质量守恒定律范例6篇

质量守恒定律范文1 关键词:化学反应 质量守恒 改变 应用 在化学反应中,参加反应的各物质的质量总和等于反应后生成各物质的质量总和,这个规律就叫做质量守恒定律。质量守恒定律是自然界普遍存在的基本定律之一。质量守恒定律是初中化学教材的重要理论之一,既是学好化学方程式的工具,也是历届中考化学考查的热点。因此理解和熟练掌握质量守恒定律,对初中化学的学习有着极其重要的意义。 一、抓要点

质量守恒定律范文1

关键词:化学反应 质量守恒 改变 应用

在化学反应中,参加反应的各物质的质量总和等于反应后生成各物质的质量总和,这个规律就叫做质量守恒定律。质量守恒定律是自然界普遍存在的基本定律之一。质量守恒定律是初中化学教材的重要理论之一,既是学好化学方程式的工具,也是历届中考化学考查的热点。因此理解和熟练掌握质量守恒定律,对初中化学的学习有着极其重要的意义。

一、抓要点

1.要点一“化学反应”。任何化学反应都要遵循质量守恒定律,因此定律适用的范围是化学变化,不适用于物理变化。

2.要点二“质量守恒”。定律中的“守恒”明确指的是“质量”守恒,而不是指体积或者其性质的守恒。例:在■反应中,每2体积的H2与1体积的O2恰好完全反应时生成2体积的H2O,其体积在反应前后并不守恒。

3.要点三“参加反应”。定律中十分清楚地指出“参加化学反应的各物质质量总和”那就是说没有参加反应的反应物质量是不能计算在内的,只能当做反应物过量来处理。例如:关于H2在O2中燃烧,2g氢气与8g氧气反应生成多少克的水呢?通过分析我们发现氢气过量而氧气反应完全,所以在计算生成多少克水时我们选择氧气的质量计算。

4.要点四“总和”“等于”。定律中明确指出“参加化学反应的各物质的质量总和等于反应后生成的各物质的质量总和”。所以在计算时,无论是反应物还是生成物不能漏掉任何一种物质。

二、掌握实质

为什么在化学反应前后,各物质的质量总和不变呢?这是因为化学反应过程,就是参加化学反应的原子重新组合而生成新物质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宏观、微观角度有“六个不变”“两个改变”和“两个可能改变”。

六个不变宏观反应物和生成物的总质量不变元素的种类不变元素的质量不变微观原子的种类不变原子的个数不变原子的质量不变

两个可能改变宏观:元素的化合价可能改变微观:分子的总数可能改变

两个改变宏观:物质的种类一定变微观:分子的种类一定变

理解了上述质量守恒定律的相关要点,我们要应用到实践中。质量守恒定律在中考和习题中常见的题目有下列几种形式:

1.对于质量守恒定律的理解

例.下列说法中,符合质量守恒定律的是( )

A.蜡烛完全燃烧后,生成水和二氧化碳质量之和等于蜡烛的质量

B.镁带在空气中燃烧后,生成物的质量比镁带的质量增加了

C.高锰酸钾受热分解后,剩余固体的质量与反应物的质量相等

D.粗盐提纯实验得到精盐的质量和滤纸上砂子的质量之和等于溶解的粗盐的质量

【解析】正确答案为B 。A选项:忽略了参加反应的氧气质量,故A选项错;B选项:氧化镁的质量比镁的质量增加了是因为镁燃烧结合空气中氧气的质量,所以质量增加;C选项:高锰酸钾受热分解后,有氧气生成并逸出,所以剩余物的质量应比原反应物的质量小,故C选项错;D选项:此变化为物理变化,不属于化学变化,故D选项错。

2.应用质量守恒的简单计算

例.agH2O2与2gMnO2混合完全反应后有残留物质bg,则生成O2的质量是( )

A.(a-b-2)g B.(a-b+2)g

C.(b-2)g D.(a-b)g

【解析】根据定律内容,反应前后质量守恒,反应前质量为(a+2)g,反应后剩余bg,相减即生成O2的质量。答案为B。

3.确定物质的化学式或组成

例.火箭推进器中盛有液态物质X和双氧水,当它们混合反应时,放出大量的热,产生推力,有关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X+2H2O2=N2+4H2O,则X的化学式为( )

A.N2H4 B.NH3 C.N2O4 D.NO2

【解析】根据反应前后原子种类和个数不变,反应后有2个N原子,8个H原子,4个O原子,故反应前应该与之相同,除了X外有4个H原子,4个O原子,故 X的化学式中应含有2个N原子4个H原子,氮化物的化学式里N一般写在前面,则化学式为N2H4。答案为A。

4.综合应用

例.把A、B、C、D四种物质放在密闭容器中,在一定条件下反应,并测得反应物和产物在反应前后各物质的质量如下表所示:

