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心理咨询的看法范文1
深吸气、呼出一切凡尘。仰望天空走出心牢。闭上双眼跟着感觉、乘风而起。你也能体会登天的感觉。下面是小编为你们整理的几篇文章,希望你们喜欢阅读。
《登天的感觉》读后感《登天的感觉》这本书,记载了岳晓东博士在哈佛大学心理咨询中心实习期间经手的十个咨询个案。岳博士像讲故事一般娓娓道来,生动讲述了他所做的这十个案例。
岳博士用深入浅出的表达方式说了心理咨询的基本理论和方法,并把这些理论和方法巧妙地贯穿在各个案例中,同时还把自己在心理咨询中常遇到的问题与处理技巧融会在其中,令人深受启发。每个个案都描述得很细腻,也着重描述了来访者和作者的内心体验变化过程。
书中的这十个案例都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例如第一个案例“我是全哈佛最自卑的人”,来访者是一位大一新生,她不能很好地适应哈佛大学的生活、学习、人际交往,觉得自己是全哈佛最自卑的人。这位来访者表现出了典型的“新生适应不良综合症”。岳博士针对她的状况,采用了“现实疗法”,帮忙她从自卑的漩涡中走了出来,重新拥抱自信的阳光。
从这个案例中,我学习到了岳博士提出的自信与自卑的关联。即人是活在相互比较的感觉中的。这种比较能够给人带来自信,也能够给人带来自卑。当一个人在与人比较中尽获自信时,他要学会与自己比较来获得自谦;而当他在与人比较中尽获自卑时,他要学会与自己比较来获得自信。自信与自卑是人自我感觉的天平,其操作的原则是平衡产生美。
从这本书中,我领悟到了心理咨询的三个方面知识。
第一个是什么叫做心理咨询。心理咨询是一项使人开心和不断成长的工作。使人开心是心理咨询的前奏曲,而使人成长才是心理咨询的主旋律。心理咨询力图使个人将不愉快的经历当作自我成长的良机。它竭力使人们用心地看待个人所受的挫折与磨难,从危机中看到生机,从困难中看到期望。心理咨询也在于帮忙人学会辨证地看待生活当中的忧愁烦恼。但这一切不是靠指教劝导得来的,而是要靠启发领悟才能获得的。用马斯洛的话来讲,心理咨询就是要使人获得“顶峰的体验”,这不就是“登天的感觉”吗?
第二个是心理咨询追求的目标是什么。心理咨询要使人从挫折中认真反省,总结经验教训,增强生活的智慧,以便能够更好地应付日后生活中可能出现的各种不愉快经历,也就是要使人更好地认识自我,开发自我,激励自我。
第三个是心理咨询之高明所在是什么。心理咨询之妙,就在于它帮忙了一个人,却让那个人感到是自己帮忙了自己,即助人自助。
我很喜爱这本书的基本构架。岳晓东博士在每个案例的后面,都加入了一段个案分析。对个案的性质、特点、咨询方针及操作方法等问题都进行了详尽的讨论。在个案中,岳博士也写了一些自己对留学美国八年的感悟和体会,并就一些资料、词汇及心理学专门术语做了相关的注释。在个案分析的后面,岳博士还加了一条心理学或心理咨询方面的小知识。
这样的构架,增添了我们读者对这本书的阅读兴趣,也加深了我们对心理学知识更多的认识和明白。虽然该书的篇幅不长,但是在十个案例中却已经涵盖了心理咨询的很多方面,包括现实疗法、来访者中心疗法、格式塔疗法、理性情绪疗法、精神分析、认知领悟疗法、交互分析法、行为疗法等心理咨询流派及其方法的解释。
日常生活中许多困扰我们的问题实际上都是心理问题,这些问题妨碍着我们对幸福的追求。在处理这些心理个案的过程中,岳晓东博士展现了心理咨询熟练的技巧和高明之处,给人以“登天的感觉”。
《登天的感觉》读后感这天,我向大家推荐的是《登天的感觉》一书。我十分喜爱这本书,也十分崇敬这本书的作者。
这本书是岳晓东博士在哈佛大学作心理咨询的一本咨询案例集。他精选了10个在哈佛大学期间做的、较有代表性咨询案例,来告诉我们自己对心理咨询的方法理论和体会,及在咨询中常遇到的问题,利用深入浅出的表达方式说了心理咨询的基本理论和方法。虽然这是一本非学术专著,但是我觉得这本书能够纠正非心理学人士对心理咨询的误解以及引导一般咨询者咨询过程中走出常见误区,又能够让心理学工作者对心理咨询有更深入明白。该书的篇幅不长,但在10个案例里却已经涵盖了心理咨询许多方面,包括对人本疗法,分析方法,行为疗法,认知疗法,现实疗法,格式塔疗法,交叉疗法等心理咨询与治疗的主要流派及其方法的解释。而且岳晓东博士把心理咨询的理论巧妙地贯穿在各个案例中,显得具体形象生动易懂,同时他还把心理咨询中遇到的问题与解决的方法融会其中,令人深受启发。它被称为所有心理咨询爱好者的入门首选书,使国内成千上万的人对心理咨询开始有所了解,改变了很多人的生活。它的长期热销,证明了人们对真正优秀的心理学图书的渴求。
在书中,最先给我留下深刻印象的是岳晓东博士在乘飞机去美国波士顿大学求学的途中,他和一个美国心理咨询教授谈话的资料。从谈话中,岳晓东第一次听到了关于心理咨询的描述——那就是登天的感觉。“感到在腾云驾雾”,“感到自己站在世界之顶”,“自我感觉良好”……而也正正因这种描述,使人不由想一步步了解蒙着一层神秘面纱的心理咨询的真正面目。在读书的过程中,我禁不住被岳晓东博士那种细致入微的工作态度所打动,同时也深深的感动与他那种帮忙别人疏导心理,带来幸福,助人自助而拥有的“登天的感觉”!
例如在《万般内疚为了谁》中,本来岳晓东博士运用的是现实疗法,但是之后发现来访者还是无法调节自己的心理问题,之后运用分析疗法最后发掘出问题的根源。在《问你是否还爱我》中作者主要运用了认知疗法但是在咨询的过程中,作者穿插了分析疗法在《我想从哈佛大学转学》中,岳晓东就用自己的亲身经历谈了一个反移情倾向的问题,这是咨询者比较容易犯的一个错误,也是咨询中较难处理的一个问题。他很坦白地告诉读者他在心理咨询中遇到的问题以及犯的一些错误。
一颗助人的心是最宝贵的,看到别人心陷牢笼时,帮忙他(她)找到钥匙重获自由。如作者对慕贤。看本书的时候,正好实话实说在播一期《姐弟》,弟弟在迈出找姐姐的那一步时,拯救了自己的心灵。此刻看gcdf技能,贯穿其中的何尝不是助人自助的理念。在行动上助人简单,而在心灵上助人却不简单,真是需要智慧,否则适得其反,就像咱们父母对孩子有害的“爱”。
十个案例一口气读下来,我也最后慢慢明白为什么此书的名字为“登天的感觉”。正因那些长期背负着沉重的心理问题的人们,在别人的帮忙下重新找回了自己,从自卑自怜的地狱当中走出来,迈向自尊自信的天堂的时候,心中升腾的不就是一种登天的感觉吗?作者亲身感受着这些来访者一天天的开心起来,一天天成长起来,不也是一种登天的感觉吗?而我们从本书中不也是体验到一种像飞翔在云端般的美妙感受,那也是登天的感觉啊。
愿每个人都来体验一把这登天的感觉!
