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汉字的对联范文1
摘 要:汉字属于表意文字,它的音意内涵丰富,形声兼备,为对联的产生创造了条件。而对联作为我国文学的传统形式,它篇幅虽小,却蕴含着丰富的语言内涵,而这正是源于对汉字的巧妙运用,或利用字形,或利用字音,借助字义,巧妙构思,形成佳对。关键词:对联;汉字;特点中图分类号:H1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2589(2012)12-0142-02对联又称对子、楹联、楹帖等。《现代汉语词典》对它的解释是:写在纸上、布上,或刻在竹子上、木头上、柱子上的对偶语句。它是中华民族文化中的优良传统,是中国文学中的一种特殊艺术形式。对联一般分为上下两联(有的还包括横幅),就上下两联来讲一般要求字数相等、字词相对、平仄相调、左右对称,而意义要求相似、相连或相反。对联非常注意用字造句,要求鲜明适当,高雅清新,精练蕴藉。一、对联的形式特点对联在形式、内容方面都有严格的要求,从整体来说,上下联就是要对称,字与字,词与词,短语与短语,句子与句子,既要字数完全相等,又要形式相对,而使形式整齐美观,而内容上要相对,语言简洁凝炼。对联,形式方面来说,要讲究一个“对”字,具体来说,包括以下三个方面。首先,上下联要字数相等,上联居右,下联居左,竖行书写,相对而立。其次,上下联要词类相当,即实词对实词,虚词对虚词。在结构上,成语对成语,主谓结构对主谓结构,动宾结构对动宾结构…从而使对仗工整。第三,节奏要鲜明。一方面,节奏要相当,这是指上联如果是四、三句式,下联也必须是四三句式;如果上联是二、四句式,则下联也必须是二、四句式,上联是二、三节奏,下联也就应是二三节奏,“欲知千古事”,对“须读五车书”上联是二三节奏,下联也应是二三节奏。另一方面,上下联平仄要相对,遵循“上仄下平”的规律。上句末字要用仄声字,下句末字要用平声字,而使声韵和谐。在内容上,要讲究一个“联”字。语言精粹、内容相关是对联基本的要求。首先,义类要相对。比如天文对天文,地理对地理,居室对居室,节令对节令,器物对器物,数字对数字等等。对联上下联的意义相同、相近、并互相补充、深化,从不同角度表现同一主旨的叫正对;上下联意义相反、相对,在内容上互相映衬、互相对照两联结合在一起才能表达同一个主题的叫反对。其次,语言要精炼、简洁,在有限的字数里传达最深远的意义。因为对联的形制短小,想要传达意义,就需要语言凝炼。二、汉字特点与对联形制对联的形制特点以及它的巧思妙对是由汉字的特点决定的,从某种意义上说,对联选择了汉字,汉字成就了对联,对联特征就是汉字特征的缩影。汉字集形、象、音、义于一身,而对联则充分运用字形结构、象征要素、音韵平仄、字义之对待虚实而构成对仗工整,韵味无穷的名联佳作。换句话说,对联的形式与内容都与汉字的特点紧密相关的。首先,汉字被称为“方块字”,这些方块的大小和长宽比例也都一致,汉字的方块形状和书写特点保证了汉字与汉字之间能做到所占空间大小一致,这为对联的长度相等、平衡对称创造了条件。汉字的字形呈独立的方块形状,便于横向排列,也便于逐字顺次纵向排列。这特点恰好适用于悬挂、张贴在楹柱或门框以供欣赏。而每一个汉字的相互对立,又能使上下两句字数相等,空间上长短一致。同时,汉字笔画多少、结构繁简,相去悬殊,不管笔画多少,结构繁简,无论是手写或是刻写出来的汉字,都是每个字占有面积基本相同的一个方块,在书写成联后,都能整整齐齐,两两相对,左右对称。换句话说,对联形式的对称性是由汉字的形体特征决定的。其次,汉字独特的造字法,使对联具有形象美。汉字具有象形、象声、会意、偏旁部首和一字可以拆散为几个字等特点,这就为析字联、双关联等的发达创造了条件。作为一种表意文字,绝大多数的汉字是以偏旁拼合起来的。而汉字的偏旁又可以充当独立的文字,因而也具有独立的音义,这种特性使得绝大多数的汉字可以让人对它们进行拆分或拼合。析字联,就是利用离合、增损或借用字形等手段,利用汉字的结构来表达含义和思想感情。在对联中运用文字的拆合是对联艺术中最常见的表现手段之一。具体分为离合字形和增损字形。离合字形是利用部件分离和组合的一种符形修辞方法。电影《三笑》中,有一副对联是用来表现伯虎敏捷才思的:十口心思,思国思君思社稷;八目尚赏,赏风赏月赏秋香。上联“十口心”合为“思”,“思”字又三次出现,意在强调。下联“八目尚”合为“■”(简体作“赏”),“赏”字也三次出现,意在突出。对联上下一气,文意通畅。增损字形是利用增加和减少字符的笔画或部件来表达有关含义和隐喻。如:欠食饮泉,白水何堪足饱;无才抚墨,黑土岂能充饥。