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丰子恺散文范例6篇

丰子恺散文范文1 而我们会悲哀地发现,在应试的重压下,在我们教师功利性的指导下,在学生自身由于种种原因而放弃体会和思考的前提下,学生的文章呈现出了一些问题:材料有,但多是一些古今中外的名人事迹,是那些放之四海而皆准的所谓多用材料,很少有自己的真实体会;人云亦云,缺少自己独特的个性化的观点;文章思路混乱,不知所云…… 针对浙江高考作文命题的走向及学生作文中存在的一些问题

丰子恺散文范文1

而我们会悲哀地发现,在应试的重压下,在我们教师功利性的指导下,在学生自身由于种种原因而放弃体会和思考的前提下,学生的文章呈现出了一些问题:材料有,但多是一些古今中外的名人事迹,是那些放之四海而皆准的所谓多用材料,很少有自己的真实体会;人云亦云,缺少自己独特的个性化的观点;文章思路混乱,不知所云……

针对浙江高考作文命题的走向及学生作文中存在的一些问题,我想以丰子恺先生的散文为例,尝试着提出几点对学生切实可行的写作启示。

一.俯拾皆素材

丰子恺先生是中国现代著名的画家,散文家。对于他的文章,日本唯美派文学大师谷崎润一郎的评价是“他取材的题材,原并不是什么有实用或深奥的东西,任何琐屑轻微的事物一到他的笔端,就有一种风韵,殊不可思议”。从谷崎润一郎的评价中可以总结先生散文取材的特点:细微琐碎。

我们可以欣赏先生散文的一些题目,《我的母亲》《怀李叔同先生》《春》《杨柳》《白鹅》《吃瓜子》《陋巷》《清明》《读书》《东京某晚的事》,不难发现,先生散文的取材大多细微琐碎,喜欢写身边的人、事和物,有一些甚至是常人根本不会注意或不屑去写的小事,比如《吃瓜子》《白鹅》,这样的材料是很难入高中生的法眼的。但是丰先生写了,并且写出了一种风韵,一种情味,而读者读了也觉得亲切自然,很能引起共鸣。其实,不仅丰先生如此,许多散文家也多以日常生活小事作为写作素材的,现代的像周作人、林语堂、梁实秋等人,当代的如林清玄、刘墉、毕淑敏等都是如此。

高考作文评分标准中基础等级的内容标准为:切合题意、中心突出、内容充实、思想健康、感情真挚。感情真挚的基础是材料真实或者材料让写作者有感觉。综观丰先生的文章多是如此。而留意一些学生的作文,有的由于缺乏对生活细致的观察和体会而为文造情,去引用那些很难让人内心有所触动的或被人用滥了的题材;有的为了片面追求立意的高深新颖,去引用那些大而空的题材。种种这些,都是由于学生平时缺少对生活的观察与思考,失却了一颗鲜活敏感的心。所以,在平时的教学中,我们要引导学生做一个生活的用心人,注重观察身边的人、事、物,并有所思考。我的做法是让学生写一些随笔,题材、字数、文体都不受限制,但有一点要求:必须是自己的所历所感,选出好的文章在班中朗读。由于是学生自己的亲身经历,所以往往能引起作为同龄人的同学的共鸣。

二.一花一世界

高考作文如果做到了选材真实和体会真实,并且符合题意,中心明确,学生就能拿到作文的基准分了,但是要使作文得一个比较高的分数,就要朝着发展等级努力。高考作文评分标准中发展等级的要求是深刻、丰富、有文采与创新。那么,如何使自己的文章变得深刻而丰富呢?

这就需要我们运用发散思维,以写作对象为中心,朝四面八方“胡思乱想”,以觅求更多更新的信息,得出某个结论,找出立意深刻的**角度。

丰子恺先生的散文是深刻和丰富兼具的。丰子恺曾用一首诗来总结自己的散文创作:“泥龙竹马眼前情,琐屑平凡总不论。最喜小中能见大,还求弦外有余音。”小中能见大,弦外有余音,说的就是丰富和深刻。综观丰先生的一些散文,它们往往能从平凡琐屑的事物中折射出重要的生活哲理或暗示现实社会的某些问题。下面来欣赏一些具体的例子。

比如《梧桐树》,作者由对邻居家普普通通的几棵梧桐树一年四季光景的描写,延伸出一个生活和艺术的哲理:自然是不能被占有的,艺术是不能被占有的。再如《车厢社会》,通过自己坐车的几段经历,描写了车厢中乘客的众生相,从而把车厢和人世间联系起来,表现了人世间的种种怪现状。另外,如《吃瓜子》一文,文章具体描写了吃瓜子时繁杂的动作和技巧,最后指出:看到满地的瓜子壳,便可想见中国人在“格,呸”、“的,的”的声音中消磨去的时间,每年统计起来为数一定可惊,将来此道发展起来,恐怕是全中国可消灭在“格,呸”、“的,的”的声音中呢!说明“消闲亡国”的大道理。

