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务分析与问题诊断范文1
一、中小企业财务诊断指标体系设计原则
财务诊断涉及企业经营发展的内、外部经营环境和企业财务的运作活动,因此,财务诊断指标体系的设计必须全面而系统,应遵循如下原则:
第一,科学性与客观性相结合。财务诊断有一套严格、科学的程序与方法,诊断过程中必须始终按科学程序和方法进行。财务诊断的客观性是科学性的前提,而科学性则是诊断措施有效性的保证。财务诊断失去针对性和有效性,就不可能被企业接受,也就不存在诊断成果。另一方面,企业涉及范围广,行业差异、环境差异、管理差异、经营管理者的素质差异大,这就要求财务诊断指标的设计必须适应其经营管理特点,力求简捷、适用、重点突出,以适用于不同企业的要求。
第二,全面性与针对性相结合。财务诊断指标的设计应将企业内部、外部环境与财务活动作为一个整体来研究,从企业经营管理战略的角度进行财务诊断指标的系统设计,整个指标体系能够全面地反映企业的发展状况,同时还要合理确定内部环境因素、外部环境因素以及财务活动因素的重要性程度,将整体诊断与局部诊断有机结合起来,使诊断更加切合企业的现状与现实需要。
第三,可比性与可操作性相结合。企业财务诊断指标的设计对被诊断企业和诊断者来说都是切实可行的,遵循可比性和可操作性原则。该原则包括以下内容:一是诊断指标体系的设计应尽可能简明易懂,繁简适当,便于数据收集,适合行业间的比较,强化其针对性和有效性;二是诊断指标体系的设计应符合企业的特点,在经济上是可行的;三是整个诊断指标体系的评分方法和各项指标的计算要简便、科学,便于实际诊断操作。
第四,灵活性与协调性相结合。企业所处的内部环境、外部环境以及经营管理活动的情况是不断发生变化的,企业在发展的每个阶段可能存在或潜在的财务问题各不相同。因此,在设计企业财务诊断指标体系时应遵循灵活性原则,根据不同行业、不同地区、不同时间、不同企业对财务诊断指标进行适当的调整,并随时适应外界环境的变化。
二、中小企业财务诊断指标体系构建思路
根据中小企业财务管理的特点及建立财务诊断指标体系的原则,借鉴《国有企业绩效评价体系》,笔者认为应该从内部环境、外部环境和财务活动三个方面构建中小企业财务诊断指标体系,如表1所示:
中小企业财务诊断的内容涉及企业经营管理的方方面面,在具体应用上述指标体系时应根据具体情况对四级指标进行调整,但基本出发点应定位于“以企业战略诊断为导向,内部环境与外部环境诊断为基础,财务活动诊断为核心”。如果是上市公司,则应在上述四级指标体系中增加与上市公司经营有关的指标,如每股净资产、市盈率等。
三、中小企业财务诊断指标体系应用
中小企业财务诊断的有效性受到多方面因素的影响,运用指标体系进行财务诊断时必须加以考虑。
一是财务诊断指标体系运用的前提条件。企业财务诊断的关键在于财务信息质量和财务报表的有效性。财务诊断是根据真实有效的财务报表资料开展的,所用数据大部分都来自财务报表,所进行的关于企业的逻辑判断都以财务报表的真实有效为前提,因此财务报表信息的真实性直接关系到财务诊断的质量,而虚假和无效的财务报表可能使财务诊断得出不准确甚至相反的结论,从而使财务诊断形同虚设,误导企业相关利益人作出错误的决策,扭曲了财务诊断的本意。同时,会计政策选择的一致性也直接影响到财务诊断的可靠性。
二是财务诊断指标的赋值问题。财务诊断指标赋值是量化评价的基础,由于诊断指标构成的多样性,指标赋值的合理性也影响到财务诊断的质量。诊断指标的赋值要注意社会认可度,对指标体系中多数可由国家(或行业)统计年报(或年鉴)中查得的数据,可以直接赋值;对一些相对比较指标,可利用已有公式或建立新公式先计算后赋值;对指标体系中无法获得精确数据的个别指标,可采用专家定性对比分析,按等级进行赋值。
三是财务诊断指标间的权重分配问题。在中小企业财务诊断过程中,诊断指标间权重值的确定,往往体现出使用者对该指标地位的理解程度,在一定程度上带有主观性,对诊断指标系数的把握程度也会影响到财务诊断的有效性。
四是财务诊断指标的灵活运用问题。企业财务诊断是一项综合性评价,反映的是企业财务管理的总体水平,并不能实现对财务安全的全面预警和控制,也不能排除因某一方面发生严重问题而使企业发生财务危机。因此,在财务诊断的基础上,还需要对诊断结果进行必要的敏感性分析,确定企业财务管理活动的薄弱环节以及内、外部环境状况的影响程度,进而提高财务诊断的有效性,帮助企业改善财务管理和经营活动,提高企业综合管理水平和竞争能力。
企业税务诊断初探华南理工大学 曹晓丽 陈锦华 陈海声 邓燕琴 税务诊断是财务诊断的重要组成部分,笔者认为,财务诊断是以防范、控制风险和提高经济效益为目的,因此,作为其重要内容之一的税务诊断也应该贯彻这一研究方向。税务诊断应定义为:以企业税收利益最大化和合理控制税务风险为目标,依据国家税收法律的有关规定,对企业的税务筹划空间和涉税风险进行科学评估,据以挖掘出有效降低企业整体税负和税务风险途径的一种管理手段。本文对于税务诊断的定义与以往诊断理论的不同之处在于,以往的诊断理论研究往往侧重于风险的防范与控制,而本文则将税务筹划列入税务诊断之中,使其帮助企业积极寻找降低自身税负的空间,从而加强税务诊断的实用性和发挥更为积极、主动的作用。 一、税务诊断原则及内容 为使税务诊断达到预期的效果,诊断时必须遵守以下原则:(1)合法性原则。税务诊断必须依照税法及相关经济法规进行。如果税务诊断中应用的筹划方法和风险防范措施与税法相违背,不仅不能提高效益、控制风险,反而增加了企业的税务风险。因此,合法性是首要原则。(2)成本效益原则。一方面,税务诊断必须尽量以较低的成本进行;另一方面,诊断的改进方案必须按照实施成本小于获得收益的原则进行取舍,这是保障诊断效益的必要原则。(3)客观性和科学性原则。税务诊断的客观性和科学性是诊断措施有效性的保证。因此,税务诊断必须有一套严格、客观且科学的诊断程序与方法。在诊断过程中也必须始终按照这套科学程序和方法进行,以保证税务诊断过程和结果的客观性和科学性。(4)独立性原则。进行企业税务诊断的人员,无论是外聘的诊断专家,还是内部人员,都不应受企业行政的制约和干预,而应该处于独立地位,以便正确、客观地行使诊断职能。只有保持税务诊断的