这副对联反映的是抗日战争时期,把全国人民推进内战的深渊,教师们生活困苦,对字形既拼又合:合“欠食”为“饮”,合“无才”为“抚”;拆“泉”为“白水”,拆“墨”为黑土,同时也讽刺“无才”却偏要“抚墨”。再次,汉字音义内涵丰富。汉字一个字具有多种意义和读音,一个音可以表示多个汉字,这种现象在汉字中比比皆是。这一方面是因为汉字的历史悠久,所以在历史传承中有了丰富的音义沉淀;另一方面,汉字是表意文字,与拼音文字相比,表意的汉字对音义的包容要大得多。在对联的创作过程中,有一部分作品是利用汉字中存在很多同音、同义字词的特点,来加工润色对联,这样就产生了双关联。有时一字一语就可以双关两方面的事物,字面上既可以这样理解,而字的深层涵义或字的谐音又可以那样理解,而通常后者是双关联的主题所在。因此,双关联具有“言在此而意在彼”的语言含蓄美。如:莲子已成荷长老,梨花未放叶先生这是一位姓叶的秀才和寺院里姓何的长对的妙联。上联“荷长老”既指荷花已长成熟,又谐音“何长老”;下联“叶先生”既指树叶先生长出来,又指“姓叶的先生”。又如明末清初的对联:清风满地难容我,明月何时再照人上联“清”暗喻清朝统治,下联“明”暗指已经灭亡了的明朝。这副对联,表面上是在借景抒情,抒发自己的心情,而实质是明朝的遗老遗少对昔日明朝统治的怀念。而充分利用汉字音义特点的另一典范就是叠字联。叠字联是把对联中的同一个字或几个字重叠起来使用,以增强对联声律的节奏感,造成“大珠小珠落玉盘”的语言音乐美;同时还能利用同形汉字的不同音义变化来表达一定的思想感情,深化对联的主题。叠字联常常通过叠字这种特殊的语言文字形式来引起读者的注意,加深读者的印象。试看下面的对联:乐乐乐乐乐乐乐,朝朝朝朝朝朝朝这是北京故宫太和殿联,上下联各用七个叠字,有强烈的视觉冲击效果,读起来不禁让人想起百乐声中人们三拜九叩的情景,叠字可谓妙极!第四,汉字因形示义的特征造成了汉字之形与义联系紧密的特点。见字知义这种直观效果使人们更快地理解语言,意义上的对偶、对仗以及一些特殊意思的表达都能在视觉上找到感觉,有时甚至形成一种文字语言或文字语言游戏。对联中的同旁联就是一个典型。因为其同一偏旁代表着同一意义范畴,所以极易形成一种意趣,再加上下联相对称,两组意义范畴、两种意趣,再合二为一构成一种意境。如:泪滴湘江流满海,瞪叹嚎啕哽咽喉上联均用三点水旁,渲染出泪水之多,有灌满江海之势;下联均用口旁,标示着嚎啕之烈,一直哭哑了嗓子。同旁汉字的使用为对联意义的传达起到了锦上添花的作用。第五,汉字声调的巧用,使对联具有节奏感、音乐美。对联和律诗一样,都是要讲究节奏的,而平仄同节奏又有着密切的关系。所谓平仄,就是把汉字因发音高低、升降而形成的四种声调分为平仄两类。古代把四声划分为平声、上声、去声、入声,简称平、上、去、入。现代汉语的普通话,则把四声划分为阴平、阳平、上声、去声,简称阴、阳、上、去。古汉语的四声,“平”就是平声,“仄”就是上、去、入三声。一副对联,如果平仄交替、对立做得好,就能构成节奏与旋律,造成声调的跌宕与和谐,形成一种音乐美,给人一种舒畅的享受。例如:大地春回添锦绣(仄仄平平平仄仄),江山雪后更妖娆(平平仄仄仄平平)这副对联严格遵守平仄规律,使得这副对联琅琅上口,悦耳动听。同时,平仄的使用又是具有其灵活性的。对联有严对与宽对之分,严对为“仄起平落”如:“日月两轮天地眼,读书万卷圣贤心”;宽对为“仄起仄落”如:“宁可食无肉,不可居无竹”,现在一般只讲求对联结尾两字上仄下平。一副对联,内容相关,在个别字的运用上平仄不对立也是允许的,即所谓的“一三五不论,二四六分明”的要求,即联中奇数字的平仄不影响整句音调的流畅,可以灵活;而偶数字却是决定音调的关键字眼,不能马虎。至于末尾一个字,无论是几言对,平仄都必须分明。结语汉字是世界上最古老的文字之一,是记录汉语的书写符号,是华夏文化的重要载体,我国的悠久文化,主要依靠汉字流传至今。而以方块字、单音节为特征的汉字系统,形声兼备,信息量大,组合方便,传播久远。而对联作为一种特有的民族传统文学形式,言简意深、对仗工整、平仄协调,有其独特的艺术魅力,是汉字文化的集中体现。对联文化的形成,基础是汉字。汉字独特的造字法在对联创作中的巧妙运用,又增强了对联的表现力和趣味性。参考文献:[1]王继洪.汉字文化学概论[M].上海:学林出版社,2006:134-149.[2]李土生.汉字与汉字文化[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09:119-121.[3]杜逸娇.对联:独特的汉字文化艺术瑰宝[J].大众文艺,2010,(20).[4]林芳胜,等.古今对联荟萃[M].南宁:广西人民出版社,1981.[5]于华东.文苑奇葩―――中国楹联文化刍议[J].湖北社会科学,2007,(8).
