只有才造句范文1
1、只有付出了辛勤的汗水,才有意想不到的结果。
2、只有感受过风雨,才有挑战下一次风雨的经验和信心。
3、只有努力学习,才有辉煌的明天!
4、只有今天努力的奋斗,才有明天收获的成功。
5、只有好好学习,才有美好的未来。
6、只有奋力拼搏,才有可能创造辉煌。
7、做事情只有付出,才有收获。
8、只有感受过风雨,才有雨过天晴。
9、只有认真学习,才有好成绩。
10、我们不要放弃,只有坚持到底,才有可能走出大峡谷。
只有才造句范文2
2、只有努力工作你才可以实现你的目标。
3、只有最后一场全取三分,法国队才有小组出线的希望。
4、只有认真的去爱才能体会爱的真谛
5、只有真理,才能通行天下。
6、只有感受过风雨,才有挑战下一次风雨的经验和信心
7、我知道只有教育才能够增强我的兴趣,充盈我的灵魂。
8、只有努力工作才能实现自己的价值
9、只有感受过风雨,才能领略风雨的恢弘与气势
10、只有拼尽全力,才有机会成功。
11、只有努力学习,才能取得进步。
12、只有同心协力,才能把事情办好。
只有才造句范文3
关键词:副词 才 就 偏误分析
一、引言
(1)他吃完饭才和朋友一起去学校了。
(2)明天有考试他晚上十二点就睡觉。
以上是中亚留学生在使用副词“才”和“就”时出现的偏误。
“才”和“就”是对外汉语教学中出现和使用频率较高的两个副词。我们在教学中发现,中亚留学生在习得与使用这两个词时经常会出现类似偏误。我们希望通过对副词“才”和“就”的偏误情况进行考察和分析,从而使副词“才”和“就”的教学具有针对性。
二、“才”和“就”的语义特征
现代汉语中的副词“才”与“就”都是常用多义项副词。根据吕叔湘《现代汉语八百词》,“才”有5个义项,分别是:①刚刚,表示事情在前不久发生;②表示事情发生或结束得晚;③表示数量少,程度低,只;④表示只在某种条件下或由于某种原因、目的,然后怎么样;⑤强调确定语气。“就”可以作副词、介词和连词。在作副词时共7个义项,分别是:①表示很短时间以内即将发生;②强调在很久以前已经发生:③表示两件事紧接着发生;④加强肯定;⑤确定范围,只;⑥强调数量多寡;⑦表示承接上文,得出结论。
两者具有相同的分布特征,并广泛应用于不同的语境中,但在某些情况下,它们有着语义上的对立性,尤其是当它们表时间和数量的时候。我们来看两组例句:
(3)a.李四三点才来。(表时间)
b.李四三点就来了。
(4)a.李四吃了三个苹果才饱。(表数量)
b.李四吃了三个苹果就饱了。
例(3)和例(4)中,“才”和“就”和前面表时间和数量的词语(第1组中的“三点”,第2组中的“三个”)结合分别构成了表时间和数量的“才”和“就”。例(3)中,“才”句和“就”句都表示“李四是三点来的”,不同的是,“才”句有“李四来得晚”的意思,而“就”则暗示“李四来得早”。同样,虽然例(4)的“才”和“就”句都说明“李四是吃了三个苹果后饱的”,但“才”句表示李四吃得多,“就”句则表示“李四吃得少”。
三、“才”和“就”偏误类型分析
本文语料来源于新疆师范大学国际文化交流学院2009级、2010级汉语国际教育海外硕士及2008级、2009级对外汉语专业本科留学生三学期的作业和期末试卷。在收集和分析过程中,我们发现在近五万字的语料中,出现副词“才”或“就”的句子共300例,其中“才”和“就”使用错误的句子100例。可见,“才”和“就”的使用频率比较高,错误率也比较高。我们在分析语料时,保持了原作的基本面目,所以在分析偏误情况时只针对“才”和“就”的情况进行说明和改正,对于其它方面存在的偏误则不做说明。
(一)“才”的使用偏误
中亚留学生使用副词“才”出现以下两类偏误:
1.误加“才”(占偏误例句的4%)
(5)*我们班的学生很多,男孩才就是20个。
(6)*只要你注意别太累,你的血压才就不会有问题。
(7)*很多人只要是为了受文凭而才考大学的。
例(5)、例(6)中,学生不知道该用“才”还是“就”,所以都用了;例(7)中,学生弄不清楚“而”和“才”的差异及使用情况,所以干脆把两个都写上。以上三个例子都是在不该使用“才”的时候用了“才”。