登天的感觉读后感书到用时方恨少,事非经过不知难。《学记》曰:“是固教然后知困,学然后知不足也。”对于我个人而言,要学的东西太多,而我觉得自我此刻知道的东西又太少了。有人说,教给学生一杯水,教师就应有一桶水。这话固然有道理,但一桶水如不再添,也有用尽的时候。因此,我认为,无论是在教学还是在咨询中,书本是无言的老师,读书是我教学与咨询中最大的乐趣。比知识更重要的是方法,有方法才有成功的路径。把《登天的感觉》读完,最后明白了岳晓东老师的良苦用心,此书使我明白了真实的心理咨询,懂得了为什么心理咨询能给人带来登天的感觉。
《登天的感觉》是岳晓东博士在哈佛大学作心理咨询的一本咨询案例集。这本书精选了10个他在哈佛大学期间做的比较有代表性的咨询案例。从上大学选取这个专业开始,我一向对心理学这门学科怀着很浓厚的兴趣,也读了许多这方面的书籍,然而最近所读的《登天的感觉》却与以往的感受不一样,以往的书籍理论性很强,明白起来比较困难,而岳博士则利用深入浅出,通俗易懂的方式向读者说了心理咨询的基本理论和方法。虽然这本书的篇幅不长,但在10个案例里却已经涵盖了心理咨询许多方面,包括对人本疗法,分析方法,行为疗法,认知疗法,现实疗法,格式塔疗法,交叉疗法等心理咨询与治疗的主要流派及其方法的解释。岳博士将这些理论透过一个个真实具体形象生动的案例巧妙的贯穿在一齐,使不一样层次的读者都能领会到心理咨询神奇技巧的无穷魅力,带给我飞翔云端的感受——自我的成长,同时也带来了更加深邃的思索。
书中每位来访者都采用不一样的咨询方法,正反映人心理的复杂性,需要从不一样视角去解决心理问题,就象一个多棱镜。每个独一无二的个体,无法复制的问题,需要咨询师每次炮制不一样的药方,不能为经验所拘,这既是对来访者负责,又是对咨询师自身负责。作者在咨询的实践中,也是经常用第三只眼和督导看自我,不断增加修为,促进自身成长。
在我个人看来,心理咨询是一项使人开心和不断成长的工作。使人开心是心理咨询的前奏曲,而使人成长才是心理咨询的主旋律。心理咨询力图使个人将不愉快的经历当作自我成长的良机。它竭力使人们用心地看待个人所受的挫折与磨难,从危机中看到生机,从困难中看到期望。心理咨询也在于帮忙人学习并领悟辨证地看待生活当中的忧愁烦恼。但这一切不是靠指教劝导得来的,而是靠启发领悟获得的。用马斯洛的话来讲,心理咨询就是要使人获得“高峰的体验”!
在一则帮忙因室友自杀而万分内疚的学生佳莎摆脱自责对她的精神折磨,并发现了一段故事的案例中。岳晓东老师用自我的经历告诉咱们,在咨询的时候务必时刻持续客观的态度,时刻注意自我咨询的原则是要“助人自助”!咱们在劝慰别人时,常常说“忘记过去吧”,“人就应向前看”,实际上却是让疙瘩永远记在心里,成了一个“未完成情结”。相反,当咱们能够让那个人说出痛处,一齐找到根源时,便有了一下子领悟的感觉,也就是“豁然开朗”之味。一次次地堵上伤口,最后只会导致全面溃烂与爆发,而找到症结和出口,却会给人以舒畅与踏实的感受。当佳莎为了表姐的自杀而内疚时,她的父母只是一味地让她不好去想,却成了她的隐痛,也幸好当她的室友自杀加深了她的内疚后,佳莎遇到了岳晓东老师,能够最终发现这两起事件之间的关联,释放一向郁积着的不良情绪。对于心理阴影,绝对不能抱着“大事化小,小事化了”的态度,一件看似只带来微小涟漪的事件,不加以处理,终有一天会爆发出来,掀起狂风大浪的。
很多事情,"知"与"做"是两码事,心理咨询也是一样。学过心理咨询的人一般都知道:在咨询中不是劝慰,不是给推荐,不是帮忙做决定。但是很多人在咨询过程中还是不自觉或自觉地犯这样的错误。我想这是咨询者比较容易犯的一个错误,也是咨询中较难处理的一个问题。正因咨询的原则是:不好给来访者推荐,不好帮来访者作决定,但是实际上此刻所谓的咨询者可能会在自觉和不自觉中就已经帮忙来访者做了决定。
对心理咨询的看法范文2
关键词:农村小学 心理咨询师 阶段问题 素养形成 专业发展
一、待在深闺无人识,“专业”心理咨询师很难专业
1998年,当我成为一名教师的时候,对于心理咨询师这个名称尚未听说,更不会想到自己还会成为一名“专业”心理咨询师。现在知道早在2002年时,国家职业资格心理咨询师全国统一培训鉴定工作正式启动了。也许当你想开始学心理咨询的时候,会冲着宣传中的高薪去,想着什么自我调节而去,自信的以为可帮助他人而去……在2007年,不甘面对天天同样而乏味的工作,我想自己是职业倦怠了,抱着让自己的工作有些含金量,或许还能赚点外快的想法,就去市里报名参加了国家心理咨询师的培训,记得我县当时报名培训的只有2个人。
从报名之日起,就艰辛地踏上了再一次求学的道路。看书,看书,还是看书,厚厚的教材几乎每一页都被我做了记号,写上了笔记。除了工作,每晚学到深夜,几乎日日如此。
2008年5.12汶川特大地震,给我们带来了灾害和悲哀,却唤起了国人对心灵的尊重、对自己心灵质量的渴望。无论是老百姓、媒体、专家,意识到地震,除了财物上的救灾,还有心灵上的拯救,人们对心理咨询的需求比以往任何时候都强烈。
一个孩子对别人来说就是一个孩子,但是对于一个家庭来说,却是他们的全部,满心期待的奥运宝宝降生,给我家带来的却是无尽的痛苦和折磨,先天性的疾病,让我在紧张地求学,四处地求医道路上累倒,病倒,更是心灵上的创伤。
终于,参加了国家心理咨询师职业资格全国统考,获得劳动和社会保障部颁发的心理咨询师三级职业资格证书。此时的我才稍稍明白,仅仅怀揣一张获得的证书,还有当初不良的学习动机,就想做好心理咨询师,那是不可能的。学习的脚步不能停下,再接再厉,我在往返上海、杭州等地求医的空当,不停地购买心理学的书籍,加大学习调节力度。以期望学习消除我职业,家庭,人生,心灵的阵痛。
二、想离求助者越近,却有失败的风险
当自己踏入做案例的阶段时,感觉自己终于开始真正去体会自己喜欢的助人工作了。没有求助者怎么办?主动出击,不仅在校园、网络,甚至自费在本地的报纸、邮政广告上公开自己的手机号码、QQ号码及电子信箱,告诉他们在遭遇“心灵困惑”时可以坦然地寻求帮助。
也许是人们的好奇,时常也会有电话进来:“你真的是心理咨询师吗?” “要收费吗?”“你是女的吗?我要女的咨询师。”“你能和我聊天吗?”……各种各样的问题。可是没有真正提出要心理咨询的。半年的时间中未曾做过一个面对面的案例。但是,欣喜的是他们能打电话来,希望了解心理咨询,有的也会在电话那端倾诉自己的不幸,甚至道出自己的“不可告人”,还有的会多次来电话咨询,尤其是在网上,QQ上,他们会更愿意与你交流。对于这些,想成为一名真正的心理咨询师,还须面对新的问题。
为什么刻苦学习,拿到了资格证书之后,却无法面对真正的来访者?
为什么没有机会做咨询,甚至觉得慢慢离心理咨询越来越远?
为什么在书本上学了满身的“武艺”,到了来访者面前却无法施展?
为什么一个人摸索,却找不到“组织”,失去方向,没有成长?
为什么感到被每次的来访者“掏空”,职业无力感扑面而来?
