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两则范例6篇

新闻两则范文1 1.给下列黑体字注音或根据拼音写出汉字。 荻( )港 歼( )灭 溃( )退 guī( )宝 逃cuàn( ) 管xiá( ) 2.结合语境,解释下面句子中的黑体词语。 (1)此种情况,一方面由于人民英勇善战,锐不可当;另一方面,这和反动派拒绝签订和平协定,有很大关系。 (2)在过去一年中,极重视南阳,曾于此设立所谓绥靖区,以王凌云为司令官

新闻两则范文1

1.给下列黑体字注音或根据拼音写出汉字。

荻( )港 歼( )灭 溃( )退

guī( )宝 逃cuàn( ) 管xiá( )

2.结合语境,解释下面句子中的黑体词语。

(1)此种情况,一方面由于人民英勇善战,锐不可当;另一方面,这和反动派拒绝签订和平协定,有很大关系。

(2)在过去一年中,极重视南阳,曾于此设立所谓绥靖区,以王凌云为司令官,企图阻遏人民向南发展的道路。

3.请在下面句子中的横线上依次填入恰当的词语。

我已歼灭及________一切抵抗之敌,________扬中、镇江、江阴诸县的广大地区,并________江阴要塞,________长江。

A.封锁 B.击溃 C.控制 D.占领

4.新闻的特点是及时性、________和________。新闻的结构可分为五部分,其中________ 、________和________这三部分是必不可少的。

【课文巩固】

阅读《人民百万大军横渡长江》,回答问题。

5.“新华社长江前线22日22时电”中提供了哪些信息?其作用是什么?

6.人民横渡长江分三路进行,作者为什么按照中、西、东的顺序进行叙述?

7.请用一副对联概括文章的主要内容。

8.文中“此种情况,一方面由于……有很大关系”一句运用了哪种表达方式?有什么作用?

【能力提升】

(本节课文的重点在掌握新闻的六要素和新闻的结构,以及了解新闻的语言特点,因此,同学们在阅读新闻作品时应该先理清这些要素,然后再进行深入的文本解读。)

阅读下面一则新闻,回答问题。

①中新网5月9日电 据外媒报道,9日,俄罗斯在首都莫斯科红场举行“胜利日”阅兵式,纪念俄卫国战争胜利69周年。俄罗斯总统普京发表讲话,赞扬俄老兵对国家的贡献,强调爱国思想。在演讲中,普京未提及克里米亚入俄和乌克兰局势。

②普京在讲话中表示,是俄罗斯老兵在二战中的贡献,使俄罗斯获得了现在的和平。他表示,俄罗斯人民将永远铭记他们的事迹,也能够从他们的贡献中,明白应该如何捍卫自己的国家。

③在今年的红场阅兵式上,将有共计69架战机和直升机,149辆军车以及超过1.1万名士兵参与。其中,今年刚刚加入俄罗斯的塞瓦斯托波尔,也将派出近卫旅接受检阅。

④俄罗斯国防部长谢尔盖・绍伊古负责检阅部队,俄联邦陆军总司令奥列格・萨留科夫将担任阅兵总指挥。

⑤除了在红场举行的阅兵式之外,还有24个城市将举行阅兵式。最引人关注的是,在克里米亚半岛的塞瓦斯托波尔市也将举行阅兵式,将有共计70架战机和直升机以及超过1000名来自俄罗斯黑海舰队、塞瓦斯托波尔安全部队以及当地军事学院人员参与阅兵。

⑥此前有媒体报道,俄罗斯总统普京可能将在参加红场阅兵后,前往塞瓦斯托波尔。

⑦1945年5月9日,德国签署无条件投降书,二战欧洲战场取得胜利。5月9日成为俄罗斯卫国战争胜利纪念日。每一年,俄罗斯都会举行盛大阅兵式,纪念俄军在二战中以极大代价取得的胜利。

9.请将本则新闻标题补充完整。

俄举行胜利日阅兵式,

10.请用直线在文中标示出这则新闻的导语。

11.在这则新闻的第③⑤段中,作者列举的数字为什么有的是确数,有的前面还要加上“超过”一词?

新闻两则范文2

关键词:新闻工作者;道德准则;自律

自律主要是通过从业者在新闻活动中自觉遵循职业道德规范的约束而产生作用,是新闻事业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当然,它不能解决新闻行业内所有的标准,只是涉及道德层面和新闻业务管理层面的问题。近、现代新闻传媒业首先兴起于西方国家,由于美国在新闻自律的发展过程中较为稳定,相较于其他国家,更成熟和规范,并且中美的新闻工作者职业道德准则呈现的区别显而易见。因此,本文将以美国于1996年修订的《美国职业记者协会道德准则》(以下简称《美准则》)为例,与《中国新闻工作者职业道德标准(2009年修订)》(以下简称《中标准》)作对比,剖析两者在新闻道德上的不同追求。

1中美新闻工作者职业道德准则宏观对比

首先,从职业价值观的角度上看,各国的新闻职业道德准则也渗透着各国新闻业的理念与价值观。中国新闻业的指导思想是以政治意识形态为主,中国的主流意识形态在新闻行业反映得淋漓尽致,所以在《中标准》的前言部分中提出了“坚持以马克思列宁主义、思想、***理论和“****”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而中国新闻业的指导理念就是用马克思主义新闻观指导新闻实践。并且《中准则》展现了中国新闻业所认同的社会价值观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政治意识形态、社会价值观和马克思主义新闻观共同构成了中国新闻职业道德准则的前提。相反,由于美国是一个民主政体的资本主义国家,虽然没有一个统一和明确的意识形态,但是其主流政治思想可以追溯到《独立宣言》中,即追求民主与自由。与主流文化政治一脉相承,《美准则》所体现出的主流思想是摆脱外界干涉、追求新闻媒介的独立性,其思想体系也是以新闻自由为核心。其次,从服务对象和生存基石上来看,《中准则》的服务对象是党和人民,这正是由媒介性质决定。同时,由于我国一贯坚持党的领导,媒体是作为“党和政府的喉舌”。与之相反,美国新闻业的服务对象是公众,媒体生存的基石是公信力。最后,从所展现出的社会功能上看,由于中国媒体同时负有党政宣传、公共利益、商业利益三种目标。媒体作为党政思想方针和政策的宣传者,担负着政策宣传和舆论引导的作用,这也是几十年来历史发展的选择。但是,“宣传”在美国新闻业是严格**的。