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物质C一定是化合物,物质D可能是单质

B.反应过程中物质B和物质D变化的质量比为87:36

C.反应后密闭容器中A的质量为19.7g

D.若物质A与物质C的相对分子质量之比为194:216,则反应中A和C的化学计量数之比为1:2

【解析】根据表中质量的变化判定反应物与生成物,质量增加的是生成物,则B、D是生成物,质量减少的是反应物,则C为反应物,(若质量不变,则可能是催化剂或不参与反应),又根据反应前后质量守恒判断A也应是生成物,则方程式为CA+B+D

设C、A的化学计量数分别为x、y

xC yA + B + D

216x 194y

21.6g 9.7g

■=■

x:y=1:2

答案选A、D

5.实验验证定律

例.下列实验能够直接用于验证质量守恒定律的是( )

【解析】题目不仅仅考查质量守恒定律,也考查平时实验的基本能力。

A选项:生成的氧化镁白烟一部分扩散到空气中一部分沾到坩埚钳上,因此A错;

B选项:因塞上活塞且没有气体生成,质量没有损失。B答案正确;

C选项:纯粹是物质的混合,属于物理变化,C错;

D选项:反应是在敞口的烧杯中,生成的气体直接扩散到空气中质量损失,D错。

6.巧解计算题

例.把干燥、纯净的氯酸钾和二氧化锰的混合物15.5g装入大试管中,加热制取氧气。待反应完全后,将试管冷却、称量,得到10.7g固体物质。试计算:

(1) 生成氧气的质量。

(2) 生成氯化钾的质量。

(3) 原混合物中二氧化锰的质量。

【解析】首先,由于二氧化锰是氯酸钾分解反应的催化剂,其质量在反应前后保持不变,所以10.7g固体物质是氯化钾和二氧化锰的混合物,其中二氧化锰的质量与15.5g固体中含有二氧化锰的质量相等;其次,题中所给两个数据均不是纯净物的质量,无法直接利用化学方程式计算氧气的质量,但根据质量守恒定律知道:生成氧气的质量即是固体减少的质量;再次,由氧气的质量,即可根据化学方程式计算出氯化钾的质量;最后,由氯化钾的质量计算出10.7g固体中所含二氧化锰的质量,也是原混合物中所含二氧化锰的质量。

解:(1)根据质量守恒定律知:生成氧气的质量即是固体减少的质量。则:

m(O2)=15.5g-10.7g=4.8g

(2)设反应过程中生成氯化钾的质量为X。

■=■ ■

(3)10.7g固体中含有二氧化锰的质量与15.5g固体中所含有的二氧化锰的质量相等

m(MnO2)=10.7g—7.45g=3.25g

【答案】

(1)生成氧气4.8g;

(2)生成氯化钾7.45g;

(3)原混合物中含有二氧化锰3.25g。

质量守恒定律范文2

关键词:质能方程;能量守恒定律;质量守恒定律;矛盾

中图分类号:G633.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6148(2016)11-0036-3

1 问题的提出

能量守恒定律指出,在能量转换和传递过程中能量的总量恒定不变;质量守恒定律指出,在任何与周围隔绝的物质系统(孤立系统)中,不论发生何种变化或过程,其总质量保持不变;而爱因斯坦相对论动力学的一个著名结论是质能方程:E=mc2,此方程表明物质的质量亏损对应着一定的能量损失。

问题一:在核反应中,能量是哪来的?释放之前是以什么能的形式存在的?根据爱因斯坦的质能方程,核反应前后,总质量有损失,可以根据质能方程算出释放的核能,难道是质量转化为能量了吗?

问题二:化学反应中会有能量的变化,而根据爱因斯坦的质能方程可知,能量的变化必然会有质量的变化,那为什么反应前后质量还守恒呢?

问题三:假设有一高温物体,质量为m ,放在低温环境中,该物体必然向外散热,辐射出能量,那么该物体的能量必然变少,根据质能方程,质量也会减少。但是,我们却认为,该物体的质量是守恒的,这怎样解释?

这些问题是否说明能量守恒定律和质量守恒定律是错误的?或者说不是普适定律?

