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介绍顺应论的基本内涵,分析其对商务英语翻译的启示。探讨顺应论在商务英语翻译中的应用,指出翻译人员应在翻译活动中对语境文化进行动态顺应,充分了解翻译对象所处的文化环境,尊重语言所产生的变异性、适应性特征,正确科学地选择语言,尽量实现等值翻译,确保商务活动的正常进行。
【关键词】顺应论;商务英语;语境;翻译
引言
在经济全球化背景下,国际商务活动的日益频繁和商务英语运用范围的扩大使得商务英语翻译被提到了一个重要的位置。翻译活动主要是将源语言转换为目标语言,属于一种复杂性的语言活动。该项活动在开展过程中主要涉及三个因素———原作者、译者以及读者。国外著名的语用学家Verschuren提出了顺应论,从语用的角度对日常存在的语言现象进行了研究。顺应论具有较强的解释力、较高的实际应用价值,以及较广阔的发展前途,这主要是因为该理论选择了一个全新的诠释视角对现今的语用学进行理解及解释(梁法丽、冯华,等2012)。可以说,顺应论的提出为翻译界研究翻译活动以及翻译理论提供了一个有效的理论框架及研究视角。顺应论在商务英语翻译中有很高的实际应用价值。
一、顺应论概述
Verschuren提出的顺应论是一种专业语用学理论,主要融合了语言使用与达尔文的进化论。它认为语言在翻译的过程中也需要经历一个适应与选择的过程,并指出传统的语用学在决定意义时只将意图作为唯一的抉择标准不够科学。交际活动本身就十分复杂,活动开展的过程又会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单靠意图并不能产生完整的意义。在语言交际过程中采取顺应论,实际上是对语言选择的顺应,这些选择可在语言组织的各个层面展开。语言主体具有较高的变异性、商讨性和适应性。其中,变异性可对语言选择的范围进行限定;商讨性则是依据灵活性以及策略性得出的;适应性则是人们从一系列的不确定中进行的可协商的语言选择活动,以符合交际活动的满意位点。语言所存在的变异性及商讨性也为适应性提供了一系列的条件,而适应性则是变异性及商讨性存在的必然结果,也是进行语言使用的源泉。顺应论主要包括语境顺应、动态顺应、结构顺应及顺应意识。语境顺应主要是指语言在使用时需与实际语境有机融合;动态顺应主要是指在语境顺应及结构顺应的基础上的顺应活动;顺应意识则是指在语言使用或选择语言、策略基础上涉及的说话主体自身的心理认知因素。
二、顺应论对商务英语翻译的启示
(一)语言使用是一个动态顺应过程
1.顺应论在语言使用中的运用
语境是在动态的过程中形成的,可分为语言语境和交际语境。交际语境主要包含说话主体的心理世界、社交世界及外部的物理世界等,语言语境主要指的是文章中篇内衔接、篇际制约及其形成的线形序列等。Verschuren认为语言的使用过程就是对语言动态语境进行选择的过程,不管在选择时说话主体是有意识的还是无意识的,也不管选择的原因是来自于内部还是来源于外部。无论哪一种语言的使用都是不同程度下顺应意识主导的语言动态顺应的结果。
2.翻译是一种有意识的动态顺应
顺应论认为,语言在使用及选择过程中需要与相应的语境及语言结构进行相互顺应。翻译实际上是一个动态过程,即翻译者与原文、译文之间产生的互动过程。翻译者需要根据原文的时间、语境、语言结构及文化传统等对译**出相应的调整,从而使译文顺应。只有这样,才能产生较好的翻译效果。
(二)语言翻译需结合多方面因素
1.翻译活动具有复杂性
翻译活动属于复杂的、特殊的语言活动,涉及将源语言转换为目标语言的语码转换。好的译文需在语言结构上、语言的整体风格上及文化内涵上都与原文高度契合,从而达到文章之间的动态对等(黄美琳2012)。顺应论为翻译研究提供了系统框架,也为翻译工作指明了具体方向。在翻译工作中,译者可以利用顺应论,从语言结构、动态顺应及语境关系等方面对原文的内容、风格和结构进行顺应。
2.翻译需要与文化相结合
在翻译过程中,外部社交环境具有较大的差异,是对翻译活动影响最大的因素之一。就社交环境来说,文化因素在其中占据主导地位。在顺应论下,文化因素主要指的是文化语境。在商务英语的翻译过程中,经济文化开展的各项传播活动需要通过翻译达到交际目的,因此,翻译时注意文化的差异性对贸易的顺利进行将会起到重要作用。为了达到交际的最终目的,在对语言进行转换的过程中,语言内容与文化的界限会被淡化。译者在翻译时需要借助语言在文化维度上的变异性及商讨性,通过对目的语言的接受、理解,尽可能地实现文化顺应。
