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家子混乱的关系范文1
基于电子健康档案在初级保健中的重要角色,本框架的提出非常及时。以患者为中心的医疗之家运动推动了电子健康档案,目的在于改进信息处理能力。然而电子健康档案目前可能无法实现这一目标。2010年,“合理使用”规定提出了奖惩措施以推动电子健康档案的使用。电子健康档案对信息的质量、全面性、时效性、可及性有影响。迈向以患者为中心的医疗之家的步伐和采用电子健康档案的需要都将会对初级保健中的信息需求和支持系统的设计产生影响。因此有必要理解信息与初级保健的关系。
图1介绍了初级保健中的五种信息危害以及它们导致信息混乱的途径。
1 信息过量 信息过量是指临床医生需要处理、整合、总结过多的信息(如纸质、口头和非口头、记忆)。初级保健医生需要将日益增加的患者问题与家庭和社区因素整合起来,同时初级保健医生的协调作用也增加了其需要处理和实践的信息。如果提倡在电子健康档案中使用复制和粘贴,通过使用模板增添无关信息或者把账单和法律保护的信息与临床治疗信息混淆,那情况会更加糟糕。
2 信息不足 信息不足是指缺少必要信息,这在初级保健中十分普遍。问题包括病历不可用、不完整或医生和患者的回忆模糊;患者可能会隐瞒一些敏感信息;有时医生的信息较为闭塞。例如一位医生为患者开了一种“新”药,但是后来才发现,患者早就服用过此药且因为副作用已停药。尽管此类信息可能存在于病历中,但是医生可能没有发现。理论上存在于病历中却不可用的信息其实相当于隐形的。
3 信息分散 信息分散是指信息位于不同地方。在初级保健过程中,所需信息可能在患者信息表
上、纸质或电子健康档案上、诊所或医院里、患者或医生的记忆中。虽然电子健康档案能减少信息分散的问题,但是有时也会使问题更糟,由于缺乏搜索方法而无法快速有效地找到信息。
4 信息冲突 当医生无法从多重信息中分辨出正确信息时便发生了信息冲突。医生经常要面对各种互相冲突的信息。例如,患者认为自己在服用某种药物,而临床档案显示为另一种药物,出院记录显示为第三种药物。
5 信息错误 当患者告知医生他/她在服用镇痛药阿司匹林但实际上在服用退热净时,或者当一位患者的信息被输入到另一位患者的档案中时,便发生了信息错误。当错误的信息进入档案中后便很难清除,医生不与患者核对信息就进行多次复制。
我们将信息过多、不足、分散、冲突和错误这五种信息危害定义为信息混乱。初级保健医生每天都会经历这些危害,大大增加了信息性错误的发生率。尽管信息混乱的概念提出与初级保健医生不谋而合,但是信息混乱的本质、影响因素及其与患者治疗结果的关系在初级保健中未被研究。临床医生、管理人员、电子健康档案程序员及规划人员也没有予以高度的重视。信息混乱带来的不仅是不便、烦恼和挫败,在实际工作中还影响医生表现,增加工作负担,降低医疗服务的安全和质量。
人类工程学有助于我们理解信息混乱。人类工程学对人类认知、身体极限及人类能力进行研究并将成果应用于工作流程、工具、信息和环境等系统设计;反过来人类工程学研究系统如何影响人类认知和身体表现。根据人类工程学,我们假设了一个初级保健中信息混乱与认知过程关系的概念框架,详见图2。
信息混乱提高了对初级保健医生的要求。由于信息过量,医生可能无法查阅所有信息,因此错过重要细节。由于信息不足、分散和冲突,初级保健医生必学通过图表、电话、对患者的进一
2 我们如何测量和量化信息混乱的因素或其产生的行为,以判断介入的成功与否?
3 何种介入能够减少信息危害、最大程度地改善情况感知、精神工作负荷和终极的患者安全?
4 有哪些途径可衡量医疗场所的情况感知?需要重新建立考量方法,因为现在并无初级保健专门的考量方法并且在患者诊疗过程中,考量情况感知具有很大的挑战性。
5 调节剂的影响的本质是什么?医生的专业知识或者患者预约能够解决信息混乱问题吗?
6 何时向初级保健医生提供何种信息才能帮其做好出诊准备及减少信息混乱?
7 诊所员工、患者及医务人员在为初级保健医生出诊准备信息时的角色各是什么?何时开始收集信息又该如何呈现?
一家子混乱的关系范文2
关键词:文学伦理学 伦理混乱 美国社会 欧茨
小说《大瀑布》以恢宏磅礴的尼亚加拉大瀑布为创作背景,女主人公阿莉亚是一个古板朴素的长老会牧师之女,在父母的怂恿和撮合下嫁给了一位本以为可以托付终生的年轻牧师吉尔伯托・厄尔斯金。然而在新婚之夜,具有同性恋倾向的丈夫留下一张神秘的纸条后便纵身跃入大瀑布,这使得阿莉亚一夜之间成为“大瀑布的寡妇新娘”。接着,一位年轻有为、前途无量的律师德克・伯纳比被她的气质所吸引,他们很快结婚生子。然而多年后德克因卷入“鄣脑撕印彼咚习付遭人陷害葬身大瀑布。阿莉亚再次守寡并独立抚养三个孩子长大成人。长大后的孩子们开始调查父亲当年扑朔迷离的死因,终于为父亲昭雪。
《大瀑布》自2004年问世以来就受到批评家广泛的关注。作者以现实主义的手法表现了美国社会的尖锐矛盾和司法行政的腐败等棘手问题,在环境与文明的冲突中凸显其生态意识。[1](P57)这部作品的丰富内涵让读者可以从各个不同角度进行分析。十几年来,批评家已经从生态批评、女性主义、哥特风格等不同视域对《大瀑布》进行了深入研究,但是却鲜少有人从文学伦理学的角度对其进行分析。本文拟从生态伦理、社会伦理、家庭伦理三个维度对小说中出现的伦理混乱进行简要探讨,试以揭示欧茨小说创作中的文学伦理意识。
一、理论简介
文学伦理学批评(Ethical Literary Criticism)的理论依据最早可追溯到古希腊时期,“伦理”(ethics)一词就源自古希腊语ethos,指的是“传统、习俗或习惯用法。”[2](P17)当时许多哲学家都运用道德的尺度去衡量文学作品的内在价值。从柏拉图开始,文学批评开始关注伦理问题,随后,亚里士多德在著作《诗学》中所提出的关切引领了大多数文学批评的发展方向,其中也有关于道德方面的表述。随着道德伦理在现代社会中地位的提高,现代文学及批评更加强调从道德层面去阐释一部文学作品。
20世纪以来,我国积极引入西方文学批评理论和方法。虽然这有利于拓宽我国文学批评领域的视野,但不可置否地存在着一定的弊端。由于批评理论和方法的直接借用,我国的文学批评逐渐脱离了文学本身,忽视了对文学文本的关注和研究,更多地表现为一种对文学批评理论自身的研究和阐释,或体现为对哲学思想或美学观点的阐述。[3](P16)在此学术背景下,文学伦理学批评应运而生。2004年聂珍钊教授首次将文学伦理学批评作为一种文学批评方法提出来,在《文学伦理学批评导论》一书中对文学伦理学批评这种新兴的批评方法进行了系统的阐述。他指出:“文学伦理学批评是一种从伦理视角认识文学的伦理本质和教诲功能,并在此基础上阅读、分析和阐释文学的批评方法。文学伦理学批评从起源上把文学看成道德的产物,认为文学是特定历史阶段人类社会的伦理表达形式,文学在本质上是关于伦理的艺术。”[4](P98)
