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子政务信息化建设范文1
一、统筹规划周密组织
年初,我县把加快全县信息化建设确定为促进全县经济快速发展的战略措施,投资万元专门成立了县政府信息中心,具体负责全县的政务信息化建设。开通了中国·综合信息网站。网站共分走进、透视政府、城市名片、为您服务等七大板块,并且还开通了网上办事、政务公开等系统,初步实现了宣传、办公、办事的多功能电子政务平台。与此同时,为确保全县电子政务建设的顺利开展,我县还成立了由县长亲自任组长,有关部门一把手为成员的电子政务领导小组。制定了《县政务信息化建设实施方案》,为全县电子政务建设奠定了坚实基础。
二、立足实用分步推进
按照我县信息化建设实施方案,我县信息化建设坚持立足实用和分步推进原则,一是高标准建设网络基础设施和服务器中心控制机房。引入先进的网络模式,在政府信息中心实地安装了一套多个客户端的NPA网络计算机系统,购置笔记本电脑、多套多媒体会议演示系统和一套服务器中心控制机房。二是加快机关内部信息化建设。开始建立政府机关办公业务和辅助领导科学决策需求的内部电子信息资源。三是开始连接部分部门的网络。截止目前,部分市直部门与上级部门已建立了网络连接,主要用于报送业务信息及请示报告类的电子文本。四是建立政府公众信息网。年月已开通了县政府信息网站,并逐步将有关内容在网上,数据量逐步增大。
电子政务信息化建设范文2
关键词:电子政务;政府信息化;建设
中图分类号:D63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7712 (2013) 20-0000-01
自上个世纪末期,计算机得到大量普及,网络技术和信息技术也随之迅猛发展,信息化成为当今社会各行各业普遍关注的一个焦点问题。政府信息化又成为国家信息化体系中的一个关键点。所以,在当今社会发展中,如何加速电子政务的发展,如何促进政府信息化建设,采取何种策略来完善中国未来信息化,本文就这些问题作了简要分析和探讨。
一、我国电子政务与政府信息化的发展概况
我国政府信息化与电子政务的发展是相辅相成的,上个世纪80年代末期,国家首次建立了国家经济信息、统计自动化等信息系统,中央相继成立了40多个信息中心,1993年底又启动以政府信息化为特质的系统工程,即“三金工程”,主要负责为重要行业和部门传输数据和信息,这些都是我国政府电子政务发展的雏形。到90年代末期,信息网络技术开始跨越式发展,逐渐突破了部门和地域限制,向互联方向发展[1]。98年青岛率先建立了我国第一个政府网站,即“青岛政务信息公众网”。99年中国电信总局和国家经贸委经济信息中心共同倡议发起“政府上网工程”,这些发展都从根本上推动了我国电子政务的发展。
二、我国电子政务与政府信息化发展中的主要问题
(1)对电子政务和政府信息化的地位认识不够。在很多文件中,虽然多次提到加快政府行政管理信息化,但是一直没有明确提出过“电子政务”的具体概念。在政府的政务管理中也没有真正重视电子政务的作用,也就无法发挥电子政务在促进政府信息化建设的作用。事实上,政府信息化在整个社会的发展过程中处于关键和核心的地位。所以我国电子政务和政府信息化的地位还有待提高。(2)发展缺乏统一规划,领导机构不健全。因为目前我国的电子政务发展的还不够完善,各地没有互联,采用的标准也各不相同,从而导致我国的电子政务缺乏整体性和可操作性。很多电子政务项目缺乏统一的规划、健全的机构,所以在信息和数据的传递和共享方面始终受限,达不到有效的服务目的。(3)基础设施条件比较落后。由于我国电信基础设施的建设不到位,计算机、有线和网络的普及率不高,所以各地政府使用电子政务办公的普及率也不高。目前我国的基础设施薄弱,数据通信设施差,确实还无法满足电子政务的需要。另外,我国在电子政务方面的法律法规也不够完善,大部分只是由行政机关对互联网管理出台一些限制性的行政法规,而没有具体意义上的相关法律加以约束和管理,所以这也是制约电子政务发展的因素之一[2]。(4)政府对电子政务的重要性认识不够。政府引进了电脑,实现了电脑办公,就认为实现了电子政务。其实真正意义上的电子政务不是单纯的用电脑办公,而是要注重电子政务的真正意义,注重它的实效性。要想真正实现电子政务,还得加强软件的开发和数据系统的维护,而最终发挥电子政务在促进政府信息化建设方面的作用。所以,政府一定要认识到电子政务在处理政务方面的重要性,做到高度重视,积极引导。
三、政府信息化与电子政务发展应采取的对策
(1)加强对电子政务的重视。政府应该不断加强建设电子政务,增强对电子政务的重视程度,认识到建设电子政务的紧迫性。近些年来,我国在不断发展,不断走向世界,所以无论是企业还是政府机关,各行各业,都应该加强在全球范围内的竞争力。政府信息化是国家信息化建设的重中之重,必须受到高度的关注,国家应该重视电子政务的发展,想尽一切办法加速我国电子政务的前进速度,缩小与国际发达国家的水平差距。另外,也要加强政府信息化与电子政务方面的相关宣传,树立正确的观念[3]。(2)加强电子政务的领导和统一规划。要想加速电子政务的发展,建设电子政府,就需要各级领导特别是高级领导的高度重视和支持。只有领导加强重视,才能正确的决策和支持电子政务的发展,推进电子政务的实施。因为电子政务和电子商务有一定的相似性,所以有很多可以互相借鉴的地方,两者要加强互通,共同发展,互相借鉴经验,取长补短,从而快速发展。我国在电子政务的发展方面,也可以多借鉴国外的经验,在国务院设立电子政务的领导机构,从而可以从全局出发,统一安排和协调各地电子政务建设。(3)正确发挥电子政务的社会效益。政府引进了电脑,实现了计算机化,就应该优化工作流程,以发展电子政务为契机,以实现“电子政府”为目标,努力改善政府的管理模式,不能直接将传统的手工政务处理搬上电脑,就以为实现了电子政务,而是应该加强思考,加强创新,不断改进传统的工作模式,创造新型的适合现代电子政务的工作模式、方法和程序,实现真正意义上的电子政务。同时也要加强各地政务信息的整合,重视对信息资源的开发、更新和维护,建立完善的政务数据库。推动政府信息资源的建设,正确发挥电子政务的社会效益。(4)加强电子政务方面的法律法规。要想加速电子政务发展,促进政府信息化建设,立法方面不能忽视。必须制定相应的政策法规来保护电子政务的网络安全。立法必须结合实际,从有利于信息技术发展,有利于保护网络信息安全出发,从根本上维持电子政务的顺利运行。
四、结语
目前,随着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随着社会的不断进步,时代赋予了我国电子政务与政府信息化发展的时机与动力。虽然我国在电子政务方面与发达国家还有一定的差距,但是只要我们加强宣传,加强认识,努力改进,政府做到高度重视,未雨绸缪,就一定能够加速我国的电子政务发展,促进我国政府的信息化建设。
参考文献:
[1]邓文.林良我国电子政务发展与问题研究[J].科技广场,2011(4).
