食品制造业的特点范例6篇

食品制造业的特点范文1 摘 要:通过对武汉市生产的食品质量监督抽查结果进行统计分析,深入剖析了武汉市生产环节食品质量安全状况,指出通过实施有效监管措施,武汉市食品质量稳步提升。同时对进一步提升武汉市食品质量安全水平的对策和监管措施进行了探讨。 关键词:食品生产企业;监督抽查;食品质量安全 中图分类号:C915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3198(2011)01-0036-02

食品制造业的特点范文1

摘 要:通过对武汉市生产的食品质量监督抽查结果进行统计分析,深入剖析了武汉市生产环节食品质量安全状况,指出通过实施有效监管措施,武汉市食品质量稳步提升。同时对进一步提升武汉市食品质量安全水平的对策和监管措施进行了探讨。

关键词:食品生产企业;监督抽查;食品质量安全

中图分类号:C915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3198(2011)01-0036-02

1 引言

民以食为天,食以安为先。近年来武汉市质量技术监督局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按照上级部门的工作部署要求,以强素质、固基础、优服务、严监管、保安全、促发展为主线,创新监管模式,完善检验检测手段,督促企业从源头把好质量关,满足人民群众不断提高的食品质量安全要求,全力服务“和谐社会”建设。通过市场准入、登记注册、备案、产品质量监督抽查、日常巡查、落实企业主体责任检查、名牌培育、升级改造、执法打假及专项整治等手段,加强对全市生产加工环节食品质量安全的监管,取得明显成效。武汉市食品质量安全状况不断改善,未发生源发性重特大食品质量安全事故。

2 主要质量指标

2.1 武汉市食品生产企业总体概况

食品是武汉市支柱产业之一。近年来,全市食品工业持续快速健康发展,现有食品生产加工企业1300多家,获得食品生产许可证的863家。全市食品生产企业投资主体多样化,非公经济占有主导地位。国有规模以上食品工业企业只有14户,国有企业所占比重为6.3%;三资企业占37.9%,民营企业占55.8%。三资和民营企业发展迅速,涌现出百威啤酒、可口可乐、百事可乐、娃哈哈、乐百氏、伊利等一批名牌企业。截止2009年底,全市规模以上食品工业企业共有190户。其中大型企业2户,中型企业22户;产值过10亿的有5户,过亿的有48户。全市食品生产逐步向东西湖区、汉阳区及黄陂、蔡甸、江夏、新洲等远城区迁移,基本形成“一城一园”的空间布局。东西湖吴家山工业园和汉阳黄金口工业园是武汉市最大的两个食品工业园区,集中了华润啤酒、百事可乐、统一食品、百威啤酒、黄鹤楼酒等一批知名企业。园区内集食品技术研究、食品工业原料、食品加工、包装、储运等功能于一体,产业链条较完整,形成了良性循环的生态工业圈,产业集群化优势凸显。

总体而言,武汉市食品产业的发展呈现出以下特点:一是布局合理,品种门类齐全。二是招商引资成效显著,产业集群化优势突显。三是缺乏航母式的龙头企业,中小型企业居多。四是武汉市老字号食品企业、汉产名牌食品企业逐渐萎缩,地方特色食品中名牌产品、名优企业不多。

2.2 食品质量监督抽查情况

以消费者关注的节日热销食品和时令性食品为重点,开展了节令性抽查。以日常监管中发现的突出食品质量问题,以及媒体曝光、社会普遍关注的突出食品质量问题、区域性食品质量安全问题为重点,开展了整治性抽查。以可能存在潜在风险隐患的食品、生产加工中存在潜规则的食品为重点,开展风险预警性抽查。依据应急和处置突发事件的需要,开展了应急性抽查。针对反复出现问题的产品和企业,跟踪企业整改效果,开展跟踪性抽查。2006年以来,武汉市质监局共组织监督抽查食品质量12000多批次,监督抽查合格率每年稳步上升,从2006年的74.63%提高到2010年上半年的90.73%,5年上升了16.1个百分点;获QS证食品生产企业抽查合格率持续稳定在90%以上。大中型企业生产的食品抽样合格率96.94%,小型企业及小作坊的食品抽样合格率85.34%。

表1 2006年-2010年武汉市食品质量安全抽查合格率

3 各类食品质量监督抽查结果分析

表22006年-2010年(1-6月)武汉市10类重点

食品抽查合格率单位:%

分析全市10类重点食品监督抽查结果,可以看出,糕点、肉制品、饮料、豆制品抽样合格率逐年提高,质量水平有明显提升。浪油制品、食用油、乳制品质量则基本保持稳定。而蜂制品、饮用水、调味品质量则不太稳定,有所波动。抽查结果还表明,还有10%的汉产食品质量存在不符合标准要求的情况,反映出部分食品生产企业质量意识还有点淡薄。抽查中发现的主要问题有:一是超范围、超限量使用食品添加剂。二是部分食品受到污染,微生物指标超标。三是个别米粉生产企业违规添加了亚硫酸盐等含硫食品添加剂导致二氧化硫含量超标。四是超量使用含铝膨松剂,糕点、酱渍菜铝含量不合格。五是部分食品脂肪、总糖、水分、色值、酒精度、酸价等理化指标不合格。六是未按《食品安全法》的要求正确标注食品标识标签。

4 科学监管,促进武汉市食品生产企业质量水平稳步提升

多年食品监督抽查统计结果表明,武汉市食品质量抽样合格率逐年上升,特别是大中型食品生产企业、获证食品生产企业食品监督抽查合格率高于平均水平,产品质量明显优于小型企业及小作坊。说明近年来,武汉市生产加工环节食品质量安全监管措施得力,工作有成效,有力地促进了食品质量安全稳步提升。

4.1 严格实施食品生产市场准入制度

坚持从严审查、从严发证的原则,不断改进和规范食品生产许可审查工作。目前全市共有863家食品生产企业获得有效期内的食品生产许可证1156张。强化证后监管,加强对发证企业的巡查、年审、回访,监督检查、抽样检验、落实企业主体责任检查,开展获证食品企业出厂检验能力比对,提升食品生产企业检验能力。

4.2 开展食品安全专项监督抽查。

对元旦春节、元宵节、儿童节、端午节等节令食品和肉制品、乳制品、豆制品、蜂产品、芝麻酱、米粉、夏季食品等重点食品开展专项监督抽查。产品质量监督抽查信息公告,规范企业经营行为,正确引导群众消费。全面落实食品质量监督抽查不合格企业后处理制度,累计对1000余批次不合格食品实施了限期整改、撤柜、召回、曝光、罚款等多种形式的后处理措施,提高了监督抽查的有效性和针对性。

4.3 助企创牌引导食品生产企业发展

充分发挥企业的主体、自律作用,强调“质量、名牌、创新、诚信”四个意识,共同努力打造食品生产企业名牌产品。目前,武汉市有2家食品生产企业获中国名牌、20家获湖北名牌和武汉名牌称号。

4.4 开展食品安全风险预警监测

聘请大专院校、检验机构知名专家学者成立了武汉市食品安全专家委员会。针对人民群众关注的乳制品、白酒、酱腌菜、蜜饯、糕点、食用油、膨化食品等重点高风险食品开展风险监控工作,从市场、仓库、生产线上抽取样品,重点监测易被添加的非食用物质和超范围、超限量使用的食品添加剂以及健康危害较大的致病性微生物、食品真实性指标,务求广泛、科学、准确采集风险监控数据,利用风险预警统计分析和专家评估,对潜在的食品安全风险进行分析研判,预测预报食品安全隐患。