关于汉字的对联范文2
文字是记录语言符号的视觉符号系统,在某种程度上,语言符号的某些特性体现在文字符号系统中,其两大根本关系――组合关系和聚合关系,也是构成文字系统的两大主轴。汉字个体符号虽然表面上看起来是孤立的、零零散散的,好像是一堆没有任何规律和理据的笔画的堆砌,但实际上它们相互间存在组合和聚合的规律性联系,组成一个有序而严密的系统。如何让外国学生从看似纷繁无序的汉字中梳理出头绪,培养和建立汉字符号的结构组合认知和系统聚合认知,应成为汉字入门阶段教学的必要内容。
现代汉字的字形结构分析是分层次进行的,从整字分解出部件,从部件分解出笔画。汉字的构形元素――笔画和部件的数量是有限的,并且都具有自己的组合模式和组合层次。合体字的结构虽然复杂,但归纳起来只有左右、左中右、上下、上中下、两面包围、三面包围、四面包围等结构,其中左右结构数量最多,占一半以上。
汉字中80%是形声字,虽然形声字中声旁和形旁的位置比较复杂,有左形右声、右形左声、上形下声、下形上声、外形内声、内形外声、声居一角、形居一角八种结构类型。但义符的位置还是有明显的规律可循的。如“亻彳冫钅氵礻衤忄讠犭扌禾 饣鱼 革 骨 纟舟目”等大部分形符一般居于声符左边;“卩刂 页 戈 鸟”等形符一般居于声符右边;“艹 竹 冖 宀 穴 网 髟 雨”等形符大都居于声符之上;“皿 灬 心 示 廾”等形符一般居于声符之下;“ 冂 门 囗 匚”等作形符时,声符则处于包围状态;“广 疒 厂户 尸 勹 辶”等作形符时,声符则处于半包状态。“贝 月 巾 力 足 火 马 石 日”等形符或居于左,或居于右,或居于上,或居于下,取决于声符特点。
看到这些组合规律,我们不再对汉字系统感到杂乱无章,而是感到组合的清晰性和聚合的系统性。清代文字学家王筠说:“人之不识字也,病于不能分,苟能分一字为数字,则点画不可增减,且易记而难忘矣。”既然部件在汉字构形中非常重要,那我们在教学中应突出部件教学的重要地位。
心理学认为,人的短时记忆一般以7个记忆单位为限,汉字的平均笔画数多超过7笔,且组合复杂,在意义上也和整字不相干,因而通过笔画学习汉字不利于记忆。有人统计:HSK词汇大纲8822个词所使用的2866个汉字的部件平均长度为2.91,如果以部件为记忆单位,则只需要记住两三个单位就可以记住一个字,而且部件往往具有表音或表意的功能,容易联想记忆,所以部件在记忆中充分显示出它的优势。这样汉字就不再让人觉得是一堆乱糟糟的没有任何规律和理据的笔画堆砌了。
汉字虽数量巨大,但拆分出的部件数量少得多。“汉字构形学的研究表明,在汉字使用的每个历史时期,形位的数量都大致在250~300个左右”。汉字拆分出的记忆单位越少,越有助于记忆。拆分汉字,得出基本部件和组合规律,便于外国学生识记汉字。因而在教学中我们应重视汉字部件分解组合的表象操作能力的培养。在教学实践中,我们发现学生很热衷于练习部件拆分和组合,正确分解和组合提高了他们对汉字字形的整体识别能力,从而获得巨大的学习成就感。在部件拆分和组合的基础上,再加强对汉字左右、上下、包围等汉字结构的认识。另外,部件拆分有利于对比分析某些形似字的异同以吸引学生的兴趣和注意力。如“哀”和“衷”、“驰”和“弛”。
研究表明,外国学生识记汉字是一个先整体轮廓,后局部细节的过程,“通过不失时机地分析汉字结构的部分与整体关系,通过突出整体结构特征,可以帮助学习者建立起关于汉字结构认知的稳定联系线索”。教师在教学中要体现这些组合规律,使留学生建立对汉字体系的系统性认识。
在学习某个汉字的同时,我们会自然地想到其他与之相关联的汉字。这就是心理学和认知学所说的“联想”,即由某人或某事物而想到其他相关的人或事物,由于某概念而引起其他相关的概念。汉字是形音义的结合体,汉字的三要素都会使人产生不同方向的联想,形成一组组字的聚合群。聚合使字与字之间建立一定的联系,从而构成一个井然有序的汉字网络系统。汉字的构形元素――部件具有一定的生成能力,能帮助联想统帅一批汉字。特别是部首,如人言土口山光女日月文火心石示衣金禾走足门雨竹目等,它们“维系一个部类,统领一个集群”,构成一个个字族群。语音的声韵调方面的异同使汉字之间存在语音形式上的关联。汉语音节简单,只有400多个音节(不计声调),而汉字有几万个,必然使得汉字中的同音字较多。同样字的意义方面的异同也存在关联。如同义关系、反义关系、上下位关系、整体部分关系、等级关系、类属关系等。
可见,从汉字的构形学理论、语言的认知规律及汉字习得心理出发,只有把汉字放在一定网络系统中进行教学才能提高教学效率。外国学生大多是成年人,具备完善的逻辑推理和归纳总结能力,在学习过程中,如果能对某个字进行形音义方面的联系,这样一方面可以复习曾经学过的汉字,另一方面可加深对新字的认识。通过一段时间的集中强化训练,他们会主动利用有限的意义线索,推知陌生的汉字,提高感知汉字、学习汉字的能力,降低认错、写错字形的几率。由此改变每个汉字各不相干的看法,存在于学习者记忆中的汉字是一个有内在联系和规律的网络体系,能逐步扩大识字量。
现代汉字是以系统形式存在的,它内部的构形元素相互间存在组合和聚合的规律性联系。这些元素在相互组合中彼此制约,使每一个要素的功能得以体现。在教师的头脑中如果存在这个组合聚合的网络系统,进行汉字生词教学时,就能有意识地联系旧知,通过联系与之相关的同偏旁字和相关字,帮助学生理解汉字的形音义结构,逐步培养汉字的字感。学生一旦有了“字感”,就能通过推理与抽象掌握新的汉字,从而大大提高汉语学习效率。
参考文献:
[1]王宁.系统论与汉字构形学的创建.暨南学报(哲学社会科学),2000(2).
[2]王宁.汉字构形学讲座.上海教育出版社,2002.3.
[3]周健.汉字教学理论与方法.北京大学出版社,2009.2.
关于汉字的对联范文3
关键词: 谐音双关 拆字 谜语 对联
欣赏汉语汉字的艺术魅力主要有两个方面:一是欣赏汉字“书法”的艺术性;二是欣赏汉语汉字“结构”的趣味性。本文只讨论汉语汉字的趣味性。
一、谐音双关
汉语汉字的一个重要特点是“一个语音对应几个字形”,也就是“多字谐音”。下面是各种场合中巧妙的“谐音双关”。
“谐音”可用于“诗句”、“对联”、“谜语”中:
①东边日出西边雨,道是无晴却有晴。
“晴”谐音双关为“情”。
②贾岛言醉非假倒,刘伶饮酒不留零。
“贾岛假倒”谐音;“刘伶留零”谐音。
③冰冻兵船,兵打冰,冰开兵走;
泥污尼鞋,尼洗泥,泥尽尼归。
“冰兵”谐音;“泥尼”谐音。
④谜语:在“金、木、水、火、土”之中,谁的腿最“长”?