[2]杜华.电子政务建设与我国政府管理关系分析[J].中国电子商务,2011(10).
电子政务信息化建设范文3
1我国电子政务的发展
所谓电子政务,就是指应用现代信息技术和现代管理理论,对传统政务进行持续不断的革新和改善,以实现高效的政府管理和服务,是在西方发起的由现代信息通信技术推动的旨改革政府的一项运动。根据电子政务的实施对象和应用范畴的角度,可以将电子政务的基本模式划分为政府对政府(G2G)、政府对企业(G2B)和政府对公民(G2C)三种模式。在G2B模式中,政府主要通过电子化网络系统为企业提供公共服务,旨在打破各政府部门的界限,实现业务相关部门在资源共享的基础上迅速快捷地为企业提供各种信息服务,精简工作流程,简化审批手续,提高办事效率,减轻企业负担,为企业的生长和发展提供良好的环境。可见,电子政务的发展与中小企业的信息化建设是息息相关的。
尽管电子政务一词在我国悄然出现才不过几年,但实际上,中国电子政务已经经历了“办公自动化”、“金工程”、“政府上网工程”和现在的“三网一库”四个阶段。无论是那个发展阶段,都与中国企业的信息化有极大的关联。在办公自动化阶段,企业也建设自己的办公自动化系统,并且比政府更见成效,有效推动了政府信息化建设;“三金工程”的实施,让更多的企业强制性地参与到国家的信息化建设当中,将企业纳入到政府的监管范围之内;政府上网工程的开展,触动了政府传统的办公理念,改善了其服务态度,在全社会内引起了思想上的革命;以“三网一库”为框架的电子政务,在更广的范围、更深的层次上进行行政体制改革,促进政府体制改革,并为新一轮的政府信息化带来契机,可以让更多的企业感受到中国电子政务建设所带来的便利,极大激起企业在电子政务的大好环境中进行信息化建设的热情。企业的信息化建设与政府的信息化建设在国家信息化和社会信息化的背景下,相辅相成的,互为促进,共同提高。
2我国中小型企业信息化建设的现状
近期,随着中国正式加入WTO,如何提高中国企业的竞争力已经成了政府、企业和媒体关注的焦点。几乎所有的企业都已经认识到,选择信息化道路是必由之路。那么什么是企业信息化呢?企业信息化包括销售、生产、服务等方面内容,而实质是企业管理的信息化,是企业将融合世界先进管理思想的信息技术进一步应用于管理,提高企业管理的效率和效益。企业管理的信息化在某种意义上意味着企业的全面信息化,它包括着企业内部管理信息化和企业的外部沟通信息化。对企业信息化的认识,主要集中在以下三个层面:第一个层面是数据的电子化:即把库存信息、销售凭证、费用凭证、采购凭证都以一定的数据库格式录入到计算机里,以数字的形式保存起来,可以随时查询。因此,它也可被称作为“数字化”的过程。第二个层面是流程的电子化:把企业已经规范的一些流程以软件程序的方式固化下来,使得流程所涉及岗位员工的工作更加规范高效,减少人为控制和“拍脑袋”的管理行为,同时也能提升客户满意度。第三个层面:通过对那些电子化的原始数据进行科学的加工处理,运用一定的计算模型,从而起到对管理和决策的支持作用。
然而,我国企业信息化水平较低、企业电子商务进展缓慢等方面的问题已经是一个不争的事实。对中小企业而言,具体问题主要表现在:
(1)观念落后,管理水平差。
中小企业目前观念中的信息化程度只能称之为办公自动化,在许多中小企业中,计算机还只是停留在充当打字机或电子账本的低水平。不仅没有实现内部的互联网,而且在业务过程中也很少直接借助计算机的帮助。全部实现计算机辅助设计系统、办公自动化系统、信息管理系统的企业不足10%;中小企业的上网率还不到20%。这是许多中小企业在信息化建设过程中遇到的最大障碍。另外,许多中小企业领导信息意识淡薄,眼光不够长远,认为信息化资金投人大,而收益却不是短期内就可以得到的,不愿拿出资金搞信息化建设。而且企业原有的管理机制、生产机制、销售渠道已运行了多年,管理、设计、生产、销售人员都已有多年的传统工作经验,一时很难转过弯来适应新的工作方式。
(2)资金不足、人才匮乏。
中小企业生存率低、资信度差、抵押资产少、信贷风险大,融资渠道少,融资难度大。而一套信息化系统需要大量资金,即使一些中小企业在前期能够购置基本硬件设备与必要的软件系统,但实际上,它的应用会随着企业的发展以及暴露出来的新问题而需要调整,后续资金会要求越来越多,因此信息化所需的资金投入是中小企业的又一大难题。同时,信息化系统的管理和维护也是一项长期工程,需要人力、物力和资金的不断投人与支持。因此,解决资金不足问题是实施中小企业信息化的前提条件。另外,为保证信息化体系的有效运转,企业一定要有自己的技术与管理人才,这又是中小型企业信息化建设的一大瓶颈。
3电子政务对中小企业信息化建设的影响
中国政府信息化建设和企业信息化建设都是国家和社会信息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政府信息化,尤其是电子政务的建设,可以为企业信息化优化外部环境,引导企业信息化积极健康的发展,为企业信息化尤其是中小企业信息化搭建一个平台。让企业在这个优秀的平台上“唱戏”,来完成自己的信息化任务。电子政务的建设对中小企业信息化建设将会产生如下影响。
第一,电子政务的建设在很大的程度上促进了企业领导和员工的学习积极性。
电子政务建设的一个重要任务是利用网络为公民提供终身教育,其中就包含信息技术能力的教育。国家将在一定的时间内为社会公民提供全面的培训任务。电子政务的顺利开展一个必要条件就是各级政府的领导人积极利用电子政务系统,这样,各级政府领导人可以为企业的领导人提供一个榜样,促进它们积极掌握信息化建设的作用和意义。并且随着政府信息公开条例的制定,将会越来越多的人接触电子政务、了解电子政务,为中小型企业信息化提供了受到良好信息素养教育的领导和员工。
第二,电子政务的建设为中小企业的信息化提供了优良的外部环境。
电子政务的建设加速了网络的应用,为中小企业提供了一个很好的网络平台,让中小企业方便快捷地接入到网络;中国的《中国电子签名法》、《电子认证服务管理办法》等法律法规的颁布实施,为电子商务、企业信息化提供了一个法律保证;中国第一份电子合同的签订,标志着中国的电子商务开始向一个更深的层次的发展,也为中小企业的信息化注入了新的内容,为网络环境下的电子商务、电子交易等提供安全的保证,让企业不再担心交易的安全问题,将注意力集中在如何完成自己的业务上。
电子政务信息化建设范文4
为全面贯彻落实党中央和国务院关于电子政务建设和发展的有关文件精神,适应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对电子政务工作的要求,推动国民经济持续快速健康发展和社会全面进步,根据国家信息化领导小组《关于印发<国家电子政务总体框架>的通知》(国信*号)的文件精神和《黑龙江省电子政务建设“*”规划》,结合哈尔滨市电子政务发展的需要,编制《哈尔滨市“*”电子政务发展规划》。《哈尔滨市“*”电子政务发展规划》作为《哈尔滨市国民经济和社会信息化“*”发展规划》的子规划,旨在通过五年的努力建设,构建起一个满足哈尔滨市直各机关提高工作效率,降低行政成本,促进行政管理体制改革,提高服务水平和执政能力需要的、安全高效的电子政务发展环境,为实现“努力快发展,全面建小康,振兴哈尔滨”服务,为把哈尔滨市建设成为适宜创业、适宜人居、适宜人的全面发展的现代文明城市服务,为推进经济社会全面和谐发展服务。