2.错序(占偏误例句的20%)
(8)*昨天晚上我才十二点睡觉。
(9)*以前只有男人能参加军才女生不能。
(10)*只有我努力工作才我今年可以买汽车。
(二)“就”的使用偏误
中亚留学生使用“就”的偏误类型与“才”有共同之处:误加偏误和错序偏误。不同点是还存在遗漏偏误和错用偏误的问题。
1.误加(占偏误例句的7%)
(11)*要是你去,就我也去。
(12)*玛迪娜按王老师的方法,写字就大有进步。
(13)*小王不管去哪儿,就都带着手机。
“就”的使用情况有一定的限制,大部分语法书只说“就”在假设复句或条件复句里有承前表示结论的作用,但却没说明什么时候该用“就”,什么时候不能用“就”。结果许多留学生以为关联副词“就”有表示假设、条件的作用,于是在不该用“就”的假设复句中仍然使用了,因而产生了偏误。
例(11)中的“就”和“也”同时出现,造成了句意不通顺;例(12)应该去掉“就”,否则句义就出现了时间上的模糊。
2.错序(占偏误例句的26%)
(14)*天快就黑了,我得回家。
(15)*我一出门看就他。
(16)*只要汉语说得好,就我能找到工作/就能我找到工作。
这类偏误的特点是将起关联作用的副词“就”误用作连词,放在后分句的主语前面,而汉语的副词“就”是不能用作连词的。
3.遗漏偏误(占偏误例句的4%)
(17)*只要你注意别太累,你的血压不会有问题。
(18)*我既然答应帮你,会帮你。
从时间副词“就”出现的环境看,它“总是出现在包含时间语义成分词语的后面,谓词性成分的前面。”出现在时间副词“就”后面的事件,可以是已经发生的,也可以是尚未发生的。如果是已经发生的,时间副词“就”表示说话者主观上认为某事发生得早。(施关淦,1998)
表示关联的“就”和有假设之意的“如果”“要是”“只要”以及表示原因的“因为”“由于”等连词相呼应,构成“如果(要是、因为、由于、只要)……就……”式表示假设、条件、因果的复句(刘月华,1983;吕叔湘,2002)。“就”在形成条件复句和因果复句的过程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例(17)却把在复句中起关键作用的副词“就”遗漏了。
另外,例(18)中,在俄语中没有与其相对应的词,因此造句时学生会将其遗漏。
4.错用偏误(占偏误例句的25%)
(19)*中国人无论在全世界哪里,他就习惯性地要往土里种点什么。
(20)*中国人拼命工作之后,如果赚了钱,他也立刻再买一块地。
(21)*小王不管去哪儿,就带手机。
(22)*我既然答应帮你,都会帮你。
(23)*只要你注意别太累,你的血压再不会有问题。
(24)*如果参加这些比赛,也会得到一些奖品。
这类偏误的特点是将起关联作用或表示时间的“就”和其他副词混用。
例(19)和例(21)是应该使用副词“都”时,学生错误地使用了“就”。副词“就”和“都”都有“已经”的意思,但“就”表示在说话人看来“很早”,“都”则表示说话人主观上认为“晚”或“很久”。例(20)和例(22)是该使用“就”时学生错误地使用了其他副词。
从这类偏误中我们得知,留学生在使用时间副词、关联副词“就”时,会和副词“都”“再”“也”等发生混用,说明他们对这些意义交叉但用法不同的副词还未完全掌握。
四、造成偏误的原因
(一)母语的负迁移
中亚留学生头脑里的母语知识已经固化,学习汉语时无疑会产生负迁移。学习者在学习抽象的汉语语法结构时往往要通过母语的比较、模仿来理解运用,有限的汉语知识就会被早已牢固掌握的母语知识所干扰,从而产生偏误。受母语的影响,中亚留学生在使用汉语副词“才”或“就”时常出现遗漏、误加、错用或错序等偏误。
由此可见,母语对中亚留学生学习汉语的干扰是产生副词“才”和“就”偏误的原因之一。例如,在“只有我努力工作才我今年可以买汽车。”这个错句中,学生把“才”放到了整个复句中第二个分句之前,将这个句子与俄语译句作比较之后我们发现,在俄语中,表达“才”义的词出现在了第二个分句之前。由此可以看出,学生在使用中常常不自觉地与母语对比,寻找两种语言的对等规律,简单生硬地套用他们认为对等的词语和语法规律,用母语思考,然后翻译成汉语,从而造成偏误。