独立性,才能保证诊断结果和改进措施的客观、可靠。(5)针对性原则。企业税务诊断没有固定的标准可供参照。同样的“病症”,其治疗措施和方案却可能不同。税务诊断人员必须根据企业具体情况和问题的特征来选择合适的诊断程序和治疗措施,这样才能使税务诊断更加深入、有效。
税务诊断作为对企业涉税业务及其处理进行诊断的系统,主要句括税备风除诊断和税各筹划两大功能模块,如图1所示: 税务风险诊断模块按照现状、成因诊断及应对这一思路设计,具体包括税务风险的现状诊断、成因诊断及应对措施设计三大子模块。其中,税务风险的现状诊断通过对企业的涉税业务、纳税情况等方面的分析,诊断出企业涉税处理出现异常的地方。税务风险的成因诊断则通过对企业内、外部税务影响因素进行分析,找出产生税务风险的根源。具体来说,外部因素分析主要是对企业外部税收法律环境变化引致的风险进行分析,如税收实体法、征管法的变革对企业税务风险程度的影响分析等;而内部因素分析则从企业管理人员的风险意识、企业税务工作制度和程序,以及税务筹划方案的实施等方面进行分析。最后,企业税务风险应对措施设计将根据前两个子模块的分析结果,设计具体的风险应对和规避措施,将税务风险控制在可承受的范围内。而税务筹划模块则具体包括了税务筹划空间诊断、筹划方案与措施设计以及绩效评估三个子模块。首先,税务筹划空间诊断主要通过对企业的涉税业务、纳税情况及相关的税收政策等方面的分析,挖掘出可获取企业税收利益的空间。然后,筹划方案与措施设计子模块利用筹划空间分析的结果,针对企业的具体情况,设计出提高企业税收利益的具体税务筹划措施。税务筹划绩效评估子模块可对企业原有的和新设计的筹划方案的实施效果进行分析与评价,从而进一步完善税务筹划实施方案,发挥税务筹划作用。上述税务诊断系统中的两大模块并不孤立,二者之间有着密切的联系。一方面税务筹划存在风险,因此涉税风险的评估与控制有利于降低因进行税务筹划而增加的税务风险,从而保证税务筹划的可行性。另一方面,企业过重的税务负担也是导致税务风险的重要原因之一,因此税务筹划在减轻企业税负的同时,也在一定程度上降低了企业的风险。
二、税务诊断步骤及方法
由于税务诊断具有一定的复杂性,因此必须按照合理的步骤,采用科学的方法进行诊断。一项完整的税务诊断工作应包括以下具体步骤:(1)诊断准备阶段。即在税务诊断实施前对企业进行初步了解,做一些必要的组织筹备工作,包括明确税务诊断目的,初步了解企业的基本情况,确定诊断工作日程和计划等。(2)诊断资料收集阶段。在税务诊断实施前,诊断小组应尽可能收集企业生产经营活动的税务资料(如材料采购、产品生产、市场营销、财务管理等方面的资料),并对所收集的资料进行归纳、整理、分析等加工处理,以形成完整的税务诊断基础数据资料。由于税务诊断在很大程度上是依靠所收集的税务资料进行分析,因此该步骤在整个诊断过程中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3)正式诊断阶段。这一环节是税务诊断的实施阶段。诊断人员需要在获取各种完备资料的基础上,运用科学、客观、定性和定量相结合的诊断技术,对所获取的、经过鉴别的资料和统计数据进行分析,揭示税务活动内部存在的问题,并初步提出评价方案以及改进税务管理工作的途径、措施。通过广泛征求包括企业人员在内的各方意见以及成本效益评估,优选出可行性强、经济效果好的方案,提交诊断报告。(4)实施指导阶段。这一阶段是达到税务诊断最终目的重要环节之一。首先向企业决策人员及相关管理人员介绍诊断过程中所发现的问题及其相应对策;其次帮助企业制定实施方案的具体计划和措施;再次是有针对性地培训企业管理人员和涉税人员;最后对整个实施过程进行跟踪,适时对方案进行合理的调整、补充,使诊断方案更加有效。(5)诊断考核阶段。这是对税务诊断的效果进行检验的阶段。该阶段应重点收集诊断过程中相关人员的反馈意见,并据此对诊断的效果进行评价,以便不断提高税务诊断人员的服务质量及水平。
采用科学的税务诊断方法是实现税务诊断目标的关键。税务诊断主要采用以下方法:
(一)定性分析法 税务诊断的定性分析主要是指税务诊断人员通过利用调查、询问等手段对企业的经营、纳税情况进行定性描述后,根据自身经验判断及相关法规的比对,找出企业涉税处理上存在的问题。常用的定性分析方法是问卷调查法,即通过专门设计的调查问卷来进行诊断。它将各个诊断项目具体化为相应的问题,通过查阅资料和访谈寻找出问题的答案并填入问卷中,然后再对这些问题和答案进行分析、总结和归纳,从中找出企业税务管理中存在的问题和有待改进的地方。具体的税务诊断调查问卷示意表如表1所示:
定性分析方法的主要优点是执行简单、易操作,而缺点是对问题的探究不够深入,主观性强,对问题产生原因的推测可能存在较大的主观性。
(二)定量分析法 定量分析法是指通过利用指标体系、量化模型等客观的数量分析方法,对企业税务状况进行分析,以求找出其中存在的异常情况的方法,其常用的分析方法是指标分析法。指标分析法是指诊断人员在税务诊断过程中,通过对比同一纳税人不同历史时期相同的涉税指标和不同纳税人同一历史时期相同涉税指标的数据变化,诊断纳税人纳税行为的一种方法。指标分析法要真正在税务诊断中起到作用,必须按照一定的原则建立起科学的税务诊断指标体系。(1)目标性原则。在税务诊断有一个明确的诊断目标的前提下,指标的选择应有利于实现税务诊断的期望目标和效果,它要求指标体系紧扣诊断目标而建立。如果融入脱离税务诊断目标的指标,将对评价的效果和针对性产生极大影响。(2)针对性原则。指标的选择与构建应以企业的具体业务情况为基础,并能够针对其经营性质和涉及的税种的特点、范围来建立合理的评价体系。(3)层次性原则。指标体系的建立要有明确的逻辑层次关系,即指标体系中的各个指标之间的相互关系要明确,上级指标和下级指标之间的层次关系要分明。(4)客观可量性原则。所选取与构建的指标要能够客观地反映所需的诊断信息,并且该指标应是可量化的,其量化依据应来源于企业客观的经营资料和数据,如企业的财务报表、纳税申报表等。鉴于不同行业或不同规模的企业其涉税业务情况和特点存在较大的差异,笔者认为税务诊断难以像财务诊断那样建立一种通用的诊断指标体系,因此,对于不同企业在其不同的发展阶段,税务诊断人员应依照其具体的税务诊断目标,建立有针对性的、有效的指标体系。图2是针对诊断企业税负是否存在异常变化和是否有足够的纳税支付能力设计的一个初步的税务诊断指标体系示意图。