一沙一世界,一花一天堂。生活之于每个人,平淡无奇多,惊险跌宕少。但如果仔细观察,并且深入思考,平淡的生活中往往包含着深刻的哲理,无穷的理趣。观察能力和思考能力是需要培养的。高二的时候,我比较注重培养学生的思考能力,具体的做法是学生写的内容,必须包含一定的哲理或隐含现实社会的某些问题,也就是说要学会延伸。写作时可以采用一事多议、多事一议的写法进行评析;另外,采用小组评论时事热点的形式,在一开学就给学生分好组,利用早自修时间,让他们就社会上的一些热点问题进行不同角度的评论,每个小组成员各有分工,因为把更多的主动权交给了学生,学生表现出了极高的积极性,做课件、写评论、配音乐,效果非常好。经过一年的训练,许多学生养成了关注热点,关注生活,从细微的事件中发掘出生活的内涵的写作习惯。

三.文贵有风骨

何为“风骨”?古人大致有两种理解:顽强的风度;个性和艺术感染力。由此看来,风骨既可以指人品也可以指文品。

文品即人品。从文本中我们可以窥见作者的人格、个性、思想以及生活经历等。读丰子恺先生的文章,能时时感受到先生作为宗师和巨匠丰富与博大的心灵,长者与慈父纯洁和善良的人品,这样的文品与人品折射出来的风度就是风骨,也就是先生之所以一直以来深受人们尊重和喜爱的最主要原因。

下面我们可以结合先生的作品字里行间所流露出来的意义美来进一步感受先生散文之“气”,并进一步领略先生的卓绝风度。

他的作品既有对儿童率真的赞美和对成人虚伪的否定;也有对亲人师友的描述、对民众疾苦的关注与同情;既有对旧式教育管理制度、社会丑恶现象的抨击;也有对趣味生活的赞赏和对美好品德的歌颂;另外还有对宇宙人生问题的思考。这些作品都体现了这样一种生命意识:对生命的高度关怀,对生命本身的关心和对生命本质的逼近。

总之,在丰先生的散文中,我们既能感受到作为独立的个体所拥有的“自我”“小我”的爱与愤,喜与忧,也能感受到作为社会一分子的“大我”对社会的高度责任感。这种佛儒共融的风格,也恰恰能折射出先生所具有的“以出世的精神做入世的事情”的传统文化人格。而我们学生的作文总是有太多的小我,小情感,小体会,小经验,小故事,缺少“自我”和“大我”,也缺少对生活的真实体验、对社会时事的关注,缺少了文章应有之气,之风骨。

四.结语

丰子恺散文范文2

记得前年夏天,与友人冒着酷暑。驱车数百公里,在浙江上虞地面几经辗转,终于在一片苍茫的暮色中,寻访到了昔年丰子恺先生任教过的春晖中学,并且在心仪已久的丰氏旧居“小杨柳屋”前,白马湖畔的依依垂柳边,领略夜幕下的湖光山色。在仿佛至今仍墨香犹存的静穆氛围中。感受着先贤们经久不散的艺文气息。

因为要继续赶路。在春晖中学逗留的时间并不长。返程时,从平屋、朱自清故居、小杨柳屋、晚晴山房、春社和山边一楼往东行进,望着依山而建的一座座房屋以及黑黝黝的山林,笔者打趣道: “这山上应该有茶啊。”试想当年弘一法师、叶圣陶、夏丐尊、丰子恺等贤达在春晖时,品饮本地山上出产的茶叶,谈古论今,那该多有趣。怀着这份遐想,不禁萌生搜寻丰子恺先生吃茶故事的心愿。

一周后的一个下午,天气异常闷热,笔者登上了开往沪上天山茶城的公交车。因为数年前,子恺先生的后人在那儿开了一家传播“丰派艺文”的小店――丰子恺艺术林。而且每逢周六,丰子恺先生的小女丰一吟女士照例会去店里处理事务。由于早在十几年前,笔者即有缘结识一吟老师,之后亦有书信往来及谋面。出发前,没有事先联系,因为心里早有预感,一定能探访到久违的一吟老师。

车子走了一半,申城就下起滂沱大雨来。笔者不仅不担心出行的不便,反而庆幸这场难得的及时雨。为何这么想呢?因为那次的白马湖春晖之行,到了目的地后,由于天色已晚,未能和校方取得联系进入大师们的旧居瞻仰,而是在白马湖边踯躅了一会,就匆匆作别了。加上当时夜幕笼罩,甚至连一张照片也无法留下。但此行却无比欣喜和感怀,因为事不可满,既然心已到,还有什么可遗憾的?