文学伦理学批评理论的提出顺应了时代的潮流。其中,伦理混乱是文学伦理学的一个重要概念,聂珍钊教授指出:“伦理混乱(ethical chaos)即伦理秩序、伦理身份的混乱或伦理秩序、伦理身份改变所导致的伦理困境。”[4](P257)本文将以文学伦理学批评为依据,阐释欧茨作品《大瀑布》中各种扭曲的伦理混乱现象以及作者对于建立新型伦理观的伦理诉求。
二、理论与文本的碰撞
(一)伦理压抑下的抗争
费雅・马修斯在《生态自我》里指出:“生存个体是所处环境与生物体的结合,假如这种环境无法维持,个体同样难逃厄运。”[5](P143)作者描述的这桩工业污染案件是美国历史上声名狼藉的“爱的运河”。“爱的运河”位于美国纽约州北部,在一处化学物质填埋场的基础上改建为居民区,然而当地的居民对此却毫不知情。作者以触目惊心的笔调还原了这一历史事件。小说中通过尼亚加拉大瀑布几十年以来的变迁反映出人类对大自然的无尽掠夺。20世纪60年代以来,随着美国社会工业化趋势的不断加剧,瀑布已然成为一个迅速拓展的工业城市,“风向的改变让空气变成了深褐色。人一旦接近瀑布,眼睛就会发酸,呼吸也会变得困难。”[6](P281)尼亚加拉大瀑布地区曾经的宜居环境己经荡然无存,这是美国现代社会高速发展所付出的惨痛代价,而造成这种局面的根本原因在于人类中心主义伦理观造成的伦理混乱。人类中心主义伦理观认为人类是唯一的伦理主体。在这种伦理观看来,只有人作为理性的存在物才具有内在价值,其他存在物都无内在价值,仅具有工具价值,它们被排斥在人类伦理关怀和道德共同体的范围之外。[7](P114)从生态伦理学的视域关照,人类只有克服盲目的功利主义价值观并给予自然真正的人道主义关怀,才能与自然和谐共存,没有道德向度是真正的伦理精神的丧失。
美国生态伦理学家贾丁斯指出:“几乎所有的社会都把负担分给处于最不利地位的人,像穷人和有色人种。这样,这类政策更确切地应当属于环境法西斯主义的。”[8](P71)权势阶层展开对经济利益的疯狂追逐,而小说中以妮娜为代表的、美国中下层的芸芸众生是那么弱小与无助,他们无法逃遁自己的命运,也无法超越所处的时代,命运洪流裹挟下的他们凄惨困窘,所以他们享受不到应有的代内正义,成了环境的牺牲者与受害者。20世纪60年代以来,布法罗大力发展工业,迅速崛起的工业伴随着尼亚加拉河的严重污染,妮娜所住的科文庄园带着“一股沼泽般的、带点甜味的硫黄味道”[6](P16)。她的亲人都在遭受着工业污染的戕害。她失去了至亲,却得不到相应的赔偿,这是一种典型的生态不公,这种由生态不公引起的伦理混乱使得人们迅速突破道德底线。
为了满足自身的欲,人类不仅对大自然肆意掠夺和恶意破坏,而且漠视与社会以及他人的和谐关系。资产阶级的傀儡们不仅忽视妮娜所代表的中下层阶级享有的平等生态环境的权利,还恶意地污蔑她。在既有伦理秩序遭受破坏,伦理道德观念发生冲突时,妮娜逃脱命运之门的坚毅决心最终感动了德克并因此获得了他的协助。20世纪50年代,美国经济空前繁荣,但这一繁荣的表象是以环境的牺牲为代价的。从中我们可以看出美国高速发展的工业带来的是人们前所未有的伦理混乱:资产阶级为了无限牟取自己的暴利,竟不惜以牺牲无辜的中下层阶级的利益为代价,人际关系已然异化,大自然则沦为资产阶级获取经济利益的工具。
纳什解释道,自然本身不会争取其权利,但人类是道德的经纪人,有责任明确并保护地球上其他居住者的权利,这种权利概念意味着人类对自然有责任和义务。[9](P4-10)从中我们看到作者对这样一个问题的批判,即在大众环保意识逐渐提高的同时,美国资产阶级社会中的精英阶层们却暴露出扭曲的生态伦理观。资产阶级扭曲的伦理观暴露了他们物欲至上、唯利是图的秉性且很容易造成伦理混乱。而美国社会中的人性异化正是由资产阶级的伦理混乱导致的,他们无法把握受道德约束的伦理价值,这种混乱的资本主义生态伦理观使得他们无法平衡个人私欲和环境责任之间的关系而将人私欲的满足奉为圭臬,这种无尽的掠夺和索取换来的是自然的遍体鳞伤。资产阶级应该改掉饕餮式的资源获取方式,对赖以生存的自然保持一颗“生态良心”。
(二)伦理对立下的抉择
文学伦理学认为:“在文学作品中,斯芬克斯因子在人的身上分别以自然意志、自由意志以及理性意志形式体现出来。自然意志主要是人的原始即力比多(libido)的外在表现形式,自由意志是人的欲望(desire)的外在表现形式,理性意志是人的理性的外在表现形式。”[4](P42)这三种意志彼此既对立又统一。文学作品中的主人公常常会受这三种意志的影响,在混乱的伦理环境中作出不同的伦理选择。德克面临的伦理混乱的心路历程可以展现出主人公在人性因子和**因子的博弈中的伦理回归。
对德克而言,他面临一种伦理两难。在他接手“爱的运河”诉讼案后,他身边的亲人和朋友几乎都对他视而不见,他们叫德克“自己阶级的叛徒”。面对众人的指责和质疑,尤其是他最爱的妻子因为听信谣言而将他赶出家门时,德克仍然没有放弃内心强烈的正义感。此时德克的理性已经形成,他能够分辨善恶“只要是蓄谋,就算是谋杀。这已经超出了过失的界限。对于人命的恶毒漠视。”[6](P183)但人性因子和**因子在同一个人身上也往往表现出不同的变化。伦理的存在让人性因子始终压制着**因子,然而人身上所蛰伏的**因子却始终蠢蠢欲动。在一开始的时候,德克不止一次地告诫自己不能为同情或是怜悯所动。“该死的我不会的,如果我做了,就是一个傻瓜。”[6](P159)自美国独立战争以来,个人主义所宣扬的追求自我价值以及对个人利益的重视一直深深植根于美国人的思想道德观念中。此时,损人利已、唯利是图的个人主义价值观造成了德克伦理上的混乱。
然而德克作为一名律师也承担着相应的社会伦理责任。不同的伦理身份不可避免地导致了伦理冲突和伦理混乱。面对环境污染和病变惨剧时,他的伦理意识渐渐苏醒,那些正义感、道德感和社会责任感回归正轨,他对黑暗腐朽的政府机制产生了强烈的质疑。他觉得“我现在所做的,就是要听从我自己的本性一次,不是跟在钱的屁股后面走,而是跟着我的良心走。”[6](P206)最终德克选择牺牲家庭而去承担社会伦理责任。虽然他早已预感到事情的结局,但他依然不后悔自己的选择,这种拼搏逆进的精神闪耀着英雄主义的光芒。德克的牺牲没有白费。在他死后的若干年,“爱的运河”诉讼案不断被提起要翻案,人们对他进行了高度评价并为他举办了追思会,当地政府部门也被迫承认了当年犯下的错误。
