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音乐教育案例范文1
进一步推进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深入开展音乐课堂教学的研究、指导与评价,以评价促进课程改革的理念与行为的统一,促进杭州基础音乐教育教学的发展。
二、工作思路
坚持“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和终身发展”的教研工作方向,贯彻基础教育课
程改革的思想精神,以音乐审美为核心,继续开展义务教育音乐新课程教学过程、方法与评价的探索,开展课堂器乐教学成果展示和评比活动,做好新一轮高中音乐新课程实验和培训工作,加强音乐教师专业培训和音乐教研组长的培训,加强对学校的音乐教学调研指导等教研工作,有效监控音乐教学质量,促进杭州音乐教育教学的发展。
三、主要工作
(一)继续开展义务教育新课程实验
1.继续组织开展义务教育音乐新课程骨干教师专业培训。2006年1月举行音乐新课程第6期骨干教师专业培训。2006年6月举行音乐新课程第7期骨干教师专业培训。
2.积极开展义务教育音乐新课程教学展示活动。要求各区、县(市)大力举行义务教育音乐新课程教学展示活动,以此来推进音乐新课程的发展。
3.加强义务教育音乐新课程器乐教学。5月份举行杭州市中小学音乐课堂器乐教学成果录像评比活动,6月份举行展示和颁奖活动。以此落实义务教育音乐新课程器乐教学,促进器乐教学的实施。
4.认真做好浙江省教研室举行的新课程教学论文、教学案例、课堂教学三项评比的选拔工作。5月份举行杭州市中小学音乐教学案例评比,10月份举行杭州市中小学音乐课堂教学展示评比,12月举行杭州市中小学音乐教学论文评比。选拔优秀者参加浙江省教研室三项评比,以高质量、高水平来体现杭州市中小学音乐教师的整体素质。要求各区、县(市)认真做好三项评比的初评工作,选拔优秀者参加杭州市评比。
5.做好课改本学科的总结经验与交流工作。协同做好课改领导小组在教师中评选课改优秀教师工作。
6.按教研室要求对第三批实验区音乐新课程教学情况作一个抽样调研。以课堂教学的展示活动为基础发现总结推广经验,以点促面,发现新课程实施过程中的问题,研究解决存在的问题,提高新课程的实效性。
7.继续开展音乐新课程教学评价研究。包括音乐课堂教学评价和学生音乐学业评价,以此促进音乐新课程教学的健康发展。
8.开展学能考试研究。结合新课程的精神,开展学能考试的调查与研究。积极制定学能考试审美与艺术测试方案和标准。
(二)积极开展高中音乐新课程教学研究
1.开展高中音乐新课程教学实验和培训活动。深入学习高中《音乐课程标准》,领会思想精神,树立教学新理念,探讨新教材教法,为浙江省进入高中新课改实验作好充分准备。直属高中6月份举行《音乐课程标准》检测活动,并举行有关辅导讲座,以此来加强音乐教师对《音乐课程标准》的理解,提高音乐教师应对新课程的各种能力。
2.认真做好浙江省教研室举行的新课程教学论文、教学案例、课堂教学三项评比的选拔工作。直属高中2月份举行音乐教学案例撰写讲座,5月份参加杭州市中小学音乐教学案例评比,6月底举行音乐课堂教学录像评比,12月举行音乐教学论文评比,选拔优秀者参加浙江省教研室三项评比。
3.开展音乐教学研究小组课堂教学展示交流活动。5月份在直属高中举行高中音乐教学展示交流活动。
4.加强高中音乐教师的各项专业培训。3—4月份举行《课标》和舞蹈培训,以此促进音乐教师的专业成长。
5.结合杭州教育的均衡化发展战略,强化对基础相对薄弱的高中的教学调研与指导,同时调研与总结优质示范高中的教学经验,发挥优质高中的教学示范作用,带动全市高中教学。5月份在杭州高级中学举行高中音乐教学展示活动。
6.积极协助上级和有关行政部门做好高中音乐新课改实验工作。
(三)深入开展音乐学科教育课题研究,促进教师专业化发展
1.把“改变学习方式,提升学习水平”作为课堂教学改革的突破口,探索并构建“促成学生自主、合作、探究学习”的音乐教学模式。
2.各区、县(市)在总结前期教改经验的基础上,举办以“自主、合作、探究学习”为主题的音乐课堂教学改革成果展示活动,以此推广教改成果,深化音乐课堂教学改革。
3.切实开展初、高中教改研究小组活动,以此培养一支教改、教研骨干教师队伍。开展音乐教改研究小组教学研究活动,举行音乐教学展示交流活动,促进音乐教改的发展。
4.继续做好杭州市骨干教研组长的培训工作。研究本学科学校教研工作的规律与特征,探索更有实效性的音乐教研工作方法与途径,进一步提高教研组长培训的实效性。同时,支持各县区开展教研组长的培训。
5.继续推进小班化音乐课堂教学研究。开展小班化音乐课堂教学模式的探究,继续加强学生“个性化、合作化与活动化”的研究。
6.继续大力推广省级一等奖课题《小学等级制学业评价研究》的成果。
7.开展音乐新课程教学评价研究。制定学生音乐学业评价和音乐课堂教学评价,促进音乐新课程的健康发展。
8.协助做好审美与艺术学能评价工作。积极制定审美与艺术学能评价方案。
(四)完善地方课程建设
1.继续实施地方性综合课程《我与杭州》。完成五、六年级和九年级的教材编写任务。加强《我与杭州》教材的培训工作,加强该课程的教研活动,进一步推进地方课程建设和评价研究。
2. 加强“杭州教研网”的建设,继续开展网上教研活动。在教育局的统一安排下,协同教育技术中心做好网上中小学教育的资源库建设。
杭州市教育局教研室
2006年2月15日
2005学年第二学期音乐学科主要工作(直属高中部分)
2月份 布置新学期音乐教研工作
大组成员会议
新课程音乐教学案例撰写辅导讲座
3月份 普通高中《音乐课程标准》辅导讲座
4月份 普通高中《音乐课程标准》辅导讲座
舞蹈培训
5月份 高中音乐教学展示交流活动
新课程音乐教学案例评比
6月份 音乐录像课评比
普通高中《音乐课程标准》检测
大组成员研究学科教研工作
新课程高中音乐第1轮骨干教师培训
(区、县[市]部分)
2—4月份 区、县(市)举行音乐教学展示活动
5月份 新课程音乐案例评比
课堂器乐教学成果(录像)评比
6月份 义务教育新课程第7轮骨干教师培训及课堂器乐教学成果展示
颁奖活动
新课程高中音乐第1轮骨干教师培训
音乐教研员工作会议
其 他: 杭州市第18届教学论文评选、课改优秀教师评选
第三批实验区新课程教学状况调研(同局)
杭州市第2次教研组长培训
举行《我与杭州》、《人与自然》、《廉洁专题教育》教学研讨会
地方课程《我与杭州》教学案例评比
小学音乐教育案例范文2