2 守恒定律的科学表述

质量守恒定律、能量守恒定律、电荷守恒定律是自然界的三大守恒定律。

质量守恒定律是俄国科学家罗蒙诺索夫于1756年最早发现的。在化学反应中,参加反应的各物质的质量总和等于反应后生成各物质的质量总和,这个规律就叫做质量守恒定律,也称物质不灭定律。它是自然界普遍存在的基本定律之一。20世纪初[1],德国和英国化学家分别做了精确度极高的实验,结果表明,化学反应前后质量变化小于一千万分之一,这个误差是在实验误差允许范围之内的,从而使质量守恒定律确立在严谨的科学实验的基础上。同样的,在物理变化中物体的总质量也保持不变,如把糖溶解在水里,则溶液的质量将严格地等于糖的质量和水的质量之和。大量实验证明,不论如何分割或溶解,物体的质量具有不变性。

能量守恒定律也称为热力学第一定律[2],是指在一个封闭(孤立)系统的总能量保持不变。其中,总能量一般说来不只是动能与势能之和,而是静止能量(固有能量)、动能、势能三者的总量。能源在一定条件下可以转换成人们所需要的各种形式的能量。例如,煤燃烧后放出热量,可以用来取暖做饭;可以用来生产蒸汽,推动蒸汽机工作,将热能转换为机械能,推动汽轮发电机转变为电能,电能又可以通过电动机等用电器转换为机械能、热能等。所有能量转换都遵循能量守恒定律。能量守恒定律指出:“自然界的一切物质都具有能量,能量既不能创造也不能消灭,而只能从一种形式转换成另一种形式,从一个物体传递到另一个物体,在能量转换和传递过程中能量的总量恒定不变。”

对于中学生来说,在经典力学的范围内对质量守恒定律、能量守恒定律的内容是很容易理解掌握的。

3 质能方程的本质

在高中物理选修3-4第十五章《相对论的诞生》中讲到,爱因斯坦在1905年撰写的《关于光的产生和转化的一个启发性观点》论文中根据狭义相对论原理及洛伦兹变换,经过高等数学推导,划时代地导出了相对论动力学的一个著名结论――质能关系:E=mc2。质能关系式从理论上预言了核能释放及原子能利用和原子弹研制的可能性[3]。在实际应用中,常用其变化量的表达式:ΔE=Δmc2,质量亏损时,即当质量减少Δm,就意味着要释放出ΔE=Δmc2的巨大能量,此式被称为改变世界的方程。

质能方程有三种表达形式 :

1.E0=m0c2,式中的m0为物体的静止质量,m0c2为物体的静止能量。中学物理教材中所讲的质能方程含义与此表达式相同,通常简写为ΔE=Δmc2。

2.Ev=mvc2,式mvc2为物体运动时的总能量,即物体的静止能量和动能之和。

3.ΔE=Δmc2,式中的Δm通常为物体静止质量的变化,即质量亏损。ΔE为物体静止能量的变化。这种表达形式最常用,也是学生最容易产生误解的表达形式,难道是物质的质量转化为能量了吗?

相对论力学指出,物体有总能量,也有静止能量[4]。粒子的总能量包含静止能量和运动能量。物体的静止能量是它的总内能,包括分子运动的动能、分子间相互作用的势能、使原子与原子结合在一起的化学能、原子内使原子核和电子结合在一起的电磁能,以及原子核内质子、中子的结合能……物体静止能量的揭示是相对论最重要的推论之一,它指出,静止粒子内部仍然存在着运动。一定质量的粒子具有一定的内部运动能量,反过来,带有一定内部运动能量的粒子就表现出有一定的惯性质量。在基本粒子转化过程中,有可能把粒子内部蕴藏着的全部静止能量释放出来,变为可以利用的动能。由此可见,在相对论力学中,能量和质量只不过是物体力学性质的两个不同方面而已。

爱因斯坦推导出质能方程之前,人们都认为质量和能量是两个概念,他们之间是没有关联的。质能方程所包含的,是关于原子核的反应过程中质量和能量的转换。在相对论力学中指出,物体以速度v运动时的质量m与静止时的质量m0之间有以下关系:

此式表明物体运动时的质量m总要大于静止时的质量m0。微观粒子的运动速度很高,它的质量明显地大于静止质量,在核反应中,这个现象必须考虑。

4 质能方程在更为宽泛的领域揭示了质量守恒与能量守恒的正确性

当一组粒子构成复合物体时,由于各粒子之间有相互作用能以及有相对运动的动能,因而,当物体整体静止时,它的总能量一般不等于所有粒子的静止能量之和,两者之差称为物体的结合能。与此对应,物体的静止质量亦不等于组成它的各粒子的静止质量之和,两者之差称为质量亏损,质量亏损与结合能之间有关系:ΔE=Δmc2。由于在中学物理教材中,对此式的解释较浅,因此,有些学生就误认为,核反应过程中,质量不再守恒,且少掉的质量转化为能量了。

问题一释疑:在核反应中,释放的核能是原子核的静止能量的一部分,即原子核内核子的强相互作用的核能等转化成了发射粒子的动能和势能,但总能量守恒;此外核反应前后,原子核有质量亏损,由于发射的微观粒子高速飞出而质量增大,其增大质量就是原子核质量亏损,但总质量仍然守恒。质能方程反应的就是质量亏损与所释放核能的数量关系。