二、拆字
有一种文字游戏叫“拆字”,即把“字”的结构灵活“拆”开,根据场合随意附会成趣。“拆字”之巧是其他文字难以企及的。
(一)“拆字”可写成“诗词”或“对联”
①何字合成愁?离人心上秋。
②二人土上坐;一犬人边伏。
③此木为柴山山出;因火成烟夕夕多。
“此+木柴”,“山山出”;“因+火烟”,“夕夕多”。
这有关伐木工人的生活。伐木工人不烧煤,只烧山上到处都有的“柴”;每天中午在林中吃干粮而不做饭,只在傍晚时才下山回家做饭而冒出缕缕炊“烟”。
(二)“拆字”可用于“酒令”之中
1.“酒令”是筵席上的一种文字游戏,有很严的格式,谁违背了格式就罚谁饮酒。
甲:一个“出”字两个“山”,
二字同旁“锡”和“铅”,
不知哪座“山”产“锡”?哪座“山”产“铅”?
乙:一个“吕”字两个“口”,
二字同旁“汤”和“酒”,
不知哪一“口”喝“汤”?哪一“口”喝“酒”?
2.通过“拆字”的“酒令”,各人可以说出不同的意见:
张、李、刘、陈四个人是朋友。陈犯了错误,由李负责处理。陈托张和刘去请李吃饭,席间通过“酒令”说出了看法。
张希望李看在朋友情面上,高抬贵手,不要处分陈。
张:有水也是“清”,无水也是“青”,去水加“心”变成“情”。
不看僧面看佛面,不看鱼情看水情。
李坚持要依法处理,不看面子,劝张不要管这件事。
李:有水也是“湘”,无水也是“相”,去水加“雨”变成“霜”。
各人自扫门前雪,莫管他人瓦上霜。
刘听到李不讲朋友情面,仍要处分陈,就说李是仗势欺人。
刘:有水也是“淇”,无水也是“其”,去水加“欠”变成“欺”。
龙游浅滩遭虾戏,虎落平阳被犬欺。
三、谜语
(一)关于“物”的谜语
①一个亭,斜柱撑;上边有水流,下边有人行。
②珍珠白玉女,身穿绿叶装,穿衣去洗澡,脱衣上牙床。[节日食品]
(二)关于“字”的谜语
①争先恐后。
②两个幼儿去爬山,没有力气到山巅,
回家恐怕别人笑,躲在山中不肯还。
③床前明月光。
四、对联
“对联”的特点是一“对”二“联”。所谓“对”是指形式上的成双成对,即上下联必须字数相等,相对的字词要词性相同,结构相似,平仄相反,节奏相应;所谓“联”是指上下联的思想内容必须紧密联系、相互照应,或者相对、或者相反、或者相关地融于一个意境中,表达一个完整的主题。汉字字形的“方块”性和字音的“平仄”性,恰巧适合于“对联”的“规整对称,妙趣横生”的表达方式,没有“方块”的汉字,就没有对联。
例如河北赵县赵州桥的对联:
水从碧玉环中去,
人在苍龙背上行。
名词“水”对“人”,“碧玉环”对“苍龙背”,动词“去”对“行”,介词“从”对“在”,方位助词“中”对“上”。联中“碧玉环”、“苍龙背”联想丰富,比喻精妙。全联动静谐和,既描述了赵州桥的静态美,又写出了“水去”、“人行”的动态美。此联只用14个汉字就描绘和赞美了赵州桥的风采和雄姿。
(一)“对联”在语法教学中的作用
有学者提出:“在我国第一本语法学著作《马氏文通》1998年问世以前,我国没有语法著作,在语文教学中也没有语法教学。”我们认为这种说法是错误的。
实际上,我国长期的行之有效的传统语法教学方式就是“对对联”。著名的《说文解字》、《尔雅》、《文心雕龙》及传统启蒙教学中“对对联”用的《笠翁对韵》等都是语法著作或语法教材。认真研究我国的《说文解字》、《尔雅》、《文心雕龙》、《笠翁对韵》等语法著作和语法教材及传统启蒙教学用“对对联”方式进行的卓有成效的语法教学,对当前国内的语文教学和国际的汉语教学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
1.“对对联”教学和训练对学习者的要求:
下联字词的“义类”跟上联对应字词的“义类”相同。
下联的“语句结构”跟上联对应的“语句结构”相同。
传统启蒙教学中用“对对联”的方式进行了十分有效的语法教学,专门为“对对联”教学编写出版了许多教材,如清代李渔(字笠翁,1611-1679)编写的《笠翁对韵》,列举许多富有文采的“对子”供学龄儿童朗读和背诵,对儿童的语法教育具有很大作用。
“书目文献出版社”1985年,出版了新编的《笠翁对韵新注》,现摘录该书的片段:
[冬]
清对淡,薄对浓。暮鼓对晨钟。山茶对石菊,烟锁对云封。
金菡萏,玉芙蓉。绿绮对青锋。早汤先宿酒,晚食继朝饔。
唐库金钱能化蝶,延津宝剑会成龙。
2.对一些“对联”的分析:
①“犬行雪地梅花五,鸡过霜桥竹叶三”的分析:
“犬、鸡”是“家养动物”,“行、过”是“自身移动”。
“雪、霜”是“冬季气候”,“地、桥”是“空间处所”。
“梅、竹”是“观赏植物”,“花、叶”是“植物构件”。
“五、三”是“基本数目”。
传统“对对子”教学要求学生学的“义类”(家养动物、野生动物)比现代语法教学要求学生学的“名词”,要细致得多,深入得多。
②“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词类的知识:(括号内是现代的术语)
“鹂、鹭、柳、天”皆为“物名”(名词)。
“黄、白、翠、青”皆为“属性”(形容词)。
“鸣、上”皆为“行动”(动词)。
“两、一”皆为“数目”(数词)。
“个、行”皆为“单位”(量词)。
③关于结构的知识:
“两+个”、“一+行”都是“数目限定物量单位”(“数词”限定“量词”)。
“黄+鹂”、“白+鹭”、“翠+柳”、“青+天”都是“属性限定物名”(“形容词”限定“名词”,即“定语”限定“核语”)。
