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共文化服务范文1
一、公共文化服务的基本特点
一般来说,在公共文化服务方面做得较好的城市,通常具有一下几个特点:
1.“以人为本”的文化设施设计
博物馆、文化纪念馆等社会公共设施记载了社会的历史,传承了社会文化,也是社会居民举行文化活动的重要场所。为了让不同人群的人们能平等地利用这些文化服务设施,细节的处理是很重要的。以香港为例,在香港历史博物馆、文化博物馆、科学馆等社会公共文化设施,几乎都在正式的通道旁开设残疾人通道,以保证残疾人人群能够独立的参观、游览文化设施,而且针对儿童、老人等特殊人群,建设专门的活动区域和设施,为他们提供必需的服务。
2.资源共享的公共文化服务功能
公共资源的共享程度已经成为发达城市衡量其公共文化服务的重要标准。以美国剑桥公共图书馆为例,它在六个社区建立了分馆,这些分馆的藏书类型根据社区居民的构成比例不同而不同:如果有的社区里有较多的青年,则该社区的分馆里就会特意多准备一些适合青年人阅读的资料;有的社区居住着较多的大学教师和学生,则该社区分馆藏书就以学术著作和研究成果为主。虽然剑桥图书馆分馆的藏书类型形形,但是由于各个分馆之间甚至整个城市、整个马萨诸塞州的图书馆得资料都是共享的,读者完全可以上网预借自己需要的资料,然后到就近的图书馆取书。
二、公共文化服务的优秀经验
一个城市和地区公共文化设施数量的多寡决定着此区域公共文化空间的大小,但是公共文化服务水平的高低则是由公共文化服务设施的服务质量和水平来决定的。从发达城市的公共文化服务实践中,我们可以归结出以下值得借鉴的经验:
1.关注公民最基本的文化需求
公民的基本文化需求包括阅读需求、自学材料的需求和参与文化活动的需求,这些居民基本的文化需求很大程度上决定着居民自身文化素质的提高,对提高居民学习、生存能力以及家庭、社会和国家的发展有很大的推动作用。正是在一系列“以人为本”的公共文化服务当中,文化的种子开始植根于人们的心中,良好的社会文明才会逐渐形成。
2.关注公共文化服务的便利性
便利性可以使公共文化设施面向更大范围的顾客群体。在公共文化设施内,我们可以做到:为盲人提供语音提示或可以触摸的行动路线图;为残疾人士提供可以供他们自由行动的特殊通道;为儿童们准备专门的活动区域;为老人提供简单易操作的资料查询辅助系统……便利性不仅包括针对不同人群特点的细节设计,还包括为不同区域人群提供最便捷的服务,以及对不同区域文化资源的最大整合。这些都在营造文化氛围,使享受其服务的不管男女老少还是残疾人群,都能在得到服务的同时感觉到惬意和舒心。
3.关注文化资源的共享
公共文化服务范文2
关键词:公共文化服务体系 公共图书馆
中图分类号:G2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9082(2017)02-0037-01
公共图书馆作为公共文化基础设施之一,承担提供普遍均等、惠及全民的获取信息、学习休闲、社会教育、获取帮助等公共文化服务使命,是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发挥着积极的作用。
一、公共图书馆在公共文化服务体系中的作用
1.倡导阅读,提供信息服务
公共图书馆是全民享用文化服务的平台,是培养公众阅读习惯和能力的主力军。在提供普遍的大众文化阅读服务的基础上,可以深化阅读服务体系,提供少儿文化阅读服务、学人文化阅读服务、工商界人士文化阅读服务、官员文化阅读服务、文化工作者阅读服务等,倡导全民阅读,提高人口素质。
公共图书馆依托丰富的馆藏信息资源和服务优势,通过搜集、整理、开发、传递向社会各界提供项目咨询、课题检索、科技查新等信息咨询服务,最大限度的为社会提供信息支持。
2.文化休闲,促进和谐社会氛围
公共文化服务的目的是保障和实现公民的基本文化权益,满足广大人民群众基本文化需求。图书馆作为社会文化活动中心之一,其休闲娱乐功能日渐丰富和活跃了公众的文化生活。舒适的人文环境,设备先进、设施一流的文化活动场所,观影、展览、讲座等文化活动正能满足公众的不同文化需求。
图书馆针对弱势群体提供的个性化、人性化服务,极好的诠释了公共图书馆的公平性和公益性特征,切实保障了公众的文化权益,有利于促进社会和谐。
3.弘扬文化,承担社会教育职能
在公共文化服务体系中,图书馆是保存和弘扬人类文化遗产的重要阵地。通过收集、保存、整理文献资源,建立特色数据库、文献数字化等工作,进行文化展示、文化教育、文化交流,为公共文化建设贡献自己的力量。
文化的传承离不开教育,图书馆也历来承担着教育的功能。正如蔡元培先生所言“教育不专在学校,学校之外,还有许多机关,第一是图书馆”。在共享工程远程教育、建立流动阅读点、儿童启蒙教育等方面,图书馆的教育职能始终在公共文化服务体系中发挥重要作用。