现代悲剧精神体现着在生存的困惑与磨难面前,悲剧主体所表现出的牺牲与抗争精神,即悲剧主体在认识到自身命运的悲剧性时依旧能坦然面对,亦或积极抗争,亦或毅然选择牺牲的一种坚定而悲壮的英雄气概。[10](P176)《大瀑布》向读者展示出德克在人性因子和**因子的争斗中所展现出现代悲剧精神。20世纪50年代至60年代初是美国历史上个人主义价值观迅速蔓延的时期。美国民众热情洋溢地投入到竞相追逐自我利益的过程中。作者真实地还原了历史真相,反映出美国社会现实中出现的伦理混乱:资产阶级奉行利己主义,他们自私、偏狭、道貌岸然、唯利是图。作者以德克的悲剧批判当时繁盛表象下美国资产阶级的丑恶嘴脸,借以谴责资产阶级道德的伪善和人际关系的冷漠无情。德克的悲剧是整个社会的悲剧,同时也是欲望掩盖下的伦理悲剧,通过德克的悲剧资产阶级不仅应该认识到要重新审视人际关系的重要性,更要努力建立一种资产阶级社会伦理观,这种伦理观会督促人们在面临伦理选择时,能勇敢地承担社会伦理责任。
(三)伦理冲突下的呐喊
受“菲勒斯中心主义”的影响,20世纪50年代的美国女性丧失话语权,异常保守的社会氛围使得美国女性承受着男性身体暴力和精神暴力的双重荼毒。在这令人窒息的、充满压迫和暴力的男权世界里,只有婚姻才是她们的生活保障,在父权社会的重压之下女性已经被严重奴化。在当时的特洛伊市,因为无爱婚姻所导致的悲剧每天都在上演。文学伦理学的主要任务是利用自己的独特方法从历史的视角对文学中各种社会生活现象进行客观的伦理分析,而不是简单地进行好坏和善恶评价。因此,文学伦理学要求批评家能够进入文学的历史现场,而不是在远离现场的假自治(false autonomy situation)环境中评价文学。[4](P256)因此,我们站在当时的伦理立场才能去探究阿莉亚和吉尔伯特的婚姻悲剧成因。我们可以看到,当时这种混乱的伦理环境让阿莉亚逐渐迷失自我,在阿莉亚的眼中,此时只有万能的上帝才能救她于水火之中。为了迈过29岁这个濒临悬崖的年纪,也为了让双方父母都释然,她匆匆嫁给了一个有着同性恋倾向的男人,无爱婚姻注定以悲剧收场。伦理混乱所造成伦理扭曲使阿莉亚和她的丈夫陷入痛苦的漩涡之中。于是在新婚之夜,她的丈夫纵身跃入大瀑布,阿莉亚一夜之间从幸福的巅峰坠入痛苦的深渊。作者通过描写阿莉亚和她第一任丈夫悲惨的婚姻,强烈抨击和谴责了当时美国社会扭曲的婚恋伦理观和家庭伦理观,并向我们证明了和谐的婚恋伦理观和家庭伦理观的重要性,也指出了当代美国妇女面临的生存困境和伦理混乱。
20世o50年代至60年代初,历经二战和经济危机的美国取得了物质上的极大繁荣,在这个极度喧嚣和动荡的时代,激烈的金钱角逐使得美国人滋生了狭隘的功利主义。以实际功效或利益作为道德标准的功利主义,是资本主义自由竞争原则在道德上的反映。[4](P192)在小说的第三部中阿莉亚在处理家庭成员关系时体现出了功利主义的价值观。阿莉亚对丈夫德克的死亡原因刻意隐瞒,她从来不提起德克,也禁止孩子们提到父亲的名字。“爸爸在你出生之前就离开我们了,他走了,再也不会回来了。”[6](P339)在阿莉亚眼中,德克在死之前就选择了离开这个家,他早就背叛了家庭。所以,为了避免提到这类敏感的话题,她选择了将往事尘封于心底,她认为这最有利于家庭的和谐,却忽视了孩子们想了解父亲的殷切期望。“我不想被保护,我想知道”[6](P269)在阿莉亚和家人的相处中,她只想以自己的方式去爱家人。大儿子钱德勒从大学时期就参加社会公益事业,他曾经勇敢地拯救过无数人的生命,那些绝望透顶、疲惫不堪的灵魂,在他的抚慰下渐渐找回自己。但是对于儿子这种“鲁莽又危险”的工作,阿莉亚则表示极力反对,价值观的差异导致阿莉亚和儿子的矛盾和冲突不断加剧。
小说中表现出的资产阶级道德思想深深影响着普通民众,从而造成人们思想的动荡以及道德价值观的扭曲,这将会导致家庭的悲剧。家庭的伦理混乱折射出整个社会所处的伦理困境。家庭既是社会的基本组成单位,又是整个社会的缩影,欧茨在小说中讲述了一个普通家庭的悲欢离合,实际上折射的是美国社会发展进程中不可避免的社会伦理冲突。作者也倾注了对美国家庭的伦理关怀:无论是家庭还是社会,都必须消除伦理混乱,只有这样才能在混乱的伦理环境中实现真正的伦理回归。同时她也希望美国社会中资产阶级能够重新审视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在相互理解、相互信任、相互宽容的伦理秩序的基础上共同创造美好的未来。
三、结语
人性是伦理选择的结果。小说充分反映出作者对资本主义社会中人性异化以及对由人性异化导致的生态恶化的思考和责难。欧茨用《大瀑布》的伦理悲剧抨击了错位失衡的伦理观念,表达了对美国人的伦理关怀,期望能启迪和指导人们建立,以相互理解、相互宽容为基础的和谐的伦理关系。[11](P83)本文结合文学伦理学的批评方法,通过人与自然、人与社会和人与人之间的伦理关系的梳理,展现出新时期美国社会扭曲的精神表征,表现了欧茨对于人性异化、伦理混乱的思考以及对于美国社会建立新型伦理观的伦理诉求:资产阶级功利主义价值观使得人们无法把握个人欲求和社会责任之间的关系,因此在处理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以及人际关系时资产阶级应该努力克服功利主义价值观带来的伦理混乱,从而建立一种新型伦理观,这种新型伦理观会督促人们在面临伦理困境和伦理选择时,能在混乱的伦理环境中保持自我。
注释:
[1]罗小云:《超越后现代――美国新现实主义小说研究》,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2年版。
[2]Larimer Louie:Ethical Virtuosity,New York:Human Resource Development,2004.
[3]宋志宇:《文学伦理学批评研究综述》,吕梁学院学报,2014年,第6期。
[4]聂珍钊:《文学伦理学批评导论》,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3年版。
[5]Lawrence Buell:The Environment Imagination,Massachusetts:The Belknap press of Harvard University press,1995.
[6]郭英剑译,[美]乔纳斯・卡罗尔・欧茨:《大瀑布》,武汉:长江文艺出版社,2006年版。
[7]周海燕,杨正和:《解读的生态伦理困惑》,江西教育学院学报(社会科学),2006年,第5期。
[8][美]戴斯・贾丁斯:《环境伦理学》,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2年版。
[9]Roderick F.Nash:The Rights of Nature,University of Wisconsin Press,1989.