三、顺应论在商务英语翻译中的实际应用
(一)语境顺应
语言的适应性会受语境相关成分的制约,因此,人们在使用语言时总是将其与复杂的语境相联系,并由此产生语境关系。在国际商务贸易活动中,译者将会根据语境的不同,分别担任说话人、释话人及信息主要提供者等三种角色,从而更好地激活语境关系,为贸易双方进行的语言交流活动提供便利。经济交流、文化传播需要借助翻译,在翻译过程中,若语言内容与外国文化没有明确间隔,译者就需要考虑语言在文化视角下的变异性及商讨性,通过对目的语言的接收、理解及表达,使得翻译与文化产生对应(穆雷、邹兵2015)。另外,文化是渗透整个交际活动的,译者在翻译时需要明确双方文化之间的异同,在充分尊重目的语国家文化的前提下,利用相关翻译技巧,最大限度地克服商务英语翻译中的语言障碍,从而在保持文化多样性的同时提高翻译的顺应度,为良好关系的建立奠定基础。钱钟书在《围城》中有这样一段文字:“一肚皮的酒,几乎化为酸醋。”在中国文化中,“吃醋”表示的是人心生妒忌,而在英美文化中,“醋”并没有这个含义。因此不能将“醋”直接翻译为“sourvinegar”,翻译为“怒火中烧”则更合适。译文如下:TheconsiderableamountofwineXinmeihadconsumedearlierwasburninginsideandmadehimsickwithjealousy.
(二)动态顺应
语言本身和伴随着语言产生的一切都是语言使用的动态性特征。任何语言的使用都不是在真空环境下进行的,而是在具体的动态语境中完成的。话语所具有的不确定性特征使得与话语匹配的语境也具有多样性,因而语言选择需要在动态语境中进行商讨性顺应,从而使表达更加准确。在国际商务贸易中,由于贸易活动流程有一定的复杂性,语言在使用过程中也会受到语境不断变化的影响,形成不稳定性,使贸易双方都处于动态的语境中,所以,译者在翻译时需要不断转换思维,选择适合的翻译技巧,从而生成准确的语境含义。商务活动中经常用到的premium一词,由于具体的商务语境存在差异,其意思也存在很大差异:当讨论货物保险问题时,premium的意思是“保险费”;当讨论股票市场时,它指的是“溢价”;当在对产品进行介绍和宣传时,premium的意思是“优质的”。由此可见,在国际商务活动中,语境的变化使得译者在进行语言选择时也具有较高的不稳定性。在翻译时,译者需要对语境变化进行判断,充分发挥译者的主体作用,正确选择语境,尽量使原文与译文等值。
(三)语言结构顺应
语言结构的顺应性是指从多方面选择话语,如选择语言、语体、话语构建成分等。翻译不仅需要对语言微观层面进行选择,即语音、词汇等,还需要对语言宏观层面进行选择,如文体风格、语码转换等。翻译时,译者需要按照原文的风格对目的语的语言风格进行选择,只有这样才能最大限度地还原原文的风格及题材。在国际贸易活动中,对商品数量的描述是必不可少的。但由于地理环境的差异性,各国运用的度量衡制度存在一定的差异,即使是计量单位相同,其所表示的数量也有很大的不同。如重量单位“吨”(ton),在英国一般指的是长吨,即2240Ibs;在美国指的是短吨,即2000Ibs;在法国表示公吨,即2204Ibs。因此,译者在翻译计量单位时需要根据目的语语境进行语码转换,并选择恰当的词汇使译文更符合目的语的风格。
四、结束语
综上所述,顺应论中所体现的语境变化、空间差异性及动态性特征贯穿于翻译的整个过程,并对翻译活动产生了重要影响。在国际贸易活动日益频繁的新时期,商务英语翻译作为贸易活动正常开展的桥梁,所起到的作用越来越大。这就要求商务英语翻译人员在翻译过程中对语境文化进行动态顺应,充分了解翻译对象所处的文化环境,尊重语言产生的变异性、适应性特征,正确科学地选择语言,从而满足交际需求。
作者:黄美琳 单位:辽宁省葫芦岛市绥中县教师进修学校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发送邮件至tiexin666##126.com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
如需转载请保留出处:https://tiexin66.com/syfw/51417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