在当今的高师音乐专业教学中,现代化教学手段的运用已经越来越广泛,但是现代化教学新理念的成型及系统化还是落后于先进教育资源的配置。再从学生的角度来看,音乐类师范专业的学生所学相当广泛,但是衡量师范生的最有效的标尺还是其声乐的演唱能力和钢琴的演奏能力,因此在众多的课程中,如何运用现代化教学新理念来提高技能课的上课效率逐步成为高校技能课教师所研究的对象。笔者在长期的高校师范类音乐类技能教学过程中,总结出如下的核心理念。 一、现代化教学新理念及其同实践课的结合。 (一)理念——“学生声乐乐感建设” 1.“学生声乐乐感建设”理念的阐释:目前的高校师范生在声乐课学习中遇到的普遍问题是将学习的重点放在语言文字的学习和曲调的哼唱上,而忽视的二次创作的重要性。因此加强学生自体的声乐乐感建设,就可以使之成为声乐演唱中语音文字和语音发声相联系的纽带。具体来说,“声乐乐感建设”字面含义就是指学生通过各种方式方法来构建自己的声乐乐感世界,从而赋予白纸黑字的歌谱以一定的生命力与灵动性。 2.“声乐乐感建设”理念与声乐实践课结合的实际案例案例一:在声乐小课中培养浪漫主义“RUBATO”的乐感。“RUBATO”的中文含义是伸缩节奏,它是在浪漫主义时期的一种音乐处理的特定状态。如果演唱者不能掌握这种感觉技巧,那么对声乐作品的二次创作最终都会以失败而告终。面对学生自我乐感的缺乏,高校的声乐教师可以在声乐小课中留出十分钟时间,选择具有典型“RUBATO”的乐感的乐曲与学生共同进行分析与欣赏。当然,在欣赏时必须阅读乐谱,因为只有当欣赏配合着乐谱并随音乐进行哼唱时,我们才能真正地体会“RUBATO”的特点。 案例二:在艺术指导老师的帮助下建立起声乐乐感。艺术指导就是钢琴伴奏老师,当前高师声乐小课的学生还没有建立起与艺术指导老师间的合作习惯,通常只是在自己的声乐小课老师的指导下进行学习,而艺术指导老师的作用就是就是乐感的培养和处理,因此在目前某些高校不设置此类伴奏的情况下,学生应该主动地找钢琴老师进行合作,请其为自己进行艺术乐感方面的指导,以达到对声乐曲目的一个完整的乐感培养。 (二)理念二——“钢琴研究性教学” 1.“钢琴研究性教学”理念的阐释:传统的钢琴小课授课模式是以一对一为显著特点的,我们高师的钢琴教学一定要在一对一的模式中注入新的生命基因,使我们的钢琴教学不再停留于培养“钢琴匠”,而是要培养出“能弹、能谈、能探、的音乐师资。 2.“钢琴研究性教学”理念与钢琴实践小课结合的实际案例:案例:我们进行的教学对象是大二的小课学生,在第二学期的第4—7课时中,教师给他布置的作业是巴赫《意大利协奏曲》BWV971以及门德尔松《行板与回旋随想曲》OP.14,钢琴教师在指导其演奏的过程中,同样可以在适当的时间加入以下研究性的教学内容。首先,针对巴赫《意大利协奏曲》,教师可穿插的钢琴艺术史的研究性教学内容为:巴赫音乐语言的宗教性、世俗性、民间性,巴洛克音乐中的基础低音,巴洛克音乐中旋律运动的不间断性等等;针对巴赫《意大利协奏曲》,教师可穿插的钢琴教学法的研究性教学内容为:钢琴演奏中如何进行句法的划分整体布局,连奏、断奏、跳音奏法的区别等等。其次,针对门德尔松《行板与回旋随想曲》,教师可穿插的钢琴艺术史的研究性教学内容为:门德尔松浪漫主义情感中的古典性、明澈性、高雅性、质朴性,浪漫主义历史时期工业革命、社会民主化对浪漫主义音乐的影响等等;针对门德尔松《行板与回旋随想曲》,教师可穿插的钢琴教学法的研究性教学内容为:在演奏歌唱性旋律时的速度把握及自由节奏的运用,如何获得柔和、圆润的唱音音色等等。 (三)理念三——“多元智能理论”在高师声乐、钢琴技能小课中的传播与运用 1.“多元智能理论”理念的阐释:20世纪80年代,由美国哈佛大学的霍华德•加德纳博士提出了多元智能理论。他认为,人类所有的思维活动不只是受一种认知形式的影响,人有八种智力。在我国,自90年代末期以来,已经出现了为数不少的以多元智能理论为指导的中小学课程方案。在我国师范类高校开设相关的多元智能理论的课程已经被许多教育研究者所重视,笔者认为,如果从各学科的自身条件出发,灵活合理地安排相关多元智能教学的传播推广和实践,是较为实际和可行的方法。 2.“多元智能理论”理念与声钢实践小课结合的实际案例: A、案例1:鼓励学生结合多元音乐智能,设计新的教学思路。高校的技能课教师可以在一学期的钢琴课程中,专门留2—3个课时,挑选在中小学音乐课程中所要欣赏的乐曲曲进行教学,在教学的过程中,鼓励学生利用多元智能中的音乐智能设计中小学音乐课的教学方式。 B、案例2:设计合作性重唱、重奏曲目,传播多元智能理论中的人际交往智能、自我认识智能。当涉及音乐智能领域,高校技能课教师拥有更多的理解与解释能力,但是遇到传播其他智能理论时,就会遇到一定的阻碍。此时,教师可以采用一定的途径进行间接的传播,例如,教师可以设计重唱、合唱、双钢琴、四手联弹这样的合作性曲目,在练习的过程中,向学生解释合作的重要性,并指出学会合作、学会就合作中的问题进行相互间的交流就是掌握了多元智能理论中的人际交往智能;同时在练习的过程中,教师可以启发学生就所弹的合作性曲目进行自我总结,并指出学会自我总结也是运用了多元智能中的自我认识智能。 二、现代化教学新理念的学术价值及社会效益。 (一)现代化教学新理念的学术价值#p#分页标题#e# 首先,上述这些教学新理念既可以独立开来又可以互相穿插联系,为高校音乐学科间的学术交流提供了一个很好的理论交流平台。其次,这些教学新理念的学术价值在于可以有很广远的延展性,它们既可以为现今的高校音乐课程提供直接学术指导,也可以为研究者进行更深入的理论研究提供理论基础。再次,这些新理念可以丰富单纯的音乐技巧理论,并为两者的结合提供条件。 (二)现代化教学新理念的社会效益 首先,高校音乐技能课中的现代化教育新理念直接针对的对象是未来的中小学音乐教师,通过我们的这些理论指导,提高中小学音乐教师的素养,从而极大地提高我国基础阶段音乐教学的质量。其次,本论文中涉及的现代化教育理念同样可以使用于幼儿园、中小学的音乐素质教育,其社会适用度及其广泛。再次,这些新理念的提出及运用,其最终的最大受益者是广大的中小学生,在素质教育的话题成为一个国家乃至一个家庭所日益关注的对象时,一个新理念的传播成功便会引发一定的社会关注,也会加大国家对教育的关注力度,相应的教育投入也会增多。总之,新理念在社会中的传播是一个连锁反应,它具备多米诺骨牌效应,因此,作为一个高校教师,我们应该为某一种新理念的传播服务始终。
小学音乐教育案例范文3
笔者作为学前教育专业的音乐教师,在海淀艺术职业学校2009级学生进入幼儿园实习的双选会上,进行了学前教育专业音乐类课程实用性的问卷调查,实际发放问卷20份,收回有效问卷14份。被调查的幼儿园包括公立幼儿园、私立幼儿园、部队幼儿园,其中涵盖一级一类幼儿园、一级二类幼儿园。参与调查的14人中,有11人是管理人员、3人是教师;大学本科学历的有10人、大学专科学历2人、中等师范学历2人;平均年龄38岁、平均教龄17.6年。从被调查人员的工作岗位、学历、年龄、教龄均可看出,此次调查具有一定的普遍性、覆盖面较广。
问卷中,用人单位对我校学前教育专业音乐类课程提出了如下意见和建议:
1.对音乐教学能力的培养非常重要,应加强幼儿音乐活动教学法的学习。
2.加强声乐、音准训练。
3.提高弹唱能力。
4.音乐特长方向班的学生培养应全面,不能只擅长音乐这一类课程。
意见中的第一点就直接指向学生的幼儿活动课教学能力的培养。试想,即将按照北京市海淀区“十二五”《学前教育专业课程改革》方案来设置的音乐活动设计课程,如果仍采用传统的教师讲授学生听课,教学中以教师和教材为中心,以传授知识为主的传统授课模式,学生的职业能力仍然不能得到锻炼,不会有很大的提升空间。
一、核心概念的界定
(一)幼儿音乐活动设计课程的界定
幼儿园的教育活动多采用的是活动课程。活动课程是指“以儿童的主体性活动的经验为中心组织的课程,也叫做生活课程、经验课程、儿童中心课程”。 活动课程是一种主张以儿童从事某种活动的兴趣和动机为中心来组织,通过儿童的亲身体验来获得直接经验的课程。我国《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 第四条明确指出:幼儿园教育的特点是幼儿园教育应充分尊重幼儿作为学习主体的经验和体验,尊重他们身心发展的规律和学习特点,以游戏为基本活动,引导他们在与环境的积极相互作用中得到发展。①