心理咨询并不是一门简单的学问,不是自己模仿书上教的几种方法,寻找几个效仿的模型或专家级的从业人员就可以做好的。但在这个不断失败的尝试中,竟然真的爱上了“心理咨询”。
前面那么多的问题,也只停留在一般的感性认识上,凭此去改变,想要做好这份工作,也只是一厢情愿的想法罢了。为此,静下心来,深入的学习相关的理论知识是必不可少的。
拼命看书,恨不得马上就变成个“心理通”。可是,书看得越多,却变得越发迷茫,就如同哲学家芝诺说过的:人的知识就好比一个圆圈,圆圈里面是已知的,圆圈外面是未知的。你知道的越多,圆圈也就越大,你不知道的也就越多。
杂乱地看书总是缺乏系统,要怎么办呢?难道这个“心理咨询”的梦,真的不能实现了?也许自己已经具有了帮助他人的一些能力,但单凭有限的知识结构、满腔的热情、无私的“爱心”、对未来职业美好的憧憬而以此开始独立的咨询生涯是全然不行的。造成以上迷茫和困惑现象的原因很多:不成体系地零散学习、难以将理论知识转化成实战能力、缺乏督导、没有实践机会都是原因。
在目前中国缺乏督导机制和条件的情况下,如果从业者自身存在明显的心理发展问题,不仅会影响心理咨询的有效性,还会对服务对象及心理咨询工作者本人造成心理伤害。在国内,近些年各类心理咨询的培训、资格认证,如雨后春笋般涌现。但是这类培训还未形成相对完整的体系,缺乏相应的培训规范,培训水平参差不齐。我们很难获得好的效果。
三、第一间由专业心理咨询师开办的心理咨询室,却无人问津
社会上的咨询开展有着很大的难度,大着胆地向学校申请:开一间心理咨询室!2009年4月,一间简单充满爱意的“心理咨询室”,在杨校长的大力支持下出现在校园中。这或许是全县乡镇一级学校的第一间心理咨询室。我亲自设计了房间的布置,桌椅的摆放,画图的张贴……
踌躇满志地要在校园大干一场,可一连好几周,没有一个学生来咨询。坐在心理咨询室,望着空荡荡的桌子,说不出来心里什么滋味。学生不来,是不敢来,不愿来?怎么办?等下去,就是下一届学生了。
通过访谈,同学们对心理咨询室“心有余悸”,因为一些教师把学生当作“病人”来看待,或是学生自己对心理咨询“一无所知”,一个学期没有几个学生上门。可以说学校心理咨询缺乏人文关怀思想的引领,心理健康教育存在丧失“灵魂”的危险。
在农村小学,专职从事心理咨询工作的教师人数及其有限,有时为完成上级布置地任务或检查的需要开展心理咨询服务,学校也无法聘请到对心理咨询感兴趣并有一定心理咨询理论基础和咨询经验的人员作为兼职心理咨询老师。即便兼职者是医生、行政管理者、专职教师或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等。他们不过是受过短暂的理论培训后直接投入到心理咨询工作中的,并不能意识到自身的行为可能对来访者和自己造成的影响。更有一些心理咨询工作者热情有余,自我觉察的能力有限,经常尝试做一些力所不能及的事,结果由助人变成了害人害己。所以,学校(兼职)心理咨询师的自我成长显得尤其重要。
四、相信“苦”尽甘来,终于靠近求助者,还将继续学习
3年来,根据自己的一些经验资料,设计了适合自己学校的咨询登记卡,心理咨询来访者须知,心理咨询接待员工作协议,学生辅导情况记录表,活动记录本……心理咨询工作由被动逐渐走向了主动。现在,常有社会人员和学生来咨询服务,也收集了些典型案例,并建立了部分的档案。
不久前,又报考3晋2培训考试,系统的学习叙事疗法、认知疗法、短期咨询焦点解决等务实技能。
一个普通小学教师的心理咨询师生涯,“春天”远未来临。
心理咨询师不是救世主,同样拥有喜怒哀乐。只是当他们在审视当事人的同时,还有一只眼睛在警觉地观察着自己。
如果当事人的一个痛苦心理咨询师也有,他就会被对方激发,自己也痛苦。所以心理咨询师要不停地去进行自我体验,检测自己的问题,把自己的痛苦拿出来分析,让自己看问题的视角更加开阔。
其实心理咨询师从来访者那里获得了很多,这同样是一种成长资源。我在咨询时,一旦发现自己保持不了中立,就会觉察,问自己为什么。成熟的心理咨询师就是不断地觉察、思考自己的痛苦,然后找到一个有效、合适的方式进行释放,因此他永远在成长。
此时,无论在心理学理论还是心理咨询的基础专业水平上已经具备和建立了一定的基础。中心任务是在一个基础专业水平上行使自己的职责和工作。
五、完善学校心理咨询管理制度,是心理咨询师成长的基石
建立“学校心理咨询师”职业准入制,建立专职心理教师的专业培训和督导制度,加强对辅导员、班主任、学生管理职能部门工作人员的专题培训。
督导是指有咨询专长的督导者对心理咨询学习者通过观察分析、评价,在其学习业务与技能操作水平上给予及时的、集中的、具体的指导与监督,从而不断地提高学习者对心理咨询概念的理解。咨询师的个人成长是需要督导的,有目的性的指导与持续地专业教育、专业督导、定期的培训不仅有利于咨询师的个人成长,也能有效地促进咨访效果,防止咨询过程中问题的产生与出现。
新任咨询师逐渐将自己的人格融合于咨询中。在这个基础上,咨询师都已经开始明白和深入理解咨询师与来访者之间的咨询关系对于来访者的改变是至关重要的。咨询师有能力调整自己对来访者问题的参与水平,也就是说知道在咨询中咨询师什么时候参与、什么时候不参与、什么时候参与多少等。因此可以在与来访者工作的时候全身心地投入,随后又能够从此情境中自由地脱离出来。
在技术应用层面也已经达到非常灵活并具有个性化的水平。同时,逐渐明白要想对所遇到的情形都找到明确的答案通常是不可能的。所以,可以平静、不焦虑、不紧张、循序渐进、不断进步。
最后,不断探索适合自己的工作角色和环境。然而,我们在工作一段时间之后,又会发现并非如自己想像的那样做好了准备、那样有能力。所以,我们还是需要阶段性的接受督导师的督导,或同辈之间的互相督导。
对心理咨询的看法范文3
[关键词]咨询心理学 教学改革 案例教学 角色模拟 小组讨论
[中图分类号]G64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5349(2013)10-0199-02
《咨询心理学》是一门应用型课程,是应用心理学专业的专业核心课程之一。为了使学生更好的学习和理解咨询心理学的基本理论和基本技术,运用咨询心理学的基本方法,针对各种人群的心理特点和心理问题进行咨询活动。本课程进行了多种形式的教学改革,进行了大量的实践操作,注重理论联系实际,注重学生的分析问题与解决的能力、创新精神的培养。
随着教学改革的不断推进,我们将案例互动式、探究式等多种新的教学模式逐步渗入到咨询心理学课堂教学之中。在咨询心理学课程教学改革实践过程中,我们主要采用了案例教学、观摩演示教学、心理学影片赏析等教学方法,通过角色扮演和小组咨询等方式,让学生体验咨询过程中不同角色的感受,从中感悟作为咨询人员应如何有效体会、了解来访者的心态,如何有效的进行心理咨询。
一、案例分析教学贯穿教学全程
案例教学法是咨询心理学课程最常用的教学方法之一,是指教师使用典型的案例,以团体或小组的形式进行专题讨论、撰写案例分析报告等方式开展的教学活动。案例分析教学方法可以帮助增进小组成员之间的交流和对话,引发小组讨论者的反思,在实践中增加参与者的经验,案例教学包括收集案例原始材料、分析讨论案例、总结和反案例等几个过程。[1]
在课堂教学过程中,选择我国知名心理学专家以及《心理访谈》等经典的心理咨询案例的录像,结合相应的教学内容让学生观看,并交流感想与感受,最后教师进行总结和点评。这种以心理咨询案例录像为主线的教学方式弥补了传统讲授教法的不足,针对学生的心理咨询经验不足等特点,增强了他们对心理咨询过程的感性认识,案例分析教学方式能够让应用心理学专业的本科生深刻感受心理咨询的整个过程,了解心理咨询过程各阶段的前后衔接,身临其境地感受来访者心理问题和心路变化的历程,认真体会专家进行面谈和摄入性谈话的角度和技巧等。该方法是提高学生心理咨询技能,较直接和迅速的教学方式之一,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咨询技能技巧。在应用案例分析教学方法时,主要是采用分组讨论、专题式讨论、辩论式等多种形式的讨论方法进行案例教学。