(二)目的语知识的负迁移
当学生掌握了一定的目的语知识,并且认识到母语和目的语实际上是两种不同的语言体系之后,会逐渐减少对母语的依赖,转而利用已获得的目的语知识帮助解决面临的新问题。学习者从已学过的零散的材料中归纳出一些规则,然后把这些规则运用于新的学习任务。但是,学习者往往不了解某个特定规则的分布范围,也不了解该规则是否有例外,因而常把规则用于不该使用的场合,这就是“过度概括”。由于学习者没有充分掌握汉语副词“才”和“就”及其他相近副词的使用规则,话语中往往会出现错用的现象。如“我既然答应帮你,都会帮你。”这个错句,学生在学习了“就”和“都”之后,错误地以为二者意义相近,因此出现上述误例。学生在学习汉语的过程中,会把所学的目的语知识进行不自觉地概括,但如果概括不当,就会影响目的语规则的正确使用。
(三)教材和教学的原因
留学生在学习中很大程度上会对教材和教学产生一种依赖。如果教材表达不完全或教师讲解不清、训练不当,学生就会总结出一些错误规则,从而造成偏误。近几年,我国在对外汉语教学研究上取得了很大进展,注重一切教学活动都必须符合学习规律。但是受应试教育和具体条件的限制,一些教材编写不合理,教师很难做到。
五、教学对策
(一)注重对比和举例
对比法是一种行之有效的教学方法。将“才”和“就”进行对比,有利于学生区分两者间的不同。此外,母语和目的语的对比、母语中易混淆词语的对比,都是很有必要的。当然,这里的比较并不是把比较后的抽象理论教给学生,而是要通过一些形象具体的实例进行举例说明。应该注意的是,在这种对比和举例后,由学生总结规律,教师在学生自我总结的基础上做补充和完善,而不能由教师一人全权负责、一包到底。在这样一个发现总结的过程中,学生能够自觉地加深对知识的理解,从而掌握得更扎实牢固。
(二)练习内容有所侧重
对副词“才”和“就”的多种用法可以通过有针对性的练习来巩固。
(三)练习形式多样化
练了在内容上有侧重点外,在形式上也应该是多样的。一成不变的练习形式会使学生觉得单调乏味,容易产生厌倦感,丰富多样的练习形式会使学生产生新鲜感,从而增加学习兴趣。有关副词“才”和“就”的练习,可由浅入深地采取以下几种形式:
1.在不同的句子、句群、上下文中,根据具体情况选择“才”或“就”填空。
2.将“才”“就”和其它一些副词如“都”“也”等混在一起进行判断选择。
3.给出使用了“才”和“就”的句子进行判断和改错。
4.对于使用两者皆可的情况要给出正确使用“才”和“就”的例句,让学生从中体会并说出语义上的不同。
5.给出一定的情景,让学生依照具体要求用“才”或“就”造句。
6.利用“才”和“就”写一段话。
通过以上由易到难的练习,相信能够帮助学生循序渐进地全面掌握副词“才”和“就”的用法,同时也有助于学生在实际运用中更恰当地使用汉语进行表达和交流。
参考文献:
[1]傅满义.副词“就”与“才”的习得及相关问题[J].淮北煤炭师
范学院学报,2005,(2).
[2]高霞.英语国家学生副词“就”的偏误分析[J].楚雄师范学院学
报,2004,(2).
[3]鲁健骥.偏误分析与对外汉语教学[J].语言文字应用,1994,
(1).
[4]吕叔湘.现代汉语八百词[M].北京:商务印书馆,1996.
[5]施关淦.现代汉语里的向心结构和离心结构[J].中国语文,1988,
(5).
只有才造句范文4
反义词:
谬误
用真理造句
1、一旦你习惯了他的存在,你便开始认为,他对世事的是非观才是绝对真理。
2、人们希望的愿意接受的是提供真理。
3、这便是哲学和进步同时运用它们的全部人力物力,通过现实的改善和对绝对真理的向往,全力奔赴的目标。
4、不善于观察,就不会得出答案,这难道不是真理吗?
5、便宜没好货,好货不便宜,这难道不是真理吗?
6、恩格斯和列宁是在不同的论域中使用绝对真理概念的。
7、万事从我做起,这难道不是真理吗?
8、台上三分钟,台下十年功,这难道不是真理吗?