问题二释疑:通常情况下,质量守恒是在低速条件下的静止质量守恒,化学反应中的质量守恒就是这种情况;化学反应中的能量变化,没有涉及到物体的微观静止能量与运动能量的变化,因而不用爱因斯坦的质能方程去解释。可用宏观经典力学能量守恒理论解释。可以说,化学变化只能改变物质的组成,但不能创造物质,也不能消灭物质,所以质量守恒定律又称物质不灭定律。

(下转第40页)

(上接第37页)

问题三释疑:对于高温物体的热辐射,是物体由于具有温度而辐射电磁波的现象。是一种物体用电磁辐射的形式把热能向外散发的热传导方式。它不依赖任何外界条件而进行,这是热的三种主要传导方式之一。我们所说的其质量守恒,仍然是低速条件下的静止质量守恒,没有考虑能量减少引起的运动质量变化。实际上,辐射能量的同时是有质量亏损的,物体的一部分质量转化成了光子的质量。

此外,原子核衰变时放出能量,其总质量也是减小的。原子核衰变时释放的α粒子、β粒子、中子、质子、核子团等的动能即来自于衰变前后质量亏损对应的核能。

可见,质能方程把质量和能量的关系表达了出来,并没有违背能量守恒定律和质量守恒定律。质能方程表明,物体的质量是它所含能量的量度,质能方程将经典力学中彼此独立的质量守恒和能量守恒定律结合起来,成了统一的“质能守恒定律”,它充分反映了物质和运动的统一性。一方面,任何物质系统既可用质量m来标志它的数量,也可用能量E来标志它的数量;另一方面,一个系统的能量减少时,其质量也相应减少,另一个系统接受而增加了能量时,其质量也相应地增加。质能方程在更为宽泛的领域揭示了质量守恒定律和能量守恒定律的正确性。

参考文献:

[1]课程教材研究所.化学・九年级上册[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12.

[2]肖德武.能量守恒定律的发现[J].科学与文化,2007(11):51.

质量守恒定律范文3

一、质量守恒定律的涵义

参加化学反应的各物质的质量总和,等于反应后生成的各物质的质量总和,这个规律叫做质量守恒定律.

二、应用质量守恒定律时应注意的问题

1.该定律的适用范围:只适用于化学变化,而不包括物理变化.

2.理解参加反应的涵义:对于反应物来说,一定要强调是指“参加反应”的物质,而不是各物质质量的简单相加

,一定不要把没有参加反应的反应物的质量计算在反应前的物质的质量总和中.

3.理解“反应生成”的涵义:对于化学反应后物质来说,一定要强调是指“反应后生成”的物质,原来就有的物质的质量不能计算在生成物的质量总和中.

4.质量总和:各物质的质量总和,包括气态、液态和固态的物质,不能漏掉任何一种反应物或生成物的质量,否则就会出现“不守恒”的现象.

5.质量守恒:质量守恒定律强调的是质量守恒而不包括其它方面(如:体积或其它物理量)的守恒.

6.从微观角度理解质量守恒定律:化学反应的过程,就是参加反应的各物质(反应物)的原子重新组合成其它物质(生成物)的过程,也就是说,在一切化学反应中,反应前后原子的种类、原子的数目、原子的质量都没有变化,所以参加化学反应的各物质的质量总和等于反应后的各物质的质量总和―即质量守恒定律.

7.小结和归纳:从宏观角度知微观角度来理解质量守恒定律,

可将化学反应的过程归纳为“五个不改变”,“两个一定改变”,“一个可能改变”.

五个不改变:(1)宏观――反应物和生成物总质量不变;元素种类不变.

(2)微观――原子种类不变;原子数目不变;原子质量不变

两个一定改变:(1)宏观――物质的种类一定改变

(2)微观――分子的种类一定改变

一个可能改变:分子总数可能改变.

三、质量守恒定律的应用

1.推断物质的化学式

例1 (2013年雅安中考题)在细菌作用下,可以用氨气处理含有甲醇(CH3OH)的工业废水,有关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5CH3OH+12O2+6NH3 细菌 3X+5CO2+19H2O,则X的化学式为 .