“两个+黄鹂”、“一行+白鹭”都是“数量限定物名”(“形容词”限定“量词”,即“定语”限定“核语”的“定核结构”)。
“鸣+翠柳”、“上+青天”都是“行动及于处所”(“动词”及于“名词”的“述宾结构”)。
“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都是“主体做某事”(“主述结构”形成的“主述型单句”)。
由此可见,我国古代不是没有“语法教学”,而是有行之有效的语法教学方式,即“对对联”的教学方式。正是这种传统的高效的“对对联”式的语法教学,才培养出李白、杜甫、苏轼、辛弃疾、王实甫、关汉卿、施耐庵、曹雪芹等众多文学大师,才创作出唐诗、宋词、元明戏曲和《水浒传》、《红楼梦》等灿烂辉煌的世界名著。
(二)对联的技巧和魅力
1.古典诗词中有许多对联情感深挚:
①春蚕到死丝方尽;
蜡炬成灰泪始干。
②身无彩凤双飞翼;
心有灵犀一点通。
2.有些对联言简意赅、巧妙工整:
①观海天作界;
登山人为峰。
②无可奈何花落去;
似曾相识燕归来。
3.有些对联一句之中有反义词或循环语:
①四面灯辉辉煌煌,照遍东南西北;
一年事辛辛苦苦,历尽春夏秋冬。
②船载石头,石重船轻轻载重;
尺量地面,地长尺短短量长。
4.有些对联字词重叠妙语连珠:
①月月月圆逢月半;
年年年底接年初。
②峰上栽枫,风吹枫动峰不动;
路边宿鹭,露落鹭飞路未飞。
③望天空,空望天,天天有空望天空;
求人难,难求人,人人逢难求人难。
5.有些对联用语通俗平易近人:
大老爷过生,金也要,银也要,铜钱也要,不分南北;
关于汉字的对联范文4
关键词:偏旁 部首 关系
中图分类号:G6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9082(2015)12-0123-01
小学语文识字教育是整个语文教育基础中的基础。教育者在识字教学现象中易把偏旁和部首模糊看待,如常言“找出下列字的偏旁部首”,不利于引导学习者识字。
“偏旁”概念自春秋就已产生,其在黄伯荣等主编的《现代汉语》定义为“部件又称偏旁,是由笔画组成的具有组配汉字功能的构字单位”,二者未区别对待。《现代汉语词典》释为“在汉字形体中常常出现的某些组成部分。如‘位、住、俭、停’中的‘亻’,‘国、固、圈、围’中的‘囗’,‘偏、翩、篇、匾’中的‘扁’,‘拎、伶、翎、零’中的‘令’,都是偏旁”。这里参考了刘靖年《汉字结构研究》的定义:“构成汉字合体字的直接构字单位。”它是合体字的结构成分,起到了表音、形或义的作用。“部首”概念源于许慎的《说文解字》中的部首检字法,而“部首”术语初见于清代《康熙字典》的“检字”表中。其在黄伯荣等主编的《现代汉语》定义为“字书中各部的首字,具有字形归类的作用”。《现代汉语词典》释为“字典、词典等根据汉字形体偏旁所分的门类,如山、口、火、石等”。本文参考了刘靖年《汉字结构研究》的定义:“汉字辞书中因含有共同结构成分而归类在一起的字群的代表字(记号)。”这里说明了其使用领域为汉字辞书,并涵盖了一部分偏旁,且是一种汉字排检方法的手段。
一、汉字偏旁和部首的联系
1.辨析汉字结构不可或缺的重要成分
偏旁和部首是辨析汉字结构的重要成分,除了它们,还有整字、部件、笔画等形体要素。尽管偏旁只是合体字的结构成分,仅是一部分汉字代表,可它仍是分析汉字结构的不可缺少的形体因素,在汉字识字教学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而部首作为辞书检索领域的代表字,对于分类汉字结构成分也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2.部首继承并发展了偏旁的效能
偏旁较早于部首的出现。偏旁从一开始就被大量应用于汉字识字教学,之后还被创造性地运用在汉字的排序和检索上,进一步推动了辞书学的发展。而偏旁的概念用在辞书编排上,就开始转称之为部首,是一部分较为典型的偏旁典型字代表,两者有着一脉相承的继承和发展关系。
3.利于提高汉字识字教学效率
偏旁源于汉字识字教学,却又一直服务于识字教学。如“江”, “氵”和“工”两个偏旁,形旁为“氵”,声旁为“工”,拆解后从形旁可知意义与水有关,从声旁得知声韵,从而深刻认识到汉字“江”的确切含义。同样的道理,“河”、“泪”“湘”等字,都有一个共同的部首“氵”,在字典中被归在了一起,都能集中地表达出这些字关于“水”之义,便于理解和把握此部首所代表的含义。两者都利于提高汉字识字教学效率。
二、汉字偏旁和部首的区别
1.偏旁是一个汉字结构系统的范畴,部首是一种给汉字归类有选择性的典型偏旁的应用手段
偏旁是处于汉字结构系统内的概念范畴,它是汉字结构成分的重要组成部分。而部首是辞书、词典等汉语学习工具书为了归类汉字而精心选择的典型偏旁应用,它并非严格意义上的汉字结构成分概念,而只是偏旁的一种有选择性地应用手段。换句话说,一些偏旁应用于字书排检后因身份转变而被另称作部首,本质上它仍然还是偏旁。
2.部首是根据汉字排检需要而选用的一部分偏旁和独体字
偏旁适用于合体字。合体字是指由两个或两个以上的象形字或指事字组合而成的字,它包括会意字和形声字,也有人认为象形、指事两类字中,也有“合体象形”和“合体指事”。最先出现的合体字是会意字,由象形字和指事字合成,如“旦”, 由象形字“日”和指事字“一”构成。合体的形声字出现后,会意字开始充当偏旁,如:形声字“胆”,由象形字“月”和会意字“旦”构成。后来,形声字也可以充当偏旁了,如:形声字“薄”,由象形字“H(艹)”和形声字“溥”构成。再后来,由形声字构成的复合形声字都可以充当偏旁了,如:形声字“藻”,由象形字“H(艹)”和形声字“澡”构成。可见,偏旁是把相对复杂的合体字分解成相对简单的两个或多个偏旁,进行汉字音形义的分析,是造字结构意义上的结构成分,也是长期汉字教学实践的现实需要所在。