在“十二五”北京市重点课题《学前教育专业课程改革》中,由幼儿园音乐典型职业活动直接转化而来的音乐专业课程被命名为《幼儿园音乐活动设计与组织》。它是中等职业学校学前教育专业的核心课程,是学前教育专业的职业技能必修课。《幼儿园音乐活动设计与组织》课程的主要任务是通过选择和运用音乐材料,编写幼儿音乐活动教案,模拟教学,掌握幼儿音乐领域活动的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理解幼儿音乐教育的意义、任务、基本原则。以便毕业后能基本胜任或辅助开展幼儿园各年龄班的音乐活动教学。
(二)课例教学的概念界定
课例教学借鉴的是教师培训中所采用的课例研究。课例研究起源于日本的授业研究,最早可追溯到“明治时期”,至今已有一百多年的历史。
课例研究是以学生学习和发展中出现的问题为研究对象,以教师为主导通过集体合作确立主题、设计教案、上课和观课、评价与反思以及分享成果等,促进教师专业发展,进而促进学生学习和发展的循环过程,其本质是一种行动研究。其主要特征包括研究性、合作性、情境性和间接性。课例研究的步骤主要包括确立主题、设计教案、上课和观课、评价和反思、分享成果等至少五个步骤。
本文提出的课例教学借鉴了课例研究的思路,但与课例研究又有所区别。由于笔者调研发现学前教育专业凡是具有共性的音乐典型职业活动都是活动课例,因此设想可以提取幼儿园优秀音乐活动课例录像作为范本,让学生观摩幼儿园课例、分析课例、创编课例、实施创编课例,形成一种围绕音乐活动课例展开的螺旋上升式的教学模式。这种学习模式围绕课例展开,因此称为课例教学。
二 、课例教学在学前教育专业音乐
活动设计课程中的实践
随着《学前教育专业课程改革》课题的深入展开,笔者于2012—2013学年第一学期,在海淀艺术职业学校的学前教育专业2011级的1班和8班进行了《幼儿园音乐活动设计与组织》的教学试验。
起初,请学生观看幼儿园优秀音乐歌唱活动课例《猪小弟的幸福生活》,开始学生兴趣很高,边看边随着孩子们天真的表现爆发出阵阵笑声,可是看到中后段时兴趣就慢慢减退了。
经过一番思考,我认为是教学思路不当所致。这门课的最终目的不就是想让学生成为录像中的教师,能设计组织孩子们喜欢的活动课吗?所以讲了不少理论知识,但实际效果并不理想。我决定在接下来的教学中不再先讲理论,而是要求学生看完课例后模仿课例进行教学。
首先进行分组,每组都要安排有擅长弹琴、唱歌、画画、讲故事、制作PPT的同学。这样一来,学生饱含着即将模拟上课的热情,就积极地行动了起来,专注地观看模拟教学的录像,主动记录教学环节,主动学唱、弹唱课例中的歌曲……课例教学的实践发挥了学生的主体性,学生积极性高、学习效果显著,收获颇丰。
三、课例教学在音乐活动设计课程中
实施的基本流程、组织形式
(一)课例教学的基本流程
(二)课例教学的课堂组织形式
依据课例教学的流程,至少将学生分成两个小组。一组是创编、实施课例组,另一组是观察、讨论课例组。并根据音乐活动课教学的任务需求来分配小组成员,小组长可轮流安排小组成员担任不同的任务。
创编时,创编小组成员要依靠全组成员的智慧,合作完成创编课例的教学任务。实施时,选一名学生承担教师角色,其他成员扮演授课对象——幼儿,共同完成创编课例教学的实施。观察讨论组可分成两部分,分别观察教师的教学活动、学生的学习活动。在一个完整的课例教学之后交换小组任务。总之,小组成员应分工明确,保证每位学生公平充分地参与,全面锻炼各方面的教学能力。
四、课例教学的基本特征
(一)优秀课例教学视频、教案是课例教学的资源
在课例教学中所用的音乐活动课例应为全国幼儿园优秀的课堂教学视频。优秀的课例录像具有真实性、完整性和领先性的特点,它是教师技能的成功范例,是一种重要的教师技能教学资源,依托它们能很好地促进学前教育专业学生的教学技能发展。同时,观察、讨论视频中幼儿的学习行为,有利于让学生了解幼儿各年龄段的身心发展水平。
由于幼儿年龄小,活动课时间不长,通常小班15—20分钟、中班20—25分钟、大班25—30分钟。这样的课时长度有利于完整解读优秀课例视频。
(二)观察、讨论课例是课例教学的关键
一个完整的课例教学流程,至少有三次观察、讨论课例的机会。第一次是观察讨论优秀课例,第二次是观察讨论学生创编的课例,第三次是观察讨论学生改进的创编课例。在观察、讨论课例时,教师和学生之间应该是双主体,双方相互尊重,平等交换意见。
优秀课例背后的教育精神是学生实践的指南,优秀课例的教学理念是学生创造的智囊,优秀课例的教学行为方式是学生实践的参照样式。因此,教师要引导学生照应书本上提到的教育精神、教学理念、教学行为,挖掘优秀课例中的鲜活场景。
借鉴课例研究的成果,课例教学中要求有观察小组参与,重视观察学生学习的全过程,记录学生对课堂教学内容和方法的各种反应,观察对象可以是全体学生的表现,也可以是部分学生的表现。
讨论时不仅要评价教师的表现,还要分析学生的学习过程。要讲述观察的情况、对教学过程的看法和自身的体会。重点回答三个核心问题:学生如何达到学习目标,教学过程应如何改进,你自身从中学到了什么。②在展开讨论的基础上,修改完善课例的教学设计。
(三)学生职业能力的培养是课例教学的目的
对学前教育专业的学生而言,教师技能的学习可以从模仿开始,课例教学中,学生实施的音乐创编课例教学可以是克隆式的。即使是克隆,也包含着学生的二度创造。例如,克隆音乐活动课例《猪小弟的幸福生活》,学生需要完成歌曲弹奏、歌曲范唱、图片教具制作、实施教学过程设计、组织教学这些需要发挥主观能动性的任务。优秀课例的学习是思维学习与行为学习、模仿学习与创造学习的统一。
课例教学中,我们鼓励、提倡学生结合小组成员的智慧,体会学生自身的特点仿编、改编课例。不要怕犯错而不敢创新,学习过程中的犯错、纠错是为了将来工作中的少犯错。
课例教学直接、充分地体现了职业教育“做中教、做中学”的教育理念,有利于学生职业能力的提高。体现了学前教育专业“以能力为本位”的价值取向。但同时也存在有待解决的问题如:课例教学的教材、教学资源有待开发;实施课例教学的设施有待完善;学前教育专业教师的教学设计与实施能力有待进一步提高等。
注 释:
①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2001年6月版。
小学音乐教育案例范文4
一、要树立终身学习的理念
教师是人类永恒的职业,但社会对教师条件的选择并不永恒,时代对教师的要求越来越高。教师良好的素质并非与生俱来,而是通过学习才能获得的。终身学习的能力既是社会发展对人的要求,也是教育变革对教师职业角色提出的要求。新的教育观念认为,终身学习是当代教师成长和发展的必由之路。新世纪的教师必须道德高尚,知识渊博,具备扎实的教学基本功,有终身学习和创新教育能力。终身学习是一种知识更新、知识创新的要求。终身学习的主导思想就是要求每个人必须有能力在自己的一生中利用各种机会,去更新、深化和进一步充实最初获得的知识,使自己适应快速发展的社会。在深刻认识教育在社会经济活动中作用的基础上,必须把终身学习看作是教师的一种社会责任,一种人自身发展的需求。终身学习,我们不仅要提升自身的专业知识,还要学习方面,如教育学、心理学、课程改革理念等等。设想,如果一位教师他自己的思想观念、知识结构从始至终都是一成不变的,他如何能培养出符合社会需要的人才?