二、吉林省图书馆在构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中的具体措施
1.依托馆藏优势,引领全民阅读
书房建设,阅读近在身边。从2011年7月开始,吉林省图书馆推出了“百姓书房”和“学生书房”建设项目,根据各自不用需求,为机关企事业单位、科研院所、部队、派出所、村镇、街道、商场、宾馆、学校等地配备图书、报纸、期刊,并定期更换,让公众能随时感受到近在身边的阅读。
图书数字化,阅读触手可及。2011年9月14日,吉林省数字图书馆推广工程正式启动,面向公众提供数字化阅读服务。2012年11月28日,吉林省数字阅读联盟平台启动,实现统一认证、统一检索、文献传递、在线学习、培训等基本功能。2014年9月23日,⒍“吉林云图”,省内49家联盟成员馆的逾十万注册读者均可登录“吉林云图”阅读百万册电子书、300多种报纸、近3亿篇中外文期刊元数据以及丰富的音视频资源。
快乐阅读,从此爱上图书馆。“小小图书管理员”、“青青草”英语绘本沙龙、“在阅读中遇见美丽的自己”――作家进校园活动活动,能激发学生们的阅读热情,爱上图书馆;经典美文朗诵会,可使听众在韵味悠长的节奏中感受阅读带来的无限欢乐。
2.开发特色馆藏,传承文化全民共享
特色数据库建设。目前吉林省图书馆通过文字、图片、音频、视频等多种方式已建成20个特色数据库,包括吉林二人转数据库、东北抗联数据库、萨满文化数据库、打牲乌拉数据库等等。以详尽的文字、图像,系统展示了吉林省的地域文化、民风民情。此外,松花石、建筑遗迹、吉剧等数据库业已完成即将呈现给广大读者。
文献数字化。吉林省图书馆馆藏的大量民国文献和文献具有重要的史料价值,为更好地发挥其使用价值,文献数字化工作已经开展,目前已拍摄30余万拍。
3.创建品牌活动,打造文化休闲中心
电影放映、音乐会、演奏会、展览、公益讲座等,是图书馆送给广大人民群众的免费文化大餐。吉林省图书馆新馆投入使用后,为观众奉上7场音乐会和1场话剧演出。2016年举办各类展览展示20项,定期举办“文化吉林”讲坛31期,还与省社科联共同举办了吉林社科讲坛15期,协同其他单位开展讲座6期。
4.加强基层服务,关注弱势群体
加强基层服务,是图书馆践行公共文化服务着力发展的重点。吉林省图书馆一方面立足文化共享工程平台,向各基层服务网点提供讲座资源、致富信息等,举办文化共享工程技术骨干培训班,培养业务骨干;另一方面,开展“结对子、种文化”活动,与县级图书馆结成帮扶对象,送图书,建学生书房,邀请学者到当地做讲座,一对一为县级图书馆培训业务骨干。
吉林省图书馆非常关注农民工子女的成长。请高校志愿者为农民工子女辅导功课,建立农民工子弟校学生书房,邀请儿童作家为农民工子女授课,连续举办六届农民工子女书画精品展,提升了农民工子女的自信心和使命感。此外,吉林省残疾人书画摄影艺术展的展出,观者在赞叹其才艺精湛的同时,更加深了对残疾人士的社会认同。
三、努力的方向
1.合理结构布局
基层图书馆是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中的薄弱环节,就吉林省公共图书馆第五次评估的情况而言,公共图书馆发展不平衡的现象较为严重。因此,吉林省图书馆在巩固现有帮扶工作的基础上,应加大投入力度,以点带面,让帮扶成效逐步扩散。
在网点布局方面,省内各图书流通站和书房,要充分发挥社会教育的功能,不能成为死棋,完善网点之间的联动和互动,优化图书馆结构。
2.精深服务对象
从服务对象的年龄层次而言,成人服务重于少儿服务,少儿服务重于低幼服务。吉林省图书馆少儿馆将低幼儿和少儿的绘本阅读分区管理,年龄分层服务正在加强,少儿馆发展中的结构问题有待进一步优化。
从文献的服务结构而言,缺少针对性和专业性的文献分区服务。目前,大多数图书馆仍是按照传统的中图分类法进行图书上架整理的大众性图书馆,绝少设立某一涵盖书、刊、视频等资源于一体的研究型阅览结构,这是对图书馆服务和读者使用的双重考验。
3.加强协调合作
吉林省图书馆与党政机关、高校、新闻媒体等多家机构协调合作,开展讲座、展览、音乐会等多项文化活动,共同保障公民的文化权益。并为多家单位提供资源和场地,协助提升全省的文化软实力。今后,应继续与其他文化机构合作,不断发挥自身优势,提升服务水平和服务能力。
参考文献
[1]柯平、尹静.省级公共图书馆在公共文化服务体系中的功能定位[J]国家图书馆学刊.2008年4期
[2]鲍盛华、陶然.公共文化服务体系中的图书馆“再造”―以吉林省图书馆为例[J].图书馆学研究.2013年3期
[3]周月莲、魏闻潇、李波、张海涛.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中的图书馆创新发展策略探讨[J].图书工作与研究.2011年5期
[4]王瑞英.公共文化服务体系中的公共图书馆的服务定位[J].图书与情报.2009年5期
公共文化服务范文3
关键词:公益性文化馆;公共文化服务;重要责任
