调查的主要流程范例6篇

调查的主要流程范文1 公共管理类课程实践性教学方式较多,其中采用较多且很成功的是案例教学法。案例教学是运用典型案例,将学生带入特定事件的现场进行案例分析,通过学生的独立思考或集体协作,进一步提高其识别、分析和解决某一具体问题的能力,同时培养正确的管理理念、工作作风、沟通能力和协作精神的教学方式。当然,案例及其教学并非要取论的发展或者实践的观察

调查的主要流程范文1

公共管理类课程实践性教学方式较多,其中采用较多且很成功的是案例教学法。案例教学是运用典型案例,将学生带入特定事件的现场进行案例分析,通过学生的独立思考或集体协作,进一步提高其识别、分析和解决某一具体问题的能力,同时培养正确的管理理念、工作作风、沟通能力和协作精神的教学方式。当然,案例及其教学并非要取论的发展或者实践的观察,而是为从一种不同的背景审视理论与实践的关系开辟了道路,是以情景模拟的方式使学生们置身案例所描述的特定情景中来运用所学的知识独立地观察思考、分析问题,而不是直接进入社会实际活动中去直观感受、观察实践。社会调查却是要通过深入社会搜集直观感性的第一手材料,进而分析研究材料,形成理性的调查结论,是知识从感性向理性深化的过程,具有鲜明的参与社会实践的特征。在实践基础上从搜集直观感性的材料、分析研究材料到形成理性的调查结论的认识过程,就是调查的过程。

在乡村公共管理课程中引入社会调查法来展开实践性教学,引导学生有目的、有意识地专门搜集和整理课堂学习知识的相关信息,通过观察社会、了解社会,可以实现课堂学习与社会中的现实问题的有机联系,促使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释社会现象,实现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的逐步加深,做到从实践中来,到实践中去,实现学会认知,学会做事,学会合作,学会生存。

二、社会调查法的框架

作为一种系统的、科学的认识活动,社会调查有着一种比较固定的程序,这种固定的程序可以说是社会调查自身所具有的内在逻辑结构的一种体现。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步骤:

(1)提出调查主题。这是整个社会调查工作的基础,需要在理论分析的基础上提出有价值的、有创新的,具有可行性的调查主题或观点,尽量具体化和精确化,以便界定调查对象、调查区域范畴和实施调查。

(2)调查准备。在明确调查主题后,需要为实现调查目标而进行调查设计和准备调查问卷。调查设计主要是针对需要研究的问题制定研究分析的策略,并选择适当的调查方法以保证调查资料的收集和分析过程的规范和科学。调查问卷的设计是调查准备阶段非常重要的工作,必须要将研究主题放在一定的理论分析框架中,明确需要收集那些方面的资料,紧密围绕研究主题设计问题,采用可观察指标,注意构建可操作的变量和指标之间的逻辑关系,选择适当的问卷结构,这直接影响到所收集的数据质量和后续的研究。此外,简洁和被调查者易于理解的调查问题能保证调查的顺利进行和数据质量的真实,在设计问题时必须要考虑被调查者的时间资源、个体认知能力等情况。

(3)社会实地调查。在这个环节,调查者要深入社会,根据不同的研究主题选择不同的访谈方法收集资料。在具体调查访谈过程中,往往可能由于现实条件的变化或调查设计与现实之间存在的偏差等,需要根据实际情况灵活地调整预定的访谈方法或对调查问卷进行修正。

(4)数据整理和分析研究。社会实地调查完成后,收集到的一手资料需要进行整理、统计和分析,得出调查研究结论并撰写调查报告。

三、社会调查法在乡村公共管理课程实践性教学中的应用案例

笔者将社会调查法引入乡村公共管理课程的实践性教学,取得了良好的教学效果。下面以“京郊农民对乡村公共管理状况的满意度调研”为例对社会调查方法在乡村公共管理课程实践教学中的运用进行说明。

(一)确定调查主题

根据乡村公共管理课程的教学内容,在选择什么内容或问题作为社会调查主题时,主要考虑调查主题的有价值性、可行性等,因而选择“京郊农民对乡村公共管理状况的满意度”作为调查主题。这是因为:(1)本课程学习对象为北京农学校农林经济管理专业的本科学生,需要从实践中认识社会,加强专业和课程认知。(2)课程学习的85%以上的学生来自北京郊区,分布于北京市的海淀区、朝阳区以及延庆县、平谷区等九个郊区县的44个乡镇,调研地点的分布具有一定的代表性,学生以自己家庭所在地为中心进行辐射式取点或选择调研样本进行随机抽样调查或滚动取样调查具有非常便利的条件,能够保证问卷调查的质量,而且调研成本低。

(二)调查准备

调查准备主要包括了调查问卷设计和社会调查的组织安排准备两方面的内容。

1·设计调查问卷

调查问卷的设计一定要紧密围绕调查主题,本着全面、科学、可操作性来设计调查问题和构建变量和指标之间的逻辑关系。根据当前北京郊区乡村经济状况、乡村公共管理的现状、乡村公共管理的教学内容及学生的认知能力等,以了解京郊农民对当前乡村公共管理的满意度以及影响京郊乡村公共管理水平的因素为主要内容,除被调查者及其家庭基本情况的12个问题外,共设计了与调研主题相关的5大类66个问题,其中关于乡村公共管理主体的有15个问题,关于乡村基层民主的共计20个问题,有关基础设施建设及发展的共14个问题,社会保障及参加情况的有11个问题,收入及其他的有6个问题,其中有些问题还设计了子问题以便搜集更详细的资料,此外还设计了需要补充说明的问题项。通过这些问题,可以考察京郊乡村公共管理的状况、村民对公共管理的满意度等相关情况,能使学生对京郊乡村公共管理状况有一个直观、真实的认识,从社会实际状况出发来深入而直观地认识乡村公共管理的内容、方式、目的等,加深对该课程内容的理解,并从课程学习角度去理解相关政策的实施基础与意义。

2·前期组织安排

随着课程内容的推进,在调查前1个月布置具体的社会调查事宜。主要是介绍社会调查方法、调查数据可靠性的把握、调查报告的撰写以及本次社会调查的要求等,督促学生做相关的知识储备,尤其是对调查问卷要做详细的解释,保证学生理解调查问题及调查目的,减少调查者因对问题的不理解造成的数据错误。因为考虑到少部分学生家庭所在地在北京市城区或京外省份,自主联系京郊乡村调研存在一定的困难,为了保证每个同学都能实际进入京郊乡村调研,于是按宿舍将学生分成若干调查小组,并且确保每4-6人的小组中至少有2名以上家在郊区乡村的学生,要求每组来自城区家庭的学生必须跟随来自郊区的学生进行调研。各小组自主推选一名组长,主要负责小组调查活动的开展和与教师的联系,调查分工等由组内成员自行协商。

(三)京郊乡村调查与资料收集

在调查准备阶段,各调查小组根据组员情况,确定调查地点,细化到京郊的村庄。各小组优先选择家庭所在地、亲戚所在地、同学朋友所在地为调查村庄,依靠亲戚、朋友、同学等熟人帮助,在被调查村庄有选择地发放问卷或面对面地调查与访谈,既降低了社会调查的成本而且还能保证问卷的回收率和数据质量。在调查过程中,被调查农民的问题补充说明为研究主题的拓展和深层次分析提供了补充资料。学生在调查总结交流中往往对这个环节的感受最深,从他们的反映来看,更多地集中在学到了课本上没有的东西、对相关教学内容有了更深的理解、团队协作精神的培养、调查访谈技巧的掌握和沟通能力的提高等方面。