淋了一身的雨,登临茶城三楼,来到“丰子恺艺术林”,一进门。就见到了和蔼可亲的丰一吟女士。彼此很久未谋面了,可她依然容颜焕发,丝毫看不出已年届耄耋。趁着老人和其外甥有事情在谈,笔者随意四处打量起来。艺术林内主要陈列和出售有关丰子恺先生的漫画(复制品)、书籍和工艺美术纪念品,也有弘一、子恺弟子以及后人们的一些仿作和书画艺术品。注意力一下就被《人散后,一钩新月天如水》所吸引,根据《丰子恺乡土漫画》作者丰陈宝女士的注释:“此画是丰子恺早期漫画之一。1924年最初发表于《我们的七月》杂志上。当时丰子恺在白马湖春晖中学任教。与叶圣陶、夏丐尊、朱自清等共事。他们往往在月下倚栏观赏新月,手持清茶一杯闲谈。夜深了,人们散去,他画了此意境。本画题来自《白香词谱》中词人谢逸作的《千秋岁・夏景》”。由此可见,正是这帧独具萧然意境的茶画,无意中使“子恺漫画”闻名于世,风行天下。

一吟老师有空了,笔者赶紧掏出纸笔,进行“子恺吃茶旧事”采访,经仔细询问丰老生前的茶饮情况,得到的答复是: “子恺先生虽然创作过不少与茶有关的漫画,但对于吃茶却并不是特别讲究。在石门老家的时候,丰子恺先生一家喝茶是分茶式的,即用一把事先装满茶的大壶和好几个小茶杯。大家一起根据需要分茶饮用,而非手握紫砂壶抿着壶嘴啜饮。”说到这儿,一吟老师还特意作了个拿壶喝茶的手势。也因此,在“子恺漫画”中,多次和多处出现一把大茶壶几个小杯的场景。至于茶叶,丰子恺先生喜欢喝龙井茶,因为其时无论在石门、杭州还是上海,均属于传统的绿茶区。所尚者亦莫过于大名鼎鼎的龙井。故而。一吟老师这样描述道: “子恺先生通常给自己泡上一杯绿茶,在书房里伴随着他,默默地沉浸于笔墨耕耘的天地之中。”

再则,根据资料记载,从李叔同(弘一法师)1913年和1935年的两通书札中分别提及的“曼生泥壶”和“安溪茶”字样来看,可以推断弘一对壶和茶是情有独钟的,作为得意弟子的丰子恺不可能不了解。出于对恩师弘一多才多艺、才德兼备等方面的景仰。结合丰子恺本身的艺术修为,这一切也自然会对“子恺漫画”茶题材的演绎产生或多或少的影响。至于丰子恺先生在其一家流寓的岁月中以及云游四方的生涯里。他对茶的需求无疑会随遇而安。因为一幅幅“子恺漫画”,恰似一盏盏蕴含禅心的清茗,涤人心扉,感人心灵。俞平伯先生品评得好:“一片片的落英,都含蓄着人间的情味……”

附:

丰子恺散文范文3

宇宙是神奇的,让人无时无刻不为之着迷。而对于这个令人赞叹的宇宙,人们也往往会生出许多疑问,如古时的屈原曾發出过著名的“天问”。1933年,我国著名画家、文学家丰子恺先生也曾撰写了题为《两个“?”》的散文,抒發了他自小以来对于天地宇宙的疑问。

丰子恺生于1898年,卒于1975年,浙江桐乡石门镇人,名仁,又名婴行。他是我国的现代画家、散文家、美术和音乐教育家,也是一位有名的翻译家,是一位在多方面都卓有成就的文艺大师。“子恺”原来是这位文艺大师的号,而他的真名反而因为用得少而鲜为人知了。

丰子恺年轻时曾赴日本游学,归国后潜心读书,并从事著述与翻译,亦在绘画、音乐、散文创作方面声名卓著,有人称其散文有“鹤立鸡群”之势。他在《缘缘堂随笔》中的文字看似随意写来,实则有着极强的艺术感染力。

丰子恺曾说:“近来我的心为四事所占据了:天上的神明与星辰,人间的艺术与儿童。”在散文《两个“?”》中,他是这样说的:

第一个“?”叫做空间。我孩提时跟着我的父母住在故乡石门湾的一间老屋里,以为老屋是一个独立的天地,老屋的壁的外面是什么东西,我全不想起。有一天,邻家的孩子从壁缝间塞进一根鸡毛来,我吓了一跳;同时,领悟到了屋的构造,知道屋的外面还有屋,空间的观念渐渐明白了。

在这篇文章中,他还说及,随着年龄的增长,他继续追问,城外还有地方么?当大人们告诉他还有嘉兴、苏州、上海等地,还有高山、大海,还有外国,于是他更深入地间,渡过海之后,空间又到了什么地方呢?这时他的姐姐对他说:“到天边为止,天像一只极大的碗,覆盖在大地上面,天边上是地的尽头。”