4.5 建立食品监管联动机制服务食品生产企业

开展了食品企业落实质量安全主体责任自查活动,相继采取召开免费培训、质量安全专家行、实验室开放日、签订食品安全责任状、举办法律知识竞赛、印制宣传册、开通食品企业工作QQ群等措施,督促引导食品生产企业将食品安全责任意识落实到每一个岗位、每一个环节、每一位员工。实施企业食品添加剂使用登记报告制度,指导企业对使用的食品添加剂建立完善的进货验收和索证索票制度。制定了食品小作坊建档管理和监管8条措施,建立产品质量监管联动机制,通过技术服务、质量培训、协调督办、上门宣传等手段,帮助小作坊改造生产设备,改善生产条件,建立管理制度,提升产品档次。3年来累计有130家食品小作坊完成了改造升级,其中79家获得食品生产许可证。。

4.6 开展食品安全专项整治

坚持以消除食品质量安全隐患、严厉打击“两超一非”违法行动为重点,深入开展小作坊、行业性、区域性食品质量安全专项整治,全面清理了食品生产企业使用食品添加剂状况。以12365产品质量举报投诉中心为平台,受理并处理食品举报投诉案件700余起。依法严厉查处无证生产、假冒伪劣行为。连续开展了乳制品、豆制品、米粉、蜂产品、大米、地沟油、食品添加剂、夏季食品等一系列食品安全执法打假专项整治。对全市乳制品生产和以乳粉为原料生产食品的企业开展了问题乳粉清理、清查、清剿行动,多次反复检查了6家乳制品和22家含乳食品生产企业,均未发现相关企业库存和使用2008年未被销毁的问题乳粉及使用三聚氰胺含量超标乳粉的情况。

5 进一步提升武汉市食品质量安全水平的对策和措施

5.1 建立完善的质量安全责任体系

进一步强化“地方政府负总责,监管部门各负其责,生产经营者作为第一责任人”的食品质量安全责任体系,层层分解落实责任,完善工作机制,将食品质量安全纳入各级政府绩效目标管理,确保食品质量安全。

5.2 选准重点抓龙头企业、地方特色产品,壮大武汉食品企业群

加快建设汉阳黄金口-东西湖-黄陂食品工业聚集区和产业带,重点打造东西湖部级食品工业加工区和汉阳食品工业园,引入一批规模大、质量好、发展潜力大的食品龙头企业和地方特色食品企业,推动“武汉制造”向“武汉创造”转变,提高竞争力。

5.3 建立信用体系,加强社会监督

通过有效的制度规范运行系统和运行机制建设,强化食品安全信用体系建设,实现褒奖守信、惩戒失信,全面提高食品安全水平。进一步加强社会监督机制,鼓励社会各界力量积极参与社会监督,充分发挥社会资源在食品安全工作中的监督作用。

5.4 扩大监测范围,健全预警机制

建立重点食品监测点,扩大食品风险监测覆盖范围,建立生产企业基本情况数据库、风险监测数据库,风险监控数据采集更广泛、更科学、更准确。建立完善食品安全风险评估制度和分析评价机制,全面分析食品生产加工中潜规则的风险性和安全性,提高食品质量安全监管决策的科学性。

5.5 加大对中小食品企业的帮扶力度,继续实施升级改造工程

加强对中小食品企业技改的政策扶持,制定针对性的扶持政策,重点扶持符合产业政策、对生产水平有实质性提升的企业。强化质量培训,帮助指导企业提升质量管理水平。继续做好小型食品企业升级改造工作。

5.6 全面排查食品生产企业,有效遏制食品行业中不良“潜规则”

收集检测信息、巡查信息、案件信息、举报投诉信息、媒体信息、企业反馈信息、部门行业监管信息等各类食品安全信息,专题调研食品生产加工行业“潜规则”。对“臭氧消毒”饮用水、“漂白粉”面粉、“糖水”蜂蜜、“香精”芝麻油、“色素”酱油、“油抛光”大米、“吊白块”米粉等不符合标准、存在安全风险隐患的潜规则行为开展全面排查与整治行动,有效遏制食品行业中不良“潜规则”。

参考文献

[1]武汉市统计局2009年统计公告[R/OL].

食品制造业的特点范文2

对落实《食品安全法》的几点体会

《食品安全法》的颁布实施,是我国食品产业的一件大事,标志着我国的食品安全监管工作进入了新阶段,进一步明确了工商部门的法定职责,工商机关作为《食品安全法》明确的流通环节食品安全监管部门,只有准确把握法律赋予的监管职能,才能在工作中做到不越位、不缺位,才能做到准确使用法律,严格依法行政。

一、涉及食品方面的相关规定

《食品安全法》立法寓意深刻,立法宗旨是“保证食品安全,保障公众身体健康和生命安全”,立足点在于“安全”。涉及食品相关法律还有很多,如《产品质量法》、《反不正当竞争法》、《消费者权益保护法》等法律,都从不同角度对食品的监管问题进行了规定。因此,在谈到对“食品”的监管。我们就不能只从片面的认为只要是食品就应当适用《食品安全法》。如对食品中“擅自使用他人的企业名称或者姓名,擅自使用知名商品特有的名称、包装、装潢”等内容进行监管,应当适用《反不正当竞争法》,对食品的“伪造或者冒用认证标志等质量标志”、“伪造产品的产地”、“伪造或者冒用他人的厂名、厂址”等进行监管适用《产品质量法》等等。

二、《食品安全法》与《特别规定》的关系

国务院《关于加强食品等产品安全监督管理的特别规定》(以下简称《特别规定》)严格了企业的行为规范,加大了对违法行为的处罚力度。其法律效力处于低于法律但是高于其他行政法规的特殊位置,(《特别规定》第二条第二款有明确规定)。那么《食品安全法》实施后,《特别规定》是否继续有效?

我认为:既然国务院没有废止《特别规定》,它自然是有效的,但是《特别规定》只能适用于除食品之外的其他产品;行政执法人员对食品进行监管不能在《食品安全法》和《特别规定》之间选择性适用,只能适用《食品安全法》。这是因为《特别规定》是在特殊的国内国际大背景下出台的,立法的时间很短,其成熟度与《食品安全法》是不可比拟的,从法的适用原则上看,《特别规定》是行政法规,《食品安全法》是法律,他的出台又在《特别规定》之后,无论是按照“法律高于行政法规”还是“后发优于先发”的法律原则,工商机关在开展流通环节食品安全监管工作,都只能适用《食品安全法》。

三、贯彻落实《食品安全法》应做好以下方面的工作

1、学习领会《食品安全法》,提高业务能力和水平。更新监管理念,增强法律意识和责任意识,切实履行流通环节食品安全监管职责,努力做到“四个统一”,特别是按照“四高目标”的要求,做好基层工商所全员培训及一线执法业务骨干培训。

2、深入开展食品安全专项整治,确保食品市场消费安全。要按照总局《流通环节食品安全整顿工作方案》的部署和要求,开展食品安全专项整治,作为贯彻落实《食品安全法》重要任务和举措。重点抓好重点食品、季节性、节日性食品的执法检查,特别是抓好农村食品市场的检查。

食品制造业的特点范文3

关键词:资源优势;特色农产品加工业;区位商;相对增长速度

中图分类号:F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198(2013)24-0052-03

发展特色农产品加工业,对提升兵团农业市场化、产业化水平和经营层次,调整农业产业结构,转变发展方式,促进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农村繁荣,吸纳农村富余劳动力就业,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也是统筹城乡发展,加速新型工业化农牧业现代化新型城镇化,促进兵团跨越式发展和长治久安的重要保证。近些年来,随着特色优势资源转换战略的深入实施,兵团特色农产品加工业取得了很好发展,但由于多种因素的制约,兵团特色农产品加工业空间布局还存在问题,进一步优化产业布局,将利于兵团加工企业的长足发展。