(四)调查数据整理、分析与报告撰写

将调查得来的原始数据资料进行整理、分析是撰写调查报告和定量研究的基础。这个环节中,指导学生根据调研主题,分析调查问题之间的逻辑关系,撰写调研报告。各调查小组成员的知识结构和水平的差异影响着各组选择的数据分析方法。更多的小组选择EXCEL进行数据整理和分析,分析较为简单;有些小组选用SPSS统计软件进行分析,实现了乡村公共管理课程与统计分析课程的结合,学以致用使分析结果更为深入和全面,并加强了课程学习间的联系。

(五)调查的总结、交流

前面的工作只是完成了一项社会调查,但要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完善社会调查法的实践性教学成效,调查的总结与交流是必不可少的环节。进行调查成果的交流,各小组以PPT形式汇报各组的调查情况、调查结论等,就调查中反映出的问题进行讨论,分享调查体会与经验,并且回答老师和同学的提问,实现知识的启发、碰撞、提升。同时对调查中暴露出问题的总结,比如对于组织安排、问题设计、调查难点等进行总结,以便在今后的社会调查中避免出现相同的问题,完善社会调查法的实施和提高调查效果。从学生对调查交流、总结的情况反映来看,有些小组事先组织安排有所欠缺,导致调查时间和次数比预想的多,很多学生在经过社会调查后改变了原先对社会调查的简单认识;更多的学生反映经过社会调查后对乡村公共管理课程中的很多知识有了直观和更深入的认识,并开始思考相关问题,而且还在调查中取得了许多意想不到的收获和感受,比如被调查的村民面对学生说出自己的想法并期望学生们能解决他们说到的问题时,很多学生的反映是认识到专业课程学习的重要性和激发出的强烈的社会责任感。此外,社会调查对交流、沟通能力以及与团队合作能力的锻炼也是学生交流总结中反映比较突出的一个方面。

(六)社会调查的评价考核

各小组完成社会调查后,在规定的期限内要求上交调查报告、填写后的调查问卷、小组成员的分工说明等材料。小组社会调查实践成绩由调查报告成绩、交流汇报老师打分和学生评分三部分组成。交流汇报中,参加汇报会的课程组教师和各调查小组根据调查汇报和回答问题情况打分,分别汇总平均后得到教师评分成绩和学生评分成绩。调查报告成绩、交流汇报教师评分和学生评分成绩分别按照60%、20%和20%的比例加权得出小组社会调查实践成绩。每个学生的成绩以小组成绩的85%为基数,15%按照每个学生在小组社会调查中的分工和表现等给出。科学、合理的评价标准和评价方式有助于借助评价考核来检验课程教学效果和学生学习能力与素质的提高情况,有助于完善实践性教学的各个方面。

调查的主要流程范文2

【关键词】 审计;内部控制;调查了解;内容;方法

所谓内部控制测评,是指通过审计人员的调查和了解将审计内部控制的设置和运用情况进行的相关测试,以评价内控制度的合理性、有效性和健全性,最终确定实质性测试的性质、范围、时间和重点的活动。内部控制测评通常可以按照被审计单位主要业务领域来进行,即审计人员根据被审计单位的类型和经营管理特点,将其全部经营管理活动划分为若干主要业务领域,针对各个业务领域分别评估相关的控制风险水平,并将该控制风险水平归结到相关账户中去,作为制定各交易类别或账户余额实质性测试计划的依据。例如,对于生产型企业,可以将其业务划分为:销售和收款业务、采购和付款业务、生产和存货业务、货币资金业务、工薪业务、固定资产业务、筹资和投资业务七个主要业务领域。而对于政府部门、事业单位等非盈利组织,其主要业务领域可以包括:收入业务、工薪业务、非工薪费用业务、货币资金业务、固定资产业务。对内部控制进行测试和评价的前提是进行调查了解并记录内部控制,也就是说作为审计人员,要对被审计单位的内部控制情况通过各种方式展开调查了解,并在审计工作底稿中进行记录和描述。

一、调查了解内部控制的内容

1、针对被审计单位整体了解控制环境、风险评估和监督要素

审计人员对被审计单位内部控制的了解应当从控制环境着手。调查了解时,审计人员需要获取前面所述的控制环境各个要素的有关信息,然后利用这些信息来评价被审计单位高层管理人员和其他管理人员对内部控制重要性的态度和意识;对风险评估要素进行调查的主要内容是被审计单位如何确定风险、评估风险的重要性。比如,如何将管理目标、经营计划和财务报告与风险发生的可能性联系起来,并了解防范风险的措施;对监督要素进行调查的主要内容是被审计单位日常性的监督检查方法,即管理者为监督各项工作的运行而使用的预算、计划、责任报告等制度与方法,内部审计部门的设置和工作情况。

2、针对被审计单位整体和各个主要业务领域了解信息与沟通要素

审计人员应该将会计系统作为调查信息取得和沟通要素的重点,因为会计系统也承担着会计监督和核算功能。在调查会计系统时应查明以下事项:被审计单位业务类别以及经营范围,会计系统的组织机构和工作流程,会计系统信息来源情况以及重要的会计凭证,会计系统相应的财务报表的准确性、合法性以及会计报表的项目,审计单位会计系统与其他各个职能部门之间信息传递的方式等。

3、如有必要,针对被审计单位各个主要业务领域了解控制活动要素

审计人员调查了解控制活动要素的内容包括:被审计单位展开工作的流程组织、信息传递方式以及各个职能部门的组织分工,各个业务部门的相关凭证与记录的设置和运用,独立的检查程序等控制手段的设置情况。

这里之所以说是“如有必要”,是因为审计人员对被审计单位内部控制的调查了解、测试和评价的过程中应当始终贯彻“自上而下”的原则,即不一定要详细地了解其内部控制的所有政策、程序和措施,也没有必要评价被审计单位内部控制的所有环节,而应当关注主要的、高层次的控制环节,“自上而下”地实施内部控制测评。

为了合理制定审计方案,控制环境、风险评估、监督和信息与沟通要素中的会计系统一般是审计人员所必须了解的内容,但对控制活动了解的范围和程度则可能因被审计单位的规模大小、控制环境的优劣而有很大的差异。例如,被审计单位认为内部控制并不重要,则控制活动即使设计得再健全,也很难保证其职能的有效发挥,此时审计人员可不必进一步了解控制活动,直接将控制风险评估为高水平,不依赖内部控制。

二、调查了解内部控制的方法

1、询问

询问被审计单位的管理人员和其他有关人员。不论是初次审计取得的信息,还是更新以前年度审计所获得的信息,都应该以询问被审计单位有关人员为起点。在询问对象的选择上,应该涉及到被审计单位的各个层次,这样能够保证了解到情况的真实性。因为向不同层次的人员询问同一方面的内部控制问题,可以达到相互验证,可以从侧面验证被询问者答复的真实性。

2、检查

首先,对被审计单位的相关文件和管理制度进行检查。被审计单位为了设置、执行和维持其内部控制,必然有大量的文件记录。审计人员应当审阅这些文件,在查阅这些文件的同时,要与被审计单位的相关工作人员和管理人员进行讨论,通过讨论帮助审计人员对其内部控制的方法有更进一步的了解。