注:①税负差异率=(企业税收负担率-行业税收负担率)÷行业税收负担率×100%
②综合税负率=(主营业务税金+所得税)÷销售收入
③总应交税金=应交税金期初余额+应交税金本期发生额
指标体系建立后,要对各指标的数值进行合理的标准化,再根据各部分的重要性,由诊断人员选择合理的方法研究确定相应的权重,最后将各部分指标加权综合,得到企业税负率和纳税支付能力方面的总体风险水平。而对于部分出现异常的指标,应该利用杜邦分析法的思想对其进一步分解和研究,以找出深层的原因,为税务诊断人员挖掘企业税务存在的真正问题提供“突破口”,同时为提出相应的改进建议及措施提供可靠具体的依据。图3为利用杜邦分析法对综合税负率进行分析。
综合税负率=(主营业务税金+所得税)÷销售收入=主营业务税金÷销售收入+所得税÷销售收入=(本期消费税金额+本期营业税金额+其他税种金额)÷销售收入+(收入项目金额-扣除项目金额)×所得税率÷销售收入
定量分析方法的优点在于对问题研究深入,分析手段较客观。但是,该方法需要收集大量的资料,对其所运用的分析工具的科学性和适用性要求高,执行难度较大。
定性分析法和定量分析法都有着各自的优点,因此,在税务诊断中应综合运用定性分析法和定量分析法。首先,在税务诊断选案(诊断对象)上,应先定性分析后定量分析。因为定性分析的易操作性可以帮助税务诊断人员较快地掌握企业的经营情况和税务状况,并通过访问调查手段使诊断人员进一步明确和缩小诊断范围,有利于定量分析中有针对性地建立诊断指标体系,从而找出异常的指标,使问题进一步具体化。其次,对定性分析和定量分析的结果进行综合分析和利用。综合分析并不孤立地看待定性分析和定量分析。定性分析中发现的问题也许是导致定量分析中指标异常的主要原因;在定量分析中,出现的异常指标难以分解时,往往可以利用定性分析的方法对其进行跟踪和深入分析,发现问题的潜在根源。最后,在税务诊断的两大功能分析中,税务筹划应以定性分析为主,因为税务筹划部分往往比较难以量化,需要分析企业的业务情况和税务特点,结合相应的税务政策提出筹划的措施和建议,因此,一般采用定性分析的方法。而税务风险分析应以定量分析为主,由于需要考察企业本期税务的变化状况,就要将所需的税务信息进行量化后作出一个客观的比较,因此,一般以定量分析为主。
由于税务诊断是一项复杂且关系企业整体利益和风险的工作,因此,在诊断过程中还应注意以下问题:
第一,在诊断人员选择方面,要挑选既精通税收法规,又熟练掌握风险管理和财务管理方法的人员。因为企业税务诊断是以税务工作为诊断对象,缺乏对税收法规方面的了解将难以胜任该项工作。同时该工作又要对税务风险进行控制,所以对风险管理和财务管理知识的掌握也十分重要。
财务分析与问题诊断范文2
文献标识码:A
财务诊断是对企业财务活动进行分析,确定存在的问题,进而提出解决问题的方案,从而提高公司治理水平,协调企业财务关系的一种管理工具。财务诊断以财务分析为手段,以揭示和解决问题为目标,是企业财务管理的重要环节,它克服了我国企业财务分析的一般化、公式化等弱点,是对企业财务管理的深化和发展。本文重点探讨了的理论和实务框架的构建,以期为企业具体的财务诊断活动提供理论指导和实践依据。一、财务诊断的准备工作
财务诊断结论是建立在充分和可靠的数据资料基础上的,因为企业财务诊断的目标是发现并解决企业在生产经营活动中所存在的问题,而企业生产经营活动中的问题主要是通过财务数据和非财务数据反映出来的。财务诊断准备阶段需要收集的数据资料很多,概括而言,主要包括以下三个方面的资料。
(一)宏观经济形势数据。
了解宏观经济形势,是为了描述企业所面临的社会经济环境,这有利于财务诊断人员系统地掌握企业生产经营活动所受到的环境约束。
(二)行业状况数据。
了解行业状况,目的是把握行业特点和发展趋势,了解企业生产经营活动的环境。将行业分析与企业分析相结合,有助于准确把握企业未来的发展趋势,寻求解决问题的办法。企业所处行业的数据资料,主要包括行业所处的生命周期的阶段、未来发展前景、竞争态势、对宏观经济周期的敏感程度。
(三)企业财务数据。
企业历年的财务数据和经营状况数据,如财务结构、营业收入、市场占有率、以及有关的其他预测性财务数据,是进行财务诊断的核心材料。借助于上述资料,财务诊断人员可以进一步地了解企业在行业中所处的地位,把握企业的竞争优势和劣势,以及企业的财务状况,会不会出现债务危机等。二、财务分析和诊断
(一)行业分析。
通过企业分析只能够得出企业的经营和财务状况是否正常的结论,只有通过行业分析才能知道目前企业在同行业中的位置,以及所处产品生命周期的阶段。另外,企业所处的行业环境,制约和决定着企业的生存和发展,这些情况是财务诊断人员必须要全面掌握的。
1、行业的基本状况分析。行业的基本状况分析包括行业概述,对行业发展的历史回顾,对行业发展现状、竞争格局、行业的市场容量、毛利率、净资产收益率等的描述,对行业发展趋势、销售增长趋势等的分析和预测。
2、行业特征分析。行业特征分析包括以下内容:第一,行业的市场类型分析,即描述本行业的市场竞争类型,包括完全自由竞争、垄断竞争和完全垄断告示;第二,行业的经济周期分析,即描述企业经营活动与宏观经济周期的相关性,是否随经济周期的波动而波动。
3、行业结构分析(SCP)。
SCP理论由哈佛大学创立,它构架了系统化的市场结构(Structure)——市场行为(Conduct)——市场绩效(Performance)的分析框架。SCP框架认为,市场结构是决定市场行为和市场绩效的关键因素,市场结构决定企业在市场中的行为,企业市场行为又决定经营绩效。因此,改善企业经营绩效的方式就是通过产业政策调整市场结构。行业结构分析的目的是识别行业的各细分市场的变化情况,以揭示行业所蕴含的机会与威胁。行业结构分析的内容主要包括:各产品的容量及结构变化、各地区的容量及结构变化、各消费群的容量及结构变化等。