二、要大胆进行音乐新课程改革
"音乐教育并不是音乐家的教育,而首先是人的教育。"以生为本,重视学生音乐能力和综合素养的整合发展,应该是音乐教师努力的方向。面对飞速而来的多种媒体,学生受教育的范围已不仅仅局限于学校课堂,为此我们的课堂应该及时改变教学模式,让课堂不只成为学生学习的场所,更是学生展示自己能力才干的天堂,音乐课程要让学生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自由学习,教师从中倾听、观察、随后根据学生的学习情况作出判断,借助小组活动,学生资源开发通过通过小组的学习活动可以得到很好的体现。每个小组成员能力各有高低,小组学习可以帮助他们取长补短、互帮互助,更有利于学生的交流合作。"表现"是实践性很强的音乐学习领域,是学习音乐的基础内容,是培养学生音乐表现能力和审美能力的重要途径。音乐课程要充分利用有效的教材资源,运用多样的学习方式,为学生提供各种音乐实践的机会,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充分发挥学生的潜能,让学生在实践中学,在实践中用,在实践中学习思考,学会汲取,学会总结,最终将知识的获取过程自觉转化为一种实际的学习能力。只要给学生机会,给学生时间,学生比任何时候都喜欢将自己的才能展示出来。这样就会达到让学生有兴趣,喜欢上音乐课的目的。
三、要在教学反思中提高课堂教学质量
作为一名音乐教师,虽然音乐课并不涉及到升学考试,但作为素质教育的一个必不可少的因素,音乐课的质量,也是极为重要的。因此,音乐教师也应该学会反思、善于反思。那么,音乐教学反思该从哪些方面着手,又如何在反思中提高自己的教学能力呢?笔者认为应该从以下几个方面把握:1、备课过程中设计反思。音乐课的备课不同于语文、数学,不需要把注意力过多地放在某些知识点或者技能技巧的掌握程度上。在设计教学方案时,就可以先给自己设计这样的几个问题以供反思。例如:"学生对本课的民歌熟悉程度如何","怎样设计学习民歌的教学方式会更容易引起学生的兴趣","在学唱民歌的教学环节中会出现哪几种问题,如何对症处理"等等。这样,在教学的过程中,教师就会觉得有的放矢,备课也不会流于形式。因为音乐课的教学目的是提高学生对音乐的兴趣,所以在备课中设计的反思还是以提高兴趣为主。如果在实施教学的过程中发现学生特别有兴致,或者无动于衷,就该问问自己是什么原因,积累经验教训,并在平行班尝试不同的教学方式方法,以求得**效果。2、上课过程中验证反思。
小学音乐教育案例范文5
关键词:音乐艺术;音乐教师教育;课程方案;培养目标;改进思路
中图分类号:J60 文献标识码:A
一、基本背景
随着基础教育音乐课程改革的推进,高等学校音乐教师教育的改革势在必行。为此,2004年底,国家教育部印发了《全国普通高等学校音乐学(教师教育)本科专业课程指导方案》(教体艺[2004]12号)(以下简称《课程方案》),这一《课程方案》是教育部委托全国教育科学“十五”规划重点课题“中小学音乐教育发展与高师音乐教育专业教育教学改革”课题组研制的,实际上是该课题的一个后续研究成果。毋庸置疑,这是该课题组为我国音乐教师教育的课程改革做出的一个重大贡献。根据教育部的要求,《课程方案》从2005年秋季开始在全国普通高等学校(含综合大学、师范院校、艺术院校)音乐学(教师教育)本科专业中实施。
2006年底,教育部又印发了《全国普通高等学校音乐学(教师教育)本科专业必修课程教学指导纲要》(教体艺厅[2006]12号)(以下简称《课程纲要》),该《课程纲要》是教育部关于音乐学(教师教育)专业课程建设的一个指导性教学文件,是有关学校制定课程教学大纲、组织教学、开展教学评估、实施教学管理和教材建设的重要依据,也是教育部对音乐学(教师教育)专业点进行教育、教学评估的重要依据。该《课程纲要》明确了《课程方案》所规定的11门专业必修课程的课程性质与目标、课程内容与教学、课程实施与评价,其中所明确的教学基本内容是课程教学的重要依据,而课程教学大纲、教材内容的排列体系和具体的教学安排等,各校可根据实际情况自行确定。
2007年9月,教育部下发《关于开展全国普通高等学校音乐学(教师教育)本科专业课程教学试点工作的通知》(教体艺厅[2007]10号),并公布了包括师范大学、专业音乐学院、综合性大学在内的共45所试点大学名单。开展试点工作的目的是为实施《课程方案》和《课程纲要》提供鲜活的实践经验,为提高内地普通高等学校音乐学(教师教育)本科专业课程建设水平与教学水平产生积极的推动和引导作用。
2011年10月,教育部下发《关于开展全国普通高等学校音乐学(师范教育类)本科专业课程教学调研的通知》(教体艺厅函[2011]39号),希望通过这次调研全面了解全国普通高等学校音乐学(师范教育类)本科专业办学的总体水平和发展整体状况,重点了解自《课程方案》和《课程纲要》下发以来全国45所试点高校的实施情况。本次调查范围为全国普通高校开设音乐学(师范教育类)本科专业的学校,根据2010年的统计数据,全国普通高校开设有音乐学本科专业的学校有413所,其中师范教育类的学科点211所。调研内容包括课程教学管理情况、开课情况和教学情况、教师队伍情况、学生学习情况,以及对加强和改进音乐学(师范教育类)本科专业课程教学的意见和建议等。调研形式为通讯调研和现场调研相结合。
由上可知,从政策层面上看,国家对音乐教师教育的课程设置及教学改革十分重视,行政力度前所未有。尽管教育部所下发的《课程方案》及《课程纲要》均属于“指导方案”和“指导纲要”,并非“强制性”或“指令性”文件,但其示范和引导作用不可低估,通过试点学校的实践和教育行政部门的评估,这两个文件已经并将继续对全国普通高等学校音乐教师教育的改革与发展产生重要影响。因此,对该《课程方案》及《课程纲要》进行全面审视分析就显得十分必要。有鉴于此。本文将以该《课程方案》为依据和研究对象,重点探讨高等学校音乐教师教育专业课程设置的问题。另外,基于历史的原因,目前国内对音乐教师教育的专业称谓并未规范,甚至连教育部下发的文件也对此未能统一,就如上述文件所示,或叫“普通高等学校音乐学(教师教育)专业”,或称“普通高等学校音乐学(师范教育类)专业”。为了行文的准确与方便,本文将统一表述为“音乐教师教育专业”。
二、专业课程设置的基本框架
教育部下发并正在实施的《课程方案》,确定了各类课程总学时为2600-2800学时,共150学分,其中包括公共课程720学时,占40学分,由于这类公共课程要求是必须按照教育部有关规定执行,故《课程方案》中并未具体涉及。也就是说,该《课程方案》只是对除公共课程之外的总共1900—2100学时和1lO—115学分的专业课程进行了设计。专业课程的框架结构及学分分布如上图所示。
上述课程结构分布图清晰表明,《课程方案》规定音乐教师教育专业课程由必修课、选修课以及地方和学校课程等三类课程组成,。具体为:
必修课约1000—1200学时,55—60学分,共包括如下ll门课程(括号里为建议学分):
选修课约810学时,45学分,包括限选课(162学时,分)和任选课(648学时,36学分),其中限选课分为三组,要求学生必须在每组课程中选修一门;任选课分为两类,一类是专业任选课(432学时,24学分),一类是美育、教育和文史哲、文理渗透类课程(约216学时,12学分)(本文简称为综合任选课)。具体的课程结构分别为:
上面图表中,专业任选课中的音乐教育与音乐科技类课程包括:音乐教育学,中外音乐教育史,中外音乐教育比较,音乐教育心理学,音乐教学课件制作,计算机音乐等。音乐学与作曲技法理论类课程包括:音乐学概论,民族音乐学,中国传统音乐概论,中国音乐史学基础,外国音乐史学基础,音乐评论,音乐编辑,音乐文化;和声学,复调,曲式与音乐作品分析,配器法等。音乐表演类课程包括:声乐,声乐名作与演唱赏析,重唱与表演唱,声乐教学法,朗诵与正音;钢琴(或手风琴、电子琴),钢琴名作与演奏赏析,钢琴教学法;中外管弦乐器演奏,器乐名作与演奏赏析,管弦乐器教学法,室内乐;戏剧表演与名作赏析,戏曲与说唱音乐等。