其次,检查被审计单位内部控制过程生成的凭证和记录。内部控制的执行过程中会产生大量的凭证和记录,如固定资产验收单、工时和工资记录、内部审计报告等。通过对内部控制凭证和记录的检查,能够使审计人员更好的理解和全面认识被审计单位的内部控制方法。

3、观察

对被审计单位的业务活动和内部控制的实际运行情况进行实地观察,能够更加准确的了解审计对象的内控制度执行和开展。除了检查凭证和记录,审计人员还可以实地观察被审计单位工作人员编制的凭证和记录、执行正常会计和控制活动的过程,进一步加深对内部控制设置和执行情况的了解和认识。

4、穿行测试

在实施穿行测试时,审计人员选取记录某类业务发生的一张或几张凭证,然后沿着整个业务流程和会计处理过程对它们进行追查。如发现实际情况与审计人员的工作底稿中对内部控制的描述不一致,则应根据实际情况对工作底稿进行修正。穿行测试能将观察、询问以及检查等方法方便有效地结合起来。穿行测试的目的不是检查被审计单位对既定内部控制的实际执行情况,那是内部控制测试的任务。但如果进行穿行测试所选定的经济业务有代表性,也可将其作为内部控制测试的一部分,这时,有必要对已检查的文档进行详细地记录。

如果审计人员实施的是再次审计,且在以前年度审计中进行过内部控制调查了解,那么可以通过查阅以前年度的工作底稿,获取这些信息。大多数内部控制制度和措施具有相对的稳定性,因此这些信息可以用于本年度的审计。另外,审计人员还应关注被审计年度内部控制发生的一些新变化,并更新相应的内部控制信息。

三、对内部控制调查了解情况进行记录的方法

审计人员可以采用文字说明法、调查表法或流程图法对被审计单位内部控制进行记录,并形成工作底稿。这三种方法可以单独使用,也可以结合起来使用。

1、文字说明法

文字说明法也称记述法,也就是说审计人员在开展调查的过程中通过文字的方式对被审计单位的内部控制情况进行记录的方式。文字说明法比较灵活,简便易行,描述的内容可详可略,适用范围广,特别是适用于那些内部控制不够健全的中小型被审计单位。另外,实务中它还适用于记录控制环境、一般控制和实物控制方面的情况。

但是,这种方法缺乏层次感和形象感,不便于资料整理和对比分析,而且有可能遗漏内部控制设置中的重要环节,尤其是对存在广泛控制的大型被审计单位。

2、调查表法

调查表法也称内部控制问卷法,是指审计人员使用内部控制调查表的形式,向被审计单位经营管理人员或有关当事人调查了解其内部控制设置情况并加以记录的方法。

审计人员根据其对被审计单位应具备的标准内部控制的理解,事先设计出一系列有针对性的、模式化的调查表,通过被审计单位有关人员的回答,检查其应有的各项控制措施是否存在,应该控制的关键环节是否设置,以此来判断被审计单位内部控制的健全程度。采用调查表法,关键是针对需要调查了解的控制系统及控制点,设计拟调查的问题,编制调查表。其中,调查问题的设计是否得当,直接关系到调查和评价工作质量。

调查表可使审计人员获取明确的调查答案,有利于对内部控制情况的分析评价。因此它比较适用于调查了解各主要业务领域的控制点和控制措施,以及被审计单位的控制环境。

3、流程图法

流程图法是指审计人员以特定的语言符号和图形,将被审计单位的组织结构、职责分工、文件编制程序、业务处理流程等内部控制情况,以图解的形式直观、形象地加以描述的方法。

流程图法既可用于设计评价流程图,也可用于绘制现状流程图。评价流程图是反映最基本内部控制要求的流程图,通常由审计人员设计,以作为评价现状流程图的参考模式。现状流程图则是描述被审计单位现行内部控制状况的流程图,既可由审计人员绘制,也可由被审计单位设计绘制。

绘制流程图时,审计人员应注意下列事项:自始至终表示控制流程,并涉及分支流程走向;详细注明控制点和关键控制点;尽可能表明凭证账表份数及去向;尽量使用符号语言,而将文字语言用于“流程图说明”。

流程图法的特点是直观明了,它能通过一目了然的图式,将被审计单位的内部控制明晰地展示出来,较为明确的指出了关键控制点,能够很清楚的识别出内部控制中存在的缺陷。但是流程图绘制难度较大,并且要结合审计内容,对于初学者来说不易掌握和使用,且控制流程之外的控制措施,如实物控制等无法直接反映。因此,将几种方法进行综合运用,将能更加全面、准确地反映被审计单位的内部控制现状。

内部控制产生于被审计单位经营管理的需要,贯穿于经营管理活动的各个方面,只要被审计单位存在管理或者经营活动,就需要相应的内部控制。

【参考文献】

[1]包林成.审计理论与审计方法[M].厦门大学出版社,2012.8.

调查的主要流程范文3

关键词: 税收管理 流程再造 征管改革 信息化

一、流程再造理论的基本思想及其应用

(一)流程再造理论产生的背景

管理思想的创新不是独立发展的,是建立在产业革命所提供的新技术基础之上的。技术的创新,生产力水平质的飞跃,推动了对与之相适应的管理方法的思考,引发了管理创新。三次产业革命带来了相应的管理革命。

以蒸汽机发明应用为标志的第一次产业革命,引发了以劳动分工、专业管理为主要内容的第一次管理革命;以电力的应用和汽车、飞机等发明为标志的第二次产业革命,引发了以全面质量管理、及时生产为主要内容的第二次管理革命;以计算机的大规模应用为标志的第三次产业革命,引发了以企业流程再造为主要内容的第三次管理革命。流程再造由曾任美国麻省理工学院计算机教授的哈默博士首次提出。1993年,他和钱皮合著《再造企业》一书,进一步掀起了一场世界性的再造运动。

(二)流程再造理论的基本内涵

流程再造理论是从企业管理开始的,要求对企业的流程、组织结构、文化进行彻底的重塑。哈默博士形象地阐释为“打破鸡蛋才能做蛋卷”,并将其定义为“重新开始”。对流程再造理论可作如下简要归纳:

核心思想:通过对企业原有业务流程的重新塑造,借助信息技术,使企业由传统的以职能为中心的职能导向型转变为以流程为中心的流程导向型,实现企业经营方式和管理方式的根本转变,最终提高企业竞争力。流程再造是一个持续改革、不断完善的过程。

基本内涵:(1)充分利用信息技术,注重信息技术和人的有机结合,重新设计业务流程。利用信息技术协调分散与集中的矛盾,将串行工作流程改造为并行工作流程,尽可能实现信息的一次处理与共享使用机制。(2)建立面向流程的扁平化的组织结构,压缩管理层级,缩短高层管理者与员工、顾客的距离,更好地获取意见和需求,及时调整经营决策,改变职能导向下层次过多、效率较低的弊端。(3)运营机制以流程为主,以顾客为导向,突出全局最优,不是局部最优。(4)人员按流程安排,不是按职能安排,实施团队式管理。(5)沟通突出水平方向,不是垂直方向。