1 兵团特色农产品加工业发展现状

1.1 产业规模

近几年来,新疆建设兵团随着特色农产品资源转化战略的逐步实施,兵团特色农产品加工业总产值出现逐年递增趋势,9个特色农产品加工业规模以上的企业工业总产值由2005年的62.03亿元增长到2012年的279.61亿元,年均增长率达到28.5%。规模以上的企业从2005年的82个增加到2010的277个,从数量上实现了大幅度的增加,其工业增加值由2005的16.23亿元增长到2011年的57.26亿元,达到年均增长率23.4%至多。还有特色农产品加工业的资产总额、主营业务收入、利润总额和从业人员年均平均数等各项指标呈现明显的递增趋势,这说明了兵团特色农产品加工业的产业整体规模在不断的扩大(具体见表1所示)。

1.2 行业结构

本研究的行业结构是指9个行业在整个兵团特色农产品加工业内部,各自所处的地位及行业之间的数量比例。从近几年的产值数据来看,农副食品加工业、食品制造业、饮料制造业和纺织业一直是兵团特色农产品加工业的四大支柱行业,四大行业产值之和在特色农产品加工业总产值的比重中超过了90%。其中,农副食品加工业在产值构成的比重中呈现出明显的递增趋势,由2005年的28.39%增加到2011年的41.92%;相反,纺织业的比重有显著的下降趋势,从2005年的31.68%直线减少到2011年的21.79%。不过,四大行业整体具有较强的稳定性,究其主要原因在于,作为四大行业的原材料,兵团的棉花、葡萄、红枣、畜产品等特色农产品资源比较丰富,这也是兵团优势资源转化战略的重要体现。医药制造业、造纸及纸制品业和家具制造业等在兵团加工业中所占的比重很小,具体见表2所示。

1.3 国民经济贡献率

按照生产法核算国民收入,从国民经济各个部门在核算期内生产的总产品价值中,扣除生产过程中投入的中间产品价值,得到增加值,各产业部门增加值之和就等于国内生产总值。本研究的国民经济贡献率,就是产业部门的增加值在国内生产总值或产业大类增加值中所占的比重。根据表3数据显示,2005-2011年期间,兵团的GDP、工业增加值和特色农产品加工业的增加值都在大幅度的提升,新疆兵团特色农产品加工业增加值占GDP比重维持在6.5%左右,占工业增加值比重维持在28%左右。由此可见,特色农产品加工业在兵团国民经济及工业经济发展中发挥着不可低估的重要作用。

1.4 经济效益

总体而言,新疆兵团在2005-2011年期间,特色农产品加工业的经济效益有所提高,主要体现在全员劳动生产率和企业亏损面等指标上有显著提高(具体见表4所示),特色农产品加工业企业亏损面从2005年的41.5%下降到2011年的21.7%,全员劳动生产率由2005年的每人62554元增长到2011年的每人104289元。同时,农产品加工业规模以上企业从2005年的亏损状态之后实现了盈利,并且利润率约在7%;但亏损企业平均亏损额从2005年到2008年出现了下降,但最近两年亏损额快速上升,可能是因为现在特色农产品加工业的产业规模增加所致。

2 兵团特色农产品加工业的发展优势和潜力

2.1 区域发展优势

(1)区域发展优势的测量指标。

本研究利用区位商对区域发展优势进行度量。区位商是产业的效率与效益的定量分析工具,是指某一个产业在本地区所有产业中的比重与所有地区该产业占其所有产业产值的比重之比。它是一种运用比较普遍的集群识别方法,可以用来衡量某一产业中的某一行业,在特定区域的相对集中程度。区位商可以选用产值、产量、销售收入、固定资产、就业人数等指标来考核,本文将区位商运用到兵团各师特色农产品加工业体系内部各个行业区域发展优势的计量中。考虑到本研究的特殊性,本文选用工业产值作为计算区位商的指标,用LQij表示i地区j行业的区位商,其计算公式如下:

由表5计算出来的区位商值可以比较看出,兵团各师(地区)在特色农产品加工业体系中具有发展优势的行业。兵团一师具有发展优势的行业主要有农副产品加工业和医药制造业;二师的是食品制造业、皮革毛皮羽毛(绒)及其制品业、木材加工及木竹藤棕草制品业、造纸及纸制品业和医药制造业;三师的是农副产品加工业、纺织业和医药制造业;四师的是饮料制造业;五师的是农副食品加工业和纺织业;六师的是农副产品加工业、纺织业和造纸及纸制品业;七师的是食品制造业和纺织业;八师的是食品制造业、饮料制造业、纺织业、木材加工及木竹藤棕草制品业、家具制造业和造纸及纸制品业;九师的是农副产品加工业;十师的是农副产品加工业;十二师的是食品制造业;十三师的是农副产品加工业、饮料制造业、木材加工及木竹藤棕草制品业、家具制造业和造纸及纸制品业;十四师的是造纸及纸制品业。

2.2 产业增长潜力

(1)产业增长潜力的测量指标。

产业增长潜力从本质上说就是产业需求收入弹性,也就是说,产业需求加快,其便拥有更为广阔的发展空间。考虑到需求收入弹性计量的复杂性与不确定性,本研究将产业的相对增长速度μ作为兵团各师特色农产品加工业体系中各个行业增长潜力的衡量指标,其计算公式如下所示:

μ=(tb1b0-1)/(tB1B0-1)

公式中,b0、b1分别表示兵团特色农产品加工业体系中各行业在基期和报告期的工业产值,t表示基期与报告期的时间跨度,B0、B1分别表示兵团特色农产品加工业在基期和报告期的工业总产值。μ大于1,说明该行业的增长速度高于兵团特色农产品加工业的平均增长速度,也就是说,相对于其他企业而言,发展比较快,对区域发展的贡献更大,μ越大越好,因为表明该行业的相对增长速度更快,具有较强的发展潜力;μ小于1,说明该行业的增长速度低于兵团特色农产品加工业整体的发展速度,其值越小,表明相对于其他产业,该行业的发展速度越慢,发展潜力不足,对区域发展的贡献越弱。

(2)数据分析。

本研究将2011年作为报告期,以2008年为基期,根据生产建设兵团2012年和2009年统计年鉴色农产品加工业体系中各行业的相关统计数据,整理计算得到兵团各师(区域)加工产业中每个行业的相对增长速度,具体见表6所示。

由表6计算出来的相对增长速度值,可以判断出兵团各师特色农产品加工业具有增长潜力的行业。兵团一师具有增长潜力的行业是农副产品加工业、食品制造业、饮料制造业和造纸及纸制品业;二师的是饮料制造业、木材加工及木竹藤棕草制品业、家具制造业和医药制造业;三师的是农副产品加工业、纺织业和饮料制造业;四师的是农副食品加工业和造纸及纸制品业;五师的是食品制造业和饮料制造业;六师的是农副产品加工业、食品制造业、饮料制造业、家具制造业、纺织业和造纸及纸制品业;七师的是农副产品加工业、食品制造业和饮料制造业;八师的是农副产品加工业、饮料制造业、纺织业和医药制造业;九师的是纺织业;十师的是农副产品加工业和食品制造业;十二师的是农副产品加工业和食品制造业;十三师的是纺织业和造纸及纸制品业。

3 兵团特色农产品加工业的区域布局

3.1 兵团特色农产品加工业主导产业的选择

这里指的主导产业是那些既具备发展优势的又有增长潜力、可以代表区域发展方向的产业。因而,主导产业必须拥有较强的区域发展优势和产业增长潜力,基于上述的分析结果,选择出兵团特色农产品加工业体系中的主导行业,具体如下:

兵团一师的主导行业是农副产品加工业;二师的是木材加工及木竹藤棕草制品业、家具制造业、医药制造业;三师的是农副产品加工业和纺织业;六师的是农副产品加工业、纺织业和造纸及纸制品业;七师的是食品制造业;八师的是饮料制造业和纺织业;十师的是农副产品加工业;十二师的是食品制造业;十三师的是造纸及纸制品业。