后来进了小学,知道了人类居住在地球上,于是他又问地球外面是什么?空间到什么地方为止?后来师范学校教了些天文知识,知道了宇宙是“无穷大”的。但在他的心中,却在追问:这苍穹一直往上去,究竟有没有止境,那儿是什么状态,所以这个“?”反而比过去更加粗大与迫近。

第二个“?”叫做“时间”。……只知道天一明一暗,人一起一睡,叫做一天。生活全部沉浸在“时间”的急流中,跟着它流下去,没有抬起头来望望这急流的前后的光景的能力。

到7岁时,他才知道了“年”,明白过一年长一岁,还知道了“月”。《千字文》虽可记年代,但它只有一千年。时间从何开始、何时了结?小学中知道了开天辟地的故事后,他又想,天地在没开辟时又是怎样的?的父亲是谁?父亲的父亲又是谁?到了师范学校后,丰子恺:

才知道氏开天辟地是一种靠不住的神话;又知道西洋有达尔文的进化论,人类的远祖就是做戏法的人所畜的猴子。与人类比起来也是丑陋的,而且猴子还有它的远祖。从我们向过去逐步追溯上去,可一直追溯到生物的起源、地球的诞生、太阳的诞生、宇宙的诞生。再从我们向未来推想下去,可一直推想到人类的末日、生物的绝种、地球的毁灭、太阳的冷却、宇宙的寂灭。但宇宙诞生以前和寂灭以后,时间这东西难道没有了么?没有时间的状态,比“无穷大”的状态愈加使我不能想象。

的确,地外有天,天外又是什么?时间怎样开始?将如何告终?这恐怕是所有人心中都有的极大的疑惑。当然现代天文学正在试图回答这样的问题。

除了对于时间、空间的思考和文学作品,丰子恺先生创作的别具一格的漫画,在艺术造诣上也得到了众赞。

丰子恺散文范文4

竹刻自明末清初以来,一直被竹刻学者划分为两大流派,即嘉定派和金陵派。重雕轻刻的嘉定派,素以技精艺巧享誉天下。而金陵派则重刻轻雕,且往往只就其天然形态,稍加凿磨即成器,匠心独运,以自然天趣见胜,故更受文人学者所珍视。

浙江竹刻兴盛于清乾嘉之后。与浙江的书画篆刻等艺术相似,浙江竹刻也有重学者文人作品,而轻匠人作品的传统。讲究作者的学养,视读万卷书,行万里路为功底所在。作品崇尚文气和书卷气,以能体现文人气息为上。所以浙江竹刻被概括为文人竹刻。刻竹技法都尚浅刻。刀法崇尚简洁拙朴,以自然天趣和再现书画笔情墨趣为最高追求,被视为濮仲谦金陵派一脉。

我自幼爱好美术、工艺,7岁学画,12岁学篆刻,后来又学过民间木雕,1979年开始专攻竹刻。我生活的地方是一个农桑并重,商业繁华的千年古镇――石门湾,地处江南大运河旁,既有悠久的历史,又有深厚的传统文化。从小就知道家乡出过一个艺术大师丰子恺,他是我幼小心灵中崇敬的偶像。

从事竹刻后,我一直追踪着文人竹刻。因为我所推重的竹刻品格,是简朴高雅。简朴者,一是竹材价廉易得,绝非贵物。二是竹件刻就不须敷色、涂油、髹漆,刻毕即成。拙朴简洁,既无富贵气,亦无脂粉气。高者,是竹刻的艺术价值高于一般工艺品。因竹材价廉,不为人所重,刻者必须殚精竭虑,创造多种技法,博采各种题材,度形制器,状态写神,发挥竹材特点,攀登艺术高峰,方能与十分珍贵的玉、犀、牙、紫檀等刻件一争短长。雅者,是竹刻艺术最富书卷气,最受读书人喜爱。最能体现这一旨趣的竹刻,即是文人竹刻。

我心仪文人竹刻,又自幼喜爱丰子恺先生漫画和书法,以为丰先生漫画最有文人画气质,非以画技取胜,而以学养立根,与简朴高雅的文人竹刻颇多神合之处,故在掌握了竹刻基本技法后,就试着以竹刻去表达我所喜爱的丰先生书画。

竹子是君子型的植物,《幼学琼林》说:“竹称君子,松号丈夫。”而丰先生则是文人中的君子。因此我觉得用节实竿挺,虚中洁外,筠色润贞的竹子来比拟丰先生,用简朴高雅的竹刻来再现他的书画是最合适的。

我萌发选取丰先生的书画为竹刻题材,起初纯粹是出于对丰先生书画的喜爱。我的斋号叫“容园”。有容乃大,为人、做学问都应有这种精神。我把丰先生的书画包容进我的竹刻题材之中,也正体现了“容园”的旨趣。

未能意料的是,这些以丰先生书画为题材的容园竹刻作品,一经面世,立即引起了很大反响,而且都是赞誉和鼓励。因为这个世界上,喜爱丰先生书画的人有很多很多。尤其是一些文化人,他们因喜爱子恺书画而喜欢了容园竹刻。