中图分类号:J02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4115(2014)11/12-421-1
公共文化能够加强一个民族的凝聚力,而且能够培养民族的创造力,特别是对于我国这种多民族的国家,不仅是对我国综合实力的提升,也是具有重要促进作用,也是我国在社会上进一步发展的重要源泉。逐步推进公共文化服务,不仅能够从精神上满足人民的需求,更是对人民小康生活的实现起到关键作用。我国在改革开放以来,为适应时展潮流,一直在不断地加强公共文化的建设,建立了很多公益性的文化馆。
一、公益性文化馆的社会作用
前国家总书记在一次重要讲话时曾提到,为满足国家长久发展就要不断加强文化建设,尤其是社会主义文化,同时还要满足人民群众越来越强的精神需求。
公共文化是社会发展强有力的支撑,公共文化构建也是社会主义发展的重要方向。同时,发展公共文化也是一种科学表现,而国家在建设传播公共文化的载体时,公益性文化馆是一项巨大投入。它是公共文化重要的传播渠道。改革开放的这些年,我国的经济得到飞速发展,文化事业的构建也取得了惊人的成就,尤其是服务体系各项基本措施也得到了很大的完善,这为民族的和谐进步与发展都起到促进作用,而公益性文化馆在这些成就取得过程中展示了它特有的主导作用。公共文化服务最主要的特征就是公益性,而这种机构的性质规定其组织者,即公益性文化馆,要在社会文化体系构建时起到组织作用。它在非工作时间,将人民组织到一块儿,参加各种文化娱乐活动,让人们既能享受到娱乐的乐趣,又能感受到文化的独特魅力,还能让人们在繁忙的工作中得到精神上的调剂。
二、在推进公共文化服务时怎样才能充分发挥公益性文化馆的作用
公益性文化馆市政府部门为满足人们越来越强的精神需求而无偿建立的公共设施。它的主要职能就是开展文化传播事业,为人们文化教育提供优质资源。面临中国经济体制的变革,目前正是构建精神文明体系的**时刻,公益性文化馆面对广大人民群众,应该从大局出发,努力构建社会主义体系,进而发挥自身的重要作用。
第一,举办文化活动,让群众的精神生活得到满足。公益性文化馆可以围绕构建和谐中国为主题,尽可能地多开展文化活动。例如,为了提高人民群众的积极性,可以以比赛的制度进行开展,多组织一些大型文艺演出,还可以对最后获奖的队伍给以相应的奖励。
第二,将各地政府工作以文化的形式进行开展。政府核心工作就是帮助人民群众走向幸福生活,而当前精神生活是人民群众生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因此公益性文化馆要配合当地政府的工作,在举办一些以文化为主题的活动时,努力宣传党的文化精神。
第三,对当地文化遗产进行保护,并通过举办以文化为主题的活动来扩大各级文化的影响。努力搞好当地社会文化及遗产保护,并进行很好的传承。对一些有特色的文化积极向上级申报,以求能“申遗”成功。除此之外还要抓好当地一些文艺中心的工作,争取将文艺活动的影响力扩大,让公益性文化馆为广大群众所认可,进而宣传各级部门的文化。
三、在推进公共文化服务时容易出现的问题及相应方案
(一)容易出现的问题
虽然在推进公共文化服务时已经取得了很大的进步,但是由于各种外界及自身因素的影响,在推进工作过程中还是存在很多问题。
首先,文化馆运行制度的管理存在缺陷。这就直接影响各级文化单位不能充分发挥自身的作用,在整体上文化宣传的能力就会减弱。其次,文化本身不具有活力,在运行时群众提不起精神,内部发起人员也不够灵活,不能想出有效的运行机制。最后,有些文化场所进行收费,而且很高,使得不能被大部分群众所接受,文化场所投出的钱财没有很好的回收,在运营时也就不会降低费用,从而形成恶性循环。
(二)相应方案
第一,活动是政府举办的,怎样才能获得更好的效果,还得从政府本身和出发,在财务上政府应该尽可能满足,争取加大投入以供文化体系构建过程中的部分花销,政府要请专业人士参与文化事业,力争将开展时的财政预算做到更好,更完善。
第二,针对当前运营机制所存在问题,将资源运用更加合理化,并进行有效改善,争取将文化开展的形式进行创新,在形式上吸引群众,在内容上做到让群众真正满足。文化馆在举行文化活动时要认真做好各项规划,尽可能的提高文化馆的影响力。
第三,从文化馆内部工作人员着手,调动积极性。如果开展人员都没有任何生机活力,接受者很难有极高的热情参与,对文化馆工作效率的提高都具有消极作用,而且还会逐步影响其服务水平。
四、结语
公共文化推进的直接目的就是为了满足人民需求,让各个民族得以凝聚,让整个国家的竞争实力得到提高,进而让整个社会得到进步。公益性文化馆是公共文化开展的**阵地,只有逐渐优化公益性文化馆的质量及各种服务能力,让其在传播公共文化时充分发挥作用,人民群众才能得到更好地服务,对社会进步才能起到推动式的作用。
参考文献:
[1]郭拓.浅析公益性文化馆的公共文化服务[J].大舞台,2012,(02).