2中美新闻工作者职业道德准则维度比较

2.1人文关怀

中美两国的道德准则都体现出了“人文关怀”的特征。刊播了失实报道要勇于承担责任;维护报道对象的合法权益,不揭露个人隐私,尊重采访对象等。但是关于人文关怀的话语性规定,《中标准》“硬”了一些,具有很强的口号感,比如“深入基层、贴近群众、体验生活,在深入中了解社情民意,增进与群众的感情”,这种对于“人民”的强调,很容易使个体性弱化,因此有些生硬。相较于中国,《美准则》生活化的语言更容易使人理解和遵守,比如“在与小孩子和没有经验的信息源和受访主体打交道时,要特别敏感,避免伤害”。

2.2社会责任

两者在社会责任的规范上都强调了应传播什么样的内容,如何对受众负责。同时,在社会责任的维度上,两者都强调了监督。然而,国内强调的监督,是媒体的舆论监督作用,比如加强和改进舆论监督,着眼于解决问题、推动工作。而美国媒体所强调的监督是指公众对媒体的监督,鼓励公众抱怨新闻媒体,由此承认错误,并迅速修改。

2.3更正与答辩

新闻报道不可能从一开始就是完全真实的,因为事实在发展,人们对事实的认识也在发展。新闻自由需要伴随着另一项传媒需要随时需要做的事:更正与答辩。这一个维度在两个准则中都得到了体现,在《中标准》中,体现为“刊播了失实报道要勇于承担责任,及时更正致歉,消除不良影响”;而在《美准则》表现为“鼓励公众抱怨新闻媒体,由此承认错误,并迅速修改”。两者都强调了“及时”的重要。同时,在新闻业界也得到了体现,《新京报》每天第二版有固定的更正栏目。

3中美新闻工作者职业道德规范差异之原因分析

3.1经济、理论基础不同

美国是建立在生产资料私有制的基础上的,主流媒体基本上都是私营的,因此具有商业性的特点。同时,媒体在商品经济发展中保持着经济独立,所以能较好地摆脱外界的干预,因此追求独立和自由,但是追求自由的同时也履行一定的社会责任。中国新闻事业的性质和任务就决定了《中标准》具有浓厚的政治色彩。中国实行公有制经济,新闻事业是社会主义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这决定了新闻媒体是党和政府的喉舌。中国***代表的是最广大人民的利益,所以新闻工作要坚持马克思主义新闻观,并且运用马克思主义新闻观,要符合人民群众的利益。

3.2文化背景的不同

新闻道德规范是在一定历史时期和社会条件下发展而成,同时也受制于社会环境。美国的新闻道德标准中多数提到个人权利,比如准则中所提到的“危害最小化”,规定得更为具体;而《中标准》则更关注集体主义,强调社会效益,它的任务就是维护新闻传播过程中人民的根本利益。

4中美新闻道德准则对比后对中国的启示和借鉴

中美新闻职业道德规范呈现出很多不同之处。但是在当前的国情下,中国特色新闻体制一时无法改变。因此,中国新闻道德准则的制定不能生搬硬套美国的规范,应结合自身的发展特点及国情,进行适宜的调整。

4.1完善规范内容

尽管全国记协1991年制定的《中国新闻工作者职业道德准则》至今已进行了三次修订,但是在现实中执行的情况并不佳。很多内容没有得到相应的完善,国际上公认的很多自律原则都没有提到,比如全世界新闻界关注的第一个职业道德问题——消息来源,巴西、德国等四十多个国家明确要求记者保护消息源。同时,这些国家也要求记者应该批判地对待消息来源。《中标准》只是简单地提到要保护消息来源。

4.2条文应该详细具体

《中标准》的内容虽然包罗万象,但是缺乏具体、详细的条文,因此每当涉及一些抽象概念,新闻工作者常常会感到困惑。比如“尊重采访报道对象的正当要求”。何为正当?正当与不正当的界限在哪里?笼统地概括实际上对记者的约束力很弱,也常常使一些不法分子钻了空子。诚然,新闻职业准则的目的是通过建立一种行为的善恶标准,来指导新闻工作者的实践,但并不能解决所有新闻从业中遇到的问题。因此,“准则只对那些一向办事认真负责、循规蹈矩的人起作用,而对那些不遵循道德原则的人不起作用”。

参考文献:

[1]…陈绚.新闻道德与法规[M].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2005.

[2]…中国新闻工作者职业道德标准(2009年修订)[S].

[3]…美国职业记者协会道德准则(1996…年修订)[S].

[4]…展江.怎样解读美国新闻事件[DB/OL]

新闻两则范文3

【关键词】新闻宣传工作 坚持 “三贴近”原则

【中图分类号】G22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4810(2012)21-0195-02

“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群众”,这是十六大以来党中央对新闻宣传工作提出的重要工作原则,这是用“****”重要思想统领新闻宣传工作的必然要求,是增强新闻宣传针对性、实效性和吸引力、感染力的根本途径,是新闻工作必须长期坚持的工作原则,是对新闻工作者在新的历史时期如何做好新闻宣传工作,提出的一个具体的基本要求。新闻媒体坚持“三贴近”原则,是宣传思想战线的一项重要的政治任务,是新闻宣传部门努力加强自身建设、不断提高舆论引导水平的重要突破口,也是新闻宣传工作贯彻“****”重要思想和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具体化,更是做好新闻宣传工作的着力点和着眼点。笔者就德宏广播工作如何在新闻宣传工作中坚持“三贴近”原则作一简要概述。

一 充分认识坚持“三贴近”原则的重要意义

坚持“三贴近”是用“****”重要思想统领宣传思想工作的必然要求,是宣传思想工作增强针对性、实效性和吸引力、感染力的根本途径,是宣传思想工作必须长期坚持的重要工作原则。只有坚持“三贴近”原则,新闻宣传工作才能更好地紧紧围绕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实践,更好地服从和服务大局,最大限度地激发干部群众的积极性和创造性,提供强有力的思想保证、精神动力和舆论支持,把代表中国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落到实处。只有坚持“三贴近”原则,宣传思想工作才能率先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实际,把握和反映时代主流,大力培育和弘扬伟大的民族精神,培育和弘扬新时期精神,不断丰富人们的精神世界,增强人们的精神力量,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把代表中国先进文化前进方向的要求落到实处。只有坚持“三贴近”原则,新闻宣传工作才能始终坚持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贯彻党的群众路线,使其深深扎根于群众之中,真正把握群众脉搏,充分体现群众意愿,把体现党的意志和反映人民心声、满足人民需求统一起来,帮助群众解决生产生活中的实际问题,把代表中国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的要求落到实处。