二、采用模拟心理咨询的教学方法
在实验实践操作中,应用模拟心理咨询的情境开展的教学模式,主要采用角色扮演法来模拟心理咨询的过程。该方法的教学程序是:两人一组,分别确立咨询师和来访者,模拟演示咨询完整过程,咨询师和来访者分享感受,由班级的其他学生对咨询过程的优点和不足之处进行讨论,任课教师做总结和指导,其他同学评价交流,教师点评共享提高。在模拟的过程中,让两个学生分别扮演来访者和咨询者,在扮演的过程中亲历心理咨询过程,其他学生观察;模拟心理咨询的过程结束后,来访者和咨询者双方进行反馈,在角色扮演中训练学生应用心理咨询技巧和技能的教学方式。如采用行为训练法系统脱敏训练治疗大学生人际交往不良等问题。由两名学生组成的演示小组,在演示过程中将系统脱敏疗法应用的步骤等做演示,演示结束后,首先由演示者自我总结主要的收获以及出现的问题,然后大家讨论其中的不足等。根据咨询心理学教材和教学大纲的要求制定详细而具体的要求和程序,角色扮演过程中,通过对咨询过程的间接体验,对于深化咨询理论的理解,积累心理咨询经验是非常有效的。[2]
在开展模拟训练之前,要求学生课前收集相关的技能、案例等资料,制定详细而具体的方案,如需要设定的实验情境、可能出现的问题及问题解决的方法等。在模拟演示过程中,任课教师是引导者和调控者,当学生模拟到位时,教师要及时给予认可和表扬;当学生的模拟表演出现问题时,老师要及时进行分析和处理,给予正确的引导。模拟表演练习结束后,参加模拟的双方即时地对模拟过程进行反馈,全体同学参加讨论,找出模拟表演的优点和不足之处。教师对此次模拟表演的实际操作水平、在表演中用到的沟通技巧,以及涉及的相关专业知识的应用是否合理等方面进行点评。
通过这一教学方式,能够让学生参与到模拟的心理咨询过程之中,亲身体验和经历咨询与被咨询的过程,体会作为咨询者与被咨询者的心理变化,也将本身的问题暴露出来。在模拟的过程中,学会把学习的咨询理论应用于解决来访者的问题之中,学习应用如面质、自我开放、共情等技术,逐渐掌握心理咨询的技能。这一教学方式有利于更好地实现将课堂所学的理论知识向技能操作能力的转化, 帮助提高学生心理咨询的实践能力。通过模拟心理咨询,学生可以很好的学习心理咨询的技巧,通过对心理咨询的反面的示范进行分析,可以很好的找出咨询中的不足与错误,以促进咨询技巧的掌握。
三、团体训练的咨询实验课训练模式
以团体活动为载体,以小组为单位进行咨询技术练习和咨询方案设计,将团体活动引入实验教学中,让学生在团体活动中学习心理咨询的技巧,通过多看、多听、多想、多说、多做、多感受、多合作,强化了心理咨询理论知识的学习,促进了同学间的情感交流,也增加了团体的凝聚力。团体训练可以让学生真实的感受作为来访者的各种情绪、情感和心理问题,也可以让他们学习团体中一些常见问题的处理方式。[4]
咨询心理学实验课堂上的团体和普通的团体辅导有不同之处。首先,团体训练的成员是同班同学,领导者是任课教师而不是普通的咨询师,团体成员之间非常熟悉,在交流时更能理解互相的想法。团体成员是应用心理学专业的同学,他们更多的了解彼此,能够更好地了解其他成员的认知和感受,在团体训练的过程中能够更好地进行自我反思和从多个视角看待问题。但是也可能存在负面的影响,如学生可能会担心同学和老师对自己的看法而保留自己的评价,难以深入。在团体训练操作的过程中,教师可根据实际情况对参加的学生进行有效科学的分组。小组成员尽量彼此较陌生,小组的组数、组员数、组员构成情况要恰当,组数要适宜,人数尽量均等,男女生合理搭配。每小组以6-8人为宜,一次活动大概4节课,每周1次。其次,在活动前可采取民主征集的方式制定严格的团队的规则,规则是维护正常、健康团体的必要手段和重要保障。任课教师要营造一种信任、和谐、轻松、愉悦的课堂氛围,更好地带领团队开展各项活动。
另外,我们还采用了心理学影片赏析重视直观教学,对以心理咨询为题材的影视进行分析,将影视片段融入理论教学,以增强教学的直观性,加深对《咨询心理学》理论和技术的理解。如精神分析疗法一章,《爱德华大夫》是电影史上第一批以精神分析学为主题的影片之一,多处运用了心理分析和心理治疗的方法与技术(如精神分析、梦的解释等),简单展示了弗洛伊德关于精神分析的几个问题。采用“导-看-评”的模式,在观看前对学生进行引导,向学生提出一些问题,观看中引导和把握学生的情绪和体验,观看后进行评述和讨论。
实验教学是培养人才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的重要环节。《咨询心理学》课程教学的改革的研究与实践表明,通过对教学手段、实验室建设和管理理念、教学方法、建立实践基地等方面改革,以及运用案例分析、模拟心理咨询等方法进行咨询心理学实践教学,能有效提高学生的心理咨询操作技能,提高学生将理论知识应用与实际的技能,提高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参考文献】
[1]王进.应用心理学专业咨询心理学校本课程建设探析[J].职业教育研究,2011(02):77-79.
[2]孙爱民.高等师范院校实验课程的改革[J].唐山师范学院学报,2001(3):62-64.
对心理咨询的看法范文4
中图分类号: R749.05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0-6729(2008)001-0064-04
“本土化”运动是二十世纪整个第三世界社会科学领域的一个共同特征,许多学科和领域都在强调学科的本土化问题,以摆脱在世界文化体系生产中的附属状态。在我国,20世纪90年代初的以非智力因素理论为代表的心理学本土化的争论正反映了这种愿望。如果说现在的心理学仍有着本土化的重要任务,那么,上世纪80年代末才出现的高校心理咨询,作为心理学新兴的领域,从它的产生到现阶段发展的各个方面,可以说是心理学本土化最不完全、最有争议的一块领地。
1 高校心理咨询本土化的必然性
心理咨询开始于20世纪初的美国,以职业指导运动、心理卫生运动和心理测量运动为标志。20世纪60年代以后,心理咨询开始走向世界,并于20世纪80年代进入中国,最初兴起的是高校学生心理咨询工作。1984年4月,我国高校第一个大学生心理咨询机构在浙江省湖州师专成立[1]。此后,各个高校相继成立心理咨询机构。现在,几乎所有的高校都认识到大学生心理健康和学校心理咨询工作的重要性,但是应该谨慎地审视高校心理咨询本土化的必然性问题。
首先,理论与其对象的文化适配性要求高校心理咨询理论必须本土化。目前,高校心理咨询在我国的发展基本上是建立在西方心理咨询理论的基础之上。这是普及高校心理咨询时不得不面对的客观事实,也是不得不努力去改变的弊端。因为,在缺乏文化适配性的前提下,某种事物的普及与推广同该事物的科学程度与实际效果并不具有自然的联系,甚至于,在社会需要迫切而承担机构并不能提供优质、甚至合格的心理咨询人员的条件下,这种普及与推广可能会造成表面的繁荣,掩盖了存在的问题或者转移了人们对更为本质问题的视线。高校的心理咨询机构中所使用的理论及模式,除去思想道德教育代替了部分心理咨询的任务之外,整体上并没有摆脱依赖西方心理咨询理论的移植模式。按照知识社会学的观点,科学知识或理论,尤其是社会科学的知识或理论是在特定的社会、文化和历史因素影响下产生的。心理咨询理论知识,由于其涉及人的价值观与文化性格,更明显地体现了文化的影响,而当西方心理咨询理论借助其世界文化中心地位获得超越文化的解释权力时,必然会带来基于文化差异的偏差。如何消除这种偏差是高校心理咨询理论自身对本土化提出的必然要求。
按照文化心理学及跨文化心理学的观点,任何个体的复杂而高级的心理和行为,都浸润了他所生存社会的独特文化性格,用超越时空、具有普遍解释力的原理去认识,用普适的理性原则去解释,只能制造出对人的心理和行为的歪曲和误解。在我国高校心理咨询中,虽然心理咨询理论的源文化与应用对象文化之间的差异客观存在,但是不仅大多数的咨询人员没能找到一种有效的方式加以消除,甚至在现实迫切的需求推动之下,心理咨询的理论工作者忙于应对怎么满足这种需要,而淡忘了自己所运用的抽象理论与具体疗法是舶来品,默认了以西方文化为基础产生的心理咨询的理论与疗法能解决东方文化条件下的心理问题。