9、我对绝对真理一无所知。但我为自己的无知感到羞怯,这其中便蕴含着我荣耀和奖赏。
10、匍匐在这社会第三地下层里的已不是对绝对真理发出那种受到窒息的要求,而是肉体的**。
11、数学并不是绝对真理的单一整体结构。
12、拥有勤于思考的大脑,坚持不懈的努力,追根求源的尽头,那么你才能离真理很近。
13、他们从不为别人的质疑和金玉良言所困扰,因为他们已经掌握了绝对真理。
14、但最重要的是,我期待一个没有经济教条的世界,这种教条侵袭了许多人的思想,被当作绝对真理。
15、在扑克和编程中有一条绝对真理:几乎没人能像他自我感觉的那么良好。
16、真理是哲学家面对人生的意义、存在问题的时候无法绕过的概念。
17、山是一步一步登上来的,船是一橹一橹摇出去的,这难道不是真理吗?
18、秀才饿死不卖书,壮士穷途不卖剑,这难道不是真理吗?
用真理的反义词造句
谬误:发表意见之前须对事情的真实情况先有所了解,不可一只半解便大发谬论,否则必将遭人耻笑。
【扩展阅读:怎么才能学会造句】
造句训练是小学语文教学的基本内容,贯穿整个小学学习阶段。造句训练的根本目的在于提高学生准确运用词语的能力以及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和想象能力等。造句的质量,直接影响着学生的作文水平,我们该如何学会造句呢?
一、正确理解词义。正确理解词义是造出好句子的前提条件,为此,我们应该根据词义特点和自己的知识水平以及词语所处的语言环境,要采取灵活多样的方法来理解,这样才能造出合乎逻辑的句子来。
二、把句子造得真实具体,生动形象。对学生的造句,我首先要求真实。例如“……又……又……”造句,有位学生是这样造得:“我家种的冬瓜,又大又圆,像个大篮球。”这个句子造得比较具体、形象,却不真实。我对学生说:“南瓜不像大篮球,而是像个枕头。所以说,造句也应该强调真实性,不然的话,形象的描写,就不准确;具体的叙述,也是错的;感情的抒发,也就不真实。
三、用形容词造句,可以对人物的动作、神态或事物的形状进行具体的描写。如用“鸦雀无声”造句:“教室里鸦雀无声,再也没有人说笑嬉闹,再也没有人随意走动,甚至连大气都不敢出了。”这就把“鸦雀无声”写具体了。
四“字词句段篇”是语言文字训练的基本流程。在这个流程中,句子训练处于字词和段篇训练之间。它既是字词教学的“升华”,又是段篇教学的“起点”,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造句的时候,不但要让将句子造对,还应该把句子造好,使句子语气通畅,真实具体,生动形象,并富有思想感情,从而为写作打下良好的基础。
五、指导:一种写话练习的格式为:谁干什么。我们学习写话,首先得从练习写好一句话开始。一句话写好了,然后再慢慢练习学会连贯地写好几句话,写好一段话。一句话,也就是一个句子,应该有头有尾。头,就是要写出是谁或什么;尾,就是要写出干什么或怎么样。如:“明明在教室里画画”这个句子,写得是谁,是“明明”(明明是句子的头)。明明干什么?“在教室里画画。”(“在教室里画画”是句子的尾巴。)
只有才造句范文5
中文发音:大公无私[dà gōng wú sī]
词语解释:1、完全为人民利益着想,毫无私心。2、指办事公正,没有私心。现多指从集体利益出发,毫无个人打算。
反义词:损人利己、急公好义、自私自利、假公济私、徇情枉法
用大公无私造句
1、一个单位的领导者大公无私,以身作则,他下达的工作意见,就容易被职工接受。
2、我们应该学习他们无私奉献、大公无私的精神!
3、在他的身上有一种大公无私的精神鼓舞着我们,引领我们寻着他的步伐前进。
4、在我们的历史上,出现过为数不少“大公无私,两袖清风”的好官员。
5、哈尔威船长的大公无私。舍己为人的精神值得我们学习!
6、他一个普通人,却有着许多人不曾拥有的东西,助人为乐、大公无私、舍己为人……
7、哼!还好朋友呢?这点忙也不帮,也太大公无私了吧!