在没有主导产业的几个师中,具备区域发展优势行业的是:四师的是饮料制造业;五师的是农副产品加工业和纺织业;九师的是农副产品加工业;十四师的是造纸及纸制品业。拥有增长潜力的行业是:四师的是农副产品加工业和造纸及纸制品业;五师的是食品制造业;九师的是纺织业。

3.2 兵团特色农产品加工业区域布局

在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纲要中,明确提出了兵团区域经济发展要围绕哈密博乐、库尔勒喀什两条交通干线和伊犁、北屯、额敏、和田四个片区,针对不同区域,制定具体指导政策,继续做大做强石河子垦区,支持阿拉尔垦区的发展,逐步形成分工合理优势互补的区域产业优化发展格局,以城镇化发展工业园区发展为支撑,辐射带动南北疆和边境农牧团场的协调发展。

结合现阶段兵团工业发展总体规划,立足兵团经济地理条件,兵团农产品加工业的区域布局优化,就是要在兵地经济融合发展思想的指导下,打破地域界限和行政界线,加强兵地之间的交流与合作,实现生产要素自由流动,充分利用交通与区位优势,对位于交通中心干线上的区域予以重点布局开发,通过这些区域农产品加工业的发展壮大,进而带动周边地区农产品加工业的发展,将优势行业切实布局在最具生产发展优势的地区,形成分工合理优势互补的兵团农产品加工业发展格局。因而,其主要农产品加工业应采用围绕十三师(哈密)十二师(乌鲁木齐)八师(石河子)五师(博乐)、二师(库尔勒)一师(阿克苏)三师(喀什)两条交通主线,向两边辐射的点轴布局模式。

(1)沿“哈密乌鲁木齐石河子博乐”交通干线。

在这一交通主线上,兵团特色农产品加工的布局如下:六师(五家渠为农副产品加工业、纺织业和造纸及纸制品业;七师(奎屯)食品制造业;八师(石河子)饮料制造业和纺织业;十二师(乌鲁木齐)食品制造业;十三师的是造纸及纸制品业。

根据增长级理论,兵团特色农产品加工业布局应集中在具有主导产业的六师、七师、八师和十二师,通过这些垦区的不断发展壮大,增强产业规模,降低成本,形成点轴模式,进而带动沿这条交通干线的特色农产品加工业的发展。与其同时,兵团还应该注重具备区域发展优势或增长潜力的行业,如五师的农副产品加工业、纺织业和食品制造业;六师的饮料制造业;八师的木材加工及木竹藤棕草制品业、家具制造业、造纸及纸制品业和医药制造业;十二师的农副产品加工业;十三师的饮料制造业、木材加工及木竹藤棕草制品业和家具制造业。

(2)沿“库尔勒阿克苏喀什”交通干线。

在这一交通主线上,兵团特色农产品加工的布局如下:一师(阿克苏)为农副产品加工业;二师(库尔勒)为木材加工及木竹藤棕草制品业、家具制造业和医药制造业;三师(喀什)为农副产品加工业和纺织业。

按照增长级理论,兵团一师、二师和三师应该继续扩大各自的主导产业,形成规模效益,辐射这条交通干线其他的特色农产品加工业,进而带动兵团在南疆区域的经济发展。同时,在区位商或产业增长潜力某一方面具有优势的产业,兵团在区域布局时也应该给与重视,比如说:一师的医药制造业、食品制造业和造纸及纸制品业;二师的饮料制造业;三师的医药制造业。

(3)伊犁、额敏、北屯、和田四个区域。

在伊犁、额敏、北屯、和田四个区域,主要是对兵团四师、九师、十师和十四师特色农产品加工业布局。对于四师(伊犁)垦区,其饮料制造业具有区域发展优势,农副产品加工业和造纸及纸制品业有很大的增长潜力,应该着力培养使这些产业壮大成为主导产业,作为对两线特色农产品加工业的补充。九师(额敏)应该集中发展具备区域优势的农副食品加工业和有增长潜力的纺织业,使其成为主导产业,产生联动效益,拉动塔城地区的经济增长。对于十师(北屯)垦区,应做强做大其主导产业(农副产品加工业),进而带动具有增长潜力的食品制造业快速发展。作为兵团最小的农业师,十四师应集中力量发展具有区域优势的造纸及纸制品业,形成主导产业,促进其他特色加工业的发展。

参考文献

[1]王强,陈计峦,冯作山,等.加快新疆特色农产品加工业产业化发展的几点思考[J].中国农学通报,2009,12:58-60.

[2]王永静.新疆农产品加工业发展现状及对策研究[J].新疆农垦经济,2010,(05):61-65.

食品制造业的特点范文4

同志们:

刚才,XX同志通报了2019年省、市食品药品安全和质量工作目标考核情况;X同志传达学习了2020年国务院食品安全委员会第二次全体会议和省政府食品安全委员会第一次全体会议精神,通报了全市2019年食品药品安全和质量提升工作情况;XX就食品安全、质量工作分别作了交流发言,大家分析很到位,困难问题找得准。下面,我就当前全市食品安全和质量提升工作再强调两点意见:

一、提高认识,客观看待工作成效和不足

(一)全市食品安全形势平稳有序。2019年,全市各级各部门认真落实食品安全责任,严格履行工作职责,制定完善食品安全相关工作制度,食品安全监管工作进一步得到加强;强化应急管理和风险排查,加强应急处置,没有发生公共食品安全事件,食品安全事故应急处置能力得到进一步提升;组织开展“校园食品安全守护行动”“X放心消费”、“非洲猪瘟防控”等食品安全专项整治行动,食品安全市场秩序进一步好转;食品安全抽检和风险监测任务圆满完成,合格率和安全指数逐年提升。总体上来看,2019年全市食品安全形势平稳有序,人民群众饮食消费总体向好。

(二)全市质量提升工作稳中向好。2019年,全市上下深入推进实施品牌和质量强市战略,全面加强质量管理,不断夯实质量基础,质量提升工作卓有成效。

一是工作机制更加完善。市、县(市)政府和各质量相关部门在新一轮党政机构改革中,进一步调整充实了质量工作领导机构,落实目标责任管理,完善年初安排部署、半年联席研讨、年度综合考核工作机制,形成了政府主导、部门主抓、企业主体、上下联动的工作格局。质量强市工作领导小组各成员单位发挥职能作用,强化协同配合,建立健全横向对接、信息共享、共管共治、激励考核、宣传通报等制度,常态化、制度化的质量工作机制基本形成。

二是质量提升有效推进。深入开展各行业(领域)质量提升行动,全市产品质量、工程质量和服务质量稳定提升,重要工业产品质量进一步提高,食品药品质量持续向好,农产品质量保持稳定,工程质量监管不断加强,公共服务质量明显改善。

三是品牌效应逐步显现。围绕市四大重点产业,协同配合,精准发力,重点选择具有行业领军、区域影响、核心竞争的优势企业进行重点培育,形成了以高新技术产业为龙头,以支柱产业、传统优势产业为主体的名牌培育体系,企业自主创新和竞争力明显增强。

四是质量安全稳定向好。以工业产品、农产品、食品药品、特种设备等为重点,持续深化综合整治和专项打击,集中整治一批重点产品、重点行业,依法查处一批质量违法行为,始终保持质量安全监管高压态势,切实维护人民群众生命健康安全和市场秩序繁荣稳定,全市未发生行业性、区域性、系统性重大质量安全事件。

同志们,成绩来之不易,经验弥足珍贵。在看到成绩的同时,我们也要清醒地认识到,全市食品安全、预防野生菌中毒和质量提升等方面工作同新形势新任务要求,同全市人民群众追求美好幸福生活品质的期盼,还有不小的差距和诸多薄弱环节。

在食品安全方面:

一是食品安全领域风险隐患等级较高。全市食品生产经营分布点多、面广、线长,食品产业发展“散、小、弱、乱”问题突出,食品安全风险隐患广泛存在于生产、加工、流通、销售、消费等各个环节,监管难度大;基层力量薄弱,执法装备不足,检验检测能力低,食品安全还存有监管盲区和空白点。