二、流程再造理论对税收征管改革实践的指导作用

税收征管改革作为一种管理变革,在寻求新的突破时需要科学理论的指导,流程再造理论作为国际最新的管理理论,在指导税收征管改革实践方面具有强大的生命力和广阔前景。

(一)流程再造作为第三次管理革命,必然对税收征管产生深刻影响

当前,税收征管改革正进一步深化,作为执法管理的税收征管与普遍意义上的管理具有共性。其管理手段和方法也受到信息技术发展的左右,其发展的战略和思路也必然受到管理思想演变的影响。税收信息化从无到有、从分散到集中、从单机运行到网络运行,可以看出税务部门对信息化的认识和实践经历了三个阶段:第一个阶段侧重于微机的“机”,突出机器的功能,通过模拟手工提高工作效率;第二个阶段侧重于电脑的“脑”,自动生成报表资料,分析监控税源、征管过程和征管质量;第三阶段也就是现阶段,由于网络的发展,信息化成为税收工作的“载体”,穿透行政管理层次,打破层级管理界限,使一些部门职能“虚拟化”, 结果将带来更大范围的业务重组、机构重组、不同层级机构事权的调整以及职能实现方式的转变,引发建立电子政府等社会性流程再造。

(二)流程再造给我们深化税收征管改革带来深刻的启示

启示之一:流程再造产生的背景与我们改革的背景一致,都是基于信息化。信息化具有穿透时空,打破行政层次和部门界限的功能,不仅带来流程的改变,也为流程的再设计提供了支撑。我们应当运用流程再造理论,按照信息化的内在规律,对现有建立在计算机模拟手工操作、依靠纸质传递基础之上的流程进行再设计,并建立以流程为导向的扁平化的组织机构,使之与信息化的要求相适应,充分发挥信息化的效用。

启示之二:流程再造追求的目标与我们改革的目标一致,都是追求绩效目标最大化,成本最小化。我们应当围绕目标,在法律法规的框架内,清除无效管理活动,简化管理环节,并优化组合。

启示之三:流程再造以顾客为导向的原则与我们税收服务的要求一致,都是着眼于满意度的提高。同欧美政府再造一样,在税收工作中引入“顾客”概念,并以“顾客”为导向,将给我们带来新的管理理念和服务理念,不仅可以建立起从“基本不相信纳税人”到“基本相信纳税人”的服务机制,让纳税人在改革中得到实实在在的好处,而且将内部上下工作环节作为顾客对待,有助于解决征、管、查等协调衔接不畅问题。

启示之四:流程再造涵盖重组,但绝不仅仅是重组,也不是改良。流程再造本身是一套比较完整的理论体系,再造的不仅是流程,同时还有人员观念、思维方式、管理习惯、组织结构、组织文化的转变。我们用流程再造思想指导改革实践,从流程着手,以流程为导向,着眼于流程和实现方式在更大范围内、更高层次上的调整,不仅可以达到重组目标,而且带来更深远的影响,实现税收管理质的飞跃。

(三)运用流程再造理论深化税收征管改革的必要性

新一轮征管改革,无论是模式结构的科学性,运转的效率性,还是监控机制等方面,都较旧的征管模式有很大进步,但依然存在一些问题:

1.目前的征管流程是基于传统的手工征管方式设计的,信息化很大程度上仍模拟手工操作,信息流以纸质资料传输为主,层级多、环节多、重复劳动多,信息在传输中易于衰减、失真,效率低下。

2.组织结构呈层次状,不必要的工作分配环节多,无实际意义的核批多,横向联系协作不够。上级、下级单位职能部门配置基本相同,工作分配层层下达。许多常规事务都必须层层报批审核,影响工作效率,不仅纳税人不满意,税务干部也不满意。实际上,大多数核批环节并不掌握更多信息,只起到“信息经纪人”转手、传递信息作用,没有形成信息增值。上下沟通基本呈直线型,部门界限明显,导致横向部门间信息相对封闭,本位意识强,协作意识不够。

3.流程设计不合理。现在的征收分局、管理分局按职能划分,使得纳税人办理税收事宜时要在不同职能部门之间跑;即使征收、管理集中办公的,纳税人也要在不同职能窗口之间跑,呈单点对多点形态。而税务机关对纳税人却是多头找,呈多点对单点形态。如:税务登记、一般纳税人认定、供票资格认定、征收方式核定等由不同部门、不同人员去调查,没有很好地将这些类似活动整合起来。对纳税人基本信息重复采集、多次采集,不仅对纳税人形成客观干扰,自身也形成重复劳动。

4.分权制约尚未到位,执法权力垄断依然存在。征收、管理和稽查分离体现了系列间的制约,但管理分局、稽查局依然是集权形态。管理分局仅仅是将征收职能、稽查职能分离出来,管理人员仍然从事综合性管理,还留有专管员的权力特征。稽查局虽然实行选案、检查、审理、执行四分离,但仅仅体现在内部职能的划分上。

可见,当前的税收征管机构是职能导向型组织机构,底座庞大,呈“金字塔”型;按职能划分事务和流程,导致环节过多、责任不明,与总体目标缺乏关联度;并且以机构职能为中心配置相应的税收征管流程,而没有以流程为中心对整个税收业务进行系统梳理、整合,程序复杂,手续繁琐,征、管、查衔接不畅,纳税人感到不方便。

如何革弊创新,进一步深化征管改革?以前的改革往往偏重于局部调整,有头痛医头之嫌。以流程再造理论为指导,独辟蹊径,会让人豁然开朗、一目了然。

三、税收领域流程再造的主要内容

根据流程再造理论和现代税收管理的发展方向和要求,税收领域流程再造应当确立的总体思路是:围绕对内有利于提高效率、强化制约,对外有利于方便纳税人、税源监控四大绩效目标,坚持以流程为导向、提高纳税人满意度、分权制约、团队式管理四项核心为原则,建立符合税收信息管理规律的税收事务处理主流程,以税收信息化提高流程运行效率,整合各类要素和资源,再造组织结构和管理运行机制。具体应当从以下五个方面进行再造。

(一)按照税收信息运转阶段分析税收业务基本活动,再造主流程

遵循信息管理的内在规律,结合税收业务与纳税人的关联度,识别税收事务处理主流程是再造的第一步。

信息运转分为三个阶段,即收集、核实分析、增值利用。在考查流程必经环节时,真正影响运转时间和信息传递质量的环节是“税收事务处理流程基本单元”。对现有各个部门职能行使过程和各个单项事务的处理过程进行归纳,并忽略内部的、个别的、不常发生的管理活动后,我们可以把税收事务清晰地抽象为咨询、受理、调查、核批、评估、检查、执行7个基本活动单元(见图3),组成咨询?受理?调查?核批?评估?检查?执行的主流程(见图4)。

从税收信息的运转阶段看,咨询、受理体现信息的收集,调查、核批体现对信息的核实分析,评估、检查、执行体现信息的增值利用,这就构成收集?核实分析?增值利用的信息流。从征纳双方的联接方向看,咨询、受理、核批体现纳税人找税务机关;调查、执行体现税务机关找纳税人;评估、检查体现国税机关与纳税人的交互联系,形成了受理服务?调查核实?评估检查的工作流。

(二)以流程导向代替职能导向,再造组织机构,整合人力资源

符合流程的组织结构才能保证信息的快捷传输。据此,目前需要对现有组织机构进行相应的调整。

1.进行地市级数据集中处理,实现征收部门职能的虚拟化。撤销县以下征收机构,原有征收职能上收到市局,其中数据集中是再造的基础。

2.以流程为导向,将县局原征收、管理、稽查机构整合为咨询受理核批、调查执行、评估、稽查机构。各机构内原则上不再下设股室,代之以紧密协作、及时补位的团队式组织。体现凡是纳税人到国税机关办事的,都由咨询受理核批机构处理;凡是国税机关找纳税人的,都由调查执行机构承担;国税机关与纳税人交互联系的,设立评估、稽查机构。原稽查机构的选案职能由计算机系统和评估机构承担,审理职能上收到县局法规部门。