上面图表中,综合任选课中的美育与其他艺术类课程包括:中外美术简史与名作鉴赏,电影电视艺术简史与名作鉴赏,舞蹈名作鉴赏,戏剧名作鉴赏等。教育与文史哲、文理渗透类课程包括:现代教育理论,中外教育史,汉语方言,中国文化简史,外国文化简史,中国文学简史,外国文学简史,中国哲学简史,西方哲学简史,中外文学名著导读,音乐文献检索与论文写作,音乐专业外语文献选读,自然科学发展简史,信息技术与现代科技等。
《课程方案》确定的课程体系中的专业课程,除了上述的必修课和选修课之外,还有一类课程是地方和学校课程。这类课程约180学时,占10个学分,要求学校根据区域性、民族性音乐教育的要求和学校特色来开设。具体包括:民族音乐历史与文化,区域音乐历史与文化,少数民族乐器,民间音乐采风,民族音乐教:学研究,民族语言的音乐教育实践等。
以上便是教育部《课程方案》专业课程设置的基本框架及其具体课程。此外,教育部还印发了“《全国普通高等学校音乐学(教师教育)本科专业课程指导方案》说明”。该“说明”就《课程方案》的基本特点进行了总结和解释,这些特点实际上可以理解为是《课程方案》的制订原则与创新之处。主要有以下几点:
第一,增大了学校课程设置的自由度。基本思路为:必修课程学科化,选修课程类型化,地方和学校课程特色化。
第二,拓展了课程的形式和内容。具体表现为:精选必修课程,确保培养目标的实现;增加选修课程门类,提倡课程形式多样化;整合单项课程,力求课程设置合理化。学生应获得不同门类的基本学分,以保证其知识结构的均衡合理。
第三,为了更好地适应21世纪对音乐教育人才的需求,提高音乐教育专业人才的培养质量,在选修课方面设置了限选课和任选课。任选课又由两大类、五小类构成。在确保实现教师教育培养目标的基础上,有利于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与发展需要主动积极地学习。
应该说,上述“说明”对本《课程方案》的特点及创新之处的把握是比较准确的,而且从形式上看,专业课程的基本架构与课程所涉领域似乎也是科学、全面、丰富的,特别是增加了各个学校自主设课的自由度,也扩大了学生自主选课的空间。然而,音乐教师教育专业课程设置是否科学合理,是否符合音乐教师教育自身的发展规律,其判断的依据当然不应该只是形式,而更应该从实质上、多角度、深层次地去加以分析探讨。
三、用另一只眼睛看课程
对于课程设置的问题,长期以来我们都比较专注于各门课程本身在课程框架体系中地位与名分的认定,所以才有必修课与选修课、限选课与任选课这样的称谓,表面上看,这样挺好的,重要程度一目了然,操作性强也令人信服。但我们往往缺少去深究诸如下面这样一些问题:确定某门或某些课程在课程体系中的地位与名分的依据又是什么呢?是我们认为它们很重要,还是它们的确很重要?若它们的确很重要,其重要性又是以什么为标准来加以判定呢?
以往我们总是习惯从课程本身的视角来审视课程,现在我们不妨跳出课程本身,换一个视角用另一只眼睛来看一看课程。因为“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课程改革,如果总是围绕着传统课程体系本身那个圈子转,在课程内部看课程,在课程内部做组合游戏和调解协调工作,我们将会因为各自的专业特长与喜好而发现:每个老师所珍爱的每一门课程其实都重要,手心手背都是肉,每门课程都很难取舍。因此,夸张一点说,所谓必修课与选修课、限选课与任选课等地位与名分的认定,其实是具有不同专业特长或喜好的课程编制者之间相互博弈又互相关照的结果。
如果说一只眼睛看课程,是盯着现有课程本身看,那么,另一只眼睛看课程,则是要把目光从课程移至人,因为人是教育的出发点,人当然也是课程设置的出发点和依据。
在现阶段,普通高等学校音乐教师教育本科专业的培养目标定位应该是明确无误的,那就是主要培养合格的基础教育音乐教师,按照教育部《课程方案》的表述就是:“本专业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掌握音乐教育基础理论、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具有创新精神、实践能力和一定教育教学研究能力的高素质的音乐教育工作者。”
所谓培养目标定位,通俗地说就是明确音乐教育专业要培养什么人的问题,只有弄清楚了这个问题,我们的课程设置才有依据,才好下手。其实,这个道理谁都懂得,但是在编制课程的时候,就不一定都能真正关注了。下面,我们不妨就从本专业所要培养的人——音乐教师这个角度出发来审视音乐教师教育本科专业的课程设置。
一般说来,一个高中毕业生,要想通过四年的本科教育而成为一名合格的音乐教师,需要在两个大的层面上去加以塑造和培养。首先,要把人生观价值观尚未定型的高中学生培养成为具有基本道德准则、公民权利责任意识、科学理性精神以及基本文化素养的合格公民;其次,要把没有教师专业背景和基础的普通公民塑造成具有专业角色意识以及专业和教学能力的合格音乐教师。培养合格公民的责任,自然主要由学校所开设的通识教育课程来承担,而培养合格音乐教师的责任,则主要由音乐教师教育专业课程来承担。当然,不管是培养合格公民还是培养合格音乐教师,都离不开整个大学文化精神的熏陶与综合影响。绝不可能只是与某门或某些课程一一对应并由其独立承担责任,但是没有针对性的课程设置肯定是万万不能的。鉴于通识教育课程在我国主要由国家教育行政部门统一规定,不管它们对于培养合格公民是否有效或效果如何,学校自主设课的空间相对较小,且这类课程设置也不属于本文的研究范畴,所以,这里就不加以讨论,本文要探讨的只是培养音乐教师的专业课程。
那么,到底应该开设哪些专业课程,才能够把一个普通公民或普通大学生培养成为一名合格的音乐教师呢?我们认为,同样也需要在两个层面上去使力。首先是要把学生培养成为一名教师,其次才是要把他们培养成为一名音乐教师,这两个层面的目标达成都需要有相应的课程去承担责任和具体实施。与上面同样的道理,不同课程对学生的影响是综合形成合力的,教师和音乐教师的角色定位和专业培养也应该是同时进行的,但是有一点不容置疑,即要想把一个普通人培养成为教师,必须要设置相对应的教育专业课程;而要想把一个普通人或一个普通教师培养成为音乐教师,也必须要设置相对应的音乐专业课程。这就意味着,对于音乐教师教育专业来说,要想实现“合格公民——合格教师——合格音乐教师”这三重培养目标,课程设置必须有与之相对应的三个大的板块,即通识教育课程——教育专业课程——音乐专业课程,而后两个板块合起来就构成音乐教师教育专业课程。也就是说,音乐教师教育本科专业课程的基本框架应该为:教育专业课程十音乐专业课程。通过前者让学生掌握作为一个合格教师必备的教育教学规律和技能,通过后者让学生掌握作为一个合格音乐教师必备的专业知识和技能,这两类专业课程同等重要,既缺一不可,也不能偏废。以下是培养目标与课程设置对应表:
应该说,无论是传统的课程设置方案还是现行的教育部《课程方案》,或是目前各个学校自行编制和实施的课程方案,都无一例外地包含着通识教育课程、教育专业课程、音乐专业课程。然而,我们有必要进一步探讨的是,这三类课程的分布比例是不是科学合理。基于国情原因,抛开通识教育课程不说,我们的两类专业课程设置比例又是否恰当?我们所开设的教育专业课程是否能够保证培养出合格教师?所开设的音乐专业课程是否又能够保证培养出合格音乐教师?关键问题概而言之就是:音乐专业课程和教育专业课程两者到底应该保持一个什么样的比例才能相对科学合理?