[10]孙方莉:《敢问路在何方――欧茨小说的悲剧精神解读》,长春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年,第10期。
一家子混乱的关系范文3
1.1花卉及品种混乱
1.1.1同名异物凡是一个名称只能称谓一种植物或一个其他分类群,如果发现同一属内的不同种群或其他不同分类群,具有完全相同的名称时,即为同名异物。例如,“绣球”,既用于八仙花科的八仙花,又用于忍冬科的木绣球(大绣球、斗球)。又如木犀科的丁香,很易与桃金娘科的丁香(丁子香)相混同,前者以供观赏为主,花有芳香,系落叶灌木或小乔木,我国盛产多种;后者则生产花蕾,主供药用及化学工业用,系常绿树,我国仅有少量引种而已,园林中应用很少。
1.1.2同物异名任何同一种植物或同一个其他分类群,只能有一个合法的正确的学名。若发现有两个或两个以上的不同的学名,就是同物异名。比如唐菖蒲在各地有不同名字的,或“剑兰”,或“菖兰”,或“十样锦”,更有称之为“十三太保”;仙客来在北京称为“萝卜海棠”,在天津称为“一品冠”;扶桑则有更多的称谓,如“佛桑”、“朱槿”、“大红花”等;福禄考在上海称为“草夹竹桃”。另外还有很多花卉的地方名字与其他的花卉种名相似或相同,让人困惑。例如小苍兰又被称为“洋晚香玉”,茶花也有“曼陀罗树”的名称;叶子花在华南地区被成为“簕杜鹃”;马蹄莲称为“慈菇花”;红花羊蹄甲称为“洋紫荆”;大丽花在北京称为“西番莲”,其实真正的西番莲却是西番莲科的攀援植物;木犀科的桂花也有地方称为“九里香”;柳叶菜科的倒挂金钟也常被称为“吊钟海棠”或“吊钟花”,而真正的吊钟花则属于杜鹃花科。
1.1.3种属关系不当名的变动和混乱,常影响到整个种的拉丁学名,如果属名变了,种名也应随之改变。如侧柏的学名在《中国植物志第七卷》中写做PlatycladusorientalisFranco,但国际上仍有很多写做ThujaorientalisL,少数写作BiotaorientalisEndl。
1.2花卉品种名的混乱
1.2.1品种名的命名方法不正确如《汉拉英花卉及观赏树木名称》中关于荷花(Nelumbo?nucifera)的品种名,根据国际栽培植物命名法规的新规定,对于东方国家之栽培植物品种名,翻译时以音译原名为原则。据此可考虑雅名以音译为准,必要时可分列2~3词,并在括弧中用英文意译作为解释(不作正式名)。因此,荷花的品种名应作如下修正:秋水长天莲f.aurea——‘秋水长天’莲‘Aurea’(f.aurea),北京红莲cv.BeijingPinkFlower——‘北京红’莲,大白莲cv.BigWhite——‘大白’莲’Dabailian’(bigwhite)等。又根据品种命名原则规定,不能以一种花卉名称作为另一种花卉的品种名,也不能以其他已有的动物命名,然而这种现象在我国的园艺生产中仍然层出不穷,例如,如‘红莲’牡丹就与荷花中一个“红莲”同名;‘小桃红’牡丹与凤仙花中的“小桃红”同名;‘紫罗兰’牡丹与十字花科“紫罗兰”同名。‘朱顶红’山茶,(Camelliajaponica’Zhudinghong’),品种名称“朱顶红”乃是石蒜科朱顶红属的一个种(Hippeastrumrutilum),而翠雀(Delphiniumgrandiflorum)应改名成“翠雀花”,翠雀属也应改成“翠雀花属”。
1.2.2有些从国外引进的重要花卉,译名不妥当。例如蝶形花科的毒豆(Laburnumanagyroides)应改称“金链花”;Piceaabies应译成“欧洲云杉”,而非“挪威云杉”。
1.3花卉品种及名称混乱
1.3.1历史根源我国悠久的历史孕育了种类繁多的花卉,民间流传的花卉更是不计其数,劳动人民从发现花卉到栽培花卉,为了便于区分不同的花卉,便用自己的方法将一些花卉命名,流传至今,直到现在也没有分门别类的统一整理,造成了现在的花卉有土名,学名,商品名等一系列名称,造成混乱,对花卉的识别与命名造成极大的不便。如:孑遗植物银杏,又被称为白果树,公孙树、佛家子、金果;距今已有1600年的历史,异名众多,鞠秋、鞠、菊华、九花、女华、更生、金英、帝女花、周盈等数十种叫法;北京称大丽花为西番莲;又称鄂报春为“仙荷莲”;称仙客来为“兔耳花”或“萝卜海棠”,而又被相邻的天津称为“一品冠”;唐菖蒲在沪成为“菖兰”,在粤称“剑兰”,在东北则有“十样棉”之称;粤人称叶子花为籁杜鹃,沪人称福禄考为“草夹竹桃"。还有一些是借用外国名,如借用日名,称报春花为樱草,藏报春为“中华樱草”或“大种樱草”,称鄂报春为“四季樱草”的,亦属常见。
1.3.2人为及现实原因由于各位学者所持观点的不一致,导致某些植物的分类比较混乱,大种、小种林立,不同作者编写的书所记载种类经常不一致,也令花卉分类学家困惑。另外,在某些植物起源进化研究方面,由于各位学者采用的方法与手段不尽一致,所以所得相同植物的系统演顺序、起源进化关系也不尽相同;有时即使采用同种方法,不同的人得出的结论也不一定相同。这种现象在花卉植物研究上屡见不鲜。
1.3.3国外引种花卉的译名存在混乱在花卉发展过程中,有很多是从国外引种驯化成功的花卉,在这些花卉的译名中,有部分混乱现象。
2花卉名称混乱的对策
2.1花卉品种名称的整理
2.1.1正确使用拉丁学名。花卉中文名的混乱,同名异物或同物异名的现象相当严重常给工作和生活中增加了许多麻烦与困惑。花卉同名异物和同物异名现象的存在,往往给使用上造成混乱,而要解决这一问题,必须正确地使用拉丁学名。
2.1.2分类名称要求稳定,一个品种只能有一个学名。如果有两个或多个时,必须于其中核定最早提出的学名,摒弃较后的异名。一个学名只能用于一个对象(属或种),如果有两个或多个对象者,必须于其中核定最早的命名对象。而其他的同名对象则另取新名。
2.1.3认识和掌握花卉中名和学名的演化过程,对花卉名称的正确使用具有重要意义。在使用花卉的中名和学名时,除了查阅公开发表的一般文献,还要认真查阅志书,以了解其来龙去脉,避免误引。
2.1.4花卉名称的参照标准要向国际植物命名法规和国际栽培植物命名法规靠拢。统一的科学命名法对于不同语言的国际性学术交流有着重要意义,从根本上避免了同名异物和同物异名造成的混乱。对于东西方栽培花卉品种名,翻译时以音译原名为原则。
2.2花卉种名的整理与统一
2.2.1花卉品种与其名称之一致性。也就是说,某一品种有具体而稳定的一套性状,其名称应与之相一致,即完全代表了它,要求做到名实相符,名物如一。
2.2.2建立一整套花卉鉴定的技术体系。综合运用形态分类学方法、解剖学方法、细胞学方法、植物生物化学方法、数量分类方法、分子生物学方法等多种方法有效区分和鉴别花卉。
2.2.3花卉品种的确认。花卉品种整理与统一等工作进行至一定阶段应及时与国际栽培植物命名委员会取得联系,应按不同花卉向不同负责单位登记、挂钩、以便取得确认,促进国际交流。
参考文献:
[1]王宗训等编著.新编拉汉英植物名称.航空工业出版社.1995.7.
[2]陈有民主编.园林树木学.中国林业出版社.1990.9.