咨询受理核批机构主要职责包括税收咨询,税务登记,资格认定,受理,纳税申报,税款征收,出口货物专用缴款书开具,认证报税,发票领购、缴销、代开、监开,自印发票核批,税收管理证明开具,防伪税控系统发行。

调查执行机构主要职责是一般性调查,包括开业登记、一般纳税人资格认定、供票资格认定、个体户定期定额、税务登记、延期申报、民政福利企业年检、税种认定、企业所得税征收方式、防伪税控企业认定等调查;信息预警;涉税物品收缴;催报催缴;漏征漏管户、停业户、非正常户的巡查;涉税文书送达;税务稽查结论执行;税收保全与强制执行措施实施。

纳税评估机构主要职责包括对评估对象的约谈、评定处理等;审计性调查,包括按账征收户注销登记清算、企业所得税税前扣除项目的调查、超税负返还调查等;增值税专用发票日常稽核;税收计划的制订与落实;税源调查与预测;欠税管理;重点税源管理。

税务稽查机构主要职责包括税收检查,增值税专用发票协查。市稽查局还应负责一般案件审理。

3.引入能本管理理念,结合干部能力特点和岗位能力需求,合理配置咨询受理核批、调查执行、评估、稽查机构人员,做到人尽其能,能尽其用。基层领导可从大量日常事务中解脱出来,工作重点向计划、组织、协调、监控、考核、狠抓落实转移。

(三)面向流程,再造衔接协调高效的运行机制

流程的跨部门特性和信息技术的穿透时空功能,要求我们改变传统的管理理念、工作机制和运作方式,以流程管理信息系统为依托,以主流程整合各个子流程,并建立与之相适应的运作方式、控制体系、绩效管理体系,营造规范高效、具有持续改革能力的运行环境。变任务式分项处理事务为按活动单元集中处理事务,变纳税人与税务机关一点对多点的管理服务为点对点的管理服务,变信息的部门间传递为流程的环节间传递,变纵向层级控制为主为横向过程控制为主。不论哪一环节接收工作任务信息,相关工作即会通过流程启动。

1.以主流程整合各个子流程。

把县局机关、原管理分局核批事项推向前台,使咨询、受理、核批活动集中到一个办税服务厅办理,使办理涉税事宜的纳税人与国税机关单点接触;具体行政行为在不影响分权制约的前提下能归并的尽量归并,同时调整部分活动先后顺序,简化管理环节和表证单书,可以较好解决纳税人反映比较强烈的多头跑、多次跑问题。

在办税服务厅设置综合服务岗或主题服务区。在县局办税服务厅,取消窗口间的职责界限,设置“综合服务岗”,每个窗口都可为纳税人办理咨询、受理、核批等各项办税事宜;在地市级的市区办税服务厅,根据纳税人办理涉税事宜频度,可设立发票服务、综合服务、出口退税和自助服务4个 “主题服务区”,解决以往办税服务厅分工过细、忙闲不均的问题。

整合归并调查、执行活动。按调查性质和业务难度,将调查分为一般性调查和审计性调查。在分类归并调查活动的同时,对办理开业登记的纳税人一段时期内可预见的需调查事项,即使其暂未申请,也一并进行前置调查。将开业登记、一般纳税人资格认定、供票资格认定、个体户定额核定和所得税征收方式核定等多项调查业务合并,一次到户采集。同时,纳税人在一定期限内申请这些事项时,办税服务厅可以即收即办。将催报催缴,巡查,涉税文书送达,稽查结论执行,税收保全与强制执行措施实施等项执行活动归并。鉴于审计性调查与纳税评估关联较大,可将这项职责归并入纳税评估机构。

清除非法定管理环节,同时简化部分事前审批,强化事后管理。以往,基于自身控管需要,许多常规事务都要层层报批审核,设了一道又一道关口,给绝大多数遵纪守法的纳税人带来麻烦,客观上形成“一人得病,大家吃药”的状况。如开业税务登记,只要纳税人申请资料齐全、合法,受理部门可先行发证,然后将相关信息传递给调查部门进行事后调查,环节可大大减少。

2.具体界定流程启动方式和运行方向。以行政主体能否主动实施行政行为为标准,行政行为可分为依申请的行政行为和依职权的行政行为。据此,可将税收事务处理子流程分为依申请启动的流程和依职权启动的流程,同时要转变管理理念,尊重纳税人基本权利,实行无依据不检查,无异常不约谈。

依申请启动的流程是由纳税人申请启动,一般可分为三类:一类是受理即办,在纳税人手续完备的前提下,由受理岗直接核批办结的事项,可分为直接受理核批流程(如发票领购、代开、监开等)、调查前置受理即办流程(如一般纳税人预认定、正式认定等)和调查后置受理即办流程(如开业、停业、变更税务登记等);另一类是受理转调查,指受理后将一般性调查事项转调查机构,或将审计性调查事项转评估机构进行调查核实,再回复给受理岗核批的事项(如供票资格、定期定额、所得税征收方式核定,税种认定,延期申报、按账征收户税务登记注销等);再一类是受理转调查转核批,指受理后将一般性调查事项转调查机构,或将审计性调查事项转评估机构进行调查核实,再上报地市局(含)以上国税机关核批,由地市局直接回复受理岗的事项(如自印普通发票、开票限额百万元以上(含)防伪税控企业资格认定、超税负返还,税收优惠审批等)。

依职权启动的流程主要由税务机关针对未按规定办理涉税事宜的纳税人强制启动。一般分为三类,即由调查执行环节直接启动;由调查执行环节根据数据处理结果启动;由评估环节根据数据处理结果启动,直接流向纳税人或转稽查。

3.构建系统控制体系,强化内部管理和税源监控。流程再造后,组织机构、工作职责都发生了根本性变化。管理层级减少,部分事务性审批环节简化,有的事前审批改为事后强化管理等等,此时,强化对内对外的管理和监控是关键。

一是分析控制。对内,通过程序检测、人工提取分析,定期发送结果,监控考核兑现,同时反复检测分析,跟踪监控整改情况,规范、制约操作行为和执法行为。对外,建立监控指标体系,筛选、比对、分析纳税人涉税数据信息, 从不同角度、不同层面监控纳税人经营、核算、纳税情况,实现征管信息系统、金税工程系统和网上申报系统数据的有效比对。根据整体管理需要,分析宏观税负,分析地区、行业税收指标,查找征管薄弱环节,有的放矢地规范征纳行为。

二是标准控制。运用知识管理理论,集中专家智慧,制定规范而又可以通俗化解读的作业标准体系,明晰作业权限、内容、方法、时限和流向,实现显性知识和隐性知识共享。将个体的直接管理经验变成全体干部的间接管理经验,把税务干部因业务水平不高、经验不足导致的管理能力不强的问题减小到最低限度。

三是智能控制。智能控制就是利用计算机系统对征纳行为进行自动控制。将一些作业标准、程序,特别是其中的一些核批标准通过计算机固化设定,拒绝违规的操作行为、执法行为。同时自动记录过程,明晰责任流转,减少过程中的人为因素影响,制约了受理、核批事务集中办理可能带来的随意性,强化计算机智能控制。如在个体定额核定上,系统自动对应行业、路段的标准定额和各因素影响权数计算定额,核批人员只能在系统允许的浮动幅度内进行人工判断,超过浮动幅度的必须说明原因。又如在供票资格认定上,系统自动根据纳税人领票、销票数量与频率,实时调整每次购票量。