最初给我鼓励的是丰先生的子女。丰陈宝阿姨、丰一吟阿姨。她们第一次见到我的竹刻,都惊喜不已,简直当作了一项重大发现。一吟阿姨说:“父亲的漫画、书法被摹刻得如此神形毕肖,真令人称绝。”于是,容园竹刻很快被介绍给丰先生的朋友、学生,以及许多喜爱丰先生的学者、名人。

广洽法师是新加坡著名佛教领袖,是弘一大师弟子,又是丰先生的方外莫逆。长期在南洋弘法,同时为宣扬弘一大师、丰先生的佛教精神和文艺思想做过大量工作。他见到容园竹刻后自然十分欣喜,给予了很多的赞许和嘉勉。1985年9月,趁来桐乡出席缘缘堂重建落成开放仪式机会,特地安排见面,当面鼓励。以后他多次将容园竹刻介绍给新加坡佛教、文艺界名人。

明川老师,笔名小思,是香港中文大学教授,是研究丰子恺的著名学者,平生景仰弘一大师和丰先生,故对子恺书画竹刻尤为珍赏。1985年9月,在她为《香港文学》第9期主持编辑《丰子恺先生逝世十周年纪念特辑》时,特地将容园的竹刻作品选编其中,以示对容园子恺书画题材竹刻作品的肯定和勉励。

孙淡宁女士,笔名农妇,是旅美著名华裔作家,曾任香港《明报》秘书长。其散文文笔之美,见解之深,在海外华人圈中享誉极高,故有“有中文书的地方,就有农妇的书”之誉。她从小就是丰陈宝阿姨的小伙伴。丰先生的散文和书画对她影响很深,她特别关注子恺精神和中国传统文化的传承前景。她在陈宝、一吟处见到容园竹刻后非常惊喜。听了丰氏姊妹的介绍,她便决定要在访问重建中的缘缘堂时,见见我这个以竹刻来再现子恺书画的晚辈。在她给了我很多鼓励和有益的指导外,还答应带一件竹刻到台湾,转送给林海音女士。这世界上,很多痴迷丰子恺艺术世界的人,原来都是熟知的好朋友。

林海音女士,是台湾著名作家,创办有纯文学出版社,但大陆读者,是在她的小说《城南旧事》被改编成电影后,才喜欢上她的。她钟爱弘一大师和丰先生的作品,翻印出版过《护生画集》。当她收到我的子恺书画竹刻后,给我来信,告知其欣喜之情:“别提多么喜爱,欣赏很久,又从电话里向马逊打听到一些有关您刻竹之事,因此欣赏之外又加上钦佩不已。”她还写了《刻竹三层――叶瑜荪》一文,发表在台北《中央日报》上。后来她编辑《弘一大师与丰子恺》一书,特地选用了我的子恺书画竹刻拓片作为封面和封底。1990年5月,她来大陆访问,特地邀请丰一吟阿姨和我在上海见面。虽是第一次相见,但如老朋友一般无拘无束。因为大家早已由丰子恺先生结缘成了志趣相投的朋友。

在很多前辈和师友的鼓励支持下,容园竹刻完成的“子恺书画”作品日益增多。随着热心人士的不断推荐和介绍,喜欢容园竹刻者越来越广泛,希望我的作品去海外和港台展览的建议声也越来越高。

1994年12月,著名文博学家王世襄先生,应邀赴香港作“古代主要竹刻流派和现代竹刻家”报告会。王老行前嘱我提供三件作品,由他带往香港一并进行介绍和观摩。

1996年3月,为了纪念广洽法师圆寂两周年,新加坡佛教居士林特邀了弘一大师在俗孙女李莉娟,丰子恺先生丰一吟,学生胡治均、彭智敏等,同时也邀请我一同赴新加坡参加“弘丰传人作品展”。把我的竹刻作品带到星洲举办展览,也是广洽法师的遗愿。因为他们都已把我这个以刻丰先生书画为长的刻者,视作弘一大师、丰子恺人品艺品的传人。

孙淡宁女士自见过我的作品后,就一直酝酿如何把容园竹刻展示给台湾朋友的计划。她积极地协调台湾民间力量,计划邀请丰陈宝、丰一吟姊妹,带着丰先生书画作品去台湾举办展览,同时把容园竹刻一同附展。她并嘱咐其女儿、台北华梵大学马逊校长参与筹办此事。可惜碍于当时的和文化交流审批的复杂性,迟迟未能实现。直到2004年8月,由台湾云林县文化局出面邀请,浙江桐乡市文联组团,才完成了“丰子恺漫画艺术展”赴台展览的愿望。容园竹刻和我本人都参与了这次来之不易的展览及交流活动。