一、发展基础
“*”期间,哈尔滨市电子政务发展较快,形成了“一个平台(市政府电子政务网络平台)、两个政务信息网站(市政府门户网站和市政府政务信息资源网站)、三级网络联通(省、市、区县)、多个业务应用系统支撑”的电子政务建设模式。全市74个政府部门接入市电子政务网络平台。市政府公众信息网站,在推进政务公开、实现网上办事和公众参与等方面,发挥了积极作用,在全国政府门户网站测评名列前茅。哈尔滨市人民政府政务信息资源网功能不断完善,政务信息资源开发、整合与共享初见成效。哈尔滨市空间地理基础信息公共服务平台、哈尔滨市企业基础信息共享系统工程、电子缴税入库系统建设、哈尔滨市区两级平台网上行政审批互联系统等多个跨领域、跨系统平台建设取得初步成效。市直各机关电子化办公水平显著提高,市政府非密公文和信息无纸化传输系统、市发改委、市农委、市工商、税务、物价、审计、政府采购、劳动保障、环境保护、国土资源、城市规划、城市管理、房产管理、教育、文化、卫生、人民防空、档案管理、公安、消防等多个电子政务应用系统建设发挥重要作用。
“*”期间*市电子政务建设取得的成效,为“*”电子政务的进一步发展奠定了良好的基础。但从总体上看,哈尔滨市电子政务建设仍处于初级发展阶段,公共服务效率较低、信息资源共享机制尚未建立、建设和应用发展不平衡、安全保障能力有待于进一步提高、电子政务建设运行和管理体制还有待于进一步完善等问题,需要在“*”期间切实加以解决。
二、指导思想
“*”期间,我市推进电子政务的指导思想是:以***理论和“*”重要思想为指导,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进一步发挥电子政务对加强经济调节、市场监管的作用,更加注重对改善社会管理、公共服务的作用,坚持政府主导与社会参与相结合,坚持促进发展与保障信息安全相结合,以需求为导向,以提高应用水平为重点,以政务信息资源开发利用为主线,建立信息共享和业务协同机制,提高行政效率,降低行政成本,促进行政管理体制改革,带动全市国民经济和社会信息化发展。
三、发展原则
——统筹规划,分步实施。按照国家和省的总体部署,制定总体规划,统筹协调,分工协作,避免各自为政、重复建设。在全市统筹规划下,明确各部门的建设目标和工作重点,充分发挥各方面的积极性,分类指导,分层推进,分步实施。
——需求主导,突出重点。紧密结合行政管理体制改革的要求和人民群众的需求,根据业务需要,优先支持社会公众关注度高、经济社会效益明显、业务流程相对稳定、信息密集的业务系统建设,重点推进跨部门、跨领域业务系统建设。
——整合资源,促进共享。充分利用区域内已有的网络硬件基础、业务系统和信息资源,打破垄断,加强协同,抓好信息资源开发利用,把分散在各业务系统的政府信息资源进行有效整合,促进互联互通、信息共享,提高信息资源利用的效率,使有限的资源发挥最大的效益。
——统一标准,保障安全。统一电子政务建设标准,加强电子政务安全防护体系建设,坚持安全技术应用与安全管理相结合,建立起完善的电子政务信息安全保障体系。
——依法推进,高效公开。严格执行国家颁布的《中华人民共和国行政许可法》、《中华人民共和国电子签名法》和国家有关电子政务信息公开和信息安全以及软件保护等一系列法规,加快制定颁布地方性政府电子政务建设管理办法,依法推进电子政务建设。不断完善政府门户网站和政务信息资源网的服务功能,依法推进政务信息公开和电子政务工作。
——省市共建,资源共享。根据《黑龙江省电子政务建设“*”规划》,同城区域内省和哈尔滨市可共用的基础性电子政务平台和较大投入的电子政务建设项目,都要采用省市共建的方式进行。基础性项目建设,省市共同开发,以省为主;应用性项目建设,以市为主,实现省市优势互补。
四、发展目标
(一)总体目标
“*”期间哈尔滨市推进电子政务的总体目标是:围绕改善公共服务,加强社会管理,强化综合监管,完善宏观调控,基本建成标准统一,功能完善,纵向联通国家、省、市、区县(市),横向联通市直各党政机关的电子政务网络;初步建立起电子政务目录体系与交换体系和信息安全基础设施;城市空间地理基础信息、人口基础信息、企业基础信息、宏观经济信息等基础性、战略性政务信息资源开发利用取得重大进展;重点应用系统实现互联互通,政务信息共享和相关政务协同办公机制初步建立,50%以上行政许可项目实现在线处理;政府门户网站成为政府信息公开的重要渠道;与电子政务相关的法规和标准进一步完善。电子政务的公众认知度和满意度进一步提高,电子政务在党政机关提高管理和服务以及科学决策水平,提高行政效率和减低行政成本,增强应急处理能力,促进行政管理体制改革等方面的作用明显增强。
(二)阶段性目标
1、*-*年
完成各区、县(市)电子政务网接入市电子政务网络中心平台,实现省、市、区县(市)三级电子政务网络平通;完善市直各党政机关的电子政务网络建设,实现市委、市人大、市政府、市政协、市法院和市检察院政务网络互联互通;市直各机关95%建成内部办公局域网,各区、县(市)机关70%建成内部办公局域网;市直各机关电子化办公水平明显提高,政府非密公文和信息实现无纸化传输;市政府门户网站和政务信息资源网的服务功能进一步增强,政务***息全部网上;政务信息资源开发利用与共享和重点跨领域、跨部门综合业务协同系统建设取得初步成果,行政许可项目20%以上实现在线处理;社区信息化建设逐步展开;电子政务法制环境进一步完善。
2、*-*年
逐步完成市电子政务网络带宽升级,保证市电子政务网络和各区、县(市)电子政务网络满足省电子政务网络带宽要求,实现宽带、专用的电子政务网络建设目标;市直各机关和各区机关全部建成内部办公局域网,各县(市)机关90%建成内部办公局域网;市、区县(市)机关办公业务基本实现数字化;重点信息资源数据库建设初步形成体系;电子政务信息资源开发利用和跨领域、跨部门信息资源共享工作全面开展,行政许可项目50%以上实现在线处理;电子政务目录体系与交换体系和信息安全保障基础设施初步建立。电子政务的公共服务能力和水平、公众认知度和满意度进一步提高,电子政务成为党政机关科学决策、服务公众、管理社会、降低行政成本等方面的主要手段。
五、主要任务
“*”期间我市推进电子政务的主要任务是:开发利用信息资源、提高公共服务水平、推进重点应用系统、促进信息资源共享,完善基础设施建设、优化电子政务环境。
(一)开发利用信息资源
政务信息资源开发利用是推进电子政务建设的主线,是深化电子政务应用取得实效的关键。“*”期间政务信息资源开发利用的主要任务是,全面贯彻落实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加强信息资源开发利用工作的若干意见》(中办发*号),根据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需求,加强重点信息资源的开发和有效利用,统筹有序地建设面向公众服务和面向各机关、各部门服务的基础性、战略性、公益性数据库,形成较为完善的电子政务数据库体系。