其次,心理咨询的操作程序和方法也必须要实现本土化。心理咨询的操作程序和方法是建立在相应的心理咨询理论上的,心理咨询理论适用性受到质疑的同时,其方法的适用性同样也受到了质疑。如精神分析理论的一个核心是成年期的人格包括变态人格,更多的受儿童期经验的影响,在西方其理论观点遭受最初的质疑后,被普遍接受,但在大部分相对保守的中国人中,这样的观点还是很难被接受的。那么建立在其理论基础上的一些咨询与治疗的方法,如“自由联想”方法的效果也会受到影响。再如人本主义心理咨询理论认为人具有实现的倾向,在心理咨询方法的采用上应该以非指导性为主要原则,帮助来访者理清其问题的主要症结所在,但不提倡提供一些具体的解决问题的方法。如果我国高校心理咨询工作在实际的操作程序与方法上不能做到本土化,考虑到中国大学特有的文化性格、社会习俗及独特的生活环境,那么这种咨询的程序与方法必然会产生一些问题。有丰富实践经验的中国心理咨询工作者都有这样的经历,很多来访者都是问题导向的,非指导性的咨询原则和方法会让来访者对心理咨询产生失望。
最后,从当前高校心理咨询的效果来看,高校心理咨询也必然要加快本土化的进程。理论与方法适用性最终的决定因素之一是效果,效果既是对高校心理咨询理论与方法的要求,也是最终的检验标准。虽然我国高校在心理咨询工作上投入很大,但从效果总体来看不容乐观。更多时候,高校的心理咨询室成了一个摆设品,没有起到它应起的作用,学生的各种心理问题和心理疾病层出不穷,学生自杀等一些极端的心理健康问题也呈增加趋势,而学校的心理咨询并没有在预防、发展或干预上显示出应有的作用。当然,学生日趋严重的心理健康问题与社会结构剧变有着不可分割的关系,但也从一个侧面反映了心理咨询效果的低效性。或者反过来也可以这样认为,正是社会结构剧变所导致的大学生心理健康状况的严重性,才更需要对移植式的心理咨询的本土化加以高度的理论关注与实践努力。
因此,探索并发展本土化的心理咨询理论与疗法,不仅是弥补理论原产地文化与应用对象文化差异的主观努力的方向,也是中国心理咨询的历史使命。
2 高校心理咨询本土化中的弊端:移植与附庸
近几十年来,由于我国社会各方面的飞速发展和学习、就业竞争的加剧,大学生群体当中的心理问题和心理疾病层出不穷,社会以一种前所未有的急迫感期待各种心理援助。与此同时,以美国为代表的西方社会中的许多心理学家和精神病学家提出的一些咨询理论和方法也进入了学术界。心理咨询理论的引入和心理疾病的增加为我国高校心理咨询提供了成长和发展的沃土。国内很多高校的心理学工作者把这些国外的咨询理论与方法“借用”来帮助重塑中国人的健康心理,但这种借用和理论移植并没有起到他山之石可以攻玉的预期效果。一方面许多大学生明显存在心理问题影响生活与学习,而另一方面很多心理学工作者觉得无用武之地,在求助者和帮助者之间找不到交结点。
当西方的心理咨询理论与疗法在大学生心理问的题解决上屡屡碰壁时,作为心理咨询工作者,首先应该从本土化的角度来审视工作中存在的问题与弊端。正如杨国枢教授所痛陈的,中国学者所探讨的对象是中国与中国人,所采用的理论与方法却几乎全是西方的,这导致无论在研究的数量或质量上都无法追赶西方,也无法形成自己的特色[2]。当然,并不是说中国的心理咨询研究者缺乏本土化的创新。钟友彬提出的“认识领悟疗法”就认为是中国人自己的心理咨询和治疗的方法,但像这样的理论或方法创新太少了。
事实上,我国的文化遗产中不乏与人的心理有关的一些内容,如中国古代的“老庄思想”。其养生处世之道适合于做心理咨询和治疗,并对现代人类的心理咨询和治疗提供了诸多启示[3]。但遗憾的是,没有将之发扬光大,而是热衷于翻译更为流行的国外先进理论。波莉.汤因比认为[4],全球化造成了文化殖民主义。这对于我国高校的心理咨询工作者来说,更具警示意义。20多年的高校心理咨询发展与繁荣的过程,正是以一种学术无意识的方式,自觉地将西方(实际上可以说是美国的)的心理咨询理论以一股无法抗拒的潮流的方式蔓延到整个高等教育系统,以美国人或者欧洲人对现实的心理反应与疾病标准作为我国大学生的心理反应与疾病诊断标准,甚至心理咨询室的内部格局都以其为榜样。心理咨询所使用的各种方法必须与所要处理的问题相匹配,不能使对象的构建活动脱离对象构建的工具以及对这些工具的批判[5]。
由此可见,本土化的最大敌人不是发展水平低下与处在附属地位的现实,而是处在低水平移植与附属地位而不以之为耻的麻木和学术创新意识的泯灭。只有保持警醒的状态,以一种逼视的眼神审视西方心理咨询理论及其模式在中国文化背景下发展与繁荣的正当性,并从东方文化特质与中国当前高校大学生特有的心理环境出发,努力探索属于自己文化的心理咨询理论,才有可能避免对本土化问题的麻痹,最终完成本土化的任务。
3 对高校心理咨询本土化的思考:多层次的文化差异
3.1不同而共存的东西方文化特征
美国的心理咨询理论在多年的发展过程中展示出了在美国社会的良好解释力。美国心理学产生于美国特殊的文化背景中,当这种背景中产生的心理学原理应用于美国社会时,它是有效的,但是把这些原理应用到其他社会背景中,就会导致很多误解[6]。例如在传统上,西欧与美国的文化是明显的个人英雄主义指向的,对于成就的认识往往是以个人的成功作为标准的,追求个人的成功是成就动机的一个主要标准。但是在以儒家文化为核心的亚洲文化影响下,中国对个人成就的认识是以集体主义为重要指向的,衡量成就的标准不是依据个人的成功,而是集体的成功。
这种社会文化的差异,按照玛格丽特・米德的理论,相对应的是一种以开拓未来为使命的前喻型文化与以重复过去为使命的后喻型文化的冲突。在米德看来,在后喻型文化中,每一代儿童都能不走样地复制文化形式,而缺少疑问、缺少觉悟则是这种文化得以延续的两个关键条件;在前喻型文化中,代表未来的是孩子,年轻人按照自己的首创精神自由行动,他们能在未知的方向中为长者引路,而且在这个世界中,人们已普遍变得乐意接受各种观点相互冲突的书面,而不是正统观念[7]。虽然不能将中国的文化传统视为单一的文化类型,但具有较为典型的后喻型文化的特征却是不争的事实,相对于欧美的社会文化传统而言,这种反映了儒家文化传统的特点尤为明显。
未来,世界上将不会出现一个单一的普世文化,而是将有许多不同的文化和文明相互并存[8]。在很多方面,人们认识到了这种共存的文化差异可能导致文明的冲突,处在霸权地位的美国文化与欲摆脱附属地位的被支配文化之间必然会形成竞争,对于文化与知识生产标准的争夺会日益剧烈。从这个角度看,心理咨询理论如何清醒认识我们自己的文化特性,是实现高校心理咨询本土化的基本前提。
3.2城市和农村区域的不同文化场景
随着社会经济持续高速度的发展和社会结构转变的加快,我国的高校心理咨询将会有越来越多的源于类似欧美的文化场景。但是,我国高校心理咨询还必须考虑城市与农村、贫困与富足差距加大所带来的问题。这种以城市与农村的对立、支配与被支配所产生的心理问题场景是西方的心理咨询理论所未曾涉及的,却是高校心理咨询本土化的思考必然要涵盖的。
虽然从传统文化背景角度上看,来自于农村与城市的大学生所受的文化熏陶有很强的一致性。但当把差异比较的目光从国际转向国内时,可以发现同样是大学生,由于其生活场所的城乡差别,有着不同的亚文化。农村与城市生活场景的差别,最主要的一点是大部分农村地区相对于城市是封闭和贫穷的。因此高校的心理咨询实际上不是面临着相同的大学生,或者相同的女生和男生,而首先是来自于城市的大学生和来自于农村的大学生。在面对两种不同的人群时,心理咨询的侧重点和方法应该也有所不同。来自农村的大学生遇到的问题更多的是贫穷等问题,而且他们的自尊心特别强,在学习生活等方面非常要强,因此心理咨询工作者应更多地倾听他们的倾诉,避免用一些严厉的话语伤害其自尊心;而城市的大学生遇到的问题更多的是一些物质丰裕后所产生的心理矛盾和心理冲突,同时他们的心理承受能力相对较强,因此咨询者应更多地给予建议和帮助,指引他们走出心理困惑。