二 坚持“三贴近”原则,不断提高新闻舆论引导水平

党中央对新闻宣传工作提出“新闻媒体是党和人民的喉舌,一定要坚持新闻工作的党性原则,坚持团结稳定鼓劲、正面宣传为主的方针,牢牢把握正确的舆论导向,努力营造昂扬向上、团结奋进、开拓创新的良好氛围”,并强调“舆论导向正确,社会稳定,人民团结,事业兴旺,是党和人民之福”。因而,新闻媒体要把坚定正确的政治方向放在一切工作的首位,准确、鲜明、全面、深入地宣传党的理论和路线方针政策,及时、如实、充分地反映人民心声。

作为党和政府的舆论工具,广电媒体应自觉地践行“三贴近”原则,坚持正确的舆论导向,不断地提高新闻工作者引导社会舆论的水平,它是实现正确舆论导向的关键,也是达到坚持正确的舆论导向与广电媒体快速、健康发展科学统一的关键。同时,在新闻宣传工作中要广泛开展马克思主义新闻观学习教育活动,增强新闻工作者的政治敏感性和政治鉴别力。德宏人民广播电台孔雀之声《德宏新闻》节目强化新闻时效意识,以事实发生重要性为序,注重增强喉舌意识,压缩单篇稿件长度,增强新闻稿件厚度,加大有效信息量。时政新闻做到突出指导性、权威性;经济新闻突出新观念、新举措;社会新闻突出时效性、独家性,行业新闻强化新观念、新成果、新问题。节目改版后,新闻节目结构更加紧凑,记者自采稿容量加大,内容更加精炼,更加体现出广播短、平、快优势。

三 坚持“三贴近”原则,用“****”重要思想统领新闻宣传工作

新世纪新阶段,摆在我们面前的各项建设任务十分繁重。中央已提出,发展要有新思路,改革要有新突破,开放要有新局面,各项工作要有新举措。新闻单位要坚持正确的舆论导向,大力宣传党的理论路线方针政策,多报道对工作有指导意义、群众关心的内容。在2011年的“两会”宣传报道中,《德宏新闻》节目开辟“聚焦两会”专栏,开设“代表委员之声”子栏目,认真做好会议程序性、动态性报道,突出重点活动报道,真实反映代表委员心声,充分报道我州过去一年经济社会发展取得的巨大成就与经验,大力宣传全州经济持续发展、社会进步、文化繁荣、民族团结、边疆稳定的大好局面。《德宏热线》栏目,通过连线前方记者和两会代表、委员的方式,及时报道“两会”召开盛况,第一时间全方位、深层次展现参会代表和委员风采,积极引导普通百姓通过节目关心、支持、参与到这一全州政治生活的大事中来,共同营造全民参与、关心两会的良好氛围。

新闻两则范文4

关键词:时政类新闻标题 《人民日报》 《大公报》 对比分析

在如今这个信息爆炸的时代,各式传播媒体和庞大的信息量充斥着人们的耳目。报纸作为一个有着悠久历史的、重要的大众传播载体,具有反映和引导社会舆论的功能。而一则报纸的新闻是否能抓住受众眼球,很大程度上跟新闻标题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换言之,新闻标题就是一则新闻的“点睛之处”,是影响传播效率的重要因素之一。自1997年香港回归以来,香港在政治、经济、文化上都逐渐受大陆影响。这种影响也体现在报刊业的发展上。尤其是在时政类新闻标题的设置上,处于资本主义制度下的香港媒体,在报道时政类新闻时同样需要探讨如何扮演好执政党和受众之间的桥梁、纽带角色。在回归后的十几年中,香港主流媒体在时政类报纸新闻标题设置到底与大陆有何不同?我们选取了两地在政治报道上都处于主流的地位的两份报纸――《人民日报》和《大公报》,对比分析它们各自的时政类新闻标题特色并希望为报纸新闻行业提供一定启示。(为方便读者阅读,《大公报》中的繁体标题已一律改为简体。)

一.语言特色

通过对2012年2月至2012年11月份两份报纸时政类新闻标题的搜集和分析,发现了两者在语言的选择尤其是谓语的设置上体现出明显的不同。笔者选取了两个角度对比得出以下差异:

(一)古汉语继承程度不同

在新闻标题设置中,《大公报》保留了较多的使用古汉语的痕迹。而《人民日报》则基本使用规范的现代汉语进行标题编排。

1、量词的使用

古汉语中量词往往省略,而在现代汉语中,量词一般是不可或缺的。在两份报纸时政类新闻标题中,我们同样发现了这种规律。

以下是2012年2月1日同一则时政类新闻两家报纸的不同标题:

(1)25中国人埃及被挟持,绑匪疑与[基地]有关――《大公报》

(2)25名中国人在埃及被扣留――《人民日报》

在这则关于中国人质在埃及被挟持的事件报道中,《大公报》的标题省略了量词“名”;而《人民日报》则保留了量词“名”。

(3)暴力冲突连续三月,大马士革市郊100死(2012年2月1日)

(4)埃再爆民警冲击,632死伤(2012年2月2月4日)

(5)立会倡议员薪酬倍增,冀月支十四万,学者:[开天杀价](2012年2月4日)

以上新闻标题均出自《大公报》,数词后的量词被直接省略。

(6)70多人死亡,数百人受伤。足球骚乱刺痛埃及脆弱政治神经(2012年2月3日)

(7)载有约350人的巴新轮渡沉没,中国轮船全力参与救援(2012年2月3日)

这是两则出自《人民日报的》的时政类新闻标题,均严格按照现代汉语语法要求保留了量词的使用。

2、音节的选择

古代汉语单音节词占优势,现代汉语则相反,以双音节、多音节为主。

《大公报》的标题比较多使用单音节词,尤其是动词的使用;而《人民日报》的标题则较多使用双音节或多音节词语。以下是2012年2月1日同一则时政类新闻两家报纸的不同标题:

(8)晤默克尔,期推动中德关系――《大公报》

(9)会见德国总统默克尔――《人民日报》

例8中两个分句的两个领衔动词均使用了单音节词,分别为“晤”和“期”,用双音节表示应为为“会晤”、“期望”;而同一事件报道中《人民日报》则使用了“会见”这一双音节词语来表示两国领导人的接见。

又如:

(10)“赵美心吁立法禁军队欺凌”――《大公报》(2012年2月4日)

(11)“十报告挺特区勉港人”――《大公报》(2012年11月9日)

例10中“吁”为单音节词,现一般用“呼吁”一词代替,“禁”为“禁止”;例2中“挺”和“勉”也是动词选择单音节词体现。这样的例子在大公报中比比皆是。而《人民日报》中双音节词语为主的标题编排更是不胜枚举,在此不作详述。

3、古汉语词汇的使用

在两份报纸中,均存有对古汉语词汇的直接保留。如:

(11)部分驻日美军先行移师关岛――《人民日报》

(12)**语港人,共享尊严荣耀――《大公报》

两则时政新闻标题的古汉语保留词汇分别为“师”和“语”,现代汉语中分别对应“军队”和“告诉”。但在语料收集中,笔者发现《人民日报》中大多使用规范的现代汉语词汇,极个别使用到古汉语词汇是出于对修辞和音韵美考虑的,而且使用的古汉语词汇在当今仍然被人们熟识,较为常见。而《大公报》在标题中直接使用古汉语词汇的特点非常突出,并且使用的古汉语词汇并不一定在当今被人们(尤其是大多数内陆人)所熟识。以下为从《大公报》摘取的标题例子:

(13)巴新沉船逾百失踪,中国货轮加入搜救

(14)冀中央新班子推动港普选

(15)南苏丹关闭油田中日觅替代渠道

(16) 星外长吁美慎言「牵制中国

(17)罗姆尼攻击对华政策 奥巴马栏里照啖中餐

上述标题中下划线词语均为古汉语词汇的使用。当中有一些为我们所熟识,如“逾”对应“超过”;“觅”对应“寻找”。但是,仍有相当一部分词语是需要阅读者有一定古汉语知识储备才能理解的,如“啖”等。

新闻标题应力求凝练新闻事实,以达到突出性的要求。“突出性是受众对于新闻标题的一种期待,希望从新闻标题中最便利地、最省力地获取想要的信息。”古汉语的特点是言简意赅,香港地区属于粤方言使用地区,而粤方言对古汉语有很大的继承和保留,因此在《大公报》时政新闻设置上仍然可以看到这样的痕迹。这在某种程度上使得《大公报》的报纸标题趋于简洁,措辞更优雅,能在相同的字数的标题中包含更多的信息量。这是它的优势。但是,随着现代汉语的普及,人们的阅读习惯普遍受现代汉语影响,因此采用古文措辞,尤其是一些现今已不常用的古语词汇也许会对一部分人对标题的理解产生影响。所以对于使用标准现代汉语的《人民日报》来说,标题的通俗易懂是它的一大优势。

(二)词语缩略情况不同

新闻标题中为压缩字数,力图在尽量简洁的语句中传递更多的信息,往往使用词语的缩略。在时政类新闻标题中,由于大多涉及国家、地区间的政务事件,所以国家与地区名称常常在新闻标题中出现。《大公报》时政类新闻标题中绝大多数国家与地区名称被缩略处理,而《人民日报》中,虽也有这类的缩写情况,但数量远远不及《大公报》。

以下是2012年2月份《人民日报》时政新闻标题中仅有的几则使用国家缩写的标题:

(19)东盟与中日韩宏观经济研究办公室正式运行

(20)中国驻墨使馆庆祝中墨建交40周年

(21)日美就修改移师关岛计划展开谈判

发现《人民日报》中被缩写的国家名是容易被读者认知和还原的。三则标题中涉及的国家分别为:中国、日本、墨西哥和美国。另外,在2月份《人民日报》中,笔者没有发现标题中有使用地区名称的缩写。

我们对同月《大公报》的时政类新闻标题在这方面的情况做一个对比:

(22)俄使馆网站被黑疑叙反对派所为

(23)巴新沉船逾百失踪 中国货轮加入搜救

(24)温总关注用工就业(主)

在穗考察招聘会 倾听民间诉困扰(副)

(25)以欲单边攻击伊核设(主)

最快4月行动美以关系现裂痕(副)

(26)威廉驻马岛服役 阿军人烧英旗**

(27)埃再爆警民突632死伤

(28)阿盟拟派团重返叙利亚

(29)中加携手“美式傲慢”

以上仅为2月份《大公报》头几天摘录的部分国名缩略的时政新闻标题,数量远远要多出《人民日报》。我们不难发现,国家名、地名缩略在《大公报》标题中是常见的。(24)中“穗”是广东省的简称。我们在《大公报》中还发现了大量的地名简称使用,如四川用“渝”代替等。从上面的例子中可以看出,要辨识出其中的一些国家名,对大多数受众来说,是有一定难度的。如(22)中“叙”代表“叙利亚”,(23)中“巴新”代表“巴新几内亚”,(25)中“以”对应“以色列”,(26)中“阿军”对应“阿根廷军队”以及(28)中“阿盟”代表的“阿拉伯联盟”。这些国家的简称并不一定为人们所熟识,而且容易在人们理解过程中产生歧义,如“阿军”和“阿盟”的“阿”可以分指阿根廷和阿拉伯等几种不同国家。因此在阅读时有可能造成困扰。

香港报纸的简称并不单独体现在国名和地名的缩略上,还体现在对个别组织和政治人物称呼的简称:

(30)星外长吁美慎言「牵制中国

(31)伦奥每日浪费6万门票

(24)中“温总”显然是“总理”的简称。

(27)“伦奥”也可估摸认识到是“伦敦奥组委”,但是此用法不常见。而“星外长”一词所指代的“新加坡外交部长”就实在是让人摸不着头脑了。“温总”一词的缩略具有亲切化作用,新闻标题的价值体现之一在于它的“人情味”,选择令受众亲切、易近的词语对吸引受众阅读、拉近受众距离和提高执政党的“印象分”有很大的帮助。在这一点上《大公报》的做法是值得提倡的。由于《人民日报》是中国***中央委员会的机关报,直接传达着党中央国务院的声音,对于引导国家舆论有着重要的作用。因此在措辞等方面相对严谨,一般不采用《大公报》中对领导人的简称。这是由于两地政体不同和传播界、新闻界在文化氛围上的差异造成的。