一家子混乱的关系范文4
春秋战国时期,中国遭受前所未有的历史大变动,周王朝的统治岌岌可危,各诸侯国之间征伐不断,连年战争导致社会动荡,社会秩序极其混乱,人民痛苦不堪。由周公所制定的一整套礼乐文化制度遭到怀疑、否定和破坏,出现了孔子所讲的“礼坏乐崩”的混乱局面。为了结束长期的战乱,使百姓脱离战争之苦,诸子百家们纷纷著书立说,对现实的社会处境进行反思,并试图找出一条解决社会动荡恢复统一和平的道路。儒家作为当时的显学,对这一问题也进行了深刻和系统的思考,“位”与社会秩序的重建这一问题就是在这样的历史背景中被提出的。
一、荀子论“位”之三层涵义
作为儒家学派的创始人,孔子一生都在为周礼的复兴而奔波忙碌,终生的奋斗目标就是建立一个“东周”。周礼,是西周初年由周公所创立的一整套礼乐文化制度,主张每个人都应该以“礼”作为行为准则和生活方式,规定人与人之间有一定的等级差别,不同等级之间的人们所处的“位”是不同的,所适用的“礼”也是不同的,这样就有利于维护社会各个等级之间的稳定秩序,有利于社会的和平安定。但是,到了春秋战国时期,随着实力的增强,各诸侯国已经不再满足于当前的政治地位,对周王室统治的合法性产生怀疑,进而对维护周王朝统治秩序的礼乐制度即周礼产生怀疑、否定,由此造成在社会政治生活的各个层面出现了不合“周礼”即“出位”的现象。孔子认为,社会的动荡不安缘于人们对周礼的抛弃,只要做到“君君,臣臣,父父,子子”,处于不同社会地位与伦理谱系中的人们安守本位,努力做好自己本分之事,那么社会秩序就会恢复正常有序,战乱就会得到彻底平息。导致社会动荡的原因就是为人臣子不守周礼不安于本位,所以才会发生弑君弑父的禽兽行径。
以孔子继承人自居的荀子也特别重视“位”,明确提出“位”对于实现儒家王道政治理想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荀子追求的理想人格是“圣王”,他指出:
“圣也者,尽伦者也;王也者,尽制者也;两尽者,足以为天下极矣。故学者以圣王为师,案以圣王之制为法,法其法以求其统类,以务象效其人。”(《解蔽》) [1 ]
所以“圣王”包括两个层面的规定性:一为圣,一为王。“圣”是人伦之至极,是道德之楷模,是达到最高精神境界之人。儒家以“圣”为终身奋斗目标,荀子主张“学以致圣人”,学习、修身的终极诉求是成圣。“王”是拥有最高政治权位之人,与法度等政治设施相联系。“圣王”即“圣”与“王”的结合,是“德”与“位”的统一,如果两者不能结合,则如后来的《中庸》所说“虽有其位,苟无其?裕?不敢作礼乐焉;虽有其德,苟无其位,亦不敢作礼乐焉。” [2 ]
欲将儒家政治理想推行天下,必须具备高尚的德性与完美的人格,但仅仅靠此还不足够,拥有一定之“位”是其理想得以实现的必备条件。荀子用譬喻的方式说明此问题:“造父者,天下之善御也,无御马则无所见其能。羿,天下之善射者也,无弓矢则无所见其巧。大儒者,善调一天下者也,无百里之地则无所见其功。”(《儒效》) [1 ]大儒虽有调一天下之能,但无百里之地,没有供其施展能力与才华之平台,也是不会取得什么成就的。
荀子不仅重视作为外在条件之“位”,更强调不同之位的区分,主张居于不同之“位”上的??体能够明确分际,辨清等级,各守其职,各尽其责,从而实现社会均平,政治稳定。如果没有“位”的区分,任由“人生而好利”的欲望发展,则一定会导致争夺混乱,所以不同之“位”的区分是必要和必需的。个体以其所居之位为其自身的规定性,各安其位,各守其分,这样就可以保证社会政治生活的秩序性和稳定性,实现人与人之间、人与群体之间、人与社会之间关系的和谐、融洽、有序、稳定。
再进一步,儒家对于“位”的解释,不单单是在政治伦理领域加以阐释说明的。如果单从这方面论证“位”思想的话,其解释能力十分有限,因为社会上已经存在很多乱臣贼子弑君弑父的“出位”现象。仅从近似功利的角度来加以论证的话,第一,从现实上来讲,乱臣贼子在当时出于自己的私利和贪欲而行不轨篡逆之事,结果没有得到相应的惩罚(至少在当时没有),而且还获得了更多的权势、土地和百姓;第二,从理论上来讲,这种目的论的阐释本身就不能使人完全信服。安守本位的原因是可以实现政治社会生活的安定有序、和谐稳定,但是这种目的能不能达到,在何种程度上能够达到都是不可预知的,可以说这本来就只是一个假设,假设的可信度是有限的。即便最终能达到这个目的,那么这又是不是**方案、**途径,这些都是需要讨论和论证的。为了使“位”思想达到自身理论的完满性与自洽性,儒家所做的工作就是从形而上的哲学领域来加以论证,舍弃了单单从功利主义的目的论的角度论证的办法,走向形而上领域直接论证“位”思想的合法性。“位”思想的成立不是为了形而下的目的而设定的,更有形而上的本体论意义。
儒家追求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自身和谐统一的理想境界。天地万物各得其所,各遂其生,安其所才能遂其生,天地之大德曰生,天覆地载,化育万物,就是要体现一个生生不息的气象。而万事万物若欲遂其生,首先必安其所,首先需要一个能使万物存在成为可能的“位”,对“位”的承认即是对事物存在的承认,因为每个事物在其存在的变化发展过程中,在人与人、人与自然、物与物之间的关系中,必然各自都有一个相对稳定的位置。万物在宇宙自然中所处的位置又在一定程度上决定了事物的性质、特点、责任与义务、发展的方向和前进的动力。如果个体在宇宙自然中所处的位置始终模糊与不固定,那么天地万物之间也无秩序性与稳定性可言,而且也是不可思议的。儒家对于世界的认识是从“观天地万物气象”中得来的,仰观俯察,近取诸身,远取诸物,观天道以明人事。天地万物的运行发展是有规律有秩序的,天尊地卑,阳尊阴卑,春生夏长,秋收冬藏,四时运行有序,日中而西,月盈而缺,循环流转。万物各得其性以生,各安其位以成。这种理想境界即是荀子在《儒效》篇中提出的“万物得其宜” [1 ]。天地万物各居其所当居之位,各守其所当守之所,各尽其所当尽之性,各为其所当为之事,则大化流行,天地万物归于合理。
因此,在荀子的政治哲学中,“位”具有三个层次的涵义:一是指处于一定社会关系中的具体的“位置”“地位”“名位”“职位”等。在这一层面所要论述的是“人之为某种人”,主要包括政治生活领域之“位”,伦理生活领域之“位”,德性修养领域之“位”,社会职业分工领域之“位”等。二是指居于一定之“位”则必具有相应之“分”,居君之位则有为君之分,居臣之位则有为臣之分,居父之位则有为父之分,居子之位则有为子之分等。表现在政治生活领域主要是指具体的制度规范,表现在伦理生活领域主要是指不同之位所具有的伦理规范、行为准则、德性要求等。三是指一种“君君、臣臣、父父、子子”的政治哲学思想,居其位则守其分,君子思不出其位,“不在其位,不谋其政”,从而达到一种“万物得宜”的理想状态。
二、“位”的不同序列及其职分
对于第一层次的“位”,即“位置”“地位”“名位”“职位”等的规定,荀子进行了不同类型的划分,大体可以分为自然领域中的“位”,政治生活领域中的“位”,社会伦理领域中的“位”,个体德行修养领域中的“位”,社会职业分工领域中的“位”等。