8、他是一个大公无私的人,从来不为一点小利而忽略了自己应有的职责。
9、慢慢地,我感受到了母亲的甜蜜和大公无私。
10、军人的奉献精神和大公无私深深的打动我们每个人。
11、孔子十分称赞祁黄羊说他是个公正严明的人,称得上是大公无私。
12、无产阶级是大公无私的,敢于面对客观的真理,所以我们研究历史能够作到高度的科学性。
13、拾金不昧,这种大公无私的精神值得我们去学习
14、如果每个国家干部都能够大公无私,克己奉公,我们的国家将会变得富强
15、大公无私的为人民服务,是每个人民公仆的责任!
16、他大公无私的事迹令我们折服。
17、大公无私这个精神只有一小部份人身上有。
18、只有时刻都有一颗大公无私的心,才能真正永远的记在人民的心中。
19、这种大公无私、不畏强权的行为,如今有几人能做到呢?
20、和大生产相联系的无产阶级,把大公无私的思想,提高到新的高度。
21、当今世界能大公无私的人太少,利己不损人的也不多。
22、几天前,我又期盼着当一位大公无私的法官。
用大公无私的反义词造句
损人利己:损人利己的勾当我们可不能做!
急公好义:他这人急公好义,所以大家都很爱戴他
自私自利:在一个贪婪的社会里,贪财是自私自利的突出表现形式。
假公济私:现在那些招摇撞骗,假公济私的玩意儿太多了。
徇情枉法:当今社会是个法治社会,切记不要徇私枉法,负责会身败名裂!
【扩展阅读:怎么才能学会造句】
造句训练是小学语文教学的基本内容,贯穿整个小学学习阶段。造句训练的根本目的在于提高学生准确运用词语的能力以及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和想象能力等。造句的质量,直接影响着学生的作文水平,我们该如何学会造句呢?
一、正确理解词义。正确理解词义是造出好句子的前提条件,为此,我们应该根据词义特点和自己的知识水平以及词语所处的语言环境,要采取灵活多样的方法来理解,这样才能造出合乎逻辑的句子来。
二、把句子造得真实具体,生动形象。对学生的造句,我首先要求真实。例如“……又……又……”造句,有位学生是这样造得:“我家种的冬瓜,又大又圆,像个大篮球。”这个句子造得比较具体、形象,却不真实。我对学生说:“南瓜不像大篮球,而是像个枕头。所以说,造句也应该强调真实性,不然的话,形象的描写,就不准确;具体的叙述,也是错的;感情的抒发,也就不真实。
三、用形容词造句,可以对人物的动作、神态或事物的形状进行具体的描写。如用“鸦雀无声”造句:“教室里鸦雀无声,再也没有人说笑嬉闹,再也没有人随意走动,甚至连大气都不敢出了。”这就把“鸦雀无声”写具体了。
四“字词句段篇”是语言文字训练的基本流程。在这个流程中,句子训练处于字词和段篇训练之间。它既是字词教学的“升华”,又是段篇教学的“起点”,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造句的时候,不但要让将句子造对,还应该把句子造好,使句子语气通畅,真实具体,生动形象,并富有思想感情,从而为写作打下良好的基础。
五、指导:一种写话练习的格式为:谁干什么。我们学习写话,首先得从练习写好一句话开始。一句话写好了,然后再慢慢练习学会连贯地写好几句话,写好一段话。一句话,也就是一个句子,应该有头有尾。头,就是要写出是谁或什么;尾,就是要写出干什么或怎么样。如:“明明在教室里画画”这个句子,写得是谁,是“明明”(明明是句子的头)。明明干什么?“在教室里画画。”(“在教室里画画”是句子的尾巴。)
只有才造句范文6
关键词:语文教学新课程语文造句修改作文
一、 巧教造句
培养写作,我们可以先从造句入手,其实造句不是“小儿科”,它是小学语文最常见的一种练习形式。它可以将积累的词语向运用迁移,在运用中加深对词语的理解。造句还是学生对丰富多彩的生活的反映,是学生自我情感流淌的小河,更是学生语言积累至丰厚的法宝。可学生造句时,用的常常是句号,加之教师引导不力,思路狭窄,导致语义贫乏,表达不力,迁移能力淡薄。所以造句点拨有窍门,不信?你看下列案例:
师:谁会用“高兴”说一句话。
生:我很高兴。
师:什么事让你高兴?
生:今天我考试考了100分,心里真高兴。
师:其他同学有什么高兴事?
生:我昨天回答问题,得到了老师的表扬心里真高兴。
生:我今天作业做得非常认真,郑老师表扬了我,心里真高兴。
师:刚才几位同学说的都是学校里发生的事。家里有让你高兴的事吗?