但是,《大公报》中某些简称的使用是值得斟酌的。“港报的标题使用大量简称有时各自创造,随心所欲,如将‘黑帮男子’简称为‘黑汉’,‘世界纪录’简称为‘世劫’,‘社会福利’简称为‘社福’,乍看之下,令人有点不知何所云。”可见在香港报业历史上曾存在过缩略不当的问题。如今这种个别国家与地区名的缩略是否也会影响到受众对标题的理解,需要进一步进行调查分析才可得出结论。可以明确的是,简称可以为标题的简洁提供一定帮助,但是简称的使用必须约定俗成,为大多数公众所接受。这样的标题在传播中才是有效的。

二.风格特色

(一)评价色彩

“评价新闻内容是标题在概括事实的基础上点名新闻的价值和意义,帮助与启发读者正确地理解新闻,并借此表明编辑或媒体的某种倾向性,直接起舆论引导的作用。”而在时政类新闻标题中,不同报业选取的不同评价色彩就会对受众产生不同的影响。尤其是对于重大的政治事件,在标题中直接发表评论可以凝聚人心,统一思想,并以鲜明的态度表明我国的立场,充分发挥我国媒体作为党和人民喉舌的作用。

标题中的评价态度可分为三类:肯定、否定和既不肯定也不否定。前两者具有鲜明的倾向性,多出现在涉及我国立场的政治事件报道上;这种鲜明的评价在《大公报》和《人民日报》中都很常见,在此不作赘述。但在搜集的语料中,《大公报》较之《人民日报》在国际事务新闻的标题设置上情感倾向更强,更多的使用评价性词语,而《人民日报》则趋向于客观公正的标题叙述。

(32)温总:“中国买断欧洲”是笑话――《大公报》

(33)和德国总理默克尔与中德企业家座谈――《人民日报》

以上是2012年2月4日“中德两国总理谈经济”事件中两家报纸的标题。可以明显的看出,《大公报》通过选取温总理说话的细节表现出德国担心中国在经济发展上会对德国经济造成不利纯属无稽之谈。“笑话”一词带有明显的评价色彩,看出报社对此事件看法是肯定的,并且对德国提出的这种“”说法带有无稽之谈的否定。读者阅读时能明显感觉出中国在推动中德经济上的决心和态度。这种评价能对群众加深中国负责任大国形象的肯定,这是评价色彩在此则运用上的优势;但也存在一个问题,此则标题也有给人以“不屑”的感觉,毕竟说一样东西是笑话,说话者内心的态度是带有不以为然和不以为意的态度的。而《人民日报》采取的的纯事件叙述没有表露对此事件的评价,也许在第一时间读者无法从鲜明性上对此则标题产生强烈兴趣和共鸣,但这种“避而不显”的态度也给读者留下了自行判断的空间,显得更为稳重。

(34)温总理忆邓公名言 不改革开放死路一条――《大公报》

(35)破解难题要靠改革开放(主)

――总理就政府工作在广东听取基层群众意见(副)

――《人民日报》

以上是2012年2月6日“考察广州民企白云电气”事件的两家报纸标题。同样可以看出《大公报》在报道上比《人民日报》有更强烈的评价倾向,“死路一条”一词让读者明确温总理在坚持改革开放上的决心,看得出报社对此做法持肯定意见。而《人民日报》则是客观叙述。同样的,“死路一条”有其鲜明性和生动性,但为免用词太过绝对。

由于受众的群体庞大,每个人对新闻事实的理解难免会有所不同,有的时候还会因为读者水平的差异而产生误解,使得传播效果大打折扣。所以,新闻标题的评价作用对引导人们理解新闻,指导人们的现实生活还是很有影响的。因此在标题制作上一定要顾忌事物全貌,采取恰如其分的方式表达媒体倾向,以免新闻失实及造成错误引导。

(二)选取角度

1、宏观与微观

《人民日报》从全局出发,标题多为宏观概括;《大公报》从细节入手,侧重突出事件的某一内容。以下是几则相同时政事件两家报纸的不同标题设置:

2012年2月1日“华人滞留在埃及”事件:

(36)25中国人埃及被挟持,绑匪疑与[基地]有关――《大公报》

(37)25名中国人在埃及被扣留――《人民日报》

《大公报》除了交代被劫持事件外,还通过摆出绑匪身份推测的细节来增加新闻标题的信息量。而《人民日报》则采取宏观陈述。

2012年2月4日“访问德国”事件:

(38)晤默克尔 期推动中德关系――《大公报》

(39)会见德国总统默克尔――《人民日报》

《大公报》增加了此次会见我国外交目的的细节展示。

2012年2月5日“俄罗斯民众集会”事件:

(40)俄17万民众冒严寒集会――《大公报》

(41)俄罗斯举行大规模集会――《人民日报》

《大公报》通过交代背景环境――天气状况来表现集会细节,通过恶劣的严寒天气背景交代衬托俄罗斯民众在此次**中的民主意识。

2012年2月2日“华人在埃及获释”事件:

(42)中方紧急与埃及交涉,25华工闪电获释――《大公报》

(43)25名被扣中国人在埃及获释――《人民日报》

《大公报》通过增加中方与埃及的交涉这一举措以及在措辞上用上“闪电”这一程度副词,挖掘新闻事实更细微的因果关系使得这则标题更具可感性。

2012年2月11日“叙利亚爆炸”事件:

(44)叙连环爆炸逾200死伤――《大公报》

(45)叙利亚阿勒颇发生两起爆炸事件――《人民日报》

《大公报》通过对死伤人数的具体罗列使读者对此次骚乱的死伤情况有更具体的把握。在新闻标题中,阿拉伯数字的直观罗列有助于显现新闻事件的“突出性”,即让读者最便利的捕捉新闻重点。

2012年2月16日“与范龙佩、巴罗佐会面”事件:

(46)晤范龙佩巴罗佐 相信欧有能力克服困难――《大公报》

(47)会见范龙佩和巴罗佐――《人民日报》

《大公报》通过选取在这次会晤中对欧盟将面临的一系列困难表示愿意合作并持有信心这一细节更直观的表达了我方对于与欧盟合作的态度。使读者能在未读取新闻前便大概知晓两方的谈话内容和我国代表的立场。

标题中的细节往往因为鲜活和具体可感而对读者产生强大的吸引力。标题中细节的运用恰当不但可以以局部的现象反映事物的本质和新闻的特点,加强新闻主题思想的力度,还可以让读者在管中窥豹、细微知著中形成很大的想象空间。对克服党报中“宏观有余,微观不足”有一定借鉴意义。

2、过程与结果

《大公报》时政新闻标题注重展现事件过程,《人民日报》则注重展示事件结果。

这种特点在上述(36)至(47)的对比中也很容易发现。为更好说明两者的特点,我们再引语料中的另外两个例子,报道的均为同一则事件:

(48)苏丹第二批中国工人平安转移至喀土穆――《人民日报》

(49)急召代办交涉促加大解救力度(引)

中国派员赴苏丹救被掳华工(主)――《大公报》

不难看出,(48)中“转移至”表达的完成时状态;而(49)中引体对救援前期的准备情况和“派员”表明事件正在进行的状态。前者展示的是已完成的结果,后者展现的是如何救援过程。

(50)三亚:对“害群之马”零容忍――《人民日报》

(51)三亚承诺彻查[宰客门] (主)

零投诉变零容忍(副)――《大公报》

(51)中的由“A变B”体现了事情过程的一种转变性,这种动态性正体现了事件发展的过程。而《人民日报》则直接陈述了三亚的态度,也是事件的结果。

试对比以上两家报社的特点,我们可以得出,对时政新闻标题设置侧重“结果”的《人民日报》在受众阅读中的优势是一目明了,利于读者抓住新闻关键信息。在事件中,结果往往是人们最关心的话题,“开门见山”的直奔结果有利于人们快速的捕捉新闻要义;而注重“过程”的《大公报》则在相同事件的标题设置中承载了更多的信息量,而信息量是也是衡量一则标题是否有价值的因素之一。在标题不冗长的情况下,信息量越大,新闻标题的可感性越强,事件更具体,人们了解事件也更加全面。另外,《大公报》注重标题中“过程”的展示也是其“细节化”的体现,一定程度上增加了标题的“新鲜性”。

三.数据统计

为进一步论证上述观点,我们对两份报纸随机抽取了同一个月份的时政类新闻标题样本。分别是《人民日报》共489条,《大公报》354条。从上述论证的三个大角度出发统计出两份报纸各占的百分比。

四.启示

在两份报纸的对比分析中,笔者除了发现了以上的一些差异外,还发现了一些其他的不同点,但由于没有做深入探讨,其他的差异性便不在此篇中展示。由于香港与内地在政体上、文化上都有较明显的差异,促使了两地传媒(此处仅以报纸作为研究对象)在传播信息的语言和风格等方面上的不同。正所谓“百花齐放,各有千秋”,两份报纸的“差异性”没有绝对的优劣之分,再加之受众的不同,在地域、心理、价值观上的差异,不同的标题设置就是为有针对性的迎合当地最广大受众需求服务的。因此,它们各自的特色也带有地域色彩和习惯特性。但我们也从中发现了一些问题,如香港《大公报》在缩略词语上是否所有的缩略都是恰当的,仍是值得斟酌的问题。而这一方面的考证,需要深入到当地阅读受众了解某些缩略词语是否会对他们的阅读造成困惑,并且列举相关的数据才能做可靠、客观的评论。笔者也仅仅是以参考文献、推测的方法分析某些缩略词语也许欠妥帖。但香港报纸在标题缩略用词上留有问题是早前九十年代就有学者提出的,自那时到如今这十年左右的时间,香港报业有否在早前的某些弱点上做出调整,调整得如何,这也是值得关注和探讨的问题。笔者拟在之后再进一步对此进行研究,如若得出结果是港报在某些用词上给当地大多数人群仍会带来困惑,那港报在这方面便可向内地报纸借鉴,以便做到优势互补。

参考文献:

①刘路.《新闻标题论》[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2年.

②余旭,黄煜,卢丹怀.《香港报纸新闻标题常见问题刍议》.[J].中国学术期刊.1997

③刘汉报,傅贵余.《时事新闻标题论》.[M].北京:新华出版社.1997

④郭可.《中英新闻标题语言比较》.[J].上海外国语大学学报.1995

新闻两则范文5

1.电视新闻节目的特点

广义的电视新闻,是指电视节目中有传播新闻信息的各种新闻节目的总称。我们在这里使用的是狭义的电视新闻概念,即消息类电视新闻。这类电视新闻迅速、简要、客观地报道新近发生、发现的事实,它是电视台新闻节目的主体,是电视台实现国内外要闻总汇的主渠道。消息类电视新闻具有第一时间及篇幅简短的特点。简短的同时,要求短而精、短而实、短而深。具体说,就是消息类新闻往往以秒计算,往往是在解说中提供新闻要素,通过画面描述事件进程,不能长篇大论;新闻要用事实说话,用一手资料取信观众;新闻要用最简练的画面与语言来表达深刻的思想内涵。

消息类新闻在长期的语言实践中形成了自己的语言体系,有着独具的语言特点和规律,也有自身的语言技巧。一方面,消息类新闻的语言要明显比报纸语言简单;另一方面,它是一个语言系统中最具特色的。被压缩的句子和名词化是典型的电视新闻语言风格,因为它们可以在短时间内表达出最多的东西。新闻中也常常出现一些固定的词组和搭配。

2.德国电视新闻节目《每日新闻》和 《今日秀》的比较

《每日新闻》和《今日秀》是德国收视率最高的两档主流消息类新闻节目。下面表格显示的是2011年德国主流电视新闻节目收视率状况:

可以看出《每日新闻》是毫无争议的市场领导者。大多数德国观众认为,《每日新闻》非常准确和客观的反映了报道事件的真相,没有在新闻报道中过多的加入主观意见。相比之下,私人电视台的新闻节目明显严肃性不足。往往提供太多花边的,混合的信息,而没有将报道集中在重要事件上,有时甚至是夸大其词,用以博人眼球,如德国德国卫星一台(Sat1)的新闻节目。《今日秀》自1963年开播以来,一直试图通过更长的播出时间,通俗易懂的语言和稍稍娱乐性的题目,压倒其主要对手《每日新闻》。《每日新闻》的语言组织明显区别于日常用语。但无论是《每日新闻》,还是《今日秀》名词化的比例都是口语中的两倍至三倍。除此之外,两个新闻节目中都经常使用较难理解的被动句。《每日新闻》报道中被动句的比例达到了18 % 左右,而《今日秀》中只有大约4 %。另外,《每日新闻》中,主播的语速达到了334个音节/分钟,而**播音速度是250音节/分钟,这可能是由于《每日新闻》的节目时间较短。

3.两个新闻节目对同一起事件的报道分析

关于2007年德国人在阿富汗被扣留的新闻,它连续数日出现在德国各个电视台的新闻报道当中。这则事件在不同的新闻节目中展现的方式也各不相同。下面我们从其在节目中所处位置、播报篇幅长短、语言特征几个方面来进行分析。

1)《今日秀》

《今日秀》在这一事件的报道中有11次说话人的交替。原因之一是几次新闻主播同东南亚驻地记者的直接连线。从驻地记者发言中经常出现“我”这个单词可以看出,其评论更多是其个人意见。报道中指出信息来源分别为的发言人、外交部的一位领导和一位东南亚驻地记者。信息来源说明指出,电视台对来自上述人员的信息不负任何责任,那么报道的可信性随之减弱,而且报道中“angeblich”及情态动词“wollen”的使用更进一步削减了其可信度。出现了形容词“intensiv”和“fieberhaft”用以强调外交部对解救被扣押德国人做出的努力。大量使用名词化的动词和形容词,如“Ungewissheit”, “die Festgenommenen”,“die Verhandlungen”“die Verzoegerung”,“die Einschuechterung”,“die Veraenstigung”,这是德语新闻报道用词的典型特征。从句法来看,报道中主要使用的是主动句。

2)《每日新闻》

与《今日秀》节目不同,在《每日新闻》中仅两次变换说话人,原因在于当天该事件报道被《每日新闻》给予了较低的关注,报道内容也相对较少。另外一个原因是我们此前提到的,与《今日秀》相比,《每日新闻》总的节目时间较短。节目中提出的信息来源是一位阿富汗的反对派政治家及在巴基斯坦的一位阿富汗副大使。名词化如“die Festgenommenen”,“die Festnahme”,“die Untersuchungen”,再如“die Verhafteten”多次出现,这仍然是我们提及的典型的新闻用语,这种使用方法可以在很短的时间内表达更多的内容。《每日新闻》的报道没有使用降低可信性的副词或者情态动词

4.结论

关于在阿富汗被扣押的德国人质事件在这两套新闻节目当中有完全不同的权重。在《今日秀》中,该事件是当天的头条新闻,并被相应的加以处理。从报道的篇幅来说,《每日新闻》既没有过度重视也没有完全忽略该事件。两套节目从不同角度陈述同一事件,使得信息的重要性、篇幅及措辞迥然不同。《今日秀》和《每日新闻》没有对释放被扣押者给观众无根据的希望。《今日秀》是将“Todesstrafe(死刑)”这个单词同具有减轻程度作用的?zumindest wohl nicht“联用,而《每日新闻》直接回避了这个单词。如果我们再看一看私人电视台的报道,Sat1则使了一个语言技巧上的小诡计,来提高事件的爆炸性:直接使用了“Todesstrafe”这个单词。Sat1的报道随即让人想起了小报的花边新闻报道。因此,我们得出了一个符合很多观众普遍观点的结论,私人电视台的新闻节目明显在严肃性上有所欠缺。

对比《每日新闻》及《今日秀》对同一则新闻的报道,我们发现,这两个电视台信息来源不同,两个电视台都提及阿富汗大使的讲话,在《每日新闻》中是“一位阿富汗的发言人”,在《今日秀》中则是“发言人”。通过在《每日新闻》中提及的阿富汗发对派政治家的发言,很清楚,并不是所有的阿富汗人都同意扣押援助机构的工作人员。《今日秀》采访了的发言人,该发言人强调此前已警告过德国人。应当说,这是一条重要信息,由此可以猜测惩罚的严重性。这起事件中,《每日新闻》没有提及被扣押人员身体状况是否良好。同《今日秀》相反,在《每日新闻》的报道中没有使用任何的副词和情态动词,而这两类词汇往往会降低可信度。《每日新闻》没有使用“fieberhaft(狂热的)”这类形容词,使新闻听起来更客观。通过上述的分析,越来越多观众选择《每日新闻》这个节目,认为该节目更好的反应事实真相,其原因是显而易见的。

参考文献:

[1]Graebe, Roland: Fernsehen im Deutschunterricht, Opladen 1980

[2]Haesermann, Juerg: Rhetorik fuer Radio und Fernsehen. Aarau 1986

[3]Kreuzer,Helmut:Fernsehforschung–Fernsehkritik. ettingen 1980

[4]Mast, Claudia: Programmpolitik zwischen Markt und Moral. Opladen 1999.

[5]Muckenhaupt, Manfred: Fernsehnachrichten gerstern und heute. Tuebingen 2000

新闻两则范文6

关键词: 电视新闻;求真务实;新闻真实;事实真实;逻辑真实

电视媒体与一般媒体的共性及自身发展的个性来探讨电视新闻的真实性,电视新闻呈现出客观真实和主观真实两方面。在客观真实方面,电视新闻以事实真实的形式呈现在观众面前,表现为来源真实、采访真实和排播真实;而在主观方面,电视新闻主要以逻辑真实的形式呈现在观众面前,表现为事理真实、技术真实、艺术真实。