回顾容园竹刻的台湾之行,主要还是托福于丰子恺先生的因缘。因为丰先生在台湾有着很大的影响,至今仍拥有众多的热心读者。

丰子恺散文范文5

丰子恺(1898年11月9日—1975年9月15日),浙江桐乡石门镇人。中国近现代著名的漫画家、散文家、教育家,早年曾师从李叔同学习绘画、音乐。曾任上海开明书店编辑、上海大学、复旦大学、浙江大学美术教授。出版过《子恺漫画选》《缘缘堂随笔》等作品。

1933年,丰子恺的缘缘堂在故乡浙江桐乡石门镇落成后,他就携家带口隐居在此,读书作画、写文赋诗。在他看来,这就是所谓的理想生活了。那时孩子们还小,丰子恺一边搞创作,一边带孩子,倒也其乐融融。丰子恺爱子女是众所周知的,他的许多漫画作品就直接以他的子女作描绘的对象,比如《瞻瞻的车》画的是他的长子,《阿宝赤膊》描的是他的长女,如此等等,不一而足。丰子恺对孩子的教育非常重视,不敢有丝毫大意,而且特别讲究策略。

有一次,丰子恺正陪着四个孩子在家里练习画画。突然从弄堂里传来一阵“哟——哟——”的吆喝声音,孩子们听了,异口同声地叫起来:“小鸡,小鸡,看小鸡!”说完,也不管丰子恺同不同意,就撒腿跑了出去。喜欢小动物是孩子的天性,丰子恺也赶紧尾随了出去。在弄堂里,一个鸡贩挑着一副担子,前后足有上百只小鸡,热闹得很。孩子们一看爸爸出来了,都蹦蹦跳跳地嚷嚷:“买小鸡,买小鸡!”孩子们拉手的拉手,拽衣服的拽衣服,都可怜兮兮地看着爸爸,想让他尽快做出买小鸡的决定。有个孩子还抓住鸡贩的担子,不让他离开。

丰子恺对于养小鸡毫无兴趣,因为养鸡很是麻烦,要喂食物、打扫卫生。可是住在石门乡下,寂寞难耐,让孩子们有些小动物陪着玩,也是件美事。养几只鸡在家里,至少可以打破这暂时的寂寞,也给孩子们的童年留下些美好的回忆。

打定主意,丰子恺就问鸡贩小鸡多少钱一只。鸡贩看着这阵势,知道这家人今天非买小鸡不可,就一口说道:“一块钱四只。”

丰子恺有些迟疑,一块钱四只的确有些贵,很明显鸡贩是存心想卖高价,于是他试探着问道:“可以便宜些吗?”

鸡贩挑起担子就走,嘴里回道:“一块钱四只,没有便宜了!”看着鸡贩远去的背影,小点的孩子就嚎啕大哭起来。这时隔壁邻居大嫂走出来,笑着劝慰孩子们道:“不要哭!这两天卖小鸡的多得很,一角钱一只也能买到。一会儿有鸡贩路过,我叫你们出来!”

丰子恺散文范文6

(一)心性本净:童心世界与艺术世界相通按照著名佛学大师吕澂先生的观点,心性本净源自以《大乘起信论》为基础的中国佛学心性说。丰子恺受弘一法师指点教育,虽未剃度出家,但佛学修为极高,把心性本净和儿童的纯真、纯净结合起来,形成了自己的佛性童心理论与实践体系。为什么能把二者融合呢?他说:“童心的世界’与‘艺术的世界’相交通,与‘宗教的世界’相毗连”。我们从丰子恺一生所创作的音乐作品和从事的音乐教育中,也可以明显地感受到这种佛性童心。佛性,是他自己的性格和修为;童心,是他自己对待儿童音乐教育的态度和方法;二者结合起来,就是作为一个音乐家和音乐教育家的丰子恺最重要的理论修养和艺术实践。与其说丰子恺的佛性童心直接源于李贽,还不如说丰子恺深受中国传统文化熏陶,况且他还具有非凡的艺术领悟能力和创造能力。比如,他也曾受到儒家思想的影响,在他的文章《告母性》中他首先阐述了他的童心观:孟子说:“大人者,不失其赤子之心者也。”鉴于丰子恺吸收传统文化的丰富性和复杂性,本文在此初步分类认为:佛性,更多是指向佛教学说,慈悲、包容、大爱;童心,更多指向道家学说,纯真、自然、任性。具体到音乐教育上,丰子恺认为:“艺术教育……就是教人学做小孩子。学做小孩子,就是培养小孩子的这点‘童心’,使长大以后永不泯灭”。从这里也可以看出,不仅儿童要保有其童心,成年人也要学习儿童的童心。因为童心里的自由创造、个性自由与艺术创作的自由和个人都是共通的,其内在精神是一致的。对丰子恺运用佛性和美育相结合的做法,朱光潜曾赞叹过丰子恺“真正能了解佛家精神”。这是对他极大的肯定与褒扬。