而在现有的西方心理咨询的理论当中,所考虑的场景可能更多的是同样的城市场景中的富有与贫困的人群,并不是我们所要普遍应对的农村与城市的区域文化差别。考虑来自农村的大学生和来自城市的大学生不同的心理特点,是将文化差异的视野转向国内区域时,高校心理咨询本土化所要思考的另一个层面。
3.3中国人个体心理行为的特征
除了国际文化差异与国内区域文化两个层次之外,高校心理咨询的本土化还需要对反映在大学生个体身上的“中国人”或者亚洲人所特有的个体性情与心理行为的特征之不同于英语世界大学生的差异进行思考。在具体的咨询实践中,必须考虑这种个体行为与性情倾向系统的差异。如高校心理咨询中常会涉及“非指导性原则”,指的是咨询者要相信来访者具有自我发展的能力,咨询者的主要作用在于帮助来访者认识自己,倾听来访者倾诉,但不提具体的建议,最后由来访者自己作决定,自己决定应该如何处理自己的问题。显然,这同英美等国家比较直率、比较强调个人的自主意识,喜欢按自己的意愿行事的性情特征与心理特征有关。但是如果不假思索地将之运用于我国高校实践中,则可能默认了中国人与美国人是同样的这样一个前提。而事实上,这种个体心理行为特征的差异是客观存在的。马哈蒂尔在评价亚洲人与美国人不同的行为特征时指出,亚洲人一般是以微妙、间接、调解、迂回曲折、非评价、非对抗的方式与其他人一起来追求他们的目标[9]。林语堂认为中国人遇事忍耐、老成温厚、消极避事、超脱老猾、和平主义、知足常乐、因循守旧、幽默滑稽;罗素认为中国人宁静淡泊、死爱面子、喜欢妥协、易屈服于公众舆论、贪心、怯懦与麻木不仁[10]。由此可以总结出受儒家文化传统影响甚深的中国人是内敛的、爱面子的、仁义的、服从权威的,而其中“内敛”是中国人最主要的性格特点,也是与西方人“奔放”性格最不同的特点。所以不得不怀疑“非指导性疗法”对中国人的适用性。要想不犯忽视理论的源产地与应用对象差异的毛病,就需要在面对大学生个体时,充分考虑在传统文化与区域文化影响的个体心理特征的独特性,对咨询的某些原则加以创新。中肯的观点是既要把心理学的研究对象看成是一个“活人”而不是一个“死人”。同时又要运用科学的研究方法和研究手段[11],把来访者看成是一个“活人”,有其自己的思想和灵魂,而不是以理论里规定的某种“抽象人”来对待,因为每个来访者都是不一样的,带着不同的经历和体验。
4 对高校心理咨询本土化发展的建议
在本土化探索方面,我国高校心理咨询自出现之日起就没有停止过,只不过在整体上仍处在有待进一步改进的水平,并且在本土化的尝试过程中也出现了一些争议,影响了对高校心理咨询本土化的认识。如分不清思想政治工作与心理咨询或心理治疗的区别,把良好的服务态度加上给予来访者一些关于疾病的知识当作是在做心理咨询工作;把对群众宣传普及心理卫生方面的知识讲座当作集体心理治疗等[12]。但本土化的努力仍让我们看到希望,关键在于能不能完成一些改变。
首先,要改变我国高校心理咨询重理论而不重本土实践的状况。真正的心理咨询理论只有在现实的土壤中才能形成,没有实践支持,而是一味地以国外的理论为依归,以介绍、解释与验证国外理论为荣,就不可能实现心理咨询的本土化。中国的高校心理咨询在很长一段时间内,过分纠缠于心理咨询相关的一些基本概念的讨论,过分强调某一西方先进理论与方法的可适用性,而不关注心理咨询工作的具体开展过程。现阶段,对什么是心理咨询的关注超过了具体应该怎样做心理咨询和怎样普及心理咨询的关注。这就造成了精通咨询理论的人忙于讨论理论上的问题而没有具体的实践,不懂咨询理论的人则通过热线、面谈等多种形式从事实践工作的局面。
第二,要突破以高校心理咨询为心理咨询主要阵地,只针对大学生的局面。从目前的情况来看,高校的心理咨询不能只在大中城市内发展,只在大中小院校普及,而在农村和偏远地区没有普及。除了一些高校有自己的心理咨询室和心理咨询教师外,心理咨询门诊一般都依附在大医院或者精神病医院,社会上很少有专业的心理咨询机构。而这些机构对于受社会转型带来巨大精神压力与折磨的群体而言,对于离开高校的大学生而言,数量太少,这种模式不符合我国国情。一方面,可以继续扩大一些公益辅导机构的帮助力度,尽可能增加辅导机构的数量。但同时要考虑辅导质量,因为很多这些机构的存在更多的是出于宣传的因素,对于咨询人员的选择和咨询的质量没有足够的保证。另一方面,心理咨询诊所也可以像一些专科性的医疗机构一样开设,行政机关在开设申请过程中做好监管工作。
第三,完善高校心理咨询的法律和制度保证,严格心理咨询事业的准入条件。作为一项严肃的科学事业,对于人的发展与生存而言,心理咨询对于人之心理的重要性,并不亚于医疗卫生事业对于人之生理的重要性。但是,目前我国的心理咨询师的培训缺乏国家统一的标准与管理办法,不同的部门从自己的利益出发,制定出了不同的行业标准与执业要求,缺少法律和制度上的保证。唯一可以让业界认可的,就只有一些心理咨询师的从业守则,但是这些守则对心理咨询师的限制更多的是一种道德和责任上的限制。如果医院出现医疗事故,患者可以通过法律的途径维护自己的权益,但是心理咨询来访者则很难找到可以维护自己权益的武器,这既使得一些不合格的人员继续呆在心理咨询领域中,也使很多来访者对心理咨询失望。
参考文献
1 樊富民.我国高校心理咨询活动的回顾与展望. 青年研究报告,1993,4:31-36.
2 杨国枢,文崇一.社会及行为科学研究的本土化.台湾:中国台湾桂冠图书公司,1982.152.
3 曹鸣岐.道家思想与心理咨询的本土化.河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04,6:176-178.
4 波莉・汤因比.谁害怕全球文化?载于威尔・赫斯顿,安东尼・吉登斯.编.在边缘:全球资本主义生活.北京:三联书店,2003.263.
5 布迪厄.实践与反思:反思社会学导引.北京:中央编译出版社,1998.33.
6 肯尼迪.成功的代价:我们的单一文化科学.转引自:叶浩生.心理学:世纪之交的困惑与争论.教育研究与实验,2002,2:27-32.
7 玛格丽特・米德.代沟.北京:光明日报出版社,1988.121-122.
8 塞缪尔・享廷顿.文明的冲突与世界秩序的重建.北京:新华出版社 1999.2.
9 塞缪尔・享廷顿.文明的冲突与世界秩序的重建.北京:新华出版社,1999.62.
10 辜鸿铭.中国人与外国人―世界各国人的性格与文化侃谈.北京:国际文化出版公司,1996.204.
11 刘晓明,王丽荣.心理教育中的价值中立与价值蕴涵.心理发展与教育,2005,1:119-124.
对心理咨询的看法范文5
关键词:人性观;咨询师;来访者;本土化
Abstract: View on human nature plays a significant role in psychological treatment, and is a key factor to constitute psychological counseling and treatment. The view on human nature influences the way and method of psychological research, and the counselor’s knowledge and understanding of psychological diseases and causes, and selection in the way of counseling and treatment. The Paper analyzes and discusses about the currently most influential views on human nature, and resolves some issues such as relation between counselor and client, and counseling localization etc.