1、加快政务信息资源开发利用。加强政务信息采集工作管理,建立健全政务信息资源分级分类管理和完善政务信息公开办法。形成从采集、存储、加工至,完整的政务信息资源开发利用和管理体系、政务信息资源的目录体系和交换体系。建立政务信息数据更新机制,保持政务信息数据的实时性和权威性。实现各类政务信息的有序采集、存储、、交换、使用和共享。
(1)建立健全政务信息公开制度。编制政务信息公开目录,推进政务信息公开。建立政府门户网站和政府部门网站政务信息公开协调机制,实现政务***息全部网上,为公众获取政务信息提供便利。
(2)加快基础性信息资源开发利用。重点完成人口基础信息库、法人单位基础信息库、自然资源和空间地理基础信息数据库、宏观经济数据库的建设。进一步完善政策法规数据库、基本建设项目管理数据库和档案信息数据库等一批基础性数据库建设。同时根据有关业务系统的建设和需求情况,进一步扩充和完善各行各业专业基础信息资源库的内容。
(3)推进战略性信息资源开发利用。重点完成人力资源、环境资源、城市规划、应急指挥管理等数据库。
(4)在加快基础性、战略性数据库建设的同时,大力推广和充分利用数据仓库技术,通过对经济社会信息进行整合和分析,为领导宏观决策提供科学依据和信息技术支持服务。
(5)加快政务工作数字化进程。区、县以上各级机关新形成的文档、公告、统计数据、资料等都要进行数据化处理。加快对传统载体保存的公文、档案、资料等信息资源的数字化进程,逐步实现政务工作历史档案资料的数字化管理。
2、鼓励公益性信息资源开发利用。在现有公益性数据库建设的基础上,进一步鼓励公益性单位,围绕广大人民群众生活和生产急需了解和关注的社会公益性信息,加快互联网上公益性数据库建设。主要包括科技、教育、文化、医疗卫生、社会保障、劳动就业、工业生产、农业生产、市场信息、专利信息、环境保护、气象信息以及希望工程、青年志愿者、人才、旅游、购物、交通、邮电服务等数据库。重点建设“数字档案馆”、“数字图书馆”等信息资源开发利用项目。
3、促进政务信息资源社会化增值开发利用。对具有经济和社会价值、允许加工利用的政务信息资源,鼓励信息内容服务企业和社会力量投资建设相关数据库并进行增值开发利用,促进信息资源开发利用的市场繁荣和产业发展。
(二)提高公共服务水平
服务是电子政务的出发点和落脚点。紧紧围绕服务对象的需求,提高电子政务的综合服务能力是推进电子政务建设的根本目的。
1、加强政府门户网站建设,提高面向公众和企事业单位服务水平。把政府门户网站建设为政务信息的“一站式入口”。按照“需求导向、服务优先,业务协同、资源整合,内容清晰、页面简洁,统筹规划、分步实施”的原则,把政府门户网站定位于“资源整合与公众服务的载体、政务公开与公众监督的窗口、双向沟通与公共参与的渠道”。
一是进一步完善政府门户网站和电子政务信息资源网的信息服务功能,为公众和各机关、部门获取政府信息提供便利。
二是扩大在线服务功能和范围。面向城市居民和企事业单位生活、学习、工作和生产经营的多样化需求,继续完善行政审批事项表格下载、网上报税、企业年检、市长信箱、网上实时对话等功能。突出反映民意、集中民智,服务百姓的宗旨,对群众关心的热点问题,及时在网上和更新,同时加强“社情民意”调查。对公众向党政机关提出的建议,及时向有关领导反映和协调有关部门予与反馈和解答,实现政府与公众的互动式交流,增强政务工作透明度。同时以具有单一行政审批职能的业务系统为切入点,积极推进网上审批,逐步过渡到网上联合审批,实现“门户网站受理、政务网上审批”的“一网式”行政审批。促进政府各业务部门工作流程再造,推进政府职能转变。
三是突出重点。围绕促进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突出面向城市居民弱势群体的社会救济、劳动保障、医疗卫生、就业指南等信息服务。按照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要求,突出面向农业、农村和农民的涉农政策、农用地规划、乡村建设、农业科技知识、农业气象、灾害防治、农产品、农资市场信息、劳动力转移以及教育、卫生医疗等适合“三农”方面的信息服务。
四是完善各级政府公众信息网建设。指导各区、县(市)政府和市政府各部门建设好各自的政务网站,建立健全各级政府政务信息资源组织开发体系,制定政府网站建设标准和规范,加快各级政府政务信息公开的步伐,形成以市政府门户网站为窗口,以各级政府网站和政府各部门网站为支持的网站群,以统一政府信息访问入口的方式,提高政务信息的及时性和有效性,使人民群众能方便地获取相关的政务信息和服务。
2、完善政务信息资源网,提高为决策和管理服务的能力。进一步完善政务信息资源网的服务功能,开发网上行政审批平台,按照“公开为原则,不公开为特例”促进政府相关部门的政务信息共享和协同办公,提高行政管理水平和行政效率、降低行政成本,推进行政审批事项工作流程的优化和政府职能的转变。同时加强政务信息资源网的信息汇总分析、社会舆情研究、经济运行监测、应急事件处理、市场监管、资源配置调控等方面的服务,开发相应的模拟分析和仿真分析和数据挖掘等数据仓库技术,为各级领导及时了解有关部门工作情况,掌握政务工作动态和市情、民情服务,为领导科学决策服务。
3、抓好电子政务向社区和乡、镇延伸工作。为实现市委提出的“将哈尔滨市建设成为适宜创业、适宜人居、适宜人的全面发展的现代文明城市”的发展目标,积极探索基于互联网的电子政务公共服务的模式,将电子政务服务向社区和乡、镇延伸。广泛开展面向城市社区和乡、镇居民的电子政务公共服务、电子商务、远程教育、家政服务等项目,为社区和乡、镇居民提供方便、快捷、互动、共享、协同、高效的电子政务便民服务平台。
(三)推进重点应用系统
应用系统是电子政务建设的主要内容,是开发利用信息资源和提高服务水平的载体。“*”期间重点是紧密结合行政管理体制改革的要求和人民群众的需求,根据业务需要,优先支持社会公众关注度高、经济社会效益明显、业务流程相对稳定、信息密集的业务系统建设,完善已建应用系统,强化已建系统的应用,推动互联互通和信息共享,支持部门间业务协同,推进跨部门、跨领域业务系统建设。
1、加快重点业务部门应用系统建设。重点建设市委信息决策支持、人大代表提案管理、政协委员议案管理、政府办公、审判机关和检察机关的立案管理、财政管理、税收管理、工商管理、金融监管、进出口管理、涉农管理与服务、食品药品安全监管、国有资产监管、信用监管、资源管理、环境保护、公共安全管理、社会保障、公务员管理、司法保障、社会治安管理、城市规划、城市管理、城市房产管理、行政联合审批、信息管理、档案管理等重点业务系统。
2、推进跨部门、跨领域综合业务协同系统建设。按照职责明确、流程规范、功能完备、业务协同的要求,推进跨部门、跨领域综合业务应用系统互联互通和业务协同。通过有效整合市人防指挥中心、市防汛指挥中心、110、119、120和市交通指挥中心的无线通信、视频监管等硬件资源和城市空间地理基础信息平台,重点建设城市应急指挥系统、政务视频会议系统和数字城市管理系统,形成“平时管理、应急处置、战时指挥”三位一体的、跨部门城市综合指挥系统。同时继续推进网上行政联合审批、建设、商务、劳务、质量等一批跨部门跨领域综合业务协同系统建设。