在自然领域中,荀子强调天人之分,“唯圣人为不求知天”(《天论》) [1 ],人与天各有其分位,各有其分。同时又主张天人之间的相互作用,“天地生君子,君子理天地。君子者,天地之参也,万物之?K也,民之父母也。”(《王制》) [1 ]在自然领域中,有天地万物的不同,人生于天地之中,在与外界的交往过程中而与万物形成一定的关系。其中的“位”可分为天地、万物、人等,彼此之间****相互作用而形成中国哲学中的传统范畴即天人关系。
关于政治生活领域中的“位”,荀子认为“国者,天下之利用也;人主者,天下之利势也。” [1 ]“国者,天下之大器也,重任也,不可不善为择所而后错之,错险则危;不可不善为择道然后道之,涂?D则塞,危塞则亡。”(《王霸》) [1 ]“位”对于儒家政治理想与社会理想的实现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荀子指出国君对于政权即政治之“位”的选择和运用应谨慎重视,否则就有可能丢掉政权而导致灭亡。在政治生活领域中,人们之间所处的“位”是不同的,大体的可以分为君、臣、民三种,或者是天子、诸侯、大夫、士四类。荀子不仅对当时政治生活领域中的各种“位”进行陈说,而且对不同“位”之间的不同规定性,每一种“位”区别于他者的特殊性,都做了具体而详细的界定。荀子对于政治领域中“位”的表述,仅政治理想人格的称谓就有近二十种之多:君人、王、天子、人主、先王、三王、君、圣人、人上、仁人、君子、百王、后王、圣王、人君、大君子、主、上、帝王。若将这些称谓进行分类的话,大致可以分为四类。第一类:人主、人上、主、上;第二类:王、三王、百王、先王、后王、帝王、天子;第三类:君、君子、君人、人君、大君子;第四类:圣人、仁人、圣王。除此之外,百官各有其特定之“位”:有诸侯、士大夫、官人百吏之不同;有宰爵、司徒、司马、大师、司空、治田、虞师、乡师、工师、治市、司寇、冢宰、辟公等官位的不同。
社会伦理领域中的“位”是儒家在一个更大的范围内讨论的问题。夫妇、父子、兄弟、朋友等等,凡是政治影响所达不到的地方,便是社会伦理领域的范围。在荀子的政治哲学中伦理关系的讨论具有很重要的地位,他指出“无用之辩,不急之察,弃而不治。若夫君臣之义,父子之亲,夫妇之别,则日切磋而不舍也。”(《天论》) [1 ]如果伦理关系发生错位混乱,“礼义不修,内外无别,男女**,则父子相疑,上下乖离,寇难并至,夫是之谓人?n。”(《天论》) [1 ]社会伦理领域中的“位”包括家庭内部关系之父位、子位、夫位、妻位、兄位、弟位等,也包括家庭外部关系中因年龄不同而形成的长幼之位以及朋友之位等。
对于个体德行修养领域中的“位”,荀子在不同的篇章中称谓有所不同,有劲士、笃厚君子、圣人的区分,俗人、俗儒、雅儒、大儒的区别;也有通士、公士、直士、悫士、小人的不同划分;也有庸人、士、君子、贤人、大圣的区分。在这多种划分中,一般有小人、君子、圣人的区别,根据道德修养与精神境界的不同,“小人”一般居于此类序列的底层,与其相似的称谓有“俗人”“庸人”等;君子则是具有较高的道德修养之人,一般与“小人”相对,具体类似的称谓还有“雅儒”“直士”“公士”等;“圣人”则是达到最高精神境界之人,是人伦之极,是儒家所追求的理想人格。
在社会生活中根据职业性质与职业种类的不同也可以分为不同的职“位”,“人积耨耕而为农夫,积?尴鞫?为工匠,积反货而为商贾,积礼义而为君子。”(《儒效》) [1 ]荀子一般将职业分工领域内的“位”分为四类:士、农、工、商。“农分田而耕;贾分货而贩;百工分事而劝;士大夫分职而听。”(《王霸》) [1 ]以职分定差序,把农、工、士、商等劳动阶层纳入差序系列中,不同职位上的人依据所处之位各司其责、各守其分,根据职业的分工而形成社会分层和人群中等级次序,有利于群体的维系和社会生活的稳定。
荀子对这些不同序列的“位”的论述,渊源于儒家的政治哲学传统。儒家对于“位”的探讨,首先以承认“位”的差异性为前提。若万事万物之位皆是平等的,那讨论“位”思想就没有必要性与可能性。正因为各自有各自的“位”,各自有各自不同的“位”,所以才有必要来讨论在何种意义上在那种层面上安位守位等。“天尊地卑,乾坤定矣。卑高以陈,贵贱位矣。动静有常,刚柔断矣。方以类聚,物以群分,吉凶生矣。在天成象,在地成形,变化见矣。”(《周易?系辞上传》) [3 ]万物的区分在于各自所居之“位”不同,万物之所以能够呈现自身、保存自身、实现自身,首先在于“位”的差异性。无差异性事物便无法在纷乱复杂的世界中表现出区?e于他物的特殊性,更无法谈及实现自身的价值。天地之间正因为所处位置的不同,天尊而高,地卑而低,所以才能确定乾坤的位置。对于天地的理解与认识,首先是以承认天地之间的差异性为前提的。孔子所讲的“君君臣臣父父子子”,首先也是承认了君臣父子之间的位各自不同。
荀子对于“位”的差异性之论述,主要体现在其特别强调“分”,这是“位”的第二层次的内涵。“分”既包括作为整体的类属性的人与禽兽之间的分别,“禽兽有父子而无父子之亲,有牝牡而无男女之别”(《非相》) [1 ],在这里“父子之亲”“夫妇之别”是人类所特有的社会属性;也包括处于一定社会关系中人与人之间的不同和差异,人们以社会地位高低之等、政治权势尊卑贵贱之差和经济财富贫穷多寡之别为内容而形成不同的群体阶层或等级,也因此拥有不同的职责义务与权利,此即是“分” [4 ]。
荀子指出:“群而无分则争,争则乱,乱则离,离则弱,弱则不能胜物。”(《王制》) [1 ]无分之群肯定会导致争夺混乱,最终会使群体走向削弱甚至解体,而人之所以能够战胜外物成为自然界的统治者皆是因为人能“群”,如果群体力量削弱直接会导致人类自身的灭亡。因此,有“分”才能保证“群”的存在,而“群”的存在才能保证人类在自然界中居于统治者和主导者的地位。“夫两贵之不能相事,两贱之不能相使,是天数也。势位齐而欲恶同,物不能澹则必争,争则乱,乱则穷矣。”(《王制》) [1 ]每个人都有一个确定的名分,人与人之间有富足有穷困,有高贵有卑贱,这就有了区别,有了区别就能凭借它来建立全社会的有序控制,这是社会生存的根本基础。人类自身的存在和发展要求决定了“位”之“分”即差异性存在的合理性与必要性。
三、尽己守分以“安位”
人居于这些不同“位”上,“位”各有“分”,应当如何做才能保证社会秩序的稳定有序?荀子的答案是“安位”。安位,即是对自己所处之“位”的认识与肯定,是进入社会生活领域参与社会生活的前提与基础。既然是安位,就一定会涉及到不同位之间的比较,通过比较而对自己之“位”在整个社会生活领域中所处的地位作用影响有一个清楚的认识,对自己的相应的职责义务等进一步明确。安位的过程也是一个外在社会规范等内化的过程,是对外在社会规范逐步认同并逐步内化为自身行为规范从而指导现实生活实践的过程。通过“安位”,“位”的第三层涵义,即“万物得宜”理想境界得以实现。