四是流程控制。也就是流程之间的关联控制。流程再造后,流水线式的作业模式,将流程中上下活动单元之间、上下环节之间的承接关系、递延顺序和时间质量等要求寓于工作流中,形成了互相协作、互相牵制的格局。

五是柔性控制。根据税收管理活动的实际情况和需要,组成临时性的组织,对税收征收管理活动的某一阶段或某一部分进行检查,以查找、纠正工作中的不足所形成的控制。如:对内组织的执法检查、随机抽查等;对外组织的漏征漏管户巡查、上级布置的专项检查等。

4.以整体价值创造为导向,实施绩效管理,激发组织活力。以往,衡量绩效的标准是工作时间或工作量。实际上,这种衡量标准是不尽合理的,因为其绩效与整个流程的绩效是不成正比的。应当通过建立tau(税收活动单位)绩效管理体系和组织评价体系,使个人目标与组织目标高度关联,使每名干部都成为组织中一个活动单位,即tau,人人代表组织形象,人人都对绩效目标负责,激发个体、群体奋发向上的活力。可为每个tau设置三张表:《tau工作日志》、《tau绩效表》、《tau收益表》。《tau工作日志》以系统记录为主,辅以人工记录和领导确认,详细记录个人每天工作内容。《tau绩效表》将组织目标分解成与个人相关的绩效目标。《tau收益表》将工作绩效与个人每月的工资、奖金挂钩。让tau实行自我管理,使每个干部成为自主自觉的“创造主体”,而不是被动的缺乏活力的“任务受体”, 充分满足其实现自身价值的需要。

5.建立流程管理信息系统,拓展信息增值应用空间。信息化建设与征管改革是相互依存、互为前提的,流程再造以信息化建设为基础,也开辟了以流程为导向加快信息化建设的思路。信息化是流程再造的直接动力,也是实现流程再造目标的重要手段。可以说,没有信息化,流程再造是不完整的,甚至是不可能的;没有流程再造,信息化是不彻底的,也不可能实现真正意义上的信息化。建立流程管理信息系统是世界上实行成功再造的通行做法。目前,税务系统正面临税收信息系统一体化建设的任务,无论是ctais设计或是金税三期开发,都应当以科学合理的流程作为基础,并且兼有流程管理信息系统的功能,支持科学流程的畅通运行,体现先进的科技手段与先进的管理理论有机结合,实现真正意义上的“科技+管理”。

流程再造是一个永无止境的过程,是一个螺旋上升的闭环。可以相信,流程再造作为税收征管改革的新思路,将对未来的税收工作产生积极而深远的影响。

参考文献

(1)甘华鸣《业务流程》,中国国际广播出版社2002年版。

(2)甘华鸣《管理创新速成》,企业管理出版社2001年版。

(3)(美国)拉塞尔。m.林登《无缝隙政府??公共部门再造指南》,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2年版。

(4)(美国)戴维。奥斯本、彼得。普拉斯特里克《摒弃官僚制:政府再造的五项战略》,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2 年版。

(5)(加拿大)加里斯。摩根《驾驭变革的浪潮》,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2年版。

(6)刘靖华等《政府创新》,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2年版。

调查的主要流程范文4

关键词:暴雨;洪水;分析

1 降雨分析

1.1 降雨实况

2016年8月24日,清水河上游出现较大范围的降雨过程,大部分地区以大到暴雨为主,个别地区降大暴雨,原州区开城镇水沟林场出现了12小时降雨量大于70mm大暴雨,水沟林场日降雨量为86.8mm。从降雨过程看出,主雨降雨从8月24日16:40左右开始,暴雨向西南方扩展,至25日4:30基本结束,历时约12小时,暴雨为东西南走向。最大1小时降雨量41.2mm,出现在24日19:00至20:00;最大6小时降雨量在64.8mm,集中在24日17:00至23:00。代表站降水量统计表见表1。

1.2 暴雨强度

根据国家气象局制定的《降水量等级》(GB/T 28592-2012)标准,本次各代表站各统计时段内降雨量多在12小时左右,可按12小时降雨等级标准来划定本次降雨强度。

本次降雨历时约12小时,可按规定12小时划分,水沟林场、黑刺沟、郭庙、柯庄、二十里铺、海子峡为大暴雨,其他各代表站为暴雨,见表2。

1.3 暴雨笼罩面积

1.4 暴雨重现期

根据宁夏最新暴雨图集点雨量均值等值线图,查算得暴雨中心水沟林场1小时降雨量23mm、CV=0.63、CS=3.5CV;6小时点雨量37mm,CV=0.57、CS=3.5CV计算不同保证率点雨量。

各代表站1小时和6小时点雨量均值、CV、CS值及不同保证率点雨量,见表4。

2 洪水情况

2.1 实测洪水

8月24日原州站水文站上游降暴雨,暴雨中心水沟林场雨量为95.6mm,原州站站24日17:30开始涨水,20:05洪峰流量为13.5m3/s,25日6:30洪峰基本落平,洪峰共计历时13小时,洪水总量14.0万m3。

2.2 调查洪水

本次调查到原州站上游干流三十里铺和支流二十里铺沟洪水,见表5。

3 暴雨洪水分析

3.1 断面上游水利工程概况

由于原州站上游建有5座水库,产生洪水被拦蓄,经调查8月24日暴雨形成的洪水水库均未下泄流量,因调查断面受水利工程影响,需扣除水库面积,水库基本情况见表6。

3.2 产流面积及参数选择

在5万图上量算各断面的面积,因各调查断面上游水利工程均末有洪水下泄,采用《宁夏暴雨图集》计算产流面积时,扣除各调查断面上游水库面积,即为各断面实际产流面积,在本次1h、6h降雨量等值线图上量算出各调查断面查1h、6h面降雨量,在等值线图上查出清浑比,量算断面的概化河长,各断面计算参数见7。

3.3 暴雨推算洪水

依据《宁夏暴雨图集》提供的方法,计算出断面1h面平均雨量,然后将面雨量按降雨过程进行分配,最后计算产流和汇流。产流计算采用扣损法,即Ri=Hi-fi

黄土丘陵区,汇流参数黄土丘陵区n=1.22L0.231,K=M1i/n,M1i=0.148L0.9i-0.093,计算出n、K,查算对应的瞬时单位线,由净雨过程Ri推求调查断面的洪水流量过程及洪水总量。

3.4 调查洪水与推算值比较分析

对各断面调查和图集计算的洪峰流量、洪水总量进行统计,见表9,从表中看出,各断面调查洪峰流量和洪水总量比《图集》法推求值均偏小,洪峰流量偏小14.8%~62.0%;洪水总量偏小13.8%~60%。二十里铺调查与图集计算值比较接近,原因是断面上游不受水利工程、梯田等因素的影响。

3.5 前期降雨量分析

原州站上游各站点8上旬、中旬降雨量距平统计表见表10。8月上旬比多年平均降雨量偏小6~8成左右,中旬均偏小4~8成左右,可见8月上旬、中旬偏旱严重,增大土壤的下渗能力。

3.6 产流面积的分析

由于断面上游有梯田、川台地及低洼地对产流有拦蓄作用,本次用《图集》计算时没有考虑下垫面因素影响,以调查洪峰流量值为准,其它计算参数及方法不变,只假设不同的面积进行试算,直至计算值与调查值相同或接近,此面积为实际产流面积,本次不再试算二十里铺,通过试算不产流面积折扣系数范围在0.63~0.71之间,见表11。