质量守恒定律范文4

一、运用质量守恒定律,解释化学现象

例1.成语“点石成金”,本意为古代方士的一种法术,即能使石头变成黄金;现比喻能化腐朽为神奇。有人说他能把石灰石变成黄金,请你用化学知识说明石灰石不能变成黄金的道理。

解读:石灰石的主要成分是CaCO,它是由钙元素、碳元素、氧元素组成的,不含金元素,黄金是由金元素组成的,根据质量守恒定律,化学反应前后元素的种类不变,无论石灰石怎样变化,也是不可能变成黄金的。

二、运用质量守恒定律,分析解答图象题

例2.“三效催化转换器”可将汽车尾气中的有毒气体处理为无污染的气体,下图为该反应的微观示意图(未配平),其中不同符号的球代表不同种原子。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A.乙和丙中所含元素种类相同

B.甲和丁中同种元素化合价不相等

C.该反应中共有三种元素

D.化学方程式中乙、丁的化学计量数均为1

解读:该题构思新颖,用不同符号的球来形象地表示化学反应,增强了试题的趣味性。从图像中可获取如下信息:(1)反应物是甲和乙,生成物是丙和丁,反应条件是催化剂,该反应经配平后可表示为:2甲+4乙=4丙+丁。(2)物质甲由两种元素组成,物质乙和丙都含两种元素且组成元素的种类相同,物质丁由一种元素组成。甲、乙、丙属于化合物,丁属于单质,因此,甲和丁中所含同种元素化合价不相等。(3)根据质量守恒定律:化学反应前后元素的种类、原子的种类和数目不变。该反应前后共有三种元素。

综合以上信息,选项A、B、C说法正确,D说法错误,故选答案D。

三、运用质量守恒定律,推断化学反应类型

例3.在一个密闭容器内有X、Y、Z、Q四种物质,在一定条件下充分反应,测得反应前后各物质的质量如下表:

试判断该密闭容器中发生的反应属于()。

A.化合反应 B.置换反应 C.分解反应 D.复分解反应

解读:通过分析,比较表中物质反应前后质量变化得出:(1)Z物质质量减少,是反应物且全部参加反应,Y和Q质量增加,是生成物,反应生成Y的质量24g-2g=22g,生成Q的质量14g-5g=9g。

(2)反应生成Y和Q的质量之和:22g+9g=31g

四、运用质量守恒定律,推断物质的化学式

例4.为了防止煤气逸散使人中毒,常在煤气中加入少量的有特殊气味的乙硫醇(CHSH)。乙硫醇在煤气燃烧过程中也可以充分燃烧,其化学方程式为:2CHSH+9O=4CO+2X+6HO,则X的化学式为()。

A.HSO B.SO C.SO D.CO

解读:在化学反应前后,原子的种类和个数守恒。已知反应物中C、S、H、O的原子个数分别为4、2、12、18,已知生成物中含有4个C、12个H,故X中含1个S、2个O、不含C、H元素,则X的化学式为SO,故选C。

五、运用质量守恒定律,确定化学计量数

例5.化学反应aZn+bHNO(稀)=cZn(NO)+dNO+eHO,若e的值为4,则d的值为()。

A.1 B.2 C.3 D.4

解读:将化学计量数e=4代入化学方程式中,生成物4HO中含有8个H原子,则反应物HNO前化学计量数应为8,其他物质化学计量数存在如下关系:

a=c2c+d=86c+d+4=24

a=c=3,d=2。

将以上化学计量数代入化学方程式中,就满足反应前后各元素的原子个数相等。故选答案B。

六、运用质量守恒定律,书写化学方程式

例6.铜器在潮湿的空气中,表面会缓慢地生成一层铜锈[Cu(OH)CO],该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解读:题中提供信息:铜在潮湿的空气中会生成铜锈。从铜锈的化学式Cu(OH)CO可得出:生成物由Cu、O、H、C四种元素组成,根据质量守恒定律推断,铜锈是铜与空气中的氧气、水、二氧化碳等物质相互作用而生成的。该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2Cu+O+HO+CO=Cu(OH)CO。

七、运用质量守恒定律,确定物质的相对分子质量

例7.在反应A+3B=2C+3D中,已知2.3gA跟4.8gB恰好完全反应,生成4.4gC,又知D的相对分子质量为18,则A的相对分子质量为多少?

解读:参加反应的各物质质量之和等于生成物质量之和,反应生成D的质量为:(2.3g+4.8g)-4.4g=2.7g。设A的相对分子质量为x,

A+3B=2C+3D

X 3×18

2.3g 2.7g

=,x=46g。

八、运用质量守恒定律,解无数据计算题

例8.将一严重锈蚀而部分变成铜绿的铜块研磨成粉末,在空气中充分灼烧成CuO,发现固体质量在灼烧前后保持不变,灼烧前粉末中铜的质量分数是()。

A.52.8% B.50% C.70.0% D.48.3%

解读:在空气中充分灼烧此铜粉末发生如下反应:2Cu+O =2CuO,Cu(OH)CO=2CuO+CO+HO,

设混合物中含Cu的质量为x、Cu(OH)CO的质量为y。

灼烧前混合物中含铜元素质量:x+,灼烧后生成的CuO中含铜元素质量:(x+y)×,

运用元素质量守恒原理:反应前、后物质中所含铜元素的质量相等,则有:

x+=(x+y)×,=。

质量守恒定律范文5

海口市灵山中学 李金梅

教学目标:

1、 通过探究实验,得出质量守恒定律的内容。

2、 采用思考、交流、讨论、分析、得出结论的方法,进一步了解质量守恒的原因。

3、 通过巩固练习体现质量守恒定律的应用。

教学模式:

猜想探究得出结论应用

教学重点和难点:

1、 质量守恒定律的内容。

2、 质量守恒定律的原因。

3、 应用质量守恒定律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教学方法:启发式、实验探究式、交流讨论式

教具准备:多媒体及课件、白磷、锥形瓶、托盘天平、硫酸铜溶液、铁丝、蜡烛、镁带、酒精灯、烧杯、滤纸、玻璃片等。

教学过程:

新课导入:复习:1、写出下列反应的文字表达式:

(1) 磷在氧气中燃烧;

(2) 高锰酸钾受热分解。

2、化学反应的本质是什么?

引言:在化学反应中原子是不变的,那么在化学反应前后物质的总质量是否发生改变?

猜想:可能变大、可能变小、可能不变。

(通过实验探究验证猜想是否正确)

[演示实验]白磷燃烧前后质量的测定。

(观察实验现象并讨论,与猜想是否相同。)

[过渡]刚才是老师通过实验探究得出了结论,那么是不是一切的化学反应都存在相同的现象呢?下面请同学们自己动手运用桌面上的仪器及药品探究一下“硫酸铜溶液与铁丝反应前后质量的测定”。

[学生实验探究]分组活动。探究、讨论、交流、记录、发言、分析、总结。

(小结)质量守恒定律的内容。

[反馈练习]质量守恒定律应用于一些简单的计算。

[问题思考]为什么一切的化学反应都遵守质量守恒定律呢?

[学生讨论]通过学生的思考、分析、讨论得出原因。

[分析]教师通过多媒体演示从微观上进行分析。

[过渡]那么下面我们来观察一下下面的化学反应中物质的质量总和将怎样变化?

[探究实验]蜡烛的燃烧和镁带的燃烧。

(由学生探究后思考、交流、讨论、分析原因)

[提出问题]如何改进实验?

[反馈练习]见投影

[小结]学生叙述他们个人的收获。

[作业]《百分达标》相关的练习。

教学反思

在本节课上,本人将实验探究作为教学目标的突破口,整个过程突出了“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个维度目标融为一体的化学教学价值观。特别是教师的有效启发引导和学生实验探究活动,不但使学生能够较为深刻理解质量守恒定律的含义和内涵,也使培养学生科学的学习方法和创新能力,以及严谨求实的科学态度等活动落到了实处。还让学生体会和享受学习之快乐。

本节课教学特色有以下几点:

1.注重启发学生参与:在教学中学生参与活动程度的关键,取决于教师的启发引导是否到位,此课中教师充分利用了启发式教学优势,使教师的主导和学生主体有机结合,让学生自觉参与到学习过程中,恰到好处地落实学习情感、实践探究和各方面能力参培养。

2.强化实施探究过程:在本课的三个探究过程设计中,从(1)演示实验引导、学生动手实验探究、汇总学生成果,到得出质量守恒定律;(2)应用媒体动画、模型模拟,分析磷燃烧的化学变化,总结得出“守恒”的原因;到(3)利用蜡烛燃烧、镁条燃烧前后质量总和变化分析,巩固定律,引导探究改进实验装置。

3.注重诱导强化方法:在其教学的各个环节均采用和谐诱导,启发思考的方式,集培养学习方法、激发兴趣和培养创新能力为一体。如实验探究方面,先是猜想、启发引导,再组织实验探究,直至学生能够自主设计和实施探究;再由分组实验认识质量守恒定律,到利用多媒体课件的模拟分析质量守恒定律的原因,最终使学生在坚信“定律”的前提下,能够应用“定律”解决所发现的疑难问题和设计改进实验的装置。是层层深入和关注学生实际感知的。

4.突出学习兴趣培养:在课的引入阶段,恰当地应用化学反应的本质和质量守恒的猜想,引发兴趣,使学生产生良好学习动机,从而顺畅地进入实验探究程序,并通过总结学生所得实验结果得出质量守恒定律。在此基础上,教师还特意鼓励学生设计改进实验装置,将课堂向培养创新能力的高度自然延伸,很好地落实了教学目标安排。特别是师生间的和谐交流,使学生的学习热情和探究新知的欲望此起彼伏,达到了“我要学、我想学”的境界。