安位的前提是承认“位”的现实性与合理性,“安位”思想的全部内容都以此为前提和基础。承认“位”的“现实性”,就是将“位”作为一种客观的现实存在来对待,并非是一种理论预设,也并非是一种可有可无的存在。人们在社会关系中的各种行为都应以“位”的存在为活动前提,对“位”的忽视可能会导致现实活动的失败。承认“位”的现实性可以从两个方面来理解:一是“位”作为一种存在是真实地现实地存在于我们的社会生活领域之中的,这种“位”决定了人们在社会交往中所处的位置、所占的地位以及所应担负的责任与使命等。二是针对个人来讲,每一个人都有一个相应的“位”与之发生联系,无论其意愿与否,都不能摆脱“位”的规定与限制。这是由人的社会属性所决定的,人不可能仅仅作为一个单独的自然人而存在。从社会生活领域到政治生活领域,人必然生活于其中并由此而实现自身的价值,否则人生的价值与意义将无挂靠之处。
所谓承认“位”的“合理性”,即是对“位”的存在的合理性给予肯定,对于“位”在人们的生活交往过程中所发挥的作用有相当程度的认同。“位”的形成与发展是人类社会自身发展的必然结果。人类社会在其发展过程中,必然要经历一个从无序混乱到有序和谐的历史发展过程。在儒家看来,“礼”便是使天下从无序走向有序的根本解决方法,故而儒家历来重视礼乐教化,而礼乐教化所要奋斗的理想与达到的目标就是“位”的合理有序。落实到荀子,可以看到,他从两个方面论证了“位”的合理性。
荀子首先从人性论的角度来论证“位”的“合理性”。荀子的人性论,与孟子所倡导的“性善论”不同,孟子认为人与其他存在有一不同之条件,此条件称之为人之“性”。而此条件非他,即“有价值自觉”,“人之异于禽兽者”,人不同于他物的内在本然之性。而荀子之论“性”,即纯取事实义:
“人之性恶,其善者伪也。今人之性,生而有好利焉,顺是,故争夺生而辞让亡焉。生而有疾恶焉,顺是,故残贼生而忠信亡焉。生而有耳目之欲,有好声色焉,顺是,故**生而礼义文理亡焉。然则从人之性,顺人之情,必出于争夺,合于犯分,乱理而归于暴,故必将有师法之化,礼义之道,然后出于辞让,合于文理,而归于治。用此观之,然则,人之性恶,明矣。其善者伪也。”(《性恶》) [1 ]
荀子所谓“性”,主要从“生而好利”“生而有疾恶”“生而有耳目之欲”的自然属性来讲,强调的是人的生理欲望,是人生而具有之本能。“生之所以然者,谓之性。性之和所生,精合感应,不事而自然,谓之性。”(《正名》) [1 ]“今人之性,饥而欲饱,寒而欲暖,劳而欲休,此人之性情也。”(《性恶》) [1 ]荀子认为如果放纵对这种欲望的无限满足,则会导致争夺混乱:
“人生而有欲,欲而不得,则不能无求;求而无度量分界,则不能不争;争则乱,乱则穷。先王恶其乱也,故制礼义以分之,以养人之欲,给人之求。使欲必不穷乎物,物必不屈于欲。两者相持而长,是礼之所起也。”(《礼论》) [1 ]
如果放纵对于欲望的无限满足而不加以节制,“从人之性,顺人之情”,必定会导致对于权势、利益的争夺,这种争夺会引起人与人之间关系的紧张,社会也会因此而产生混乱。社会的动荡混乱是先王所不愿看到的,也是儒者所要努力扭转的现实局面,故对处于群体中的人们作出具体的分位,制礼义而对每一分位作出相应的行为规范与道德法则,明确每一分位所应具之权限与义务,“?B人之欲,给人之求”,从而实现欲望与外物的均衡协调发展,这样才可以化解当时社会人生的冲突,维持社会的稳定有序。
其次,荀子从社会政治伦理的秩序性来论证“位”的“合理性”。在人类社会的发展过程中,由于人生而好利,在利益分配时如无一定的度量分界必然会导致争夺混乱,所以需要对于人们所处于社会中的地位加以划分,明确其中的尊卑、贵贱、高下等关系,并确定相应的权利和义务。人们所处于其中的人类社会,虽然关系错综复杂,但其基本的组成要素便是各各不同之位,每一个位代表了彼此不同的社会角色,位与位之间相互联结发生作用,便形成了各种不同的社会关系。每个“位”一产生便具有了社会属性,这种社会属性规定了主体在社会中的地位、所应尽之分,并在很大程度上影响并限制主体可能性的实现。从社会政治伦理的秩序性来论证“位”思想的合理性,荀子选择从发生学的角度讨论:人类社会从产生之初就需要有“位”的区分与划分,否则由于互相争利而引起的混乱会导致人类社会与人本身的消亡;人类社会产生以后,社会成员各安其位才会使社会政治生活运行规律,具有秩序性。否则,礼崩乐坏,彼此争夺杀伐,会导致社会从有序状态而变为无序混乱状态。先秦儒家所主要解决的问题就是如何从当前礼崩乐坏的混乱状态转变为社会的有序运行,即恢复周礼制度下的和谐有序的社会政治状态。儒家十分重视“位”的作用,因为它是实现儒家政治理想与抱负的平台,有“位”才能够展现儒者的政治能力,才能实现儒者的人生价值与意义,因此荀子说:
“能小而事大,辟之是犹力之少而任重也,舍粹折无适也。身不肖而诬贤,是犹伛伸而好升高也,指其顶者愈众。故明主谲德而序位,所以为不乱也;忠臣诚能然后敢受职,所以为不穷也。分不乱于上,能不穷于下,治辩之极也。《诗》曰:平平左右,亦是率从。是言上下之交不相乱也。”(《儒效》) [1 ]
前文已经指出过,“位”的差异性问题,在荀子那里中主要是指“分”的问题。不同的“位”在社会生活领域所处的地位、所起的作用、所担当的责任与义务等是不同的,“位”与“位”之间存在着很大的差别与不同。作为具有自然属性与社会属性的个体的人,“有自己个体存在的分位,与周遭世界之关系,自有远近、厚薄、次第之差别。人的存在有天然的等差性,人的情感表现亦有天然的等差性。保持这份真实、真情实感,就有忠、有诚,这是人的道德成就乃至人的存在之实现的前提。儒家以忠恕行仁,既要保持住人伦物理关系之自然的分位等差,又要排除对这差异之私己性的偏执。这种爱,就是包涵着个体分位差异性的沟通,而它所成就的,乃是一种具体的德性。” [5 ]荀子同样认为:
“夫贵为天子,富有天下,是人情之所同欲也。然则从人之欲,则势不能容,物不能赡也。故先王案为之制礼义以分之,使有贵贱之等,长幼之差,知贤愚能不能之分皆使人载其事而各得其宜,然后使悫禄多少厚薄之称,是夫群居和一之道也。故仁人在上,则农以力尽田,贾以察尽财,百工以巧尽械器,士大夫以上至于公侯莫不以仁厚知能尽官职,夫是之谓至平。故或禄天下而不自以为多,或监门、御旅、抱关、击柝而不自以为寡。故曰:斩而齐,枉而顺,不同而一。夫是之谓人伦。诗曰:受小共大共,为下国骏蒙。此之谓也。”(《荣辱》) [1 ]
“位”的不平等性,与其差异性问题是紧密联系在一起的。差异性只表明了“位”与“位”之间的不同,而不平等性则指出不同的“位”之间不仅仅存在差别,而且在地位上存在着高低贵贱之分,作用上有大小强弱之别等。在荀子看来,并不是要去消灭这种不平等性,恰恰相反的是我们应该顺从这种不平等性,只有这样才能真正实现人类社会从天下无道至天下有道的转变。这种不平等性,这种“分”,是先王圣人看到社会的混乱而制定的,先王因为厌恶社会的混乱无序故而制礼义,使人能群而有分,这样人人就可以根据自己“位”之所分来处理物我关系、人己关系、身心关系,从而实现社会的和谐有序运行。对于现实生活中存在的“位”的差异性问题,儒家承认了这种现象的存在,并在一定程度上承认了它的合理性。
荀子指出,儒家所倡导的礼乐文化正是基于“位”的差异性来展开的。如果没有“位”的差异性的存在,那么夫妇关系,君臣关系,父子关系,兄弟关系,朋友关系等就不可能存在,没有差异性就可能走向混同,从而无法区别,事物自身的个体特征便无法全面地显现出来。夫妇之礼、君臣之礼、夫子之礼、兄弟之礼、朋友之礼更是无从谈起。因此,“位”的差异性是儒家礼乐教化思想的逻辑前提,也是一切社会制度得以稳定有序运行的逻辑前提。