我们先看看教育部《课程方案》中三类课程所占学分的分布情况:
需要说明的是,在《课程方案》中,通识教育课程与公共课程并不等同,《课程方案》中的某些专业课程,如综合任选课程中的其他艺术类课程以及文史哲、文理渗透类课程,实际上是属于通识教育课程,而这些课程并不包括在公共课程范畴内。因此,上述统计数据中,通识教育课程的学分是公共课程的40个学分再加上综合任选课中的通识教育课程所占的学分,共计约50个学分。
而在剩下的100个专业课程学分中,音乐专业课程占了85%,教育专业课程只占15%。进一步来看。在所有11门专业必修课中,属于教育专业课程的仅有一门课程,即排在最后的《学校音乐教育导论与教材教法》(6学分),音乐专业课程门数与教育专业课程门数的比例为10:1;音乐专业课程与教育专业课程的学分比例为8.7:1。另外还需说明一点,上述所统计的教育专业课程所占学分为15个,占总学分的10%,这实际上是以假定所有学生都选修了专业任选课中规定的“音乐教育与音乐科技类课程”和综合任选课中的教育课程为前提的。
我们姑且不讨论教育专业课程究竟应该在专业课程中占多大比例才比较合理,但是,同为专业课程的音乐专业课程与教育专业课程无论在课程门数还是在学分分布上竟然如此的悬殊,这无疑是不科学的,因为,音乐教师教育专业,既属于音乐专业,也属于教育专业,两者无法彼此取代。试图用十分之一的教育专业课程去培养一名教师,而用十分之九的音乐专业课程去打造一名音乐教师,我们认为,前者不现实,后者有偏差。这样的课程设置所培养出来的人恐怕只能在讲台和舞台间徘徊,哪一个台子都上不了,即便上去了也难以站稳脚。
为了进一步了解目前国内各高校音乐教师教育专业的课程设置情况,我们还对10个省属师范大学音乐学院的课程设置进行了统计,见下表:
上表所列的10所师范大学音乐学院的课程方案中三类课程平均学分分布情况为:
统计显示,上述十所大学的教育专业课程所占比例在10%-19%之间,平均为14.6%,高过了《课程方案》的10%,这是值得肯定的。对于上述统计,有两点需要说明:一是为了和教育部《课程方案》统计的依据一致,所有实践类课程或活动(包括艺术实践类和教育实践类)都不计算在专业课程之内;二是部分学校在通识教育课程中开设了教育学、心理学等课程,我们把这些课程都统计为教育专业课程,这可能也是上述十所大学的教育专业课程所占比例要比教育部《课程方案》中教育专业课程所占比例高出近五个百分点的原因之一。
综上所述,用另一只眼睛看课程,由关注课程本身转向关注人,我们不难得出结论:若采用像教育部《课程方案》这样的专业课程设置实施教学,用如此低的教育专业课程投入来试图培养出合格的教师,实在是有些勉为其难;而要想寄希望于通过高投入、高比例的音乐专业课程的教学来培养出合格的音乐教师,似乎也同样并不现实。因为,客观地说,目前我们的音乐专业课程教学无论从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形式与方法、教学评价等各个方面看,几乎都与专业音乐教育如出一辙,其对中小学音乐教学的示范性、启示性无从谈起。这是后话,此处不加展开。
四、改进的基本思路
无论从已培养出来的毕业生素质情况看,还是从现行的《课程方案》本身看,目前我们不能回避的一个现实是,音乐教师教育专业的课程设置是存在问题的,对其进行改进势在必行,这既不能犹豫更不能拖延。因为基础教育音乐课程改革进行了十多年,音乐教育已经站在一个新的历史高点上向前发展着,而如果我们的高等学校音乐教师教育专业依然因循守旧固步自封,不能跟上甚至根本就没想要跟上基础音乐教育的改革与发展步伐,那么,将不仅直接影响和阻碍基础音乐教育的改革与发展进程,而且总有一天高等学校音乐教师教育自身也会受到教育规律和市场规律的双重惩罚,而这样一个认识问题不解决,再多改进举措的探索都将徒劳。所以,目前要解决的最关键问题是我们能否下定改革的决心,只有把认识问题解决了,对其他具体问题的研究和探索才具有现实意义。
限于篇幅,本文拟只从宏观层面就音乐教师教育专业本科课程设置的改进与完善提出几点粗浅想法,其基本思路并非只针对教育部《课程方案》,而是以整个音乐教师教育课程设置现状为研究背景。
第一,明确课程设置的出发点和依据。
从根本上讲,专业课程设置的出发点和依据既不是传统课程体系本身,也不是学校现有的师资力量及办学条件,而是专业培养目标与人才培养规格,是基础音乐教育对教师素质的现实要求,是与专业音乐教育相比较音乐教师教育自身所特有的基本规律。
只有明确了我们的专业培养目标是为基础音乐教育输送合格的音乐教师,并打心眼里替学生的未来就业着想,把服务于基础音乐教育这一宗旨铭刻在心,我们在进行课程设置的时候,才会一切从学生出发,一切围绕人才培养规格做文章。学生作为未来音乐教师的成长需要什么课程,中小学音乐教师理想素质结构的搭建需要什么课程,我们就应该设置什么课程;而不是办学单位方便提供什么课程,擅长提供什么课程,就设置什么课程。我们要因学生设课,而不是因教师设课。虽然我们也鼓励和强调应该多设置体现办学单位自身特色和优势的课程,但那是在实现培养目标和人才培养规格的基本课程得以全面设置的前提之下才应该去考虑的事情。
明确了课程设置的出发点和依据,则还需要我们真正了解基础音乐教育的发展态势及其对音乐教师的具体素质要求。而这种了解显然不只是一个教学法老师的事情,也不只是个别分管领导的事情,而是高等学校音乐教师教育专业所有课程教师的事情,当然更是课程编制者必须要做好的事情。但毋庸讳言,目前高等学校音乐教师教育专业课程教师真正了解基础音乐教育的又有多少呢?恐怕绝大部分老师都还是固守在传统的专业课程体系框架之中,两耳不闻窗外事,事不关己高高挂起。这样一来,即便我们心里明白了课程设置的出发点和依据,如果我们并不了解基础音乐教育现状,并不清楚当今中小学音乐教师要具备哪些素养与能力,那么,要构建科学合理的专业课程设置体系,那也是不太可能的。
因此,让所有教师尤其是课程编制者走出高校象牙塔,走进中小学音乐课堂,与中小学音乐教师进行亲密接触,以此提升高校教师的教育教学素质以及服务基础教育的意识,使所有专业课程都充满教学的示范性,让所有熟悉基础音乐教育的教师都参与到课程设置工作中来,以优化课程编制队伍的组成结构,这是我们改进专业课程设置必须解决的第二个问题。