3、推广统一的政务办公软件。在全市推广应用统一的正版办公软件。实现各部门内部和各部门之间非密公文和信息的无纸化传输。
(四)促进信息资源共享
信息资源共享是提高信息资源开发利用的经济和社会价值、提高科学决策水平、提高行政管理效率、降低行政成本的有效途径。
1、完善企业基础信息共享系统。在现有的工商、税务和技术质量监督部门已经建成的企业基础信息共享系统的基础上,进一步拓展信息交换内容和业务应用领域,充分发挥企业基础信息共享平台的作用,提高政府部门监管水平和监管能力。
2、完善空间地理信息公共服务平台建设。在完成空间地理信息公共服务平台和应急预案管理系统建设工程的基础上,进一步拓宽基于空间地理信息公共服务平台上的应用领域,推进城市规划管理、土地地籍管理、市政管理、城市房产住宅管理、环境保护管理、城市绿化管理、城市治安管理、城市应急指挥系统等信息管理系统的建设,逐步实现“数字哈尔滨”的建设目标。
3、建设人口基础信息交换平台。以公安户籍人口信息为基础,逐步整合计划生育、医疗卫生、统计、民政、劳动和社会保障、税务、教育等部门的相关信息资源,建立全市统一的人口基础信息交换平台,并在政府和相关部门间实现互联互通、信息共享,以满足政府部门、企事业单位和公民对人口基础信息的需求。
4、建设宏观经济信息共享平台。通过整合计划、物价、财政、金融、统计等宏观经济数据库,建设逻辑统一、物理分布的宏观经济信息共享平台,为我市社会经济发展和领导科学决策提供基础数据信息服务和科学统计分析的技术辅助支持。
5、建设社会信用信息系统。从企业信用入手,充分利用我市企业基础信息共享平台,整合全市企业信用数据,建立起联合征信平台,搞好诚信信息征集、评定、服务和管理,推进行政管理部门信用等级分类监管,促进企业信用信息共享,充分发挥企业信用信息在促进经济社会发展和构建和谐社会中的积极作用。在此基础上,逐步建立个人信用数据库和管理平台,推进个人信用信息、政府信息和社会中介机构信用建设,逐步形成完整的社会信用体系。培育和发展信用调查、信用认证、信用评估、信用担保等社会中介服务组织,发挥信用中介服务机构的重要作用,全面推进社会公众诚信教育,提高公民个人信用素质,促进社会信用体系不断完善,构建“信用哈尔滨”。
6、推进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建设。按照《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转发<文化部、财政部关于进一步加强全国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建设的意见>的通知》要求,以“数字图书馆”为基础,形成全国较大规模的分布式文化信息资源库群,利用互联网、卫星等通道传送到基层服务网点。基本建成覆盖城市大部分社区和农村乡镇、村的基层工作网络。按国家要求建设好我市具有地方特色的文化信息资源数据库和镜像站点,以全国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为平台,实现全国文化信息资源共享。
(五)完善基础设施建设
1、完善电子政务网络体系建设。根据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转发《国家信息化领导小组关于推进国家电子政务网络建设的意见》(中办发[*]18号)文件精神和省电子政务网络建设要求,建设和整合统一的市电子政务网络平台。
(1)根据国家和省的要求,建设好电子政务内网。做好市委、市人大、市政府、市政协和市法院、市检察院电子政务内网联通和安全保密建设工作,确保电子政务内网安全可靠运行和信息的安全保密传送。
(2)进一步完善市电子政务外网体系。实现与国家电子政务外网、黑龙江省电子政务外网和各区县(政府)电子政务网的纵向联通和市委、市人大、市政府、市政协、市法院、市检察院等党政机关的横向联通。
(3)在“*”期间已有74个单位接入市电子政务外网的基础上,逐年扩大接入点,逐步将在哈的中直企业、大学、院、所和主要社团组织接入市电子政务外网,使市电子政务网络在为政务服务方面发挥更大的作用。
(4)进一步完善市电子政务网络设备、服务器、存储系统,根据网络流量的增长,及时扩展网络带宽,保证电子政务网络的高速、安全、稳定运行。
(5)大力推进市委、市人大、市政协和市直各机关以及各区、县(市)机关内部办公局域网建设。市直机关各单位要充分利用已建成的局域网,接入全市电子政务外网,实现网络互联互通。
(6)各区、县(市)电子政务网络的总体结构,要按照市电子政务网络的总体结构,建立本地区的电子政务网络平台和交换中心,使各区、县(市)政府所属的各业务部门通过本地区、县(市)的电子政务网络平台和市的电子政务网络平台,实现与市政府行业管理部门的网络互联。
(7)逐步将目前市直有关部门的各类业务专网整合到市电子政务网络平台上。
2、加快信息安全基础设施建设
(1)加大电子政务网络与信息安全保护设备的投入,建设电子政务信息安全平台,加强电子政务网络安全防护体系建设,确保电子政务网络安全可靠运行。
(2)加快信息安全基础设施建设。按照省电子政务网络安全建设的要求和标准,重点建设基于PKI/CA安全电子政务认证系统,建设网络防病毒、防攻击、防入侵等安全防护系统和容灾数据备份系统。建立健全电子政务信息安全监测系统,提高电子政务网络与信息安全的应急响应速度和能力。
(3)参照国家和省有关信息安全的标准,建立全市电子政务信息安全标准管理体系。
(4)本着突出重点、分级负责、分类指导、分步实施的原则,分级、分层、分域保障信息安全,确定电子政务网络和系统的防范等级并根据等级保护的标准、要求和程序,实施科学管理和分级防护。
(5)针对网络和系统的重要程度和应用系统的程度及可能发生的事故或灾害,搞好电子政务信息安全风险评估,制定信息安全应急预案,定期组织信息安全检查。同时加强电子政务安全管理制度建设和工作人员的安全培训工作,落实电子政务网络与信息安全责任制。
(六)优化电子政务环境
1、加快标准体系建设。以国家标准为主体,结合哈尔滨市实际,重点研究制定电子公文交换、电子政务主题词表、业务流程设计、信息化工程监理、电子政务网络、目录体系与交换体系、电子政务数据元等电子政务建设与管理标准。
2、加强管理和制度建设。根据电子政务的发展,研究制定电子政务安全责任和政府信息登记、交换、维护、资源共享等方面制度以及政务业务应用系统、电子政务培训、政务网络安全等方面的管理办法。
3、强化电子政务培训。按照突出重点,分类培训,分层推进,分步实施,注重实效的原则,以提升信息化建设能力和应用能力培训为重点,以新技术和现代管理理念、政策法规、标准化体系、信息安全保障体系的建设为主要内容,加强对领导干部和专业人员的培训。通过培训,不断提高其在信息化规划及建设过程中的管理水平、决策能力和在实际工作中操作计算机与网络应用能力,使其基本掌握信息资源规划、管理、开发、利用所必需的新知识与技能,不断适应信息化与电子政务发展的需要,培养一批精通业务与技术的复合型人才。