当然,对于“位”的差异性问题,并非是仅仅承认其存在及合理性就可以了。差异性与平等性之间的张力如何?这是儒家着重思考的一个问题。一个社会能够承受多大的差异而不致危害到社会的正常运行?在差异基础上何种意义的公平能够保证社会的有效运转?“大儒者,善调一天下者也。……用百里之地,而不能以调一天下,制**,则非大儒也。”(《儒效》) [1 ]儒家所要思考的“调一天下”的问题,也就是社会运行的最优化问题。差异性问题可能会导致社会各利益集团及其成员的冲突,而儒者的“调一天下,制**”,正是要解决这种紧张关系,从而使社会走向和谐有序。当然,如果能够从根本上取消这种差异性,取消这种不平等性,冲突便不会再发生。但儒家绝非是不顾现实的乌托邦主义,鉴于对历史规律的深刻把握与对现实社会的深切理解,儒家认为这种取消差异性的思想对于改变社会现实中混乱不堪的政治局面之意义不大,而且并不认同这种思想具有合理性。荀子引用《尚书?吕刑》中“维齐非齐”的思想,指出真正的平等并非是取消一切差异性:“分均则不偏,势齐则不一,众齐则不使。有天有地而上下有差,明王始立而处国有制。夫两贵之不能相事,两贱之不能相使,是天数也。势位齐而欲恶同,物不能赡则必争,争则乱,乱则穷矣。”(《王制》) [1 ]取消这种差异性并不一定能够使社会走向有序和谐稳定,相反可能会导致人与人之间的利益纷争,进而导致社会的动荡不安。
以此为基础,荀子认为,对于个人来讲,“安位”就是要对自己在社会关系中所处之“位”有所肯认。一个人在社会中所处之“位”正如一个坐标系中的坐标,每个人以此为基点展开自己整个生命活动并与社会发生各种关系,最终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与生命意义的升华。每一个“位”都是整个社会中的一点,点与点之间发生作用、相互交织形成社会关系。自身的“安位”涉及到几个问题:一是对于自己“位”的比较完整且相对正确的理解;二是对于社会关系中的各种“位”都应该有所认识;三是对于自己之“位”与他人之“位”以及社会关系中各种“位”的关系有所肯认。对关系的认识也会出现两种情况:一是能够正确“安位”;另一种是不能正确“安位”,或者称之为错误“安位”。错误“安位”又有两种情况:一是安位过高,二是安位偏低。
一家子混乱的关系范文5
经过反复考虑,妈妈下决心帮助小宝改正这个毛病,她对小宝说:“从现在开始你自己的事情自己做,我什么都不管你了。”小宝对这话似懂非懂,瞪大眼睛使劲点头。
后来小宝妈妈回忆起来说:“小宝的世界一下变得混乱不堪,东西到处都是,经常是一手夹着鼓得系不上扣的书包,一手托着脏乎乎的水壶就回家了,书包里其他东西什么都有,可惟独课本总落在学校。”小宝妈妈有几次真想帮儿子把一切都整理好,但终于忍住了。她有意识地请来平时自理能力较强的小朋友到家来玩,让他们给小宝传授经验,同时对小宝约法三章:“忘带东西家长决不给送;学习的事每天要记在记事本上;自己的事情自己做。”
头一个月,小宝哭着跑回家好几次,都是因为没带齐东西或卫生不合格挨了批评。渐渐地,小宝好像从混乱中理出了头绪,每天回家先看记事本,虽然书包里还是乱七八糟的,但学习用具每次都能带齐了。
小宝妈妈说:“当初我只不过想试一下,没想到还真有效,虽然小宝比其他的孩子还差一些,但跟他自己比进步已经很大了。看来乱也有乱的好处。”
小宝妈妈所说的“乱的好处”是一个有趣的体会,她是想先通过“乱”达到“治”,从中培养孩子的自立、自理能力。但你真敢放手让孩子去“乱”上一阵吗?
其实,这种“乱”是孩子成长过程中的一个必然现象,通过“乱”,孩子才能尝到乱的苦头,才会自觉地去想办法治“乱”。在这个过程中,家长也不能只是袖手旁观,小宝妈妈就引导得很好,既给孩子找出榜样,又教其方法。当然,对不同的孩子,不同的家长还会有不同的高招。
我听一个朋友讲,她的孩子都上初中了,衣柜还要妈妈收拾,后来这位妈妈索性不管了。每天早上,儿子为了找一件衣服,把柜子里所有的东西都得翻腾一遍。他的屋子里经常是一地的衣服,可总会有同学来找他,他又不好意思让同学看到他这么邋遢,迫不得已就自己动手收拾。现在这位妈妈说:“虽然他还做不到分门别类,井井有条,但至少外面没衣服,柜门能关上了。”
一家子混乱的关系范文6
本书聚焦中国远征军中西南联大学子的身影,展现联大教授议政参政的家国情怀与担当精神,厘清联大教授与各党派的关系和纠葛:穆旦翻越野人山,闻一多喋血西仓坡,张伯苓晚景凄凉,钱端升神情落寞……
历史困境中的西南联大人,最后的命运令人唏嘘不已。在20世纪剧烈变革的中国,当学术遇到政治,当教授遇到政客,诞生了悲剧,也铸就了大师的风骨。
2005年4月24日,社会学和人类学的一代宗师费孝通在北京医院逝世,享年95岁。从1945年到费孝通逝世的2005年,风雨沧桑六十年,大师之后再无大师。在历史与现实之间,追寻西南联大教授的背影,探寻一段伤心史,以史为鉴,您能从中感悟到什么?
《评级阴谋》:揭底拖垮世界的评级内幕
在现代金融世界,信用为王,然而国家与机构信用高低却由标准普尔、穆迪和惠誉三大评级机构说了算。全球超级畅销书《世界是平的》作者弗里德曼曾说:“我们生活在两个超级大国的世界里,一个是美国,一个是穆迪。美国可以用炸弹摧毁一个国家,穆迪可以用债券降级毁灭一个国家;有时候,两者的力量说不上谁更大。”
欧元诞生之前,高盛施展“金融炼金术”给希腊种下“特洛伊木马”。2009年,评级机构突然发难,希腊债务评级不断下调,希腊乱成一锅粥。欧元区众志成城救助希腊之际,爱尔兰、西班牙、葡萄牙、意大利、法国的债务评级先后受到打击,一时间,欧洲遍地烽烟,至今不熄。
资本的乌鸦——三大评级机构到底代表谁的利益?干掉欧元的目的究竟是什么?他们的下一个目标在哪里,中国能否免遭毒手?面对如此局势,我们应该怎么办?本书将告诉你答案。
《团队正能量》:带队伍就是带人心
给你一个团队,你要怎么管?
你的身边是不是存在这样的情况:生产进度缓慢、产品质量糟糕、意外事情频发、服务态度恶劣、员工流失严重、下属消极怠工……
死气沉沉的团队无法成就卓越,只有正能量团队才能够创造奇迹。本书作者归纳自己二十多年的管理咨询经验及最新研究报告,集德鲁克、韦尔奇、法约尔等全球顶级管理大师卓越思想,将打造正能量团队的方法分享出来,你将从中学会激励员工、激励团队达到**表现的秘籍:
创造出正能量环境以激发团队内所有人产生卓越绩效。
不掌控,便能激励员工。
把过失产生的负面情绪转化为追求更高质量的正能量。
训练团队足够“正能量”以适应甚至热衷于变化。
《超级整理术2》:终结混乱,提升效率
混乱是耗费我们大量时间和精力的凶手。为什么我们总是陷入混乱的状态呢?答案很简单:这是人的惰性!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发送邮件至tiexin666##126.com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
如需转载请保留出处:https://tiexin66.com/syfw/50602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