(二)财务报表分析。
1、资产负债表分析。资产负债表分析是基于资产负债表而进行的财务分析。企业的资产负债表就好像一面镜子,反映了企业特定时点的财务状况。通过分析公司的资产负债表,能够揭示出公司财务实力和财务风险。如果将企业连续多年的财务数据进行比较,可以考察企业财务状况的变化趋势;如果将资产负债表转换成结构百分比报表,还可以发现存在显著问题的项目,以确定财务进一步分析的重点。
2、利润表分析。企业的利润表就像一张记分牌,记录的是企业一段时间的经营成果。通过利润表分析,可以反映企业一定会计期间的投入和产出情况,可以评价企业的经营效益。
3.现金流量表分析。分析现金流量表,是为了把握企业获取现金的能力,进而预测企业未来现金流量。现金流量表是资产表和利润表之间的桥梁,它能够很好地解释企业财务状况形成和变化的结果及原因,即利润表是如何影响资产负债表的。将现金流量表分析与利润表分析相结合,与有助于判断企业利润的质量;结合资产负债表分析,现金流量表分析可以反映各类资产的期末存量及其流向,解释企业资产项目变动的原因。
(三)财务比率分析。
1、偿债能力分析。对资产负债率、流动比率等指标的分析,可以判断企业资产对债权人权益的保障程度,可以了解企业的资本结构、财务政策、以及企业面临的财务风险状况。
2、盈利能力分析。利润是企业最终的经营成果,是企业利益相关者关注的焦点;利润是一个综合财务指标,是企业经营绩效和管理效能的集中体现现。因此,诊断企业获利能力,是发现企业经营管理中所存在的问题、改进企业管理的突破口。
财务分析与问题诊断范文3
所谓财务诊断,就是通过对企业生产经营和财务管理状况的现场调查和资料分析,发现并研究存在问题,提出改善管理、提高效益的建议。作为科技进步和生产社会化、专业化发展的衍生物,二战后财务诊断在发达国家得到迅速发展,如日本在上世纪五十年代专门建立了“诊断士”制度,并成立了全国性的诊断机构。财务诊断已实现从工业社会早期主要凭借企业家个人经验向科学管理的飞跃,并且组织分工更加细化、目的性更加明确。
从组织分工上看,财务诊断可分为由企业经营者和出资人自查式的内部诊断以及由专业诊断机构特别是注册会计师实施的外部诊断。从目的性上看,可分为主要着眼于纠错防弊的舞弊诊断和以分析企业管理病因、促进挖潜增效为主要目的的建设性诊断。国际资料表明,财务诊断在提高中小企业财务管理水平、增强企业综合素质、提高经济效益等方面都起到积极的辅佐和催化作用。改革开放后,我国的财务诊断工作也得到了一些发展,但总体上尚处于起步阶段,在许多方面都还存在亟待解决的问题。
一、尚未形成健全的财务诊断体系。
从中小企业方面看,一些经营者缺乏现代财务意识,他们在购置设备原料和疏通人情关系方面不吝花费,但在通过延请“企业郎中”诊治管理“疾患”,导入财务管理“良方”方面积极性不高。同时企业内审机构由于其地位的“附庸性”,加上受工作视野、专业知识所限,所以目前有些企业的内部诊断既缺乏公允性,也不具有权威性。
从出资人方面看,由于企业产权改革正在进行,还未形成一旦企业经营失败所有者倾家荡产、经营者丢掉饭碗的机制,同时,作为行使国有资本出资人财务职能的财政部门,其对企业资产和财务管理也正处于转型和初创期,因此,企业的股权关系、法人治理结构和股东行为均尚待规范,内部诊断机制还远未形成。
从外部诊断方面看,一些咨询公司和会计师事务所因受利益驱使,比较看重眼前收入,对拓展中小企业财务诊断市场既缺乏战略性认识,也存有畏难心理。使一些企业既使乐于“求诊”也不知到哪里挂号,财务诊断尚未确立正常的社会地位。
二、还没有一套规范的财务诊断法规和技术体系。
与财务诊断相关的理论、法规、准则和实务指南均准备不足,囿于审计成本、市场需求和专业能力等多重制约,目前注册会计师执业也过于偏重常规审计,主要目的仍然是纠错防弊,对企业经营管理、财务管理的建设性和指导性方面整体上关注不够,“诊疗”较少。
三、行业管理不规范。
目前主管部门对财务诊断机构和人员在从业条件和执业行为等方面尚缺乏配套的管理制度,致使某些诊断机构和“医师”素质良莠不齐,职业行为不规范,收费高、“疗效”低的现状既不能满足中小企业的需求,也影响财务诊断行业的名声。
随着我国加入WTO,中国将走向全方位开放。为了迎接更加严峻的竞争环境,中小企业应全方位地提升经营和财务管理水平,笔者以为,关注中小企业的财务诊断是增强企业综合竞争力的重要一环,为此建议:
一、加快建立现代企业制度,规范企业财务诊断行为。从根本上讲,推进公司制改造,健全企业法人治理结构,形成有效的监督和制衡机制,是企业财务诊断充分发挥作用的必要前提。只有这样,企业经营者才会真正关注财务诊断,企业监事会和内审机构才可能有效地运作内部财务诊断,出资人也才能依法行使自己的财务决策和财务诊断权,财政部门对企业资产与财务管理方面的监管权也才能落到实处。
二、尽快制定一套既与国际接轨又适合我国中小企业现状的企业财务诊断专门法规、准则、实务公告和操作指南体系,使财务诊断工作有章可循,有典可据。这些规定至少应满足三方面要求:(1)从制度上明确和强化财务诊断的定位,充分凸显其在企业管理中的财务智囊团功能。(2)财务诊断的纠错防弊和建设性两类功能应当既有机融合又各展其长,不能用单纯的审计替代财务诊断。(3)科学性和可操作性兼容,应借鉴国际著名会计公司经验,组织专家研制完备的财务诊断提纲和专用工作底稿,使财务诊断从搜集证据,综合分析到最终形成结论既科学规范,又便于操作,使无论内诊还是外诊、不管是专业机构、理财专家还是企业财务新手均可据以在不同层面上开展工作。
财务分析与问题诊断范文4
注册会计师发表审计意见,可以分三个阶段。以1995年和1997年为分界点。1995年以前,注册会计师基本上很少说不。1995年财政部颁布了第一批审计准则,注册会计师知道怎样表示意见。1997年由于琼民源事件,社会震荡很大,注册会计师首次对出具了"否定意见"。自此,注册会计师说"不"的越来越多。
注册会计师表示的审计意见除了与会计上是否有问题有关,还和财务状况有关。如,被出具"否定意见"的公司的资产负债率高于出具其它意见的公司。