一、 事实要求真务实

电视新闻从事实发生、采访到播出,大致包括案前、案中和案后三个阶段。围绕这三个阶段,本文分别从来源真实、采访真实和排播真实三个层面进行分析。

(一) 来源要求真务实

2010年3月13日,格鲁吉亚政府的私人媒体伊梅季电视台播出一段画面,解说称俄罗斯军队正在进攻该国首都第比利斯。节目播出后,一度引起恐慌,各急救部门收到无数电话,有人心脏病突发或晕倒。事后得知,这是以2008年8月俄格战争的画面为背景制作的假新闻。虽然电视台在播出该节目时,特意向观众介绍说这是“模拟可能出现的状况”,但观众大都没有注意到这个提醒,结果造成格鲁吉亚全国陷入恐慌。这是假新闻真效应的典型案例,让我们更深刻反省新闻来源真实性的必要。

新闻来源不真实的情况常发生在策划环节,即利用部分虚假的事实,或者记者对事实的重新加工抢眼球。为求达到来源真实,可以通过悟、听、抓、比等多种基本手法,让新闻来源更为真实。

保证新闻源头的真实,是实现新闻真实的根本保证。而新闻采访是新闻传播活动的基础,采访真实则是保证新闻真实的关键所在。

(二) 采访要求真务实

首先,我们来看这样两个例子:2010年年底,金庸先生在微博上“被去世”,各媒体争相报道,一时间舆论哗然。新华社黑龙江分社2010年12月13日决定,停止记者颜秉光采访报道工作,调离记者岗位。经查,该记者部分稿件把家人作为采访对象,违反了新华社新闻报道的有关规定。

以上两个事件都发生在近段时间里,一则是虚假新闻,一则是失实新闻。它们有一个共同之处,就是违背新闻的真实性原则。为了杜绝虚假新闻和失实新闻,电视媒体记者需在新闻采访过程中,力求做到以下几点,实现采访真实。

追求新闻要素真实:让新闻报道中的何时、何地、何人、何事、何故真实可靠,完全准确,并通过新闻采访,逐项核对。

追求新闻现场真实:电视媒体充分利用视频、音频的特性,使得电视新闻在再现现场上,具有其他媒体不可比拟的优势。

再现现场不仅可以捕捉事件发生的过程,也可以让当事人的话语权得以有效保存,保证了电视新闻现场的真实。而要做到现场真实,就要求记者尽可能深入新闻现场,与当事人、受访者有效核对新闻事实。

追求新闻细节真实:近年来,新闻界流行从细节开始报道整个新闻事件,对细节的重视在电视媒体中更应值得提倡,细节包括人物细节、事件细节和场景细节。在电视媒体中,对细节的捕捉,是电视文字记者和摄影记者展示新闻敏锐性、相互沟通合作的重要表现。

(三) 排播要求真务实

排播真实,是新闻从生产真实到播出真实的重要保证。做到排播的求真务实,两个环节需要保证:

串联词真实。串联词让单则新闻与其他新闻联系起来,最终形成新闻节目。串联词部分是主持人风格与栏目定位、频道定位的综合展示,有衔接作用、点评作用。尤其在点评部分,主观成份很重,常带有本台观点的色彩,要保证有的放矢。

新闻流真实。以上关于央视新闻报道的事例就是典型的新闻流不真实事件。导致新闻流不真实的常是时效、疏忽等缘故。这点应该是相关责任人应当杜绝的。

通过这样三个过程,电视媒体通过记者以客观主体的方式介入、参与到输出,在客观层面上相对保证了新闻的求真务实。新闻作为一种社会活动,是主观见之于客观的活动。电视新闻要在主观层面上保证求真务实,本文接下来从逻辑真实展开论述。

二、逻辑要求真务实

(一)事理要求真务实

电视画面会说话,但电视画面也有说假话的时候。对新闻事实认识上的偏差,会表现在这几个方面:

1、将新闻的真实度等同于有选择的事实。在电视新闻报道中,记者有意识地针对某些现象有所侧重地采访,通过对事实的陈述来表达自身的立场和观点,甚至现场镜头都经过设计和特定处理,主观意识在报道中起了很大作用。

2、现象代替本质。在电视新闻报道中,涉及的时间、空间、人物、事件都准确,做到采访真实,是客观现象的真实。客观现象的真实未必等同于主观报道的真实,对现象的报道与全局判断需要一个适当的评判标准。

3、局部代替全局,过分渲染细节的真实。还原事实的原貌是电视新闻工作者的责任,这并不等于可以过分渲染细节的真实。电视记者捕捉细节、捕捉现场,还原新闻现场,在主观运用上,要有适度原则。

电视媒体记者在处理报道时,面对这种主观性较强的事理真实,应当尽可能克服可能出现的偏差,多积累,要客观、全面,求真务实,不让新闻失真。

(二)技术要求真务实

郑州电视台陈玉成、汪永鹏在《试论电视新闻的叙事方法》里,对电视画面和现场声响作为记录和叙述新闻事实媒介的时候,提出了电视新闻的特征:保留了事件的时间和空间限定;可以再现新闻事实的场景以及过程;遵循画面规律,如光线、构图、蒙太奇等;因为具体,所以不容易产生歧义;叙述手法的单一性,即时间坐标上的单向叙述;因为只能“剪辑”而不能概括,所用叙述时间较长;对于抽象内容难以记录和叙述。然而,正因为这一技术因素,观众会出现“被欺骗的耳朵”和“被欺骗的眼睛”。

出现“被欺骗的耳朵”和“被欺骗的眼睛”原因主要有两点:一是通过技术处理、解说技巧改变电视新闻原本要表达的内容。二是透过技术处理改变电视新闻的表达形式。在画面上,则通过光线、长镜头、合成等方式,改变视觉效果,塑造各种不同的现场情境。电视新闻记者在使用技术制作电视新闻,应当尊重新闻事实,合理利用,保证技术真实。

(三)艺术要求真务实

作为一种综合艺术,电视集画面、声音、特技、符号、文字等元素于一身。电视新闻是电视艺术的一种呈现方式,在更高层次上,应该追求艺术真实。电视新闻追求艺术真实,几种艺术语言值得关注:

1、注重新闻的叙述方式。新闻叙述方式越来越多元,比如现场直播、记者现场出境、人物现场和同期声串接,都是电视新闻的叙述方式。

2、注重主持的播报方式。主持人是笑脸相迎,还是满脸沉重,都是可以追求的呈现方式。

编程小号
上一篇 2024-05-13 09:25
下一篇 2024-05-13 09:25

相关推荐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发送邮件至tiexin666##126.com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
如需转载请保留出处:https://tiexin66.com/syfw/50537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