二是预防食物中毒形势严峻。我市农村人口较多,群众居住分散,饮食习惯多样,因食用野生菌、吊浆粑等家庭食物中毒事件每年都有发生。2019年,全市发生家庭误食有毒野生菌中毒事件X起,共X人中毒,其中X人死亡,在省对我市的考核中被扣了X分,说明我们防控食物中毒工作还存在漏洞和短板,宣传有盲点、有死角,责任还没有完全压实。

三是城乡居民对食品安全的满意度低。省政府食品安全办通报的2019年全省城乡居民满意度调查结果中,我市除西畴县外,其余县(市)城乡居民对食品安全的满意度得分都在80分以下,城镇居民满意度在全省排名倒数第二,农村居民满意度在全省排名顺数第八,整体排名靠后。

四是基层食品安全监管力量薄弱。目前全市基层食品安全监管人员紧缺,队伍老化,业务能力亟待提高,难以承担食品安全监管责任。

在质量提升方面:

一是质量发展意识不强。部分企业质量主体意识不高,创新能力不足,技术基础薄弱,生产工艺和技术装备落后,质量控制和持续改进能力不强;少数企业缺乏工匠精神,质量品牌创建意识不强,社会公众对产品质量、工程质量特别是服务质量的满意度不高。

二是质量品牌建设培育不足。品牌建设和培育工作滞后,中低端产品比重大;自主品牌、知名品牌标准低、数量少、实力弱,目前全市还没有能拉动经济明显增长的品牌,特别是以三七为特色的优势资源品牌建设推进缓慢;多数企业缺乏专业人才和技术支撑,现有品牌知名度低,标准引领、品牌带动效果不明显。

三是质量提升基础薄弱。县(市)质量安全监管呈现人手紧缺、能力不足、手段滞后等问题,标准、计量、认证认可、知识产权等质量工具运用效率不高;各类检验检测机构规模小、布局散、装备落后,日常巡查、监督抽查、风险预警等投入不足、响应迟缓;中小企业执行产品标准水平较低,质检、标准、品牌等专业技术人员配备不足。四是质量监管服务机制有待完善。部门协作机制不够健全,区域联动机制尚未形成,质量事故报告、质量责任追究等制度有待改进,分级管理、联合防控、应急处置能力需进一步提升。

二、突出重点,全力抓好各项工作任务落实

(一)提高政治站位,切实增强做好食品安全和质量提升工作的使命感和责任感

一要切实深化思想认识。各级党政领导干部要勇于担当、主动作为,切实做到谋发展必须谋安全,管行业必须管安全,保民生必须保安全。要坚持最严谨的标准,强化最严格的监管,执行最严厉的处罚,落实最严肃的问责,零容忍、出手快、下重拳,严厉惩治食品药品领域违法犯罪行为。要不断增强质量提升工作的责任意识,定期研究和解决工作中的重大问题,有步骤、有重点、有组织地推进各领域的质量提升行动。

二要层层抓好责任分解。市政府食品安全办要加强与省政府食品安全办的沟通对接,及时制定和组织签订全市2020年食品安全工作目标责任书。要围绕省、市食品安全工作目标任务,抓好抓实日常监督检查和年度考核评议工作,做到及时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和汇报反馈情况,确保食品安全责任抓早、抓小、抓好、抓实。

各级各相关部门要认真对照《文山市党政领导干部食品安全责任清单及任务分解方案》要求,认真抓好工作任务的落实,坚决捍卫全市人民群众舌尖上的安全。质量强市办要对照今年确定的8个方面的重点工作,尽快拿出落实方案,将工作任务分解到位,落细抓实。

发改、工信、商务、住建、市场监管、农业农村、文化旅游等主要牵头部门,要按照“一业一案”的要求,聚焦产品、工程、服务三大质量,列出“任务书”、排出“时间表”、划定“路线图”,进一步完善牵头行业、领域质量提升行动方案的总体设计,组织开展特色农产品等X个重点领域(特色农产品、食品药品、消费品、装备制造、原材料、建设工程、生活***业、生产***业)质量提升行动。

(二)突出七个重点,全力抓好食品安全各项工作

一要突出抓好学校食品安全。目前,校园周边大部分是流动小摊点,而且学校食堂学生就餐人数多,安全隐患大,是最容易出现食品安全事故的区域。近期市政府食品安全办已高温季节学校食品安全预警,各县(市)要按照今天会议要求,认真开展校园食品安全守护行动,督促学校健全校园(幼儿园)食品安全管理制度,严防严控学校(幼儿园)食品安全风险,落实学校食品安全校长(园长)负责制,加强日常管理,推进学校食堂“明厨亮灶”和“六T”全覆盖,全力确保学生在校饮食安全。

二要大力推进“互联网+食品安全”监管。结合全省“一部手机游X”总体部署,全力推进餐饮服务单位“明厨亮灶”工作,鼓励餐饮单位采用“互联网+明厨亮灶”,落实网络订餐平台责任保证线上线下餐饮同标同质。

三要重点抓好食物中毒防控工作。夏秋是食用野生菌和吊浆粑等中毒事件频发高发期,全市每年都开展了大量的宣传教育活动,但野生菌中毒事件仍屡屡发生,这其中既有宣传教育不到位的问题,也有群众饮食习惯的问题。各级各部门要从宣传教育入手,严格按照市食安委的安排部署,提前谋划和做好食物中毒防控工作,以预防食用野生菌、吊浆粑、草乌、附子中毒为重点,让食品安全知识宣传进学校、进市场、进餐馆、进社区、进农村、进家庭、进工地,确保宣传工作无盲区、无死角,让食品安全知识家喻户晓。

各县(市)政府要切实履行对本地区食品安全负总责的态度要求,统筹抓好防控和应急处置工作,及早部署、及早安排、及早防范,严禁学校食堂、集体食堂、婚丧宴请、大型会议、农村宴席等群体用餐单位加工、出售、食用野生菌,全力防范公共群体性食物中毒事件发生。

各级财政部门要为食品抽检监测、食品安全知识宣传、食物中毒防控和应急演练等工作提供经费保障。各级卫生健康部门要继续加强对农村医务人员培训,加大应急救治物资装备储备,积极开通“绿色通道”,全面提升食物中毒救治能力,确保中毒病人能够得到及时有效救治。各级市场监管部门要加大市场特别是农村集贸市场的巡查检查力度,维护健康的野生菌市场秩序。

四要扎实开展食品安全专项治理。聚焦大米、面粉、食用油、肉、蛋、奶、蔬菜、水果、茶叶等大宗食品及地方特色食品,深入开展“瘦肉精”、农药兽药残留以及水产品和生鲜乳品添加违禁物质等农产品质量安全专项整治行动,集中开展校园食品、山寨食品、网络配餐、白酒生产经营等领域食品安全专项治理行动,深入实施保健食品行业专项整治行动,加强粮食质量安全检验监测和监督检查,强化进口食品安全监管。

五要严厉打击食品安全领域违法犯罪活动。进一步加强行政执法与刑事司法的衔接,以农村地区、城乡结合部为重点,全面清理食品生产经营主体资格,严厉打击制售“三无”食品、假冒伪劣食品、过期食品等违法违规行为,坚决取缔“黑工厂”“黑窝点”和“黑作坊”。特别是当前随着城区对食品犯罪打击力度加大,大部分“三无”食品大量流入农村地区,农村集贸市场食品安全问题日渐增多。下一步,各级市场监管部门要加大对农村各类集贸市场食品安全监管力度,对农村集贸市场各类食品安全问题要从严从重处理。同时,近年来保健品、化装品行业投诉大量增加,要严厉查处各种非法销售行为,曝光典型案件,坚决做到发现一起、严惩一起、曝光一起,提高违法犯罪成本。