部首是依据汉字分类排序的需要而选用一部分典型的偏旁和独体字。换言之,凡是部首都是偏旁,而偏旁不一定是部首。因此,部首的数量一定大大少于偏旁。若就单个汉字来讨论的话,其组成这个汉字的偏旁可能是两个或者多个,而部首却只能是一个。
3.二者统领的汉字形体结构不同
偏旁只是其中合体字的结构成分,最多还是能够充当偏旁的独体字的结构成分,因独体字又可分为能够充当偏旁的独体字和不能充当偏旁的独体字,即有极少部分是独体字在充当。
部首就不同了,它不仅可以统领合体字,也可以统领独体字,涵盖汉字独体字的范围相对于偏旁更为宽泛,便于所有汉字字书的排检。
4.构成二者形声旁数量有所不同
偏旁主要由形声旁构成,以声旁数量占优。最初的合体字,都是由形旁和声旁构成的。而随着汉字的发展,汉字演变趋势之一就是符号化加强,尽管也表示形旁或者声旁。而形旁是意义的类属,由独体的象形字和指事字充当,这就决定了其选择形符的封闭性。独体字在汉字历史发展长河中数量都有限,更何况并不是所有的独体字都可以充当形旁,因此形旁的数量不是很多。
部首则多由形旁来充当,但声旁有时也可以充当部首。因形旁既能串联形声字,又能串联会意字,还能串联其他类型的字,而声旁却只能串联形声字,因此形旁统领字群的能力比声旁自然要占据优势。
综上,偏旁和部首既有联系又有区别。联系在于二者都是辨析汉字结构不可或缺的重要成分;部首继承并发展了偏旁的效能;都利于提高汉字识字教学效率。区别在于偏旁是一个汉字结构系统的范畴,部首是一种给汉字归类有选择性的典型偏旁的应用手段;部首是根据汉字排检需要而选用的一部分偏旁和独体字;偏旁只是其中合体字的结构成分,而部首对于汉字独体字的范围相对于偏旁更为宽泛;偏旁以声旁数量占优,而部首反之。只有很好地把握二者的关系,才能在汉字识字教学中有一个理性认识,进而清晰地进行汉字识字教学活动。
参考文献
[1]刘靖年.汉字结构研究[D].吉林大学博士研究生论文,2011,(10):18,76-80.
[2]黄伯荣,廖序东.现代汉语.高等教育出版社[M],2009,(8):147.
关于汉字的对联范文5
【论文摘要】汉字据义造形,以形表义是汉字的基本特点,也是分析汉字文化信息,改进汉字教学的出发点和立足点。求准、求深、求广、求活、求趣是应对当下汉字教学的现实策略。
汉字据义造形,以形表义,承载了丰富的历史文化积淀。作为一种书面语言交际符号,汉字从诞生之日起,始终伴随着汉民族的文化进程,在履行语言交际职能的同时,又以其独特的表意特征和内部构成形式,承载了极其丰富的历史文化积淀。可以这样说,许多汉字的面世,都是造字时代特定文化背景及先民心理的凝练,这种凝练常常折射出古代社会的某种文化信息,而无论是古人还是今人,其思考问题的方式变化不大。现在通过对汉字进行文化信息分析,复演前人关于汉字的理解,捕捉汉字原始造义与今天汉字所记录的语义之间的关系,或联系今人关于汉字的认识,分析解读汉字蕴涵的文化信息并把他运用于汉字教学,无疑对改进当前的汉字教学是一种有益尝试。要在汉字教学的实际操作中运用好汉字文化信息分析,并不是没有一定难度的,如分析汉字构形就是一门非常专业化的工作,需要有足够的专业知识,需要熟练掌握推源、考证的具体方法。利用字的构形去分析文化信息,必须同时借鉴考古学、人类学、文献学等学科的研究成果。学生在产生新鲜感的同时往往也会产生一种艰深的隔膜感,更何况很多汉字几经简化,时移字异,出现了无理可寻的记号字,教学时如果不能妥善处理好,就容易导致学生学起来发惜,教师教起来也倍感吃力的情况。所以,在汉字教学过程中,要因字制宜、因字施教,根据不同的汉字类型,针对不同的教学对象及教学环境,采用不同的教学策略。
(一)求准
从古至今人们对汉字的解说可谓众说纷纭,很多时候往往对同一字有不同的解释,作为教师在实际教学中,要选择科学性强又最容易被学生接受的解释方法进行教学,也就是说在汉字教学中,进行解说前要认真比较,慎重择优,遵循汉字文化信息确定性原则,给学生传递准确的信息,同时引导学生寻求**结构分析法,这是汉字文化信息分析运用于教学最基本的要求。比如对“臣”字的解析现行的大致有五种:第一,许慎《说文解字》“臣,牵也,事君也,象屈服之形。”第二,王鸽《说文句读》:“金刻作,是人跪拜之形。”
第三,章炳麟《文始》:“臣者本俘虏及诸罪人给事为奴,故象屈服之形。共形当横作‘”,臾缚伏地,前象分头,中象手足对缚著地,后象民,以下两胫束缚,故不分也。”第四,于省吾《甲骨文字释林》:“臣字本象纵目形,纵目人乃少数民族的一种。典籍也称之为竖目。”古文字以横目为目,纵目为臣。臣字的造字本义,起源于:被俘虏的纵目人为家内奴隶,后来既引伸为奴隶的泛称,一又引伸为臣僚之臣的泛称。”第五,郭沫若《甲骨文字研究,释臣宰》“均象一竖目之形,人首俯则目竖,所以象屈服之形者,殆以此也。”对此,经分析可采用郭沫若的说法,因为:第一,这种说法虽为一家之言,但己得到不少文字学家的承认。第二,这种说法宜直观教学,简单易授。第三,便于知识的迁移,照顾到文字的系统性;明白了“臣”表示立起来的眼睛,那么“卧”就可以理解了,“卜”字在“卧”字中,就是“人”字变形,人在站立或坐时,眼睛是平的,在侧而躺着时,眼睛就是立起来的了,所以“卧”表示人躺或趴着的意思。