(二)参禅悟真心:用童心去追求个性解放相同的是,李贽也用《大乘起信论》等所讲的真心来解说他的童心。所不同的是,李贽是一个追求自由反抗程朱理学的斗士,他用波若的真空来否定传统儒家伦理的神圣,最终放弃儒学,皈依佛门。李贽晚年弃儒学和道学,专攻佛学,融会禅宗的净土思想是这一时期的特色,在贬斥儒家经典和黑暗现实的同时,追求他的纯真和童心。同时,他并不停留于此,而进一步倡导唯心净土、自性弥陀。修佛的目的是什么呢?通常认为,禅宗的观点是见心见佛、即心即佛。他也认为:“夫念佛者,欲见西方阿弥陀佛也……见性者,见自性阿陀佛也,见自性弥陀了,即是成佛了,亦无别有佛可成也。”。也就是说,修佛参禅的目的,就是醒悟真心。他理解的童心,就是真心、赤子之心。那么,真心到底是什么?李贽对童心说的一段经典表述可以回答此问题。他说:“夫童心者,真心也;若以童心为不可,是以真心为不可也。夫童心者,绝假纯真,最初一念之本心也。若夫失却童心,便失却真心:失却真心,便失却真入。人而非真,全不复有初矣”。就是说,童心即真心,真心即赤子之心。这点和丰子恺也是一致的。但是李贽认为接受教育、进入社会乃至入职官场后,这种真心被腐蚀或消磨掉了。封建礼教、儒家的纲常伦理,就是扼杀和消磨童心的罪魁祸首,这也是为什么士人门饱读圣贤书后却没有童心的原因。所以,他到了晚年“参禅悟真心”,就是为了保持童心,以对抗六经、《论语》、《孟子》等儒家经典,否则童心就散失了,人就成了“假人”,文也成了“假文”。要做一个有真心、真情和真趣的赤子,就必然要摒弃封建伦理道德,甚至与阿谀奉迎、溜须拍马的假道学者门对抗,所以李贽的追求,实际是追求个性的解放。这点,除了他的《童心说》外,在《读律肤说》一文里也说得很清楚:“故自然发于情性,则自然止于礼仪,非情性之外复有礼仪可止也……莫不有情,莫不有性,而可一律求之哉!”通过以上分析,我们也能看出,在童心理论的核心来源和最终区别上,除了二人所处的时代背景不同外,无论是道家、儒家多一点,还是佛家多一点,李贽和丰子恺一样,都是受到儒释道三教的综合性影响,只是他们都不约而同地最终选择站在佛家的立场看待问题,佛心和童心的相接、相融,不仅符合各自的文化修养和理想诉求,而且极大地扩大了童心说的内涵,启蒙和美育的对象也就不再单单指向儿童,而是指向芸芸众生。李贽要在明朝末年这个程朱理学和王氏心学占统治的年代,追求个性自由和思想解放,以童心说做某种程度上的思想启蒙。丰子恺要在清末民初和民国军阀混战、烽火连天的这一段岁月里普及音乐知识,传递美育精神,开启国民智慧。

二、丰子恺的童心说实践:社会和家庭音乐教育

(一)实践缘起:有感于现实社会里音乐教育的严重缺席丰子恺的青壮年岁月,正直军阀混战、抗日战争的艰难时光。国家满目疮痍,民不聊生,何谈音乐教育?但也正因如此,更显其音乐教育之必要:培养具有高尚情操、独立个性、纯真心灵的高素质国民,才能结束国家分崩离析的状态。但在现实中,虽有少数音乐教育,但教育状况是:“学校中,除了课表上的‘图画’、‘音乐’几个字以外,别无艺术的香气了。似乎,这一个小时的图画与一小时的音乐,已能充分达到艺术科的教育目的了。”[13]227因此,他提出:“故艺术教育,就是美的教育,就是情的教育”。这种观点,直接导致童心说音乐教育理论逐渐在教学实践中形成,走向社会走向普及。其实,联想到我们今天的中小学音乐教育现状,莫不是如此嘛?各种语文、数学、外语等课程占有了本该积极锻炼身体的体育课和触摸真性情的音乐课,孩子们的童心逐渐被腐蚀和扼杀,真情、真趣亦不复存在。