(一)1997年上市公司年报评价
从正的方面说,注册会计师大胆说"不",渝汰白是第一家被出具"否定意见"的,1997年还有一家被出具"无法表示意见"。信息披露更透明,提供的资料更全面。从负的方面来看,由于10%和0%的规定,有许多通过关联交易、非常交易(重组、股权转让、政府补贴)、非货币交易、会计政策变更等方法来操纵盈利。公司财务状况的不确定性,包括或有损失(坏账、对外投资、未决诉讼)和持续经营能力等问题。
(二)1998年上市公司年报评价
1998年红光实业被出具"否定意见",14家被出具"无法表示意见",会计师说"不"的原因:
1、会计准则和审计准则的出台,加强了会计师执业的约束力和指导性。
2、事务所脱钩改制,强化了独立、客观、公正执业的基础环境。
3、监管力度加大,起到了警示作用。
(三)1999年上市公司年报评价
1999年商业网点被出具"否定意见",14家被出具"无法表示意见",出具不好审计意见的原因:
1、四项计提利在长远。
2、非常收益"贡献大":1999年报显示,426家公司共发生关联交易659亿元,其中与母公司的交易为341亿元,占52%。99年报还显示,非常损益占上市公司净利的16%;有573家公司扣除非常损益后净利减少占59%。
3、三不分开恶果多:大股东资本不到位;大股东"提款"恶狠狠;财务困境重重,1998年郑百文亏损5.02亿元,1999年亏损9.57亿元。
中小企业是我国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其户数占我国企业总户数的99%,完成工业总产值、实现税利和解决就业人口分别约占全国总数的60%、40%和75%,其地位举足轻重。然而中小企业受各种条件制约,在获取物质资源和信息资源、增强经营管理和理财能力等方面大都存在困难和弱点,急需社会各方给予解决和扶持。随着科技革命和社会经济的飞速发展,国际上中小企业的运作方式已从过去主要追求产量增长的生产型,演变为讲求产品量、本、利综合评价并以关注所有者权益最大化为基本特征的财务导向型。特别是我国加入WTO后,影响中小企业经营管理和财务决策的相关因素更变得空前复杂。因此,如何更加有效地开展对中小企业的财务诊断,努力提高其经营和理财能力已成为企业相关各方关注的焦点问题之一。
一、尚未形成健全的财务诊断体系。
从中小企业方面看,一些经营者缺乏现代财务意识,他们在购置设备原料和疏通人情关系方面不吝花费,但在通过延请“企业郎中”诊治管理“疾患”,导入财务管理“良方”方面积极性不高。同时企业内审机构由于其地位的“附庸性”,加上受工作视野、专业知识所限,所以目前有些企业的内部诊断既缺乏公允性,也不具有权威性。
从出资人方面看,由于企业产权改革正在进行,还未形成一旦企业经营失败所有者倾家荡产、经营者丢掉饭碗的机制,同时,作为行使国有资本出资人财务职能的财政部门,其对企业资产和财务管理也正处于转型和初创期,因此,企业的股权关系、法人治理结构和股东行为均尚待规范,内部诊断机制还远未形成。
从外部诊断方面看,一些咨询公司和会计师事务所因受利益驱使,比较看重眼前收入,对拓展中小企业财务诊断市场既缺乏战略性认识,也存有畏难心理。使一些企业既使乐于“求诊”也不知到哪里挂号,财务诊断尚未确立正常的社会地位。
二、还没有一套规范的财务诊断法规和技术体系。
与财务诊断相关的理论、法规、准则和实务指南均准备不足,囿于审计成本、市场需求和专业能力等多重制约,目前注册会计师执业也过于偏重常规审计,主要目的仍然是纠错防弊,对企业经营管理、财务管理的建设性和指导性方面整体上关注不够,“诊疗”较少。
三、行业管理不规范。
目前主管部门对财务诊断机构和人员在从业条件和执业行为等方面尚缺乏配套的管理制度,致使某些诊断机构和“医师”素质良莠不齐,职业行为不规范,收费高、“疗效”低的现状既不能满足中小企业的需求,也影响财务诊断行业的名声。
随着我国加入WTO,中国将走向全方位开放。为了迎接更加严峻的竞争环境,中小企业应全方位地提升经营和财务管理水平,笔者以为,关注中小企业的财务诊断是增强企业综合竞争力的重要一环,为此建议:
一、加快建立现代企业制度,规范企业财务诊断行为。从根本上讲,推进公司制改造,健全企业法人治理结构,形成有效的监督和制衡机制,是企业财务诊断充分发挥作用的必要前提。只有这样,企业经营者才会真正关注财务诊断,企业监事会和内审机构才可能有效地运作内部财务诊断,出资人也才能依法行使自己的财务决策和财务诊断权,财政部门对企业资产与财务管理方面的监管权也才能落到实处。
二、尽快制定一套既与国际接轨又适合我国中小企业现状的企业财务诊断专门法规、准则、实务公告和操作指南体系,使财务诊断工作有章可循,有典可据。这些规定至少应满足三方面要求:(1)从制度上明确和强化财务诊断的定位,充分凸显其在企业管理中的财务智囊团功能。(2)财务诊断的纠错防弊和建设性两类功能应当既有机融合又各展其长,不能用单纯的审计替代财务诊断。(3)科学性和可操作性兼容,应借鉴国际著名会计公司经验,组织专家研制完备的财务诊断提纲和专用工作底稿,使财务诊断从搜集证据,综合分析到最终形成结论既科学规范,又便于操作,使无论内诊还是外诊、不管是专业机构、理财专家还是企业财务新手均可据以在不同层面上开展工作。
财务分析与问题诊断范文5
关键词:企业;财务诊断;指标体系
中图分类号:F2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198(2015)22014102
我国经济的不断发展给企业的发展带来了崭新的契机,同时也使企业面临着更大的挑战。随着市场环境的不断变化,企业所处的位置也在不断发生着改变,财务危机随时可能发生。为了使企业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获得一席之地,必须建立完整的财务诊断指标体系,对企业的经营活动进行完善的监督和管理,及时发现经营活动存在的问题,为领导决策提供支持,从而不断取得进步。
1财务诊断指标体系的建立原则
1.1实用性原则