[2]田丹,袁龙朔.文化馆是为公共文化服务的重要阵地[J].鸭绿江(下半月版),2014,(04).
[3]于德华.在构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中强化文化馆的服务作用[J].艺术科技,2014,(05).
公共文化服务范文4
[关键词]文化资源;公共文化;服务体系
[作者简介]林怡,中共宁德市委党校科技文史教研室讲师,福建宁德355000
[中图分类号]G91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2728(2008)06―0129―03
构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是新时期文化建设面临的一个战略性课题。近年来,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建设取得了突飞猛进的发展。从国家到地方都日益重视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构建,国家、省、市现行的涉及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的法律法规和规范性文件不断完善,全国各地对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建设资金投入日益加大,兴建的公共文化服务设施不断增加,硬件设施明显改善。但是公共文化服务体系还很不健全,与文化产业领域取得的突破性进展相比,我国公共文化服务领域的改革发展步伐却显得有些迟缓,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建设还存在着一些困难与问题。
一、当前公共文化体系存在的问题及原因
(一)政策法规刚性支撑体系缺失
国家、省、市现行的涉及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的法律法规和规范性文件,大部分都是从宏观的角度,提出了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的主要目标和主要任务。但是在微观的执行层面上,缺乏刚性的政策支撑,特别是在经费保障、经济政策、捐赠制度、人才队伍建设、管理体制等等方面只是作了原则性的要求而缺乏具体的政策规定,相关政策法规还不健全,这与中央对建设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要求、人民群众对文化的需求和文化事业发展的现状都不相适应。体制继续困扰着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公共文化服务资源管理的部门分割、行政壁垒,各级政府的行为不到位和责任落实不明确也都阻碍了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发展。
(二)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资金投入不足,城乡之间、东西部之间文化发展的差距日益拉大
国家对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投人总量偏少,中央财政2006年的文化事业费只占其全部支出的0.39%,远低于一般国家的1%以上水平。城乡文化发展水平差距也较大。农村文化投入明显不足。2006年国家对农村文化共投入44.6亿元,仅占全国财政对文化总投入比重的28.5%,这是由于我国是全球最大的发展中国家,正处于经济、社会和文化转型阶段,文化生产力还不发达,经济发展水平与发达国家相比还是存在一些差距。尽管近年来我国公共文化事业经费增长较快,但由于基数小、比例低,公共文化经费的增长速度仍大大低于国家财政支出的增长速度,文化行业一直处于“先天不足,后天失调”的状况,一定程度上影响到文化事业的发展进程。制约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发展的一些长期性深层次矛盾依然存在。
(三)资金投入少,自然导致公共文化基础设施落后
全国38240个乡镇,5800多个乡镇无文化站,23000多个图书馆、文化馆需要新建和改建;许多县和乡镇的文化宫、影剧院、书场、农民公园等公共文化机构都已相当陈旧,面积狭小,年久失修,服务能力逐渐弱化。目前为基层群众服务的多数公共文化机构运转存在较大困难。许多县级图书馆购书费得不到保障,全国有700多个县级图书馆无购书经费,占公共图书馆总数的1/4。文化馆、文化站业务经费和活动经费紧缺。多数县级电影公司难以正常运转,许多县级剧团有名无实,无法正常演出。有的公共博物馆免费开放后,政府保障资金没有完全到位致使公共博物馆难以为继。而且广大农村和经济欠发达地区文化设施更加落后,基层文化服务功能有所萎缩。有的地方公共文化基础设施或利用率不高或挪作它用。一些基层文化站门庭罗雀,其结果是被随意挤占,形成了改革开放30年来基层文化站(室)步入建了倒、倒了建、循环往复的怪圈。还有的乡镇基本无综合性文化站,有的村社(社区)基本无活动室及相应设备,也无专兼职人员。有些地方广播电视覆盖率低,收视效果差。还有一大批民间艺术、非物质文化遗产和文物景点根植于民间,由于多年得不到保护,濒临灭绝和消亡的边缘。
(四)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对文化的需求与公共文化服务能力不足之间的矛盾仍然比较严重