Keywords: View on Human Nature; Counselor; Client; Localization
人性观是个人对自己和他人“本性”的认识和态度。在日常生活中,人们对人性的看法往往影响对他人行为的归因,有时还会影响人们的利他行为和利己行为的出现。从人性观的发展来看,人性历来是许多哲学家、思想家、教育家所共同关心的问题。在心理咨询与治疗领域中人性观也是最为重要的课题之一。
一、心理咨询流派中的人性观
人性观是任何一种心理咨询和治疗流派的理论和技术基础。以弗洛伊德为代表的精神分析学派的人性观是决定论的人性观,他们认为本能决定一切,注重人性的先天性。现代精神分析则注重强调关系的重要作用。阿德勒学派的人性观主要强调自卑感,认为基本的自卑感是所有人都具有的一种正常的感觉状态,是创造的源泉。以人为中心疗法的人性观是积极的人性观,承认人具有潜能并能在引导下自己将潜能释放出来,强调的是咨询员、治疗师要站在来访者的角度去理解对方的内心世界及感受。行为疗法的人性观忽视了人的主动性,夸大了环境的作用。理性情绪疗法的人性观以认知行为为取向。
关于学派的人性观还存在这样一个现象:心理学大师可以影响、改写甚至创造一个学派,所以,大师的人性观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甚至决定了该学派的人性观。大师们在对该学派的发展和完善的过程中,又深受该学派的人性观的影响。所以,大师的人性观与该学派的人性观是相互依托的。
二、人性观与咨访关系
1.人性观对咨访关系的影响
基于以上各学派的人性观,咨访关系呈现出不同的模式和特点。
精神分析咨询师是以专家和权威的身份出现的,与来访者保持一种分离客观并完全中立的态度。行为主义把来访者仅看作能被改变和塑造的被动体,治疗的本质就是咨询师通过一定的方法和技术控制,改变来访者的行为。以人为中心疗法以来访者为中心,注重治疗过程中来访者与治疗者的感情交流、分享,咨询师是以同伴的角色出现的。理性情绪学派认为咨询师应是相当主动直接和教导式的,而来访者则基本上处于纵的角色。
2.咨询师与来访者的人性观的相互作用
咨询是咨询师与来访者共同起作用的一个过程,所以,咨询师和来访者的人性观对彼此及咨询都有着深刻的影响。
咨询师对某一特定理论的偏好正是由于该理论能反映其人性观,说明这一理论与其人性观是相匹配的。因此,咨询师本身的人性观会先验地影响其理论取向及对问题的认识,决定所做的决策,也切实影响其如何发展一套个人的咨询模式。同样,也会影响咨询师对来访者的态度。
来访者的人性观,影响到自己的心理、人格等各个方面,也是咨询师帮助来访者的一个重要切人点。对来访者人性观的了解,使咨询师更容易理解、分析来访者的行为和心态,可以协助咨询师界定咨询的目标,并方便咨询师对咨询工作作出评估。
在此,我将以大学生为例,阐述来访者的人性观在咨询中的双重机制。目前,大学生的心理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人际关系问题、情感问题、学业问题、人生规划问题、自我认同问题等。从本质上看,这些都是涉及到人性观的问题。所以,对大学生的心理咨询不仅仅是解决困扰他们的表面的问题,更应该引导他们形成正确的人性观。正确的人性观将使他们获益终生,同时,不合理的人性观也将可能困扰其一生。
从另一个角度来看,大学生自己本身已有的或愿意接纳的人性观将直接影响咨询的效果。某大学采用自编的人性观问卷,对359名大学生的人性观状况进行研究。结果发现:大学生比较认同人本主义学派和认知学派的人性观,其次是精神分析学派的人性观,较少认同行为主义学派的人性观。人性观差异性的研究显示:男女大学生之间,不同学科的大学生之间,不同年级的大学生之间在人性观的一些因子上也存在显著的差异。作为高校的咨询师,对大学生人性观及其特点的了解,可以帮助其快速准确地采取相应的策略,为有效的咨询开辟了蹊径。但如果对大学生的人性观所知甚少,且对自己的人性观不自知,则咨询常常会陷入寸步难移的困境。所以,这就对咨询师提出了要求。
作为咨询师,要重视人性观的作用,真正地认识到人性观在咨询中的价值;要对自己所持有的人性观有较高的自觉;对来访者的人性观有清晰的认识;当咨询师与来访者的人性观不一致时,或来访者固守其原有的不合理的人性观,咨询师应适时地引导来访者的人性假设。如若没有实质性的进展,可以寻求督导的帮助或者进行转介。
三、人性观与咨询本土化
西方心理咨询自身带着浓厚的西方文化色彩和西方人社会化特点。借鉴西方心理咨询理论、模式和经验,可以少走弯路。但在引进西方心理咨询模式的同时,必须适应中国社会文化背景和中国人社会化特点,存在一个改进、消化、吸收、“洋为中用”的本土化过程。在这里,人性观是一个关键的因素。
1.人性观的本土化
不论是咨询师,还是来访者,其人性观都受到了家庭、社会文化的深刻影响。所以,探究家庭文化、校园文化、社会文化甚至是一个国家的文化,对了解人性观,提高心理咨询的效果是大有裨益的。而文化的介入,就离不开对本土化的反思。
目前,在我国有影响力的咨询流派中,基本上都源自国外,只有钟友彬教授的认知领悟疗法可以让我们稍微自豪一下,它被“亲切”地称为中国式心理分析。有影响力的流派里几乎找不到中国的影子,如果我们自己的理论多一些,就说明适合中国人人性观的咨询理论会多一些,来访者在咨询当中就会获得比较大的益处。
2.中西方人性观的差异
研究我国文化、发掘人性观、实现本土化是很有现实意义的。结合文化、人性观以及咨询,中西方有以下几点差异。
和西方人相比,中国人相对比较保守,缺乏冒险的精神,做事三思而后行,不做无谓的牺牲。所以,在这样的文化之下,当人们出现了心理问题或疾病时,一般会遮遮掩掩,自己宁愿痛苦,也不去做咨询。即使在做心理咨询或治疗,也避免让人知道。
与西方人相比,中国人的感情是内敛的,咨询中也不例外。在咨询中,感情得不到表达和宣泄,势必会影响咨询的效果。中国人在表达自己想法的时候,也许会由于注意表达的艺术,进行婉转地表达,这样,常常让咨询师曲解自己的想法。
中国人普遍存在一种“惧上”和“面子”心理,所以,在咨询中,如果遇到有一定身份地位的来访者,咨询师就开始“惧上”,而来访者为了保留自己的良好的形象,就所言不知所云。我们是一个“关系”国家,所以,我们的咨询仍然离不开关系的影子和介入,咨询的效果可想而知。
咨询总是与隐私相影相随的,在西方国家,保护隐私是一个非常普及的概念,他们在这方面都有很好的意识,双方都能很好地去遵守,没有顾虑。中国人对他人的不信任与对法律的不了解使得对保密性持有强烈的怀疑态度。而这不仅影响了咨询的动机、愿望,为咨询增添了额外的负担,而且使咨询的效果也大打折扣。
四、心理咨询的本土化
学界对本土化一般基于这三种考虑:考察国外的理论、策略和方法在中国人身上的有效性;对传统文化中蕴含的心理咨询和心理治疗思想、理论、策略进行研究;通过直接观察来访者的心理困惑,观察一些有效咨询和治疗的实际过程,在不带有预定的理论套子的情况下,实事求是地提炼和概括出新的概念和理论。这些都是围绕着“咨询”提出来的,即出发点是咨询。
众多的研究者都涉及到谈论本土化的问题,但真正的行动者却远远地少于评论者。所以,本土化的效果甚微。而且,就中国心理咨询目前的现状来看,心理学家的研究重心和国家的支持方向仍然在实验室的研究等方面,在咨询这方面投入的力度较小。另外,一些没有接受过专业培训的咨询师的出现,在一定程度上阻碍了我国心理咨询的良性发展。
中国有着几千年的文明,厚重的文化积淀对我国的咨询师和来访者的人性观均有着深远的影响。我们要以自己的文化为依托,对国外的理论去粗取精,对传统文化去伪存真,大力发展本土化的研究。目前,不少本土的有关心理咨询的思想还只是猜想或假设,需要进行大胆的尝试并对其有效性进行检验。值得注意的是,一个流派的出现可能需要穷尽一生,也可能需要几代人的努力,所以,在发展本土化的过程中,我们在意气风发的同时也要学会等待,既要鹰击长空又能鱼翔浅底!