生:我家买了空调……
生:我家安装了太阳能热水器……
师:社会上有让你高兴的事吗?
生:开发区新开了一个超市……
师:你们高兴时会怎么样?
生:我高兴时会一边唱歌,一边跳舞。
师:现在你会这样填空吗?(什么事)我真高兴,(高兴时是什么样的)
生:昨天我回答老师的问题,得到了老师的表扬,心里真是高兴,晚上就是睡不着……
生:……
师:能把你造的句子改成用问号的句子吗?
生:今天我家买了汽车,我高兴极了,怎能不手舞足蹈呢?
生……
师:能把你造的句子改成用感叹号的句子吗?
生:星期天家里来了客人,我非常高兴,心里甜极了!
生……
师:能把你造的句子改成双重否定或别的句式吗?
生:今天我的习作发表在《阳光报》上,真是高兴,回家非把喜讯告诉家人不可。
生:学校篮球比赛,我们班得了年段第一,同学们别提有多开心呢!
生……
怎么样!读了这个案例,有什么启发?。在造句练习中,要求学生“实话实说”应成为所有语文老师的共识。只有在实话实说中,学生才会情感流露,才会学会表达。老师,你找到开启学生心灵智慧的钥匙了吗?其实钥匙早在你心中……
二、 补充句子三部曲
补充句子是小学阶段语文学科的一项基本练习,它对提高学生各种语文能力有着重要的作用,尤其是学生驾驭语言,自然过渡到习作的一条重要途径。但在教学实践中,我发现学生补充的句子,从语法角度虽然没有错误可言,但内容俗套,语言贫乏,句式呆板单一。毫无创新理念。
我认为要改变这一现象,教师应完全摒弃传统的教学观念,最大限度地发挥学生的主动性,激活学生的思维,积极参与句子实践,让学生有话可补充,逐渐学会补充,从而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具体说来可以从以下三步入手:
一、材料要广泛
许多学生补充句子时,总喜欢套用现成的材料,照搬照抄。如:“广场上_________”。学生一般都填上了“广场上有天安门、纪念碑”等。表面上看,学生似乎很有灵气,运用起来“驾轻就熟”,信手拈来。面对这种情况,教师应有意识地鼓励学生大胆质疑,拓展思路,选择新鲜材料补充句子,充实内容。如“广场上________________”。看了此题,你会提哪些问题?学生经过思考,生活材料在脑中得以再现,提出了以下问题:广场上美吗?广场上人多吗?广场上热闹吗?广场上最近发生了哪些事?……学生提出的问题百花齐放,句子所涉及的材料方方面面,且具有一定的时代气息。
二、表达要具体
部分教师受传统的应试教育观念影响,只要句子完整即可。因此出现了像“广场上很美。广场上人多”这样说错又不错的句子。细细推敲,句子内容表达欠具体,显得空洞,更谈不上语言文字美的意境。
就此,可以问学生哪些好词佳句表示美,表示人多?且比一比谁知道的多。如表示美的好词佳句:彩旗林立、花团锦簇、姹紫嫣红、如一个五彩缤纷的花园……表示人多的好词佳句:人山人海、水泄不通、像潮水一样……这样,补充句子练习就成了好词佳句擂台赛,学生兴趣浓厚,情绪高亢,下笔如有神地写出了:①广场上彩旗林立,百花齐放,成了名副其实的大花园。②广场上人山人海,只见那彩色的河流向东流去。要做到句子内容表达具体,教师平时应要求学生学习语言文字的过程中学会积累一些好词佳句。使用时才会呼之欲出,得心应手。
三、形式要多样
教师应引导学生自主感悟句子补充的内容,让学生体会应该表达怎样的情感。如“广场上花团锦簇,姹紫嫣红,成了名副其实的大花园。”学生通过自读自悟,体会到表达了对广场赞美之情。要表达赞美之情,还可以用什么句式来表达?学生思维一下子被激活了,有的说用反问句:广场上花团锦簇,姹紫嫣红,难道不是一个名副其实的大花园吗?有的说用感叹句:广场上花团锦簇,姹紫嫣红,真是一个名副其实的大花园!
阅读、习作教学中的小窍门很多,只要我们善于观察、分析总结,一定会发现更多实惠的精彩。
参考文献:
[1] 《造句的失真现象小议》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发送邮件至tiexin666##126.com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
如需转载请保留出处:https://tiexin66.com/syfw/51386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