第二,优化专业课程编制队伍的结构。
音乐教师教育专业的课程编制,并不是领导的特权,也不是教授们的专业,也不是专业办学单位的专利。但就目前各个学校制订课程方案的操作模式看,恐怕基本上还是局限于音乐学院内部的自我编制、自我诊断和自我修补。
前面我们已经反复强调,课程设置的出发点和依据是基础音乐教师的培养目标和人才规格,而基础音乐教育所需要的教师究竟应该具备怎样的素养与能力结构,最有发言权的莫过于中小学一线的音乐教师自己。因此,一线音乐教师和音乐教研员参与课程编制十分必要,他们在基础音乐教育实践中所获得的切身感受,比我们拍着脑袋构想出的主观图景要真实可靠得多。与此同时,课程设置本身是一门很深的学问,它有自身的理论基础和运行规律,通识教育课程、教育专业课程、音乐专业课程三个板块之间应该保持何种比例、必修课和选修课应该又需要保持何种比例才科学合理,这些都不是我们随意想象出来的,这是有教育规律可循的,教育和课程专家们对此进行过长期的研究并积累了大量成果。因此,教育与课程专家介入专业课程编制同样也十分必要。也就是说,一个完善的音乐教师教育专业课程编制队伍,必须要有三方面人士组成,即办学单位自己的专家教授、教育与课程专家以及一线的音乐教师。而一线教师和课程专家具体如何介入课程编制,这是一个非常简单的问题。或聘请他们作为课程编制顾问,或请他们出席课程编制研讨会,或将文本提交给他们进行审定等等。只要我们不耻下问,虚心请教,相信他们一定会给我们全力支持。
当然,课程编制队伍的主体还是我们办学单位自身,也正因为如此,无论是主持或是参与课程编制的人,都必须深入基础音乐教育实践一线,认真听取基础音乐教育对高等学校音乐教师教育的期盼和诉求。我们应该常态化地通过现场听课与访谈、问卷调查等方式,对我们的毕业生进行追踪调查研究,了解他们在用人单位的表现,特别是他们在音乐教育教学实践中所面临的问题,虚心接受他们对母校办学的批评意见与建议,这无疑将是我们改进与完善专业课程设置的最重要依据。
第三,切实加大教育专业课程的比重。
在本文第三部分中,我们通过对教育部《课程方案》以及10所省属师范大学音乐学院专业课程设置的统计分析,很容易地就发现了一个问题,即在两类专业课程中,教育专业课程与音乐专业课程两者之间的比例严重失调,教育专业课程所占比重明显偏小。
之所以说教育专业课程比重明显偏小,其依据为:首先,目前所设教育专业课程根本不足以让学生具备和掌握作为一名合格教师所必须具备和掌握的教师角色意识、教育教学规律和技能;其次,近年来音乐教师教育专业毕业生的教育教学素质严重缺失本是一个不争的事实;再次,西方发达国家教师教育课程设置中教育专业课程比重普遍达到了25%左右。
其实,增加教育专业课程的比重并不是什么新话题,多年来就一直有这样的呼吁,但这些诉求往往只是停留在论文或学术研讨层面,实际效果并不理想,教育部印发的《课程方案》就是例证。之所以问题突出却难有突破,原因自然很多,课程设置你借鉴我的,我借鉴你的,依样画葫芦,照样过得很舒坦。也就是说,即便完全不改也丝毫不会影响目前高等学校音乐教师教育专业的生存状态,并且该专业还是大部分学校的生存依靠,简言之,没有改革的动力与压力,这显然是最根本的原因。当然,呼吁增加教育专业课程比重的人要么就是局外的教育与课程专家,要么就是局内的教学法教师,都是没有实际话语权的人。眼下教学法教师在音乐学院中显然是弱势群体,难有发声的机会,一般音乐学院不管招生规模有多大,教学法教师大都是属于孤军奋战,一人顶起半边天。这倒也折射出了一个怪现象:一般来说,教育专业课教师的地位是无法与音乐专业课教师相比的,然而,领导们却放心地让他去挑大梁,一个教师竟然承担着提升全院系数百音乐教师教育专业学生教育教学素养的重任。这到底是重视还是不重视呢?
我们认为,根据目前的实际情况,将教育专业课程增加到20%左右是完全必要和可能的,而且这个比例必须是实打实的,而不是学生可选可不选的伪比例。因此,教育专业课程不能主要只定位为选修课,学生想学就选,不想学就不选,它必须在必修课与限选课中占有一定分量。就拿《课程方案》来说,必修课中应在现有的《学校音乐教育导论和教材教法》这一门课程的基础上再增加一门教育专业课程,或者将现有课程拆分成两门,即注重基础理论修养的《音乐教育导论》和注重教学实践操作的《音乐教材教法》,本来这两门课程合在一起也不伦不类,主次难分,目标不明。选修课中的限选课应该增添一组教育专业课程,这样就可以保证学生学习的教育专业课程除了必修课之外还得有另外的选择。应该说,作为一种导向,增设教育专业课程,并且尽量把它们排得靠前一点,其实在一定程度上是在引导学生对教育专业课程以及提高自身教育专业素质给予应有的重视。
在加大教育专业课程比重的同时,还需要特别考虑教育专业课程本身是否能够学以致用,是否能够有效提高学生的教育教学素养。长期以来,我们的教育专业课程注重这个“学”那个“论”的,拘泥于完整的理论体系,停留于空洞的理论说教,严重脱离和滞后于音乐教育实践,学生不喜欢,学了不管用。为此,应该大胆尝试设置一些与基础音乐教育紧密结合的实用性、操作性强的课程,还应该开设注重树立学生职业信仰和职业道德、了解音乐教育实践与音乐教师职业优势的人职教育课程。
至于具体该设置哪些教育专业课程,我们可以进行专题研究。一种最简单实用的思路就是,比照培养目标与人才规格有针对性地去设置相应的课程。比如,《课程方案》确立的培养目标是“本专业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掌握音乐教育基础理论、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具有创新精神、实践能力和一定教育教学研究能力的高素质的音乐教育工作者。”那么,什么课程能让学生“掌握音乐教育基础理论、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呢?什么课程又能让学生“具有创新精神、实践能力”呢?又有什么课程能让学生具有“一定教育教学研究能力”呢?