参考文献:
[1]王惠萍.大学生人性观发展的研究,烟台师范学院学
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0,3
[2]朱静.心理治疗的文化根谭III.社会心理研究,2002,(1).
[3]刘枕.论中国人社会化与心理咨询本土化[J].中国人民
大学报刊复印资料 [C],2002,(5).
[4]况志华.人性观对心理学理论与研究的影响。心理学
动态,1997,5(3).:75-78
[5]江光荣.人性的迷失与复归[M],湖北教育出版社,
2000.
[6] Corey.咨询与心理治疗的理论与实务[M].
对心理咨询的看法范文6
关键词 大学生 心理咨询服务 问题 对策
中图分类号:G444 文献标识码:A
Problems and Solutions of College Students'
Resisting Psychological Counseling Service
FENG Xinying
(Guangdong Institute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 Zhuhai, Guangdong 519090)
Abstract In recent years, as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continue enrollment, the number of graduates increased, social positions in short supply, graduates' employment situation is extremely grim. Facing the school, life, work pressure, the contemporary college students more or less have psychological problems. In this regard, major universities and relevant departments give a great deal of attention, and carry out mental health counseling services for students. However, from a practical point of view, some of the students said to resist psychological counseling services, psychological counseling services effect is not satisfactory. Therefore, this article conducted a detailed analysis of the problems and proposed appropriate countermeasures for the problem of college students' resisting psychological counseling services.
Key words college students; psychological counseling service; problem; solutions
1 开展大学生心理咨询服务的必要性
在新时期下,大学生面临着来自社会、家庭、学校、自身方面的诸多压力,很容易产生心理上的疾病。为此,学校开设心理健康咨询服务是很有必要的。具体来说,有以下两个方面内容:
其一,心理咨询服务能够提高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水平。我国目前还处于新旧交替、深化改革的时期,复杂的社会背景对人们的思想活动、价值观念、生活方式等都产生较大的影响。人们在心理上很容易产生不平稳,甚至较大的反差。另外,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的快速转变,加快了人们生活的步伐,竞争无处不在,在这种节奏下,人们的心理也一直处于紧张状态。对于大学生来说,他们正处于生理、心理都还未发育成熟的时期,青春期不稳定的情绪以及学习、生活的压力更使得他们产生心理健康障碍,难以承受困难与挫折。在这种背景下,心理咨询服务的出现能够帮助大学生宣泄心中的苦闷与情绪,缓解心理压力,减轻负担。心理咨询服务以专业的服务机制帮助学生接触心理上的痛苦,是提高心理健康水平的良方。
其二,心理咨询服务能够推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开展。一个人的心理健康水平往往能影响这个人的德育、智育发展。一般来说,心理健康素质较好的人拥有较高的道德素质以及自律能力,而那些心理状态较差的人往往会做出不道德、违反乱纪的事情来。有调查显示,存在心理问题的学生通常会缺乏自信、承受能力差、想法奇特、心理不平衡,这些都是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需要解决的事。但传统思想政治教育中的理论化、思想化的处理方式往往对这些心理问题的解决作用不大。俗话说,心病还需心药医,心理咨询服务平台为思想政治教育带来了机遇。
2 大学生抗拒心理咨询服务的态度分析
随着各大高校心理咨询服务的相继开展,大学生对心理咨询的认识有所提高。但从实际行动来看,一些学生对心理咨询服务还是表现出抗拒的态度。对于大学生抗拒心理服务的态度,笔者从以下两点分析其产生原因:
首先,大学生对心理咨询服务的认识还不够全面、深入。尽管说当代大学生对心理咨询都有一定的理性认识,比如已经明确知道去做心理咨询的人不一定就是精神病,但传统思想上的观念仍束缚着他们的行动。当今大学生几乎都是90后,他们在小时候对心理咨询的认识不足,对心理咨询的片面理解对他们的成长有着消极的影响。尽管随着时间的推移,学生在认知上有所提高,但仍会受过去错误看法的影响,缺乏接受治疗的勇气。另外,社会角色分配也是阻碍心理咨询服务发展的一个要素。一般来说,男生的求助率远远低于女生的求助率。因为在人们主观意念中,男性是坚强、勇敢、独立的象征,一般不会求助于心理治疗。
其次,学生对心理治疗服务的不信任也是导致抗拒心理咨询的重要影响因素。学生担心心理咨询师不会全力帮助自己解决问题,或者在听完自己的倾诉后不会(下转第241页)(上接第227页)替自己保守秘密,严重的怀疑心理致使学生很难对咨询师敞开心胸交流。这是当前高校心理咨询服务体制的弊端。当前高校心理咨询服务不是一个独立的部门,而是隶属于其他部门之下,行政功能与专业辅导功能总会产生矛盾。比如说,作为一个专业的心理咨询师,他应该对他的客户负责,替客户保守秘密,这也是心理咨询行业最基本的守则;但从行政人员职责来说,他们需要了解学生的想法,并对学生的行为进行评估,一旦发现“危险”的心理状况,就要上报学校,采取解决措施。所以,学生在寻求心理咨询服务的时候总会担心自己的秘密被他人知道也是情有可原,故而会表现出抗拒治疗的态度。
3 对策
3.1 做好心理咨询服务的宣传工作,提高学生的认识
上面提到,学生对心理咨询服务表现出抗拒态度很大程度上是对其存在偏见引起的。所以心理健康教育部门应做好心理咨询服务的宣传工作,加大宣传力度,让学生对心理咨询有更深层次的了解。详细介绍心理咨询服务的流程、原则、作用等,消除学生对心理咨询的顾虑,赢得学生的信任。同时,逐步加强课堂教学与课外指导相结合的服务方式,切实考虑学生的实际需求,使心理咨询观念深入人心。再者,重视特殊群体的心理健康问题。比如说大一新生刚来到陌生的环境,必然存在较多的心理问题,所以应加强对新生的心理宣传力度;同时大四应届毕业生正面临就业、考研等众多社会现实问题,心理压力大,需要专业的心理疏导团队去引导他们乐观的面对挫折与压力,提高他们的心理健康素质。
3.2 完善心理咨询服务体系
心理咨询是一个特殊的行业,它的专业要求比较高,服务原则也比较强。尽管是在学校行政职能下开设的心理咨询服务机构,但是为保证其工作质量,学校应配合心理咨询治疗的工作,建立完善的心理咨询服务体系,健全必要的值日制度、保密制度,提高咨询工作者的工作能力以及职业素养,树立权威,赢得广大学生的信任。
3.3 加强高校心理咨询师队伍建设
心理咨询师队伍力量的高低能直接影响到心理咨询服务质量的高低,所以高校应提高心理咨询师队伍的力量。严格咨询师的准入制度,挑选有能力、有经验的人来担任心理,借鉴和学习社会心理咨询公司优秀的工作经验与方法,提升心理咨询水平。同时,在工作期间内,心理咨询师们也应加强对自己能力的完善与提升,积极参加相关培训,提升道德素质与职业素质,加强对学生心理疾病的预防与解决能力,切实帮助学生排解压力、走出困惑。
3.4 完善心理咨询服务的工作方法
在新时期下,心理咨询服务应适应社会的发展,积极寻找新的服务方法,以增强心理咨询服务的实效性。比如,咨询服务站可以开设网上咨询服务平台。在虚拟的服务平台上,学生可以避免走进咨询室的尴尬,畅所欲言,吐露心中的困惑与不快,有利于学生与咨询师心对心的交流。同时,热线咨询也是学生比较倾向的服务方式之一,既方便快捷,又安全可靠。
参考文献
[1] 姚永松.浅议高校心理咨询发展中的问题及对策[J].湖北成人教育学院学报,2006(5).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发送邮件至tiexin666##126.com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
如需转载请保留出处:https://tiexin66.com/syfw/50573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