六要统筹抓好疫情防控与食品安全工作。疫情防控和复工复产期间,各级各部门要始终绷紧食品安全这根弦,切实加大监管力度,强化监督检查,深入推行“红黑名单”管理制度,对违法犯罪行为“零容忍”,倒逼生产经营者全面落实食品安全主体责任,从源头上把好食品安全关。

七要推动食品安全社会齐抓共管。充分发挥行业协会和新兴媒体作用,全面落实有奖举报制度,畅通“12315”等投诉举报渠道,推广西畴县经验做法,大力开展预防野生菌、吊浆粑中毒等食品安全知识宣传教育,多渠道多形式提高群众食品安全防范意识,不断提高群众对食品安全的知晓度、支持度和满意度。

(三)落实七项任务,全力推动全市质量提升行动

一要围绕重点产业发展抓提升。一是推动传统产业转型升级。围绕矿业、建材、制药等传统产业,深入实施创新驱动、技术改造和管理创新,推动传统产业节能降耗、提质增效,加快新旧动能转换,发挥传统优势产业支撑和带动作用。二是推动重点产业技术创新。围绕省“三张牌”和市四大重点产业发展目标,加快构建产业技术创新平台,组织实施重大技术科技攻关,推进清洁生产、节能降耗、低碳循环等生态产业发展。三是提升质量技术服务水平。持续深化“放管服”改革,加强质量风险监测、预警、管控措施,继续完善惠企服务制度,强化标准化、计量、检验检测、认证认可、知识产权等技术帮扶,促进企业提档升级。

二要突出重点行业领域抓提升。

  一是开展特色农产品质量提升行动。围绕打造“绿色食品牌”和农产品绿色有机化发展定位,实施农业标准化生产和良好农业规范,健全农产品质量标准体系、安全检测体系和全程可追溯体系,完善农产品质量安全监测和风险预警管理,着力提升重点产业、重点产品供给质量。

狠抓绿色食品、有机农产品和农产品地理标志“三品一标”认证和证后监管工作,推动以三七为重点的中药材等六个“100工程”示范园建设,开展 “10大名品”、“10强企业”和“10佳创新企业”评选活动,促进高原特色农业转型升级,打造特色农产品自主品牌。

二是开展食品药品质量提升行动。全面落实“四个最严”要求,继续完善食品药品安全监管体制,推动落实食品药品安全党政同责,推行全主体、全品种、全链条严格监管,切实增强统一性、专业性、权威性。加强保健食品和化妆品标准备案管理,推进特色食品、民俗食品等产品安全性评价和地方标准制修订工作。

深化食品、药品生产经营许可制度改革,全面推行食品药品风险管理,完善食品药品、医疗器械生产经营风险分级管理,提升管理规范、技术规程等级。继续实施餐饮业质量安全3年提升工程,深入开展餐饮服务量化分级提档工作和“明厨亮灶”建设,推进实施农村食品统一配送和“农村便民药柜”设置工作。严格食品生产加工小作坊和食品摊贩监督,全面加强食品小作坊、小餐饮、小食杂店等食品摊贩综合治理,严厉打击制售有毒有害食品行为。

三是开展消费品质量提升行动。深入实施“增品种、提品质、创品牌”专项行动,推动消费品工业企业围绕产业发展和市场需求转方式、调结构、促升级,提升消费品工业发展质量和效益。顺应新一轮科技革命和消费升级趋势,积极开展个性化定制、柔性化生产,更好满足智能化、个性化、时尚化消费需求。

四是开展制造业质量提升行动。持续推进装备制造企业智能化改造,组织实施质量技术攻关,增强企业研发创新和系统集成能力,提升产品质量的一致性和稳定性。

五是开展原材料质量提升行动。坚持以有色金属行业转型升级为主线,以水电铝材一体化和水电硅材加工一体化为龙头,大力发展铝板带箔产业链、铝铸造产业链和铝型材、铝线材产业链,推动发展有色金属下游深加工产品。

六是开展工程质量提升行动。严格执行工程质量“两书一牌”等制度,推进工程质量管理标准化和工程实体质量控制标准化,全面提升工程质量安全水平。

七是开展生活***业质量提升行动。重点聚焦健康养老、家政、餐饮、住宿、商贸物流等行业,着力推进生活***业向品质化、精细化、便利化、品牌化发展。

三要落实企业主体责任抓提升。严格关键环节质量控制,严格质量检验和计量检测,严格实施企业岗位质量规范与质量考核,切实加强全员、全过程、全方位质量管理。坚持把技术创新作为质量提升的重要途径,引导企业加大产品研发投入力度,促进企业产品更新和结构升级。建立企业质量首负责任、缺陷产品强制召回、工程质量终身负责以及服务质量公开承诺等制度。

四要加强品牌培育建设抓提升。进一步增强精品意识、名牌意识,从质量、环境、安全“三标”和地理标识、商标注册等加强品牌建设,着力推动实施品牌提升行动。组织开展政府质量奖、中华老字号、“三品一标”认证、地理标志保护产品、知名品牌示范区、鲁班奖、大禹奖、A级景区等各类质量品牌创建活动,打造一批附加值高、竞争力强、前景广阔的知名品牌和质量标杆。

五要创新质量监督管理抓提升。深化监管制度改革,严格市场准入,坚持从源头上把好质量关,特别是涉及产品质量、工程质量、环境质量、服务质量的各行业主管部门,要进一步完善全过程、可追溯质量监管体系,落实产品原产地可追溯和质量标识制度。

加大事关群众健康安全的食品药品、农产品和重点消费品等质量安全监管,加强重点生产资料、重要消费品、重点建设工程、矿产生产、特种设备、污染物排放风险监测和进出口商品检验检疫。全面推行“双随机、一公开”,让守法诚信经营、追求高质量的企业有动力。要规范企业信用信息公开,完善质量信息披露机制,实施质量“黑名单”制度,建立失信企业联合惩戒和质量倒逼机制,营造老百姓满意、消费者放心、企业诚信经营的质量安全环境。

六要强化政策支持抓提升。在科研、信贷、技改、政府采购等方面加大对名优企业、名牌产品的政策支持和资金扶持,促进优势企业和知名品牌发展壮大,推动企业质量创新能力建设。要重视加强质量人才队伍建设,注重高层次质量管理人才培养。

食品制造业的特点范文5

一、指导思想

以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党的和二中、三中、四中、五中全会精神,深入贯彻“实施食品安全战略,让人民吃得放心”的重大部署和食品安全监管“四个最严”要求,认真落实《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改革加强食品安全工作的意见》以及县委、县政府保障食品安全的部署要求,准确把握食品“三小”业态特点和发展规律,依法依规、各方履责,因地制宜、综合施策,努力实现“三小”业态食品安全和产业发展双提升。

二、总体目标

至2021年底,将全县食品“三小”生产经营业户纳入食品安全精细化管理,切实规范食品“三小”生产经营行为,推动“三小”业态食品安全主体责任得到有效落实;全面落实小作坊“八项要求”,小餐饮、食品摊点“六项标准”,引导全县食品“三小”业态整体提档升级;无证无照生产经营、食品加工制作过程管理混乱、场所脏乱差、食品添加剂使用不规范等突出问题得到解决并予以规范,基本消灭黑作坊、黑窝点,有效防范“三小”业态系统性、区域性食品安全风险。实施创新引领,合理规划布局,凸显地方特色,市、县、乡(镇)一体以“树品牌、建标准、聚集群”为抓手,打造“小作坊特色产业区”、“特色餐饮聚集区”和“食品摊点规范经营区”。争取2021年底前,我县打造1-2个小作坊示范点、1-2个餐饮特色聚集街区、1-2个食品摊点规范经营区。