做好电子政务培训计划,争取用2—3年的时间,完成全市党政机关工作人员的普及培训。在党政机关建立电子政务应用能力资格认证制度。实行工作人员持证上岗并把资格认证与年度考核结合,同评优、评先、晋职、晋级挂钩,促进公务员提高办公自动化水平和办公效率,适应网络型政府的需要。
4、建立工作考核机制。研究制定电子政务工作考核管理办法,建立电子政务绩效评估机制,将各级政府和市政府各部门电子政务工作纳入目标工作考核。
5、加大宣传工作力度。通过各种渠道加大宣传电子政务在推进政府职能转变、提高行政效率、降低行政成本、建设阳光政府从而促进社会经济全面发展方面的作用,营造全社会关注和支持政府电子政务的良好氛围。
六、保障措施
(一)提高认识,加强领导
电子政务事关信息化发展的全局,各级党政领导同志要提高对电子政务重大意义的认识。按照国家关于电子政务建设指导意见的要求,围绕打造更具活力和开放的体制环境、更具吸引力的投资环境和更具和谐稳定的社会环境上下功夫,加强对电子政务工作的领导。市电子政务领导小组负责全市电子政务的统筹规划和决策,研究和协调电子政务工作中的重大问题。市电子政务领导小组工作办公室负责具体推进工作。各区、县(市)党政机关、市直机关各部门的主要领导同志要亲自负责电子政务工作,实施“一把手”工程,建立强有力的电子政务领导机构,形成全市统筹规划、统一领导、各部门分工负责的电子政务领导体系。
(二)完善体制,各负其责
按照国家的总体部署和要求,结合我市实际,市信息产业局负责跨部门跨系统和基础性平台的协调建设和管理,组织全市电子政务建设项目的专家论证工作。市直各机关按照分工,抓好本部门的电子政务工作。各区、县(市)要从本地实际出发,抓好本地区的电子政务发展建设工作。
在条件成熟时,组建全市政务信息资源管理中心。政务信息资源管理中心负责编制全市政务信息资源的发展规划,组织制定相应的政务信息资源管理办法,组织协调各业务部门政务信息资源的开发与建设,依托各业务主管部门,形成分级归口开发与管理,采取分布式存储的管理模式,建立起全市政务信息资源管理体制。保证信息资源的规范化管理和有效利用。
(三)加快立法,依法推进
以国家的法律法规为依据,认真执行《中华人民共和国电子签名法》、《中华人民共和国行政许可法》,贯彻落实《哈尔滨市政务公开规定》和《哈尔滨市信息化建设项目管理办法》,重点抓好地方性电子政务法规建设。“*”期间在调查研究的基础上,结合我市的实际,研究制定和颁布实施《哈尔滨市电子政务管理办法》,将电子政务纳入法制化工作轨道。加快制定我市推进电子政务的技术政策、政府采购政策、电子政务项目概算标准。同时清理不适应电子政务发展的地方性法规、政府规章和文件,为实现电子政务网络管理、信息资源开发利用管理和网上信息管理的规范化、法制化,创造良好的法制环境。
(四)加强管理,加大投入
严格贯彻执行《哈尔滨市信息化建设项目管理办法》,对于电子政务建设的具体项目,要按照基本建设项目审批程序和市财政预算审批程序审批,切实做好信息化项目的前期论证、可行性研究、方案设计、设备采购招标、工程监理和验收工作。电子政务建设项目,都要经过信息化专家委员会评估、论证后,方可组织实施。
保证电子政务项目建设和运行资金。根据《国家信息化领导小组关于我国电子政务建设指导意见》(中办发*号)的要求,电子政务建设所需的资金,采取各级政府分别负担的方式解决。市级电子政务系统的建设资金,由市级财政安排资金;建成之后的运行经费,纳入年度财政预算。各部门电子政务建设资金和运行经费,按照现行的财政管理体制和资金来源渠道安排解决。各区、县(市)电子政务建设资金和运行经费由区、县(市)负担。
在政府为社会提供公共服务的领域,积极开拓市场化融资渠道,大力推进投融资、工程建设、运营管理的市场化运作,通过项目招商、授权经营、“运行外包”等多种形式,扩大资金来源,广泛吸引和利用外资,努力构建多元化的投资格局。
电子政务信息化建设范文5
论文摘要: 电子政务近些年来随着信息化的进程在我国蓬勃发展。在电子政府高速发展的同时也存在不少问题。本文梳理了我国电子政务的发展状况,探讨了我国电子政务建设中存在的一些潜在问题,提出了一些操作性较强的应对策略,并对我国电子政务的未来发展作出了展望。
联合国经济社会理事会从1999年开始,连续两年都把通过信息化改进发展中国家的政府组织、重组公共管理、最终实现信息资源的共享作为其工作重点。在世界各国积极提倡的“信息高速公路”的五个应用领域中,“电子政府”(e-government)也一直被发展中国家列为第一位。《中共中央关于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个五年计划纲要》明确了“以信息化改造传统产业”的主张。
一、我国电子政务的发展概况
在我国,电子信息技术在政府工作中的应用是作为国民经济信息化的目标提出来的。20世纪80年代末期,中央和地方党政机关开展办公自动化工程,建立了各种纵向和横向内部信息办公网络。
中国电子政务的提出源于1985年的“海内工程”。当时的建设目标为:在中央政府开展办公自动化建设,逐步实现决策与政府行政管理的信息网络化。
1993年底,为适应全球建设信息高速公路的潮流,中国正式启动了国民经济信息化的起步工程——“三金工程”,即金桥工程、金关工程和金卡工程。“三金工程”是我国中央政府主导的以政府信息化为特征的系统工程,是我国电子政务的雏形。
1999年1月,由我国40多家部委(局、办)信息主管部门共同倡议发起的“政府上网工程”,旨在推动各级政府部门为社会服务的公众信息资源汇集和应用上网。在政府上网工程的推动下,我国政府站点迅速增加,网页内容日益丰富,在政策传递、网上服务等电子政务方面都有了一定的进展。
从1993年开始的“三金”工程建设,到2002年的“中办发17号”文件中提出的“十二金”工程,我国进入了重点以提高行政监管能力为目标的电子政务建设阶段,特别在“十五”期间有了较大发展。
就整体而言,和发达国家相比,我国政府对信息技术的应用起步较晚,计算机技术和网络技术的应用成熟度不够。虽然近年来有所发展,但是政府的信息化在很多方面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二、我国电子政务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从目前的发展情况看,国内各政府职能部门的网络基础建设已经初具规模,不同部门的局域网已经基本搭建完成,有些地区已经形成了城域网的基本雏形。从具体应用效果看,政府内部通过网络化沟通和信息共享,办公效率大为提高。虽然近几年我国电子政务取得了长足的进展,但还存在着不少问题,制约着我国电子政务的进一步发展。
1.政府对电子政务的系统性及其在信息化建设当中的地位认识不够,缺乏明确的发展策略。