财务诊断指标体系的建立应符合实用、简捷的原则。由于企业信息纷繁复杂,反映信息也需要通过多种途径来实现,这其中最主要的表现形式为资产负债表、利润表及现金流量表。财务诊断是一种分析方式,其主要任务是对企业的财务状况和经济活动进行分析诊断。由于对财务风险和财务动态的分析所面临的困难较大,所涉及内容较多,因此必须要建立起符合实用性原则的财务诊断指标体系,以便于反映企业的各种经营问题。
1.2全面性原则
财务诊断指标体系必须具有全面性,能够反映出企业的全部经营活动。目前,各个企业对财务诊断的相关内容还没有统一的认识,在财务诊断指标体系的建立上还缺乏一定的完整性。通常企业会将偿债能力、盈利能力、营运能力和成长能力看作是构成财务诊断指标体系的要素,其所建立的财务诊断指标体系也是由这四种要素所构成。但由于企业在发展的过程中要面临激烈的市场竞争,不完整的财务诊断指标体系将加剧企业的财务风险。另外,由于投资者对企业财务管理的重视程度不断提高,使得现有诊断指标体系不断遭受着挑战。因此企业在建立财务诊断指标体系时必须加入分析性因素,使其满足全面性的原则。
1.3协调性原则
企业的经济活动要从多个方面去分析和报道,因此在建立财务诊断指标体系时必须保证其具有一定的协调性。对于企业来说,财务分析能够使其内部的财务状况得到正确的评价,而财务诊断能够使其经济活动得到综合的评价和分析。因此,在建立财务诊断指标体系时必须考虑到各个指标体系间的协调性,使企业的基础资料能够得到合理利用。
1.4经济性原则
由于财务诊断所要花费的时间较多,在操作的过程中会消耗大量的人力和物力。如果财务诊断指标体系在建立的过程中未考虑经济性原则,就会使企业面临巨大的经济压力。因此在建立财务诊断指标体系时,必须考虑到经济上的实用性和可行性,建立起符合经济性原则的财务诊断指标体系。
2财务诊断指标体系的建立
2.1一般财务状况
2.1.1偿债能力指标
企业的偿债能力是企业应具备的基本能力之一,反映出了企业的实力。一般来说,企业的资产流动比例越大,其偿债能力则越强。流动比例指的是企业的流动资产总额与流动负债总额的比值,该比值的国际公认标准为2∶1。在我国,规模较大的企业可达到15∶1。速动比率也是反应企业偿债能力的因素之一,速动比率越大,则企业拥有的偿债能力则越强。速动比率为速动资产总额与流动负债总额的比值,其理想值为1∶1,最低不可低于0.5∶1。产权比率与企业的偿债能力呈负相关,产权比率越高,则企业的偿债能力越弱。产权比率为负债总额与股东权益总额的比值。有形净值债务率与长期偿债能力有关,有形净值债务率越低,则企业的长期偿债能力越强。有形净值债务率为负债总额与有形净值的比值。
2.1.2运营能力指标
企业的营业周期会对运行能力造成一定的影响,营业周期越短,则资金的运转速度越快,企业也会获得更好的发展。营业周期为存货周转天数与应收账款周转天数之和。存货的周转率与运营能力也有着很大的关系,存货周转率越高,则资金的流动速度越快,企业运营能力越好,存货周转率为销售成本与平均存货的比值。应收账款周转率与企业的运行能力成正相关,应收账款周转率越高,则企业的运营能力越好。应收账款周转率为销售收入净额与平均存货的比值,其理想值为12以上。流动资产周转率与企业的运营能力也有着一定的关联,流动资产周转率越高,则企业的运行能力越好,流动资产周转率为销售收入净额与平均流动资产总额的比值,该比值的理想值为6以上。
2.1.3盈利能力指标
销售净利率为净利润与销售收入的比值,能够反映出企业的收益水平,企业在设置时可以将10%作为销售净利率的标准。在销售净利率发生改变的同时,企业的销售额也会发生改变,从而促使企业不断的提升销售水平。销售毛利率为销售收入与销售成本之差,然后再除以销售收入。可将其设置标准定为15%。总资产报酬率为利润总额与利息支出之和与平均资产总额的比值,该比值越高,则企业的运营成效越高。净资产收益率为净利率与平均净资产的比值,其标准值为8%。净资产收益率越高,则企业盈利能力越强。成本费用利润率为利润总额与成本费用总额的比值,该比值越高,则说明企业在获取利益的过程中所花费的代价越小,反映出了企业对成本的控制能力。
2.1.4筹资与投资指标
现金债务总额比率为经营活动的现金流量净值与期末债务总额的比值,其标准值可设定为0.25,现金债务总额比率越高,则企业承担债务的能力越强。现金满足投资比率为近五年经营活动现金流量净额与近五年资本支出的比值,其标注值为0.8。现金满足投资比率越高,则企业的资金自给能力越强。
2.2成长性分析
成长性分析即对企业成长能力的分析,企业的成长能力与以下几个因素有关。一是总资产的增长率。总资产增长率为本年度总资产增长额与上年度资产总额的比值,该比值越高,则表明企业的扩展速度越快。二是销售收入的增长率。销售收入增长率为本年度销售收入增加额与上年度销售收入总额的比值,该比值反映了企业的销售收入情况和资金增长情况。如果比值大于0,则表明企业本年度的销售额有所增长,如果比值小于0,则表明企业本年度的销售额呈负增长,也表明企业在本年度所销售的产品与市场的需求不符,必须尽快制定出解决的办法。三是净利润的增长率。净利润增长率为本年度净利润增长额与上年度净利润的比值,该比值反映出了企业的现实价值扩张速度。四是资本累积率。资本累积率为本年度所有权益的增长额与上年度所有权益增长额的比值,该比值反映出了企业的资本累积能力,比值越高,则表示企业的发展能力越强。
3结语
财务诊断指标体系作为企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企业的发展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在财务诊断指标体系的建立上,要充分考虑其具备的实用性原则、全面性原则、协调性原则以及经济性原则。在建立的过程中,要对偿债能力指标、运营能力指标、盈利能力指标、筹资与投资指标以及成长性展开全面的分析,使财务诊断指标体系符合企业发展的要求,为企业的发展贡献更大的力量。
参考文献
[1]刘崇明,许丹.基于财务报表的归因分析及财务诊断研究――以华能国际电力股份有限公司为例[J].会计之友,2014,(35).