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日益提高,生活条件的逐渐改善,人们对生活的需求呈现出多样化态势。但由于资金投入的不足,人才的缺乏,致使文化服务产品单一,人们对很多文化活动的兴趣不浓参与亦少,更谈不上创建文化服务品牌了。在广大农村由于没有用健康的歌舞节目、体育比赛、电影等占领新农村的文化阵地,致使封建迷信势力猖獗。同时,公共文化产品供给严重不足,公共文化服务资源短缺,能够向社会成员分配的文化财富十分有限,文化市场的产品和服务价格偏高。其中突出的问题还有弱势群体文化生活比较匮乏,农村和农民的公共文化服务缺口巨大,公共文化服务产品分配不均,社会不同群体无法共同享有文化成果,农民群众以及城镇低收入居民、农民工等广大弱势群体与强势群体享有的公共文化服务存在较大反差。
(五)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人才缺少
很多地方公共文化服务队伍的呈老龄化趋势。公共文化服务中的一些项目吸引不了很多的参与者,致使人才十分缺乏。这是由于编制、职称的瓶颈效应使得留人难,很多文化工作部门编制少、待遇低,这直接影响到了队伍的稳定性。
二、整合文化资源,构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有效途径
(一)整合机制资源,完善公共文化政策法规体系,创造良好的制度环境,这是构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保证
要深化改革,转变政府职能,构建链条完整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坚持“以政府为主导、鼓励社会力量积极参与”的原则,加大文化事业单位尤其是公益性文化事业单位改革力度,探索公共文化服务市场化经营、项目化管理的新方式,促使公益性文化事业单位转换机制,鼓励社会力量兴办公益性文化事业,形成运转高效、良性竞争、多元互补的公共文化生产供给体系。深化劳动人事制度、收入分配制度和社会保障制度改革,不断提高公共文化服务能力和服务水平,增强公共文化服务机构的发展活力。建立完备的公共文化评估监督体系。按照“宏观调控、市场监管、社会管理、公共服务”的政府改革目标,建立职能科学、合理,机构统一、精干的文化宏观管理和监管机构,制定公共文化服务的指标体系和实施办法,把文化建设作为评价地区发展水平、衡量发展质量和领导干部工作实绩的重要内容,确保各级党委、政府和公共文化管理机构在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中认识到位、组织到位、措施到位。实现和保障人民群众的基本文化权利。
(二)整合资金资源,完善公共文化资金保障
体系。建立长效稳定的公共文化投入机制,这是构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动力 要加快公共文化服务政策法规体系建设,探索以公共财政投资为主渠道,综合运用多种投融资工具和多种形式的财税优惠政策,使各类社会资本和生产要素向公共文化服务领域合理流动,形成公共文化基础设施由政府与市场共同提供的互动机制。要扩大覆盖范围,加大投入力度,确保公共财政对公共文化建设的投人与经济增长和社会发展要求相适应。采取差异化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策略,适度强化中央财政转移支付的功能。设立文化发展专项资金和基金,重点用于扶持基础性公益性文化事业发展、支持文化创新和精品生产、扶持具有示范性和导向性文化产业项目的研发、重要文化遗产保护。加大对基层和农村文化建设的投入,解决历史欠账,缩小城乡差别。推行公共文化活动项目公开招标和政府采购,引入市场竞争机制,制定相应税收政策,吸引和鼓励社会力量兴办公益性文化事业,拓宽公共文化建设资金渠道。经过这一段高投入期以后,建立起一个与我国经济发展水平相适应、与国家财政能力相匹配、与我国文化大国和文明古国地位相称的、长期而稳定的公共文化投入的预算安排。
(三)整合载体资源。加快公共文化设施体系建设。提供良好的硬件条件。这是构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基础
公共文化设施包括各种文化历史遗存和已经建成的覆盖城乡的群艺馆、文化馆、文化站、公共图书馆、博物馆、美术馆、文化广场、公园、文化中心、工人文化宫、青少年宫、影剧院等,以及利用现代化手段向公众提供服务的公共文化信息系统。要着力建设更加实用的公共文化服务设施,提供优质文化内容服务,建立公共文化服务主体多元化机制。加大重大文化工程实施力度,实施文化共享工程、送书下乡工程、流动舞台车工程,增加公共文化服务的资源总量。制定方案,抢救和保护一批“民保”、“文保”工程。尤其要注重完善农村文化基础设施,进一步优化基层公共文化资源配置,提高广电覆盖面,力争实现乡镇有综合文化站、行政村有文化活动室,基本建成覆盖农村的公共文化服务设施网络。特别要支持乡镇文化站扩展功能、共建共用,形成融宣传教育、信息服务、科学普及、文化娱乐、体育活动等于一体的文化中心。结合各地实际,因地制宜,分类指导,重点建设一些基础条件较好,具有辐射功能和影响力的示范乡镇,从而带动其他乡镇再建设、再发展,最终通过上下联动、乡镇互动,进而促进乡镇农村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新格局的建设。
