,以此强化学生对古文的关注。
2.发挥引导作用,修正阅读习惯
要想有效地开展好经典阅读教学,学生需要具备一定的阅读技巧,并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具体来说,教师在这一过程中应发挥引导作用,通过课上教学和课下辅导的方式帮助学生提升阅读技巧,修正阅读习惯。首先,教师应鼓励学生书写阅读日记,并在开始阅读之前针对阅读书籍的字数和深度制订读书时间表。例如,学生在课堂上学习了鲁迅的《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后,教师可以介绍鲁迅的《朝花夕拾》文集让学生课下阅读。由于该文集包含了鲁迅先生大量的著作,因此教师可以让学生将阅读时间定为一周,每天抽出两到三个小时进行阅读,并用十分钟到半小时写一下读书笔记,阐述一下自己的读书心得。其次,为了加深学生对经典的认识,拓展阅读视角,教师还可以组织学生建立读书小组,让学生在课下一起就书籍进行讨论。
3.注重课外阅读,丰富阅读途径
阅读资料过少,阅读机构不平衡一直是影响初中生经典阅读的主因之一,因此在今后的教育教学过程中,初中语文教师应积极主动地向学生介绍优秀的经典读物,例如,四大名著、外国名著、经典诗词等等。除此之外,初中院校还应重视学生阅读资源不足的问题。首先,有条件的初中院校可以开放学校图书馆,并对管内书籍进行补充。其次,教师可以鼓励学生将自己看过的书拿到班级里,建立图书角,让班级内学生可以对书籍进行共享。最后,教师可以借助网络平台,搜取经典书籍的电子版本并介绍给学生,进而拓宽学生阅读的路径。
4.联系社会生活,深化学生理解
高中语文经典阅读理解范文6
首先我来回答第一个问题:有无必要?我们先来看高中语文课程的权威依据:《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以下简称《新课标》)。
《新课标》的“课程的基本理念”中提到:高中语文课程……使学生通过优秀文化的浸染,……形成健康美好的情感和奋发向上的人生态度;还提到要“遵循共同基础与多样选择相统一的原则,构建开放、有序的语文课程”。在“课程目标(思考领悟)”中提到:根据自己的目标,选读经典名著和其他优秀读物,与文本展开对话,领悟其丰富内涵,探讨人生价值和时代精神,增强民族使命感和社会责任感……逐步形成自己的思想、行为准则,树立积极向上的人生理想。在“选修课程”中也提到:选读古今中外文化论著,特别是一些经典名著,拓宽文化视野和思维空间,思考人生价值和时代精神,增强使命感和责任感……
虽然在《新课标》中有对高中生语文经典阅读的要求,对文化经典名著阅读的重要性大家也都知道,但实际上在高一和高二短暂的学习过程中很难做到在课堂上有效而深入地开展文化经典名著阅读;而由于现在电子读物的泛滥,在课外学生也很难认真持续地自主进行文化经典名著阅读。也许正因为如此,在《新课标》中还明确要求教师“指导学生阅读文化论著,交流阅读体会,对其中的主要内容或观点进行讨论”。在高中的一、二年级,因为学习任务相对较少,指导学生进行课外的文化经典名著阅读也就相对容易。那么,在高三如此紧张的学习过程中有没有可能指导学生有效地进行课外的文化经典名著阅读,同时又和高考目标并行不悖呢?我的尝试也许可以作为借鉴。
我给学生选定的是传统名著《论语》和《聊斋志异》。
我给学生选《论语》是因为它所蕴含的博大精深的思想和它对中国文化与民族心理的深远影响,其中不仅有孔子的政治主张与思想,更有他如温厚长者一般的谆谆教导和如朋友一般的殷切忠告,学生易于从书中获取自己所需精华。同时,对《论语》的阅读应该也有助于学生文言文阅读水平的提高。
我首先要求学生用两周的时间将《论语》粗略浏览一遍,这样一本语录体的小册子,用两周的时间浏览应该是绰绰有余的。同时要求班上约三十名语文功底较好的学生选定《论语》中的某一条语录,准备一次五分钟以内的主题发言。为了给学生足够的准备时间,我预先确定好学生的发言顺序。每天第一节语文课的前五分钟就留给学生发言,学生发言后由我或学生简短点评。这样做的主要目的就是通过阅读来促进学生作文水平的提高,让他们作文时能言之有物,能有自己的思想,不陈词滥调,不人云亦云。
以后每天的课堂上,学生在发言中不仅能谈自己对该则语录的理解和认识,还能由此生发开去,或是联系现实慷慨陈词,或是引经据典,有的谈生活、谈人生的苦恼、谈家庭亲情、友情,不一而足。印象较深的例如:学生从“君子不器”而谈到现行教育制度的利弊;由“父母之年,不可不知也;一则以喜,一则以惧”谈到对父母的感恩;从“父母在,不远游,游必有方”谈到自己对大学生活的向往和对即将离开父母的不舍。因为发言的自由度较大,效果竟然很好,渐渐地课前五分钟由我担忧而变成全班同学的期待。
我选定《聊斋志异》为学生的阅读对象是因为它虽是文言文读物,但文字相对浅近,学生易于读懂;其次是因为这本书谈神狐鬼怪,学生可能阅读兴趣要大一点。而我让学生阅读《聊斋志异》的主要目的是提高他们的文言文阅读水平。
具体做法是让学生自己先阅读老师指定的《聊斋志异》中的一些篇目,然后选定自己喜欢的一则故事。首先要列出文中他自己认为比较重要的文言字词,一般要求学生提前做好幻灯片,在上课前就展示给学生,这样不挤占上课时间。这是为了帮助学生积累文言实词。其次利用上课的前五分钟时间,学生先用自己的语言简要叙述故事内容,要尽可能精彩。这是考查学生对原文的理解。再次是学生自己选定文中的精彩段落做成幻灯片,给大家做详细讲解。最后是由老师或学生做简短的点评。
这样对《论语》和《聊斋志异》阅读交替进行,一方面避免学生时间长了产生厌烦的心理,另一方面也给学生以足够的准备时间,避免每天利用课上五分钟的宝贵时间进行的经典阅读流于形式。在整个高三期间,经过几轮的循环,学生对《论语》和《聊斋志异》的阅读可以说是比较深入的,这样既促使学生阅读了文化经典,又有效地提高了学生的作文水平和文言文阅读水平,还给学生紧张而枯燥的高三生活以适当调节,也算是增色不少。如此说来,一举多得,何乐而不为呢?
参考文献: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发送邮件至tiexin666##126.com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
如需转载请保留出处:https://tiexin66.com/syfw/50550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