(二)求深
求深是指从微观角度分析汉字本身形体,深入浅出解释汉字蕴涵的文化信息,让学生在体验直观思考、理性求证的过程中识字,让学生掌握一种方法、技巧,成为认识的主体,学会用自己的大脑识字。求深的内容具体是指对汉字的学习不能只停留在字形的识记,还应该启发学生通过对字形科学的分类解构,遵循汉字构字规律探寻汉字形体中蕴涵的文化信息。如朱姓人讲到自己的姓时常说“撇未朱”,而“朱”字在《说文解字》中的解释为:“朱,赤心木,松柏属,从木,一在其中。”原来这个“朱”字是指一棵树,树干上特意有一个笔画或一点“”,是从这种树干上获取一种红的颜色,后来把这个字作为姓氏,同时“朱”的红色意义也由此生发出来,直到现在,红色伴随着中国人的一生,仍是我们汉民族长期保持的传统。这样的讲解,注意遵循学生认识事物的规律(从感性到理性,从具体到抽象)由浅到深,由表及里。教师用丰富的史料文化引导学生深入思考,由形辨义;又通过对形义联系中的文化蕴涵的分析,用文化蕴涵去理解字义,在理解字义的基础上反过来再去巩固字形。让学生跟着教师用自己的认识复演造字之初造字者的深意,学生做到知其然,也知其所以然,知道了字怎么写,还知道为什么要这样写。由一生二,由二而三,从感性到理性,分析的字多了,学生的识字能力必然能得到提高。
(三)求广
汉字教学还应该注意到学生对知识的追求,如果只注重一点,而不及其他,势必会使学生有单薄的感觉,因此,还要考虑到如何让学生的知识量得到扩充。求广有两层含义:一是在精讲一个汉字时,在时间及知识量允许的情况下由这个字联想到与这个字相关的方方面面的文化信息,对一个汉字作较全面的介绍。每一个汉字的构成形式,都蕴涵着先民 的逻辑思维和文化意识,汉字让人产生联想,反过来讲汉字本身就是联想的结晶,实实在在地让学生的眼界开阔了,这对强化识字效果无疑是有利无害的。如对“一”字的学习,在中学学生面对很多词语中的不同的“一”手足无措时,可 以适当扩展他们对“一”的认识。“一”字,不仅仅是表示数的概念,而且还包含着各种各样复杂的甚至是深刻的含义。古人认为先有数字,然后才有其他文字,所以《说文解字》把“一”字列为全书的第一个字。“一”的数字,不用一竖而是一横表示,也反映了古人的文化意识。在古人的观念里,“一者,天地之未分,太极生两仪。一,磅礴始结之义,是谓无状之状,无物之象;必横者,象天、地、人之气,是皆横属四极”,表示横连东西南北极远的地区。古人还认为,“一”字还包含着宇宙起源的意思。《说文解字》第一页有“一,惟初太始,道立于一,造分天地,化成万物”的解释,而这个解释和《老子》第四十二章所说的“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的意思是一致的,认为“一”是宇宙生成以前的混沌形式。清人桂馥的《说文义证》,旁征博引,用了近1500个字来解释“一”字,还觉得意犹未尽。求广的另一层意思则是由对一个简单的汉字的学习联想到其他的汉字,即注意汉字间的联系性,引导学生在已学知识上找到要学知识的联系点和生长点,在头脑中,逐渐形成有机的汉字知识网络,从而慢慢把握常用字的内在联系和规律,形成了合理的汉字知识结构。如教学中可以一个母体字为核心,把同族字组合在一起,找出字形的联系、字音的类聚和字义的类推,这样可以简化识字过程,以简驭繁,举一反三,提高识字效率。如以“假”为母体字,同族字有虾(简化字)、暇、瑕、霞,在意义上都与“自”有联系,把它们集合在一起,学生就容易记住。另外,在教学中可尽可能使前一个字的学习为后一个字做好认知的准备工作,让学生能像滚雪球似的增加识字量。选字上,尽量挑选那些理据性强,结构简单的高频字作为学习的对象,对一时很难理解的高频字则可以通过加注拼音以及重复出现的方法先让学生来熟悉。又如为了弥补汉字表音度低这一缺陷,在教学中要充分利用现行汉字声旁的表音作用,学一个声旁时,可以把由这个声旁构成的同音字全列出来和学生见见面,不要求理解记忆但读音不一致的字则要加大强调并且要求记忆,因为读音不一致的汉字数量远小于读音一致的汉字,这也是一种可以减轻学生记忆负担的方法。
(四)求活
一直以来,无论是求深还是求广,前提都是遵从汉字的特点和规律,体现了教学的科学性,但要注意:利用汉字文化信息分析进行汉字教学,是把文字学中一些实用性强的理论和材料引入到汉字教学中来,以提高教学效率,而不是纯粹讲授文字学,正如教学有法,教无定法一样,面对生活的课堂,不能忽视汉字文化信息分析的动态生成性,只要对汉字的教学有用处,能自圆其说,哪怕是出人意料的发明也行,求一个活字。如解析“愁”字,“愁人心上秋”可以,“古代农民秋天的心境—发愁怎样过冬”也行:又如解析“章”字,即可以采用民间析字法直接拆分为“立早章”,也可按照文字学研究的成果解析为“音十章”,乐竟为一章,从音从十,十,数之终也。“音”为音乐,“十”有终止义,音乐终止便为一个乐章。“坡”“波”从形声字角度分析可以,学古代王安石趣拆为“土之皮”“水之皮”亦无不可。对对象认知的具体和抽象,感性和智性的活性理解还可融在对汉字的形体分析之中。如“休”字是单人旁加一个“木”字构成,“木”代表的是树,一个人靠在树上就是休息。而“体”则是单人旁加一个“本”字,意思是说,人最根本的就是身体,没有了根本就没有了一切。又如“昧”字是左边一个“日”字,右边一个“未”字组合而成,太阳未出来,大地昏暗,昏暗中看不清楚东西,不清楚就是糊涂,这也就是“昧”的意思。“味”是张开嘴还未吃,先尝尝味道。这些帮助记忆字形的辅助手段,在教学过程中,可以作为教师为学生,甚至是学生为自己提供更多记忆方式的选择。而对有争议的解字方法,教师可以姑妄说之,学生亦可姑妄听之。