(四)整合文化资源。充实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内容。丰富人民群众的精神生活。这是构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根本
整合网络文化、传统文化、艺术文化、影视文化、健康文化,用以规范人们的行为;整合校园文化、企业文化、家庭文化,用以丰富文化的形式和内容;整合历史文化、环境文化,用以提高文化的品位。建立文化供给服务体系,保障公民共享文化成果的权利。确保服务设施网络的建立健全,确保服务和产品的有效供给。要进一步提高公共文化产品的生产供给能力,多生产群众买得起、看得懂、用得上的文化产品,多举办群众乐于参与、便于参与的文化活动。要把培育文化品牌、扶持文艺精品创作、开展经常性的群众文化活动,作为建立公共文化服务长效机制、形成运转高效的公共文化生产供给体系的有效手段,推进政府采购和市场运作相结合,以大型文化艺术活动为龙头,以具有区域特色的文化艺术活动为基础,逐步打造一批具有鲜明民族特色、有广泛社会影响的文化艺术活动品牌。在农村要以满足农村群众文体活动需求为出发点,通过建立健全机制,指导和引导乡镇广泛开展文体活动,用健康有益的丰富多彩的文体活动占领农村文化阵地,活跃农村群众文化生活,遏制腐朽封建迷信在农村的蔓延。
(五)整合人才资源,加强文化服务人才队伍建设,创新人才机制。这是构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关键
公共文化服务范文5
文化馆与公共文化服务体系之间存在着密切的联系,文化馆公共服务的开展质量和效果在一定程度上决定着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建设质量和进度。首先文化馆是公共文化服务的重要载体。虽然我国的文化馆事业发展相对缓慢,但是在社会经济发展的带动下,以文化馆为代表的社会公共文化服务事业也取得了一定的进步,其对社会文明和谐发展的促进作用日渐突出,文化馆在社会公共文化服务体系中的优势和主导性逐渐被发挥出来。文化馆作为社会公共文化体系中的重要一员,其本身作为公共文化服务机构的性质决定了其对社会文化的组织辅导与示范作用。作为组织者,其帮助群众将业余时间充分的利用起来,促使群众在唱歌、跳舞、看戏等文化活动中消除疲劳的同时获得精神的满足;作为辅导者,其向群众提供了丰富的文化资源,促进了文化知识的普及,有效的提高了文化生活的质量;作为示范者,其为其他文化活动的开展提供了良好的示范,促进了更多优秀文化活动的出现。
二、新时期文化馆开展好公共文化服务的对策
1、用多样的文化活动丰富群众生活
人精神需求的多样性决定了人对文化的需求不可能只局限于一个方面,所以民众所希望的文化生活是内容丰富、形式多样、覆盖方方面面的。而多样化的公共文化生活应具备以下几点特征:首先其需要具备广泛的社会性,能够调动起全民的参与积极性;其次,公共文化活动本身的形式必须是多样的,是面对大众而展开的公共文化活动,;再次,鉴于公共文化活动是以满足和丰富民众的公共文化生活为目的,所以其必须做到与时俱进,体现出现代社会的人文思想理念,只有这样公共文化活动才能被大众所接受,只有这样大众才会积极的参与其中,也只有这样才能满足大众对文化生活的需求,促进大众文化道德素养的全面提高。以昭通风景画展为例,该画展由昭通市文体局主办,昭通市文化馆承办,秉着丰富群众的文化生活,繁荣昭通美术创作的理念自2006年首届画展起,至今已跨过了第十个年头。该画展在每年的春节期间举办,在最初时画展上的作品数量仅有75件,虽然内容相对比较丰富,但是画作的种类也不是很多,其中采用现代技术进行创作的美术作品仅有5件,2件是电脑制作,3件是图象制作。而到如今,不论是展出作品的数量上还是质量上以及文化活动的参与人数上都有了明显的提升,且如今到了昭通风景艺术展还衍生出更多的艺术作品展,诸如油画展、摄影展、少儿书画展、国画展、书法展等等,其中不乏名家大师的作品;另外,值得一提的是如今的艺术展已不再局限于某一个地区,而是遍及昭通的十县一区,其中甚至还有部分艺术展开到了昆明市、曲靖市、文山市等。这些艺术展会活动的举办不仅向民众提供了一道丰富多样的文化大餐,极大的满足了民众对文化的需求,同时也给了广大的文化爱好者们以广阔的发展空间,为社会的和谐文明发展贡献出了巨大的力量。每年举办各类展览、音乐会,各类文艺比赛、各类培训班、并长期开设“丹娜外语培训班”、“少儿音乐、舞蹈、美术培训班”、“小提琴培训班”、“书法培训班”、“电声乐培训班”,辅导留守儿童、业余文艺团队、组织公益性讲座、深受广大人民群众的一致好评。
2、优化文化馆的公共文化服务队伍
在公共文化建设中,人才发挥着至关重要的力量,是公共文化建设的生命力与动力,要想建立健全公共文化服务体系,一支思想好、业务能力强、组织精良、懂管理的复合型人才队伍是必不可少的,且随着现代社会的不断发展,人们对文化生活要求的不断提高,精品文化工程的建设势在必行,一专多能型人才的优势越发突出,文化建设对优秀人才依赖性更加明显。鉴于此,笔者认为文化馆在对优秀人才的培养上应注意以下三个方面:首先加强对文艺骨干和精英人员的培训和与教育。大力提高馆内辅导干部的业务能力和水平,在年初就明确的向馆内各专业人才提出今年的工作目标,例如要求各专业人员在今年推出的作品中有1-2件作品的影响力是能够达到省级水平甚至是部级水平,同时对于精品生产上有杰出表现的工作者不仅要给与政策上的表彰,还有给与经济上的奖励,从而有效激发全馆人员的工作积极性。其次,提高对社会资源的利用率,充分发挥社会资源对人才培养。比如文化馆可以多与学校、企事业单位以及政府机关沟通,动员他们参与到公共文化服务中来,从而逐渐壮大公共文化服务的队伍。