5.关注学生的认知思维:课堂上通过学生将燃着的蜡烛放在天平上,使学生会自觉和不自觉地发现指针向砝码一端偏移,从而很自然的迸发出寻求原因的欲望和动力。当多数同学认为,“生成二氧化碳与水的质量总和等于消耗蜡烛质量”而同意“反应前后质量相等”的结论时;教材讲解质量守恒定律的本质与内涵,将学生的认知水平自然而然地推倒了更高的层面上。再通过镁条燃烧的实验,让学生很快找到天平倾斜的原因,并及时地提出创新改进实验装置的要求,把培养能力的教学推到更高的层面上。真正使学生的认知水平和创新能力得到提高。

本节课的困惑与反思:

困惑一:在实施教学过程中,每一个实验都要使用到天平称量,托盘天平的操作不怎么复杂但学生用起来却很慢,占时间较长,影响定律原因的内涵挖掘、影响知识巩固应用的深入。但在反复实验中锻炼了学生的操作技能,熟练了托盘天平的使用。若使用电子天平,节省宝贵的时间,很快能得出定律,进而分析原因和安排巩固练习,还能进行改进实验装置等创新能力培养。可实施课堂教学时我只能选择托盘天平,而别的选择很难实现。

困惑二:在教学实施过程中,设计有白磷燃烧、铁与硫酸铜溶液、氢氧化钠溶液与硫酸铜溶液、蜡烛燃烧、碳酸钠与稀盐酸、镁条燃烧六个实验。只有蜡烛燃烧最熟悉,其他实验第一次操作,也只能知道它是化学反应,对现象,反应本质不熟悉,会影响知识的形成。再有实验的数量多,占用时间长,影响知识能力培养的进一步挖掘。课堂教学时我只选择了白磷燃烧、铁与硫酸铜溶液、蜡烛燃烧、镁条燃烧四个实验,不知是否恰当。

反思一:探究式教学中如何发挥教师的的指导作用。本节课设计实验有白磷燃烧、铁与硫酸铜溶液、蜡烛燃烧、镁条燃烧。探究活动多,学生参与多,活动形式开放。在组织这么多活动的同时,要组织学生总结出守恒定律,要分析原因,要巩固应用守恒定律,还要组织进行装置的创新改进。教师既是组织者,又是参与者,而更重要的是引导者。教师给学生的不应是平坦的道路,而应是正在修建的桥桩或是杠杆的支点,让学生自己搭建桥梁,操起杠杆实现应有跨越。

反思二:教学设计要强化追求“预设和达成”的统一。在百分之百成功的铁与硫酸铜溶液分组实验中,学生体验深刻。在平坦顺利地得到质量守恒定律的同时,未能展示学生的许多设想和猜测,会失去许多探究机会。所以,备课时要考虑学生会怎么想,多做出些针对学生认知思维方式预想,上课时要随时抓住和利用学生提出的问题,从学生的问题出发组织教学,将学习的第一机会和权力交给学生,课堂的教学才有活力和生机。

反思三:要适当强化课堂教学的开放性,在学生自学习方面,不是教师领着学生说边说边做,而是教师用预想的设计实施教学。此过程还应有实验不同的分组,以便对现象不同,装置不同,结论不同增加分析,在组织学生交流,汇总,提炼,得出结论,可能会更恰当些。更有利于加强学生在探究实践中的合作,使学生在多种体验中形成共性的认识,来体验自然科学的实际形成过程,体验科学探究过程的严谨和从量的方面研究化学变化的实际过程;认识实验是化学获取正确结论的方法和手段,从而对化学实验的各个环节引起足够的重视。

本节课我是按照质量守恒定律的发现过程以及人们认识事物的一般思维过程,层层递进设计的,目的是使学生形成完善的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的知识体系。

本着“在生活中学习化学,将化学应用到生活中去”的理念,我们用蜡烛燃烧、镁条燃烧前后质量变化情况,看似物质消失了为切入点,引出物质的质量哪儿去了,即本节课的研究内容。通过课后练习体现了把所学的化学知识应用到生活中的理念。如:“邮寄广告:水可以变成汽油、柴油,经济收入惊人,技术转让,请有识之士加盟?”

质量守恒定律范文6

一、调整实验内容,降低实验难点,使教学更简捷有效

本节课的课程安排是教师的演示实验教学。首先演示的是磷燃烧的实验,用一个气球将反应容器口套住,反应前先称量反应装置及药品的质量,开始反应,等反应停止后再称量,质量没有发生改变。让学生观察实验现象并思考质量不变的原因。接着进行铁与硫酸铜的演示实验,称量反应前后的质量,根据反应现象以及反应前后质量仍然不变的结果,推导出质量守恒定律。第三个实验是碳酸钠和盐酸的反应,是反应后称量质量会变少的,第四个实验是镁条燃烧,是反应后称量质量会增加的,让学生反复思考加深对质量守恒定律的理解。实验设计层层推进,体现了探究学习的理念,加深并拓展了知识内容。但是在实验的设计上,我认为磷燃烧的实验大可以不做,因为这是个重复实验,在九年级的化学教学中出现了好几次。而铁和硫酸铜反应的实验现象不够明显,在这里可以改成氢氧化钠和硫酸铜反应,现象比较明显,同时也达到质量不变的结果。这样虽然少了磷燃烧的实验,可是没有影响利用实验来推出定律的教学思路,还降低了实验难点。保留碳酸钠和盐酸的实验和镁条燃烧的实验,这样课堂的实验只有三个,在时间上也比较宽裕。因为简捷有效,课堂的学习效果以及课后知识的掌握和理解反而更好。