[2]陈兰,林瑞卿.当前企业财务风险的原因与防范策略[J].企业改革与管理,2015,(06).
[3]陈红梅.基于企业价值的财务分析指标体系构建及应用探究[J].新经济,2015,(Z2).
[4]张德容,杨新辉.我国上市公司财务预警指标体系的构建[J].中国证券期货,2011,(10).
[5]崔海珍.企业财务风险指标体系比较与分析[J].河南科技,2013,(23).
财务分析与问题诊断范文6
关键词:社区卫生服务;双向转诊;中美对比;民众
中图分类号:F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198(2013)15-0037-02
我国是个发展中的大国,医疗卫生事业发展还相对落后,由于受到计划经济的影响,医疗资源配置不均,城市中的医疗资源集中于大型医院,根据WHO在2000年研究结果表明70%-80%的疾病完全可以在社区中完成,这样可以更好地发挥各级医疗机构的作用,节约医疗卫生资源,体现“以病人为中心”的理念。通过对中美两国的社区卫生服务双向转诊的现状与做法的分析对比,能够更好地借鉴他国的优势,促进我国的卫生事业的发展。
1 现状分析
1.1 无锡市转诊现状
无锡市双向转诊签约在社区首诊的或者是居民医疗保障对象,必须要在社区首诊,确诊之后必须要转诊的患者需要严格按照转诊手续来。通过调查后发现在社区医院的“上转”工作还是比较好的,一般出现的需要“上转”的患者多得到了“上转”。但是其中仍存在着“上转”不合理与“下转”难的现象,调查显示有51.64%的受**众接受过转诊治疗,而且全部为社区医院向大型医院转诊,即所谓的“上转”,“上转”中大多是儿童,普通患者的一些病症不需“上转”但由于信任度的问题要求“上转”,甚至有时候病人不来看病,直接要求“上转”;在“下转”问题上,虽然官方一直有这样的要求与指标,医院系统之间利益问题导致基本不存在“下转”的情况。
1.2 哥伦布市转诊现状
哥伦布转诊制度在50年的历史,调查显示有42.23%的受**众接受过转诊治疗,主要是从家庭医生处与大型医院两者之间双向转诊,双方建立起一个比较完善的电子转诊的信息系统里面详细记载了病人的信息,医生的治疗以及用药情况。同时在向“下转”诊的时候,家庭医生会向上级医院汇报病患的治疗情况。在转诊后家庭医生与医院的医生一起共同对病人的治疗方案进行制定。由于健康保险制度的把关,对于患者担心的医疗过度等行为进行了规范作用。对于“下转”问题保险规定,治疗进入一定阶段必须转往社区与家庭医生处接受康复性治疗,这样避免了双方因为利益财产纠葛导致的“下转难”现象的出现。同时由于对于医疗风险的高度重视,对于高风险环节,医生特别重视防范风险,所以不会出现家庭医生为了利益将患者留在社区导致“上转难”的现象,以避免不及时的转诊导致风险问题,同时也促进了“上转”的高效进行。
2 原因分析
2.1 社区卫生服务定位
无锡市社区卫生主要由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承担,拥有“六位一体”的功能,即预防、保健、基本医疗、康复、计划生育指导等综合服务。而其中可以分为承担基本医疗和承担基本卫生服务两个部分,所探讨的双向转诊制度的相关内容就属于基本医疗这部分。这也是社区卫生服务机构从事基本医疗主要重点,完成常见病、多发病、慢性病的防治工作。调查显示,受**众中,68%的居民在患病后首选大型医院接受治疗,而仅有26.23%的居民选择去社区医院治疗。
哥伦布市是社区卫生服务主要由家庭医生承担,是由个人消费能力相联系,他们通常以个体或集体的形式开业,居民就医时一般先找家庭医生,家庭医生承担着初步诊断与分诊的作用。调查显示受**众中有67%的居民在患病后首选去社区医生处治疗。
2.2 人力资源的配备现状
无锡市我们发现社区卫生服务机构无法吸引优秀的应聘者,配备的医生多为无法达到大型医院标准或者自身技术水平有限的医务工作人员,人力资源配备不足,也导致了后天的社会评价,患者信任度问题等连带效应的出现。同时由于患者的不信任使得自身在诊疗过程中丧失自信,这样导致了恶性循环的发生,也使得患者不愿意首选社区医院作为治疗地点以及不愿“下转”的现象发生。无锡市的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也引进了全科医生,但院方认为全科医生的三年培训时间过长,难以维系住人才。
哥伦布市的家庭医生都要先在大学拿到医学博士(MD)学位,然后进行额外的训练,毕业后再学习一年,取得实习医师职位,大多数人都要经历更多的训练,家庭医生最少要经历3年的学习,由于该职业的要求水平是较高,调查中显示70%以上的受**众对家庭医生持信任的态度,80%以上的受**众对于医生的用药表示满意与信任,而且家庭医生采取市场化的竞争方式,使得为了争取稳定的服务对象,必须有良好的服务作为保障,以获得病人的良好的满意度以形成连续性的医患关系,在首次就诊时就开始建立个人的档案,以后开始连续性的服务,包括来到家庭中进行访视,更好地达到传统医学模式向“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的转变。
2.3 社区卫生的资金的配备现状
无锡市的社区卫生服务机构是由街道财政拨款加上医院的自行周转,街道财政的能力有限,各单位之间也存在着争夺资金等现象,导致社区医院的资金情况不是很好,调查中发现社区医院的医疗人员配备与社区所服务的患者数量比例小,资源掌握情况以及财务的流转情况使得社区医院的发展不是很乐观,而且社区医疗服务中心所承担的预防任务指标很重,对于诊疗方面的压力很大。
在哥伦布市社区医生属于私人开业性质,性质为私有化,存在着较强的竞争性,同时有政府对于社区卫生服务的大力度的财政支持,显示绝大多数的资金预算流向了社区,使得他们有宽裕的财政资金进行医疗服务工作。
2.4 医疗保障的要求
无锡规定居民医疗保险签约在社区首诊的或者是居民医保对象,那就必须要在社区首诊,确诊之后必须要转的就要严格按照转诊手续前往大型医院,使得居民缺乏了积极选择性,甚至出现不愿意进行治疗直接转诊的现象的出现。