3、建立社会文化事业单位的公共文化形象
当前,公共文化事业正处于不断的发展之中,对于文化馆而言,其要想彻底发挥其在公共文化服务体系中的重要作用,就必须树立起良好的公共文化形象,促进文化馆品牌建设,发挥文化馆的品牌影响力。具体而言,在文化馆公共文化服务形象的树立过程中,首先要统一其名称,设计出能够凸显其公益文化性质的标识,同时明确文化馆的服务理念和管理理念等。另外,鉴于文化馆对知识文化的普及功能,我们还需要建立起多级式的文化网络。以昭通市为例,其当前的文化网络主要由市文化馆、区(县)文化馆、街道(乡镇)文化馆以及社区文化站(室)构成,且不同级别的文化馆在功能和名称上也存在一定的差异。然而随着城市的不断发展,文化设施和文化功能的不断增多与丰富,再用文化中心来命名低级别的文化站或文化室显得过于笼统,所以为准确定位低级别文化室与文化站的功能作用与地位,统一和规范各级文化单位的名称是十分有必要的。
4、根据当地的文化特色构建公共文化服务
公共文化服务范文6
(一)以文化规划为引领,群众文化事业发展格局基本形成
市委、市政府先后制订下发了《关于进一步加强基层文化建设的实施意见》和《关于实施十大民生工程建立十大惠民体系持续推进社会和谐的决定》等文件,为文化事业的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不断加大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已形成布局合理、功能互补、运作高效的市、县(区)、乡镇(社区)、村户四级公共文化设施网络,以满足群众就近便捷参与文化活动的需求。
(二)以设施建设为突破,搭建群众文化活动良好载体
建设丰富多样、功能完善的公共文化设施,是群众文化发展繁荣的基础。新余市在积极争取国家、省里的项目资金的同时,坚持以政府为主导,不断加大地方财政投入力度,调动社会各方面力量,多元投入文化基础设施建设,新建、维修、改造了一批功能完善的大型公共文化设施,基本形成了以市直城区为龙头,以县(市、区)为示范,以乡镇综合文化站为依托,以村级文化活动中心(文化中心户)为补充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目前,新余市有群众艺术馆1个,县级文化馆2个,乡镇综合文化站33个,30个社区都设立了文化活动室。一系列大手笔、大投入的文化基础设施建设,为丰富基层群众文化生活创造了好的条件。
(三)以精神创作为龙头,带动全市群众艺术的健康发展
立足新余实际,不断开拓创新,打造有新余特色的品牌文化活动,取得良好成效,创作了一系列在全国全省有影响的少儿艺术文化精品。在江西省第九届少儿艺术节中,新余市夺得了全省总成绩第一,获得了五个一等奖。《快乐奶仔》《小胖胖》《俏皮奶奶》等五个少儿舞蹈荣获中国舞蹈协会“小荷风采”金奖。分宜中心幼儿园幼儿舞蹈《快乐奶仔》荣获了第九届中国艺术节、全国第十五届群星奖,《快乐奶仔》也是江西省唯一入围群星奖的舞蹈节目。此外,新余市少儿小品《神奇的小夹袄》荣获全国中小学生文艺比赛一等奖。少儿舞蹈《我最棒》获得第十六届群星奖。目前新余少儿艺术已成为宣传新余市的一张文化名片。新余市创作的小品《唢呐声声》经过多轮筛选评审,被文化部选调参加北京“大地情深”——全国城乡基层群众小戏小品暨第十五届“群星奖”展演。这是新余市复市以来,小戏小品第一次被文化部选调进京演出。新余市创作的小品《假审》荣获第十一届华东六省一市戏剧小品大赛银奖。新余市摄影作品《技术能手》《望新年》分别荣获第十届上海国际影展金奖、影像亚洲第七届全国摄影大赛优秀奖。胡知敏老师在文化部、中国中外文化交流中心联合开展的“第七届中国文化艺术政府奖‘文华奖’”评选活动中获得“**创作奖”
(四)以大型文化活动为重头戏,推动全市群众文化的发展繁荣
一是大力组织举办群众性歌咏比赛。组织工厂、学校、部队、机关等单位工作人员,通过这种共讴歌、齐欢唱的方式,激发广大群众的爱国热情和工作热情。二是精心组织全市社区健身舞大赛。各社区以秧歌、太极、健身舞等不同形式展现了新余市积极向上的社区精神风貌。全市30多个社区都建立了腰鼓队或文艺表演团队,呈现出“天天有活动、月月有重点、年年有高潮”的大好格局。三是积极开展形式各样的广场群众活动。新余市每年举行30多场广场群众文化活动。广场晚会节目新颖,内容丰富,贴近生活,贴近群众,寓教于乐,品味高雅,迎合了不同阶层不同市民的口味,向广大群众展示了民间文化、企业文化及各节假日的文化内涵,极大的丰富了人民群众的业余生活,提高了市民整体素质,为新余市创建文明城市提供了保障。
二、新余市群众文化在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构建中存在的问题
从调查的情况看,新余市文化事业的发展与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的“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的要求相比,与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相比,还存在一定差距,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上级部门逐年加大文化建设力度与市、县文化事业经费相对投入不足日益明显