二、改演示实验为学生分组实验,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加深体验

《质量守恒定律》这节课的新课是安排教师的演示实验教学,我改成了学生的分组实验。分组实验相对于演示实验来说,可以更直接地让学生在动手实践的过程中发现真理,在知识的学习上肯定更有效果,但是不能是难度太大的实验,而且实验的内容不能太多。而原本教材安排为演示实验教学,是因为本节课是根据实验来推理基本定理的课,又是新课,实验的内容较多,磷燃烧的实验较难,不适宜设计为分组实验探究的课。但是因为我把磷燃烧的实验去掉不做,节省了较多的时间,而其他的几个实验都比较简单,学生可以胜任,所以安排为分组探究的实验是可行的。教学的过程如下:

首先根据教学的主题设置问题:化学反应前后质量会改变吗?然后安排学生做第一个实验,实验的内容是氢氧化钠和硫酸铜的反应,要求称量反应前后的物质质量和,并观察记录实验现象。让学生带着问题去做实验,在实验过程中自己得到答案。氢氧化钠和硫酸铜的反应现象是比较明显的,现象越明显就越能加深学生对设问的问题的思考,由此可以比较顺利地推出质量守恒定律。讲解了质量守恒定律后,要求同学们思考并讨论为什么质量会守恒。根据学生讨论的结果给出解释,因为化学反应的本质是分子分成原子,原子重新组合成新分子的过程,参加反应的前后原子种类个数质量都不变,所以反应前后质量不变。有了实验的结果做前提,又有了理论的依据,学生就可以很轻松地接受质量守恒定律了。

接着要求学生做第二个实验,即碳酸钠和盐酸反应的实验,反应完后称量的质量比反应前少。学生对这个实验结果很吃惊,但是也很快就理解了质量减少的原因,因为实验过程有很明显的气体产生。该实验最重要的就是要问学生:反应后称量质量减少是否还符合质量守恒定律?学生也能很快理解必须是参加反应的所有物质的质量和反应后生成的所有物质的质量相等,包含产生的气体的质量。然后在这里要让学生思考,怎样做才能让这个实验反应后称量的质量不变?在思考讨论后让学生看课本上磷燃烧的实验,问为什么要在装置上加一个气球,学生自然很快就知道是为了防止气体的散失。这样的话,学生又学会了如何设计密闭的反应容器。

三、利用实验中的问题加深探究的力度,启迪学生的思维

第三个实验是镁条燃烧的实验,在做这个实验之前我也先提了个问题,设问:镁条燃烧完称量反应后物质的质量,是比镁条质量大,还是小,还是不变?有意思的是很多学生判断不出来,我猜想是因为不知道反应的原理的缘故吧。接着就让学生带着疑问动手做这个实验。令人觉得有意思的是,这个实验的结果是不同的,有的学生称量出来反应后的质量增加,可是也有的人称量出来质量是减少的,有少数的质量没有太大的变化。这就引起了学生的争论。于是我先和大家讨论实验的现象,根据燃烧通常是和氧气反应给出了该反应的方程式,就方程式上的反应物和生成物再和大家讨论正确的结果。学生们很快得出应该质量是增大的,因为镁条的质量加上氧气的质量才等于生成物氧化镁的质量。可是为什么会出现这么多不同的结果呢?我让大家认真回忆反应过程中出现的现象,再思考讨论出现这个结果的原因。经过大家认真的思考和热烈的讨论,最后同学们提出很多可能使得反应后的质量没有变大:一是认为镁条燃烧的时候同时出现了大量的白烟,这个白烟可能是氧化镁的小颗粒散失在空气中引起质量损失;还有就是发现夹镁条用的坩埚钳上有沾上很多的白色固体,估计是氧化镁的固体留在上面,这样就会造成生成物质量的损失;还有的同学提出镁可能会和空气中的氮气起反应而损失质量等等。通过探究讨论,学生们的知识得到了更深的巩固,对实验误差的理解和判断也会更明晰。

编程小号
上一篇 2024-07-13 22:56
下一篇 2024-07-13 22:52

相关推荐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发送邮件至tiexin666##126.com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
如需转载请保留出处:https://tiexin66.com/syfw/506058.html