我国在发展电子政务方面存在不少错误认识。一种是把电子政务仅仅当作政府部门的计算机化,不重视软件的开发和政府业务流程的整合,而是用计算机系统去模仿传统的手工政务处理模式,结果很多政府部门的计算机设备成为高级打字工具,没有发挥应有的作用。另一种是简单地把电子政务等同于政府上网,以为把政府一些政策、法规、条例搬上网络就万事大吉,没有把传统的政务工具同网络服务有机地结合起来。对电子政务的系统性及其在信息化建设当中的地位缺乏认识。
2.电子政务的发展存在重新建轻整合、重电子轻政务的现象。
“电子政务”的关键是“政务”,而不是“电子”。但不少领导者只是把电子政务当成一种新技术,以为只要投资,有了硬件设备就算建成电子政务。事实上,电子政务最需要的是强有力的统一领导;否则,利益冲突无法协调,标准规范无法统一,系统无法一体化,资源(包括信息)无法共享,重复建设无法避免。因而,把电子政务落到实处的关键是在“政务”上,电子只是为政务提供支撑和服务。提高电子政务水平的关键不在于技术,而在于对政府行为、公共管理行为的研究和改进。
3.保障电子政务发展的法律、法规还不完善。
电子政务的发展离不开良好的法律法规环境。世界主要发达国家,为了促进电子政务的发展,都制定或修改了相关法律。然而,我国在保护电子政务信息安全方面的电子政务立法一直是滞后的。我国目前电子政务的法律法规很不健全,只是由行政机关对互联网管理出台了一些限制性的行政法规,政府信息化缺乏基本的法律和制度保障,如缺少政府信息公开法、政府信息资源管理法。原有的一些法律已不能适应信息化发展的要求。法律法规的欠缺势必阻碍电子政务建设的进程。
4.电子政务的发展缺乏统一规划,领导机构不健全。
目前我国电子政务的发展缺乏宏观规划,国家没有提出明确的电子政务发展目标,也没有制定相应的发展规划。各地电子政务的建设是各自为政,采用的标准各不相同,机构还很不健全,作用也很有限。主要表现在:一是体制不顺。如,国家信息办公室归国务院领导。但地方政府的信息办公室(或称信息中心)则有的地方归政府办公室领导,有的地方归科技部门领导,有的地方属于政府的职能部门,有的地方则成了事业单位。二是职能不清。本来政府部门的电子政务领导机构应统一领导、管理电子政务工作。但是,现在普遍担负不起这个任务。即政府对公众的电子政务和政府对企业的电子政务服务等,尚无职能部门管理。这些都是制约我国电子政务发展的重要原因。
三、近期内应该采取的策略
为推动电子政务的发展,近期内应该采取下列策略:
1.加强宣传,突破误区。
电子政务是近些年来随着电子信息技术的发展和互联网的出现才兴起的一种新的政府管理方式,其概念、内涵和特点尚不为大多数公务员所理解。实际上,从我国的现实情况来看,许多人对电子商务还是一知半解,对电子政务就更是一无所知了。因此,当前必须就电子政务与传统的政府管理的差异、电子政务与办公自动化的区别、电子政务对信息产业的引导作用等加强宣传工作,破除各种错误认识,使各级领导树立正确观念。
2.统一规划,加强领导。
可以借鉴国外先进国家的经验,在国务院建立电子政务的领导机构,统一领导、组织中央政府和地方政府的电子政务建设。为此,可以推行“总体统筹、分工负责”制。“总体统筹”就是:国务院领导机构对全国政府信息化建设进行统一规划,制定统一标准、相关政策法规及管理办法,对重大工程的资金进行统筹安排。“分工负责”就是:各部委、各地方按照统一的规划、标准,负责具体项目的实施。
3.以发展电子政务、实现“电子政府”为目标,以政府机构改革为契机,改革政府管理模式,优化业务工作流程。这是实现政务信息化的前提和基础。
实施电子政务工程不能简单地将现有业务、办公、办事程序原封不动地搬上计算机,而是要对传统的工作模式、工作方法、工作手段进行革新。
4.整合政务信息资源,建设和改造政务数据库。
这是电子政务工程的关键和难点,必须打破各级政府和部门对信息的垄断和封闭,整合政务信息资源,重视对信息资源的不断开发、更新和维护;推动政府信息资源对社会的开放,使之发挥巨大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
四、我国电子政务的发展前景
1.制定与电子政务有关的国家标准。
我国电子政务现在仍然处于起步阶段,各地存在电子政务系统设置不规范的问题,在实际应用中会带来很多不方便之处。为了统一作业流程,提高电子政务的实际应用能力,必须清理、确认和制定与电子政务系统工程项目相关的国家标准,实现统一作业,才能确保电子政务的有效施行。2002年5月,国家标准化管理委员会和国务院信息化工作办公室联合了《电子政务标准化指南》总则部分,与之相关的电子政务工程管理、网络建设、信息共享、支撑技术、信息安全等方面的技术要求、标准和管理规定已在2003年完成,电子政务的各种标准规范将不断完善。
2.建立电子政务的法律与法律环境。
我国的电子政务法律规范建设明显滞后于电子政务的发展,所以与电子政务建设有关的法律、法规的立法过程有必要适当加快,如电子文件法、电子版权法、数据保护法、电子交易法、数字签名法、法律上认可的数字签名技术标准、认证授权管理等都需要加快立法或制定相应的行政法规,明确法律地位和效力,保护公民的隐私,加强电子政务的安全立法。可以预计,未来几年的信息安全市场将进一步发展,信息安全法律、法规将更加完善。
3.开发电子政务标准化应用系统模块。
大大小小的政府机构数以万计,如此巨大的电子政务建设规模,如果由各部门开发自己的系统,不仅将浪费大量的资源和时间,搞重复建设,更由于缺乏标准化和规范化,政府之间、政府部门之间的各种系统势必难以兼容,信息资源难以共享,所以电子政务横向业务模型中具有共性的应用模块,需要由获得国家授权的政府部门规范研究与应用模块相关的业务流程,进而建立标准化的业务模型和数据模型,开发出标准的系统软件。
4.构建电子政务安全保障体系。
电子政务的信息化处理是动态的、双向的,信息的安全保障体系要求很高,既要能够防范和化解黑客攻击、病毒爆发、非法用户入侵、机密信息泄露、重要数据丢失等造成的危机和隐患,还要做好服务公众的工作,为此需要推行强有力的安全管理规范,建立严格的安全管理制度,完善安全保障体系,建立网络安全应急事件响应预案。
5.网络设施建设速度将趋缓。
目前,我国信息化建设和电子政务建设的现状是:信息网络基础设施建设远远领先于应用系统建设和信息资源开发,造成了有路无车、有车无货的现象,甚至在有些地方谈起电子政务和信息化,就是要建网、购置设备,低水平重复建设非常严重。电子政务建设原则上不鼓励建设专网,而是要在满足业务需求的基础上,充分利用现有的网络设施,减少不必要的重复建设。因此,网路建设增长速度将进一步趋缓,同时信息网络基础设施利用将有明显提高。
6.国内厂商将有更大发展空间。
中央号召电子政务先行,以政府信息化带动国民经济和社会信息化,不仅找到了推动国家信息化建设的抓手,能加快我国信息化建设步伐,更重要的是,电子政务以财政投资为主,既要实现政府信息化的目标,还要担当起带动民族产业的责任。因此,电子政务建设使国内的it厂商具备了跨越式发展的条件,具备了跻身世界it厂商的条件。
参考文献:
[1]覃证,陈俊英,王昱.电子政务导论.高等教育出版社,2005.