(二)编写社会普及教材:《音乐十课》《音乐初阶》丰子恺不仅在理论上有所建树,而且也将“童心说”付诸音乐教育实践。他的音乐教育实践终其一生都在进行,在儿童音乐普及读物方面,他撰写的《音乐十课》、《音乐初阶》在当时和对后世都影响巨大,可算是其在在《音乐初阶》里,他分为七节课和一个附图:第一课音乐序说,第二课音的高低记录法,第三课音的长短强弱记录法,第四课唱歌序说,第五课弹琴序说,第六课提亲序说,第七课管弦乐序说。在具体的内容上,他在文中都是介绍性的话语和常识性的论述。比如,论述大家都熟悉的贝多芬时,他写道:“《命运》描写裴德芬自己的生涯的不幸和奋斗的精神,曲调悲痛。因为裴德芬抱着伟大的天才,但是他的耳朵聋了,这可悲的运命使他的运命不易自由发挥,然而他的精神非常力悍而伟大,拼命和这可悲的运命奋斗,终于克服了这运命,成功了他的杰作。《田园的交响乐》是描写田园中的山水花鸟的风景的,曲调非常愉快。裴德芬平日爱好自然风景,他把小田的景色,雷雨的光景和田园生活的样子,用音乐描写而成这曲子,使人听了好比看见田园的风景画。”从这些内容可见,丰子恺是写给儿童和初学者的,作为入门教材或读物。以贴近儿童之认知规律,符合童心之发展实际。从这些普及性音乐教育教材可以看出丰子恺音乐教育的一个重要特点,那就是以音乐教育及其包含的佛学精神来涵养童心,不过分注重音乐技法,而是通过学生对音乐的学习和了解,塑造国民的纯真的童心人格。

(三)家庭音乐教育丰子恺不仅在社会上普及童心式的音乐教育,而且在家里也是尊重孩子们的天性和儿童成长规律,进行音乐教育启蒙的。在其他的文章中,他也讲述过自己在音乐教学实践中是如何运用“童心说”去教育的。比如,在《儿童与音乐》一文中他谈到《春游歌》时说:“云谈风轻、微雨初晴,假期恰遇良辰⋯⋯现在我重唱这旧曲时,只要把眼睛一闭,当时和我一同唱歌的许多小伴侣的姿态便会一起显现出来……我无论何等寂寞,何等烦恼,何等忧惧,何等消沉的时候,只要一唱儿时的歌,便有儿时的心出来抚慰我,鼓励我,解除我的寂寞、烦恼、忧惧和消沉,使我回复儿时的健全。”丰子恺对待自己的儿女,就是用这样温馨、甜蜜的音乐教育方式去唤醒他们的童心。哪怕是在抗日战争最艰难的时间里,他带着四个孩子(九岁的阿宝、七岁的软软、五岁的瞻瞻、三岁的阿韦)东奔西逃,也会选有空的时候到小院里的槐荫下,坐在地上吃西瓜,百感畅快的时候,激发孩子们的童心:最初是三岁孩子的音乐表现,他满足之余,笑嘻嘻摇摆着身子,口中一面嚼着西瓜,一面发出一种像花猫偷食时候的“ngamngam”的声音来。这音乐的表现立刻唤醒了五岁的瞻瞻的共鸣,他接着发表他的诗:“瞻瞻吃西瓜,软软吃西瓜,阿韦吃西瓜。”[1]30丰子恺就是用这样温和、细腻的,润物细无声的方式,去保护孩子们的天性,去涵养孩子们的童心。如前文所述,这种童心,就包含儿童的真心、真情、真趣。他用音乐来保住孩子们的童心,看似简单随意,其实对儿童影响巨大。多年后,女儿丰一吟女士还能记起当年父亲丰子恺把日常生活里的一些小事谱了曲来唱。

三、丰子恺与李贽:童心即真心

丰子恺一直倡导的童心的真,其实是哲学上的本真状态,而不是科学上的实证精神。丰子恺的心性本净是真正的做到了的静,他在俗世里,待人谦恭,谦谦君子的作风;在艺术里,则是真挚、纯净而热烈的;在佛学里,则是虔诚平和的。他不像李贽那样激烈地否定传统儒家文化,而是吸收了儒家仁的内涵,他的童心其实也包括仁爱之心。但以在最终目的上,他们又殊途同归,都是为了塑造真人,为了培养和造就具有健全人格、完美人性的国民,而不至被脏脏社会腐蚀了真趣,被纲常伦理压制真情,散失了真心。李贽提倡童心说,源于他对种种现实的不满,尤其是对儒家伦理道德的不满,最终走向佛学。成人即成佛,童心即真心。他轻薄圣人之激烈言论,其实是让青年学子保有童心,而不要被圣人所言扼杀本性,压制创造力。丰子恺从佛学里找到与儿童心理特征相对应的童心,以即心即佛之佛学思维方式设身处地去为儿童着想,并推及所有人的纯净之心,恢复或找到其自性。虽然同为信佛之人,但丰子恺毕竟是一个艺术家,他直接从事音乐教育实践,尤其关注儿童音乐美感的培养,认为儿童的本质是艺术的,且音乐能永久保住人的童心。所以,童心说虽从儿童而引发,但不仅针对儿童,是针对所有接受音乐教育的国民。

四、结语

编程小号
上一篇 2024-07-13 23:32
下一篇 2024-07-13 23:28

相关推荐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发送邮件至tiexin666##126.com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
如需转载请保留出处:https://tiexin66.com/syfw/50603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