近年来,国家和省里逐年加大文化项目建设扶持力度,支持乡镇综合文化站、农家书屋等公共文化服务工程建设,但市、县两级财政公共文化设施的投入相对不足。一是项目匹配资金难以到位。二是已建的文化站、农家书屋、村级活动中心及文化中心户等无运行经费保障,开展文化活动必需的水、电设施运行,书籍、报刊购置等费用开支无途解决。三是群众文化活动经费、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经费、文艺创作经费等专项经费也远远不能满足群众文化事业发展需求。
(二)群众自发开展的一些文化活动和政府组织的送文化下乡活动满足不了群众的文化需要
目前,县、区群众自发组织的文化活动在不断丰富,有舞狮、吹打、腰鼓等,并且日趋活跃。市文化系统组织的送文艺下乡虽然搞得很有特色,深受农民喜爱,但毕竟次数有限;乡镇政府组织的文化活动也非常有限,有教育意义的娱乐性活动很少,很难满足群众日益增长的文化需求。
(三)基层文化队伍整体素质不高与推动群众文化的发展繁荣不相适应
市、县群艺馆、文化馆等文化单位的现有专业人员年龄大都学历偏低且都在40岁以上,不少人员已经超过50岁,出现青黄不接的情况。乡镇文化站文化专干是“一个人,一块牌子,一枚章子”的“三合一站”,而且大多是兼职。农村现有的文化骨干年龄普遍偏大,一些民间文化艺人已是风烛残年,组织群众性文化活动的人才捉襟见肘。
三、在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构建中推动新余市群众文化建设的思路与对策
不断加强群众文化建设,努力创新文化活动形式,广泛开展群众性文艺活动,用健康文明而又丰富多彩的活动占领群众文化阵地,是新时期推动群众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的有效途径。
(一)坚持用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占领阵地,消除不良文化在群众中的影响
随着我国阔步迈向全面小康,人民群众对精神生活的数量和质量的要求也越来越高,用什么样的精神产品来满足这一需求,是群众文化建设必须要关注和研究好的首要问题。加强群众文化建设,广泛开展群众性文化活动,就是要坚持用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占领阵地。一是要加强对群众文化建设的领导,把开展文化活动作为联系群众、宣传群众、发动群众、服务群众的桥梁和纽带,作为改进和创新基层群众思想政治工作的重点,作为基层宣传工作的重要内容抓紧抓好。二是要大力弘扬时代精神与主旋律。开放的新余,给人们带来的是不断变化的世界,同时也为文化发展提供了一个新的天地。我们应抓住时代赋予的机遇,把握时代的脉搏,与时俱进,通过举办群众艺术节、群众书画联展、革命歌曲大家唱等促人奋进、激人向上的文化活动,达到教育人、鼓舞人的效果。三是要对打着开展文化活动的幌子却从事封建迷信活动或非法活动的组织,给予坚决的打击,摒弃低级庸俗的不良文化在群众中的影响,使农村群众文化走上健康文明的发展道路。
(二)大力继承传统的优秀民俗文化,着力培育本土艺术文化
群众文化的发展繁荣,离不开对优秀传统民俗文化的继承。优秀的传统文化如民间艺术、传说故事、伦理道德等这些看似微乎其微的文化,却能起到潜移默化的作用,起着影响人、塑造人的作用,能在一定程度上促进社会关系和谐融洽。要以全新的视角,着力培育具有鲜明特色的本土艺术,提高群众文化的质量与品位,使更多的书香之家、民间绘画之家、音乐之家、舞蹈之家以及戏剧、曲艺之家有如万紫千红的春花遍地开放,使传统的文化艺术得以继承和发展光大。
(三)不断加强文化队伍建设,为群众文化的发展繁荣提供智力支撑
我国公共文化人才队伍主要由各级公共文化事业机构专职人员、兼职人员、农村(社区)文化活动室的业余文化工作者和文化志愿者组成。文化工作者要大力转变职业理念,充分认识到公共文化人才队伍的组成,加强文化队伍的建设。要充分利用免费开放这一契机,加大对基层文化队伍的培训,大力发挥基层文化工作者在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中的作用。大力发展文化志愿者,建立文化志愿者队伍,充分认识到文化志愿者队伍在建设公共文化服务体系中的重要作用。要有计划地吸纳、引导和鼓励具有较高文化素质的艺术院校毕业生和专业人才到基层从事文化工作,充实和更新基层文化队伍,改善现有文化人才队伍结构。加强农村文化骨干、业余文化队伍的管理和引导,充分发挥民间艺人、文化能人在活跃农村健康有益的文化生活和传承民间文化中的作用。要充分调动文艺工作者和人民群众的文艺创作积极性,激发创作活力,创作出一批反映现实生活,给人以鼓舞和启迪,审美层次较高,为广大人民群众欢迎的文艺精品,为繁荣群众文化作贡献。
(四)切实加大财政扶持力度,为群众文化的发展繁荣提供必要的经费保证
调整优化财政支出结构,努力增加财政资金对文化事业的投入,全市财政支出中文化事业经费支出要逐年提高,确保财政对文化事业经费投入不低于财政经常性收入的增长幅度。市财政每年安排专项经费,用于基层文化设施建设扶持、大型群众性文化活动的组织、文化人才培养、文化精品奖励、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历史文化研究工程建设、以及面向公众的文化服务采购。
四、结语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发送邮件至tiexin666##126.com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
如需转载请保留出处:https://tiexin66.com/syfw/50592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