三、具体方案及时间安排

食品“三小”业态规范提升行动实施时间为2021年5月至12月,具体工作安排详见相应实施方案(附件1.2.3)。

(一)启动阶段(截至2021年6月15日)。结合我县自身实际,依照本方案制定食品“三小”业态规范提升行动推进工作方案,确立工作目标、细化任务分工、明确责任人和完成时间节点。

(二)实施阶段(截至2021年11月底)。县局通过召开会议、发放明白纸等方式,进行全面动员部署,将工作任务和要求传达至辖区内所有食品“三小”业户。通过食品安全知识培训、现场帮扶、典型示范引领等方式,确保辖区内食品“三小”业户依法依规生产经营,完成本年度“三小”规范提升工作任务。

(三)总结阶段(截至2021年12月中旬)。各县(市、区)局对规范提升行动的成效和典型做法进行归纳总结,不断探索落实“三小”业户主体责任的长效机制,巩固整治工作效果。

四、工作要求

(一)提高思想认识。各县(市、区)局要提高政治站位,充分认识此项工作的重要性和紧迫性,坚持问题导向、目标导向和结果导向,将食品“三小”业态规范提升与省级食品安全县年度检查、安全生产等重要工作有机结合,协同推进。

(二)层层压实责任。县局严格落实属地监管责任,发挥食安委牵头汇总和综合协调作用,层层传导压力,争取基层党委政府给予支持和帮助,有针对性地解决堵点、难点问题。切实发挥食品安全网格员作用,延伸监管触角。

(三)细化行动方案。县局按照省、市工作要求,因地制宜制定本地的具体工作方案,明确目标、任务、分工、责任,制定实在管用的工作措施,确保各项工作落到实处。加大日常排查力度,将辖区内所有“三小”业户纳入精细化监管,建立“三小”食品安全信用档案,记录登记和备案信息、日常监督检查结果、违法行为查处等情况,并依法向社会公布。

(四)强化督导检查。市局将进一步完善示范创建常态化督导机制,着重加大对食品“三小”业态的现场检查,检查情况及时通报各县(市、区)食(药)安办。发挥综合考核、平安建设考核和食品安全评议的“指挥棒”作用,将食品“三小”业态规范提升工作纳入考核评议指标,促进规范提升工作取得实效。

食品制造业的特点范文6

摘要:黄河故道地区的发展事关江苏全面振兴苏北以及加快率先基本实现现代化的整体进程。本文在研究淮安市黄河故道地区现状基础特征的条件下,提出以“大农业全产业链”战略加快农业现代化进程的思路。首先,通过发展优质稻米、特色瓜果、规模养殖、花卉苗木、食用菌、中药材等重点产业,夯实农业现代化的基础。其次,优先发展农副食品加工、保健食品制造、天然日化用品制造,实现产业链延伸。最后,以种源农业、智慧农业、现代农业物流业为突破口实现产业的高端介入。

关键词 :淮安市;黄河故道地区;农业现代化;大农业全产业链

黄河故道是黄河屡次南侵夺淮留下的黄泛带,西起河南兰考县东坝头,流经河南、山东、安徽及江苏四省。[1]在江苏境内流经徐州、宿迁、淮安、盐城,全长496公里,[2]共涉及14个县(市、区)的76个乡镇、903个村,面积618万亩,总人口约284万人。长期以来,该地区由于受水系混乱、水土流失、旱涝灾害交替等影响,已经成为苏北发展基础最薄弱的“贫困带”,成为制约苏北整体发展的“瓶颈”。[3]2011年11月,江苏省开始全面实施“支持苏北全面振兴”的总体战略,而黄河故道地区的整体发展无疑是实现全面振兴苏北、加快全省现代化进程的“重中之重”。中共江苏省委确定了加强对黄河故道农业综合开发的总体战略,即“在发展现代农业上实现更大突破,把黄河故道建成全省横贯东西的特色农业走廊”。淮安市境内黄河故道地区涉及淮阴区、淮安区、涟水县共18个乡镇,与全省情况类似,黄河故道区域也始终是淮安市经济发展的“短板”,沿线有55个经济薄弱村,乡镇农民人均纯收入(除作为城区的王营镇、涟城镇外)普遍低于全省平均水平。黄河故道地区涉及大量的农村地区,同时也具有一定的农业基础,其黄河故道地区需要以农业现代化为基本支撑,通过“大农业全产业链”的大战略来建设现代农业示范区,构建经济繁荣的古黄河,因地制宜大力推进区域农业现代化实现整个地区社会经济的全面振兴。

一、整体思路:“大农业全产业链”战略

“大农业全产业链”战略是淮安市黄河故道地区实现农业现代化的重要途径,“大农业全产业链”不仅包括传统意义的第一产业环节、绿色食品加工制造为主的第二产业环节,同时还包括以智慧农业等为主的第三产业环节。因此这一战略也是三产融合发展、联动发展的战略。具体而言是一个“6+3+3”的大农业产业体系。首先,通过六大产业夯实大农业全产业链的第一产业环节,即充分利用淮安市黄河故道地区现有的农业资源条件,通过优质稻米、特色瓜果、规模养殖、花卉苗木、食用菌、中药材等六大重点产业的发展,夯实农业现代化的基础。其次,借助三大产业的发展,提高农副产品附加值,延长农业产业链。根据淮安市黄河故道地区的现有产业发展基础,积极向第二产业环节延伸,确定农副食品加工业、保健食品制造业、天然日化用品制造业为大农业第二产业环节的主攻方向。第三,实现农业的高端增长。通过集中发展种源农业、智慧农业、现代农业物流业等三大产业,向第三产业延伸,实现大农业真正意义的“三产融合、四化同步”。

二、第一产业:六大产业夯实大农业基础

1.优质稻米业

淮安黄河故道地区是全市稻米生产的重点区域,从品种改良、种植工艺、加工技术等方面入手,强化优质稻米产业化建设,把黄河故道地区打造成为全国闻名的“淮安大米”生产基地,推进粮食产业高效发展。在产业空间布局方面,积极建立高标准良田示范区,重点发展吴城镇、凌桥乡、南陈集镇、袁集乡、码头镇、新渡乡、宋集乡、南集乡、黄营乡等地为优质稻米标准示范基地,在钦工镇、宋集乡、茭陵乡、苏嘴镇等建设水稻生产全程机械化示范区。加快“淮安大米”产业集团建设步伐,鼓励优势稻米产加销龙头企业优化组合,抱团发展,提升综合竞争力。

2.特色果蔬业

充分发挥黄河故道地区特有的土壤、环境资源优势,积极发展早中熟梨、苹果、果桑、冬枣、葡萄、水蜜桃、猕猴桃、人参果、樱桃等特色优质果品生产,提升黄河故道地区果品的市场影响力。发挥资源优势,统一注册商标和产地标识,提升其产品形象和档次,并推广体验式采摘的休闲观光模式,实现与旅游业的融合发展。产业空间上,围绕保滩镇、徐集乡、涟城镇建设一批千亩果树生产示范基地,并逐步向南陈集镇、吴城镇、苏嘴镇、码头镇、茭陵乡、宋集乡、钦工镇、黄营乡、石湖镇等地发展。同时提档扩面,积极培育特色蔬菜产业,并通过不断提高标准化设施蔬菜生产水平,把黄河故道地区打造成为优质蔬菜生产和储备基地,保障本地乃至长三角地区“菜篮子”市场的常年稳定供应。产业空间布局上,以淮阴区、淮安区省级菜篮子生产基地为基础,逐步在凌桥乡、南陈集镇、新渡乡、涟城镇、徐集乡等地建设优质高效蔬菜基地建设项目。