在哥伦布市,绝大多数健康保险都严格以“疾病诊断治疗分类标准”(DRGs)为控制依据,明确地规定疾病住院要求与住院时间,治疗进行到了一定阶段必须“下转”进行康复性治疗,同时由于医疗风险的问题,为规避医疗风险,家庭医生也会及时将符合标准的病人“上转”至大型医院进行治疗。
3 完善途径
3.1 发展社区卫生服务机构,提高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公信力
相对于美国的社区卫生服务人员,我国的社区医院的卫生服务人员自身业务水平能力还有一些差距,由于我国仍处于发展中阶段,相应的人才储备还不足,无法达到高学历高素质高技术水平的要求。
3.1.1 吸引高水平人才
利用好的待遇吸收新的医护人才,提高医务人员的待遇水平,吸引高水平人才,让民众更多地认为社区医院与大型医院之间治疗水平之间不存在明显差别,更多地愿意考虑自身的快捷便利程度以达到社区医院的建设目的。
3.1.2 加强医务人员的培训工作,加强内部的竞争
由于发展需要一定的过程,强化自身人员建设也成为社区医院建设的一个重要部分,根据无锡市“关于做好2012年全科医师转岗培训工作的通知”中的培训内容及方式,即“按照《江苏省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全科医师转岗培训大纲(试行)》,采取必修和选修相结合的方式,在本市经省卫生厅确认的省级全科医师规范化培训基地,进行以临床科室轮转为主的脱产培训。”培训过程要与医疗服务人员自身利益相联系,促进社区医院的人才建设工作的进行。
3.1.3 完善轮岗制度
调查中发现大型医院的医生前来社区医院以后工作积极性不高,开药物的过程受到一定的限制,建议在完善用药制度的同时,加强大型医院医生进社区的考核,并培训熟悉基本药物制度。
3.1.4 加快全科医生的培养,寻找独特的目标群体
与社区医院协商共同参与全科医师的培养工作,达到“能岗匹配”的标准,提高全科医生水平与能力,坚决杜绝培养出不合格的医师,以“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为指导,加强在医学治疗以外的责任医生建设,加强对于疾病的原因分析以及心理治疗工作,在与大型医院的竞争中找寻独特的目标市场。
3.1.5 鼓励应届大学生毕业前往社区医院工作
可以提供政策优惠,让高水准的医护人员愿意扎根社区医院、服务基层群众优化医院设施。
3.2 完善用药制度
由于我国转诊中社区医院使用的药品不足,客观上使得民众对于社区医院的诊疗能力产生了怀疑,也使得行业内部对于社区医院的重视程度打折扣,建议在严格规范,妥善管理的条件下允许社区医疗机构能够使用部分非基本药物,灵活处理特殊情况用药。在条件允许并且不影响社区医疗机构的公益性质的情况下。例如,由大型医院“下转”的病人有必要使用非基本药物时,可由转诊的医院给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提供,但必须对药品的品种、使用、价格等进行追踪监督、进行规范管理。
3.3 引进社会资本,提高竞争力
政府应加大对社区卫生医疗服务中心在人力、物力和财力方面的投入,建立稳定的投入机制,保证其“六位一体”功能得到充分发挥。“十二五”期间,无锡市将加大对卫生事业的财政投入,增幅不低于财政支出的增幅,以促进卫生事业与国民经济协调发展。至2015年,卫生投入总费用占GDP的比重将不低于6%,卫生投入占卫生费用的比重提高到30%以上,个人承担看病费用的比重控制在30%以内。虽然我国不断加大对卫生事业的财政投入,但是相对欧美一些福利型国家来说,这个比重还是远远不足的。
3.3.1 鼓励社会资本办医,建立卫生服务多渠道筹资机制
加大对卫生事业的投入,促进社会医疗机构的建立,在社会资本办医过程中,可以给予相应的税收优惠,加以财政补助,加强等级评审的公平性。这样可以缓解社区医院的资金投入不够等问题的出现。
3.3.2 加大补助
按照美国的经验,社区卫生服务机构的财政支持力度政府要投入大量的硬件设施和药品等补助,充分认识到社区卫生服务的强大功能,使社区卫生服务中心能够抱定“以人为本,服务群众”的宗旨,以社会立足预防、保健、医疗、康复、健康教育、计划生育技术指导等“六位一体”的社区卫生服务,不断完善医院整体医疗环境,不断提升医疗卫生综合服务能力。
3.4 完善转诊环节
3.4.1 加强监督监管,保证双向转诊的顺利进行
由于在具体操作过程中,存在着双向转诊无法顺利进行的现象
首先是“上转”中没有安装标准与疾病类型“上转”,以及“下转”的缺失性,需要相关部门建立相关的疾病治疗分类控制标准作为行业内严格的转诊依据,在就诊过程中加强该标准的控制力度。如某种类型的病属于哪个机构治疗,明确各种医院的就诊、住院要求,在治疗进行到相应阶段要进行转诊治疗。
同时,对于未能安装标准严格执行的单位和个人要加以经济、职称等方面的处理,杜绝此类现象的发生。
3.4.2 加强统一管理,完善转诊环节的沟通协作
按照美国的经验,社区医生与大型医院之间存在着合作与联系。
应及时建立并完善的电子档案制度,对于患者的病情进行详细地记载,并将电子档案统一存档以便随时调用,同时对于社区医院无法诊疗的患者,采取首诊负责制,社区医生要将患者情况利用电子档案上传到数据库中,并与大型医院一起参与会诊治疗,达到对患者负责。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发送邮件至tiexin666##126.com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
如需转载请保留出处:https://tiexin66.com/syfw/50621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