第四,改进音乐专业课程设置及教学。
因为培养目标和人才培养规格不同,音乐教师教育中的音乐专业课程和专业音乐教育中的音乐专业课程也不可能完全去套用。然而,目前音乐教师教育中的音乐专业课程设置基本上还是沿袭着专业音乐学院的套路,或许在课程名称、课程数量及课程体系结构等方面有所改变,但因人设课、注重专业细分和技能技巧高精尖的课程特征依然很明显。因此,音乐教师教育专业所设置的音乐专业课程同样也需要进一步完善,其基本思路是强调课程的文化性与综合性,探索课程整合的可能性与必要性,平衡课程内容的广度与深度。鉴于中小学音乐教师不能是“专才”而应是“全才”,可考虑将音乐专业课程分为全面音乐素养类和音乐技能技巧类,这两类课程同等重要,不可偏废,必须保持两者的相互协调平衡,而且要把学生所掌握的技能技巧装上坚实厚重的音乐文化底座。
课程教学,虽然不属于课程设置的问题,但它与课程设置相辅相成,再好的课程设置终究需要通过教师的教学才能具体实施。因此,在这里我们也要特别强调音乐专业课程设置的改进必须与课程教学的改革同步进行。
小学音乐教育案例范文6
【关键词】音乐教育;教育方式
音乐教育是幼儿园教育中的重点,音乐教学符合现阶段幼儿身心发展的需要。我国《幼儿教育纲要》中明确提出:教育者应当根据学前教育内容及任务,采用新的手段与方法,增加教育对幼儿的有益的影响,使幼儿在德、智、体三方面全面发展。
一、采用“寓教于乐”的音乐教育方式
“寓教于乐”的音乐教育方式是指将音乐教育与游戏融合在一起,保证幼儿在游戏中学习,潜移默化影响幼儿音乐学习能力。玩是孩子的天性,游戏能增强幼儿对周围环境的记忆印象。幼儿游戏丰富多彩,适应大多数音乐歌曲的音调,能增强“寓教于乐”音乐教育方式的可行性。
学前音乐教育中有很多歌曲具有游戏性的特点,例如《数鸭子》。在《数鸭子》音乐游戏教学中,老师可以简单绘制许多小鸭子的图案,将小鸭子图案贴在小朋友脸上后开始游戏。教师先选出一位小朋友,并带领小朋友唱《数鸭子》,当唱到“大家快来数一数,到底几只鸭”时,让大家一起喊出被选中小朋友脸上有几只鸭子,如果哪个小朋友喊错了,教师就可以惩罚那个小朋友表演个小节目。值得注意的是,让每个人都有成为被选中小朋友的机会,保证游戏公平。
“寓教于乐”有多种教育方式,教师要根据幼儿自身特点改变教育方式。例如,很多小朋友好动,在音乐教育中“一二三四,木头人”就是一种可以借鉴的游戏方式。在游戏中,教师可以将数数改为播放音乐,不定时停止音乐,在音乐停止之后,所有人不能动,如果哪个小朋友动了,就算失败。“寓教于乐”的关键是就音乐与游戏相结合,教师要根据游戏方式选择音乐,使音乐符合游戏特点,提升幼儿学习效果。
二、采用“情景互动”的音乐教育方式
“情景互动”的音乐教育方式是指故事情节与学生表演相结合,在其中穿插所要学习的音乐科目,集合“学习”、“游戏”、“表演”、“音乐”四种元素,还原故事背景,提升小朋友学习兴趣,达到音乐教学效果最优化的目的。
针对小朋友喜欢动画片、幼儿音乐教育存在较多动画歌曲的特点,教师可以根据教育方案选择故事内容。《蓝精灵》是幼儿音乐中的曲目,教师可以根据《蓝精灵》为背景制作情景活动。教师可以以黑板为背景,画出大山、森林、蘑菇、鲜花等,在选定表演的小朋友之后,开始情景互动教学。小朋友手拉手走上舞台,边走边唱:在山的那边海的那边有一群蓝精灵,他们活泼又聪明、他们调皮又灵敏……走上舞台之后还原蓝精灵生活的画面:蓝精灵采蘑菇的画面、蓝爸爸实验的画面、聪聪和厌厌大战格格巫的画面等。整个表演过程要以还原故事情节为主,在表演过程中,教师可以根据表演情节需要播放蓝精灵原装动画,吸引小朋友注意。也要播放《采蘑菇之歌》、《啦啦啦》等蓝精灵动画中插曲,提升小朋友对整首歌曲的认知。
三、注重音乐欣赏与音乐参与教育
音乐欣赏与参与是现阶段学前音乐教育中不足的一面,现阶段很多教师都忽视了小朋友音乐欣赏的参与环节。音乐欣赏是学习音乐过程中不可缺少的环节,通过音乐欣赏、引导小朋友自我发现音乐中的美感与游戏性,鼓励小朋友亲自参与到音乐学习中来。参与性是集语言、肢体动作、乐器表演、舞蹈于一身,指导小朋友投身于音乐学习中,将音乐学习当作游戏,符合幼儿对音乐教育形式的需要。参与性原则指每个学生都能参与到音乐课例编撰过程中,积极参与音乐游戏活动。对教师而言,要将发掘音乐教育中深层次的游戏感觉作为今后工作的重点。音乐欣赏与音乐参与是保证寓教于乐教育方式和情景互动教学的保证。
音乐教学参与在于小朋友与音乐教学的互动,教师可以采用音效感较强的儿童音乐展开教学。在学习《大雨小雨》中,教师要事先准备好小鼓、碰铃等工具,再录制大雨、小雨的声音。先播放大雨小雨的声音,让幼儿自我感受雨声之间的差异与变化。在幼儿掌握雨声的变化之后,要鼓励幼儿做一些下雨时的肢体动作,例如大雨时身体剧烈摆动、小雨时身体轻微晃动等,以此形象生动的方式来反应不同雨声在幼儿心中的表现形式。最后要鼓励幼儿通过小鼓、碰铃等乐器将自己心中的大雨声音和小雨声音表现出来,增强整个《大雨小雨》学习的游戏性。
音乐欣赏教育是今后幼儿音乐教育中的另一重点方向。音乐欣赏分为对音乐音响的整体感知能力、音乐欣赏过程中的专注力、记忆力、想象力,以及在音乐欣赏过程中所产生的情绪反应和情感体验能力。在幼儿音乐教育中,音乐欣赏教育更为重要:第一,音乐欣赏能培养幼儿音乐兴趣、影响幼儿未来发展道路;第二,音乐是陶冶情操的关键,影响幼儿性格塑造过程。在音乐欣赏教育中,教师必须考虑幼儿的理解能力,选取符合幼儿年龄的音乐歌曲。在小班、中班音乐欣赏课程中,教师可以选取《七色花》、《小鲤鱼之歌》等轻快、放松的歌曲,慢慢培养幼儿音乐兴趣;在大班音乐欣赏课程中,可以选取《鼹鼠之歌》、《小贝历险记》等带有鼓舞性质的歌曲,引导幼儿发掘音乐所表达的内容,分层次提升幼儿音乐理解能力。
四、结语
在音乐教育中,教师应该以幼儿“玩”的天性展开教育,将音乐与游戏结合在一起,推出全新的教育理念。注重新音乐教育体系在音乐教学中的应用,培养幼儿学习音乐的兴趣,提升幼儿对音乐的领悟能力和感知能力,促进幼儿世界观的形成。本地资源是幼儿音乐教育中可以发掘的对象,将本地资源与音乐教育相结合,在提升幼儿音乐感知力的同时强化了本地文化教育,增强音乐教育的科学性。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发送邮件至tiexin666##126.com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
如需转载请保留出处:https://tiexin66.com/syfw/50618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