关于汉字的对联范文6
关键词:汉字教学法;字形;汉字难
中图分类号:H1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5312(2013)03-0114-01
一、“汉字难”之“难点”
(一)难读:汉字是表义体系的文字,字形和字音的联系不是直接的,不像拼音文字那样可以拼读出来,而是需要死记硬背的。
(二)难写:汉字笔画多,笔顺严格,部件组合的结构复杂。
(三)难认:汉字总数多达六七万,现代汉语通用字也多达六七千,其中常用字三千多个。
二、如何从字形角度化解“汉字难”
(一)繁简字对比
“汉字难”很大程度上是由于汉字在长期历史的演变中,汉字的字形和字义之间的联系渐渐模糊。而繁体字则可以弥补简体字这一缺陷,在形、音、义上搭建联系的桥梁。譬如,简体字“觉”与繁体字“”,觉者为彻悟宇宙人生真理之人。觉字,形声字,从见,学省声,学为首,见为基。不学无以明理,不见无以知事。若想彻悟宇宙人生真理,必须学见不可偏废,如此方能有可能真觉大觉,彻悟真理。又譬如,简体字“爱”与繁体字“”,两者的区别是简体字的“爱”去掉了心,正所谓“海誓山盟何足凭,爱到无心见真心”有心之爱不是真爱,真爱是无心的。真爱是一种默契,一种无条件的奉献和付出。它是无须表白的纯洁之爱,只希望被爱的对方活得好。
(二)对汉字“先拆后合”化解“汉字难”
这一点和刘提出的汉字教学原则之“按笔画、部件、整字三个层次,从笔画、笔顺、部件、间架结构四个方面进行汉字教学”不谋而合。譬如,“跑”,形声字,包省声,左边是一双腿,右边是个包,跑业务、跑路子;都是既需要用足,还要带包,带不足红包那叫瞎跑。又譬如,“咬文嚼字”,如果我们把要“咬”和“嚼”的“口”字旁想象成一张嘴,“咬”的“口”里吃的是“文”,“嚼”的“口”里吃的是“字”,汉字经过五千年的发酵,俨然已经成为一道美味的佳肴,越咬越有味道,越嚼越香。又譬如“信”,会意字,从人,从言。意思是说“人的言论应当是诚实的”。这个字告诫我们的道理是“言必信,行必果”。由“信”这个字联想到“信息”,我们还会发现另外一层道理,“信”即“别人的言论”,“息”上“自”下“心”,及意味着别人的言论要见过自己内心的思考方能称为“信息”,为自己所用。由此可见,在中国的文字中,几乎所有的会意字都可以从部件、整字角度先拆后合,领悟其造字者的含义,真所谓“一字一世界,会说话的文字”。但是,会意字只占汉字中的一小部分,因此我们还应该从多角度来审视汉字,才能找到解读汉字的密码。
(三)字形的联想
所谓字形的联想,意思是说我们通过对汉字的字形的分析、联想,达到对汉字认知的加深,有助于汉语学习者消除对汉字的陌生、恐惧,帮助他们更好得掌握汉字。譬如,“累”字,形声字,从糸( mì),表示与线丝有关,(雷)声,本义是绳索。然而该本义已经不常用了,在我们不认识这个字的前提下,单凭字形,我们很难将它和“劳累”、“累倒”等常用义联系在一起。这无形中就割裂的汉字字形和字义间的联系。不像英语,从字根就能猜到其大致的含义。譬如,“lect”这个词根表示“说”,含有该词根的dialect(方言)、lecture(讲座)、lector(讲师)等就很好理解了。可是如果我们把累形象化,把上面的“田”写作“”想象成千斤的包袱,而下面的“系”,只要写的圆润些和一个小人很像,如此一来一个小人身上背着千斤重担,能不累么?又譬如,“冀”,我们都知道它是中国河北省的简称。形声字,字从北,从“田共”,“田共”亦声。可是有几人知它的含义呢?中国人是智慧的,在造此字的时候就揭示了它的本义,从其字形就可推知。“冀”拆开来看分别是“北”、“田”、“共”,合起来很好联想为“北方的土地大家一起耕种。”而其确切的本义“(古代)中国北方的由(夏族)农民和(少数民族)牧民共同拥有的田地”就很好理解了。
三、总结
回顾刘提出的汉字教学四原则:语和文先分后合;强化汉字教学,字与词教学相结合;把握汉字的构成规律和基本理论,利用汉字的表意和表音功能识记汉字;按笔画、部件、整字三个层次,从笔画、笔顺、部件、间架结构四个方面进行汉字教学。我们会发现无论是繁简字对比、字形的联想,还是通过对汉字“先拆后合”都完全符合刘提出的汉字教学原则。但是这三种方法都要求汉语教学者和汉语学习者不仅有着很深的汉字造诣,还要求有很高的汉文化素养和语言表达能力、想象能力。但是,汉字属于“表意文字”,只有我们通达汉字的过去,我们才能够真正地了解汉字,才能够教汉语学习者真正地认识汉字。汉字学习没有捷径,找到正确的路何尝也不是一种成功?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发送邮件至tiexin666##126.com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
如需转载请保留出处:https://tiexin66.com/syfw/50591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