[2]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
[3]王辉,朱慧涛.我国电子政务建设中的障碍与对策.安徽大学学报(哲学与社会科学版),2003.4.
电子政务信息化建设范文6
1 电子政务的概念
电子政务是各级政府部门运用先进的信息技术手段来实现政务信息化,即实现政务公开化、办公高效化、服务网络化等目标。也就是说,电子政务是政府机构运用现代网络通信与计算机技术,将其内部和外部的管理和服务职能经过精简、优化、重组后到网络上实现,它打破了时间、空间及部门分隔的制约,为社会公众及政府自身提供一体化的高效、优质廉洁的管理与服务。
2 电子政务的发展现状
中国政务走信息化之路,是大势所趋,历史的必然。我国电子政务发展可分为以下三个阶段:
2.1 初期缓慢发展阶段(20 世纪 80—90 年代)。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20世纪 80 年代末期,中央和地方党政机关所开展的办公自动化(OA)工程,建立了各种纵向和横向的内部信息办公网络;二是 1993年底启动的“三金工程”,即金桥工程、金关工程和金卡工程,这是中央政府主导的以政府信息化为特征的系统工程,其重点是建设信息化的基础设施,为重点行业和部门传输数据和信息。这些都是电子政务发展的雏形,是电子政务的初级阶段。
2.2 快速发展阶段(20 世纪 90 年代—)。各级政府的网站建设初步完成,不同部门间局域网搭建完毕,政府部门内部的信息化和资源共享使办公效率大幅提高;以电子政务为核心内容的数字化城市逐步构建。
2.3 更高层次的发展阶段(近几年)。电子政务开始向更高层次阶段发展,主要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第一,各级地方政府都将国民经济和社会信息化作为“十二五”规划的重要内容;第二,专业化的政府服务网站日益增多,服务内容更加丰富,功能不断增强,互动性得到很大提高;第三,电子政务的发展极大地促进了我国软件业的发展,安全性不断提高。
3 电子政务的内容
电子政务的内容包括网上信息、政府政策公开等多方面的资源建设。具体包括:
3.1 政府的信息服务。各级政府在 Internet 网上建有自己的网站,公众可以查询其机构构成、政策条文、国务院公告等,相当于政府的“窗口”。一方面为百姓提供信息服务,另一方面加强与百姓的沟通与联系。
3.2 政府的电子贸易。政府的电子贸易也就是政府的电子采购。既能够提高工作的透明度,促进廉政建设。同时,也可加大企业的竞争,降低成本,还能节省政府开支,提高政府的工作效率。
3.3 电子化政府。推动政府办公自动化、网络化,不仅各政府部门内可以形成局域网直接连通,而且各政府部门也可相互联通,实现资源共享、信息互通。许多政府己经做到了这一部分。
3.4群众参与政府。老百姓可以通过上网的渠道来发表自己的意见,参与有关政策的制订。这是信息产业发展的重要方向,是民主化进程中的重要一步,是信息技术发展为人类进步服务的更高阶段。
4我国电子政务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目前我国电子政务的建设存在以下几个主要的问题:
4.1 电子政务发展整体规划和统一标准性建设不够;
4.2电子政务系统建设在开放性要求中存在一定的安全隐患;
4.3电子政务的相关法律法规建设相对滞后;
4.4 既是政府业务工作骨干、又是专业的电子政务建设人才不足。
5 我国电子政务发展的对策
为推动电子政务的发展,应该采取以下五大发展对策:
5.1 加强电子政务的整体规划。加强电子政务的整体规划,以制定发展规划,明确阶段目标,避免重复建设作为和信息技术的结合点。电子政务建设不仅仅是网络基础建设问题,而且涉及到政府部门的工作程序等方面的协调和调整。因此,应制定相应的发展规划,建立相应的领导机构,加强对电子政务的发展规划研究,并制定切实可行的阶段性目标。相关的技术标准,由国家统一制定,使我国的电子政务规范建设,避免因标准不统一而导致混乱局面的发生。
5.2 加快信息基础设施建设步伐。信息基础设施建设是建设电子政务的关键。应加强信息基础设施建设,整合政务信息资源,建设和改造电子政务数据库。首先,整合政务信息资源。打破各级政府部门对信息的垄断和封闭,重视对信息资源的不断开发、更新和维护,推动政府信息资源对社会的开放,使之发挥巨大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其次,健全和完善政府专网。规划引导国家骨干通信网络和社区宽带网络建设,加快宽带高速政务专用网络系统建设,加快国家重要战略性数据库建设。
5.3 加快电子政务法制化进程。进一步加强和完善电子政务的立法工作。法律是我国电子政务规范、有序发展的重要保障,它已从影响、配合,向基础支撑转化,成为电子政务发展必须的基石。建立相应的法律法规,进一步规范电子政务,其中包括规范电子签名、电子印章、电子公文、电子信息、电子证件等各项业务的开展,维护电子政务的法律效力,是保障电子政务发展的关键举措。
5.4 建立电子政务系统的安全保障体系。建立我国的电子政务网络与信息安全保障体系,逐步完善安全管理体制。建立电子政务信任体系,加强关键性安全技术产品的研究开发,建立应急支援和数据灾难备份基础设施。制定相应的法律法规和管理制度,对政府信息网络的建没、管理、维护、内容和形式的规范进行必要的规定和约束。不断提高信息技术产品国产化水平,减少对国外信息技术的依赖。健全信息安全保护的组织机制。
5.5 加大对公务员信息化知识的培训力度。建设一支能适应电子政务发展和现代化建设需要的公务员队伍。电子政务对公务员的思想观念、知识结构、应用技能都提出了严峻挑战。因此,应加强思想政治教育,转变观念,积极应对变革。加强以复合型人才为标准的国家公务员知识更新、电子计算机应用技能培训,提高公务员的综合素质,大力培养复合型人才。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发送邮件至tiexin666##126.com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
如需转载请保留出处:https://tiexin66.com/syfw/50605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