3.规模养殖业

首先以生态环境优先原则为前提,在距故道500米范围内实施全面禁养。按照环保要求,在整个区域内发展规模化、集约化的生态健康畜禽养殖产业。与特色林果、水稻种植产业结合,重点发展林下养殖等生态复合型养殖,适度发展规模设施养殖并突出“淮安黑猪”、“钦工肉圆”等品牌优势的基础。产业布局上,在淮安区钦工镇、宋集乡、茭陵乡,淮阴区吴城镇、南陈集、袁集乡、码头镇,涟水县黄营乡、南集乡、徐集乡等地建设肉鸡、蛋鸡、草鸡、肉鸭、朗德鹅等养殖基地。在南陈集镇、袁集乡,南集镇、黄营乡、徐集乡等地建设年出栏优质商品猪、饲养奶牛、肉羊、獭兔等规模养殖基地。

4.花卉苗木业

在现有花卉苗木产业基础上,加快引进、培育新品种,突出特色,打响品牌。重点在淮安区发展切花、盆花等高档花卉产业;在涟水县保滩镇、涟城镇重点发展花卉苗木种植基地;在淮阴区袁集乡、新渡乡等城乡结合地区建立集绿化、美化和经济效益功能为一体的花木产业带,在码头镇重点发展兰花、玫瑰花、桂花种植产业等。同时结合产学研合作项目建设木材高附加值加工基地,开拓木材及木制品流通市场、形成出口创汇集聚区

5.食用菌业

依托码头镇、吴城镇等现有食用菌基地的产业基础,引入优质品种,提高生产技术水平,扩大生产规模,形成品牌。重点在淮阴区吴城镇建设大棚香菇生产基地项目,引进优质香菇原种进行扩繁和生产,扩建香菇生产基地。在码头镇建设食用菌基地,引入优质白金针菇等品种,引进自动化生产设备,示范推广温湿度自动调控技术、食用菌高产栽培技术,提高食用菌生产效率和种植效益。配套建设以利用农作物秸秆为主的食用菌基质生产基地,实现资源化高效利用。

6.中药材业

淮安市黄河故道地区的沙性土壤,有利于根部生长,比较适合根类药材品种种植,如桔梗、防风、葛根、射干、知母、黄芩、黄芪、板蓝根等。产业空间重点在涟水县徐集乡葛根种植基地、淮阴区南陈集镇杭白菊种植基地,并不断扩大种植规模,完善配套加工能力,深挖潜在附加值。

三、第二产业:三大产业延长大农业产业链

1.农副食品加工业

淮安黄河故道区域的农副食品产业以上述第一产业环节的优势产业为基础,重点发展稻麦加工、畜禽加工、水产品加工、蔬菜加工和微生物加工等五大产业。首先,稻麦加工业需要实现由稻麦粗加工向稻麦精深加工,再向稻麦工业旅游的二次飞跃。其次,畜禽加工业重点发展以畜禽、禽蛋、奶制品为原料的休闲食品加工,实现畜禽加工业从屠宰冷冻到精深加工转型。第三,水产品加工业利用水产养殖的基础条件,支持水产品加工企业扩大规模,将水产品加工从餐饮业拓展至休闲食品行业。第四,在蔬菜加工业方面,目前淮安市蔬菜加工企业多为速冻蔬菜、盐渍蔬菜等粗加工,要引进蔬菜精深加工企业,并依托特色蔬菜种植开发休闲观光旅游,实现蔬菜的产业化全面发展。最后,食用菌加工业依托码头镇台生源菌业等,引进以微生物加工为主的企业,形成食用菌加工产业集群。(图2、图3)

2.保健食品制造业

在国家《食品工业“十二五”发展规划》中,首次将营养及保健食品制造业确定为食品工业发展的重点行业。淮安市黄河故道地区综合国家对营养及保健食品制造业的要求,以及第三代保健食品主流发展趋势,依托稻麦、畜禽、蔬菜等本地特色的农副产品原料,将保健食品制造业定位于保健食品研发、保健食品中试及中试技术提供、保健食品制造三大重点环节。近期以淮安市畜禽为基础,延伸其精深加工产业链至保健食品制造,依托果蔬产业,延伸以果蔬为原料的精深加工产业链至保健食品制造。

3.天然日化用品业

淮安市黄河故道地区以天然日化用品需求不断增加的市场需求为导向,积极吸取发达地区“植物系”日化用品的开发经验,鼓励发展天然日化用品业。在天然日化用品业的产业链条中,定位于“天然日化用品的产品配方研发”与“天然日化用品的产品生产加工”,由产品研发带动产品生产,打造具有自主知识产权和自主天然日化用品品牌的产品。具体而言,一方面,依托淮安本地的资源优势为天然日化用品制造业的发展夯实原料基础,另一方面,借助江苏科研院校强大的研发能力资源为天然日化用品制造业的高端化提升,提供智力支撑,如中国药科大学、南京理工大学江苏省表面活性剂及助剂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等。

四、第三产业:三大产业实现大农业高端增长

1.种源农业种业是典型的高科技高附加值产业,具有国家核心战略意义。种业处于农业战略、乃至国家战略的制高点,代表着农业科技的最高端应用。从2010 年后中国种子就已经成为继美国之后的全球第二大种子市场,但是另一方面中国的种业发展程度还有待提升,具体表现为农业增产贡献率、商品化率有待提高,自主创新能力不强等。淮安市种业发展基础较好,具有专业的科研院校和一批具有一定发展基础的种业企业,要在种源农业中选取“自主创新品种育种”“良种繁育”与“种业交易”三个分支进行着力发展,提高自主创新品种能力,依托码头镇的国家农业科技园,打造江苏省的“苏种”品牌创新基地、种业企业集聚基地、种业交易交流中心。

2.智慧农业

智慧农业具有巨大的效益前景,是低成本,高产量,环境友好的产业。其次,江苏省农业规划要求以物联网带动智慧农业发展,国家星火项目中“面向高效设施农业信息化技术服务平台建设”在淮安市均设有重点项目,有力助推淮安市打造智慧农业。第三,淮安设施农业智能化公共技术服务中心承担并自主研发实施“淮安智慧农业物联网公共服务平台”,基本建立了服务淮安、辐射苏北的物联网服务体系。黄河故道地区智慧农业的发展,不仅要求集聚一批以物联网技术及监控平台进行蔬果等农作物温室种植的园区及企业,同时聚焦智慧农业生产系统及技术研发、智慧农业生产物联控制技术支持、食品质量溯源系统建设以及开展农产品网络销售及智慧农业旅游等四个环节。

3.现代农业物流业

中国农业物流总额逐年稳定增长,进入稳步发展时期。从现实基础看,淮安农产品数量大、品种多,物流周转需求量大。但是淮安农产品物流成本一般占产品总成本的30%左右.因此,降低农产品物流成本,建立完善的农业物流体系是黄河故道地区以及淮安市的必然要求。黄河故道地区现代农业物流业的重点发展方向包括两方面,一方面通过建立大型仓储中心、配送中心建设,重点打造冷链物流系统;另一方面,重点扶植龙头企业,打造第三方专业物流企业,为物流系统提供信息支持和技术服务。

五、小结

江苏省黄河故道地区的农业现代化事关全省率先现代化的整体进程,同时也是苏北振兴的关键。淮安市黄河故道地区的农业现代化需要以“三产融合、四化同步”为指导思想,以“大农业全产业链”为基本思路,实现一、二、三产业的融合发展。通过夯实一产基础、延长二产产业链、介入三产环节,在此基础上,黄河故道沿岸地区必将成为生态优良、产业发达、城乡繁荣、风光秀美的城乡统筹发展区域。

参考文献

[1] 董霁红,卞正富,狄春雷. 土地开发整理的生态安全评价——以江苏黄河故道为例[J]. 地域研究与开发,2006(1).

[2] 高金梅,何敏,石炜,徐永波. 淮安市黄河故道规模化发展[J]. 农村水利,2014(19).

编程小号
上一篇 2024-07-14 11:00
下一篇 2024-07-14 10:56

相关推荐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发送邮件至tiexin666##126.com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
如需转载请保留出处:https://tiexin66.com/syfw/50584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