3.7 结论

对本次暴雨形成的洪水偏小的原因从水利工程、前期降雨量、流域下垫面等方面进行了分析,初步得出以下结论:

(1)二十里铺断面上游由于没有水库、梯田等因素的影响,调查洪峰流量与图集计算值比较接近。

(2)原州站上游建有郭庙、大马庄、柯庄、贺家湾、黑刺沟5座水库,暴雨形成的洪水全部拦蓄,是影响洪水偏下的主要原因。

(3)断面上游川台地、梯田低洼地带会拦蓄部分水量。

(4)原州站流域8月上、中旬降雨量较常年偏少4~8成,严重干旱,使下渗能力增大。

(5)此次降雨虽然总量较大,但1小时降雨量并不大,分散在6个小时内,而黄土丘陵区的洪水主要在一个小时内产流,强度小造成大部分水量下渗。

调查的主要流程范文5

【摘要】目的:了解深圳市龙岗区流动人口孕产妇产前检查现状及影响因素。方法:通过对2008年至2010年746名我院分娩的流动人口育龄妇女进行调查问卷及深入访谈,建立数据库,进行分析;结果:被调查的746名流动人口孕产妇,平均年龄27岁,67.5%为初中及以下文化程度,家庭平均月收入构成以低于2500元为主,占调查人数的44.6%;34%为经产妇;受教育程度越高流动人口孕产妇接受产检的次数越高,产检8次及以上流动人口孕产妇52.2%为高中及以上学历。孕产妇的年龄、文化程度、家庭人均月收入、孕次、产次第一次产前检查时间、产前检查费用、丈夫的文化程度等均是流动人口孕产妇产前检查次数的影响因素。结论:建议加强对流动人口孕产妇产前检查的系统管理,加大宣传力度,促进流动人口孕产妇接受孕早期检查。

【关键词】流动人口;孕产妇;产前检查

【正文】

随着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和城市化程度的不断提高,越来越多的流动人口以家庭迁移的形式流入城市,深圳是中国南部海滨城市,改革开放后,大量流动人口涌入深圳,据统计 2010年末常住人口1035.79万人,其中户籍人口251.03万人。流动人口育龄期保健服务质量是直接影响辖区妇女卫生保健工作好坏的重要因素。流动人口中孕产妇受经济条件、文化水平等的制约,他们对城市所提供的孕产期保健服务缺乏有效利用[1][2]本研究拟了解我院2008年-2010年期间的流动人口孕产妇产前检查情况,并分析讨论其影响因素。

1对象与方法

1.1 调查对象

2008年至2010年期间在我院分娩的流动人口孕产妇746名。

1.2调查方法和内容

调查内容包括①孕产妇的年龄、学历、家庭平均月收入、婚育状况、生育史;②流动人口育龄妇女孕产妇保健服务状况;③流动人口育龄妇女孕产妇服务利用状况。

1.3统计分析方法

用Epidata 建立数据库,用SPSS13.0软件进行分析,包括描述性分析、X2检验。

2 结果和分析

2.1流动孕产妇的基本情况

本次调查的流动人口孕产妇平均年龄27岁(18-49岁),年龄分布以18-29岁、30-39岁为主(分别为364人、334人,占调查总人数的48.9%、44.8%)。学历构成以初中及以下学历为主,孕产妇受教育程度高中及以上32.5%,初中及以下67.5 %。家庭平均月收入构成以低于2000元为主,占调查人数的44.6%;调查人数中经产妇占 34 %。

2.2 产前检查情况

流动人口孕产妇孕早期检查比例低,调查人群中没有做过产检的人数44人,占5.9%;产检1-4次人数322人,占43.2%;产检5-7次人数181人,占24.3%;产检8次以上人数199人,占26.6%。

2.3 产前检查次数与家庭人均月收入的关系

家庭收入越高的流动人口孕产妇接受产前检查的次数越多,未做过产检的孕产妇47.6%家庭人均月收入在2500元以下;产检5-7次孕产妇56.7%家庭人均月收入在2500元以上;8次及以上产前检查的流动人口孕产妇家庭人均月收入均在2500元以上。

2.4 产前检查次数与文化程度的关系

受教育程度越高流动人口孕产妇接受产检的次数越高。未做过产检的孕产妇学历均在初中及以下;产检8次及以上流动人口孕产妇52.2%为高中及以上学历。

2.5 产前检查次数与产次的关系

初产妇产检次数明显高于经产妇,产检8次及以上的孕产妇中初产妇占43.5%,经产妇占25.6%。

2.6 产前检查次数的影响因素分析

孕产妇的年龄、文化程度、家庭人均月收入、孕次、产次第一次产前检查时间、产前检查费用、丈夫的文化程度等均是流动人口孕产妇产前检查次数的影响因素。

3讨论

深圳市龙岗区目前正处在城市化过渡期、经济社会转型期和产业结构调整期,外来人口与常住人口形成了严重的倒挂现象。由于龙岗区工业主要以简单、低技术含量的制造业为主,多数外来妇女来自贫困地区,经济条件差、文化层次低、自我保健意识不强,因此流动人口元产妇的保健知识掌握情况尤其值得关注。流动人口的特点:1、外来流动人口妇女多来自贫困地区,经济条件差,文化层次低,自我保健意识不强,因而有部分人不愿意接受住院;2、流动人口从业和居所变动频繁,无有效证件,无固定职业,其流动性、隐蔽性、复杂性带来了系列管理问题,加之缺乏及时、准确的信息交流和有效的管理手段,使得各部门难以掌握流动孕产妇情况。

产前检查作为母亲安全的四大影响因素之一,能够及时筛查孕妇的危险因素、防治各种孕期并发症、合并症以及监护胎儿宫内情况等,是贯彻预防为主、及时发现高危妊娠、保证母婴安全的必要措施。[3,4]孕早期检查非常重要,通过检查确定孕妇是否为正常怀孕,为孕妇建立母子健康档案,对孕妇进行孕期保健指导和健康教育。

尽管产前检查次数和母婴安全的直接关系尚无定论,但产前检查在孕产期保健中作用是肯定的。按照临床规定的检查时间和检查次数进行产前检查可以促进孕产妇的健康,保障分娩的顺利进行。

流动人口妇女的文化程度及收入水平是孕产期保健服务利用的主要影响因素,应重点依据不同文化程度、不同职业类型等因素,在每个环节上加强流动人口的健康教育与健康促进,提高他们对孕产期保健的重要性认识,提高其对流动人口孕产期保健优惠政策及相关服务机构的知晓情况,并进一步扩大医疗保健制度的覆盖面,努力降低孕产期保健服务收费水平,改善孕产期保健服务获取的方便性,以有效的提高孕产期保健服务的利用率,更好的保障流动人口育龄妇女的生殖健康。建议采取干预措施:

1 呼吁相关政府部门加强合作,公安部门对流动人口中的妇女登记建立流动人口档案,计划生育部门及时摸清育龄妇女的孕情,卫生部门负责流动人口孕产妇的建卡、管理和最总服务,民政部门负责贫困孕产妇的救助工作,从而使公安、计生、卫生、民政部门建立了完善流动人口孕产妇管理和监测网络。

2 加强有关科学生育和住院分娩的健康教育 在流动人口中采取深入工厂、社区等针对流动人口孕产妇加强孕产期健康教育。电视、网络、宣传小册子、免费讲座、免费体检和咨询活动等多种形式的宣传教育,提高流动人口孕产妇的保健意识,使其主动参加孕期保健。

参考文献

[1] 刘英涛,陈刚,吕军,等.影响流动人口妇女孕产期保健服务利用的因素分析[J].中国全科医学,2006,9(7):5462547.

[2] 蒋美方. 浦东新区流动人口孕产妇保健服务利用及影响因素分析[J]. 中国妇幼保健,2007,22(30):427824281.

[3] 乐杰. 妇产科学[M]. 第6版. 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6

调查的主要流程范文6

关键词:3PL;物流;就业

1 3PL的涵义

3PL(third-party logistics),第三方物流即合同物流,是指在物流渠道中由中间商提供的服务。3PL的概念源自于管理学中的out-sourcing意指企业动态地配置自身和其他企业的功能和服务,利用外部的资源为企业内部的生产经营服务。将(Out-sourcing)引入物流管理领域,就产生了3PL的概念。所谓3PL是指生产经营企业为集中精力搞好主业,把原来属于自己处理的物流活动,以合同方式委托给专业物流服务企业,同时通过信息系统与物流服务企业保持密切联系,以达到对物流全程的管理和控制的一种物流运作与管理方式。因此3PL又叫合同制物流(Contract logistics)。提供3PL服务的企业,其前身一般是运输业、仓储业等从事物流活动及相关的行业。从事3PL的企业在委托方物流需求的推动下,从简单的存储、运输等单项活动转为提供全面的物流服务,其中包括物流活动的组织、协调和管理、设计建议最优物流方案、物流全程的信息搜集、管理等。

随着人们对商品生产、流通和消费的需要,越来越引起人们的注意。物流对企业在市场上能否取胜的决定作用变得越来越明显。从本质上说企业在市场上的表现主要是由产品的质量、价格以及产品的供给三个要素决定,其中任何一个因素对企业的竞争能力都起着重要的影响作用,而这三个因素都分别直接受到物流的影响。世界经济将在纵向上对工业、供应商、服客、贸易和物流公司进行重新分工,介入生产以及销售环节的物流公司的出现将是物流业发展的必然趋势。随着现代企业生产经营方式的变革和市场外部条件的变化,“3PL”这种物流形态开始引起人们的重视,并对此表现出极大的兴趣。

2 3PL实训课程设计

实训课程体系设计是开展实训教学的基础,也是关系到能否完成实践教学量的根本保证。物流实训基地是否能够有效地运行起来,其重点就是设计合理的实训课程体系。

1.引导启发学生在物流企业实践中发现和确定需要解决的问题

在某第三方物流公司实习过程中,学生感受到公司的服务质量和效益都存在不足,需要在运行管理和服务方面进行改进。在教师的启发引导下,学生经过讨论比较后决定,采取顾客满意度调查分析的方法来摸清公司的有关指标信息,待获取各项指标的满意度评价后,再根据满意度相关数据进行对比分析研究,并结合实际找出该公司物流运营管理和发展中存在的问题,最后提出改进的建议和方案。

2.指导学生运用相关知识和方法研究制定方案

指导学生运用所学物流管理专业知识和统计学、运筹学、计算机等相关学科知识,并学习借鉴有关研究方法和成果,讨论确定公司运行管理服务满意度评价指标内容,制定出某第三方物流公司\行管理服务顾客满意度调查与分析研究方案:

(1)设计“某第三方物流公司运行管理顾客满意度调查问卷表”(采用李克特量表);(2)实施调查,获取运行管理服务各项指标满意度数据;(3)整理数据,用SPSS19.0软件分析数据,得到各评价指标满意度统计数值,用主成分析法得到各指标重要性系数,把各指标重要性系数和满意度数值综合考虑,得出分析结果;(4)根据调查结果进行对比讨论,找出问题,对公司发展提出建设性意见

3.组织学生实施方案

(1)“某第三方物流公司运行管理服务顾客满意度评价指标体系”构建

运用《物流管理》《第三方物流》等专业知识和技能,学习借鉴朱俊等有关物流服务绩效研究成果,依据顾客满意度的特点,构建以下第三方物流运行管理服务顾客满意度指标体系。

(2)设计问卷调查表

经过认真比较,认为李克特量表评价等次清晰直观,被调查者比较容易选择答案,结果统计也简单易行,决定采用李克特量表设计问卷调查表。

(3)开展问卷调查

由学生分小组到第三方物流的有关客户进行问卷调查。

(4)问卷调查数据统计与分析

指导学生运用SPSS19.0分析软件统计调查问卷,进行统计与分析。满意度调查数据统计:得到该第三方物流公司各项物流运行管理服务指标满意度调查结果(数据分析表略),从而获知顾客对“公司”运行管理服务指标中的最满意项,次满意项,不太满意项,最不满意项等;问卷调查数据分析:为分析答卷信息对公司发展的潜在建议,将各指标满意度和重要性综合考虑。进行各项指标的相关性和抽样充分性检测、抽样充分性指标KMO测量及巴利特(Bartlett)球体检验。如果各项指标的相关系数比较大且很显著,说明显示抽样效果较好,但也说明数据之间存在多重共线性问题,选择采用主成分回归分析。由主成分分析法获得各项指标的权重(即各项指标的重要性程度),表示为各项指标的重要性系数;以每个指标满意度为横轴,以每个指标重要性程度为纵轴绘制该第三方物流公司运行管理及服务各指标评价象限图。

4.结合企业实际,为该第三方物流企业提出改进建议

根据满意度调查数据分析结果,引导学生深入了解和解析“满意度-重要性四象限图”,判断出该第三方物流公司运行管理和服务质量的优势和存在不足等情况,并结合学生在公司实践所了解掌握的实际状况展开对比和讨论,明确企业所存在的突出问题,有针对性地提出该公司需要改进的工作重点和方向。

3 3PL实训课程对物流管理专业学生就业能力的导向研究

1.以市场和就业为导向。高效益是企业的第一目标,只有符合市场需求,企业才有可能立足于竞争之中。同样,对于人才的培养也是如此,员工只有具备企业所需的各种能力,才会不被企业淘汰,才能够处理好各项事务。3PL实训课程模式下的专业设置、人才规格、课程体系、教学内容以及培养规模都是以市场和就业为导向,以培养一线人才的岗位技能为中心进行安排和规划。

2.以校企合作和产学结合为途径。3PL实训课程模式就是通过校企合作和产学结合的途径,利用学校和企业两种不同的教育资源与教学环境,将专业理论学习与社会实践需要相融合,提高应用性型人才的培养质量,缩短毕业生的适应期,实现“零距离上岗”,同时降低企业运营成本,实现企业、学校、科研院所,学生多方共赢的口标。

3.以学生职业能力和素质培养为核心。根据企业差异、行业特色、专业人才需求层次、职业岗位能力、职业素质,针对运输、仓储、配送、采购、营销、信息等主要岗位群设置课程,整合课程内容,动态调整与优化专业教学方案,以学生职业能力和素质培养为核心,构建与物流职业岗位紧密结合的“宽平台、多方向”课程体系也是3PL实训课程的主要特点。

参考文献

[1]谭佳音.应用问题解决教学模式培养物流管理专业学生实践能力探索[J]. 淮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5(1)

编程小号
上一篇 2024-05-23 15:06
下一篇 2024-05-23 12:06

相关推荐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发送邮件至tiexin666##126.com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
如需转载请保留出处:https://tiexin66.com/syfw/51472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